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
古人取字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

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

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

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

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

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

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

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

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

相连。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

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四、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

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五、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

这样的例子有:宋末诗人谢翱字皋羽,明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另外,范珏字双玉,郑重字千里,

尤侗字同人,毛奇龄字大可也是这种取字方式。

六、名加词合成字。

例如,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曾朴字孟朴,谢安字安石,颜延

之字延字,范宣字宣子,谢奕字无奕。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男性的词,如仲山父、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公孙侨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有的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

让人搞错。

现代人称古代人,多依现在习惯称名不称字,但对有一些名人,人们却称字不称名,以致人们

把字误认为是名。

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原”就是字而不是名,他的名叫“平”,依现在的习惯可以称他为“屈平”,但很少有人这么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是“平”。下面这些人都是字“著名”而名退二线的,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伍子胥,名员字子胥;项羽,名籍字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施耐庵,名安字耐庵;唐伯

虎,名寅字伯虎;纪晓岚,名昀字晓岚。

现代人也有少数以字称于世的。文学家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瞿秋白,名霜字秋白;沈雁冰,名德鸿字雁冰;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诗人刘复,字半农。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

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古人名与字组合的方式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是说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后代基本上继承

了这种习惯。其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种类:

1 同义相协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男子之美称也。”欧阳修,字永叔。“修,长也”;“永,水长也”。

2 反义相应

名与字为反义词,两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曾点,字皙。“点,小黑也”;“皙,人色白

也”。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与“晦”,明暗相对。

3 连类相及

义类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如:孙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制、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属,足似鹿。”豹、能本为二物,但同为猛兽,所以可相应。孔稚圭,字德璋。圭、璋同是古代礼器,形制不同,用途也异,但都是诸侯所执,故可并称。

4 辨物统类

名与字是代表的两种物品,二者可能是种与属的关系,加以辨别说明,说明其种类。如:孔鲤,字伯鱼。鲤为鱼的一种。周鲂,字子鱼。鲂是鱼的一种。

5 景仰前贤

为了对前代的圣人、贤者表示景仰,便袭用他们的名字。袭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师、景、希、若、次等字眼,有的则不加,因为用他的名字的本身就是敬仰。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因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所以用“长卿”为字。既表蔺相如的身

份,也表自己的愿望。

6 概括经义

汉代儒家的经典成了老幼皆习的课本,经文成为名字来源。如:嵇康,字叔夜。《诗经·周颂》:“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说成王虽然即王位,但不敢贪图安逸,仍是兢兢业业,深夜操劳。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说安乐,而暗用夙夜不懈来否定安乐。赵云,字子龙。取义《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

7 使用典故

如:唐代韩,字致尧。《搜神记》:“者,槐山采药父也,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时受服者,皆三百岁。”清代俞樾,字荫甫。《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hè)人于樾下。”高诱注:“樾下,众树之虚也。”后因以樾荫称别人的

荫庇。

8 采撷警策

采撷名篇佳作中警策作为名字。如:元代于文传,字授道。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清代钱绮,字映江。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9 离析名字

利用汉字形体结构特点,把名所用的字,拆为两字以作字,合字则成为名。如:宋代谢翱,字皋

羽。元代许舫,字方舟。明代章敞,字尚文。

10 崇奉宗教

如:唐代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

蔬食,不茹荤血。”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

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

名之;

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

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中最大的鸟,善高飞;

假,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宋代大诗人、书法家苏轼,“轼”为车箱前扶手横木;

类,即用家族、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后人取名则多受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信仰爱好、时代风气等影响,或誉美,或褒德,或喻义,或励志,或祈福,或吉祥……中国人的姓名虽十分繁杂,却总能于一个人的姓名中窥见其民族、地望、家庭、身世、文化、教养、爱好等等,可以说名字是信息量最大的汉字符号,故历来不乏专门研究名字之学问者。元人吴澄辨仓颉名曰:“仓颉古文读如折。”(《游通仲字说》)元人王恽曾说:“古者制名,皆存义例,有象其类而命之者,因其材而笃之者,或审其刚柔而抑扬之者,或察其气焰而取与之者,非徒观美夸大而已也。”(《张掾史名说》)名字的变更,亦皆事出有因,亦颇庄重,多由长者为之,吴澄《跋曾翰改名说》:“乙卯进士李路、戊午进士李岳往年以予游,病其名之不雅驯,予为更今名。”更名是为了使名字更有深意:“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慕蔡邕,故名雍。”(《颜氏家训·风操篇六》) 字以表德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礼记》:“男子二十冠而字之。”即成人后根据本名的涵义另立别名即字,一般是彰意明义,正名表德。《仪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故字又称“表

字”。由此可知字是名的涵义的阐发与延伸。清人钱大昕谓:“名之于字也,有以相承为义者,由之字路,启之字开是也;有以相反为义者,哆之字敛,黑之字晰是也。”(《潜研堂文集》)这是说立字常用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两种方法。相承为义者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相反为义者如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字

克柔。

过去人们相互交往见面或信函中多称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即“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因此有“褒则书字,贬则书名”(《春秋·僖公二十五年》)。直接称呼人的名是不礼貌、不友好的表现。古代书画家落款署名若要名、字皆写上时,一般是字在前名在后,如“克柔郑燮”,或号在前名在后,如“板桥郑燮”等。起字大都是求之于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谭适既冠,其父奉政公字之曰立之。公之友为作字辞者凡三,复以请于余。” (吴澄《谭适字说》)可见谭适的字是征之于其父与诸长辈、名流的。也知取字是件谨慎严肃的事。正如王恽所言:“古人制名与字本以假代称道,因其材而进退之,非欲求胜而滋美也。”(《温总管字说》)元人胡祗曾解释过他的四个儿子的名与字之取义:“古人名字,不取美称,申之对鲁桓公,概可见矣。后世率多张大夸美,略无意义,甚不足取法,胡子有子四人,各因性分之所短者而戒之,庶几勉励,强其不足,以趋于中也。长子和柔而少执持,故名曰持,字伯持。次子刚决暴白而少蕴藉,故名曰蕴,字仲蕴。三子讷讷退缩而少振扬,故名曰扬,字叔扬。季子凡庸浅小而乏宏毅,故名曰宏,字季宏。余之命名者如此,非夸美也。汝四人者,当知之。”(《名字说》)其中字还

包括了伯、仲、叔、季的排行。

号以明志古人的号比较复杂,今人则更无讲究了,但由于都是思维的产物,故仍是其心境心态的展现。或与彼时有关,或与彼地有关,或与心绪有关,或与所遇有关。大都能体现其思想、志趣、爱好、倾向等。如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安徽潜山时,因流连山谷寺风光而自号山谷道人,在贬谪涪州后,又号为涪翁。明代书法家黄道周自幼坐卧石室中读书养性,故号石斋。书画家陈洪绶在明亡后浪迹佛门,冷眼尘世,自号悔迟。书法家傅山于明亡后着朱衣(明朝皇帝为朱姓)、居土穴,以表抗清复明之志,因号朱衣道人等。朱耷号八大山人,题书画时“八大”二字联缀,“山人”二字联缀,类“哭之”、“笑之”,以泄其悼明睥清之意。清代书画家高风翰五十四岁时因病残右臂,以左手作书画,遂号尚左生、丁巳残人等。或谓“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如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以自己一老翁,加上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字、一架琴、一局棋、一壶酒共六个一而自称“六一居士”;陆游忧世疾俗、藐视权贵而号“放翁”。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居皖公山下,析“皖”字而号“完白山人”……元人王炎午说:“上古有名,中古有字,末世或以号行耳。”(《戴正传斋号说》)故有些书画家一生有多个号甚至几十个号者并不鲜见。

斋室寄情斋室取名与主人的身份、居处、情趣、学识、性格、好恶、穷通、心态、阅历等关系密切。如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收藏有晋代法帖多种又甚为钟爱,因而名其室曰宝晋斋。而元代的书画家李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连居室内的摆设都要紧随晋代士人的标准,行走坐卧也崇尚晋人风习,因此将书斋命名为“拟晋山房”。清代收藏家、书法篆刻家陈介祺藏有战国至魏晋古玺印一万枚,故颜其居为“万印楼”。张伯驹以重金购藏西晋陆机《平复帖》,保护了国宝以免流失境外,特称其居为平复堂。苏局仙以水清石坚自励,斋名为水石居……斋室命名有着座右铭般的警示功能,胡祗《客斋记》中说:“堂斋亭轩之命名,几杖盘盂之有铭,非所以张虚誉而取口称,实欲朝夕面对,抑有余而强不足,无斯须而不自戒饬警惧

也。”

斋室名宜优雅含蓄,忌俗、忌重。如清代以“听雨”颜其斋室的名家有二十多个,以“居易”命名斋室的名家亦有二十多个。今人动则“醉墨”、“墨痴”、“墨人”……多不胜数,既俗又重,亦当避开。同样道理,字、号亦应避俗、避重,君不见《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中,“文肃”条下列出的竟有54人之多,今天的书画

家、书画爱好者在字、号、斋命名时尤应慎重。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

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古人的名与字

古人的名与字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的人,好多有姓有名还有字。 1)何时取名,何时取字 古人是先取名,后取字。所以合成词为“名字”,不说“字名”。通常是由家中长辈取名,由当地最有学问的大宾取字。 《周礼·檀弓》上说,古人“幼名,冠字”。 “幼”指的是小孩子三个月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日”,也就是说,古人在“百日”时由父亲取名。 “冠”是指年轻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举行成人仪式,取字是这个仪式的一个重大议程,由大宾负责取字。男到20岁,女到15岁,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家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家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男青年加冠,女青年绾髻插簪,男子叫“冠礼”,女子叫“笄礼”。 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孔子的名和字是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取好了的。 2)取名原则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要给儿子起名,向大夫申繻询问起名的问题,申繻回答:“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人的名字分为信、义、象、假、类五种情况。用出生时的特征起名是信,用表示德行的词起名是义,用类似的物体起名是象,借用事物的名称起名是假,用和父亲有关的字起名是类。起名不要用本国的国名,不要用本国官名,不要用本国山河名称,不要用有关的疾病名称,不要用牲畜的名称,不要用器物礼品的名称。周朝人用避讳来奉祀神灵,人的名字在生前不需避讳,死后就需避讳。因此,用国名起名就要废除国名;用官职起名就要更换官职名称;用山河起名就要改变山河的名称;用牲畜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等于废除了祭祀;用礼器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等于废除了礼仪。) 3)取字一般要与名有关 同义和近义关系: 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有光彩。 屈原,名平,字原。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 宰予,字子我。予,我。 樊须,字子迟。须、迟,等待。 孔鲤,字伯鱼。伯,排行老大。鲤,鱼之一种。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代指车。

2020高考语文 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作文素材 精品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下面,笔者把课本中出现的这方面的文化常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 一、名、字、号 (一)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二)谥号、庙号、年号、改元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表扬性的,如文、武、景、明、惠、穆等;批判性的,如炀、厉、灵等;表同情的,如哀、怀、憨等。 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唐太宗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他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二、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长辈称晚辈、平辈互称。 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④用作介绍、为人作传、客观叙述等。 如: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赵、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职名、爵名。 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4.称籍贯。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 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

古人的字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 “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反义相对。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连类推论。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a.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b.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c.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d.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古人有名有字

古人名字解诂 作者: 吉常宏,吉发涵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3年1月1日 页数: 341 页 定价: 45.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1264923 8.4 ( 27人评价) 51.9% 29.6% 18.5% 0.0% 0.0% 评价: 写笔记写书评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一、本书人名全選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舊。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義,今颇歎曉,后者多取義经傅诗文,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 四、名字取義,出處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轉翻刻,遂多魯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9题(共11分)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

古人取字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 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 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 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 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 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 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取名宝典-学习借鉴古人取的好名字

取名宝典:学习借鉴古人取的好名字 篇一: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的重视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来起名字的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的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

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

我国古人名与字有什么关系

我国古人名与字有什么关系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1)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此类最常见。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班固,名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动摇”之意。 蔡琰,名琰,字文姬。琰,美玉。姬,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 秋瑾,名瑾,字璿卿。瑾、璿,皆为美玉也。

(2)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此类较少。例如: 曾点,名点字皙。《说文解字》: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韩愈,字退之。“愈”和“退”意义相反。 晏殊,名殊,字同叔。“殊”和“同”意义相反。 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 (3)名和字的义相关。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则更不易看出它们的关系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孟轲,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轲,本义为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 苏轼,字子瞻,名轼。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视之。” 苏辙,字子由,名辙。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经过,经历。《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张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