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

人民生活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四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为顺序,

从到,再到,到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

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

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停数日,辞去。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不复得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

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四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

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

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

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

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

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

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

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

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

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

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

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

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芳草鲜美桃花林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同,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

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

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复习过程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 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乙】嬴氏乱天纪①,贤者避其世。黄绮②之商山,伊人③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④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⑤;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⑥王税。荒路暧⑦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⑧。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⑨,一朝敞神界。淳薄⑩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注】①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②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③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④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⑤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⑥靡(mǐ):没有。⑦暧(ài):遮蔽。⑧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⑨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⑩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嬴氏乱.天纪____▲_______ (4)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黄绮之.商山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怡然.有余乐满坐寂然.(《口技》) C. 乃.大惊乃.悟前狼假寐(《狼》) D. 遂.与外人间隔遂.至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 ,私谥____________ ,自号____________ 浔阳柴桑人,_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代,本文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 ”。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彳匸()( )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 5复前行() 6 欲穷其林() 7林尽水源() 8 初极狭() ( : ) 9才通人() 10 土地平匚()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_()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 15阡陌交通()( )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 ( )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 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 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也()()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 三原文填空 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专业资料.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 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 2.作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3.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 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 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8.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三)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1课桃花源记

21课桃花源记 教案设计◎授课教师:黄禄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9日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并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诵读课文,积累词汇,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概括故事内容。 过程和方法: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体会作者的政治抱负。 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创新教学设计思路: “桃花香——→桃花美——→桃花人——→说桃花梦” 教学重点:知晓文意,概述故事。 教学难点: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学生合作探究法。 导入:同学们喜欢桃花吗?桃花盛开的季节,最爱桃花,爱那粉红的桃花,淡淡的花香,最能勾起粉红的回忆……那么,让我们来读读陶渊明是怎样描写桃花的吧! 一、桃花香——景美,描写自然环境美!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齐读) ①关注阅读提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②解决阅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读通顺句子。 ③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疏通文意,简单的概括文章故事的内容。 2、品读第一段。(男生读) 思考问题:第一段中那个词从侧面写出了“桃花香”? 分析:“芳草鲜美”中“芳草”一词。芳草,指香草,草都是香的了,桃花呢?桃花开了,正所谓:“香气袭人”,奇花异草,令人陶醉! 3、找出文章描写“桃花”的词或句子。说说作者用字和用词美! ①“桃花林”(说明桃树多,桃花树多了才会行成桃花林。) ②“夹岸数百步”(说明桃花林的面积大,覆盖的范围广。) ③“中无杂树”(说明品种单一,暗示景色奇特。) ④“落英缤纷”(说明桃花花瓣漂亮,花瓣漂落到地面,暗写有风,看不见的风。所以“缤纷”一词是“繁多的样子”间接印证花多。不觉让人想起一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桃花太美了。) 4、赏析“渔人甚异之”一句中的“异”字的妙用。 赏析:“异”字妙在写出了桃花之多,桃花多的让人惊异、让人惊奇!从侧面写出了桃花的美,美如画! “异”字妙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设悬念,让读者想读下去的欲望……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2013年 【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2)未果,寻病终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

《桃花源记》复习讲义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可议论,可抒情,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二、【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写作意图(主旨)】 作者虚构这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要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五、解释加点的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 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几)百步,中.(其中)无杂树,芳.(花)草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花)缤纷 ..(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异.(对……感到诧异)之.(指看到 的桃花林的景象)。复.(又,再)前行,欲.(想要)穷.(走完,走到头)其.( 那)林。 林尽.(完,没有,消失)水源,便得.(看到,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隐隐约约, 形容看得不真切)若.(像)有光。便舍.(舍弃,丢下)船,从口入。初.(起初)极.(非 常)狭,才.(仅,只)通(使……通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 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土地平旷 ..(平坦开阔),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课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

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导读:桃花源记 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阅读题目: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 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阅读答案: 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 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 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 析也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1.桃花源记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2.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3.桃花源记的阅读理解以及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复习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复习时间:两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 ǎn ) 阡陌.. 交通(qi ānmò)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y āo ) 刘子骥. ( jì ) 诣. 太守(yì) 2、朗读

21.《桃花源记》课后作业

21.桃花源记(陶渊明)练习卷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魏晋()..,鸡犬相闻()②无论 ③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⑧便要.还家()⑨欣然规.往()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⑿阡陌 ..交通() ⒀不足 ..为外人道也()⒁便扶向.路() 答案:①交错相通②更不用说③妻子儿子④隔绝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3.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4.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答案:1.两岸几百步之内,没有别的什么树,芳香的野草鲜嫩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3.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其中来来往往的和在田间劳作的,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 班级:姓名:得分: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⑵阡陌 ..交通() 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桃花源记复习题

内容:《桃花源记》复习 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1、才2、仿佛3、豁然开朗4、属5、叹惋6、要7、俨然:8、交通:9、妻子:10、绝境:11、无论:12、向13、遂14、规15 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病中()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三)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六)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桃花源记》复习 2 一、课外拓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