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陕北民歌的主题

民歌和人民生活的联系紧密,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下面谈谈陕北民歌的主题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因此,歌唱劳动是一切民歌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的突出主题。一般地说,劳动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这种歌在旧社会往往是劳动者在沉重的劳动之余,概叹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懑,反映出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二是歌唱劳动本身,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的劳动歌。这种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和着劳动的节拍,夹着劳动呼声或全用劳动声组成的歌。这两种内容的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二)政治歌是人民群众政治态度的晴雨表。其有有战歌,有颂歌,战歌对敌,颂歌对我。反映在陕北民歌中的第二个突出主题,便是劳动人民对封建剥削制度、地主武装的控诉和反抗,对党、对领袖、对革命的热情歌颂。民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真挚的爱戴和深厚的情谊。

(三)生活歌在陕北传统民中极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反映家庭生活、风土习俗的歌,也有传授自然知道、生产经验的歌。这些歌虽然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甚至有些知识、经验还介绍得不够正确,但是,这些家庭生活、习俗习尚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还

是增加了一些东西。民间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是“口头历史课本”。

(四)爱情歌是传统民歌中一枝艳丽的花朵,也是民歌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陕北传统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应该说是情歌。爱情歌同其它各类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爱情生活方式面的真实反映。其中有青

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之歌,有表示对

爱情生活的正确认识与愿望的歌,也有对统治阶级干涉婚姻的强烈反抗的歌。尤其是革命后产生的新情歌,“情歌”的含义已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它虽借助于传统形式,但其中所表现的新道德、新思想、新感情更为可贵,更加动人,不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情歌所表现的主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眷恋的心情,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的思想。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一个过程,因此情歌中对于爱情过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情态作了细微的描绘。

2.歌颂坚贞不渝、至死不移的爱情,表现劳动人民崇高的思想品德。劳动人民纯真的爱情和封建阶级所希望的虚伪的爱情不同,它是真挚而坚决的。

3、表现离愁别恨和无尽的相思。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压榨下,农民没有土地、耕牛,生活不下去,被迫背井离乡,异地谋生;或者被迫服役,从而掀起了爱情生活中不平常的波浪——挥泪相别,别后彼此深情忆念。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排遣这种离愁别恨,表达无尽的思念,便产生了许许多多满腔哀怨、缠绵凄绝的小调。在陕北传统民歌,这类小调情真意实,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4、表现妇女对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维护封建反抗统治的封建制度礼教,都奴虐妇女,扼杀爱情,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造成种种悲剧。但是受伤者的心灵毕竟还在沸腾的胸膛里颤动。在饱含血泪的情欲中,并不令仅都是哀怨的嗟叹,还有倔强愤怒的呐喊,这就是当青年男女的爱情受到阻拦、破坏或者承受着封建婚姻的痛苦时,他(她)们敢于用最大的魄力反对封建社会中一切迫害爱情的罪恶势力和信条。

5.表现新型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陕北由于经过了急风暴雨的土地劳动革命的战斗洗礼,无产阶级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青年男女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因此,他(她)们把爱情也融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产生了不少富有新气息、新内容、新格调的新情歌,教育了群众,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有的民歌还唱出了妇女毅然走出家庭,夫妻双双闹革命、闯天下的动人情景。

总之,陕北传统民歌中的情歌,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这些优美隽永的传统民歌是昨天、前天陕北高原的儿女用颗颗炽热的心,蘸着蜜糖与苦汁作成的。它所表现的强烈的反封建压迫,要求自由解放的主题,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就是在封建思想、

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思想影响尚未肃清的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许许多

多可爱的传奇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显现了不少勇敢、美的灵魂,至今还在广泛流传,陶冶着陕北儿妇女的情操和风尚。

陕北民歌的体裁

陕北民歌和各地民歌一样,也是体裁多样,曲调纷杂。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

1.劳动号子的产生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

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

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今天

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二、信天游的特点

①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②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正如信天游所唱的“空窑里唱曲展不开音”。当然信天游也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象妇女们思念情人的调子多是如此。

③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三、信天游的分类基本上分为高腔、平腔两类。

节奏自由、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感情奔放的如:

(一)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二)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把洋烟喝。

(三)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的好光(噢)景。

(四)你他*的个打你呀不成你个才,为什么那露水地里穿红鞋。

演唱第一种类型,(例一、二)宜用高腔;演唱第二种类型,(例三、四)宜用平腔。高腔大多用假声,所谓“羊嗓子回牛声”歌唱,由于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

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平腔结构紧凑,节奏较整齐,旋律进行比较平稳。

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歌”,都属于山哥歌体,三者不仅在体式、手法以及曲调的灵活性、演唱风格等特点上基本相同外,在语言手法上也有十分近似之处。比如信天游唱:“攮刀子公公死囚汉

,水牛角婆婆门上站。”爬山歌则唱:“枪崩鬼公公挨马鬼汉,吊死鬼婆婆门上站。”又如信天游唱“牵牛牛花红通通,露水夫妻一场空。”爬山

歌则唱:“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山曲则唱:“冰凌(这)盖房雪打墙,为下个大闺女不呀久长。”再如信天游唱“牵牛牛开花慢慢红,不估划牵牛牛开花一早晨。”这些句子彼此何其相似!其实这种情况是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必然现象。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点,或者相似之处,但从民歌所反映的内容、语言,曲调的运用等方面的仔细分析,仍旧可以辨别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的。就以爬山歌而论,它虽然题材广泛,但没有信天游内容丰富完整,尤其是革命民歌部分。在表达感情上,信天游细腻,歌词婉转,富有色彩,爬山歌则含义深远,风格粗犷。在语言运用上也各有自己地区群众地区惯用的方言口语。如爬山歌中常用“拉拉溜”、“漂哨”、“孤哨”、“搭摞”、“恍肠惚刮”、“强强价”等。有时为了押韵或表达强烈的感情,句末运用“勒”、“呀”、“啦”之类的虚词。这些都是信天游里不曾有的。此外,二者都运用叠词,而爬山歌中则运用的较多,在曲调上两者都具有鲜明的各自地方的色彩和乡土情调,但是爬山歌的曲调名称都是以本地区的地方命名的,这是它与信天游在曲调上的显著差异之一。

(三)小调

小调是指流行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如果说信天游是“山野之歌”,那么小调则是“里巷之曲”了。所谓“山野之歌”是说属于山歌体的信天游是在农村流传和发展的一种民歌体裁。所谓“巷里之曲”是说小调的流传与发展更多的与城镇相联系,多数小调是由城镇传往农村的。

1.小调的特点

①内容丰富,精粗杂陈。小调由于广泛地接触了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加上职业艺人的传播和演唱本的印行,促进了小调在艺术上的更多加工,同时也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带来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不仅反映了农民这一阶层的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小手工业者和其它劳动者及商人、市民的生活和意识,因此,小调内容纷繁,精粗杂陈,既有纯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调,缺乏象信天游所具有的那种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质的情调。但它表达内容和感情婉转细腻,并善于通过叙事的方法抒情达意。

②题材多样,生活面广。小调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泛。它既有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歌唱现实生活的;也有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

生活故事的;既反映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俗活动。特别是在革命年代,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编创了许多革命的新小调,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

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③歌词多为分节开形式。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十段。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的,也有齐唱或一唱众合的。

④由于小调和歌舞、曲艺、戏曲相互影响,从而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加工。一般说小调节奏、节拍较工整,旋律曲折流丽,丰富多样而又规范,结构清晰完整具有独立性,并且广泛运用衬词、衬腔,常用乐器伴奏,并带引子、过门等套式。

2.小调的分类

根据小调的思想内容,演唱方式和用途,我们把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五类。通行小调中又有叙事歌、抒情歌、诙谐歌。

通行小调

①叙事调

叙事歌和叙事诗一样,它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不作具体细微的描绘。

叙事歌的叙事方式,通常以叙述为主,所谓叙述就是歌手们用第三人称来唱人唱事。有时则把叙述和代言结合起来,用第一人称代替作品中人物的歌唱。何其芳同志曾在《谈写诗》中说:“叙事诗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唱一个故事。”所谓唱故事,就是在叙事歌中不仅仅是叙事,而且要抒情。但这“情”必须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的进展。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使叙事和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谢冤说:

“叙事是情的母体,但情却是事的不驯之子。”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抒情不能空泛,二是叙述宜简,抒情宜繁。这就是说抒情必须在叙事的基础上,所抒发的感情是淋漓尽致,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毫无矫柔装束之态,以增强叙事的特色。

叙事歌通常用用一个曲调多次反复来歌唱多段歌词,专业作者创作的叙事歌曲,大都采用通谱歌的形式,很少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②抒情歌

小调里虽有不少叙事歌,但绝大部分是短小的抒情歌。它是诗人歌手因客观事物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如对祖国、领袖、故乡、亲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对敌人和各种丑恶事物的恨,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朋友之间的情谊等欢乐、痛苦、忧伤、怀念、期望等感情的真切抒发,它不象叙事诗歌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不具体描写人物,一般没有情节,而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③诙谐歌

诙谐歌是用诙谐的笔触逗人笑乐的歌。一般具有生动的情节描述,幽默风趣,活泼欢快,能给人以无限乐趣和兴味。它可以赞扬先进、美好的事物,表现劳动人民机智、幽默的性格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可以讽刺

嘲笑丑恶腐朽的事物。

此外,小调中有些作品,题材、内容基本相同,却有不同的几种曲调或者同一曲调却有几中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唱词。这种异变,正是口头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产生这种异变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民歌在劳动群众口头流传,没有物质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或者传唱者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有意或无意进行改作,所以一首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往往被变动它们的面貌。产生这种异变现象的原因之二,是地区间的相互影响。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陕北民歌的魅力之源 Thu, 01 Mar 2012 12:00:57 +0800 【原文首发于《思想的防空洞》,感谢作者“狄马”的原创分享,因原文过长,特分两篇刊发。作者曾撰文《宠辱皆忘?自欺欺人!》】 近年来,在世界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国内有好多人也开始重视和保护民歌以及其它的民间艺术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大大小小的晚会上总有那么一两个原生态歌手粉墨登场,甚至像中央台主办的青年歌手大赛这类全国性的赛事,也专门设了“原生态组”以示褒奖。看这类晚会和比赛,观众等待的也就是一两首原生态歌曲。 为什么民歌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为什么几个未经训练的乡 村歌手用大白嗓子唱出来的歌,就能将官方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声乐教育体系打得七零八落?这里面有好多原因值得分析。除了来自国外的美声唱法暂且不提外,所谓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土洋结合以洋为主的混合唱法,在近三十年举国上下齐练“共鸣”的模式化教育下,已经没有了任何个性可言。它的那一套所谓的科学方法一开始就是直奔“颂歌”而去的。更可笑的是,全国的56个民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用这种方法唱歌的,怎么还好意思叫“民族唱法”?相比之下,“原生

态唱法”才是真正的“民族唱法”。与学院派歌手千人一面直着脖子大唱颂歌的情形不同,民歌的美来自生活,来自人性深处对爱,对幸福自由的永恒渴求。它的美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 一 首先它情感真挚。一个拦羊老汉因为寂寞,走到山梁上吼两嗓子,这用不着伪饰,也想不到发表,更谈不上版税,也没有大奖和评委。如果说有评委,山就是评委,水就是评委,天地自然就是评委,对面的二道圪梁就是评委,羊就是评委。这些评委虽然都没有余秋雨有学问,但这老汉至少不要担心有人会考他,认识不认识新西兰国旗? 一个人唱得再好,说得再好,也不管是那路唱法,说到底总不出《毛诗序》的那几句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就说到一切音乐的本质上了。一个捻毛线的老婆婆,因为思念过世的丈夫而哼起了哭灵歌,一个赶脚的老汉几十里不见人烟,就靠《走西口》打发寂寞,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因为春心萌动而低吟《女娃要汉》,这些都和职称、房子、奖金、名气 无关,而只和自己的快乐与忧愁有关。 陕北人说“信天游就是没梁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又 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没法解忧愁”,说的就是“信

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2893721.html, 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 作者:向楠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5期 【摘要】陕西民歌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个明珠,由于拥有者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陕北民歌形成了丰富的艺术风格。本文意在讨论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背景,从历史地域原因、民间音乐、方言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探析。 【关键词】兰花花;陕北民歌;风格;形成背景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陕西,又称三秦或古朴秦川。他位于中国西北方,横跨黄河,地形崎岖不平,地貌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较小,陕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华夏历史上拥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陕西凭借其古老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独特淳朴的风土人情。最具代表的便是独具风情的黄土文化。 陕北的民歌是陕北黄土文化的最好代表,风格高亢、质朴。又不失悠扬、清新。感情真挚,将百姓心中对于生活的感受全部表现出来。真实地表现出陕北人民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独特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这样充满血和肉的陕北民歌,它的形成,一定有着深刻、丰厚的背景。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著名的民歌,描绘了一位在封建时代下被迫害的女性兰花花的故事。兰花花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子,原与一位战士情投意合并私定终身,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两人被逼分离。在她的父母逼迫下,她嫁给了任小喜,后来任小喜死后又被迫嫁给了一个麻子脸的人。兰花花也在不满愤恨的情绪下,抑郁而死。歌曲的旋律属于典型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节奏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采用叙事手法,语言简练、淳朴。这首汉族民歌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改变,歌唱家郭兰英、朱逢博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是较流行的。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风格迥异的音乐。这些千姿百态的生活环境势必会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当地的文化。如南方多为平原,气候温和,适合人的居住,所以音乐风格多细腻抒情并且平和,很少有大起大落。相反,北方地理環境相对艰难,所以北方的人民性格也多坚毅,相对应的音乐当中就带有了粗犷高亢的一面,但又充满因生活艰难而悲切的一面,音乐风格急转直上,充满戏剧冲突般的对比。《兰花花》这首民歌,很好地体现了大起大落这一特点。旋律急转直上,但是又不失委婉。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陕北民歌及其代表作《兰花花》 ]【摘要】用陕北民歌《天心顺》、《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东方红》、《兰花花》等歌来论述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论述了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兰花花》的风格特征及演唱技巧。 【关键词】陕北民歌;旋律特点;兰花花;风格特征;演唱技巧 【Abstract】Use Xia north folk song 《day heart agreeable 》, 《the inside of Heng-shan come down some swim a shot brigade 》, 《east red 》, 《arethusa flower 》etc. song to discuss Xia north folk song of melod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 Xia north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folk song 《arethusa flower 》of style characteristic and sing on stage technique. 【Key words】Xia north folk song;Melody characteristics;Arethusa flower;Style characteristic;Sing on stage technique 民族风格的歌曲包涵较广,有人们长期收集、整理的原始民歌,如:江苏民歌《茉 莉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有根据民歌或戏曲、说唱音乐改编、创作的民 族艺术歌曲和民族歌剧唱段,如美丽其格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石夫 作曲的《牧马之歌》. 今天我们来论述一些陕北风格的民歌及它的代表作《兰花花》。 1.陕北风格的民歌 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涉及陕西及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从地形上可以看出,以陕西为中心,向四面幅射。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山歌成为 西北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歌种。如各种“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 已闻名遐迩,广泛流传。特别是陕北民歌,经30年代末、40年代初延安“鲁艺”音乐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推荐、介绍,更是深入人心。现集中分析几首流行于 陕西省的民歌旋律特点,可大致了解西北民歌色彩区的音调进行规律。 1.1调式和音阶。陕北民歌以五声徽调式为最普通。如:《天心顺》这首民歌的 调式音阶为:561235 。 也有少于五声的徵调式。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 为:56125。是一首缺角音的徵调式民歌。 《东方红》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5。是一首带变宫的的徵调式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56712345 。是一首带闰和清角的 徵调式民歌。这种调式音阶在陕北民歌中很独特。在秦腔和眉户中也有运用,俗 称“苦音音阶”。 在陕北民歌中除了大量出现徵调式外,商调式也常运用,较少出现的羽调式和宫 调式。如:《对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2345612 。是一首带清角的商调式民歌。 《兰花花》这首民歌的调式音阶为:612356 。是一首五声羽调式民歌。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浅谈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激情的呐喊

浅谈陕北民歌 -----黄土高原上的激情呐喊 (作者:高春风) 摘要:提起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我们最熟悉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等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至今却毫不逊色,这不禁给人们以深思:陕北民歌代代相传越唱越火其魅力何在? 陕北民歌是生长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他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曲曲粗狂洒脱的歌声,表达了陕北人的直率、坦荡,唱出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苦乐爱憎,在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忧愁、痛苦、哀伤,更听到了幸福、喜悦和期盼。这大概就是陕北民歌就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地处中国北部,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2893721.html,/view/6776.htm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其地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然环境及其特殊、极其恶劣,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极其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应允而生的,他的歌声也正如陕北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曲高歌则回肠荡气,梦幻萦绕。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 陕北民歌的流传范围:大概流传于榆林境内及“三边”(陕北定边、靖边、南边)的山梁、沟洼、田野、村落及“商路”(过去陕北人为生活所迫而出口打工或经商,其交通工具就是骡子、驴等牲畜,商人们赶着牲畜驮着商品在路上行走时的吟唱),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放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商路之歌。 陕北民歌的历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祭祀秧歌调和婚丧喜事及酒曲(酒曲是陕北喜事喝酒时唱的,分为请客曲、起酒曲、劝酒曲、辞酒曲、散酒曲和对酒曲)、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几个民间艺人组合成一个简单的乐队对古代流传故事的叙说,一般为4-6人,其中有1人弹三弦,1-2人拉二胡,一人打竹板及铜锣,一人吹竹笛,其中有一人则为主唱,主要唱段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对现实生活的讲述)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如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可见当时陕北歌舞已经盛行,民歌必然随之滥觞。 约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与习俗,在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里,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犷、悠扬的风格,寄口头传唱而流行,靠集体编创而繁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1935年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出现了以信天游为主的“红色陕北民歌”此时陕北民歌主要反映的是对共产党的歌颂,对红军的情深意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内容,形成革命历史民歌。1942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佳县、绥德、米脂、清涧等革命老区人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地较多的延安地区,开梢林、垦荒地,其中许多人以后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们将许多民歌和民间艺术带到延安。如《东方红》原名《移民歌》,歌中唱到“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再如横山说书艺人韩起祥到延安后,说新书、唱工农,受到毛主席赞扬。陕北民歌经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采集和改编,出现了《东方红》、《翻身道情》、《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有人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这是指《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敬爱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有人说陕北民歌“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是指《翻身道情》以鲜明的特色,将陕北民歌的影响力、感染力演绎到了极致,“大家团结闹翻身”成了引领当时时代的共识,陕北人民唱着《东方红》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终审稿)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信天游的特点和风格 滔滔黄河一泻东去,茫茫黄土千古沉积。陕北高原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也是一块创造灿烂文明的宝地。质朴的人民没有因自然条件的低劣而消沉,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开拓、耕耘、创作,世代繁衍生息。他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璀璨丰富的精神财富。 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它们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体裁。陕北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 陕西民歌,泛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陕西民歌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各种地区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转柔美,构成了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 陕北民歌 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爬山调”。是陕北地区普遍流行一和种民歌行式。其基本格式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一般是上句起兴,下句点意,言简意赅,短小精炼。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是其突出的特点。歌词以七言为主,多用叠字、重字、重词。如“兰格英英”、“白格生生”、“红格彤彤”、“巧格伶伶的手”等等,因此常见一些不规则的八字、九字及十多个字的唱句夹杂其中。信天游的曲调基本上是单乐段,但其调式色彩与节奏安排却十分多样,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情调和意境。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高亢奔放,用高音腔演唱;一种则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较平稳,细致柔和,多用平腔演唱。 风俗歌曲 风俗歌曲是反映陕北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风俗习惯和歌曲。这类歌曲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宴唱的“酒曲”,因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老百姓用歌唱的方式求雨,形成了“祈雨歌”,还有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风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小调 小调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各县,数量很多,题材相当广泛,大部分调曲比较固定,多为叙事体,如《揽工调》、《走西口》、《三十里铺》等。其歌词多为分节,七言为主,采用平腔演唱。另一部分已有丝竹、打击乐伴奏,向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发展,如清涧县的“道情”、米脂县的“碗碗腔”、神、府的“二人台”等。小调大多语言质朴生动,曲调深沉优美,情绪刻划细致准确,篇幅较大。 小曲 小曲主要是流行于榆林城内的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坐唱歌曲。它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吸收了清、明两代南方来榆官宦带来的苏州丝竹、湘潭小曲等江南曲调,又逐渐的渗入陕北当地山歌民曲,不断发展演变而成。歌曲题材主要采自市民阶层生活,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中思春、忠臣良将为内容。喝词结构严谨,文辞华丽,也讲究平仄辙韵,文人创作气息颇浓。被誉为沙漠绿洲中的一泓清泉。 特色 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

[word格式] 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

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 圈 论陡教饴承危机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 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进行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歌是唱给耳朵听的,但优 秀的歌曲,动情的歌却是唱给心灵听的.陕北信天游就是这样的歌曲. 2007年5月9日,”陕北民歌研讨会及陕西省音协工作 会议”在被喻为”塞上明珠”的榆林市召开,其间,代表们 听取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的学术报告会;当地政府还组织听了”榆林小曲”和从各县调来的十多位陕北民歌歌手的演唱.这是陕西音乐家协会继去年”陕南民歌研讨会暨工作会议”之后,又一次对于民歌的重要讨论.与会代表80余人就陕北民歌的保护,传表 和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讨.赵季平在总结讲话时强调:”什么 是对原生态有益的包装,什么是有害的包装,我们必须搞清楚,并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在民歌改编和创作时,更应该

保持民歌本体的东西,不要在创作时把民歌最原始的,好的 吾乐 西安音乐学院高晓鹏 东西给消减,磨灭掉.” 陕北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 陕北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电视,广播,网络的普及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我们不禁要问: 陕北民歌还能传唱多久? 一 ,陕北民歌”歌霸”之争 不久前歌手阿宝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说 歌霸”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他写到:”在四十年代的延安, 有好多晋蒙甘的民歌都因为革命的需要,被鲁艺的文艺工作 者进行了改编填词—’之后他还列举了一些我们大家耳熟 能详的歌曲比如《东方红》,《咱们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以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并表示这些经典的”陕北民歌”都是在山西,内蒙古以及甘肃等地民歌 与陕北民歌融合改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他这样写到:”可是就几个这样的人,不但不容许人唱 陕北民歌,连上面这些原本其他省区的民歌也说成是他们的. 别人不能唱,典型的歌霸.”在这些文字当中,读者能够清 晰地体会到歌手阿宝的”委屈”,那么他口是的”歌霸”究

浅谈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

浅谈陕北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 摘要:“哪哒地方讲哪哒话,哪个山头唱那个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每一种方言都各具特色。我国各地的民歌之所以能够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是各地各民族的唱腔及音调的风格迥异。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记录、吸收、储藏了大量的陕北方言。本文经过对大量陕北民歌的分析研究,并且对榆林本地的民歌艺术家的走访调查,我们可以揭示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陕北方言陕北民歌方言特点艺术风格影响 On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Abstract: "nard nard, then the local stresses, which hills to sing the song," Every place has its own dialect, but each in its own dialect. Folk song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s been able to colorful, its greatest featu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alects from all over the nation's voice and style very different tone. Folk Songs in it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record in the process of absorbing, s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This article is by Northern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of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Through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and folk artists of the Yulin's visit to the local investigation, we can see in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ormous impact.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 Folk Art Style dialect features affect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陕西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黄土、黄河、骄阳、古烽火台,构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悲壮的阳刚美,陕北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交往半径很小,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而飘扬在黄土高原上那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的。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陕北地方特色,除了其“作陕北之声,纪陕北之地,名陕北之物”外,“书陕北之语”也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陕北方言,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将大失其色,许多

试论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融入

试论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 [摘要] 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新时期创作的产物,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歌特色,还采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进行改编,大胆吸收融入了西洋声乐演唱的方式方法,使原生态的民歌品种站在了高雅的音乐殿堂。文章试图通过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与原生态陕北民歌中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以及声部编配的对比,探讨陕北民歌中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问题,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的启发与思考,为我国传统民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 陕北民歌伴奏合唱融入 陕北位于我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原之上,它东临黄河、北接蒙,山川沟壑、纵横交错是它独有的地貌特点。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长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里的人民生活贫穷落后、苦不堪言,在长期巨大生活压力的影响下,陕北人民逐渐找到一种最自然、最淳朴的方式充当心灵上的慰藉,由此产生了独具西北地区特色的民歌艺术——陕北民歌。 有学者曾说过:“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是千千万万劳动群众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①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最贴近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包含了山歌、秧歌、小调以及劳动号子等多种民歌体裁,也因为特殊的地貌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高亢、奔放、激昂的音乐风格。

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就是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基础上,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重新编创,融入西洋声乐演唱方式方法的“新式民歌”,它将土生土长的陕北音乐品种带入更高的音乐殿堂,让全世界的耳朵聆听到中国传统民歌的声音。所谓“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原意为“教堂风格”,指的是按照传统的用法,完全无伴奏的合唱曲或没有独立伴奏的合唱曲。②笔者认为,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对于陕北民歌的全新演绎,不仅在保留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西洋声乐演唱方式方法弥补了原生态民歌唱法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且通过中西音乐理论、作曲技术、语言习惯、唱法技巧的结合使陕北民歌的理论体系和演唱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10月音乐学院与市人民政府联合制作出版了一《陕北民歌十二首无伴奏合唱》专辑,共收录了《三十里铺》、《蓝花花》、《走西口》、《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十二首经典的陕北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为什么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重新编创以及采用美声唱法全新演绎的民歌会受到大众如此的喜爱?笔者认为西洋声乐演唱的融入对于民歌演唱的提高和拓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演唱形式的转变——由独唱到合唱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由于受本土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即“横向思维”。所谓“线性思维”指的是在某单项领域中使思维热点构成连绵不断向前传递的线性轨迹式的思考方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初级抽象,亦是一种单向式的、封闭式的思维。③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无论是民族声乐曲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 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就在这儿——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式的农民,勤劳、朴素…… 六十年前,美国人斯诺说:“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而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创造了有节奏的喊声,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黄土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永远吸引着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谁走进这片土地都会被一种激情所占有和征服,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旋律,她开阔奔放,感情炽热而深沉,有浓厚的抒咏性。随着历史的漫长发展,她敞开胸怀吸收了北方各地民歌中的精华,再后来慢慢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了她的内容,这其中自然饱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大自然用它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精雕细刻,雕刻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 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 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

陕北民歌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正月十五挂红灯 黑夜里睡下实难盛 云遮月芽天不明 唱起那酸曲想情人 高山唱曲圈不住音 想起那干妹妹收不住心 闲言碎语都不听 站着说话不腰疼 兰格莹莹天飘彩云 看见干妹妹实在亲 山挡不住风雪挡不住春 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五哥放羊》 演唱:任慧 民歌原词曲 配器:尚建三 歌词: 正月里,正月正, 正月十五挂红灯, 红灯那个挂在大门外, 单等我五哥他上工来。 六月里,二十三, 五哥放羊在草滩。 身披那个蓑衣他手里打着伞,怀中又抱着上那个放羊铲。 九月里,秋风凉, 五哥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小袄袄, 改一改领那个口你里边儿穿上。 十一月,三九天, 五哥放羊真是可怜, 刮风那个下雪常在外, 日落西山他才回来。 十二月,整一年, 五哥年底转回还。 有朝那个一日天睁眼, 我与我五哥你把婚完。 道情十字调《灵英降香》: 三月三日天门开,灵英小姐降香来,祷告天间众神灵,保佑我丈夫早回门。 一炷香奴敬上,上天的玉皇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二炷香奴敬上,关公二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三炷香奴敬上,三圣母娘娘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四炷香奴敬上,四大天王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五炷香奴敬上,五帝五方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六炷香奴敬上,南斗七郎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七炷香奴敬上,北斗七星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八炷香奴敬上,八大金刚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九炷香奴敬上,九天玄女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炷香奴敬上,十殿阎君哎咳哟, 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哎哎来; 十殿阎君,九天玄女,八大金刚, 北斗七星,南斗六郎,五帝五方; 四大天王,三圣母娘娘,关公二郎, 上天玉皇,你保佑奴丈夫哎,哎咳哟嗨,你保佑奴丈夫早早地回来。 《看妹妹》 头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一个长烟袋,亲亲爱。 二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给我吃的扁豆捞饭酸白菜,亲亲爱。 三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说你山里掏苦菜,亲亲爱。 四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哥哥把我打了两锅盖,亲亲爱。 五一回看妹妹呀你不在, 你的妈妈拿起扁担翻过调过直打坏,亲亲爱。 男方三番五次来,却总是见不到女方,而且引起女方家长反感,吃了苦头。就这么简单的过程,却一唱三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是妙笔生花,想象力十分丰富。 脚夫调 李治文唱宋建栋记 四十里长涧羊羔山,好婆姨出在我们张家畔。

论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论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贾义军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06级1班学号:2005051204 【摘要】陕北民歌凝结着陕北人民的智慧与情致,具有极高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陕北民歌中修辞格的应用,体现了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和陕北人民敦厚、质朴的民族风情。本文拟从比喻、反复、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对陕北民歌中的陕北风土人情加以解读。 【关键词】陕北民歌;修辞格;修辞效果 黄河之水一泻东去,黄土高原千古沉积。陕北高原是一块贫脊的土地,也是一块创造灿烂文明的宝地。质朴的人民没有因自然条件的低劣而消沉,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开拓、耕耘、创作,世代繁衍生息。他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璀灿丰腴的精神财富——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切实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丰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朴实无华,音韵优美,意境深邃。本文以陕北民歌中比喻、反复、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为分析实例,对陕北风土人情加以解读,探寻黄土高原所特有的粗犷、辽阔、壮丽的形式美和苍凉、悲壮的内涵美,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传达劳动人民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 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叫‘喻词’”。① 比喻在陕北民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它表现为以下四种: (—)明喻: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像、似、彷佛、

信天游的特点

简述xx民歌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这些民歌都是老百姓们生活的悲与欢的真实写照,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信天游也不例外。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xx的特点: ①信天游的歌词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一般使用比兴的手法,比喻 后直抒衷肠,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琅琅上口。 民歌手们随心所欲,托物言志地唱出来。在山野里唱,给大自然听,在崖畔上飘荡,给树木花草听,让她随心,随风而去,因此就叫信天游或是顺天游。它的句式多样,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也是不限定长短,只把心中所想的唱出便可。 ②信天游的曲调粗犷奔放,豪放高亢,体现了陕北人们的真性情。信天游 来源于生活,又是户外的山歌,所以它的曲调才大多数都是奔放的。 但是信天游也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像妇女们思念心爱的人的调子多是如此。《走西口》这样的。 ③信天游的曲调并不都固定,演唱时可不受曲调的了限制,根据歌词的内 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她汇聚了万万千千

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蓝天、白云、牛羊、情妹妹、情哥哥、黄土地……信天游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陕西民歌简介

陕西民歌简介 陕西民歌主要分关中民歌、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三部分。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等,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 陕北民歌主要有榆林小曲和信天游。榆林小曲,原是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有时也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 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 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 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

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作为一种风格个性都很强的山歌品种,“信天游”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短小简洁,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具有浓厚的抒咏性。它的词曲仅有上、下两句。唱词上句起兴,下句点明主题。如“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见面容易拉话难》等。 从歌唱形式上,陕北民歌又分传统民歌、新民歌(包括革命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亦称顺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如酒曲、祭祀歌、巫歌叫唱等。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陕南民歌的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民歌。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式音阶用法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喜欢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喜欢哼小调。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二者联系密切,习惯上将二者并列。花鼓子属即兴而作,有些好的口头作品经长期传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词结构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为5字。有时在第2 句后插入数板词,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锣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头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结束句打落板,旋律为徵调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分:汉江上游各地为上河调,下游为下河调。高山区曲调粗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区曲调细腻,装饰音多,旋律性强。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 发表时间:2019-11-21T16:05:33.313Z 来源:《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1期作者:韩晓静 [导读]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陕北民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抒情自然等奇特的艺术作风。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710061 摘要: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陕北民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抒情自然等奇特的艺术作风。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发扬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性自然奔放 贺敬之说:“一切来自国民并为国民而创作的作品和由它们组成的艺术长河是不会断头的。”正是“哪哒哒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信天游永远也唱不完”。陕北民歌是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从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从各方面加大对它的研究。 一、陕北民歌的旋律特点 陕北民歌具有奔放、高亢、嘹亮、婉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作风,以其情绪的诚挚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灵。民歌演唱家把心坎无尽的寂寥、炽热的期盼宣泄出来,真实地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民生活的整个过程,它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歌词体现了陕北人民朴实的生活。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类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淳朴敦厚的脾气。如: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你送到大门口。轻轻地拉着哥哥的手,汪汪的泪水止不住的流……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正爱情的追求和憧憬,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大红果子剥皮皮》《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沙梁梁上站了个俏妹妹》。 解放前,在陕北有一支特别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动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其实说他们是运输大队,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来回回贩运货物,首先是食盐、皮毛等,风里来,雨里去。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年劳力工,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其中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了家庭生活,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比如那首人人都熟知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这就是黄土高原朴朴实实的爱,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粗放的陕北汉子,拿着陕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给心上人表白自己的爱意:“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情绪表达得酣畅淋漓,自然、真实、可爱、生动感人。 陕北民歌传唱长久,在今天流传面越来越大,越来越被人们喜爱,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好。首先就是因为它唱出来的是真实的情绪,其最大的特性是交融了很多陕北地地道道的朴实方言,表达出更多的情感。 陕北民歌旋律高亢嘹亮,声调豪壮婉转,尽情地吐诉出心中的艰巨悲壮,几乎是吼出来的,陕北老百姓通常形象地称之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谣》:“日头头烤红胳膊膊弯,风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钻。挣就个骨头练就个胆,从小就学会个搬水船。”先不说是陕北的人民为生活艰苦所迫,一句“从小就学会”足见其中的辛酸。艄公们用高亢的嗓音倾诉着自己与黄河天险拼争的生活与生活的坎坷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大气磅礴的《艄公谣》。 陕北民歌的句式和我国历代民歌的句式根基上是一脉相承的,多为高低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似,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子押韵,形成一个段落。七言句式是陕北民歌最广泛的结构情势。如《哭嫁》:“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你说心疼就不心疼。”其中也有八字句、九字句,但中间多为衬字,例如:“千里的(那个)雷声(噢)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桃花(花)(那个)(还)没开杏花(花)(那个)开,站住牛惧(呀)看你上来”。“干妹子儿你好来实在好,走起路来好像水上噢飘。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儿结个婚”。以上都属于七言变体,它们都借助衬词,突破了七言的限制,使歌曲更加接近群众语言,上口能唱,唱起来宛转流畅。这种句式结构,从修辞上来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句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机动多变,使情绪得以充分的表现。 二、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性 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性是喜用叠音。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叠音双音节,在语句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使全部句子显得轻重缓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传染力。陕北民歌中的叠音通常是把两个雷同的音节相叠后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中间有时不加衬字“格”,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它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厚多彩的声音、色彩、动态等模拟出来,浮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语言富有奇特的韵味。 总之,陕北民歌是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厚而奇特的表现艺术。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地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豪情。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美丽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征和精髓。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的魅力与多种修辞手法的机动妙用有着很大的关系。以陕北民歌歌词的修辞特征为切入点来研究陕北方言乃至现代汉语的修辞艺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