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

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

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

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

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

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

的距离。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

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

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5、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

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6、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一、课堂训练题目精选

A.本章知识点填空

1、声音是由发生体的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___来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是它不能形成___;可见,

声音传播时是以___的形式传播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一般而

言,声音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

固 v

v

。声音在15℃的空气中

的速度为m/s。声音在到达人耳的过程中,经历了振动,然后这种振动经过的传导,最后到达人脑的中枢才形成声音的。人的颌骨、头骨也可传声。这叫做传导。

有时,医院会利用超声波来给病人去除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又如,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也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从而把灰尘振掉。

3、回声是由于声音碰到障碍物后而___回来的声音;人的耳要听到回声,

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要达到__s,也即障碍物离原声的距离至少要达到__m。所谓的“回声定位”就是利用了声音的原理,这方面的应用有。

4、“土电话”在“打电话”时,发声者发声后,声音通过土电话的细棉线

的___而达到对方的耳中。

5、音调是指声音的___,也即通常讲的“调子高低”问题,或声音的“尖

不尖”问题;它是由物体振动的来决定的。超声波是其超出了

Hz的声音,次声波则是振动频率 20Hz的声音。

6、响度是指声音的,也即通常讲的“嗓门大或小”问题。

它是由物体振动的___来决定的。

7、减弱噪声的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_____③______________。

8、小明是个乐器迷,爱玩弄各种乐器。一次,他在房间里分别弹了二胡、

琵琶和笛子,但外面的同学一下子就讲出乐器的名字。这是靠区别各乐器的来区分的。

B.知识应用

9、遇到大风的天气,郊区路旁架设的高压线会嗡翁作响,这种声音是由于

___的___而产生的。当有人敲鼓的时候,如果在鼓面上刚好有几粒沙子,则可看到沙子跳动起来,据此可知,__________。

10、在一个玻璃钟罩里有一只电铃,通电时,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铃的声音。

但如果用抽气机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通电后,人将___(“能”、“不能”)听到声音,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正在钓鱼的人总是不愿讲话,是因为_______,会把鱼吓跑的。

12、在录音机正前面约6cm的地方点燃一只蜡烛,并且使烛焰对着扬声器的

中央,当打开录音机并使录音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则你可观察到_________的现象。据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

13、“声音的三个特性”考题集:

(1)“震耳欲聋”是指___;(2)“声音刺耳”是指___;(3)“小芳的歌唱得比小红的好”,这指的是两人的声音的____的好坏;(4)收音机、电视机上的“volume”旋钮所控制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5)人耳很容易区别笛子、二胡的声音,是靠辨别他们的____;(6)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乐器的发出声音的___;(7)女高音歌唱家的“高音”是指___;

(8)初中男学生的声音浑厚而沉闷,是他们的声音___小;(9)“低声细语”是指___小;(10)“这首歌音太高”是指声音的___;(11)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而女高音歌手则为他轻声伴唱。前者指的是声音的___,后者指的是声音的___;(12)购买音响设备时,总要考虑其“保真度”,这是指保持原声的__。

14、笛子发声是管内的空气柱发生___的结果.

15、当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安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本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手指拔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作为声源的物体是()

A.手指

B. 琴弦

C.空气

D.弦柱

2.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A.空气

B.汽油

C. 钢铁

D.真空

3.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相隔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

A.月球上的尘埃太多

B.月球上的温度太低

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吸收了声音

D.月球上没有空气

4.两人不用通信设备就能交谈的情况是()

A.在月球上

B.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

C.分别站在海拔1km的山顶和山脚下

D.在两架同向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

5.擂鼓人大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

A.升高音调

B.增大响度

C.改变音色

D.以上的说法都有可

6、盲人善于分辨不同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各有 ( )

A.独特的音调

B.独特的响度

C.独特的音色

D.不同的声速

7.在剧院的墙壁上常常涂上一层凹凸不平的材料,这是为了 ( )

A.美化墙壁

B.防止声音发生干扰

C.防止声波被减弱

D.无法判断

8.把相同的几个杯子盛上不同的高度的清水,用筷子敲击它们,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因是( )

A. 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以上都有可能

9.在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记时员为了记时准确,在记时时,应 ( )

A.听到发令枪声的同时立即按下秒表

B.看见发令枪散发出白烟时立即按下秒表

C.凭自己的掌握,听到枪声或看到白烟都可

D.一看到枪的白烟立即按下秒表

10.下列现象是利用了回声的是 ( )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隔音

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雷雨天时,先听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1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1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

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1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5.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___m/s;这比在水里的传播速度___.

16.一切___、___和___都能传声,___不能传声.

17.俗话讲的“震耳欲聋”、“声音刺耳”和“闻其声知其人”指的分别是声音的__、____和___.

18、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请提

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a b c d e

19.如图3所示,在试管里装入深度不同的清水,然后按A 到B的次序往各个试管口轻轻吹气,这时,各个试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___,原因是:这种声音是靠____振动而产生。

20、我国古代有诗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指____现象;“掩耳偷铃”则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曲高和寡”中的“高”是指_________.

21、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3s后听到回声,该人离山崖的距离是_____米。

三、声学计算题

22、利用声纳向海底发射声波并测得到收回回波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海水中的声速为1450 m/s)。

23、由880m远处的火车通过铁轨传来的声音比从空气传来的声音提早多少时间(铁轨传声的速度为5200m/s).

24、一架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声速的3倍,在6000m的高空水平飞行.当你在地面听到飞机在头顶正上方的轰鸣时,飞机已飞到你懂得前方多远的地方(水平距离)(v

=340m/s) 约18km.

25、某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4s,这是体育老师在看到发令枪的火光时立即按下秒表记下的成绩.如果旁边的另一同学听到发令枪声后才按下秒表,那么他的记录成绩应是多少

26、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一山谷,在离山谷540m处司机按响汽笛.试求经过多少时间司机才可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行使了多少路程

二、声学实验题

27、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

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 l )实验器材: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分析与结论:

D、《声现象》热点考点出题方向评说

1、2007年中考,《声现象》的命题重点仍然在于如下几个考点:

(1)最热门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下面请看2006年全国各地在这两个考点上的考题:

A、(06年福建泉州)南音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而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它的主奏乐器琵琶(南琶),弹奏时那缠绵深沉的琴声是靠琴弦产生的;琴声是通过传到人的耳朵的。

B、(06年广西桂林)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C、(06黑龙江)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D、(06河南)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振动产生的。演奏前,演员们常常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E、(06江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不同。

可见,《声现象》中关于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是考生所必须掌握的。当然,各个地方为了体现地方特色,会根据本地区特有的风土热情,从中命题(如06年福建泉州的题),这也是升学考试的一个显著特色。

(2)其他热点考点:噪声控制、超声波

看下面例题:

F、(06江苏淮安)在城市的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的两旁,两侧有3m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的行驶安全

B、减少车辆的噪声

C、使高架道路更美观

D、阻止汽车排放的废气

G、(06江苏常州)刚竣工的三峡大坝经过超声波检测,无一结构性裂缝。超声波探伤仪发出超声波时,人耳不能察觉,原因是超声波()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虽然关于《声现象》的考查题型不会就这些,但其考查形式变化不大。热点考点的地位不会改变。同学们经过此卷的系统练习,应是把握较大的了。

附:参考答案

A部分:1、振动振动 2、介质声波声波 > > 鼓膜听觉神经听觉中枢骨能量能量

3、反射 17

4、振动

5、高低频率频率 20000 低于

6、大小(强弱)振幅

7、在声源处减弱在噪声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8、音色

B部分:9、高压线振动发声物体在振动 10、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11、空气、水都能传声

12、烛焰在摇曳声音能传递能量 13、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色音调音调音调

响度音调响度音调音色 14、振动 15、刚下的雪松软,噪声传经去后能量损失大部分,反射出来的噪声就变小了。

C部分:1、B2、C 3、D 4、B 5、B 6、C 7、B 8、C 9、D 10、AC 11、B 12、

D 13、B 14、A

15、16、17略 18、d 见A部分的第7题 19、高空气柱 20、响度人耳音调 21、510

计算题部分此略

实验题:27、可用“土电话”的方法解答,具体做法此略。结论是:固体可以传声。

D部分:A题、振动空气 B题、归纳振动真空 C题、音调(频率也可)

D题、琴弦音调 E题、响度音色 F题、选B G题、选C

认识声音的大班科学教案设计

认识声音的大班科学教案设计 1、知道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1、课件-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儿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我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1)播放音乐 (2)播放噪音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知道了什么事情。

公开课教案研讨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通过朗读、表演、给动画片配音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 要自己动脑精亲自尝试的道理。 3、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 教学准备: 1、老牛、小马、松鼠、老马图片及头饰; 2、多媒体课件; 3、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录音。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训练学生说话。 1、激趣 2、导入课题,引导提问。 引导提问: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他怎样过河?过河了没有?) 3、训练说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坊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组织学生讨论:要是把磨坊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过渡:小马可真懂事呀!他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本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整体入手,捕捉重点,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小马几次从

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如何?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集体强化,梳理课文脉络: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两次)哪几 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一次过河?(三至四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说小马第二次过河?(6自然段)小马两次过河的结果一样吗?(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趟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三、细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引入情境,质疑解疑。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1、师:小马在去磨坊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 读。 2、小马高高兴兴的往磨坊跑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的去路,你们想 象一下,它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啊!(为难) 3、请你用为难的语气把此时小马心里的想法读给你的同桌听。(出示小马 心想的话) (二)解决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来帮小马想想办法吧。 (生各抒己见) 1、师:遇到困难我们可以去请教一下别人,小马去请教了牛伯伯。 (课件出示老牛的话) 生读,老牛说话时候慢条斯理,声音也很粗,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老牛说的话吗:(浅) 师:听了牛伯伯的话,小马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时候从树 上跳下来一只松鼠,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 河水会淹死你的!”(课件出示松鼠的话) 松树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 的。”松鼠说的话要读出急切、认真的语气。) 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松鼠说的话吗:(浅) 自己把这两种动物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 2、同是一条河,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呢?请你用“因为……所 以……”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3、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们仔细想过了,可是我们的新朋友小马想过它们 说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多媒体出 示带有近义词“马上、连忙”的句子。) (1)、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 (2)、小马听了松鼠的话,连忙收住脚步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2、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具有能量。 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声音的传播的条件。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声波这个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以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对于声速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设计】 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教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本节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时,应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器材准备】 白纸、笔帽、音叉、小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利用PPT课件展现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2、提出问题 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各种动物都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狼_》复习研讨课教案

《狼》复习研讨课教案 初一语文郑敏香复习目标: 1、积累作家及作品的有关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翻译全文。 内容及写法理解 1、屠户的形象:机智、勇敢;狼: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 2、主旨: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叙议结合的手法:议论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复习内容 (一)文学茶座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世称“ ”,代家。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鬼刺虐入骨三分”。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二)字词吧台 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缀行()大窘()积薪() 苫蔽成丘() chí担持刀() dān眈相向()目似míng()意暇甚()少时() 尻尾()假mèi()狼亦xiá矣()顷刻()变诈() 2、重点字词解释

①缀行甚远()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顾野有麦场()④眈眈相向() ⑤目似瞑,意暇甚()()() 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⑦乃悟前狼假寐() ⑧盖以诱敌()⑨狼亦黠矣() ⑩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通假字 止有剩骨:通,译为: 4、词类活用 ①一狼洞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一词多义 ①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②止: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 ③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④意: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古今异义词 ①屠自后断其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重点句子 1、文言句式 倒装句兼省略句: ①“投以骨”等于“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②“一狼洞其中”等于“一狼(于)其中洞”,译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 2、理解性默写 ①写两狼在路上发现屠户紧追不放的句子:

认识声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 1.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二、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要求学生让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让学生观察音叉是否振动。让学生思考怎么让音叉的振动更便于观察呢?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介绍声源的定义。

2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3:将音箱放入水中,播放音乐,观察水面的变化。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演示实验4:会跳舞的烛焰。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 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实验视频2、真空能否传声。 提问: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取,所听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研讨课教案

研讨课教案 皮肤和汗液的分泌 授课人:胡婷婷授课时间:4月13日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二)能力目标: .在教案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皮肤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教案重点: 皮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关系。 三、教案难点: 汗液的分泌。 四、教案方法: 观察分析法、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五、教案过程: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否结合皮肤的结构特点,总结出皮肤有哪些功能呢?联系皮肤的结构特点后,可能会想到皮肤具有以下功能: 保护、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分泌和排泄等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皮肤与汗液分泌 一、皮肤的结构: (1)表皮:①角质层: ②生发层: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2)真皮:内含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3)附属物: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皮下脂肪 二、汗液的形成与分泌: 1、汗液的组成:①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②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2、汗液的成分:水、少量的无机盐和尿素 3、汗液的形成与分泌: 4、出汗的利弊: 说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案设计中主要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声现象》教学案汇总

兴隆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班级:姓名: 【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要点1】声音的产生 〖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探究〗音叉的发声 〖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 〖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做。

【要点2】 声音的传播 〖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 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 (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再用绕有 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 (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 空气抽出。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 〖总结〗 【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 〖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活动〗 〖总结〗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1 .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 。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三要义”——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本学期,我校将结合市教育局 开展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有关精神,在本校内进行“同课异构”研讨活动,督促教师勤学习、重研究、多。通过研究课堂,打造课堂,进一步提高教 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预期目标: 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教研组教师“选定同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加强 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中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5月13日—5月16日)宣传发动阶段 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向教师宣传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对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处,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中。 2、第二阶段(5月23—7月上旬)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本学期由于受学科教师任课班级限制,“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暂时在语数英科教研组实施,其他科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下学期进行。在教务处统一安排下,语数英教研组具体安排各自小组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施,。具体实施按照“选定同一课题同一课时——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再议互助提高”的环节加以实施。教务处提前通知授课教师做好准备。 讲课前,教师将课题报教导处,“同课异构”授课教师的说课、教学设计、听课教师的心得体会等在教研活动结束后一并上交教务处。

初中物理_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声现象》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认识声现象》效果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利用了“问题串”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突出明确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4、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

存在的不足: 1、有些地方语言不严密。 2、学生探究的空间有点小,思维没有完全放开。 3、课堂练习少。 《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认识声现象》评测练习 一、填空题

鸡兔同笼研讨课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侯雪花 本课意图: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吹哨法,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教材104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4.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探讨假设法和吹哨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假设法和吹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感受数学文化。 1.谈话:唐代诗人孟浩然某次路过故人田庄,受到盛情之款待.浩然有诗传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转眼又到九月九,浩然如约再访.问曰:“贤弟又有何下酒之佳肴耶?”故人曰:“同笼之鸡兔也,仁兄欲品尝须解答一题.”浩然欣然应允.但闻题曰:鸡兔同笼乐陶陶,三十五头百只脚。 今日主人有雅兴,多少鸡兔把客考。 孟浩然遇到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提问:从题目中你们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鸡和兔共35只,共有100只脚;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 我们來换一组数目小的试着解决一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你是根据哪个条件猜测的? 3.鸡兔同笼共8头,脚数可能有哪些?最多有几只脚?最少有几只脚?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我们的猜测展现出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反馈。预设: (1)假设。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宾县胜利中学张晓明课题第三章声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 ●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波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小鼓等 学生分组:纸、橡皮筋、音叉及小槌等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活动:发声体在振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舞蹈家给我 们表演优美的舞姿,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演示(跳舞的烛焰) 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烛焰跳舞的呢? 引入:本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是声音 哪位同学能发出声音让大家感受下呢? 知识点: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观察教师演示 思考后回答 利用手中的器 材发出声音 让学生处于教师设 置的情境中,感受 物理就在我们身 边,使学生乐于探 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道理 引入课题: “什么是 声音” 感受声音,让学生 动手做起来,激发 学生兴趣 引导 提出问题声源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 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根据现象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 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 将吉它:平行移动(无声) 琴弦振动(有声音发出)猜想: 1、可能是物体 要运动起来 2、可能是物体 要振动起来 3、…… 观察,思考是哪 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 理的猜测与假设的 能力 设计实验[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 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 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 予肯定 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 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行实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 示较好的方案 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 讨论实验注意 事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观察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 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教具准备: 音叉一套、塑料桶一个,小唱机一个,扬声器一个,电池五节 教学过程: 1.引入:

(1)导入语: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2)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3.1认识声现象 2.过程展开 (1)声音的产生。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38页,看能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知识。 生: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振动,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振动。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演示纸团在扬声器的纸盆中跳动 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出示练习题 生:完成习题,并汇报结果。 (2)声音的传播。 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师:以水波引出声波。 师:演示音叉发声,讲解声波的形成过程。 师:声音的传播需要的条件? 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声波需借助于空气才能传播。) 生:由在教室里敲击暖气管的现象,认识到钢铁也可以传播声音。 师:演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生:声音可在空气、水、钢铁等物质中传播。 师:小结并板书:凡是能传播声的物质,我们称为介质。如:空气、水、大地、木头、钢管等。 出示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声现象教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决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⑶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⒉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和道理,对物理有亲近感。 ⑵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的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 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⒉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重点。 五、设计思路 学生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其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⑴)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⑵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完整版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环境教育研讨课教案 《生态环境的保护》 泰来农场学校杨凯 一、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条内容标准属经历水平的情感性目标。教材为学生从事相关活动提供了两个背景材料:(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一种因果联系分析方法。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一定的认识。基于这些感受和认识,比较容易建立起“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或事实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多地从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由于地理学也涉及到了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侧重点,避免简单重复,本节教学应围绕生态学上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本节内容分成若干小主题,在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撰写一份主题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概括和总结。也可采用讲、议结合的形式,由教师呈现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与讨论。教师在呈现相关内容时,应当尽可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图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现以后一种教学思路为例,说明教学实施的程序。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认识声现象》

《认识声现象》 学生对声音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认识声现象提供帮助, 但本节还要澄清学生 的许多模糊与误解:如误区1:振动停,声音止。误区 2:真空也能传声。结合实验让学生澄清 误解。让学生对一些物理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科学推理法在本课中都将涉及,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体验乐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的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速 【教学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速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音叉、小鼓、真空玻璃罩、抽气机、闹钟、蜡烛、扬声器。 一、导入 教师播放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聆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声音的产生 出示目标,独学教材第一部分。 1、师徒互助探究。 2、师徒展示探究成果。 3.师精讲: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独学教材第二部分。 2.师徒互助,交流质疑。 3.群学释疑,小组展示。 (1)气体可以传声,举例说明。 (2)固体可以传声.游戏:伏桌听声 (3)举例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4)实验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5)认识声波。出示课件。 (6)展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师精讲: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既传递信息又传递能量。 (三)声速 出示小资料:常温15℃下几种介质中的声速:你发现哪些物理信息?师徒讨论。

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天明小学雷春龙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研讨课教案

研讨课《孔明借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渎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4.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立军令状准备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四、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五、课堂检测 1.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⑵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支吾叮嘱诈骗擂鼓呐喊神机妙算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2.教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周瑜非常惊讶,不禁感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