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定稿)二战前期(定稿)战列舰主炮全部前置的得失与战略考虑

(定稿)二战前期(定稿)战列舰主炮全部前置的得失与战略考虑

(定稿)二战前期(定稿)战列舰主炮全部前置的得失与战略考虑
(定稿)二战前期(定稿)战列舰主炮全部前置的得失与战略考虑

浅论二战前期战列舰主炮全部前置的得失与战略考虑

在一战结束与二战爆发之间的二十年相对和平的时期里,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战舰火力配置形式——也就是主炮全部前置。看惯了两前两后或者两前一后的相对平衡的也比较符合传统审美观念的炮塔配置形式,乍一看这种奇怪的火力配置形式,甚至于可以让人得出难看二字。

毫无疑问,就拿时尚来说,一种奇特的服装形势,或者被称为前卫,或者被称为非主流,但是要被大众接受是很困难的。

在这期间或者说整个无畏舰时代正真成为现实的火力全部前置的战列舰只有英国的纳尔逊级和法国的黎赛留级,而战列巡洋舰则只有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所有不过六艘而已。

我们来看看纳尔逊的数据资料: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

尺度:全长216.5米,水线长212米;全宽32米;最大吃水10米

动力:8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45000马力;最大航速:23.5节;

航力:7000海里/16节,5500海里/23节

武备:9门三联装16英寸/45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6英寸/50倍口径副炮;6门4.7英寸口径炮;8门40毫米炮(1938年加装16门40毫米高炮,战争期间加装60门20毫米高炮);62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13-14英寸;横向装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装甲甲板(动力舱)3英寸,(弹药库)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顶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挥塔13英寸。

舰员:1314-1640人

憨壮的纳尔逊号

纳尔逊级的主炮塔呈金字塔形部署在舰首甲板上,使用的是406毫米主炮。

我们再来看看法国的骄傲黎赛留级的数据资料: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让·巴尔号49850吨)尺寸:长248米、舰宽33米,吃水10.7米(让·巴尔号9.9米)

主机功率150000马力(让·巴尔号165000马力),航速:30节(让·巴尔号32节);续航力:50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四联装380毫米/45倍口径主炮;9门三联装152毫米/55倍口径副炮;12门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让·巴尔号12门);4座四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舰载飞机:3架水上飞机

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346毫米;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面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装甲总重量16,460吨舰员:1550-1670人

壮观的黎赛留级,这应该是还没有赴美改装时的形态。

黎赛留级采用的是两座四联装主炮塔,也是全部配置在前甲板,后面

只有三座三联装152毫米口径的副炮。

最后来看看敦刻尔克级的数据资料: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6500吨(斯特拉斯堡号为27300吨),满载排水量35500吨

尺寸:舰长214米,舰宽33米,吃水8.6-9.6米

主机功率112,500马力,航速:29.5节,续航力:7500海里/15节、3600海里/31节

武备:8门四联装330毫米/50倍口径主炮;12门四联装及4门双联装130毫米/45倍口径副炮;8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8座四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舰载飞机:3架。

装甲:舷侧装甲带(最大)2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280毫米),主甲板125毫米,机舱上部为三层共200毫米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50毫米装甲(斯特拉斯堡号弹药舱上部装甲275毫米)。炮塔(正面)33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360毫米),(顶部)1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160毫米);司令塔270毫米.

舰员:1381-1430人

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

敦刻尔克级两视图

敦刻尔克级的主炮和副炮炮塔的配置和黎赛留相似,只不过口径分别降低为330毫米和130毫米,副炮炮塔也换成四联装。

传统的两前两后配置的胡德号,给人以优美壮丽的感觉。

从黄金分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两前两后配置火力的战舰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最美丽的。而纳尔逊无疑就有点难看了,即使是法国设计的两级战舰虽然也很漂亮和壮观,但是给人的第一感觉多少有点别扭,那么为什么英法两个传统的海上强国会这么设计军舰呢?这样配置的主炮有什么战略上的考量呢?这样配置的主炮有什么好处和不足呢?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主炮塔全部前置完全是集中防御思想的体现,因为一艘战舰水线以上主要需要防御的部位有弹药库和动力系统也就是锅炉舱,从一战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来看,英军很多战舰都是因为弹药库殉爆而导致沉没的,比如无敌号,所以在一战后英军对于弹药库的防御不可为不所用其极,比如更换弹库和药库的位置,改进弹药输送和待发系统,而弹药库和炮塔的装甲防御也是不可少的。

主装甲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炮塔群的防御,二是锅炉舱的防御。主炮塔全部前置无疑减少了第一部分的装甲带长度,如果按照英军和法军无畏舰的传统配置是前二后二的双联炮塔模式,那么炮塔群的主装甲无疑要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说把战舰的主装甲带分成了3个部分,前炮塔群,锅炉舱,后炮塔群,而4个炮塔的配置也要延长主装甲带,如果想取得一样的防御效果,就必然增加装甲板的厚度,这样首先是增加了战舰的吨位,对于当时受海军条约约束的各国来说造舰最大的难题就是控制吨位和合理的分配吨位,即使你可以偷偷超出条约规定的吨位,但是你也不可以超

出太多啊,内行一看你的战舰的长短就能估计个大概其了,如果按照传统配置的话,那么无疑战舰在防御上所用的吨位会大大增加,导致火力,动力,航程上所拥有的吨位配额减少。

而且主炮全部前置,也可以使得锅炉舱可以更靠近前舰桥,和前舰桥更好的融合,也可以缩短锅炉舱主防御带的长度。

纳尔逊级炮塔写真

而且主炮塔全部前置还可以减少一个主炮射击控制台,传统配置上需要两个主炮射击控制台,也就是前后各一个,而前置主炮就只需要一个,无疑对于战舰的吨位和人员配置来说会更加充裕。

纳尔逊的舰桥

第三主要是法军的敦刻尔克级和黎赛留级来说,8门主炮全部向前,那么其向前火力就是空前的了,那么在海战中他的向敌面积就要减少很多,因为传统战舰火炮要向同一方向齐射的话,舰身必须与射击方向垂直,也就是将整个舰体一侧完全暴露出来了,当然大口径主炮射击的轨迹一般为抛物线,舰身受到水平袭来的大口径穿甲弹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面对对手鱼雷舰队在主力舰队决战时的鱼雷攻击则很吃亏,因为你的整个横截面积都暴露在对方鱼雷的航迹上。这样来看,敦刻尔克和黎赛留的设计,无疑在主炮齐射时大大减小了暴露面积,使得自己受鱼雷攻击的面积大大减小,并且被近失弹在水下击中的可能性也小很多了,日德兰时玛丽女王号战列

巡洋舰就是被大约是德弗林格号的一枚近失弹在水中击中水线以下导致大量进水和爆炸引爆弹药库而沉没,一般而言穿甲弹失的落入水中之后还会航行一段距离,但是会很短不会超过30米,只有平头弹航行距离会达到70米,当然那时没有平头的穿甲弹,那就不是穿甲弹了改成敲门弹了,只有日本人专门研究过落水后弹头会自动掉落的穿甲弹,就是为了在水下多走这40米,但是基本上在二战中没有成功过,日本人竟是怪招,哦,跑题了,那就回到这个话题,这样无疑是增强了战舰的生存能力,不过纳尔逊级就不存在这个优点了,因为他的三个三联装炮塔呈金字塔形配置,向前射击的话最后那个炮塔是不能射击的,这样就无法在战舰向前时发挥全部火力。

当然纳尔逊没有这个优点也是应该的,首先纳尔逊有9门主炮,而且口径要大,是406毫米,而黎赛留则是380毫米,如果纳尔逊装备两座406毫米四联装主炮的话舰体前部会太宽更不利于机动性和适航性。

这应该是二战后的让巴尔号,看看他的8门主炮

德国鱼雷快艇模型,黎赛留级可以有效的减少鱼雷的侵袭

但是无论是纳尔逊还是敦刻尔克还是黎赛留都是条约海军时代的产物,是全部向吨位妥协的时代的产物,采取这种舰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能说在吨位一定和火力要保证的情况下机动性和适航性向防御的妥协。

毫无疑问,由于奇特的火力配置导致传统的倾覆,使得纳尔逊缺少美感且机动性很不好,以至于在皇家海军舰队进港的时候纳尔逊和罗德尼两艘以皇家海军英雄命名的战舰不得不排在最后进港,就是怕他俩可怕的笨拙弄伤其他的战舰,以至于被誉为史上最强大的浅水炮舰。而敦刻尔克和黎赛留由于舰首比较宽大,且装甲的重量很大,所以机动性上也秉承了法国海军一贯的缺点,比如方向舵过于敏感,但是由于法国人的天性使得他俩看上去非常壮美而不是纳尔逊的笨拙(说好听点是憨态可掬,呵呵),但是全部前置主炮的设计导致战舰机动性差的事实是无法忽视的。

纳尔逊级

第二纳尔逊级由于主炮都配置在舰首,而且之间相隔距离不远,那么如果其中一个炮塔被击中的话,很容易影响其他两个,比如装甲破片卡住别的炮塔的转向系统,。而且如果舰首被多次集中的话,那么很可能战舰的全部重火力就此丧失,失去抵抗能力,而由于机动性差很可能陷入无力还击而又无法逃跑的尴尬境地。而黎赛留级由于两个主炮塔之间相隔相对比较远所以情况要比纳尔逊好一点,但是一旦一侧舰首被击中大量进水,那么必然要向另一方向注水维持战舰平衡,而舰首装了太多水必然下沉,由于舰首下沉很可能导致全部主炮射程无法达到对手所在的距离(主炮射程与其最大仰角和最高装药量有关)。

这么看黎赛留级两炮塔之间距离还是蛮大的

这张就能看得更清楚

第三其实和第二点有一点相似,就是主炮射击指挥所只有一个,在那个没有雷达的年代,测距仪等瞄准仪器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被击中损毁以后主炮射击瞄准和诸元的输入基本上很难进行,会极大影响主炮的射击。或者某一炮塔被击中起火冒烟会影响射击指挥所的测距和瞄准。而传统的两前两后,和两前一后的战舰就有前后各一个射击指挥所,那么一个被毁还有另一个可以统一指挥,如果两个都被击中的话,按照当时的击中概率,只能说老天不保佑您了。

第四,由于全部主炮前置那么其齐射时的后坐力和冲击力和烟雾都会非常大。轻者会影响战舰的光学瞄准仪器和其他一些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重者很有可能造成战舰结构上的断裂。而且主炮齐射的时候,如果所有主炮在同一时刻一起射击,注意我所说的同一时刻是精确到微秒的同一时刻,那么各炮之间会产生微小的影响,但是在出炮口时的微妙变化,到了十几千米外的海面上可就是几十米甚至于更大的差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所以在纳尔逊齐射的时候,每个炮塔中间那门主炮会晚零点几秒射击,大和级的主炮齐射的时候也是采用这种办法的。

罗德尼号正在开炮支援盟军对卡昂的进攻

第五当然就是撤退时火力不足,既然主炮全部前置,那么在后撤的时候无疑是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的,大家想一下,以纳尔逊和黎赛留之尊,能逼得这二位撤退的肯定不是巡洋舰之流,而你用150毫米或者更低口径的火炮还击,基本上是没有够的着的可能,所以只能一门心思开足马力往家跑了,纳尔逊还要好一点,多少还能有别的一起撤退的主力舰可以向后还击,而黎赛留和敦刻尔克凑在一起撤退那么情况就很不妙了,连像济远号在丰岛海战中逃跑时后主炮给日本人留个记号的可能性都没有。

从战略方面来说,我感觉英国皇家海军主力战舰从身材修长的胡德变成了憨态可掬的纳尔逊是英国海军战略的一个潜移默化的改变。首先英国海军传统主力战舰的设计是注重速度,机动性和火力,其作战方式主要是利用优势的速度和机动性抢占有利射击位置,也就是T字头顶端,利用大口径火炮在射程方面的优势先发制人。所以以前的英国海军主力战舰在防护上的劣势也是必然的,这是在设计的时候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三个方面作出取舍的结果。而纳尔逊的改变我认为首先是英国海军吸取日德兰海战经验教训而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结果,第二,也就是在海军战略上英国已经无法像一战和一战之前的时候取得全球性的海军优势了,而采取守势姿态。

一战之后,英国虽然获胜,但是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英国赢得了一场战争却失去了一个时代。那种全球霸主的地位特别是海军霸主的地位已经不存在了,从华盛顿海军条约来看,英国已经放弃了一直以来的两强标准,而默许美国海军和自己平起平坐。这时英国已经失去那种利用速度先发制人和在大洋上决胜千里的霸气了,所以一战以后英国海军对于防御的极端重视而又不想放弃火力优势的想法就不得不放弃英国海军传统对于速度和机动性的追求了,而在近海展开炮战那么纳尔逊级也是很好用的。

纳尔逊或者这类设计思想的出现就体现了英国海军的收敛政策和整个大英帝国的衰败。

但是纳尔逊的出现无疑是英国这个传统霸主的一个创新或者说引领了10年设计潮流的设计,其设计甚至还影响了日本对于大和级的设计,要不是藤本喜九雄猝死,那么很可能出现在萨马岛轰击美军护航航母的就是纳尔逊的放大版了。纳尔逊完美的体现了集中防御思想,可以说纳尔逊级是英国皇家海军作为近百年来海上霸主的又一个领先时代的创意。不过如果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话也许纳尔逊级会是另一个样子,条约中对于战列舰35000吨排水量的限制使得设计人员发挥的空间太小,而为了重要部位的防御不得已做成纳尔逊这样的憨壮,假如没有条约也许皇家海军设计的N3战列舰和G3战巡才是纳尔逊最终的样子,那么他们会很雄伟,很壮观。当然不是所有创新都是成功的而且能够作为主流延续下来的,所以纳尔逊级仅仅建造了两艘,而后设计的乔治五世级和前卫级就又回到了传统的配置上来了。

英国的N3线图,如果没有海军条约,那么他很可能成为那种可怕的战舰

G3线图,还是蛮壮观的

发一张想象图

恢复传统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国的末代战列舰前卫号,优良的设计却使用一战水平的主炮塔,英国的

确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了

而法国海军敦刻尔克和黎赛留的设计是一个延续性的设计,首先设计的是敦刻尔克级,因为从战略上讲,德国的失败使得法国海军在海上只有意大利这样一个主要敌人,而1929年之前法国和意大利是无法制造新舰的,当时意大利的现役无畏舰主炮口径大多为305毫米,而法国的无畏舰火炮口径为340毫米,所以在主力舰的对抗上无疑法国是占优势的,而意大利海军对法国海洋最大的威胁就是10000吨级的巡洋舰对交通线的袭扰,特别是在法国拥有大片北非殖民地的情况下。所以研制敦刻尔克级是为了对付意大利的重巡洋舰,敦刻尔克的主炮口径和吨位都要远远强于意大利的重巡洋舰,所以对抗的时候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要追击意大利巡洋舰,而面对德国装备6门280口径主炮的德意志级装甲舰时也能很占优势,敦刻尔克追击德意志级的情况也很可能发生,这样主炮全部前置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在追击时可以发挥全部火力。而另一个原因我想就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对于法国海军吨位的限制。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五国的海军吨位是10:10:6:3.5:3.5,也就是法国与意大利持平,但是法国需要两支舰队分别控制地中海和大西洋,且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所以在地中海的争夺中无疑是意大利海军更占数量上的优势,而当时法国用于建造新舰的吨位很不富

裕,既要造战巡又要造战列舰,那么节省吨位和尽量加强单舰防御力是必然的了,所以这就造成了敦刻尔克的诞生。而黎赛留级是对应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而建造的,基本上延续了敦刻尔克的设计理念。个人感觉敦刻尔克和黎赛留是很不错的战舰,虽然主炮全部前置有许多缺点但是法国人做了一些改进,比如两个炮塔之间相隔29米,而且每个炮塔分为两个隔舱,中间用装甲板隔开,也就是两门主炮为一组,这样极大限度的降低了火力全部丧失的可能,虽然他们没有显赫的战绩,甚至于被盟军打击,但是这一切无法抹杀法国设计人员的良苦用心和法国海军战士的勇气,只不过,为了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而战是个苦难,一如06年世界杯上塞黑被阿根廷屠杀,人需要尊严,更需要国家荣誉感,当这国家不在的时候,这个国家没有人会有尊严的。

法国的无畏舰布列塔尼号

意大利的加富尔伯爵级战舰,与法国的同时期战列舰现比是不如法国战舰

意大利扎拉级波拉号重巡洋舰。

德意志级装甲舰

敦刻尔克就是为他和意大利巡洋舰准备的还有一个国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虽然日本的战列舰没有如此配置火力的战舰被建造出来,但是

日本在这方面作出的研究和努力是很值得一提的,大约在纳尔逊刚刚开始建造的时候,日本和美国已经向英国索要纳尔逊级的设计图纸了。

而大和级一开始的设计师是藤本喜久雄,藤本就有意采用纳尔逊的设计模式来建造日本的最新的强大战舰,一开始叫超级舰计划,后来演化成大和。这里有一张超级舰的想象图,是我用手机拍下来的,我用的是200万像素的手机摄像头,所以效果一般,大家就凑合看个意思吧

利根号

在日军军舰中最上和利根级都是出自藤本的手笔,其中利根级就是完全前置主炮设计。四座主炮塔全部置于舰首,后部放置了水上飞机弹射器,并且可以带5架水上飞机,一般日军巡洋舰都是携带3架的。

利根号的设计一般来说是因为日军重视航空观察设备,所以将舰尾空间全部为水上飞机准备。但是可笑的是在中途岛大战中正是利根号的侦察机弹射器出了问题,使得日军没有及时得到情报

第二是因为利根号在日军一开始所设计的与美军作战计划中的角色是在夜战中为雷击舰杀出一条血路来,使得装备大量鱼雷的驱逐舰可以释放鱼雷,所以以其敢死队的角色全部前置主炮就不奇怪了。

不过我觉得还有有为大和作技术准备的原因。

再说说华盛顿海军条约和所谓的海军假日吧。我觉得条约的签订英国无疑占了很大的便宜,虽然纳尔逊变成那么个摸样,但是签订条约的国家可能除了法国都是赢家,首先美国得到了和英国海军平起平坐的吨位和地位,而后日本得到了美国60%的配额,但是美国海军是两洋分配,所以在太平洋上日本人海军无疑在吨位上是占理论上的优势的,意大利海军的优势与日本人基本相似,就是占了假想敌舰队被地理分割的优势。但是其中最大的赢家无疑是老牌的每逢谈判必占便宜的大英帝国,第一,虽然美国海军吨位于自己持平,但是至少美国人和英国人还是盟友,美国人也需要英国控制大西洋,而使自己全力对付太平洋上的日本。第二,如果没有条约的签署,如果美国和日本全力开工造舰的话,而英国本身由于一战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力和美日展开造舰竞赛了,所以我自己不能造别人也别想造,别人想造而不能造,我本身就不想造,那么无疑是占大便宜了。第三,就是英国的老式无畏舰,我所指的老式也就是一战时的超无畏舰,比如伊丽莎白女王级,R级,胡德号和声望级。马汉在海权论中讲述当交战双方决战以后各自损失都很大的时候,那么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后备舰队,那么那个国家就会赢得战争。而英国的超无畏舰可谓是无畏舰的巅峰之作,即使不经过改装伊丽莎白女王级和R级战舰在二战之初也是毫不落伍的战舰,所以在很少有新舰下水的情况下,英国可以保持其在海上的一种优势。第四,就是对法国海军的限制,法国与意大利得到的配额最少,而且要两样分配,那么法国无论在地中海还是大西洋要保持优势无疑要求助于皇家海军,而意大利海军说实话很难对英国的地中海舰队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英国至少保证了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的绝对霸主地位。第五,日本海军的配额上升,使得美日在太平洋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美国必然会在太平洋下更大的力量,那么相对于英国来说大西洋无疑是更安全了。所以虽然海军条约的签署使得英国强大的G3型战舰无法成为现实,但是从战略上来说英国无疑是又作了一笔划算的买卖,老牌帝国真是姜是老的辣,看看小布什的所作所为,用北京话说有点二乎啊。

英国的一战老兵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二战中也是颇有建树

先说到这里吧,全部牵制主炮塔只流行了很短一段时间,而后就消失了,作为海军对于海上武器的一种探索,不失为海军史上精彩的一笔,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于这种缺点非常明显,但是他明确的表现出了设计者和使用者想要什么,是有明确的战略思想的指导而产生的,武器是战略战术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思想就有与之匹配的武器诞生,我想对于现在来说,大家都在讨论我们需要一支什么什么样的海军,我就想问,我们的海洋战略是什么?我们的海洋战略是如何为我们国家服务?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海上战略的话只是跟着别的国家亦步亦趋,那么很容易陷入战略被动或者被引入歧途,所以与其讨论我们海军武器的配置不如先想想我们要从海洋得到什么。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画说 “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这幅绘画中的战舰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它是美国二战 中最著名的驱逐舰,是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它诞生在“需要速度”的年代,总共175艘的“弗莱彻”级在短 短两年间赶造出来,并参加了战争中后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战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驱逐舰的设计从“弗莱彻”级开始又回 到了平甲板船型的路子上来。二战后,幸存的“弗莱彻”级进 行了改装,部分舰只重新定级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国家海军。在1940年1月“弗莱彻”级以1941型驱逐舰的名义定型并开始详细工程设计的同时,一项庞大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1940年6月28日,美国海军开出首批7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订单,接着又在7月1日追加了另外17艘。同年9月9日,军方再次向全国造船企业抛出一个大蛋糕,一举订购了多达96艘“弗莱彻”级驱逐舰,虽然在同年12月16日取消了其中7艘的 建造计划,但同时又增加了6艘新舰,使得“弗莱彻级的建造数量达到119艘,所需资金全部由1941财年的预算拨付。在1941年12月日军奇袭珍珠港后,美国海军立即决定增建56艘同级舰,由1942财年的预算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弗莱彻”级的总建造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5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计划极大刺激了美国造船业的扩张和由民船建造向军船

建造的转型。由于建造数量庞大,需要更多的船厂参与其中,一些民间船厂借此东风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升级改造,承建新型驱逐舰,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的伯利恒船厂最初只是一座修船厂,在承接海军订货后升级为造船厂,最终建造了10艘“弗莱彻”级驱逐舰,一些老牌造船企业也借机开辟新的生产线,扩大产能,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最终有11家造船企业瓜分了175艘驱逐舰的订单,其中包括8家民间船厂和3家海军船厂,以缅因州的巴斯钢铁公司建造数量最多,达到31艘!最先开工的“弗莱彻”级驱逐舰是1941年3月3日在巴斯钢铁公司铺下龙骨的“尼古拉斯”和“奥班农”号,其中“尼古拉斯”号于1942年2月19日下水,1942年6月4日竣工,成为第一艘服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到1942年底时已经有22艘同级舰建成。进入1943年,“弗莱彻”级开始大批量服役,一年之内有121艘同级舰从美国本土开赴太平洋前线,特别是在同年5月至9月间,每个月都有10-12艘舰服役,五个月中先后共有56艘舰加入现役行列。随着美国船厂开始建造更大的“艾伦·M·萨姆纳”级和“基林”级,“弗莱彻”级的产量遂在1944年大幅回落,但全年仍有30艘服役。 1945年初,最后两艘同级舰建成,她们是由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承建的“希尔兹”和“威利”号,其中后者在1945年3月14日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她们的工程因为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区共伤亡586628名,战斗阵亡135576名,行动阵亡116991名。作战师共伤亡456779名,战斗阵亡94810名,行动阵亡80211名。 空降师共伤亡23066名,战斗阵亡5058名,行动阵亡4168名。 第17空降师伤亡6745名,战斗阵亡1394名,行动阵亡1191名。 第82空降师伤亡6993名,战斗阵亡1509名,行动阵亡1211名。 第101空降师伤亡9328名,战斗阵亡2155名,行动阵亡1766名。 装甲师共伤亡54872名,战斗阵亡11566名,行动阵亡9559名。 第2装甲师伤亡5498名,战斗阵亡1086名,行动阵亡883名。 第3装甲师伤亡9243名,战斗阵亡2147名,行动阵亡1810名。 第4装甲师伤亡6212名,战斗阵亡1366名,行动阵亡1143名。 第5装甲师伤亡3075名,战斗阵亡716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6装甲师伤亡4670名,战斗阵亡993名,行动阵亡833名。 第7装甲师伤亡5799名,战斗阵亡1138名,行动阵亡898名。 第8装甲师伤亡2011名,战斗阵亡469名,行动阵亡393名。 第9装甲师伤亡3845名,战斗阵亡728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10装甲师伤亡4031名,战斗阵亡784名,行动阵亡642名。 第11装甲师伤亡2877名,战斗阵亡524名,行动阵亡432名。 第12装甲师伤亡3527名,战斗阵亡732名,行动阵亡616名。 第13装甲师伤亡1176名,战斗阵亡253名,行动阵亡214名。 第14装甲师伤亡2690名,战斗阵亡566名,行动阵亡505名。 第16装甲师伤亡32名,战斗阵亡5名,行动阵亡4名。 第20装甲师伤亡186名,战斗阵亡59名,行动阵亡46名。 步兵师共伤亡378841名,战斗阵亡78186名,行动阵亡66484名。 第1步兵师伤亡15374名,战斗阵亡3307名,行动阵亡2713名。 第2步兵师伤亡16795名,战斗阵亡3512名,行动阵亡3031名。 第3步兵师伤亡9947名,战斗阵亡2410名,行动阵亡2131名。 第4步兵师伤亡22660名,战斗阵亡4907名,行动阵亡4097名。 第5步兵师伤亡12818名,战斗阵亡2684名,行动阵亡2298名。 第8步兵师伤亡13986名,战斗阵亡2852名,行动阵亡2532名。 第9步兵师伤亡19719名,战斗阵亡3869名,行动阵亡3246名。 第26步兵师伤亡10701名,战斗阵亡2136名,行动阵亡1850名。 第28步兵师伤亡16762名,战斗阵亡2873名,行动阵亡2316名。 第29步兵师伤亡20620名,战斗阵亡4824名,行动阵亡3887名。 第30步兵师伤亡18446名,战斗阵亡3547名,行动阵亡3003名。 第35步兵师伤亡15822名,战斗阵亡2997名,行动阵亡2485名。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电影中展现的美国史 系别:计算机系 班级:师范二班 学号:2013151217 姓名:孙长青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一,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第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

1972,另一场“二战”-二战前有过几场战争

1972,另一场“二战”|二战前有过几场战争 无论对于欧洲杯或者世界杯,欧洲足联或者国际足联,1972年欧洲杯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欧洲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支球队――西德队,从这一年的这个杯赛起,诞生了。 其实,早在1954年世界杯上,西德就曾经是焦点:决赛中逆转战胜匈牙利,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第二支欧洲的冠军队。不过,与2004年非常意外地夺取了欧洲杯冠军的希腊一样,西德在1954年的成功也被当成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而且,这一观点居然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原因很简单,在那个政治地位决定一切的年代里,西德在欧洲没有话语权。 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坚韧不拔帮助西德一步步走向强大。1958年、1962年、1966年、1970年四届世界杯,西德分别拿到了第四、第七、亚军和季军,又获得了1974年世界杯的主办权,挑剔的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西德足球。万事具备,就差一个冠军,来自欧洲赛场的冠军。 在欧洲杯的历史上,西德的战绩平平,前两届欧洲杯,西德因故没有报名,第三届报了名却在预赛阶段就遭到了淘汰。1972年第四届欧洲杯,前有格尔德?穆勒、后有贝肯鲍尔的西德没有让这种遗憾继续,穆勒在小组赛中打进六球,西德很顺利地通过了小1972无论对于欧洲杯或者世界杯,欧洲足联或者国际足联,1972年欧洲杯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欧洲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支球队――西德队,从这一年的这个杯赛起,诞生了。 其实,早在1954年世界杯上,西德就曾经是焦点:决赛中逆转战胜匈牙利,成为了世界杯历史上第二支欧洲的冠军队。不过,与2004年非常意外地夺取了欧洲杯冠军的希腊一

样,西德在1954年的成功也被当成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件,而且,这一观点居然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原因很简单,在那个政治地位决定一切的年代里,西德在欧洲没有话语权。 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坚韧不拔帮助西德一步步走向强大。1958年、1962年、1966年、1970年四届世界杯,西德分别拿到了第四、第七、亚军和季军,又获得了1974年世界杯的主办权,挑剔的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西德足球。万事具备,就差一个冠军,来自欧洲赛场的冠军。 在欧洲杯的历史上,西德的战绩平平,前两届欧洲杯,西德因故没有报名,第三届报了名却在预赛阶段就遭到了淘汰。1972年第四届欧洲杯,前有格尔德?穆勒、后有贝肯鲍尔的西德没有让这种遗憾继续,穆勒在小组赛中打进六球,西德很顺利地通过了小组赛。不过,在四分之一决赛时,西德运气糟糕地抽中了英格兰。 这也是1966年世界杯决赛后,西德和英格兰在大赛中的第二次交手,第一次是在1970年世界杯上,当时西德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逆转淘汰了英格兰。这一次,处在上升通道中的西德再次战胜了下降中的英格兰,两回合的比分是3∶1。 在西德顺利挺进四强的同时,四分之一决赛爆出大冷门。比利时意外地抽中了卫冕冠军意大利队,不过,比利时两回合却以2∶1将意大利斩落马下。另外两场四分之一决赛,是四支东欧球队之间的互搏,匈牙利和苏联分别淘汰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前四届欧洲杯中均入围了决赛阶段的终极四强,是当时欧洲杯最成功的球队。 四强会战在比利时进行,半决赛中,西德没有过早地遭遇强大的苏联,也没有碰到从1954年以来一直有点纠缠不清的匈牙利,倒是对阵了四强中实力最差、又损失了中场核心范莫尔(在淘汰意大利的比赛中断腿)的东道主比利时。穆勒的两个进球早早就宣告了西德的胜利,虽然比利时人在比赛第83分钟追回一球,但为时已晚。另一场半决赛的胜者是苏联,这也是苏联人在四届欧洲杯中第三次进入决赛,作为半决赛的落败方匈牙利则是在四届

二战美国战列舰、巡洋舰

二战美国战列舰名单: BB-31 犹他号(Utah)佛罗里达级。1911年服役,1941年在珍珠港被日本飞机炸沉 BB-32 怀俄明号(Wyoming)怀俄明级。1912年服役,1947年退役并解体 BB-33 阿肯色号(Arkansas)怀俄明级。1912年服役,1946年作为靶舰在比基尼岛的原子弹爆炸试验中沉没 BB-34 纽约号(New York)纽约级。1914年服役,1946年作为靶舰参加比基尼岛的原子弹试验后退役。1948年作击沉处理。 BB-35 德克萨斯号(Texas)纽约级。1914年服役,1948年退役 BB-36 内华达号(Nevada)内华达级。1916年服役,1946年参加原子弹试验后退役,1948年作击沉处理。 BB-37 俄克拉荷马号(Oklahoma)内华达级。1916年服役,1944年退役,1947年在拖带中沉没 BB-38 宾西法尼亚号(Pennsylvania)宾西法尼亚级。1916年服役,1945年被日本鱼雷机重创后仅作简单修复,1946年参加原子弹试验,1948年作凿沉处理BB-39 亚利桑那号(Arizona)宾西法尼亚级。1916年服役,1941年在珍珠港被击沉,后改成纪念馆 BB-40 新墨西哥号(New Mexico)新墨西哥级。1918年服役,1946年退役,1947年解体 BB-41 密西西比号(Mississippi)新墨西哥级。1917年服役,1956年退役并解体 BB-42 爱达荷号(Idaho)新墨西哥级。1919年服役,1946年退役,1947年解体 BB-43 田纳西号(Tennessee)田纳西级。1920年服役,1947年退役,1959年解体 BB-44 加利福尼亚号(California)田纳西级。1921年服役,1947年退役,1959年解体 BB-45 科罗拉多号(Colorado)科罗拉多级。1923年服役,1947年退役,1959年解体 BB-46马里兰号(Maryland)科罗拉多级。1921年服役,1947年退役,1959年解体 BB-48 弗吉尼亚号(Virginia)科罗拉多级。1923年服役,1947年退役,1959年解体 BB-55 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级。1941年服役,1947年退役,后改成纪念馆 BB-56 华盛顿号(Washington)北卡罗来纳级。1941年服役,1947年退役,1961年解体 BB-57 南达科他号(South Dakota)南达科他级。1942年服役,1947年退役,1962年解体 BB-58 印第安纳号(Indiana)南达科他级。1942年服役,1947年退役,1963年解体 BB-59 麻萨诸塞号(Massachusetts)南达科他级。1942年服役,1947年退役,后改成纪念馆 BB-60 阿拉巴马号(Alabama)南达科他级。1942年服役,1947年退役 BB-61 衣阿华号(Iowa)衣阿华级。1943年服役,1990年退役 BB-62 新泽西号(New Jersey)衣阿华级。1943年服役,1991年退役,后改成纪念馆 BB-63密苏里号(Missouri)衣阿华级。1944年服役,1992年退役,后改成纪念馆 BB-64 威斯康星号(Wisconsin)衣阿华级。1944年服役,1991年退役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1

?相册 ?广场 ?游戏 ?登录 ? ?注册 关注此空间 帝国海军司令部 帝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勉努力 2010-06-03 17:48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 战列舰主炮 vj I EQNH^ ?*t~ / |d#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

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 ){nX >b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 @ EEOk " l !m< !}r~ 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BU$C4**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5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 b^ %AL v" 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 ':xU}{ dlv 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7I[(/PibSM 炮管组件示意图

建造中的衣阿华号(BB-61)前炮塔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

战列舰主炮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本文将分别对美国海军二战期间所使用的一些主要舰炮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火炮炮管材质以及构成 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5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正在组装上舰的Mark7型舰炮 等待组装中的炮管组件 型号:16英寸/50(406mm)Mark 7 设计时间:1939年 服役时间:1943年 炮重:108.5吨 全长:20.726米 管长:20.320米 膛线长度:17.344米 膛线:96条,3.88mm深 射速:2发/分钟 弹种:穿甲弹AP Mark 8 (1,225 kg)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射程:38720米(AP Mark 8) 38059米(HC Mark 13) 穿甲能力(侧装甲): 20000码(18228米):509mm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课题: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目录 一、摘要 (2) 二、三大战争分析 (2) 2.1、朝鲜和越南战争 (2) 2.2、中东战争 (4)

二战后美国战略分析 一、摘要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政治上,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原则,坚持联邦共和的政府组织模式,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推进旨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改革;在经济上,美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同时注意平衡发挥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效能,探索全球化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在外交上,美国坚持本土安全战略,同时强调美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导性地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是二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实战演练,是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下采取的迂回战略。美国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在一些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下面从这三大战争对二战后美国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二、三大战争分析 (一)、朝鲜和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亚洲用军事手段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具体尝试。朝鲜战争成了美国历史上首场没有决出胜负的战争,越南战争被称为是美国最惨败的战争。 1、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定义来看待朝鲜和越南问题的。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为适应国家大战略的需要,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杜鲁门主义的出现即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识,其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后上升了。这是美国对整个世界形势和美国在其中角色定位问题的基本看法,也被认为是主导美国战后外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名单

二战世界各国海军所有舰艇编号及名称 德意志第三帝国 一、航空母舰: 1)“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 二、战列舰: 1)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 三、巡洋舰: 1)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2)柯尼斯堡级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 3)轻型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纽伦堡”号 4)辅助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奥利安”号、“科罗内尔”号、“汉萨”号 四、驱逐舰: Z级驱逐舰 1)1934年级驱逐舰· Z-1莱伯勒希特·麻司、Z-2乔治·蒂勒、Z-3马克斯·舒尔茨、Z-4里夏德·拜茨恩、Z-5保罗·雅各比、 Z-6 西奥多·里德尔、Z-7 赫尔曼·舍曼、Z-8 布鲁诺·海纳曼、Z-9 沃尔夫冈·岑克尔、Z-10 汉斯·洛迪、 Z-11 伯恩德·冯·阿尼姆、Z-12 埃里希·吉泽、Z-13 埃里希·克勒纳、 Z-14 弗里德里希·伊恩、Z-15 埃里希·斯坦布林克、Z-16 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 2)1936年级驱逐舰 Z-17 迪特尔·冯·勒德尔、Z-18 汉斯·吕德曼、Z-19 赫尔曼·库纳、Z-20 卡尔·加尔斯特、Z-21 威廉·海德坎姆、Z-22 安东·施米特。 1936A型驱逐舰Z-23——Z-30 : Z-24、Z-28 1936A改型驱逐舰(增产型)Z-31——Z-39 : Z-31 1936B型驱逐舰Z-35——Z-43,Z-44、Z-45停止建造。 五、潜艇: ⅠA型潜艇U-25、U-26 ⅡA型潜艇U-1——U-6 ⅡB型潜艇U-7——U24、U-120、U-121 ⅡC型潜艇U-56——U-63 ⅠⅩ(ⅠⅩA)型潜艇U-37——U-44 ⅤⅡD型潜艇U-213——U-218 ⅤⅡF型潜艇U-1059——U-1062

二战美国海军战列舰

BB-8 Alabama 亚拉巴 马号 伊利诺 伊级 BB-9 Wisconsin 威斯康 辛号 伊利诺 伊级 BB-10 Maine 缅因号缅因级 BB-11 Missouri 密苏里 号 缅因级 BB-12 Ohio 俄亥俄 号 缅因级 BB-13 Virginia 弗吉尼 亚号 弗吉尼 亚级 BB-14 Nebraska 内布拉 斯加号 弗吉尼 亚级 BB-15 Georgia 佐治亚 号 弗吉尼 亚级 BB-16 New Jersey 新泽西 号 弗吉尼 亚级 BB-17 Rhode Island 罗德岛 号 弗吉尼 亚级 BB-18 Connecticut 康涅狄 格号 康涅狄 格级

BB-19 Louisiana 路易斯 安那号 康涅狄 格级 BB-20 Vermont 佛蒙特 号 康涅狄 格级 BB-21 Kansas 堪萨斯 号 康涅狄 格级 BB-22 Minnesota 明尼苏 达号 康涅狄 格级 BB-23 Mississippi 密西西 比号 密西西 比级 BB-24 Idaho 爱达荷 号 密西西 比级 BB-25 New Hampshire 新罕布 什尔号 康涅狄 格级 BB-26 South Carolina 南卡罗 来纳号 南卡罗 来纳级 BB-27 Michigan 密歇根 号 南卡罗 来纳级 BB-28 Delaware 特拉华 号 特拉华 级 BB-29 North Dakota 北达科 他号 特拉华 级

BB-30 Florida 佛罗里 达号 佛罗里 达级 BB-31 Utah 犹他号佛罗里达级 BB-32 Wyoming 怀俄明 号 怀俄明 级 BB-33 Arkansas 阿肯色 号 怀俄明 级 BB-34 New York 纽约号纽约级 BB-35 Texas 得克萨 斯号 纽约级 BB-36 Nevada 内华达 号 内华达 级 BB-37 Oklahoma 俄克拉 何马号 内华达 级 BB-38 Pennsylvania 宾夕法 尼亚号 宾夕法 尼亚级 BB-39 Arizona 亚利桑 那号 宾夕法 尼亚级 BB-40 New Mexico 新墨西 哥号 新墨西 哥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之路

二战前日本的军国主义之路 引言:这期的《重读抗战》,让我们来关注,引发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它到底是怎么生成的。任何一种思潮,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的生成也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而在其生成的过程中,长期的国家主义、国粹主义洗脑,忠君爱国“布国威于四方”宣传的浸润,加上投机的经济结构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最终酿出了法西斯军国主义这碗毒汤。而这以前,得从甲午战争前后说起。 逆流:维新改革初见成效后的反西化运动 在去年的《重读甲午》系列专题中,有一期我们就谈到了,在明治维新这一大改革开始30年后的甲午战争前后,刚取得了一定成果的维新改革却不得不面临着一种逆向传统化的倾向。 因为明治维新是一个由上至下的改革,是因日本上层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在美国“黑船”来航的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承认日本已经落后于世界,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力推维新变法,全面向西方学习。如此巨大的改革并非是日本本身的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内生变化,因此,当30年后,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之际,改革本身与传统日本社会的矛盾也越来越明

显了。 伴随着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启蒙运动带来的自由和权利意识,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热烈展开。争取自身权利的日本民众中不但出现了推翻专制政府的思想,还出现了否定天皇制的言论。同时,各种欧化思想和行为带来的对日本传统落后的思维、风俗和习惯的否定也然很多遗老遗少忧心忡忡感到“许多贵重的民族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这样,人们开始担心日本会为了达到独立富强而丧失它的“个性”。于是出现了对文明开化、自由民权运动的欧化主义的反动,这便是甲午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主流思潮的逆向运动--传统主义和国家主义运动。 对于日本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学学技术和发展产业是不能停止的。为了解决由西方近代自由、权利主张而带来的日本传统社会的崩坏及造成的君民、官民的对立和社会思想的混乱,他们选择了鼓吹国家主义的道路。 他们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基础,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所以其逻辑结果必然是崇尚于专制和扩张。 之后,大肆宣传与民权思想对抗的国权主义。 民权思想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权利,否

二战前及二战后的各国海军对比

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 ·佛罗里达级:佛罗里达号BB30、犹它号BB31/AG-16 ·怀俄明级: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 ·纽约级:纽约号BB34、得克萨斯号BB35 ·内华达级:内华达号、俄克拉荷马号 ·宾夕法尼亚级: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纳号 ·新墨西哥级: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 ·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科罗拉多级: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 战争时期建造: ·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3.6-4.6万吨) ·南达科它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3.6-4.6万吨)·衣阿华级: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4.5-5.5万吨) 【舰队航空母舰】 ·兰利号(CV-1) ·列克星敦级: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3.8-4.3万吨) ·突击者号(CV-4) ·约克敦级:约克敦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2.0-2.5万吨)·黄蜂号(CV-7) 战争时期建造: ·埃塞克斯级:共24艘(3.1-3.7万吨) ·独立级:CVL22-CVL30,共9艘 ·塞班级:CVL48-CVL49,共2艘 ·中途岛级:CVB41-CVB43,共三艘(4.5-5.9万吨) 【护航航空母舰】 ·长岛号(A VG-1)| 军马号(A VG-30) ·桑加蒙级:ACV26-29,共4艘 战争时期建造: ·博格/威廉亲王级(共40余艘,美海军留用11艘) ·卡萨布兰卡级:ACV55-57,CVE58-104,共50艘 ·科芒斯曼特湾级:CVE105-123,共19艘 【重巡洋舰】 ·彭萨科拉级:彭萨科拉号(1930)、盐湖城号(1929) ·北安普敦级(共6艘,1930-1931) ·波特兰级:波特兰号(193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1932) ·新奥尔良级(共7艘,1934-1937) ·威奇塔级:威奇塔号(1939) ·巴尔的摩级(14艘,1943-1946) ·阿拉斯加级:阿拉斯加号、关岛号(1944) 【轻巡洋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