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
(完整版)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doc

《绪论篇》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

—第二语言教学。而且对象也不只外国人,还包括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对

外”二字也无法对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P4

教学与教育P8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

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9(任务 =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学系统的内部因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学习与教

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 P9

学科体系 P15重要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P21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集中、强化的教学。(共 6 点) P21— P22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史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争论

三个争论:

“小儿科”论(学科否定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学科”论

“应用语言学学科”论: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应用”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还有心理

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单单应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不了语言教学的所有问题。第

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仅仅是“应用”,而是“应用和启示”的关系;第

三,“应用语言学”这一名称非常笼统,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门学科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 1950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

语文专修班”开始,已经 60 年了。

初创阶段( 1950— 1961)

巩固阶段( 1962— 1966)

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恢复阶段( 1972— 1977)

确立学科( 1978—)

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 年代)

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 年代)

第二节我过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语言教学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研究机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第三节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特点

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非普遍教授语言”;

汉语教学仍依附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中学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现状与汉语作为世

界最大语种的地位、中国古老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很不相

称。

《基础篇》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语言学和文化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学和心理学——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注意每一点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P67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

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

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3、语言有生成性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概念思维(人类主要的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

理等形式来进行。

思维的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

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历史比较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时间: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地点:德国

代表人:洪堡特(W.Humboldt ),就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精

神以及语言类型学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2、结构主义语言(Structural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其语言理论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任意性;聚合

关系和组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提出“历

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P73

布拉格功能学派:强调语言符号功能

歌本哈根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

创始人为鲍阿斯( F.Boas)和萨丕尔( E.Sapir)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 )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主要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

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

3、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1957 年,美国乔姆斯基(N.Chomsky )的《句法结构》

“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 ):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表现”(Linguistics performance):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

话语

“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和“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4、功能主义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时间: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代表人物:英国韩礼德(Halliday) ,法国马丁内(Martinet )

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

能语言系统的关系。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e competence)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是否现实中常用的。

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Canale),概括了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指用语言做事,或者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一定语境下)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 Harris )于 1952 年最早提出“ 话语分析”(语篇分析)这个术语,话语分析是对话语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 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他指出语言不仅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的话语也是一种行

为。

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ive)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

60 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Grice )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质的原则,量的原则,关系原则和方式原则。

会话含义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法“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二、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力因素P84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规则是比较简便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 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也只是1300 多个音节,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合有规律

(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为主,由大多

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便于记忆。

汉语语法、语音和词汇经济简便的特点,提高了汉语使用的速度和效率。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汉语语法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意合为主、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

意灵活的特点。

(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

(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的四

字成语,现代汉中还保留不少古汉语的词语。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

(4)汉字方面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困难所在。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系统。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和

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

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1、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任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

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

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因此,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教育、遗传和环境。

2、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P89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教学模式P90

3、教学过程的模式

(1)传授式

(2)活动式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设计教学法”

活动式的指导思想史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混淆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

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

(4)发展式

启示:教学模式多样化;辩证对待。

4、教学原则P94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直观性原则

(8)巩固性原则

(9)量力性原则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P96

2、教学方法P98

教学方法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1)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教学理论,教学手段,课程改革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

(3)主要教学方法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语言的心理——心理基础

人的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以及发达的发音器官,是语言的生物基础。

1、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2、言语活动在大脑皮层上的机能定位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功能存在差异,一定的功能为一侧大脑半球所控制,称为大脑两半球

功能的“侧化”( lateralization )。

3、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伦尼伯格( Lenneberg )于 60 年代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或称“临界期” 假说。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青春期(12 岁左右)以前,大脑语言功能侧化

尚未完成。

二、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P106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语言记忆则是指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保持和再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的

活动过程。

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P108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1)识记 P108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 P110

(3)再认和重现(回忆)

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P111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1)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和干扰说P111

(2)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P112 德国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三、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P113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789 年德国冯特开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冯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

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呢元素。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

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心理学是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的学派,它主张研究意

识,但不把意识堪称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

4、行为主义(Behaviorism )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后期代表斯金纳(Skinner )。行为主义有两个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刺激行为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

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一声佛洛依德(Freud),意识与无意识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

奈塞尔《认知心理学》(认知:人的认识活动)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认为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

要把人兽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

需要。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一)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P118

第一,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第二,对外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时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多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

1、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类: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P119

2、文化的特征P120

(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形式体现的

(3)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社会

群体的共性

(4)文化具有系统性

(5)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之上

(6)文化是在变化发展的。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P121

(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P122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根本特征是如何发现,认识和对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P122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

(1)蜜月阶段

(2)挫折阶段

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指非本民族文化环境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击和不适

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状态。

(3)调整阶段

(4)适应阶段

3、跨文化交际中对外不同文化的态度

(1)尊重不同文化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所谓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4、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交际文化

交际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二)

一、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

1、语言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专门性文化知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P133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

模式。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含义,它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3、语用文化P136

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制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

定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P139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2、要有针对性

3、要有代表性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成为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P142

1、通过注释直接阐释文化知识

2、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

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习得篇》

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学习与习得

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1、什么是学习

人类的学习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P145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的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加涅)P150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多种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

学习行为的阶段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

五种学习结果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P153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

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P155

有无意识,有无环境,注意力,方法,时间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第二节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多词句中只有实词没有虚词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反映论P159

2、先天论P161

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3、认知论 P164

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人具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想环境学习。

4、语言功能论P165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总结 P167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

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

影响。 P168

行为主义的缺陷: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

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

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独特的,不断变化的,反复性,顽固性)

中介语产生的原因: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1967 《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

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P171

4、输入假说P172

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

(1)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顺序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

得语言知识。(“说”的教学没必要??)

(5)情感过滤假说(屏蔽效应假说)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

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5、普遍语法假说(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P176

6、文化适应假说P177

由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

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

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

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洋泾浜假说P178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P179

(1)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御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

读写的技能。

(4)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习得动力不同。第二语言习得不具有第一语言习得的天然动力。

(2)习得环境和方式不同。第一语言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

(3)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心理、生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5)主体的生、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拉多于 1957 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

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

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P187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P187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

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P189

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

扰。

第三,对比分析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是不全面的。

第四,对比分析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偏误分析(科德)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

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P191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和笔误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

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P191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作用: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P192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的分类

五个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材料

(2)鉴别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揭示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分类:整体性偏误和局部偏误;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理解偏误和表达上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1)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的知识负迁移。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4、对待偏误的态度P199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偏误的出现时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

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偏误分析反映了学习者的目的语体系即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同

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估计。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适度。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P201

(1)偏误分析师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

学的发展。

局限: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情况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

(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其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1、运用分析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话语分析P206

第二节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一、生理因素

主要是年龄P208

二、认知因素

1、智力(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P210

2、语言学能

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l anguage aptitude )

(1)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强记能力

(4)归纳能力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P212

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认知学习策略: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

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评估;调节

交际策略P214

4、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1)场独立性(善于个体分析)和场依存性(善于整体分析)

(2)审慎型与冲动型

(3)歧义容忍度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和容忍的程度。

三、情感因素

1、动机 P218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融合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2、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

3、性格

(1)内向和外向

(2)自尊心和抑制

语言自我:对自己语言的认同

(3)焦虑

(4)移情(设身处地领会别人)

第三节语言学习环境

一、社会环境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P227

社会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精神文明)。

二、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课堂的语言环境,主要指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的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

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P229

1、“无关联”与“有关联”的观点

克拉申:语言的自然习得顺序不受课堂教学的影响(无关联)

沙伍德—史密斯:认为学习先于习得,是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到的东西可以

直接帮助习得语言,而且通过练习可以把学习来的项目转变成习得的项目。 P230 2、课堂

教学的作用和局限性 P231

作用:短期速成效果;利于语言形式的掌握;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有老师

的指导,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局限:目的语的输入量少;课堂教学提供不了真实的语言材料;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

式,但是不可能交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也不必要吧);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境,也难于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

三、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要很好地发挥成人自然习得的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新的教学法体系应该

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里的交际活动三个层面组成。

《教学篇》

第七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教学法流派: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体系P235

第一节认知派与经验教学法认知派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这一派的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

解和自觉掌握。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这一派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P237

又称“传统法”或“古典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特点:读写能力,系统的语法知识,依靠母语和翻译,书面语

局限: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法( Direct Method )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

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P239

19 世界末,菲埃托代表人物贝力子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特点:排除母语、翻译;直接感知;以口语教学为基础;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

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

序列法: 19 世纪后半期,古安。序列法注重口头训练,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语法,按

事件发生的顺序组织语言材料,运用手势和动作进行教学等。局限:单调P241 局限:对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认识不足;对课堂教学的现实考虑不够;对读写能

力培养不够;对人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不够,忽视对语法规则的掌握。P243

三、情景法(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P244

情景法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的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早期称口语法。

代表人物:英国帕默和霍恩比,帕默被称为“英国应用语言学之父”,也是20 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第二语言教育家。

语言学理论基础:英国的结构主义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论

四、阅读法( Reading Method )

又称韦斯特“新法”,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阅读法首次提出了以培养阅读技能为主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

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所提出的主张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P246

五、自觉对比法P247

自觉对比法事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

方法。(很像语法翻译法)

在本世纪30 年代至 50 年代成为前苏联正统的外语教学法。通过学习外语了解自己的母

语,外语课不是单纯的工具课,而是知识课。(这个弯兜得有点大)

六、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P248

20 世纪 40 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

听说能力,又称“句型法”或“结构法”。“军队法”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主张对话的语言(口语)进行仔细的描写分析、不同语言间

进行结构对比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是把人和动物的行为都纳入到刺激——反应轨道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教学过程: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

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强调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句型训练,口语,句子)

缺点:过分强调机械训练不仅枯燥无味、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也忽视了学生语言基

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行为主义);而且结构主义语言学过分重视语言结

构形式而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能说句子,交际不行)

七、视听法( Audio-Visual Method ) P252

视听法是 50 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

音)感觉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创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圣克卢法”。代表人物:古布里纳,古根汉

视听法来源自直接法和听说法。

八、自觉实践法P251(直接法 +语法翻译法)

前苏联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

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更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代表人物:前苏联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主要特点:自觉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的原则;口语领先原

则;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考虑母语原则。

九、认知法( Cognitive Approach ) P256

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60 年代产生于美国,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认知法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

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

用语言。又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特点: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

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正确对待学习

者的错误。

最大贡献: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节人本派与功能教学法

一、团体语言学习法P258

二、默教法P261

三、全身反应法P263

四、暗示法P266

五、自然法P270

六、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 P273

交际法又称“交际语言教学”,较早称为“功能法”、“意念—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交际法产生于70 年代,中心在英国。

创始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英国的语言教育学家亚历山大、威多森,

荷兰的范埃克。交际法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

功能:用语法做事,完成一定的交际行为

意念:功能作用的对象,也就是功能的具体内容。意念又分为普通意念和特殊意念普通意念:指与功能相关的时空、数量等关系;特殊意念:是由话题直接决定的词汇

项目。(“邮局在哪里?”,其功能是询问,普通意念是“位置”,特殊意念是“邮

局”)功能、普通意念、特殊意念是交际的三大要素。

更加具体的内容看书上P276—— P278

缺陷:语言功能和意念是很广的概念,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还很不够;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

在教学中的结合时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交际花难以做到;允许学习者犯

错误不等于对学习者的错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P280

第三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

一、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概况

二、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分析P283(高屋建瓴的分析)

三、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P288

1、教学法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

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第八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路与应用(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与课程设计

一、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目的

智育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一项根本教育任务。

对外国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道德的教育

和团结友好的教育。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最直接,

最根本)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2、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自学能力

3、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以课程设置为主要内容而指定的全面指导某一专业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教学大纲:对具体课程所制订的指导性文件

1、教学内容P298

(1)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

(3)汉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

(4)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2、课程设计P299

课程设计:是在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

专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形成合理

的、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

3、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P301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法体系的灵魂

一、确立教学原则的指导思想

1、从相邻学科中汲取理论营养

2、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更要研究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3、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P305— P311

1、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原则

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原则

5、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8、利用母语进行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9、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10、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一、教材的重要性P312

1、教材是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

2、教材又是课堂教学和测试的依据

3、教材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深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

与学的效果

二、教材的依据P312

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直接理论依据: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教材内容的源泉: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

直接依据:教学计划于教学大纲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P313

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

四、教材设计的类型

1、按教材的体例分P318

(1)综合性和分科型

(2)单课制和单元制

(3)直线式和螺旋式

2、按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分P321

(1)课文型

(2)结构型

(3)功能性

(4)结构—功能型

(5)功能—结构型

(6)话题型

五、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P322

1、结构法教材时期(50— 70 年代)

结构法教材指以语言结构(语法)为纲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结构法教材强调理解和掌

握语法规则,并在基本语法知识的指导下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第一部: 1958 年《汉语教科书》(邓懿等编写)

1980 年出版的《基础汉语课本》,结构法教材时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80 年代以前我国对外汉语基础教材的最高水平。

2、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 年代)

1981 — 1982 年,《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套贯彻结构、情景及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教材。1987 年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奖的对外汉语教材。

六、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331

1、教材的质量和品种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2、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3、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不够

第九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下)

这章讨论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与测试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实现。P336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关系,也就是在教室的指导下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P336

尊师爱生、团结合作

2、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P337

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

1、感知阶段

2、理解阶段

3、巩固阶段

练习是保持对语言规则记忆的最有效途径

4、运用阶段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环节

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与目标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2、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P341

一般课堂教学要完成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两项任务。

(1)课堂教学原则。以培养技能和能力为最终目的

(2)课堂教学方式。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

(3)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4)课堂教学环节。交叉呈多层次

(5)课堂教学语言。目的语。

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P343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讲练新内容

(4)巩固新内容

(5)布置课外作业

4、汉语课外活动P344

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与写教案

(1)分析教材

(2)分析教学对象

(3)确定教学方法

2、课堂组织管理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1)排除心理障碍,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驾驭课堂

(3)稳定课堂秩序

3、教师的语言P350

教师的语言( teacher talk ):是指第二语言教师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交往中有意识使用的目的语系统的变体。

特点:慢,放慢语速,增加停顿;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详细化,输入更多信息

4、教师的提问

5、板书

五、课堂教学的评估P354

第二节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

一、语音教学

1、语音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对外汉语语义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

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2、语音教学原则P356

(1)短期集中教学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2)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3)通过语音对比突出难点重点

(4)声韵调结合教学,循序渐进。

(5)听说结合,先听后说

(6)以模范和练习为主、语音知识讲解为辅

(7)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

3、语音教学的方法P359

二、词汇教学P360

1、词汇教学的任务和意义P360

2、词汇量的控制和词汇的选择P360

3、词汇教学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积极掌握词汇:要让学习者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称表达性词汇;

消极掌握词汇:能识别,能理解的词汇,要求学习者能听懂、读懂就行,也称接受性词汇。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4、词汇的教学方法P364

三、语法教学P365

1、语法教学的任务和意义P365

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已经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

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P366

规范性(规定哪种说法是对的,哪种是错的)

稳定性(大多数人接受而不是一家之言)

实践性(要能指导语言实际运用的)

3、语法教学的原则P368

(1)通过语言对比突出语法的重点难点

(2)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

(3)由句子扩大到话语

(4)语法结构的教学与语义、语用和功能的教学相结合

(5)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6)先难后易、循序渐进地安排语法项目

(7)重视纠正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并把并错句的分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4、语法教学的方法

(1)归纳法

(2)演绎法

(3)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四、汉字教学

1、汉字教学的任务和意义P369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汉字的难点 P369—— P370

先语(口语听说)后文(汉字教学)

语文并进

2、高频率常用字的选择

3、汉字教学的原则P372

(1)语和文先分后合,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独立教学

(2)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3)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

(4)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

(5)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识记汉字

第三节语言测试

测试时教育评估的主要手段

一、语言测试的作用

1、什么是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是根据一定的评估目的,以抽样方式通过有限试题来诱导出受试者的言语行为,然后借助于定量描述来推断受试者掌握的该语言的知识和能力。P377

(1)间接性

(2)片面性

(3)主观性

(4)偶然性

2、语言测试的作用P379

(1)评估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2)评估人才,提供用人的重要依据

(3)是语言教学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4)推广母语教学,扩大母语影响

二、语言测试的种类

1、按用途分P379

(1)学能测试,又称潜能测试或性向测试

(2)成绩测试,又称课程测试

(3)水平测试,又称能力测试

(4)诊断测试

2、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分P380

(1)客观性测试

(2)主观性测试

3、按命题方法分P381

(1)分立式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一、总论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 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 ②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概况 (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展 ①初创时期(20C 50’s初—60’s初) 汉语预备教育:

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什么缘故讲对外汉语教学的差不多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 ②巩固和进展时期(60’s初—60’s中) 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为要紧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重点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就是一门专门得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得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这就是按人们获得语言得先后顺序来区分得两个概念。 2、母语与外语——这就是按国家得界限来划分得。 3、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这就是按言语社团,通常就是按民族得界限来分得。 4、目得语——这就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得语言。 二、学科名称得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学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 三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得提出(P7、8)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与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 ?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任务就是研 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得教育原 理、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并用来 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 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得教育目 得。 ?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得核心内 容就是对外汉语教学。 ? 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主体——学习者与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与教师得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客体——所教得目得语,即作为第二语言得汉语。 学习与教学活动得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测试评估四大环节得理论与实践。 ? 外部因素: 首先就是一些基础学科,其次就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与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者所产生得影响,还包括国家得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得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体系 1、国内外学者提出得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P10) 2、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理论基础。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 学科、哲学。 ? 第二层次:学科理论——属于本学科范围内得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应用研究:总体设计研究、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研究(P18) ? 第三层次:教育实践。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育得学科性质与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得性质与特点 1、对外汉语教学得性质: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就是一种外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 外国人来华学习汉语的历史:东汉、隋唐、明清 我国学者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 建国(1949)以来: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期(1950 --- 1978) 1.初创阶段(1950 – 1961) 1950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任课教师、教材 1952年9月28日,原“清华大学语文专修班”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51 — 1961接受了60多个国家3315个留学生。此外,在广西还为越南培养了数千名留学生 1952年我国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遣汉语教师。 教学特点: (1)教师曾在国外任教过,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把教外国人汉语与教本国人汉语区分开来。 (2)名家初期参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高起点、实力强特点。 2.巩固阶段(1962 – 1966)、 1962年6月26日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1月9日,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2 —1965 接受了3944个留学生。此外,还承担了3000多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4000多留学生被责令回国,少数坚持到1968年6月结束课程才回国。 1971年4月北京语言学院被宣布撤消。 科研:教学法,实践性原则,强调运用,“精讲多练”、“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 3.恢复阶段(1972 – 1977) 70年代初,国际环境: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美国总统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13个国家先后与我国建交。 1972年10月30日,中央重视: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 1973年9月北语开学,接受42个国家383名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教程文件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 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 2、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想目的语逐渐过度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3、语用文化: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4、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外语教学法,即用 语法讲解加翻译练习的方式来教学外语的方法”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 . 【流程:[教学流程] [1] 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 [2] 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新词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 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了英语单词。 [3] 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 法规则进行转换等。 [4]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 [5]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 [6]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 5、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 模式和思维方式。 6、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 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 ·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P133) 2、语义文化(P135) 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3、语用文化(p136):A称呼、B问候和道别、C道歉和道谢、D敬语与谦称、E褒 奖与辞让、F宴请与送礼、G隐私与禁忌】 7、暗示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 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于与60年代中期创立的。 ~ 所谓暗示,是指建议或诱导,正确的暗示主要有两种手段:威信和稚化。 8、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 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刘珣_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精华)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语言甚至更多,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注意:不能把第一语言与母语完全等同起来,第二语言也不一定就是外语,如移民国外的子女,学习的第二语言倒可能是自己的母语。)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非本族语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但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不能叫做外语,只能叫非本族语。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其正式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 2、汉语教学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英文缩写TCSL)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名称 4、应用语言学 5、外语教学法 6、外语教育学 7、第二语言教学(有取代外语教学这一名称的趋向)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P7、8)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而教育的内涵则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我们应当把本学科的研究提升到教育层面上。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任务二: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内部因素: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 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笔记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 “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堂笔记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一章总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课程性质和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汉语作为外语或者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总结:教学需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也起着中要的作用。 4、与其他学科联系。 (1)与外语教学有密切联系。 (2)与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外汉语教学法 心理、社会语言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支柱 1、语言学原理。 (1)一切外语教学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跟语言有关。如何对待并且处理这些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和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就构成了不同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 (2)每一种语言学派的兴起,都会形成以这种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新外语教学法流派。 十七八世纪,机械语言学:普遍语法——语法翻译法 二十世纪4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不存在普遍语法,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听说法 二十世纪60年代,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规则具有生成性,教师要让学生发现规则——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社会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功能法 2、心理学原理。 (1)心理学研究什么?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活动 情感、意志-->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脾气、内外向-->个性倾向和特征 (2)心理学对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个性倾向等等的研究,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外语教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诞生,提出“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感觉而非思维”,导致了直接法的产生。 二十世纪40年代,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自觉对比法。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在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听说法。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视听法。 二十世纪6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作用下,产生了认知法。 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倡导自然法。 3、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 (1)教育学的发展影响外语教学法 在传统古典教育思想(死记硬背)的制约下,只能采用翻译法。 捷克教育家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从而产生了直接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和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或本族语)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语言能力: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范畴。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规则:语言的使用规则,根据一定的语境对谈话的内容、言语的语音形式、词、句式以及应对方式等进行选择的规则。语言要素+语用规则=语言知识。 语言交际能力:一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能力,属于言语范畴。语言交际能力=言语技能+言语交际

技能。) 语言水平测试: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有专门的大纲、统一的试题和统一客观的评分标准。有效测量测试对象的实际语言水平。 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测试可分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大类。 语言成绩测试:检查测试对象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跟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紧密相关,可以测定受试者的学习成绩,但不一定能反 映受试者的语言水平。例如: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毕业考试。 语言潜能测试:了解受试者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测试内容:模仿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简答题。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异同: (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后面这四点都是语言教学的:(2)教学内容A. 学习语言四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规则,保证正确性。 B. 学习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使用规则——语用规则,以保证语言的得体性。 C. 学习言语技能:听、说、读、写。 D. 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和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要素。 (3)教学原则:语言教学应生动、有条理,理论联系实际。 (4)教学方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师适当总结、归纳规则。 (5)教学技巧:注重与忽略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大题

中介语的特点:(三大特点: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P169 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作为交际工具。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替工,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3.赛克林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语情况下所做的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 4.中介语存在一定的偏误并且有反复性。中介语曲折发展并靠向目的语,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有可能规律的重现。 5.中介语的偏误具有顽固性,语言中的一部分会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僵化,特别在语音方面。大部分学习者可能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完整,不知道具体考啥) 起点:1957《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 目的:在一般的语言习得规律之外探讨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建立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体系, 对比分析:(P185-191完整版) 1、目的: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语言分析方法。 2、理论基础: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3、步骤: ○1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作为对比基础 ○2选择:在两种语言中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3对比:对两种语言中选择好的语言项目或结构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 4、意义&局限: 意义: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从两种语言差异中发现第一语言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给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订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在老一辈的倡导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坚持汉语与外语的对比研究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局限: 1.对比分析的主要观点是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不同之处产生负迁移;两种语言差异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越大。但其实并非如此,两种语言差别虽大但干扰小,学的准确(举例子) 2.对比分析只研究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错误并不只来自第一语言干扰 3.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对比,且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没有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不全面。

精心整理打印版-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一)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叫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 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指人们的第一语言,但不能等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是指本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4、目的语 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是指别国家的语言。但是近年来出现一种用“第二语言”取代“外语”的趋向。这是因为,各国间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正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称“外国人”和“外语”就显得见外了;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说包括外语、非本

族语,特殊情况下甚至包括母语。广义地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 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成为外语。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2、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海外同行有的叫“中文教学”(美国),有的叫“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的叫“华文/语教学”(东南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这一名称能统指以上各名称,但名称太长不上口。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 周小兵,李海鸥 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 一教学简论 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 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对比分析的发展对比分析在三个方面有了明显发展:回避,相似等级和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汉外对比分析汉外对比有宏观、微观两类。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步骤和作用 Corder曾详细描述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语料选择,偏误识辨,偏误分类,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估。 偏误类别包括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和认知偏误。 3.中介语及其变异 中介语中介语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前言: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育一一第二语言教育一一对外汉语教育一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or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3)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 2、第一语文和官方语言 (1)第一语文: (2)官方语言:是一个国家通用的正式语言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它是为适应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在国家机关、正式文件、法律裁决及国际交往等官方场合中规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有效语言的现象。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从该国使用范围最广或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如中国为普通话,日本为日语,法国为法语。有的国家只有一个官方语言,如德国,有的国家有好几个官方语言,如印度,有的国家没有法定的正式的官方语言,如美国。在一些国家的某些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官方语言。 3、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1)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母语≠第一语言) (2)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外语≠第二语言) 4、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1)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 (2)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5、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6、母语、本族语、第一语言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在有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了“次要语言”,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语言”,但也可能成为“主要语言”。 7、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作了分工: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称为外语。 8、“第二语言”的含义?“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复杂关系? (1)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以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是包容的关系)。 (2)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没有关系);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的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是包容的关系)。 二、学科名称的讨论 1、本学科的名称: (1)对外汉语教学:现在在我们国内本学科的正式名称也是用得最多的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但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只适用于中国。(补充:海外对本学科的称呼,美国称“中文教学”;日本称“中国语教学”;东南亚国家称“华文教学”。(2)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本来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但在特定情况下专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国际场合用的较多。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学术上较能准确指称本学科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缩写为TCSL。这一名称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还包括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它涵盖了国内外所有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也显示了它本身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汉语教学” (特定情况专 指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教 学)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即“我国母语文教学” “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的教 学” 在中国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本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中国国内对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即“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2、本学科上位学科的名称: (1)应用语言学:这是使用得最早、最普遍的名称。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第二语言教学。 (2)外语教学:这是国外语言教学界广泛使用和我国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名称。 (3)外语教育学和教育语言学: (4)第二语言教学:这是使用得愈来愈多的名称。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1、“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 2、“教育”的内涵要比“教学”丰富得多,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对教育的研究,除了教学过程和规律以外,还要研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规律。 3、为什么提出用“对外汉语教育”取代“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学科名称更规范?P8 因为本学科研究的任务不仅限于教学,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更能体现本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1、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2、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率。 3、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的内部因素: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包括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策略等个体因素和教师的基本素质。(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所教的目的语,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 (3)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本身——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 4、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外部因素: (1)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2)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3)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及具体的教育单位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1、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摘要一

1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 2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核心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3 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两个概念(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96-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真题答案给错了,给的好像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4 第一语言: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一般来说,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5 母语和外语: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外国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的关系)6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照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可以与“母语”通用。(母语、本族语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 非本族语:本民族意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外语、非本族语、第二语言一般是“次要语言”) 7 目的语: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8 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使用至今。

9 美国称对外汉语教学为:中文教学 日本:中国语文教学 东南亚国家:华文(华语)教学 10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刊:《世界汉语教学》 11 学术上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英文缩写TCSL 12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19世纪波兰语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 13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称语言教学学科 14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活动 “教学论”通常是教育学者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是本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核心课题 Kou 刘三菱就起吴就散起 15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读书笔记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跨文 化交 际学 文化 语言 学 计算 机语 言学 对比 语言 学 汉语 语言 学 理论 语言 学 心理 语言 学 认知 心理 学 心理 测量 学 教育 心理 学 教育 统计 学 教育 工艺 学 控 制 论 系 统 论 信 息 论 逻 辑 学 数 学 吕叔湘: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把第二语言教学归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范畴,或者直接称之为语言学是不恰当的。语言教育学科实在受众多相邻学科理论的启示、综合应用相邻学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而形成了用于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可以应用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1.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普遍性、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汉语语言学:对汉语进行描写和解释,对其规律进行揭示的具体语言学。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形式和意义通过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 3.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4.言语有生成性。 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6.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概念、判 断、推理。 7.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8.语言学发展四大思潮(四个阶段)

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缘关系语言是符 号系统,符 号由能指 何所指构 成。 符号系统 内部的语 言单位之 间存在组 合和聚合 关系 历时语言 学&共时语 言学 Bloomfiel 无论是传统语言学 还是结构主义语言 学都不能回答“语 言是什么” 语言能力 competence V.S.语 言表达performance 语言习得机制和普 遍语法 探讨语言的心理过 程 语言研究由 形式转向功 能。 语言的本质 是意义--- 语言在环境 中的意义。 从社会角度 去观察。研 究语言,强 调语言的社 会性,语言 的本质功能 是社会交际 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读书笔记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1. 以前/以来/以内/以后 后来:时间名词。指在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强调时间的先后,只用与过去 已经发生的事情。一般与“开始” “原先”“起初”等词语相对应。 然后:连词。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另一动作或情况,强调动作 或情况发生的顺序。过去、将来都可以,一般与“首先”“先”等词语相对应。 在表示时点的词语后面: 注意:“以前” “以后”可以单用,“以来” “以内”不行 2. 以前/从前 以前:表示过去,单用。可在出现在时点、时段后,可以表示将来, 从前:表示过去,单用。不可以出现在时点、时段后,不能表示将来。 “时点+……” 3. 以后/后来 在表示时段的词语后面: 3 —h V ? ? F’y — 4.后来/然后 以后:表示过去和将来,可以加时间点。 单用表示未来。 后来: 表示过去,一个过程的后一阶段,不能加时间。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5.之间/ 之内/ 中间之间:两点距离以内。之内:不超过某个范围。小于等于某个范围。中间: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 6.三年前/ 前三年三年前:距说话时三年以前的时间,是过去。前三年:一段时间的前面三年。过去将来都可以。注意:“前三年”可以表示将来,例如“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前三年学习绘画,后两年出国深造。” 7.头一天/ 前一天头一天:一段时间里的第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前一天:某时间前的那一天。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将来。有时可以表示“头一天”,例如:“这个周末,前一天写作业,后一天出去玩儿。” 8. ....... 上/ .. 中/ ... 下……上:某方面。例如“在学习上,你要多用点心。” ……中: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过程。例如“在所有的老师中,我最喜欢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她总是对我们微笑。” ……下:指条件。例如“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任务。” 9.心里/心中共同点:“里”和“中”都是指一个地方/一段时间/一件事物里面。里:用于社会单位、领导、单位成员。例如“我们厂里有4台机器。” “我们厂中……”不行。中:用于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指感觉上范围无限大的事物。例如“空中”,“空里”不行。 10.时间/时候时间:可以用数字、数量表示。可以是点,也可以是段。例如“给我一点时间好吗?”“明天开会的时间是8点。” 时候: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常常说“……的时候”。但“什么时候?”问的是具体时间。 11....... 的时候/以后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下一天:某天的下一天 13. 最近/ 现在最近:说话的前一段时间,或说话的后一段时间。现在:说话的时候,或说话前后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 14. 一天/有一天/ 有时一天:一昼夜,一个白天,过去的某一天。 有一天:过去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天。有时:有的时候。 15.刚才/ 刚/刚刚 a.意思不同 刚才:说话前不久的那个时间,跟“现在”相对。 刚:事情发生不久。与“很久”相对。还有恰好达到某一点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b.词性用法不同 刚才:时间名词,可作状语、主语 刚:副词,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可以和“就”“又”连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中间时间很12. 明天/第二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