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 淞沪会战简介时间

高中历史 淞沪会战简介时间

高中历史 淞沪会战简介时间
高中历史 淞沪会战简介时间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若干问题分析

导读:1937年“8.13”淞沪会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一百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以往为提防蒋介石利用抗战消灭异己,各路军阀更多采取敷衍应付态度);更重要的是,淞沪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也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1937年8月13日晨9时15分,日舰重炮向我闸北轰击。日海军陆战队一部,由天通庵及横浜路方面,越过淞沪路冲入宝山路,向我驻西宝兴路附近的保安队射击。我军为自卫计,予以抗击。“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地面作战经过及若干问题分析

一、双方战前战略态势分析

1、双方兵力与战力:

中国军队方面:总兵力约五万人

A、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师、独二十旅、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二团又一营。

B、海军:各式舰艇约十艘。

C、空军:可支援战斗之飞机约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

A、陆军:步兵一个大队约二一00人,在乡军人约叁六00人。

B、海军:舰艇叁十多艘,陆战队约叁二00人,另抽调舰艇人员约叁千人加入陆战队。

C、空军:约有百馀架新式飞机。

就兵力数量而言,中国军队优於日军约二倍以上,但日军战力火力较强。

2、双方兵力位置:

日军可由长江口南岸及杭州湾北岸实施两栖登陆,然後突穿中国军队两翼阵线,师於京沪线上,截断中国军队补给线及退路,并完全包围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临江面海,无处可突穿,也没有足够的打击兵力,乘日军於两翼登陆处於分离之际予以各个击灭。

3、双方兵力与其补给线之关系:

中国军队主要基地在南京,补给线主要为京沪线及嘉兴─吴兴─南京之线,补给线与作战正面垂直,但受日空军干扰。

日军基地在我国东北及其本土,其补给线甚长并经海上运补,但可获其海空军掩护,安全无虞。

4、双方增援部队:

中国军队可立即获得之增援有五六师及独一七一旅,五日後可抵达者有十八军及九十八师,但如上述部队到达後即可对日军形成五比一或八比一的优势。

日军可获自华北东北及土本之增援,经准备与海上机动最快要叁至五日才可到达战场。

5、结论:双方战前战略态势概略相等。理由如下:

A、兵力数量:中国军队优势且增长迅速,但战力劣势。

B、补给线:均和作战正面垂直,但中国军队在国境内作战,有就地徵补之利。

C、兵力位置:日军拥有海空优势。

二、中国军队攻势作为:

民国廿六年八月十五日,中国军队以八十七师在左,八十八师在右,向上海日军发动攻击,起初攻击重点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纱厂,经数次战斗後,日军在上海的陆战队己被我军包围,但失军兵力有限,适时陈诚到上海视诚,陈诚向张治中商决後,始将卅六师九十八师投入攻击,同时改变重点指向汇山码头,企图由中央突破,将日军截成两段,再向两方

席卷而扫荡之,可惜,攻击开始过早,至卅六师一部迫近汇山码头,後续部队九十八师仍未到来,攻击为之顿挫,往後更由主动变为被动。

中国军队攻势作为分析

1、由前述战略态势分析,可知双方态势概略相等,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攻势,必在增援部队到达後,兵力才占有绝对优势,对日军发动攻势,才有战胜的机。

2、日军骄纵轻视中国军队,如果中国军队不先行发动攻势,则日军不致立即派兵增援,但中国军队一旦发动攻势後,则日军极有可能立即调兵增援,因此,中国军队发动攻势後,必须在日军增援到达前奏功。

3、结论:中国军队於八月十五日拂晓发动攻势的决心欠当,应在增援部队到达後,於八月廿日左右,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发动攻势,较为恰当。

日军增援部队於八月廿叁日晨分别於吴淞宝山川沙口附近登陆,击败守军後,夺取沿江各要点,中国军队则抽调部队攻击日军增援部队,由於日军增援部队逐次到达战场,且配有战车及重炮,加以沿海之日本海空军均占优势,火力猛烈,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乃改采守势。

三、中国军队守势作为

日军自九月十日发动全面攻击,以主力指向罗店附近,双方发生激战,到十月中旬,日军兵力己增至六个师团,并有大量的空军重炮战车支援,主

力并指向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方面,并以重点指向蕴藻滨,实施突穿作战,第叁战区鉴於若蕴藻滨被突穿,日军可直趋大场,对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侧背威胁甚大,遂决心对蕴藻滨方面的日军实施反击,自十月廿

一日至廿六日经六日的战斗,损失惨重,便利用廿六日至廿七日夜间,向苏州河右岸转进,到十一月五日,双方对峙於浏河─罗店西方─苏州左岸─南店之线。

评本项作为

1、当日军以全力向蕴藻滨行突穿作战时,中国军队若以新到达的第廿一集团军使用於广福方面,或使用於大场东北方的空隙,则可以打击日军侧背,不但可以减轻日军的正面攻击压力,甚至可以击灭日军一部,而获得更佳的战果,但事实上逐次投入蕴藻滨,并未能阻止日军突穿。

2、当日军於十月上旬突穿蕴藻滨,中央作战军侧背感受威胁之初,即应断然退守泾河西岸嘉定南翔苏州河西岸之阵线,因其具有下述条件:

A、远离日军舰炮射程之外,避免损失。

B、有既设工事可以利用,且有编组占领阵地之馀裕时间。

C、占领此地,可达成拒止日军并迫使日军继续增援的目的。

D、有适当的空间与退却路线,不致造成指挥协调困难与紊乱。

E、两翼有浏河及黄埔江的掩护,不致被日军迂回包围。

如此不但可以减少损害,更可凭藉既有阵地,实施更长时间的持久,但中国军队直到廿六日大场失守後,才向後转进,以致遭受重大伤亡,及无馀裕时间占领及增强既设阵地,而达有效拒止日军的日军。

张发奎将军曾於八一叁淞沪战役回忆一文中,提到下述一段话:

十月卅日,左翼方面的战况己达到极度的不利。突击我大场阵地的敌军已在周家宅姚家宅两处强渡苏州河,上海市区的我军便感受到侧背的重大威胁。以当时的情况判断,敌人似有从有大场以西向左右席卷的行动。...从整个战略上着眼,敌人强渡苏州河後,退却已是无可疑义而不能再迟延的事。这虽须要最高统帅部作很困难的决定,须当机立断的即下决心,但指导大军作战者,其最困难的条件也就在此。

齐锡生先生在抗战中的军事一文中(收录在抗战胜利的代价)曾评述:

此战役之最後失败,其责任并非战略之错误,乃是执行上的偏差。设若中国军队能提早两周脱离战场,从容撤退以保存实力,则此战役将是抗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可惜统帅部未能充分掌握战场变化,一心指望敌人防线崩溃,待敌人大量援军登陆,并直接威胁中国军队侧翼防线时才仓惶撤退,已无法挽回全线溃败的结局。

3、日军於吴淞至浏间地区登陆,希望能解除当地日军被围歼的危机,并力求击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但因登陆地区正如中国军队所预判,且距中国军队主力部队不远,中国军队可立即抽调部队予以拒止,甲此日军难以形成包围态势,进而迫中国军队决战。至於其重点指向蕴藻滨,企求突穿後各个击灭中国军队,如果中国军队能及时撤退,日军也无法达到目的。总之,日军此项登陆,仅能解决其上海驻军被围歼之危机及压迫中国军队後退而已。

4、当日军登陆成功後,其被围攻之部队已无被围歼的虞虑时,则其在浏河川沙口附近登陆的主力部队,应指向太仓地区,该方面为中国军队侧翼,且兵力薄弱,日军可由该地区直趋京沪线,截断中国军队主要补给线,或可达到击灭大部份中国军队的目的。

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导读: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重工业。“二二六”政变后的广田内阁,开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内阁调动频繁,而法西斯统治日益加紧。1937年11月设立帝国大本营,将战争指挥权集中在天皇直接权势下行动的陆海军将领手中;有自由主义或激进主义倾向的嫌疑人物均被捕,到1937年12月,逮捕了371人。日本完全实行军事法西斯主义。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召开了首相、外相、藏相、陆相、海相的五相会议,决定了一个《国策大纲》,把“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大纲》规定:对外应“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备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体系”,“向南方海洋,特别是南洋方面(印度尼西亚方面)求日本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对内“必须采取指导统一国内舆论的措施……,和‘国民思想健全化’的措施”,以加强法西斯统治。按照这个计划,陆军制定了大规模扩充空军和在中国东北的兵力为中心的五年扩军计划;海军也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1937年,日本的军事预算,占全国家预算的60%以上。

1937年6月,近卫文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捍卫主权线、生命线”的圣战,是“惩罚”中国军民的抗日与“扩战”的“不得已的行动”,甚至是为了“帮助开发中国的光荣”之举,等等。

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1937年3月,日本外相佐藤提出对华的“新认识”、“新政策”,诡称要“改变”日本对华关系,“协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今后日中外交谈判,要以“促膝谈心态度”,“将过去一切付诸东流,而重新以平等地位精神谈判。”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在1933年5月发出退出国际联盟的通知,两年后生效。此后也就抛开了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的《九国公约》,这是日本与美、英、法、意、比、荷、葡为了共同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完全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的条约,现在要独占中国了,不能再受九国公约的限制。又宣布废除与英国等签订的限制海军发展的海军协定。1936年11月,同希特勒纳粹德国签订了反共产主义和第三国际的协定,即《反共产国际公约》,以后又同意大利签订了同样的条约。在国际上与德意结成联盟,与英美法等国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

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虹桥事件挑起战端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平津后,又积极策划进攻上海,沿用它的故伎,挑起事端。先是在7月24日,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忽称一名士兵失踪,制造紧张局势,不久,这名士兵被查获送还日本领事馆。日又借机撤退上海日侨,作发动战争的准备。

8月9日下午五时半,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两人,驾驶军用汽车冲向虹桥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市长俞鸿钧和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周珏分别向日本驻沪总领事和日本海军通话,当时日方声明,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本日未有奉命外出。纵令有人外出,也决不会有到虹桥机场。因为日本官兵是绝对不应该到机场的。

当夜10时,俞鸿钧市长赴日总领事馆交涉,叙说了事件经过,并主张用外交途径解决,不使事件扩大。日方也表示同意。但是至11日下午四时,日总领事冈本访俞市长,态度即转趋强蛮,声称对于虹桥击毙二日兵事,日本全国极为震动,东京政府虽同意用外交途径解决,但是同时却又认为有向

中国“质问”对本案态度的必要。并附带提出两项要求:“(一)将保安队撤退,(二)将保安队已筑之防御工事完全撤除。”

俞鸿钧答复:“既然是中国的土地,就更无所谓撤退”。对防御工事和“保安队所有措施,无非为防范起见,总之,我方维持和平之心志,日方应能谅解……如日方亦能遵守范围,冲突自然避免”。日方表示满意。

12日下午3时,应日方要求,召开淞沪停战协定共同委员会会议。会议在公共租界工部局会议厅举行,出席者除中日双方外,尚有英、法、美、意四国代表,日方代表冈本声称:今晨中国保安队及正规军队,已在近郊设置防御工事,此种行动,违反停战协定,应请共同委员会加以注意,采有效办法,加以制止。俞鸿钧当即驳斥:“共同委员会设置之目的,在维持上海之和平与治安,并非协助日本政府实施侵略政策”。“虹桥事件发生后,日方曾一再表示静候调查事实真相,以外交方式解决,但一面竟军舰云集,军队

大增,军用品亦大量补充,此外尚有大批军舰正在途中,源源而来。此种措施,不独妨碍各国侨民之安全,且对中国为一种威胁,且足发生危害之行为。中国在本国领土内,当然有权采取自卫之行动。……我方秉承中央所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一贯政策,对侨居上海之各国侨民,仍当加以保护。”各代表提议可否将保安队稍稍后退以免冲突。俞鸿钧答:“停战协定早已为日方破坏,故本日实无召集共同委员会之必要。”“我国军队,在本国土地行动,有绝对自由之权,此则未容他人之置议。”“为维持上海之和平治安计,如日本将增加之军舰与军队调回,则我方对撤退保安队一点,亦愿加以考虑。”会议毫无结果而散。

日本在会上表示竭力避免战争,而行动上作好了战争准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2日晚陆续登陆。而且在杨树浦、闸北、虹口一带布防。到12日止,调集淞沪的日舰已达30余艘,海军及陆战队1.5万之众。8月13日上午9时15分起,日海军陆战队在铁甲车的掩护下,由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旧厂址出发,于横浜桥过淞沪铁路,向宝山路我军阵地进发,并向我军阵地开枪射击。我方保安队为自卫起见,用机枪扫射,打退了敌军,日方士兵死5人,伤10余人。下午3时50分,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以大炮轰击,我军奋勇抵抗,“八一三”战争爆发。

淞沪会战对抗战的影响: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

淞沪会战,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一、对中国政治的持久影响

对上海都会成长的影响:延续3个月空前惨烈的淞沪会战极大的改变了上海都会成长的空间格局。上海的姑苏河以北地域,包含上海大众租界的北区和东区,和闸北华界,因为节制了黄浦江卑鄙岸线,和陆上流派火车坐,曾是20世纪初上海都会成长最敏捷的地域。淞沪会战时代,闸北和虹口成为中日两军对立的火线,闸北几近100%毁于烽火,虹口和杨树浦的丧失到达70%,别的南郊区和吴淞的丧失也相当紧张。有数的修建物葬身火海,上百万本地住民被迫出亡到姑苏河以南的租界地域。尔后,上海都会的菁华彻底会合于姑苏河以南面积有限的租界地域,姑苏河以北地域紧张败落,对上海后来的都会成长造成为了持久性影响。战役废墟上后来曾构成大片难民聚居的穷户窟,曾是上海很长时代内极为夺目的都会景观。

二、影响日军作战线

日军现有战力强大,但资源不足,战争潜力不大,同时又要对苏俄备战,若能在对中国使用武力之初集中优势兵力,在最短期间内击灭中国武力,在列强不及干涉或援助前,迫中国屈从媾和,则日本可收速战速决之效果。以日军在东北经营多年的情势来看,日军初期目标以指向平津最为容易,但攻陷平津不致於迫中国投降,如果日军能在夺取平津後,利用华北利於摩拖化部队和炮兵活动的地理形势,迅速沿平汉铁路南下,指向汉口,另以一部兵力由广州沿粤汉铁路北上,指向武昌,一旦南北日军迅速师武汉,则可迫使中国东西隔绝,使中国长江中下游最富庶地区的人力物力无法迁向川,中国即无法实施持久作战,同时日军可捕捉中国军队主力於平汉粤汉铁路以东地区,日军即可运用强大火大兵力击败战力不强又失去补给线和无有利地势可利用的中国军队。

中国现有战力不强,欲对抗日军的速战速决,只有利用中国其他优异的条件,采用持久消耗战略,避免过早和日军决战,同时消耗日军战力,并积极培养战力,等待日军攻势顿挫时再改采攻势以歼灭日军。虽然孙子兵法有云:兵贵胜不贵久。实施持久消耗战,对中国将造成重大的伤害,但因中国具有众多忠勇的人民和广大优越的地势这两个客观条件,能不畏惧敌人的杀戮,并能以空间来换取空间,和利用优越地势来阻止敌人前进。

由前述日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路线分析,可知,中国欲实施持久消耗战,就必须使日军不能过早由南北夹击而控制武汉,那就必须改变日军的作战线方向。淞沪战初期日本自国内先派遣五个师团至上海作战,陷於苦战後又将华北平汉铁路线作战的日军两个师团及一个支队南调上海作战,而於十月初,日军将主作战由华北移至上海方面。同时循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受到山西中国军队重兵於侧背的威胁,而兵分路进兵山西,因而延缓日军南下速度。

淞沪战结束後,日军於民国二十六年十一十二月攻陷上海南京。其後日军由於受到徐州附近中国军队主力的吸引,而於二十七年叁月与中国军队发生徐州战,之後,日军主力循长江南下,而於二十七年十月底攻陷武汉,日军的主作战线即成东西向,武汉虽然失守,但日本却从此失掉赢得战争胜利的机。淞沪战虽使中国付出伤亡高达叁十万人以上的代价,但却在影响日军作战线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三、中国军队的强韧战力,激发了中国全国抗战的热衷决心,同时各省地方军人看到中央军勇敢牺牲,也消除了保存实力的观念,争先赶到上海参加民族圣战。

结论

正确的战略指导为获得胜利的根本。战略上的成功远比战术上的成功还要重要,而战略上的错误,亦非战术上的成功能加以挽救。日军在沪战的胜利系战术上的胜利,但从此在态势上即不利於日军,日军後来虽攻下武汉却失掉胜利的机。楚汉相争时,项羽七十二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败在刘邦的持久游击迂回战,而在垓下被围歼。二次世界德苏战争中,希勒特将主力指向两翼却不直指莫斯科,德军虽在南方基辅打胜仗却逐步步上败亡道路,刘邦和史达林在初期战术上均失利,即一直打败仗,但却赢得胜利。

四、由对日外交政策看八一三淞沪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日两国,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作为主动者的日本而言,此事正是右翼少壮军人国外先行论的实践,企图藉国外军事行动的胜利,栈导致国内政治的改造,对作为受者的中国而言,是陷入一个和战两难的困局,和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战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在此危机之下,日本方面所努的,是尽量限制事变范围,不使扩大;中

国方面所拄重的,是平息国内舆情,定出和战决策。

九一八之前,中国无论中央或东北地方政府,均未料到日军有全面领东北的野心,致使东北军在丝毫未抵抗的状态下退出渖阳,於是国民政府乃面临了如何因应的问题。当时可采之途,一为宣战,二为绝交,叁为诉诸国联,为直接交涉。宣战一途因国力不足不能采用;而无实力的绝交则徒招外侮;在军事失利以後,如和敌人商量停战,则和投降没有差异,这种论调加上当时政府首长无人敢真正负责,使直接交涉一途也不可能实施;在拒绝直接交涉的同时,国民政府决定采取诉诸国联的方法,以减少人民责备政府的心理,同时运用国联和九国公约制裁或抵制日本。其後虽有孙科内阁下令应设法进行收复东叁省失地,但孙科就任仅一个月即辞职。真正有效抵抗日本侵略,则至一八二之役才实现。

一二八事变发生後,国民政府投入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与日军僵持卅叁日,终因军阀不听命令,後援不继,而於叁月二日撤退。可惜的是,翌日国联就将行特别大处理中日纠纷,後因沪战己结束而仅於日要求双方停战,国民政府只好忍痛签订停战协定。

淞沪会战之战略

淞沪会战评估 战略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国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就大战略而言,当时对中国最关键的是时间,因内战刚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大本营陆军部》第1卷,朝云新闻社1974年版,452页)。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也策划“日中邦交调整和停战方案”与“船津工作”。1937年7月底8月初,石原莞尔向日本陆军、海军首脑疏通,坚持“以外交手段收拾残局”。于是以石射猪太郎为主,会同陆军省当局人员,作出了日中“全面邦交调整方案”和“停战条件”。这个方案获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三省一致同意,首相近卫文麿也立即表示支持。石射猪太郎把这一方案委托于设在上海的日本在华纺织同业会理事长船津辰一郎,让后者将方案秘密地透露给南京外交部亚洲司长高宗武,试探中方态度。8月9日,船津与高宗武在上海进行会谈,同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与高宗武也作了一次会谈。

观”淞沪会战“有感

观“淞沪会战”有感 《抗战期间我军经典战役战术研究》授课老师给我们分析了许多抗战期间我军的经典战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淞沪会战。老师在课上分析了淞沪会战的爆发原因、发展过程、战争结果和历史影响,我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意犹未尽的我上网搜索、观看了淞沪会战的记录片,这让我有了许多感触。 感触之一,国民政府少有的、正确的大局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高处攻击低处的敌人,自然是十拿九稳。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由北往南打的仗多为胜仗。七七事变后,日本屯兵华北意图由北往南,步步鲸吞蚕食中国。为了把日军由北往南的入侵方向诱导为由东向西,蒋介石调兵上海欲与日军一战。 在上海与日军交战对中国来说有许多好处,首先是改变了日军的主攻方向,从北往南攻改为从东往西攻、从俯视攻击敌人改为仰视攻击敌人,增加了日军进攻的难度,有利于我军持久抗战。其次是拖延、阻碍了日军侵略华东、华中地区的时间,给这些地区的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大量的时间,保障日后长期抗战的物资供应。最后是向中国民众、地区军阀展现了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蒋介石抗日的决心!这有利于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感触之二,指挥官的重要性。了解了淞沪会战,我深深的意识到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对于战争史多么地重要。实例如下。淞沪会战开战前,我军为抢得战争的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敌人,8月11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领精锐第87、88师及重炮兵两个团共约20000多人在第二天凌晨抵达上海,战斗一触即发!谁能料到,当部队全部进入预备攻击阵地后,突然之间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原来,8月12日下午3时,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向中国代表及英、法、美。意四国外交官控告中国军队违反《“一·二八”停战协定》规定,单方面进入上海。四国外交官害怕战火威胁到自身利益,电告国民政府,建议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此情此景,蒋介石竟然还寄希望于列强,希望他们能从中调停日军侵华的步伐。这停止进攻的命令,让中国军队错过了开战的大好先机! 11月5日,淞沪会战临近结束时,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并以主力指向松江方向采取攻势,同时上海日军亦配合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发起攻势。当蒋介石得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的消息时,急忙调兵增援松江,但无奈杯水车薪,日军凭借强大火力突入松江城。日军占领松江后,随即兵分两路,一部直取南京,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在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见过飞机、坦克车和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炮弹的,在这80多天里,他们稀里糊涂地打了一场从未打过的硬仗。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为国家争取了90天宝贵的时间,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本文为陈君天先生独家授权刊发,请勿转载。 作者陈君天简介:台湾卓越文化制作室资深电视制作人。座右铭:把历史还给历史,使真相归于真相。曾拍有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蒋经国传奇的一生》(为拍此纪录片卖房卖车,孑然一身),属于为还原历史不惜成为穷光蛋的热血中年。《一寸河山一寸血》也是第一个在台湾完整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并且正面表现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纪录片。 淞沪会战(上) 上海,这块当年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是长江千里物产汇聚万商云集的唯一出海河港。7百年前筑城设治以来,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口处起家,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是个350万人口的大都市了。 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帝国的门户,上海便一跃而为东方的世界航运中心,一个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它是我国经济金融的枢纽,也是防御首都南京的屏障。 日本人对上海的觊觎已经很久,五年前,一二八打过一仗,后来订了个停战协定了事,今年再打却是由我方基于战略考量而起的,不过引发淞沪之役的所谓“虹口事件”,则还是从“丢人”开始。这次丢的是一个叫做宫崎的水兵,时间在7月24日。起初,他们要求封闭虹口机场,后来人也找到了,日方仍然蛮横无理不肯和解。 8月9日,日本陆战队大山中尉带了个水兵硬闯机场,被我守军击毙,事情就这么闹了起来。 国军准备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其实是7月下旬决定的事。打上海除了战略上的意向之外,也看中了上海是个国际化的都市,这里的一举一动比较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借以昭告世人中国抗日御侮的决心。所以,打从8月初开始便从全国各地调动部队向上海集结,可是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缺乏,动员条件拙劣,四面八方拥进的军队有的搭火车有的乘船,但大多数还是靠两条腿徒步行军,所以有许多部队当他们赶到战场的时候,仗都已经打完了。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上海市区的状况,在地图上您所看到的红色部分是公共租界,左边苏州河以南是属英法两国的,苏州河以东黄浦江北的这一块则是日租界。所谓“租界”视同该租借国的领土,所以在开战之初这一带便驻扎了日军。根据一二八停战协定,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基础,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若规划),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进行动员,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 到会战爆发时,180 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 个师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

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到1937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动员了24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1、第3、第4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基本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 再次,军队训练不足。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部分未受过严格训练。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军队指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

淞沪会战观后感

观淞沪会战有感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虽然我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但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为什么在伤亡如此之大的状况下,依然败了呢?这不禁让我对他们执行的战略战术表示怀疑。既然明知会有如此大的伤亡,那我方就应该速战速决,快速推进。说的简单一点,日军的三八大盖、火炮、机枪总有打光的时候吧?上海这块又不是他们的地盘,短时间之内应该很难拿到有效的补给,同样是消耗战,就不应该打打停停或是干脆退下去重新整备,因为这样给了日军时间,他们就能拿到补给,等我们再往上冲的时候,就又是一场无止境的牺牲消耗。这种状况就仿佛是自己被打了一枪,还要傻傻的等着人家上好膛,再接着打一枪,然后再上膛,如此往复。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共产党军队从来都没

抗日战争时间表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1月1日日军占领热河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 1937年9月中苏合作 1937年9月2日日军进攻山西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月1月日军进攻山东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4月20日徐州会战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38年6月武汉沦陷 1938年10月12日广州沦陷 1939年3月17日南昌沦陷 1939年5月1日随枣会战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11月15日南宁沦陷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另立国民政府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月5日皖南事变 1941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3月15日上高会战 1941年8月1日美军援华飞虎队成立 1942年1月1日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东京 1942年5月1日反扫荡作战 1942年5月15日浙赣会战 1943年5月5日鄂西会战 1943年11月1日常德会战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缅北会战 1945年1月27日两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1944年4月豫中会战 1944年5月26日长衡会战 1944年10月28日桂柳会战 1945年3月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4月9日湘西会战 1945年5月27日日军后撤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抗战经典战例淞沪会战之感想 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 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 (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安第一团,原宪兵第六团改为保安第二团,齐学启任上校团长,日夜训练,主要是街市巷战,准备保卫上海,以后成立总团。 以上为国民政府积极备战之一部分,但足见国民政府军之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淞沪之战定然不会取得如此成效,那么日军进攻上海必然如入无人之境,也必然对之后的抗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是应给予肯定的,此其一。另外,我认为当时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首先,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我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把全国军队都调动起来,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绝大部分到达淞沪战场,成为战斗主力。当时首先到的是张治中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 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 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 (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

813淞沪会战时间 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813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导语: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 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 生活常识分享

813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813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导语: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 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 生活常识分享

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

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这一经典战役,历来是史学家头疼的一件事。作为战败一方,中方的军事指挥既有为人诟病的方面,同时也有让人赞赏的几点,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淞沪会战有哪些评价,希望你喜欢。 总体评价 就大战略而言,因内战刚结束不久,中国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 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日本这个方案,是通过回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换取国民政府对东北伪满洲国的正式承认。国民政府本可利用此次谈判与日本周旋,尽量赢得更多时间,然而当高宗武返回南京时,“八一三事变”正好爆发,中国军

队进攻上海日军后,石原莞尔被迫辞职,日本统帅机构决定全面侵华,可见陈诚主动挑起上海战事的失策。另京沪一体,上海既为前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日军增兵上海后很快就直捣南京,对中国抗战震动极大。 正面评价 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也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此外,日军仍是可以以海空优势,随时威胁上海地区,中国无法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布防。 负面评价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

中西历史大事时间对照

中国时间世界 夏朝 禹建立夏朝;《夏小正》制定公元前2070年 商朝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 西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井田 制 公元前1046年 春秋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石氏星 表》;司南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前4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萌芽;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秦朝建立,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郡县公元前221年

制 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郡县封国制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察举制实行;赵过推广耦犁;出现代田法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蔡伦改进造纸术105 张衡发明地动仪132 东汉 《九章算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三国 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220 刘备称帝,史称蜀汉221 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229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230 西晋 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265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贾思勰《齐民要术》 九品中正制实行;5世纪,西欧开始进入封建时期;欧洲文化的发展受到封建神学 的钳制 使用灌钢法 隋朝 581-618 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形成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 系最终完成京杭大运河 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出现曲辕犁,创制筒车;三教合一;《游春图》展子虔;《步辇图》阎立本;《送子天王图》吴 道子;火药 唐朝唐朝建立,隋朝灭亡618 贞观之治627-649 开元盛世713年-741年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800 查理曼帝国建立

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夏胜军 2015011944 材料学院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投入了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同装备、素质均占据优势的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鏖战,彻底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迷梦。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一改过去军阀混战中乌合之众的面貌,表现出了作战灵活、勇于牺牲、坚韧顽强、坚决服从上级命令、拒绝投降等特点,体现了中国军队这一中华民族特殊群体身上的民族特性。关键词: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民族 1.背景 淞沪会战自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结束,共历时三个月,规模之大、交战之激烈、国军各部表现之积极,都堪称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表率。并且,与日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会战不同,淞沪会战是以中国军队围攻驻上海日军陆战队拉开序幕的,最先投入战斗的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师并非充当炮灰的杂牌军而是国民政府装备最好的主力德械师,这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全面抗战的非凡决心,这一点与当今广大国人的认识有所不同①。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平津战事的激励,此时中国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所以在这场会战中,国军各部队表现均英勇积极,中国军队的诸多民族特点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民族特点 2.1 对于劣势装备的创造性应用。 虽然此役国民党军队计划已久,首先投入作战的两个师兵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据白崇禧将军回忆,我方认为日军驻沪部队当时仅有海军陆战队万余人,实际日军还不足万人②),配属的炮八团、十团两个重炮团,以及稍后投入的陆军装甲兵团都是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尽管国民政府已经倾其囊底,但与日军相比,仍然极为弱小。这里说的弱小,并不是装备落后多少,而是数目太少。仅以炮兵为例,国民党军装备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SFH 18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和PAK 35/36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③都是当时一流的火炮,这些源于中德技术合作的先进武器,性能甚至比日军使用的同类产品还要优秀许多。但是这些装备的数量实在太少,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重炮团,加起来的火炮数目也仅与日本军队两个野战师团配属的支援重炮数量相同,更不用提日本海军那些口径更大数量更多的舰炮了。 然而尽管局面如此不利,但中国炮兵在淞沪会战的表现依然出色,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战。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右翼兵团的支援炮兵只有独立炮兵第二旅第二团一营的八门博福斯山炮,而与之交锋的日军陆海军火炮多达数百门。但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中 ①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②宋希濂,黄维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载《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第80页

【免费下载】中国抗日战争和重大历史时间表

`` 抗战重大历史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党正面参战的有: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1937年10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1937年8月9号“淞沪会战” 1937年9月中旬“平型关战役”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忻口会战”1937年12月“台儿庄战役”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38年2月3日—5月19日“徐州会战”、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史料 中日双方普通士兵眼中的淞沪会战

史料中日双方普通士兵眼中的淞沪会战 整理/翻译:黎又嘉 编者按78年前的8月13日,第二次淞沪会战打响。中国以78个师75万兵力,对战日本14个半师团25万人部队,到11月12日国民党部队被迫西撤,苦战了三个月,折损了33万兵力,约60%国军精锐被歼。淞沪会战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是整个二战史上参战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会战之一。不论是投入了所有中央军精锐,主动出击三千日本驻上海的部队,还是后来欲争取国际上对中日在华北局部冲突的同情而贻误战机,淞沪会战在战术和战略上都备受质疑。淞沪会战最初国军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从1937年9月中旬起消失殆尽。日方增援源源不断,十月中旬,蒋介石又紧急调来桂系军队支援,也难挽兵败之势。本辑史料截取的就是1937年9月下旬进入艰苦巷战之后,在主要战场蕰藻浜地区,中日双方增兵阵中各一名普通士兵对战争的记述。 陆镇华1916年2月生于广西邑宁县,山本武生于1913年6月生于福井县鲭江市,两人之间仅差三岁。1935年陆镇华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同年山本武入伍鲭江三十六部队做上等兵。1937年4月陆镇华入21集团军16兵团,后任副营长,六个月后作为桂系援兵奔赴淞沪战场;同年10月山本武也作为增兵参加了生平第一场战役,就是淞沪会战。

陆镇华于2007年4月接受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学者的采访,回忆并讲述了他在淞沪战场经历。山本武则是在行军过程中就记下手帐,归国时向宪兵保证绝不公布其中内容才免遭没收,战后三五年间不断根据记忆补充手记,1996年,其长子,已是福井大学名誉教授的山本富士夫整理出版了父亲的阵中日记。 1 老兵陆镇华口述“我是在1935年(民国24年)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学习的,1937年4月4日被分配到第21集团军司令部管内务后勤工作,后开赴淞沪战场,在常熟参与战争。当时早饭天不亮吃的,晚饭要等到天亮才吃,因为白天不能做饭,做饭烟火会马上就引来日寇飞机的轰炸。当时战况很激烈,耳边是连续不停的炮火声。头上的飞机,经常是3架、9架、12架地飞过。 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受到中国守军沉重打击后,依靠增援部队再度发动进攻。河两岸枪炮齐鸣,50多米宽的河面被燃烧的烈火烧红了!那时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我们装备不如日军,我方空军只有250架飞机,敌机有3000多架。在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还有4艘航空母舰,100等多条军舰。战场变成了大熔炉,中国军队填进去就熔化了!每天一个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小时就死了一半。 入夜,日军在周家桥一带架浮桥偷渡,与中国守军税警总团

淞沪会战——简介

淞沪会战——简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然开始,一·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一三”事变。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三个德械师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日本正式宣布组建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增援,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这时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且能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而且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外国租界,在这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如果打的好,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力的。 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20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金山卫登陆,中国统帅部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国军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为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南京就告陷。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役时间一览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战役时间一览1931.9.18 九一八事变 1931,11.14-18 黑龙江战役 1931.11.4 江桥战役(黑龙江马占山) 1931.12.15—1932.2.6 哈尔滨保卫战 1932.1.28-3.3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 1931—1945.8.17 伪满洲国 1933.1-3.4 热河战役 1933.3.31长城战役 1936.11-12 绥远抗战 1937.7.7 七七事变 1937.7平津作战 1937.8.8-27 南口战役 19378.13-11.12淞沪会战 1937.9.11-11.8太原会战 1937.12.1-12.13南京保卫战 1937 12 南京大屠杀 1938.1-5 徐州会战 1937.12-1938.6 兰封会战 1938.2 1843.8.23重庆大轰炸 1938.6.11-10.25 武汉会战 1938.10,12-23广州会战 1939.3.17-5.9 南昌会战 1939.5.1-5.24 随枣会战(湖北) 1939.9-10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11-1940.2.26 桂南会战 1940.3-4五原会战(内蒙古) 1940.5.1-6.18 枣宜会战 1940.8.20-12.15百团大战 1941.1.30-3.1 豫南会战 1941.3.14-4.9 上高会战 1941.5 .19晋南会战 1941,9.17-10.6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1.15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2.5-9浙赣会战 1943 鄂西会战 1943.10-1944缅北滇西战役 1943.11-12 常德会战 1944.4.17-豫湘桂战役 1944.5.25豫中战役 1944.8-12桂柳会战 1945.1 湘鄂赣战役 1945.3.21-5.5豫西鄂北战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