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综述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综述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综述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综述

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综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中国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城市发展也踏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实践中被不断提升,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成为亮点,法制化的管理日臻完善等等。但是,中国城市建设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不足。面对转型条件下的客观要求,迎接后碳城市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政府官员和知名学者从基本国情出发积极思索,认真研讨,以务实、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现从城镇化与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问题与综合治理、和谐城市与生态文明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议题进行简要综述。

一、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理念的转变

1、城镇化历程与特点

王凯、陈明指出,近30年我国城镇化历程包含三个阶段:1978-1992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大量富余劳动力,城乡居民对生活用品需求的提高以及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开发区横空出世;1992-2003年,开发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作为该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3-2008年,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强对都市区、城市群的规划成为这一时期规划的典型特征。(《近30年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1期,p9-14)

2、规划理念的变迁

张庭伟认为,中国转型期规划理论的特点有三:“发展是硬道理”仍然是地方政府行政及决策的基础;政府仍然自上而下实行决策但是决策权已经从中央政府移交到地方政府,五年计划仍然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方法但其内容已经从指令性转向指导性,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仍然高度集中但公众参与规划咨询已经被接受,专家参与重大项目决策已成普遍趋势;改革开放为规划机制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从而可以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自己的规划机制理论。(《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城市规划》,2008年第12期,p15-26)

3、城市规划改革与城乡关系演进方向

张庭伟提出,规划改革的真正意义是决策理念的变革,在经济正在转型的今天,必须将规划决策从强调增长的“效率考量”转向强调再分配即共同分享增长成果的“公平考量”。(《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城市规划》,2008年第12期,p15-26)王凯、陈明认为,要从政策入手,宏观把握中国渐进式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建构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处理好城镇化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协调好城市的发展与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要特别关注就业问题,理顺大量农村人口转移的就业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城镇的基本功能,健全城镇化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近30年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变迁》,《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1期,p9-14)王伟,吴志强指出,健康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该从观念、制度、技术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制度分析的我

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4期,p39-47)

二、城市问题与综合治理

1、城市转型期面对的问题

杜玉华、文军提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主要体现在:城市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城市交通拥挤不堪。人类在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消费理念不科学、消费模式不经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技术不先进是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主要原因,而现行政策主要集中于产业和能源领域,因此,如何通过政策组合引导人们走向低碳生活方式变得尤为迫切。以社会性政策引导可持续消费、以经济和行政手段选择可持续消费、以产业和能源政策推行可持续消费,应该是现实政策组合、破解政策困境的良好途径。(《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策略——以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上海城市管理》,2008年第5期,pp. 37-43)

冯周卓、袁宝龙指出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四大困境:(1)消费理念不科学;(2)消费模式不经济;(3)消费结构不合理;(4)消费技术不先进。(《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上海城市管理杂志》,2010年第3期,pp. 37-43)

蔡晶晶、毛寿龙则认为,城市产生的种种矛盾不断演化、升级,最终成为我们所谓的民生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贫富明显。民生问题的成因在于政府失责、市场失灵、社会失控。(《从民生问题透视城市治理的制度基础》,《上海城市管理》,2008年第4期,pp. 37-43)

2、城市综合治理的内容

面对上述问题,杜玉华、文军提出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策略:(1)促进社会参与治理,包括形成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社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参与国际合作并寻求全球环境问题治理的最佳解决方式;(2)优化资源循环利用,包括环境收费、财政补贴、市场交易;(3)依法治理,包括加强垂直领导、免受地方干扰、规范执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强化行政监察、进行绿色考核;(4)避免贫困与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包括通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税收调节减少贫困,通过城乡、区域统筹建立公平、互惠、共担的环境发展责任机制。(《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策略——以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上海城市管理》,2008年第5期,pp. 37-43)

冯周卓、袁宝龙提出消费领域的政策亟需建构和完善,以社会性政策为导航,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两翼,以产业政策和能源政策为助推器,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政策组合拳,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上海城市管理杂志》,2010年第3期,pp. 37-43)

蔡晶晶、毛寿龙则指出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遵循权利的价值以建立能够让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施展能力的制度安排,提供能够切实改善民生的优质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而在政府所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中,都应该优先考虑为市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间,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民生问题透视城市治理的制度基础》,《上海城市管理》,2008年第4期,pp. 37-43)

章仁彪认为,城市的美好离不开三大空间的协调——物理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心

理空间。身处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畅行自由的“物理地理空间”,还应当是一个能让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社会经济空间”,一个能让来自不同地域、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安身立命的“文化心理空间”。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生产、生活、生态”,其中“生活”问题最为核心,是人们建立和建设城市的中心任务。而若想实现“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现代城市建设还应坚持三个原则:超越技术中心,回归以人为本;扬弃消费主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化解文化冲突,建设和谐城乡。(《全球化时代,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解放日报》,2009年7月12日)

汪光焘提出,集成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实现管理理念创新。从抓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综合利用GIS、GPS、R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建立完整的、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推行万米单元网格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改变了原来的被动管理模式,建立了主动为群众服务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精确敏捷型的转变。(《创新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城市建设》,2007年第3期,pp. 4-5)

3、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上海城市管理》杂志近期开展了关于“大城管”体制的专题讨论,缘起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立项《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积极推进的我国的城市“大城管”改革,征求意见稿指出以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城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市长,城管直接由市长掌管负责,成立一个市长牵头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下称大城管),将一个城市多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协调统筹,形成“大城管”格局有利于建立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体系。各省(自治区)由住建厅以城市建设处为基础,设立城市建设与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处,或单独设立城市综合管理指导处。有条件的省可设立城市综合管理局,作为建设厅二级局或省政府直属局。大城管主任必须由市长兼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城市综合管理局内,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大城管”模式被认为将化解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矛盾,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可分享空间。

同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颁布的新的《物业法》仍然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拆迁行为的挑战,也是亟需研讨并解决的热点问题。

三、和谐宜居城市与生态文明

1、和谐宜居城市的探讨

王雅娟认为,构建和谐城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城市环境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具体体现。“和谐城市”体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为协调错综的城市关系,调和复杂的城市矛盾提供了哲学依据。“和而不同”在认可或保存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使之趋向和谐状态。

从宜居城市相关研究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宜居的理念经历了从生活居住环境在空间、时间和内涵上的全面扩展。从空间上,从居住生活的社区、城市、扩展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从时间上,尊重历史文化遗存,关注未来的生存发展。从内涵上,从经济发展,扩展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宜居正扩大为一种大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谐城市的宜居生活——主要相关领域的观点、热点及案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

2、生态文明的构建

王震国的《平衡协调可续视野下的城市五生态体系》一文在简要阐述生态的基本理论与合成概念、人类的历史演进与第四文明、永续的观念倡导与城市生态化的同时,对现代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大生态化作了七个方面的重点描述,包括——(1)首创了城市大生态化的“五体系”基本框架,即:永续的自然生态体系、循环的经济生态体系、稳定的社会生态体系、健康的人文生态体系、适应的行政生态体系。(2)建构了与“五体系”匹配的生态链,即:自然生态链、经济生态链、社会生态链、人文生态链和行政生态链。(3)明确了“五体系”链内与链间的多元关系,如:人类需要与自然可能、人类排泄与自然承受、人类改造与自然平衡、人类反哺与自然修复、人类防范与自然报复等等。(4)生成了“五生态关系”的评价公式——S=L÷A×R ,即:“可持续发展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于:“承载极限”( Load limit)除以“可能影响”( may Affect)乘以“科学调控”(science Regulate)。(5)确立了“五生态体系”的评价指标,即:城市自然生态考量指标与相应权值;城市经济生态考量指标与相应权值;城市社会生态考量指标与相应权值;城市人文生态考量指标与相应权值;城市行政生态考量指标与相应权值。(6)提出了“五体系”的建构策略,包括:构建大生态化的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社会观、行政观;构建实现大生态化的分步战略;制定实现大生态化的保障政策与法律法规;构建适应大生态化的管理体制、协调机制、运作队伍;确定由非生态化到大生态化的调节路径、调整节点、调节力度;把握由非生态化到大生态化的推进节奏。(7)揭示了“五体系”的实践价值,即:有利于形成一套城市大生态化发展的、具有法理和操控意义的运作范式;有利于城市领导者依照科学发展视野下的新环境价值观,更新理念、优化决策、创新战略、完善体制、规范服务、有序渐进。(《平衡协调可续视野下的城市五生态体系》,中央党校生态报告;《人类第四文明与城市第五生态》,《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pp. 19-23)

综上所述,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低碳城市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取得最佳平衡。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

我眼中最无前途的10个中国城市(附名单) 2016年10月25日15:23 新浪综合来源:叶檀财经 在筛选的标准上,首先是人口流失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这些城市在此前三十年以制造业发展为主体的工业化改革中,作为人口的输出地,人口作为劳动力源(12.270, 0.01, 0.08%)源不断地流出本地。目前面临经济转型期,人口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出本地,只不过换了一批人,当地有想法、有实力的人率先出走,给当地留下一地鸡毛。 其次是一个城市只有几个国企主导的行业,并且大企业办社会,使得城市服务业无法细分,导致当地市场意识落后,父母热衷于逼迫子女考公务员、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从进入的第一天就可以看到退休的那一天。 第三是人均财富占有量低,教育相对不发达,相应的消费数据也较低。 除此之外,还包含了我对当地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期,这一部分源自我在各地的实地感受,比较有弹性。 必须强调的是,排名不分先后,不是第一个写的城市就最糟糕。 1、长春 根据2015年新华网(39.870, 12.18, 43.99%)转发《人口快速流失在这10个城市买房要当心贬值风险》文章中,作者根据相对确实的小学生在校人

数进行统计,列出了从2008年到2014年小学生人数快速下降的十个城市。东北人口流失上榜的城市最多,包括哈尔滨、长春、大连三个城市。笔者与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公报相参照,可以看出人口的涨落。 长春2005年小学生人数为47.6万人,2010年为42.2万人,2015年人数为38.4万人,连续下降,情况比沈阳更糟糕,沈阳的数据中间有过反弹。哈尔滨也是如此,从2005年到2015年,人数连续下降。 撇开小学生数量,从2009年到2014年人口流入数量来看,显示大连是东三省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流入52万人,其次沈阳流入42万人,而后是长春流入16万人,哈尔滨流入2万人。从吸纳成年人就业与城市吸引力看,长春与哈尔滨情况比较糟糕。 从人均本外币存款与消费来看,毫无疑问大连仍然是东北最高大上的城市。长春人均本外币存款从2005年的2.824万元,到2015年的11.376万元,看上去增长不少,但沈阳为16.928万元,大连为19.843万元,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长春的人均财富积累量不算高,在全国勉强算得上中游略偏下的水平。 财富占有率不高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心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年为2217.5亿元,看上去不少,人均为28690.65元左右。而沈阳与大连的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均超过了3000亿,无论从人均还是总量,长春都相对落后。 长春曾是伪满洲国的都城,建国后东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重镇,中央政府将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落户长春,长春与沈阳、鞍山、大庆共同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子。长春的一汽奥迪曾经如此领风气之先,这一汽车工业如果在东南沿海地区,不知道有多少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城早已成型,围绕汽车的高端旅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校园热点话题讨论

4月16日中午,我们广播站记者团成员在校园内进行了街头采访,这一天采访的主题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段和最有意义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采访内容: 1、手机尾号9290的一名男生表示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是放学呆在宿舍里的时间,一天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打篮球 2、手机尾号8021的一名女生和同伴一起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觉得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是刚刚起床的时候,因为觉得这个时间段的自己特别有生机和活力,而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去图书馆看书 3、手机尾号7760的一位女生说自己最快乐的时间是睡觉的时候,这是养精蓄锐的最佳时间,也是最幸福的时间段,而最快乐的事就是上自己喜欢的课,或许可以把这当做是一种享受吧 4、一位外语系大三的学生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段是晚自习的课间,这个时候校园里一片安静,能和本班的兄弟姐妹一起在夜空下畅谈青春是最珍贵的事情,而他感觉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学英语背单词的时候,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 5、手机尾号8236的传媒院一位男生说,最有意义的时间段是晚上十点到早上八点,能和自己最亲爱的舍友聊天到深夜,并一起迎接新的一天是件幸福的事,而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去图书馆看书的时间,正是如此,伴一两好友,在图书馆畅游在书海的世界,才是青春最奢华和最享受的事情。 6、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遇见过一位阳光帅气的男孩,他不善言谈,但嘴边始终挂着的一丝微笑给我们的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吉他社和同伴一起排练,在诺大的校园里能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奋斗想想都觉得美好。 采访总结: 青春年少的我们拥有着小小的世界和大大的梦想,还有一份不大不小的忧伤。享受大学的快乐,或许很多年后,我们把这个夏天叫做"那年夏天",或许很多年后,我们会怀念大学的绚丽,珍惜当下,我们要在自己的大学中跑出自己的从容和智慧,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与成长。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 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 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 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

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 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 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 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 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 的25年,从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

聊聊热门话题――口语交际

聊聊热门话题――口语交际 一、导课(1分钟)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题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共读)这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而老师今天也想看看我们同学们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胸怀呢?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一个轻松的话题——聊天。大家一起把这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聊聊热门话题) 二、明确主题(5分钟) 1、大家说一说什么样的话题才算得上是热门话题呢? 2、对了这些我们经常在一起聊的话题就叫做热门话题,其实可以聊的热门话题也很广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3、你们最近经常聊的话题是什么?是哪方面的呢?(找两三个同学说一说) 三、创设聊天情境,分组交流 看来我们同学聊的内容还真不少呢,下面你就和你的同桌、前后桌一起聊一聊,但聊的过程中要注意:(出示课件)说的同学把事件过程说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抓住要点,可以补充,可以提问,也可以评价。然后小组选代表来介绍你们的话题,再和全班一起聊一聊。(学生交流10分钟) 四、全班交流(围绕一个大家都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15分钟) 五、总结好处,练习表达(3分钟)

1、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说你认为聊天有哪些好处? 2、练习用“既……又……”“不仅……而且……”“能……能……还能……”等句式说说聊天的好处。(出示课件) 六、总结引领(1分钟) 的确通过今天的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在聊天时就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还能对别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提问、补充。学会了交流中的尊重,也同时知道了许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我相信没有人敢说我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了。今后我们还可以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体验聊天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GROUPECONOMY 集团经济研究2006? 4下半月刊(总第196期)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我国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12%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超过17.9%。经过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城市化水 平达到40.5%。由于经济过剩的压力和企业开工不足造成的下岗压力等原因,现在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过去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程度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已经滞后了,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经济任务。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明确认识到需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从1952年至1957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 3000万。接着,因“大跃进”而引起的 经济衰退,使我们在1962-1965年间进行了经济调整,在减少工业项目,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同时,减少城市人口,并提出提高建制镇的标准,减少市镇数量。此后,至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城市数量减少的“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由115个减少为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为2900个。由于建国以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图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包括对于城市化问题上也是采取计划的方式。从50年代以后,一系列的政策如: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全由国家计划,国家试图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城市化, 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没能顺利推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客观上看,我国推进的是以重工业体系为主的工业化,属资本密集型,虽然也能吸收劳动就业,但在这种模式下劳动所占的份额较少,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问题。所以,当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规定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但实际上是因为城市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城市里存在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政府就会号召人们进入城市就业。其二,从主观上看,舆论过度渲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城市化完成以后出现的人口逆向流动的趋势,也过度渲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想通过人口的有计划迁移来避免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城市失业、贫困、犯罪问题和交通、污染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到一个对城市化道路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政府的力量是极其强有力的,但它也不能任意取消或者改变这个自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实施后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中出现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本来,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将会引起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因我国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改革初期城市中计划经济仍然占有绝对地位,所以,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走了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城市化道路—— —城镇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约19000个建制镇。应当肯定,在城乡隔绝的社会结构体制下,在城市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限制下,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小城镇城市化的起点太低,乡镇布局星罗棋布,比较分散,有的城镇只有三四千人,城镇人口数量不足使商业和服务业难以发展。城镇虽小,但医院、学校都要五脏俱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城镇规模小的另一个方面,是难于进行有效的基础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公共物品难以积累,于是在不少地方,“村村象城镇,镇镇像农村”。各小镇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流动壁垒,使企业之间难于合并和资产重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小城镇缺乏现代大工业最基本的规模效益和最起码的交通、通讯、供电等社会生产条件,现代工业很难发展起来,也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考察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时发现,城镇化仅仅是城市化的初始表现形态,而且,城市化在初始阶段与工业化相联系,当实现工业化以后,进一步的城市化又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在充分肯定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我们应进入城市化的更高阶段。 二、当前阻碍进一步城市化的体制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文/卢旭东 战略研究 47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1

中国十大中心经济城市排行榜 NO.1香港中国对外经济中心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NO.2上海中国金融经济中心上海(Shànghǎi)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有超过2000万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上海位于中国的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和黄浦江入海汇合处,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昔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开始展露锋芒。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随即没落。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第五大天际线——上海天际线。而在建的全国最高建筑——上海塔则会使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建筑呈现“品”字形的三足鼎立之势。今日的上海,不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NO.3北京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不论历史是否悠久,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今日的北京,更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街早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

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目录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2、中印继续引领增长 3、经济复苏挑战仍存 (二)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2、工业生产加快,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3、服务业较快增长,景气度持续提高 4、投资增速稳中略缓,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减少。 6、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网上零售增势强劲。 7、进出口快速增长,外贸结构改善 8、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品价格涨势放缓 9、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10、“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政策成效持续显现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全球贸易增长依然缓慢,保护主义阴霾仍在 2、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动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风险 3、各国债务风险继续上升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尚显不足 2、民间投资依然比较乏力 3、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4、高房价和高库存并存 5、南北分化态势显现

一、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1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继续改善。发达经济体总体复苏平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普遍回暖;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继续引领增长。但全球复苏并不平衡,结构性强劲增长仍未出现,依然面临不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1、发达经济体同步回暖。 (1)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但增速仍差强人意。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状态,占美国经济比重约七成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强劲。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1.4%,高于此前预计的1.2%。市场预计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高于首季。 (2)欧元区经济增长势头虽弱于美国,但增速已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前水平,为近10年来最佳表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1.9%。除希腊外,欧元区成员国均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经济正增长。德国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最主要引擎。 (3)日本经历了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据日本政府统计,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2%,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不过,日本仍未彻底摆脱滞涨阴影,缺乏持续增长基础。政府债务高企、劳动力短缺、消费低迷等因素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聊聊热门话题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聊聊热门话题” 设计者:宁夏银川二十一小学吕淑萍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新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聊天过程,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交流时尊重、理解对方,引导关注时事,感受聊天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上课前三天的热门话题,简要地把相关的信息记录在话题本上,并记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聊天吗?说说看,什么是聊天?有什么好处?那么这节课吕老师邀请我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聊天中来。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新闻话题),学生看后,进行简短交流。 师:同学们,看了以上新闻话题,你有什么要说的吗?(三言两语交流)

类似这样的话题,我们把它们叫做热门话题,想必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吧。其实,社会上、学校中、家庭里总有一些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热门话题”。板书。 二、口语交际 1、打开话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这几天你们在课下收集了不少的热门话题,谁来说说看,你今天想聊什么话题?指名几位同学简要说说。(话题五花八门,看来,大家是准备充分呀。) 那就先在你们小组内聊一聊吧。然后将你们的话题集中一下,每个小组推举一个话题,待会组长做简要汇报。收集的话题可以是最近大家关注的大事小事,可以是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可以是学校家庭社区中人们关注的事情,可以是好人好事好风尚,可以是不良倾向的新问题……(将同学分成六组为宜) 学生在小组内简单交流自己感兴趣的热门话题。 2、梳理话题 组长汇报,师梳理板书。 然后对梳理出的六个话题进行筛选重组,挑选出三个大家兴致比较高的话题保留。 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可真不少,有几个话题还很“热”。比如:……关注同一个话题的同学,一定很想一起聊一聊吧,下面我们就按话题分组来聊一聊。 3、交流话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