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

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锯木厂(jù)喧闹(xuān)踱来踱去(duó) 纵身(zònɡ) 督学(dū)::郝叟(hǎo:sǒu)::诧异(chà)::溜冰(liū)钥匙(yào:shi)::强迫(qiǎnɡ)::祈祷(qí)::哽住 (ɡěnɡ) (2)词义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2.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8年春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话稿 时间:2018年6月29日 地点:铁石乡安乐小学操场 主讲人:刘波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课时:2课时。 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

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 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

《最后一课》学案

7 《最后一课》学案 一、资料补充 1、作家和作品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三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哽.()懊.()悔郝.()叟.()祈.()祷.() 2、解释 懊悔: 祈祷: 3、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人,名字是。体裁是,本文是以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4、小说体裁的指导 (1)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读课文,落实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5、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部编版 6《最后一课》导学案

6 《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作者与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自主学习】 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诧.异()懊悔 ..()惩罚 ..() ..()祈祷 郝叟 ..()戒尺 ..( ) ..()宛转 ..()哽咽 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 2、释词 征发:祈祷: 思量:诧异: 喧闹:惨白: 懊悔:哽咽: 3.整体感知课文: 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 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 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 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 (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6)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交流展示】 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文字的情况(成员分好工,可两人说有关小弗朗士的描写文字。另两人说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 2. 请一个小组谈谈: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最后一课》导学案

7《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捂( ) 戒( ) 凳( ) 叟( ) 膝( ) 赚( ) 钥( ) 匙( ) 藤( ) 挟( ) 皱(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4)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1、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3、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4、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5、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6、“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7、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八上《最后一课》word学案

7《最后一课》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 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

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 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 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 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 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 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最后一课》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最后一课》学案(无答案)鲁教 版五四制 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4、、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前预习案请学生按照指导来展示积累的知识卡片。展示内容可以包括词句积累、作者情况介绍、背景介绍、文学常识、文题理解、文章结构等。 1、正音正字。捂( ) 戒( ) 郝( ) 叟( ) 膝( ) 诧( )

惩( )赚( )钥( ) 匙( ) 藤( ) 祈( ) 祷( ) 哽( ) 挟( )懊( ) 皱( ) 损()喧闹:懊悔:惨白: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熟悉课文 (一)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该小说主要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二)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三)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课中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感情朗读展示(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2号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朗士前后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5)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四、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 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 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作者与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 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 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 译文° 【自主学习】 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诧.异()懊悔 .. ..()祈祷 ..()惩罚 () 郝叟 ..()戒尺 ..( ) ..()哽咽 ..()宛转 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 2、释词 征发:祈祷: 思量:诧异: 喧闹:惨白: 懊悔:哽咽: 3.整体感知课文: 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 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 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 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

《最后一课》预习案 一、【课前热身】(同学们,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并划出重点。这对你很重要哦!) 1、走进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国19世纪后半期的家。他一生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写作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1871年法国战败,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签订和约,把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不准再教。 3、相关资料: 【小说文体简介】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a.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b.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c.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这些都是一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你一定要掌握哦!) (1)给下列字注音: 捂()霍()瑟()膝()诧()惩() 赚()钥匙()祈祷()哽()踱()挟() (2)解释词语: 征发:祈祷:宛转: 喧闹:思量:懊悔: (3)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 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指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并试着划分层次。 1.阅读小说,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完成填空。第一部分,从“”到“”。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先生愤怒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字词过关:(任意抽几个字词听写,你敢迎接挑战吗?) 二、检查预习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自信,我参与!) 1、运用快速阅读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a.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填写下列表格。(文章以为线索来串联故事情节) 情节时间段落起止小弗朗士所见、所闻、所感 序幕上学路上 开端课前 发展上课 高潮、结局下课 课堂气氛教师学生平 时 上 课

最后一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后一课学案及答案

7、《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新课导入 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出示目标 a、掌握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b、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围标设疑 整体感悟课文,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有哪些?请你说出来。教师整合: 1:你认为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以及字词有哪些,请标记下来并记忆。 a、体裁: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故事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c.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 chà()异 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 d.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e.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f.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口头展示) 2、自主探究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围绕自学提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同学全部参加,站起来讨论),展示点评。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王之波

最后一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向我们讲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感情。 2、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自学质疑:

1、围绕目标1、 2、3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预设问题: (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归类,比北方、 3、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 三、互动释疑 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 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学生答疑,老师点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不是一个坏孩子:不爱学习,天真贪玩;有较强的意志力;恨敌 人;有较强的自尊心。 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达标 1. 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示范文本) 第7课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

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

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fá()()钥匙()()磨损()qído()()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三、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