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用以学定教理念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运用以学定教理念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运用以学定教理念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运用以学定教理念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何谓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人、物质和精神这三个生态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把搜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今的孩子,视野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又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利用有效的途径,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初步体现。 1.1搜集图片资料,更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 打开语文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诸如《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写景的美文,语言清新、流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当教师把搜集图片资料的光荣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会想方设法,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带给他们的是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学生在惊叹之余,圆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多了一份自信。 1.2搜集文字资料,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军神》、《孙中山破陋习》这类描写人物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学习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介绍和故事,通过阅读,他们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股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2.把质疑问难的勇气送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不会质疑,不敢质疑,也就谈不上主动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教学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质疑问难”是基础,也是关键,即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要创造

打造语文生态课堂 构建生命化教学

打造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生命化教学 生态课堂与充满张力的个性生命化教学,也就是我们希望的理想化教学方式。”理”字在前,”想”字跟随其后。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同理,没有了想像的课堂,就无法让孩子们沉淀下来学习欲望,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标签:生态课堂理想语文教学靠近 生态课堂努力目标就是理想当中的语文教学。有人说:“生态课堂不就是一种有着小组学习形式的课堂吗?其实不然,生态课堂提倡给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沐浴春风,如身临其境于大自然当中,怀着一颗轻轻松松的心去质疑,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最终在课堂当中生成,心灵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完美的绽放;情感在课堂中得到最大的释放。 我们的生态课堂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生态课堂如何更好地向理想语文教学靠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诠释: 一、生态课堂里的读,教师与孩子要努力成为母语的化身 法国的蒙田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一直以来,觉得教师的语言就是应该在课堂上亲切一点,或者是充满感染力一点,却忽略掉小学语文教师是母语的代言人这一身份。生态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同在,跟孩子们一起晨读,跟孩子们一起分离阅读的乐趣,跟孩子们一起表演诗歌,一起去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1.让晨读更美,更厚!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比如,我们在提倡孩子们爱上课外阅读,与书为友的时候,与孩子一起手捧书籍,在轻缓柔美的音乐当中,让文字轻轻地划过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好文章,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不再是只读到了篇文章,而是在同时时间里,收获到五篇或者六篇好文章,好句子,好段落。此外,还有,让小组成员比赛读,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你读给我听,我来评一评你的朗读,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自信心心强了,学生的对文学的积累更丰富了,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在阅读兴趣上自然而然得到最大的熏陶。例如:我经常给学生们推荐的阅读书籍:《爱怕什么》、《天上的星星》、《雨之调》等等。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 方案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因此,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活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她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

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课堂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发高效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启示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态学教育观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之策略研究

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之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所探究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课堂策略探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去自主阅读欣赏,那么学生的领悟才是真实的,自然、社会、人生才对学生达到有益的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态课堂构建的主人,我们必须做实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支撑 人教版的语文篇目可谓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十分便于学生阅读。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亦十分利于我们去发挥语文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语文的育人因素去陶冶并启迪我们的学生,从而获取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取得这方面的效果,抱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放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必须去努力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生态型的语文课堂,首先必须力求做到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良好

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师生之间平等而又合作地探求,教师成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参与者、合作者。其次是课堂内容的推进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令我们初中学生喜闻乐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去充分挖掘并合理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的优化、整合,声情并茂且十分富有启迪意义地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则可以在兴趣盎然且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但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看,就教材本身而言,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的因素。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而我们的教学则一定程度上还在教教材。这是建立不起生态语文课堂的原因。再次,我们要重视且恰当运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个杠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行一定的重于鼓励的积极性甚至于带有一定意义上的矫正性的评价,我们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知其然,又能在真正意义上知其所以然。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我们关注课堂的精彩生成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的学生去读去悟,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的精彩。譬如笔者曾让学生去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

彰显教学智慧 打造生态课堂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生态课堂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课堂教学不是告诉,也不是给予,尤其是生命的成长,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和自我建构的。语文教学,历来见仁见智。在此,我也结合本次“同题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谈谈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观: 一、充满情感的课堂是生态的 课堂教学“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许多学者在关于教育的论著中都提到,课堂教学研究,并不是为了探索一种定型一致的课堂“套路”,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的乐园,让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能感动一下,也许就足够了。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深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珍珠鸟》一课,最后一句是:“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接着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大屏幕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视觉、听觉美好的感受更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不涌动情感呢?当学生的情感涌出时,他们也认识到要爱护生命、善待生命,让世界充满爱与和谐。 二、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是生态的 通过这次“同题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发现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致导得太多,让学生悟得相对少了。有的教师拔高了阅读要求,或是挖得太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出现冷场,不能适应。所以,我认为设计教案之前是否应该先了解一下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谓的“备学生”),或是了解一下中年级阅读要求。只有找准了这个切合点,才能让学生学得饶有兴致、学有所获。也只有这样,才能弹奏出师生和文本的和谐之音。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称之为生态课堂。 三、促使人格成长的课堂是生态的 我们不要忘记语文学科应该承担的责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们都能抓住人鸟相亲的画面激起学生的生活回忆:“你在谁的怀抱能这样熟睡?”“看到这个画面你心中涌动的是什么词句?”这就是与文本、生活的对话。学生也由此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生态课堂克服了“花盆效应”的缺陷和不足,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课堂教学必须为学

构建“生态型课堂”

构建“生态型课堂” ——与新课程同行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孙琦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就要求语文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捕捉和把握,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在互动生成的过程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活生生的、自然的“生态型课堂”。 一、打破常规的教学格局。 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实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格局,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激活和发挥。 例如,在上《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说明文时,我就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起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首先,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并尽力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然后通过“绘画比赛”、“判断正误”、“记忆搜索”等环节,指导学生体会写法,正确理解有关知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整堂课上始终处于投入的、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了提高。 二、拓展教学的空间。 长久以来,教室似乎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场所。语文教学不知不觉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隔开,远离了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的背景十分广阔,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当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来到广阔的天地里,学生会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许多美好印象。这样开放式地储存信息,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的樟树下学习。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树下读课文,观察茂盛的枝叶,拉起手感受一下粗壮的树干,还

可畅谈这树给大家带来的欢乐。这样学生就在有形、有情的生活情景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互联网上去搜寻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又一条自主学习的途径。 三、尝试生动的实践活动。 从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组织起新鲜有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创造的潜力、动力充分加以发掘。 例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就可以创设一个“切苹果”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把它一切为二,想怎么切就怎么切;然后交流切苹果的情况。 结果,有“纵切”的,是因为看到爸爸妈妈经常这样切;有“横切”的,经提示,还发现了横切面中间的“五角星”;甚至还有“斜切”的,说里面还藏着一个“三角形”。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切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了。 在此基础上,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课文。由于经历了一个发现的过程,有了与课文情境相似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什么是循规蹈矩”、“什么是创造力”等问题,理解起来也就轻而易举了。 四、沟通课内与课外。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还可以成为沟通课内和课外的桥梁。如在上补充教材《第一次汇款》时,我就设计了“学写汇款单”这一实践活动。课前,学生通过自购汇款单,认识了什么是“汇款单”;课上,结合阅读课文,学习填写汇款单;课后,鼓励学生用汇款的方式,将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寄给本校对口支援的希望小学,并写上有创意的附言。在整个一体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以主体性、自主性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把问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了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了学生。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6-10-11T10:03:45.1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刘伟 [导读]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回归原始,追求自然和淳朴,让自由和灵动激活语文课堂。如此,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重视他们的探讨状研究,灵活应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本文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课堂教学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可持续发展”一词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发展理念,也同样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借鉴。语文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是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语文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种对学生长期的培养。事实上,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态的课堂。所谓“生态”,即是说教师要尊重每位嘘声的个性和差异,能够因材施教,做到让学生有自我特色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一刀齐”。真正的生态课堂,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个体,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思考、领悟进行成长,而不是培养数以万计相同的学习机器,要让学生学会体会,学会表达,做一个思想丰满,性格健康的人,将来能够获得长足发展,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一、合理设置目标,实现人人提高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大家常常赋予其过多的使命:语感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言语素养的提供、精神世界的丰富等等。因此,使得大多的语文课呈现千头万绪之状态,缺乏简明的目标。实际上,小学语文课堂最忌"蜻蜓点水"教学,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形式,最终的结构将使孩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三个维度"与阅读课程的阶段性目标,按照单元培养的要点及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拟定简洁、明了的课堂目标。 譬如,就《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来看,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定向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述天鹅破冰的场面;(2)掌握课文生字,学习生字的组词;(3)体会文中天鹅勇于奉献与团结拼搏的可贵精神,树立孩子保护人类朋友鸟类的观念。这样不仅符合了年段的学习目标,还有效融合"三个维度";不仅抓住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还实现简洁明了的目的。此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但应遵循孩子的接收规律以及孩子的年段特征,而且还应该根结合每一篇文章的详细情况来设定。一些课文适合于朗读训练,一些课文适合于写作训练,还有一些课文则适合于想象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所侧重。如此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使孩子"一课一得",照顾了所有孩子的学习需要,让他们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提升。 二、巧妙解读文本,感受"趣"之灵动 于漪先生曾经说过:"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我们所知,课堂时间是一个常数,孩子的学习精力又有限。所以,科学编排教学内容便显得特别的关键。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入研究文本,结合教学的目标,控制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点以及知识提升点,有效利用问题,使孩子们重点地进行体会与感悟。譬如,在对《赶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笔者为了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以"趣"作为课堂的"抓手",在上课的一开始,笔者便引导孩子直奔课文的第3自然段,使孩子们借助"摸"、"抓"、"咦"、 "嘿"等的相关词语来感受赶海的有趣之处,促使孩子体会赶海之前课文作者的期盼与兴奋以及赶海之后的作者的留恋和不舍,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也使笔者深深地明白了:深入钻研文本,找到突破点,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再创,详略得当,轻重有序,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之效率。 三、选择得当手段,突出"语"之朴实 陶行知先生曾讲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显然,尽管教无定法,可最具价值的依旧是"贵在得法",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大家一定得不断寻找最为简便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笔者曾走进一位新教师在教学《生命桥》这一课的时候,他先展示羚羊的图片,接着介绍羚羊,之后让学生合唱《爱的奉献》,然后又播放羚羊活动的映像,最后拓展延伸浏览《斑羚飞渡》。如此五花八门,环节一个接一个,孩子们自主读文以及思考的空间非常的少。就这方面,有很多的名家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在他们的教学中既没有课件,也没有表演,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却能够得到满堂喝彩,这就是思维和方法上的魅力。实际上,好的课堂并非依靠花样百出的游戏及表演而堆砌成的,也并非借着现代化信息技术而包装出来的,其需要的是在听、说、读与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常言道:"语文姓语",这四个字便形象地表明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大家应该引导我们的孩子用最语言性的办法来获取语文素养──"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使孩子充分地读,引导他们读出文本中蕴含的内在情感,读出文本所具有的高品质语感。 生态课堂能解决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失衡的问题,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发展的人。在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其进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并用激励式的评价达到教学的生态平衡。通过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生态课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智慧的展开,将生态课堂的种子种在学生的思维力,学以致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姚丽君,张嘉欣.绿色课堂.回归本真――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5):64. [2] 薄敬花,李晓军.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04):192. [3]王小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建议.小学教学研究,2011(23)

打造生态课堂,彰显学生主体

打造生态课堂,彰显学生主体 发表时间:2019-03-08T10:27:44.72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作者:张军军[导读]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生字词的运用、掌握基础的句子结构,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作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256506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生字词的运用、掌握基础的句子结构,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作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小学语文生态教学课堂中教育者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习生字词的运用、掌握基础的句子结构,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作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生态课堂的构建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单一化教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确立,并正确处理和认识教师、学生和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生态教学课堂中教育者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生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渐引起了教师的关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出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丰富课堂中的内容,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发展与有效运用提供了支持。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狐假虎威》这篇文章教学中,为了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便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即让五位学生分别饰演课文中的狐狸、老虎、野猪、兔子和小鹿,有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已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熟读,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表演中将课文细节的描写进行刻画,如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出”和眼睛“骨碌一转”等都能够被演得活灵活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在自主表演中对文章产生独特的感悟,从而拓宽生态课堂的空间。 二、联合教材内容,打造生态化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文学修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文学审美在这一学习阶段开始形成,为此,教师要重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生态化课堂氛围的构建,让学生在既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课本文学知识内容,从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感。对处于天真浪漫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语文知识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对其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打造生态课堂氛围,从而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一课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便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影视和图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本身的壮丽之感,从而在学习文章时能够在脑海中时时浮现出黄果树的样子,这对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教室在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也可以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这篇文学著作中蕴含着作者海子渴望脱离世俗羁绊的思想感情,且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添加一些与其情境相适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中学习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对知识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做好课堂互动教学 可以说在有效课堂互动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好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现阶段所说的课堂互动主要包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要组织学生从合作学习入手,通过有效的指导与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帮助学生巩固好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使用激励性的手段来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态化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地提出疑问,并通过创新的方式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建设得到良好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善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来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评判。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不高,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总之,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做出创新与改变,积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思路和模式,积极利用生态化理念构建小学生态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生态化教学模式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重点关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等,因此,在生态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点从学生的想法出发对课堂构建的方法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邹静珊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学周刊,2017,(22)。 [2]闫羽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3]杨维龙周瑛生态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9)。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摘要:以“小学科学生态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教师理念以及情境创设等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生态课堂;构建 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正处于探索欲望与好奇心最强烈的一个阶段,而科学无疑可以很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这种心理。但是,要想真正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喜欢科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构建生态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小学科学生态课堂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和谐与平衡,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更加真切地体会科学真谛,领悟科学的奥妙,这恰恰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生态课堂构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真正构建小学科学的生态课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 一、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首先树立先

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小学科学自然也不例外。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实现,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适时、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二、情境设疑,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 所谓的情境设疑,就是教师围绕实际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某种教学情境,进而抛出问题,以此来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以“磁铁的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设计教学,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隔着纸板(纸板上画有碧绿的湖水,湖底下面有碧绿的小鱼)让小鱼游动的游戏。以这个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立刻被吸引了,探究愿望被激发了。此时,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小鱼怎么会自由地游动呢?紧接着,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由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磁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往往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主动思考,全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首先,教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场,进行生态式语文教学。即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小学语文教学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无休止状态。 1语文营造生态环境,激活学生语文体验 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倾听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师生之间才能建构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语文体验,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成长。 1.1自由开放的心态 师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显示出课堂生机与活力。教师应首先让自己有自由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展性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进而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开放的心态,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兴趣和自我选择性,有丰

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其他同学或教师。 1.2民主平等的对话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 1.3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个性化教与学魅力四射——多元解读,唤醒自我,凸显创造。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即生态化。而生态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生态的教学尽然是所有的行为有目不转睛于成全生命,满足生命的各种需要。所以,生态课堂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充满尊重、期待、赏识和包容。如此,师生才会在和谐中享受生态的温馨并自然生长,师与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地舒展。 2建构生态课堂,展现学生生命活力

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教学资料

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建 设教育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因子,找到渗透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

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已势在必行。正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是最佳的组合,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人们的追求。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 标签:语文课堂教学和谐 一、把握命脉——敲开生态和谐课堂之门 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这条航道行驶中的船只也许就会南辕北辙。把握语文的本质,于读书处尽情地读,于写字时认真地写,于品位时深入地品,于交流时大方地交流,于背诵积累时朗朗地诵,大胆地表达,无疑能给学生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学习空间。瞧《古诗两首》的教学,一个“凉”能让学生品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清凉、凄凉、悲凉;一个“泪”让学生悲切地感受到山河的破碎、城市的萧条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一个“醉”又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国家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昏庸无能。短短56个字,字字真情,教师惜字如金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敲的字眼,把语文教学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抓住语言文字,把握语文的命脉,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学习可以如此出彩,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如此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二、解读文本——走进生态和谐课堂的基石 面对新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去年的树》是一篇文质精悍意味深长的小短文,如果不多读几遍、多揣摩揣摩回味回味,我们很难发现文字中所蕴涵的悲伤的别离之情,那种对人类乱砍滥伐的声声控诉以及朋友间的那种真挚之情,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 三、寻找策略——构建生态和谐课堂的抓手 1.引导与自主协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中,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进行的交流,精神相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