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绝”奇士郑曼青

“五绝”奇士郑曼青

“五绝”奇士郑曼青
“五绝”奇士郑曼青

郑曼青:令人震撼的“五绝”奇士

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晚年勤学不辍,彻夜攻读,又号夕长楼主、学不厌老儿,一生深得国粹精髓。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即诗、书、画三者皆能达到高深境界之谓。而郑曼青则能以诗、书、画、医、拳闻名,晚年被誉为“五绝老人”。

郑曼青天资甚高,颖悟过人。幼年失怙,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因体弱多病,常随母亲去药铺抓药。其母通于儿科,每次抓药均至药铺亲自动手。郑曼青日后精擅中医,家学渊源正得自其母。

九岁时,郑曼青因贪玩,不慎被颓垣砖块砸中头部,造成重伤,昏迷一昼夜,幸赖拳师周鸣岐入山采药救治,卧床半年而愈。十岁起,从其父生前好友、拔贡、温州名画家汪如渊(香禅)学画,初期仅侍立研粉、观画养病而已,三年后身体康复,取其外祖母服药所剩包纸,涂画一花一叶、一虫一鸟,栩栩如生。十四岁时,汪师母命其画藤花,画面竟寓南田、新罗之意,其师汪香禅甚为惊喜,代他制订紫藤花馆润例,鬻画养家,购者甚众,不但解决生计,尚有余资搜集任伯年、赵撝叔诸名家画轴,以作研习,日有进境,画艺渐精。

随后,复得濮玉(字冰如,知名女词人,满清格格)之姨母指引,致力双钩。某日与表兄嬉戏,蒙双目悬肘写一竹竿,以双钩为之,枝节交错,一无差讹。

翌年,诗翁鲁塍北介绍他赴杭州,结识沈寐叟、经子渊、马一浮、楼辛壶、王潜楼等大家,相与研论诗书画,浸润日久,艺技大进。

郑曼青十余岁便有诗名。民国九年(1920),十八岁的郑曼青到北京,在报章上与名士罗复堪、罗瘿公昆仲以诗唱和,成为莫逆,遂应郁文大学之聘,担任诗学教授,并加入“甲子画会”,而有机会与名家陈半丁、齐白石等相识,讨论字画。当时郑曼青专攻王羲之、李北海等书法,笔走龙蛇,青出于蓝,加之他精于诗、书、画,遂被坊间称为“三绝”,佳誉雀起,得交结郑苏戡、陈师曾、凌直支、姚茫父、王梦白诸家,经六载熏陶,其画乃沿白阳、青藤而钟八大,俱见佳境。民国十二年(1923),身在北京的郑曼青接触到太极拳。据其自述:

癸亥,岳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有同事刘庸臣者,擅长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甫阅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

民国十五年(1926),郑曼青得蔡元培推荐,到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执教。又因吴昌硕、朱古微见重,年仅二十四岁的郑曼青被聘任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他又邀聘了三家兄弟——马孟容、马公愚,张善子、张大千,诸乐三、诸闻韵同任教席,上海美专因之名噪一时,也培养出不少杰出的画家。

其时,移居上海的满清皇叔濮怀公秋丞先生(濮玉之父)的儿子十余岁,患肺结核病,经安徽九代名医宋幼庵老先生医治,得以好转。濮玉每天陪其弟到田兆麟弟子叶大密主办的武当太极拳社练拳健身,日久随同一起学习,被叶大密正式收为徒弟。郑曼青因少时多病,亦患肺结核,经常四处求医,经濮秋丞介绍,得见名医宋幼庵,身体状况大有好转,并萌生医药救世之志,遂拜宋为师,研习医道。由于智慧过人,朝夕闻道,尽得唐宋元明清各医药大家诊疗处方之秘。

民国十九年(1930),因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过度劳累,身体转弱,旧疾复发。因濮玉等人介绍,参加了叶大密的武当太极拳社。据郑曼青自述:

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

民国二十年(1931),郑曼青任中国文艺学院副院长,清夜自揣,每觉缺乏实学,不足跻身士林。与真正的通儒学者相比,宛如侏儒,矮了一截。因此,在三十岁后声望日隆之际,摆脱名缰利锁,摒除一切教职,独携行囊,投拜阳湖的江南大儒、晚清进士、朴学大师钱名山,学习经论,研读经学典籍,以至诸子百家,闭门苦读整整四年,格物穷理,忘心入道。朴学为文,不多写一字,用字检句慎之又慎。自此而后,郑曼青诗能淳朴真挚,不事雕饰,书则圆浑平实,力透纸背,画事逸笔草草,线条苍劲;运墨润滋,用水亦厚;构图大巧,望之若拙。数十年来综括心得,悬“厚、重、拙”三者以勉后学,一洗当代浮华纤巧风习。

此时的郑曼青腹笥充盈,对于人生真义也有所体悟,乃从宇宙法则建立个人思想体系。从此以后,他对诗、书、画、拳、医,有了深入理解,再经若干年研探,更觉艺文杂技,皆可由“吾道一以贯之”。这是他超越庸凡。非他人能及之处。

民国二十一年(1932),杨澄甫客居上海。经叶大密介绍,郑曼青与叶大密、濮玉等一起投拜于杨澄甫门下。这年正月,杨澄甫续弦侯助清夫人患病,多方求治无效。经郑曼青悉心诊治,终告痊愈,老师杨澄甫感其恩,乃将拳剑要诀悉予传付,成为杨公入室弟子。郑曼青勤习苦练,深得杨家太极要旨,终成太极名师。陈微明序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时述及:

名画家郑曼青,精于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病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

陈微明与郑曼青同为杨澄甫高徒,所言应属不虚。郑的剑术因得杨澄甫亲传,造诣匪浅。据武汇川义女李淑兰说,武汇川曾赞誉郑剑是得了杨澄甫剑法精髓。

经杨澄甫口授、董英杰笔录而成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由文光印务馆出版。此书内容丰富,而文字稍嫌俚俗,受到叶大密批评,杨澄甫命弟子前往书铺收回余书焚毁,故原始版本流传不广。随后,由杨澄甫口授、郑曼青笔录而成《太极拳体用全书》,由上海大东书局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成为习练杨家太极的准绳。

民国二十三年(1934),郑曼青出任中央军校国术教师,授太极拳。短短几年内,就把难以学成的中医和太极拳精熟掌握,可见其天赋少有与用功之勤。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次年转往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三年(1944),任教育部编审委员,参与编写国术教材。郑曼青艺高胆壮,不但与各地拳界名手切磋武艺,而且敢于挑战身高马大的西洋拳击手。郑曼青曾迎战英国军舰水兵拳击冠军,一出手即将对方击出丈外。在庆祝抗战胜利大型招待会上,郑曼青公开邀请各国使领馆武官比试,十二位武官应声下场。郑曼青以太极拳在顷刻之间战胜其中六人,另外六名自动放弃比试。

据说,抗战胜利之后,因杨澄甫早已辞世,郑曼青深恐太极拳艺失传,特邀张钦霖自山西南下传授,因师兄弟二人投缘,张钦霖将在山西奇遇左莱蓬道长所得内功心法之秘,授予郑曼青。心法只是以心传心,内功亦无痕迹可现。纯以西式科学,难以理解展示,貌似不着边际的玄虚空谈。而郑对此道家内功心法极为珍视,日后传授时亦极为慎重,弟子中“得之仅一二而已”,传授时郑曼青“均亲笔写下‘左祖师莱蓬神位’,作为传道授艺叩拜大礼之张贴。”

因精于医理,尤于妇科、骨科别有心得,而治血友病更是名噪一时,作为国医的郑曼青曾任全国中医公会理事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任制宪国大代表,次年当选中医公会国大代表。

民国三十六年(1947),郑曼青把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整理成册,书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尝试用医学、物理学等去解释太极拳,这在当时可算创举,即便今日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得好。

国共内战之后的1949年,郑曼青去台湾,与于右任、陈含光、张昭芹、马绍文、张镜微等结诗社,与马寿华、陶艺楼、陈方、张谷年、刘延涛、高逸鸿组七友书画会,并参与发起中华民国画学会,当选为理事兼国画委员会主委,受聘为全国美展、全国书画展筹备委员兼评审委员,中国文化学院华冈教授,主授艺术研究所诗书画学,并担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纽约分会艺术组负责人。二十多年中,先后举行国内外个展多次,其间在巴黎国家画廊与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展出,使西方画家睹画心折,被誉为“东方水墨大师”。

郑曼青常言“安得长广舌,为宣太极拳”。到台湾后,和居住在台北的李寿籛、王延年两师兄弟共同研习太极。当时台北市长游弥坚是郑曼青在陪都重庆时的旧识,知郑曾任湖南省国术馆长,推广太极拳健身不遗余力,且在重庆时曾与英美等国军事访问团的年轻战士较量,轻而易举击败对方高大敌手,游弥坚因而特邀郑曼青在台开班授课,场地设在中山堂顶楼。1950年又设立“时中拳社”传授拳术。郑曼青曾将杨家拳架删繁就简,共三十七势,定名为郑子简易37式太极拳,通过政界高层支持及新闻界广泛宣传,成为台湾上下普遍选择的锻炼方式,蔚然成风。入门弟子有梁栋材、叶秀挺、刘锡亨、黄性贤、陈志诚、宋志坚、罗邦桢等。

1956年,叶秀挺、黄性贤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授拳。1957年,陈志诚在纽约设馆,擅长散手。此后梁栋材在波士顿、罗邦桢在旧金山设馆。1960年,郑曼青旅居美国,在纽约创立时中文化中心,往来纽约、旧金山,专心于太极拳的传授,在美国建立了相当的声誉,曾应邀在联合国表演太极拳。1965年,游历欧美,传播太极拳及经史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1970年,在纽约设环球拳社,传授37式郑子太极拳。晚年受聘于文化大学,回台教授《易经》。所传太极拳弟子另有吴国忠、王品棠、林国瑞、翁朝彦、唐一安等。

郑曼青七十多岁时,曾访问西点军校,跟拳术主任教官切磋,轻易就赢得了对方的佩服。西点又邀请他去演讲太极拳多次。之后,西点军校慎重地提出让他前往任教,待收到郑曼青个人资料之后,才发现他已超过军校的退休年龄。尊重制度的美国人一再道歉,同时诚恳希望郑曼青能推荐学生前去。

1975年3月26日,郑曼青夫妇返台,弟子们设晚宴洗尘。当晚,郑曼青心情很好,与弟子一一畅饮,但仍控制在平日的酒量之内。弟子们送他夫妇回落脚处时,已过午夜,郑曼青说他要调息一下。自此而后,昏睡六十三小时,无任何先兆,自然而然归入道山。

1976年,刘锡亨在台北恢复时中拳社,退休后由徐忆中接任。宋志坚于1978年开始募集资金,与1981年在台湾基隆成立中华太极馆,自任董事长,由其弟子吴荣辉任馆长,推广64式简易太极拳。由于郑氏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体用兼备的杨氏松柔拳法在海外广为传播。

郑氏一生,著作等身,悉以弘扬国粹为宗旨。其著作中,诗词有《唐诗针度》、《玉井草堂诗集》、《曼青词选》;书画有《郑曼青画集》、《曼髯写意》、《郑曼髯书画集》、《曼髯三论》(诗书画);国医有《女科新法》、《谈癌八要》、《骨科精微》;太极拳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太极拳》(英文本)、《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英文本)、《简易太极拳浅说》及《太极拳应用通则》、《阴阳妙用法》,另有《太极拳》、《剑电影书》;国学有《老子易知解》、《学庸新论》、《人文浅说》、《性本论》、《论语释旨》、《易全》、《诗集注》等,皆属融会贯通、独抒创见之作。此外,郑曼青精于金石、长于棋术,曾与象棋冠军谢侠逊对弈五局,以二胜三负居次,而围棋更精,《玉井草堂诗续集》有《赠吴生清源歌》及《与清源谈弈》,皆不为外人所知。

郑曼青被称为奇士,于右任称许道:

一代奇才,他人视为至难之事,彼则优为之。

艺评家姚梦谷对他有一段评语:

历代学人,擅一长以为世法,已足并辔前贤,昔广文博士三绝,千古叹为稀有,今之

曼青先生,拥诗、书、画、拳、医五长以名世,复治群经以弘往圣之学,奋笔著述,不知老之将至,较诸广文实有过之,论者许为民国以来一奇士,当非溢美之词也。

这些评价可谓实至名归,并非虚誉。

郑氏心胸豁达,个性率直,不萦名利,不惑权势,终身游于艺,自得其乐,其诗钞有云:“无欲无为古圣贤,却从修己得知天。谁能具有千秋业,自信能传五百年。”气豪心壮,自信十足。他平时又告诫门人弟子曰:“凡学一技一艺必须专心一致,百折不挠,始克有成。”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档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真家传妙诀)(郑曼青)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 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 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 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

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贸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体字兼图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曼青 释名义第一 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胜负。以视拳技之高下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人。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而俱伤。非高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适得其反。则为占便宜之极矣。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虽然。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曰学吃亏。谁宁为之。要知学吃亏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无一不合于太极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理。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盖有以也。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藏。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尼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化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五行而论太极。是为无稽之谈。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讲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进步。由电子而进 乎原子之时代。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欤。 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他。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合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 事实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分析其万一耳。 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 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船然。藉气之力。 运之后动。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为运动。 则大相迳庭。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 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把握在我。是为体。则较易耳。以四两拨千斤。是为用。四两何能拨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倒。然虽无四两牵而拨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 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欲进此一解。则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曰。 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则若洪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以及大水与淫雨霉天之类。 在人身为病。大则若膨胀。黄瘅。湿痺。小则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胃之湿热薰蒸之类。不胜枚举。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份。吸收阴翳。减少云雨。则不逮也。于人身苟能若此。则可谓有夺天之功矣。惟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暖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 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则知哲学。即未来之科学也。曰。然则更有进乎此矣。气敛入骨。 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博士之家。 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解剖。而发现腹部肠与肠 1

郑曼青太极拳感悟及口诀十二则

郑曼青太极拳感悟及口诀十二则 ? 郑曼青简介 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幼颖悟,从母张氏习诗书,过目成诵。10岁从汪香禅习画,14岁后画艺大进。1917年,到杭州,结识沈寐叟、马一浮、经子渊、楼辛壶等,相与研论诗、书、画。1920年到北京,因在报章与名士以诗唱和,受郁文大学招聘,讲授诗学,并得以结交郑苏戡、陈师曾、王梦白等,经六载之熏陶,诗画俱臻进境。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又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1931年,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辞去一切教职,专从阳湖国学大师钱名山攻经学,三年足不出庐。 因早年学习少林拳,后改习太极拳,颇多创获。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咨议兼省国术馆馆长。次年转往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 又因少时多病,随母捶药,萌有医药济世之志。25岁从安徽名中医宋幼庵学医。精于病理,尤于妇科、骨科别有心得,曾任全国中医公会理事长。1946年任制宪国大代表,次年当选中医公会国大代表。

太极拳口诀十二则-郑曼青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郑曼青课徒非常严格

郑曼青课徒非常严格,文武结合,教拳之余还向学生讲授《四书》、老庄、《易经》以及书法,纳武术于学术之中,以期造就文武兼备之人才。故郑门弟子大都是文质彬彬,无一般拳师之江湖习气。郑氏把教授太极拳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做出了较大成绩,因此,人们把郑曼青所传拳势,称作“郑子太极拳”,而不叫37式太极拳,提高了太极拳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分上下两卷。上卷收《拳论》十三篇,下卷收《绪论》三篇及《太极拳论疑义答弟子问四节》和《后记》等。现分别做些介绍。 上卷.释名义第一 郑氏认为:“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义深矣!”在分析“阳极”之拳术和“阴极”之拳术后,认为柔可胜刚,“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理。”久练太极拳,“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本篇着重阐释“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在解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腹内松静”及“周身轻灵”、“四两拨千斤”后,对“气敛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之理做了重点解读。郑氏认为“气沉丹田”犹“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因“人之腹部蓄水独多”,欲去水之为病,“惟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至于“气敛入骨,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间而上透达脊骨。”气与心相守于丹田。水和精均可化气,透度尾间、脊骨,达于头顶,布乎四肢,“使热气灌溢乎骨中……腻液复化为有质之体,是为骨髓。”久之骨髓积满,则骨坚强,喻为纯刚,无坚不摧。作者又以虎骨异平他兽之骨举例,认为就是因其骨髓充满如石。 专气致柔第三 本篇根据《易》理及中医学阐释“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气旺血足,则筋柔。太极拳论云:“气宜鼓荡”。是以我之气与空气相摩荡,有益于运气行气。气遍身躯。“神宜内敛”,有益于专气。练“太极拳可达乎纯阳之候”。与“专气致柔”之说相始终,“能如是,则祛病延年之说,抑亦末矣!” 变化气质第四 作者认为读圣贤书。如能笃行、审问、慎思、明辨,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久习太极拳,以他个人经历,除“振敝起衰去病”外,还可去“轻躁悍锐”,而臻于“沉静温穆”。他说:“变化器质者,中人常人之事耳,进之可渐为君子,退之可渐为小人而已。余故曰太极拳岂能变化器质乎?正有待证于达人已耳!” 练太极拳能否变化个人的气质,作者指出:“进可为君子,退可为小人”,值得太极拳练习者深思。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也称《简易太极拳》。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一、起势实战用法(口诀: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在凝) 1、杨澄甫: 此为预备动作之姿势,……尤要精神内因。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2、牛春明: 预备动作,灵活运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3、李雅轩传授陈龙骧 李敏弟: 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4、崔毅士传授崔仲三: 用法(1):对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 用法(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

用法(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 用法(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 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 用法(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 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二、揽雀尾(掤、捋、挤、按)实战用法(口诀:掤捋挤按雀尾生) (一)左掤右掤实战用法 1、杨振基: 《太极体用全书》上说:“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这里的掤法是向前向上转腰横出,用的是横劲。 掤手是杨式拳的总手之一,也是推手中的接手。意念在腕的上缘,打手时一般以腕部与人相接,劲点也在腕的上缘。掤手在杨式太极拳中使用最多,也最有效。2、杨振铎: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 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 一、起势 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左野马分鬃 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 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 六、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 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 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 七、左揽雀尾 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 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九、单鞭

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云手 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 十一、单鞭 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十二、高探马 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四、双峰贯耳 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 十六、左下势独立 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 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1、右穿梭 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2、左穿梭 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 十九、海底针 跟步提手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提手提脚弓步推掌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 二十三、十字手 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二十四、收势 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郑子太极拳的中定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夫很浅薄,怕在各位专家面前见笑。梁、张两位邀请我来演讲,我不敢马上答应,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讲题是「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完全是先师曼青先生的理论。是从他的著作里面,和口授讲解以及他在美国期间给我许多指导信件中,就有关太极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别说明的。 三,这篇「太极拳的中定」,虽然都是引用先师的言论,但是由我从各处零碎的抽出来,作有系统的整理与说明时,深恐或有未洽先师的原意,曾在一个多月前在时中学社开会时,提出报告,请各位同学研讨指正,但是直到现在,各位同学还没有给我提出指正的意见来,不得已乃自行检讨,略为修正补充,提出来就教於各位,务请各位多多指教。今天所讲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分为:一、何谓中定?二、中定有什么好处?三、中定的链法,和四结论等四项来说明如次。壹、何谓中定?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式中最后的一式,曼师在其所著太极拳十三篇中,对中定的解释约有三处: 一、在「后记」(见原书一一二页)中说:「生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及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车轮』皆是也」。 二、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见原书第四十四页〉更为详尽的说:「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据曼师上面这些指示,我们对中定即可得如下一个概念:中定简单的说,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贰、中定有什么好处?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没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挤、按……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

杨澄甫秘传口诀十二则——郑曼青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眎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耫之。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於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

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视频解说词)

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视频解说词) 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 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

郑曼青秘传太极拳口诀

述口诀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傅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於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面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於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另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注:永远不要忘记。)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於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於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 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 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 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杨氏简易24式太极拳口诀

杨氏简易24式太极拳口诀 杨氏简易24式太极拳口诀1、起式(一)左脚分开半步(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一) 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 3、白鹤亮翅 (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 (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 4、左右搂膝拗步 (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 (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 (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一)后脚跟近半步(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 (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 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坐腿虚步推掌(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坐腿虚步推掌(三)(四)动作同(一)(二)

7、左拦雀尾(一)转腰分手(二)抱手收脚支撑困难时可脚尖点地(三)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六)坐腿转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侧后方(七)转身搭手仍转向正前方右手心贴在腕关节内侧(八)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腕与肩高 8、右拦雀尾(一)转身扣脚分手(二)坐腿抱球收脚(三)转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方翻转相对(六)坐腿转腰向下向后捋(七)转腰两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挤 (九)分手坐腿后引手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 9、单鞭(一)坐腿转身扣脚左云(二)坐腿转腰向右云 (三)翻掌勾手收脚勾尖向下左手掌心向内(四)转身上步 (五)弓腿翻掌推掌 10、云手(一)坐腿转腰左手下落向右云摆画弧勾手分开 (二)转腰向左移动重心两手交叉向左画狐摆动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三)向右转两手交叉向右摆动到右侧翻掌出脚开步(四)转腰向左云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 (五)转腰右云翻掌出脚开步(六)转腰左云翻掌收脚并步并步相距20厘米 11、单鞭(一)转腰右云(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脚跟(三)转身出脚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 12、高探马(一)跟步翻掌两手心向上(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虚步推掌左手收到腹前 13、右蹬脚(一)穿掌活步脚尖脚跟向左侧移动(二)落脚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脚(四)蹬脚分手方向右前方30度 14、双峰贯耳(一)收脚并手两手翻转向上(二)落脚收手握拳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先生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

度的奥妙。 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他说:“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是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无论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须将身势松开才行。 李雅轩先生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含胸 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适当,盖松胸未必含胸,而含胸必定松胸。 (二)拔背 两肩中间脊骨有鼓起之意,此亦意识上之动作,不可露形。练纯熟时,自有气从背脊骨直往劲顶上冲,越玉枕而达百会,复下降丹田。 《养生主》指出超脱之道在:“缘督以为经”。道:即方向,方法,路。缘:沿也。督:身后的督脉、背脊骨。经:常道、经常、经典。综合言之:即气的行走方向系沿着督脉上行。气能上行,全身功力通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特指出:“……。久之其气自能越乎尾闾,冲开夹脊,度乎玉枕,而达乎颠顶,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又曰:“余乃为留意太极拳者告。曰:…竖起脊梁?”。“竖起脊梁”即拔背,亦古人所谓“正襟危坐”,正则不病。 (三)松肩 亦称沉肩,窃以为松肩胜乎沉肩,肩不可上耸,否则既含胸亦无益。“松肩”,“含胸”两者连环动作,互相配合,庶气可顺而下降丹田,郑师对此两动作极为注重,每日必提示数次,尝告笔者,杨祖师亦以此教之,惟知之维易,行之为艰。郑师一夜梦见自己两手臂连肩断去乃得此法。 (四)垂肘 肘尖下垂之谓也,下垂不可死板板,尚须活泼有趣,推手时不易为他人所制,且可生杠杆作用。反之,横肘最易为他人所制。本门师兄多人得此要诀,与渠等推手,千万莫碰触其肘,否则被弹出寻丈远矣。 (五)尾闾中正

传统杨氐太极拳85式

传统杨氐太极拳85式 传统杨氐太极拳85式 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之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大全》(1934)中拳势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大全》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是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

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採,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也有不同的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由于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以来的太极拳发展事业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在不同地区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但是,为什么“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先生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张义敬评注 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也称《简易太极拳》。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这样更真实,也

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 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他多才多艺,有“永嘉五绝”之誉(指诗、书、画、医、拳)。他精岐黄,抗战时,曾在重庆来龙巷悬壶济世,医道大行。他对《易经》、诗词等,均造诣极深。在台湾专集出版,刊行于世者,有《玉井草堂诗集》二册、《论语释旨》、《学庸新解》、《老子易知解》、《易全》(上下)、《曼髯三论》(诗书画)、《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曼髯书画》二册,和中医书籍多种。 从上面这些书目,可见他是名符其实的学者。治学范围之广博,近世还不多见。从这一本《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对其治学的深度,也就可以概见其余了。 自民国廿几年起,从他学拳的人就极多。在他任湖南国术馆馆长时,就在学员中普及太极拳。在此后终其一生的教学中,主要就推广经他缩编而成的三十七式太极拳,较之我们推广《简化太极拳》,时间上还早。因之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先驱者。

太极拳的境界

太极拳的境界 太极拳是介于道和艺之间的东西,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但达到这种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齐白石画虾。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虾的头胸还不浓淡适宜,腹部少姿态。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胸部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关节中间拱起,好象能蠕动了,长臂钳也分出了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得有利。大约70岁,齐白石画虾才进入化境,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的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而且看上去总象在水中,是湿润润的。白石老人自己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的画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

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