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是一种食性很杂,其寄主有菜豆、豇豆、大豆、甘蓝、白菜、萝卜、莴苣、葱、菠菜、芹菜、瓜类、茄果类,以及棉花、苹果、药用植物、牧草等170多种植物。今天火爆农资网小编带您了解下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灯光诱杀成虫:

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灯光诱杀是一有效的措施,可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每公顷设灯3盏。

2、晚秋或初冬翻土灭蛹:

甜菜夜蛾在不少地区是以蛹越冬,可以通过翻土,消灭部分越冬蛹。

3、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虫:

甜菜夜蛾的卵块在叶背,且卵块上有黄白色鳞毛,易于识别,3龄以前的幼虫多集中在心叶上,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特别各承包户种植面积不大,可以采取这项措施。

4、清洁田园,铲锄杂草:

春季3~4月份,结合中耕松土,清除杂草,消灭杂草上的初龄幼

虫。

5、化学防治:

在甜菜夜蛾大发生时,药剂防治是一有力措施。防治适期是幼虫3龄以前。可使用40%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75%拉维因(硫双威)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500~8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丙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3%苦参碱水剂100倍液、15%安达悬浮剂3000倍液、30%全垒打水分散剂5000倍液、1.5%菜喜悬浮剂800~1000倍液、48%催杀(多杀菌素)10000倍液、24%美满(特虫肼)乳油1500倍液、10%除尽(溴虫腈)乳油3000倍液、5%锐劲特(氟虫腈)乳油3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800倍液、20%杀蛉脲(氟幼灵)悬浮剂8000倍液、5%的抑太保(定虫隆、氟定脲)乳油3000倍液、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8%凯撒(四氟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注意把药剂喷到叶子的反面及下部叶片。

以上是小编分享的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甜菜夜蛾是间歇大发生的害虫,年度间发生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一年内不同时间的虫口密度差异也很大,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希望小编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哦!

济源市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济源市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作者:张海珍郑霞娟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9期 济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张海珍郑霞娟 甜菜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强、间歇暴发危害的世界性害虫,该虫发生世代多、食性杂、繁殖快、危害重。自1997年7月下旬在济源市轵城镇河岔村的萝卜、白菜地暴发危害以来,危害日趋严重。近年来,发现该虫在玉米、马铃薯、豆类等多种作物上严重危害,并且防治比较困难,目前已成为影响济源市玉米、花生、大豆等秋作物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 一、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一)甜菜夜蛾的发生世代及发生时期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昆虫,学名贪夜蛾,俗称甜一蛾、白菜夜蛾、玉 米夜蛾等。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在济源市每年发生5代,以蛹在5~13cm疏松土层中越冬,次年 4月底5月初越冬蛹羽化成虫,5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第1代卵始期为5月上旬,盛期5月中旬,幼虫始期5月中旬,盛期5月17—23日,成虫始期5月下旬,盛期6月上旬;第 2代卵始期为6月上中旬,盛期6月下旬,幼虫始期6月22—25日,盛期6月27日—7月2日,成虫始期7月3—5日,盛期7月中旬;第3代卵始期7月上旬,盛期7月中旬,幼虫始期7月15—21日,盛期7月24—30日,成虫始期8月上旬;第4代卵始期8月7—9日,盛期8月中旬,幼虫始期8月13—21日,盛期8月27—9月5日,盛期9月中旬;第5代卵始期在9月25—30日,盛期为10月2—8日,幼虫始期为10月2—9日,盛期在10月11—18日,10月 25日以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二)甜菜夜蛾成虫的活动规律 甜菜夜蛾成虫白天多潜伏于作物丛及杂草丛中,很少活动,傍晚(18:00—19:00)活动 强烈,次日(05:00—05:30)活动稍弱,其他时段活动明显减弱。 (三)甜菜夜蛾羽化受温度、降雨影响明显 冬季寒冷、干旱、低温持续时间长,越冬蛹羽化明显较正常年份延迟4~5d,而且羽化数量少;6—7月份降雨过多,田间湿度过大,羽化数量明显减少,若雨水适当,则对甜菜夜蛾羽化 极为有利。 (四)甜菜夜蛾种群消长与温度、降雨、天敌及寄主关系密切 甜菜夜蛾的发生程度和发生世代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6—8月份降雨量的大小、天敌与寄 主的多寡则直接影响甜菜夜蛾的发生量。 1、寄主因素。调查研究表明,寄主条件不仅影响甜菜夜蛾发生量的多少和危害的轻重,而且影响其发生世代历期。从寄主扩散转移规律看,食料条件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其发生程度,6 月份以前或9月份以后,大田作物仅有甘蓝、白菜、萝卜、大葱等蔬菜寄主,甜菜夜蛾发生轻,平均百株虫量1.5头;7—9月份,寄主作物有玉米、花生、大豆、棉花、十字花科蔬菜,种植 面积大,种类较多,食料丰富,甜菜夜蛾危害就重,平均百株虫量185头,有的甚至高达数千头;从寄主选择性看,甜菜夜蛾幼虫喜食白菜、大葱、大豆等作物,而不喜食小麦、红薯等作

15种防治蚜虫的方法

15种防治蚜虫的方法 随着夏季到来,温度回升,湿度加大,各种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以蓟马、蚜虫、飞虱、跳甲、青虫、吊丝虫等为代表的小虫难防问题最为突出,成为种植户的“心病”。由于其具有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活动隐蔽、寄主植物广等特点,其对作物的危害程度更大且用常规的防治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今天我们来重点说一下蚜虫的危害。 蚜虫危害 蚜虫又叫腻虫,常常吸食植株的幼芽和嫩叶。 蚜虫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造成叶面卷缩,嫩茎扭曲,生长点坏死,造成减产;间接危害是指蚜虫

在直接危害的同时,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变形,造成更严重危害。 蚜虫为什么难防难治 1、天气导致蚜虫大发生。偏高的气温、偏少的降水,较低的相对湿度对蚜虫的发生、繁殖非常有利(蚜虫发生的适温度24-28℃、适相对湿度50-85%)。3-5天即可繁殖一代,一头蚜虫一生可繁殖50-70头,且世代重叠,造成防治难度大。 2、天敌的数量减少导致蚜虫大发生。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喷洒的大量农药,导致七星飘虫数量减少,草蛉更是很少发现,天敌数量减少,控制不了蚜虫的蔓延,是导致蚜虫发生的主要因素。 如何有效防控

在蚜虫的防治管理上,应当按照“见虫就防、早防早治”的原则,以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天敌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另外,防治最佳时期是蚜虫初发期的早春。有效防治蚜虫的具体方法如下: 1、品种与耕种模式防治蚜虫 使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进行轮茬换作种植方式,能够大幅减少田间蚜虫的数量,比如说与韭菜等具有强烈气味刺激性、对蚜虫具有驱赶性的农作物进行轮作或套种,在夏季时尽量避免种植容易诱招蚜虫的十字花科类作物。 2、清洁田地防治蚜虫 保持田间清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或者果实采摘后或整枝修剪后,要及时对田间的秸秆、枯枝、落叶、杂草、乱物等进行彻底清理,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并对土壤进行30公分左右的深翻晒墒,以此来灭杀和控制蚜虫传播的源头。 3、加强施肥管理防治蚜虫 因为蚜虫喜嫩喜甜,比较喜欢刺吸作物苗株中碳水化合物,所以在施肥时,应当根据土壤肥力高低、不同作物生育期内的养分需求规律,尽量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菌肥,适量增施磷肥和钾肥,一定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使用或少用氮肥,在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的同时,以防作物枝

甜菜夜蛾

1. 1.1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fibner)(或Laphygma exigua(Hfibner)),又名贪夜蛾,白菜褐夜蛾,玉米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具有分布范围广、寄主多、迁飞扩散能力强、喜温、耐高温等特性。该虫属多食性昆虫,己知寄主达170种,涉及35科108属,主要危害蔬菜、棉花、烟草、玉米、花生、甜菜、花卉等植物。 甜菜夜蛾羽化后即可交配,雌蛾一生平均交配2次左右,最多的可达5--6次。交配后即可迅速产卵,因而产卵前期比较短,一般在2天左右。据Wakamttra等观察,甜菜夜蛾在25℃、光暗比为14:10的室内条件下,成虫在熄灯后5~7小时后开始交配,持续40--58分钟;田间为日落后 5.5~ 8.5小时。交配过的雌蛾在 4.8xx 1.5d内产下713士154粒卵;羽化后第一天晚上产下约全部卵量的40%;而未交配的雌蛾在 5.3xx 2.2天内产下371士175粒卵;羽化后交配延迟4d以上,会导致产卵量减少和孵化率降低【61。在菊花、番茄等温室作物上,甜菜夜蛾的卵大多数产在土表以上10cm的植株叶片背面;在菊花上,幼嫩植株上的卵多于衰老植株上的卵。甜菜夜蛾幼虫一般为五龄,少数幼虫有六龄。甜菜夜蛾一龄幼虫具正趋光性,二龄幼虫有弱负趋光性,三、四龄幼虫分布不受光强度的影响,而五龄幼虫有强的负趋光性。甜菜夜蛾初孵幼虫主要群集结网危害,三龄后分散,幼虫取食多在夜间;四龄后食量大增,四.五龄幼虫食量约占幼虫全期食量的 80.90%,是危害暴食期。老熟后钻入4"'9em的土内吐丝筑室化蛹,如土表坚硬时,也可在土表化蛹。

玉米虫害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 摘要:唐山市丰润区是粮食主产区,每年粮食作物面积大,玉米占主要地位,由于病虫害每年损失10%左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起关键作用。本文对本地区玉米的虫害玉米螟提出针对性防治对策。 关键词:玉米;虫害;玉米螟;药剂 唐山市丰润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作物面积达165万亩,其中玉米面积68万亩,占总面积的42%,玉米总产量达到34万t,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0%左右,唐山地区6月进入雨季,相对温度大,有利于普遍发生二代粘虫,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都有发生。尤其今年多阴雨,气温适宜,6月底,多点调查发现,春玉米有虫株率达15%,夏玉米平均有虫株率达10%。此期为玉米心叶期即大喇叭口期,是粘虫普遍发生及防治关键期。进入8月份,发生三代粘虫多点调查平均密度为2~5头/m2,平重地块达8~15头/m2,幼虫以2~3龄期为主。这是穗期防治关键期。今年玉米虫害发生严重,预计有些地块减产20%。现将玉米虫害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介绍给广大农民,希望为玉米的丰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 什么是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粘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主要危害玉米、高梁、谷子、甜菜、番茄等重要作物。 2 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成群迁到另一块田为害。一般地势低、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3 玉米螟的危害症状 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钻入茎部,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送,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严重的无籽粒。为害的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玉米心叶被幼虫为害后,展开的玉米叶片上出现一排排小孔,幼虫还可钻入雄穗取食,往往造成雄穗根部折断,幼虫常取食雌穗的花丝和嫩苞叶,并能蛀入重轴或取食细嫩籽粒。 4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mm,翅展24~35mm,体背黄褐色,腹部末端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卵粒长约1mm产,扁平椭圆形,数粒到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 蛹:长15~18mm,黄褐色,呈长纺缍形,蛹尾端有刺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主要是幼虫期为害玉米。 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5 发生规律 唐山地区,发生原因是进入6月,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一年可发生三代,以二三代危害夏玉米为主,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的茎秆,重轴或根茬内越冬,也有的在杂草中越冬,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最大。 翌年越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交配,第三天开始产卵。卵多生产在玉米的叶背面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秆上。产卵期7~10天。幼虫有5个龄期,3龄以前潜藏,4龄以后钻蛀危害。幼虫具有趋触、趋糖、趋湿、避光等特性。老熟后在危害部位附近化蛹。在我们唐山地区,第一代卵产于春播玉米心叶期。幼虫孵化后最后集中于玉米喇叭口处,取食未展开的嫩叶。雄穗打苞后幼虫转移到苞内取食,雄穗散开后幼虫多进入5龄,沿茎秆向下转移而蛀茎。 第二、三代螟卵一般发生在玉米花丝盛期,幼虫孵化后大量侵入玉米花丝丛取食,部分在叶腋处取食花粉和花药,发育到4~5代龄后,有的取食雌穗籽粒,有的钻入穗轴,更多的向下转移,蛀入雌穗柄或下部茎秆。 6 防治方法 6.1 农业防治 于越冬幼虫羽化以前,处理玉米、高粱、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杆,消灭越冬虫源;早春处理越冬寄生。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秸秆、玉米芯、根茬内越冬,春季4月下旬前处理完,这样可起到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的作用。留作饲料的秸秆要铡细、铡碎。用作沤肥垫圈的秸秆要铡短、压碎、沤烂;选育抗虫品种。如农大108等。 6.2 生物防治 玉米螟蛾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杀卵;是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颗粒剂施入心叶喇叭口中杀幼虫。 6.3 药剂防治 6.3.1 抽雄前即大喇叭口期,颗粒剂防治。春、夏玉米抽雄前药剂防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也是保产的重要环节。① 是1%1605颗粒剂,每株1.5~2g,撒入心叶喇叭口;②是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每株2g撒入心叶;③是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按1:6拌煤渣,每株2g,撒入心叶;④是1.5%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每株1g撒入心叶。 6.3.2 玉米穗期药剂保护。①是药液灌注雄穗:常用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90% 玉米虫害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郑 玲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农牧局,河北唐山 064000) ·153·

辣椒 甜菜夜蛾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辣椒甜菜夜蛾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2001年高唐县甜菜夜蛾大暴发,特别是8月上旬后暴发成灾,对辣椒等作物为害严重,一般被害株率达40%~75%,被害叶率48%~100%,严重地块辣椒减产40%~60%,目前已上升为夏秋季节辣椒上的主要害虫。针对辣椒甜菜夜蛾在我县的发生危害特点,现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一、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1.发生规律 甜菜夜蛾在我县1年发生5代,某些气温偏高的年份有第6代发生。5月下旬始见越冬代成虫。成虫产卵期为3~5天,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蛹发育历期7~11天。一般说来,6月、7月、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11月下旬分别为第1、2、3、4、5代的幼虫期。幼虫共5龄,3龄前群体为害,但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甜菜夜蛾为害辣椒主要是2~4代,而且世代重叠为害较重。 2.危害特点 (1)来势凶猛,慕发性强甜菜夜蛾在我县1年发生5~6代。6月中旬始见幼虫。1~2代发生危害较轻。进入8月上旬,甜菜夜蛾突然暴发成灾,田间成虫、卵、幼虫数剧增,无明显的虫量积累过程,在短期内出现大量虫源,遍布各种作物田,使广大植保工作者措手不及。 (2)虫量大、危害重 8~9月田间调查表明:一般发生田块,

辣椒每100株有虫50~300头;严重发生田块,每100株有虫600头以上。受害植株轻者叶片被咬成孔洞或缺刻,重者仅剩下叶脉和叶柄,花蕾、果实大量脱落。一般田块减产2~3成,严重田块减产5~9成,甚至绝收。 (3)为害时间长,世代重叠严重甜菜夜蛾在我县辣椒上为害时间为6月中旬~9月下旬,发生为害盛期为7月下旬~9月上旬。在为害盛期,黑光灯下的诱蛾量和田间查卵、虫量都无太大变化,甜菜夜蛾的4个虫态都同时大量存在,其世代界限难以划分。 二、发生原因分析 1.夏秋气象因素甜菜夜蛾喜高温干旱,异常气候条件是造成甜菜夜蛾暴发的主要原因。据县气象局资料分析,6月份平均气温26.0℃,比2000年同期偏高0.1℃;月降水量102.9mm,比2000年同期增加39.1mm。7月份平均气温为26.7℃,比2000年同期偏高0.9℃;月降水量为93.3mm,比2000年同期减少58.9mm。8月份平均气温25.0℃,比2000年同期偏低0.3℃;月降水量为70.8mm,比2000年同期减少51.5mm。入夏以来,降水量偏少,持续高温干旱,为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和虫源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发生地的环境适宜生存甜菜夜蛾在我县有50多种寄主。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作物肥水条件的提高,日光温室等冬季保护地设施面积增长较快,为甜菜夜蛾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保证了大量蛹能安全越冬和少量幼虫可周年为害。另外,农作物偏施氮肥、枝叶繁茂,通风条件差,复种指数高,都为甜菜夜蛾提供了良

甜菜夜蛾饲养方案及注意事项

一.饲料配方 一种甜菜夜蛾人工饲料,由下列成份组成: 麦麸:30g 灰菜粉:20g 玉米面:10g 干酪素:20g 熟大豆粉:20g 酵母粉:15g 琼脂粉:11g 蒸馏水: 900ml 胆固醇:0.45g 大豆食用油:2.1ml 抗坏血酸:4.2g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75g 山梨酸:0.84g, 方案二: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熟大豆粉的制备:从市场上购得黄豆于120°C烘箱中烘烤2h,然后于研磨仪中研磨粉碎,然后将研磨好的黄豆粉放于牛皮纸袋中在高温湿热灭菌锅中灭菌1.5h,出锅后将豆饼碾碎,然后均匀摊开晾干后重新放回牛皮纸袋,标上标签后置于5C冰箱保存备用; 2.灰菜粉的制备:将鲜灰菜叶洗净,烘干或置于阳光下自然晾干,然后粉碎过90目筛,取筛下叶粉装入牛皮纸袋中置于120C烘箱中烘烤0.5h,标上标签后置于5°C冰箱保存备用; 3.麦麸的加工:将市场上购得的麦麸于研磨仪中研磨粉碎,装于牛皮纸袋中同时置于120 C烘箱中烘烤0.5h,标上标签后置于5C冰箱保存备用; 4.将市售玉米面包装于牛皮纸袋中置于120"C烘箱中烘烤0.5h,标上标签后置于5"C冰箱保存备用: 5.酵母粉为市售低糖安琪酵母,无需灭菌置于5"C冰箱保存备用; 6.按以上饲料比例分别称取熟大豆粉、灰菜粉、麦麸、酵母粉、玉米面和干酪素,然后放于匀浆器中; 7.称取琼脂粉置于锅中,将量取的蒸馏水倒入锅中,缓慢摇晃锅直到琼脂溶解,再将琼脂水溶液煮沸,期间不断搅拌,待沸腾后再熬煮5min后,转移至匀浆器中: 8.将匀浆器贴壁粉末搅拌溶解,待所有混合物搅拌均匀后加入大豆食用油,再次搅拌均匀; 9.将通风橱打开使混合物快速降温至60C以下后加入称取好的胆固醇、抗坏血酸、尼泊金甲酯及山梨酸,搅拌均匀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经高温灭菌的瓷盘中,待其冷却凝固后,用刀切成2-3mm薄片后置于5C冰箱中保存备用。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大批量、继代饲养甜菜夜蛾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卵一初孵幼虫:将产有甜菜夜蛾卵的卵纸用剪刀剪成小纸片后置于市售90mmX15mm无菌塑料培养皿中,待卵变黑后,用镊子夹取两块大小为20mmX20mmX2mm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菜夜蛾人工饲料置于培养皿中,并注意切勿将饲料压于卵块之上,置6层100mmX150mm卫生纸于培养皿上,盖上培养皿盖,等待幼虫孵出完全后弃卵纸: 2.1-3龄幼虫:1-3龄幼虫一直在培养皿中饲养,每个培养皿中幼虫200-300头,每个培养皿中放置两块10mmX20mmX2mm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菜夜蛾人工饲料; 3.3龄幼虫-化蛹:待初孵幼虫长至3龄后,用毛笔将幼虫分拨至其它培养皿中,每个培养M10-17头,每个培养皿中放置两块40mmX20mmX2mm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待长至4龄末清除排泄物,添加一块长30mmx20mmx2mm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并更换一次卫生纸,养至预蛹期时刚好饲料被吃完,并任其在培养皿中化蛹;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

甜菜夜蛾发生与防治

蔬菜虫害—大葱田甜菜夜蛾 学名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异名Laphygma exigu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贪夜蛾。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东、南均靠近国境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段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亚缘线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外侧在M1处有一个较大的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各点内侧均衬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 卵:圆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8~100粒不等,排为1~3层,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 老熟幼虫:体长约22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是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的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去(甘蓝夜蛾老熟幼虫此纵带通到臀足上)。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的白点。此种幼虫在田间常易与菜青虫、甘蓝夜蛾幼虫混淆。 蛹:体长约10mm,黄褐色。中胸气门显著外突。臀棘上有刚毛2根,其腹面基部亦有2根极短的刚毛。

发生为害特性 甜菜夜蛾在黄淮地区每年发生5代,以蛹在表土层越冬。翌年6月中旬始见越冬成虫,第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四、五代分别发生在8月至10月份,第五代幼虫于10月中下旬化蛹越冬。1、2龄幼虫吐丝结网,群集叶部为害,食量小,抗药性弱,3龄后食量大增,并分散为害。当葱管啃透后,钻入葱管内隐藏并取食叶肉,只留下外表皮,进入暴食期后把葱叶吃光,只剩下地下部分,造成毁产绝收。 甜菜夜蛾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土缝、葱、叶菜类、草丛间等隐蔽处,夜间活动旺盛,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即晚7~10时和早上5~7时进行取食、交配、产卵,成虫有较强的趋光趋化性,受惊吓时作短距离飞行。卵粒半球形,成块产在葱叶上,上盖有一层灰色磷毛,卵期平均3~5天。其孵出幼虫有五个龄期,其中1至3龄龄期为4.5~7.5天。幼虫有假死性,幼虫受惊后卷成团,坠地假死,片刻后又开始活动为害;有迁移性,当一块地的葱叶吃光后,成群迁移到周围的地块或杂草上取食;有畏惧阳光性,晴天中午潜伏在葱管或土缝中,在傍晚、清晨爬出葱管取食,阴天可全天外出取食,具有杂食性,除为害葱等蔬菜外,还危害大豆、棉花等十几种作物。 在葱田,甜菜夜蛾的卵多产在葱叶中上部,成块状,卵粒少则几粒,多则百粒以上。初产卵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近孵化时呈灰黑色,一般卵期2~5天,清晨7时前孵虫最多。初孵幼虫多在葱尖3~5厘米幼嫩部位开始取食,孵化后两天左右从啮食处钻入葱管内群集危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4995880.html,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作者:李芹英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3期 摘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2015年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小麦蚜虫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今后防治小麦蚜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蚜虫;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3-62-02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在太和县麦区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苗期,多集中在叶背、叶鞘及心叶处危害;小麦拔节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呼吸和光合作用,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造成叶片黄化,甚至整株枯死;小麦灌浆、乳熟期,则是麦蚜发生为害的高峰期,造成小麦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1 发生特点 2015年受气候、小麦生育期等多种因素因素等影响,太和县小麦蚜虫为大发生年份,发 生面积10.13万hm2,发生特点是冬前基数高、春季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为害重。从小麦蚜虫近年冬前基数可以看出,2015年小麦蚜虫冬前平均有蚜株率和蚜量分别较近年同期均值增 加3.28倍和2.02倍(表1)。 2 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有利 2014年11~12月太和县冬季没有明显的低温气候,冬季气温高,有利于提高虫口越冬基数。2015年2月份平均气温为1.3~8.2℃,多年平均气温4.96℃,2~4月份多阴雨天气,气温缓慢回升,雨水适宜,给麦蚜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对麦蚜发生起主导作用,中温、低湿是麦蚜猖獗的主要条件。开春以来,气温阶段性回升,蚜虫(下转64页)(上接62页)增殖较快。小麦拔节期,天气以多云为主,加之普施拔节肥,植株长势嫩,食料及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小麦蚜虫的繁殖和为害,蚜虫的活动期得以提早。 2.2 受栽培因素的影响一是播种偏早,播量大。太和县小麦适宜播期在10月10日~15日,由于土壤墒情、外出务工等原因,大部分田块适期早播而且播量大,再加上大量施用氮肥,使小麦群体大,植株长势嫩绿,为麦蚜提供了良好的食料和繁殖环境。二是小麦单一品种种植面积增大,为蚜虫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忽略早期防治近年来太和县苗期蚜虫发生轻,农民普遍认为苗期蚜虫不会造成危害,从而忽视了苗期防治时间,为蚜虫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也给后期的防治带来影响。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是一种食性很杂,其寄主有菜豆、豇豆、大豆、甘蓝、白菜、萝卜、莴苣、葱、菠菜、芹菜、瓜类、茄果类,以及棉花、苹果、药用植物、牧草等170多种植物。今天火爆农资网小编带您了解下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灯光诱杀成虫: 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灯光诱杀是一有效的措施,可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每公顷设灯3盏。 2、晚秋或初冬翻土灭蛹: 甜菜夜蛾在不少地区是以蛹越冬,可以通过翻土,消灭部分越冬蛹。 3、人工采卵和捕捉幼虫: 甜菜夜蛾的卵块在叶背,且卵块上有黄白色鳞毛,易于识别,3龄以前的幼虫多集中在心叶上,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特别各承包户种植面积不大,可以采取这项措施。 4、清洁田园,铲锄杂草: 春季3~4月份,结合中耕松土,清除杂草,消灭杂草上的初龄幼

虫。 5、化学防治: 在甜菜夜蛾大发生时,药剂防治是一有力措施。防治适期是幼虫3龄以前。可使用40%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75%拉维因(硫双威)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好年冬)乳油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500~8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丙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3%苦参碱水剂100倍液、15%安达悬浮剂3000倍液、30%全垒打水分散剂5000倍液、1.5%菜喜悬浮剂800~1000倍液、48%催杀(多杀菌素)10000倍液、24%美满(特虫肼)乳油1500倍液、10%除尽(溴虫腈)乳油3000倍液、5%锐劲特(氟虫腈)乳油3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1%甲胺基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800倍液、20%杀蛉脲(氟幼灵)悬浮剂8000倍液、5%的抑太保(定虫隆、氟定脲)乳油3000倍液、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10.8%凯撒(四氟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注意把药剂喷到叶子的反面及下部叶片。

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桃树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蚜虫是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多,发生代数亦多,繁殖快,危害重。常造成桃花不能开放,叶片卷缩,新梢弯曲,甚至整株树生长滞缓,严重削弱树势及树冠的扩展。本文根据桃蚜的发生规律探讨一系列防治措施。 桃蚜属同翅目蚜虫科。该虫具有迁飞转主危害的特点。山东地区一般危害桃树的蚜虫有桃粉蚜、桃赤蚜、桃瘤蚜等。在桃树上这些蚜虫生长快、繁殖代数多, 被害桃叶叶绿素含量低,苍白卷缩,不能展叶,光合作用下降,最后脱落,影响桃果产量及花芽形成,严重削弱树势,在农业生产中为控制其为害,使用化学农药已成为重要手段。然而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会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因此,选用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蚜虫危害十分必要。现介绍一些蚜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1蚜虫特征与为害规律 1.1主要特征桃赤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 mm,绿色、黄绿或红褐色;有翅胎生蚜体长1.8~ 2.1 mm,头和胸黑色,腹部中央有黑斑。卵长椭圆形,初为绿色,后变为黑色。桃粉蚜:无翅孤雌蚜长2.3 mm,草绿色,体被白粉;有翅孤雌蚜长2.2 mm,头胸黑色。 1.2主要发生规律两种蚜虫在10月为害农作物与禾本科植物后,分别产生有翅蚜迁飞到桃树上为害,产卵越冬。3—4月孵化为害叶片,其他农作物上一些成蚜也会迁飞转移到桃树上为害。4月下旬至5月是为害盛期。5—6月两种蚜虫分别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他农作物与

禾本科植物上为害。桃树被害叶片苍白卷曲,严重时叶片与幼果纷纷脱落,影响产量与花芽形成,严重削弱树势。 2 蚜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2.1化学防治措施主要采用无公害生物农药与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蚜虫,以利生产无公害果品。蚜虫越冬卵一般在桃树萌芽期孵化,结合防治病害,萌芽期喷一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虫卵,萌芽期与花期前后一般不会发生蚜虫严重为害。花后,如天敌较多,能控制蚜虫为害,则不用喷药;如天敌量较少,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因此,在花后要及时监控蚜虫发生为害情况,在蚜虫发生严重前用10%吡虫啉 6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6 000倍液进行防治。秋季10月,蚜虫又从其他作物迁飞到桃树枝芽上产越冬卵,此时用2·5%敌杀死3 000倍液,杀灭蚜虫成虫与产下的卵,可减轻翌年春季发生为害量。 2.2农业防治措施秋季在桃园行间空地、周边空地种植越冬作物,如蚕豆类豆科作物、苜蓿等,创造植物多样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越冬。这些农作物早春一般先有蚜虫活动为害,为春天出蛰的瓢虫提供食料,以后这些瓢虫能在早期转移到桃树上控制蚜虫为害。在萌芽期喷过石硫合剂的桃园,一般蚜虫大发生为害的时间会向后推移。在花后先有少量蚜虫为害,并由点向面扩散。因此,喷过石硫合剂的桃园在田间做好观察,早期蚜虫刚开始为害时,发现有蚜虫为害的卷曲叶片,要及时剪除,带到园外深埋或烧毁,可推迟蚜虫发生为害。 2.3生物防治措施本地桃树上蚜虫的天敌较多,常见的种类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蜘蛛等。优势天敌为瓢虫,主要种类为龟纹瓢虫、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Beet 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iibner俗称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

芥兰、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顽固害虫,主要危害葱、豇豆、蕹菜、萝卜、白菜、莴笋、甘蓝、四季豆等作物,以百合科葱类危害损失最重。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黑褐色等,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呈粉红色。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和弱趋化性,大龄幼虫有假死性,老熟幼虫入土吐丝化蛹。 成虫 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中央近前缘外方有肾形斑1个,内方有圆形斑1个。后翅银白色。 卵 圆馒头形,白色,表面有放射状的隆起线。 幼虫:体长约2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至黑褐色。腹部体侧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的带粉红色,带的末端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去。 发生规律、危害特点 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初龄幼虫在叶背群集吐丝结网,食量小,3龄后,分散为害,食量大增,昼伏夜出,危害叶片成孔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肉,仅留叶脉,甚至剥食茎杆皮层。幼虫可成群迁移,稍受震扰吐丝落地,有假死性。3-4龄后,白天潜于植株下部或土缝,傍晚移出取食为害。一年发生6-8代,7-8月发生多,高温、干旱年份更多,常和斜纹夜蛾混发,对叶菜类威胁甚大。 防治要点 (1)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摘除卵块和虫叶,集中消灭。 (2)此虫体壁厚,排泄效应快,抗药性强,防治上一定要掌握及早防治,在初卵幼虫未发为害前喷药防治。在发生期每隔3-5天田间检查一次,发现有点片的要重点防治。喷药应在傍晚进行。药剂用:使用卡死克、抑太保、农地乐、快杀灵1000倍,或万灵、保得、除尽1500倍,及时防治,将害虫消灭于3龄前。对三龄以上的幼虫,用20%米满1000~1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米满对甜菜夜蛾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药剂,但该药作用速度较慢,应比常规药剂提前2~3天施药,喷药后虽然害虫暂时没有死亡,但已不再为害,不必担忧防效而重喷。以除尽、卡克死、米满防效最佳。可选用5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加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也可用5%抑太保乳油、5%卡死克乳油,或75%农地乐乳油500倍液或5%夜蛾必杀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5天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 农业防治策略 A、晚秋初冬耕地灭蛹; B、人工摘除卵块、虫叶。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蚜虫的防治及综合介绍

蚜虫的防治及综合介绍 蚜虫-号称繁殖最快的昆虫蚜虫为瓜蚜,又称腻虫或蜜虫等。同翅目的1科。前翅4~5 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含107 属228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 中国已知260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 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 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 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 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类型】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阴,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 【繁殖】 本科蚜虫的寄生植物几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纲的所有的科。有些种类则以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木贼科植物为寄主。部分种类营异寄主全周期:在木本寄主与草本寄主间循序转换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发生有翅迁移蚜转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数代至二十 余代,秋末发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从第二寄主迁飞到第一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与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多数种类为同寄主全周期,没有上述木本与草本寄主间的转移,只在同类寄主植物间转移。雌雄性蚜均无翅,有时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许多种类或种以下的单元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现越冬的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组织变形或变色,或节间变短。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