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 (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2. 郑人买履(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 3. 蝂传 (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卒踬仆不能起()②苟能行()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 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 安 (1) 安逸。例: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 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 例: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 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 曾 (1) 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副词,常与“不”连用, 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 曾不盈寸 (《核舟记》 ) (3) 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 (4) 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 (《望岳》 ) 3. 从 (3)怎么。 (4)安稳,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 )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爱莲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多。2、益:副词,更。 3 、植:立。 4、鲜:少。 5、亵:亲近而不庄重。6、宜:应当独:7、只,仅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世说新语》二则 《咏■》 (一)通假字:无 (二)古今异义词: 儿女:古义:对于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三)词类活用:无 (四)一词多义:无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直) 2、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直) 3、判断句:即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重点实词虚词: 俄而:不久,一矣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差:大体 未若:不如 因:趁、乘 即:就是 (七)重点句于翻译: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谢太傅商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雲像什么?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覩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于。 (八)重点问题梳理: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于们的聪明智養感到欣慰、快乐。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你认为谢太傅究完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覩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飆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三)词类活用:无 (三)一词多义:无 (四)特殊句式:无 (五)重点实词虚词: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引:拉,牵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