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练习题

物理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练习题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答案】 A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若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相当于物体离凸透镜的焦距更远,则像更靠近凸透镜,所以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承接清晰的像,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更远,像会更靠近凸透镜。

2.如图所示是小明看到老师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时的情景,若放大镜镜片的焦距大约在10cm左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看小明是倒立缩小的

B.小明距离老师在10cm以内

C.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

D.小明若戴有近视镜则不可能看到图示情景

【答案】C

【解析】【解答】当凸透镜成像时,若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图知道,可知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所以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老师在镜中放大的眼睛其实在真实的眼睛后面,C符合题意;由于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无论小明是否戴有近视镜,小明都能通过透镜能看到老师眼睛正立的虚像,D不符合题意;由于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是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2f>v>f,眼睛中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而此时老师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老师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A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拍摄的武汉长江大桥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要想使桥的像小一些,小明应离桥远一些再拍摄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A

【解析】【解答】A. 要使底片上桥的像变小,物距要增大,所以马亮离桥要远一些。A符合题意。

B.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 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 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4.用照相机对如图的小猫咪拍照,则图中,能正确表示底片上所成像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解答】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相比,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

故答案为:B。

【分析】照相机中的镜头属于凸透镜,在底片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5.小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有下面不同焦距的四块凸透镜,实验中烛光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这块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f=16cm

B. f=12cm

C. f=8cm

D. f=4cm

【答案】 B

【解析】【解答】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像,所以2f>16cm>f,解得16cm>f>8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6.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记录了几组物距u和像距v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物距增大像距在减小,物距u和像距v成反比关系

B. 当物距u=9cm时,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像

C. 当物距u=16cm时,其光路图是电影放映机的成像原理图

D. 当物距u=50cm时,光屏在适当位置能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由表格中的数据知道,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但不是成反比关系,A不符合题意;因为1/f=1/u+1/v,所以由表格中选取一组数据代入知道,1/f=1/12cm+1/60cm,即解得透镜的焦距是:f=10cm;所以,当物距u=9cm时,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B不符合题意;当物距u=16cm 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C符合题意;当物距u=5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在凸透镜的不同位置时,能成不同的像,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凸透镜的焦距,并判断成像特点.

7.小明自制了一个简易投影仪(如图),在暗室中将印有奥运五环(红、黄、蓝、绿、黑五色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发白光的手电筒上,并正对着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调整手电筒、凸透镜、白色墙壁之间的位置,在墙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小于20 cm,且胶片应倒立放置

B. 手电筒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且胶片应正立放置

C. 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墙上五环标志的像,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D. 将白色的墙上蒙上一层红布,可以看到奥运标志的像中五环的颜色只有红色和黑色

【答案】 B

【解析】【解答】光屏上能呈现像,那一定是实像,又是放大的,那一定是投影仪原理,物距在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墙面是粗糙的,光照到墙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墙上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红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其它的光被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投影仪原理:当f

(2)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漫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亮的

B. 把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C. 当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 用激光器射出一束光线,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黑的,A不符合题意;

B、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漫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当光从空气射凹透镜时,出射光线会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但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 试衣镜

B. 放大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答案】 D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知,像是倒立放大的,

A、试衣镜利用了平面镜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利用了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B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C不符合题意;

D、投影仪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图中成像特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判断即可.

10.“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 字小诗《苔》出自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苔花是光源

B. 苔花虽然很小,也学牡丹花努力绽放,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的反射

C. 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 苔花生长在房屋背后的阴凉处,房屋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苔花不会发光,所以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我们能看到苔花是因为光照在苔花发生了反射,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放大漂亮的苔花,此时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不符合题意;

D、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

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11.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如图所示导入二维码可快速登录网页,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 二维码是光源

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 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 摄像头能识别二维码本身发出的亮暗不同的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A不符合题意;

BC、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的物体看起来是黑色的.

12.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B. 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实像

D. 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15cm刻度线处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A、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10cm=40cm,u>2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

B、若蜡烛放置在3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2f>u>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若蜡烛放置在40cm刻度线处,物距u=50cm﹣4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C不符合题意;

D、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1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5cm=35cm,u>2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11.对下列光现象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A. 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光射到上面会发生折射

B. 宝塔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C. 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放大镜具有发散作用

D. 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需要凸透镜矫正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路口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光射到上面会发生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需要用凹透镜矫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3.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交通标志线上每隔2m安装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下列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

A. 公路上反光标志牌

B. 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 自行车的尾灯

D. 环卫工人穿的反光马甲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由于“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图像,“夜精灵”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同时又能将汇聚后光线全反射,反光效率很高.

14.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成像原理与电影放映机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

B.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物距u=50cm-10cm=40cm,v=80cm-50cm=30cm,物距u >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A不符合题意。

B.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取走光屏,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

眼睛,所以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B符合题意为答案。C.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v=30cm<2f,则15cm<f<30cm,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则蜡烛在焦点之内,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48.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现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5cm,得到的像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等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答案】C

【解析】【解答】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可得,则;

当物体向透镜移近15cm时,物距为15cm,所以此时物体在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镜分别是()

A. 远视眼凸透镜

B. 远视眼凹透镜

C. 近视眼凸透镜

D. 近视眼凹

透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该眼睛看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了,是远视眼的示意图;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分析】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会聚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5.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C.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D.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成的像也变小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A不符合题意;

B、甲图中成像规律(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应用于投影仪,B不符合题意;

C、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不符合题意。

D、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且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所以,此时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

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凸透镜远离书本时,成的像也变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成像特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16.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合实际,它是()

A. 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 凹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C.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D. 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观后镜上,而不凹面镜,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减强,即折光能力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凹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而且可使光线会聚到一点;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3)(4)凸透镜、凹面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17.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一个()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15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即现在的物距是20厘米,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分析】利用题目中提到的物理过程,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得到成像的情况.

18.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

B.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C. 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D.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的路程,所以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故A正确;

B、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故B错误;

C、由于红外线的穿透力强,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C错误;

D、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则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的路程;(2)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红外线的穿透力强,紫外线的化学效应强;(4)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19.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测得的数据得到了物距u跟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 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答案】 C

【解析】【解答】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C符合题意;

D、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20.如图是晓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光现象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虚像

B. 图乙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 图丙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 图丁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对着看到的鱼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当物体在二倍焦距看到缩小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能看到放大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能看到放大的像,故A错误.

B、电视画面由红、绿、蓝三种原色合成各种色光,故B正确.

C、凸透镜能使所有的光线会聚,故C错误.

D、鱼的实际位置在看到像的下面,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要对着看到的鱼的下面叉去,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物体只有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2)电视画面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合成的.(3)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4)人从水面上斜着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叉鱼时要对着虚像的下面叉去,才能叉到鱼.

21.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做了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 错误;

C、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 错误;

D、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结合选项的知识梳理中的内容,对照所掌握的具体知识,逐一做出判断即可.

22.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 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将凸透镜换成焦距f为5cm时,u>2f,则会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

23.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

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

关于下列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C. 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D. 若用一张纸遮住水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会发现光屏上的像缺失了下半部分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是,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B、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向左移动,而且像变小.故B正确;

C、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且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所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1)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的特点分析即可判断;(3)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即可判断;(4)凸透镜成实像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到像点,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凸透镜其它部分仍然能够

会聚光线,所以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照射到像上的光线数量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25.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 望远镜

B. 显微镜

C. 照相机

D. 投影仪【答案】C

【解析】【解答】解: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A、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远处的物体在物镜处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A错误

B、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这样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个幻灯机;目镜与物镜所成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故B错误.

C、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故C正确;

D、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人的眼睛像像一架照相机,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6.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 时,物距u=18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甲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27.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MISSING IMAGE: , ]

A.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 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B、由图知,物距大于2f,像距小于物距,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A错误,B错误;

C、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提前会聚,使光屏靠近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C正确;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使光屏远离透镜,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D错误.

故选C.

【分析】(1)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成像的特点;(2)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3)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从距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20cm处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像.再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7 cm处,所成的像是()

A. 放大的虚像

B. 放大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解析】【解答】当蜡烛距凸透镜距离为20cm时,成清晰、等大的实像,故凸透镜焦距为20cm,所以当蜡烛距离凸透镜距离为7cm时,物距小于焦距,故成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A。

【分析】(1)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当2f>u>f 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v>2f.(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

D. 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解答】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此项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为晶关体曲度过小,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此项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此项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依据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来判断此题.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两种反射、色散、近视远视的矫正.

30.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 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照相机是利用 A 点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C. 蜡烛在 C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将蜡烛从 C 移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知,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A不符合题意;

B、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

C、当蜡烛在C点时,由图象可知,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符合题意;

D、将蜡烛从C移动到A的过程中,即物距变小,所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同时像变大,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像距-物距图像得出焦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即可.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完整版)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

(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课堂电阻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多为接受式(再现式)实验,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目的的确立,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由教材和教师来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操作兴趣、研究和探究欲望却受到了压抑。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亦即探索式(发现式)实验,笔者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为此,在《电阻》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电阻,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 师:(出示图片, 粗铜线 甲 创设情景) 细铜线 乙 细铜线 丙 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激励学生) 二、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生2: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3: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累死了 好难走啊… 跑得好舒 服…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以前的实验多数是由老师来演示的,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亲身体验一下探究的过程?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要验证大家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导线若干、电源、开关、电阻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所需器材,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1:一根长导线,一根短导线 生2:一根粗导线,一根细导线 …… 师:如果一根是锰铜线长些,一根是镍络线短些,行吗? 生:不行,导线不同,长度不同,不好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该怎样验证它呢?(启发,引导) 生:(思考、回忆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表扬:很好) 师:不错,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经讲过,当有多个变量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控制变量(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电阻示教板(出示电阻示教板,老师介绍,学生观察)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实验搞探究 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 还可以多个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设计 四、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验证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动手实验,其余的仔细观察,并做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惯性定律演示仪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原有在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为止)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物体惯性的核心演示实验,一旦学生通过观察本实验仪的演示,必定会十分深刻在理解和掌握惯性在相关知识。 四、实验器材: 长木板、小车、弹簧、直塑料细管、漏斗、橡皮筋、细线、弹珠、铁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如图)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如图) 七、实验原理: 通过控制两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等因素,来观察手中的秒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自然多一些,单位质量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即比热容更大一些)。 说明:完成实验时需控制的几个量 ⑴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 ⑵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 ⑶试管中的水和食用油初温相同(可将两试管放入装有冷水的同一烧杯中1~2分钟); ⑷相同时间内两试管吸收的热量相等; ⑸两试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 改变的量: 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需要加热的时间不同; ⑵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八、实验操作步骤: ⑴将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的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同一烧杯的冷水中1~2分钟,保证两试管中液体的初温相同; ⑵将初温相同的两试管从冷水中拿出来同时放入正在加热的石棉网上,并放入温度计(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观察通过热传递获得热量的两试管中温度计的变化; ⑶在温度计达到70℃时分别记下所用的时间; ⑷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 ⑸得出结论: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测试题 、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30分) 1.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__ 上. 像. 6.照相机用光圈控制 ____ 的光的多少, 某人拍摄明亮的物体之后又去拍摄暗淡的物体, 光圈应适当 ______ (“放大或 “缩小”) 7.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需要的主要器材有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和 ___ 其中要求 ___ 在同一高度,同 一直线上. 8.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并向透镜移动时(不超过 2倍焦距),像离透镜的距离将 _____ ,像的大小将 ___ ,且 成的像是 ___ 像. 9. 把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cm ,透镜的焦距为15 cm ,则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是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___ 像?若 将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了 15 cm ,则物体的像将向 ________ 方向移动,同时像变为 _____ 立 ____ 的 _____ 像. 10. 幻灯机的幻灯片要 插在 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 ____ 、 的 像.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 镜,物体应放在 ,像在 ,像的性质是 .若要使银幕画面更大些,幻 灯机与电影机应离银幕 些. 12. ____ 显微镜有 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叫 ,它的作用 .靠近物体的叫 .要想看清太空中的星星要用 , 它有 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物体的叫 _____ .它能使物体成 _____ 、 ____ 的 ___ 像.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 、 ,由 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 上能形 成清晰的物像. 14. ______________ 如果眼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者晶状体的 ,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 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近视眼.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从黑暗处走到阳光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变 ,用来减小阳光对眼球的刺激,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的平滑肌控制完成. 二、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 16.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30 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 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 45 cm 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等大的实像 C .缩小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17. 物体从距凸透镜 12 cm 处移到距凸透镜 20 cm 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 凸透镜的焦 2.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 _____ 主光轴.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 ______ 焦点;通过焦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 的 ___ 像,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 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 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 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 的 ___ 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 的位置,在相当于 ____ 的胶片上得到 ____ 的 ____ 的

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

江苏省初中物理优秀实验教学课设计方案 【课题】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授课人】江苏兴化楚水实验学校翟应品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3、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4、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物质的密度》是第六章的第三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压强、浮力等知识关系紧密,直接影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而且在实验中也已经发现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同的,所以现在来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说是容易做到水到渠成的,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物质鉴别的经验,如根据颜色,气味,味道区分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根据质量的不同区分外形相同铜块和金块,但对于体积不同的金块和铜块学生是判断不了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何关系呢?本节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明】 1、实验设计思路: 此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这个实验不仅是为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准备素材,建构密度概念,所以实验操作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结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反思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点对于此探究活动尤其重要。教材中原来的安排是通过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长方体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来进行探究,我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一些改动,采用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我作这样的改动是因为: (1)、采用三种不同的物质进行探究,更能够说明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正比关系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而不是偶然。 (2)、每组只探究一种物质是为了简化实验过程和课堂流程,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突破教学难点。 2、目的:(1)、探究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3、步骤:(以使用木块进行探究的一组为例,提倡分工合作) (1)、调节天平,分别测量三个木块的质量。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从上期末的物理考试成绩来看,优生人数少,差生面广。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优生率和及格率。 1、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优化教学管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

双向交流法,使得受教育的学生:逐步做到独学、对学、组学、群学。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做到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模拟考试,及时讲评,及时反思,及时查漏补缺 新的学期就这样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为此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课堂中的落实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在课堂中的落实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些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丰富的感性理解。对于物理学习有障碍的同学,其最大障碍并不智力因素,而是在于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理解,而这些实实在在的感性理解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所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再现物理情境,不但能够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动学生掌握知识、使用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所以做好实验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做好实验我觉得能够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课堂上由老师做,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上讲台实行操作的实验。在做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实验步骤及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要尽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注意力。 二、小组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所以,让学生动手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在小组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在实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在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要规范,紧扣实验的目的。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实验中,用到控制变量法,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要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描述。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实验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或极慢的物理过程。如能的转化演示实验,皮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通过多媒体我们能够把第一个过程放慢速度,特别是把第二个过程展示出来,形象直观的把弹性形变的过程表现出来,加深了对能转化的理解。 四、课外动手实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活实际的问题,但有些学生就不能理解,所以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家自己多做事,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生活即物理,物理及生活的理念。 总来说之,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准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水平,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对待实验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的实验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中物理 透镜及其应用 测试卷(含答案)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 __上. 2.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 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 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 __主光轴.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 _、___ _的____像,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___ _. 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 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___ _、___ _的___ _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___ 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 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 _的位置,在相当于_ ___的胶片上得到__ __的____ 的____像. 6.照相机用光圈控制__ __的光的多少,某人拍摄明亮的物体之后又去拍摄暗淡的物体,光圈应适当___ _(填“开大”或“缩小”) 7.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需要的主要器材有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和___ _其中要求_ ___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8.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并向透镜移动时(不超过2倍焦距),像离透镜的距离将_ ___,像的大小将__ __,且成的像是____像. 9.把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40 cm,透镜的焦距为15 cm,则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是____立__ __的____像.若将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了15 cm,则物体的像将向____方向移动,同时像变为____立_ ___的____像. 10.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 __插在___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 __、____ 的____像. 11.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__ __镜,物体应放在__ __,像在___ _,像的性质是__ _.若要使银幕画面更大些,幻灯机与电影机应离银幕____些. 12.显微镜有____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____,它的作用___ _.靠近物体的叫__ __.要想看清太空中的星星要用___ _,它有____个凸透镜,靠

最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常规)基本要求30条

最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30条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结构,理解课程目标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领会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高中物理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了解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 第3条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理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信息窗”“实践与总结”及“作业”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高中物理还应该关心每一章的章首语、图片、“科学足迹”“问题与练习”“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演示和实验等等。 第4条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逐步形成“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5条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

点。 第6条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提倡适当超前备课。 第7条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8条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应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结合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培养学生的学业目标而确定的。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分五级水平,其中水平二是针对高中毕业的水平要求,水平四是针对进入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习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通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5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 一、思想方面 一个学期以来,我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服从领导,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主动承担教研组内的服务性工作。身受学校领导、同志的好评和同学们的欢迎。 二、教学方面 1、做到了精心备课。 一个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与组内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研究新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与组内同志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起落实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确定科学的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了集众家教学之长处,克己之短处。非常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质量。 2、做到了认真上课 上好课是干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我非常重视上课这项工作。每节课都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等候上课。以自己的行为扼制了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同时,也满足了学校的“上满40分钟课”的要求。课堂上我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课开始,趣以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课堂上我注重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尽最大努力让每一名学生的天资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利用。同时,让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得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部分学生真正充当了课堂上小先生的作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各方面水平在合作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积极参加物理科研工作 本学期我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地区的说课比赛,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取的了较好的成绩。对于我个人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一个学期的工作做了许多,回顾起来确实有许多工作值得我去回味。有成功让我高兴的地方,也有失败让我痛心的地方。成功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发扬光大。失败的地方就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补充完善。以上,是我一个学期工作的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 新疆巴州尉犁县第二中学芦春莉 一、实验课题名称: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实验设计思路: 运用控制变量法使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水和食用油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用时间的多少。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用时较长的自然吸收热量就较多,表示吸收热量的能力就较强,即比热容较大;反之则然。(吸收热量的能力与时间成正比) 三、实验或实验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该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已知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它的质量、温度变化有关外,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还与它的吸热能力有关,对于学生理解、学习、运用比热容的知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个实验是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知识探究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2支(型号相同、质量相等)、试管夹、温度计、细绳、石棉网、冷水、食用油、酒精灯、火柴、秒表等 五、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使用控制变量法,使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吸收的热量相同,通过观察温度计上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的物质,升高1℃所需的热量较少,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小(即比热容较小)。 它的不足之处: ⑴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用这套实验装置有较大的误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向、石棉网的初温、两个酒精等的火焰有大小等)不便于控制; ⑵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吸热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反比,学生要多转动一下思维才能理解,结论没有改进后的直接; ⑶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比较多,不利于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⑷所用烧杯体积过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过大,所以散热过多,造成实验测量误差过大。 六、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⑴将两套装置合二为一,减少了小组实验时对器材的需要; ⑵便于控制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个变量,误差更小; ⑶两试管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小,散热较少,误差较小; ⑷将烧杯较大的吸热面改为试管底部较小的吸热点(两试管型号相同、质量相等),就保证了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⑸实验中,将原实验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改为观察并记录两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实验结论更直接; 七、实验原理:

初二物理教师工作计划4篇

篇一:初二物理教师工作计划(754字)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有序进行课改教学,我们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基础上,特订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期获得教学利益最大化。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 1. 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 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 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根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 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准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免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1. 开发利用教材。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对新教材必须有个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 拓展教学资源。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一、实验题目:《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亲自实验,感知浮力的存在和方向,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浮力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3、体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基本思路是:从学生纸船比赛开始,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后教师引导分析,认识浮力的存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意识。 四、实验方法和原理: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即在保持液体的密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保持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改变液

体的密度。原理是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拉力、浮力与重力平衡,即F+F浮=G。 五、实验器材:纸船、沙子、石块、细线、水、鸡蛋、食盐、水槽、外型完全相同的铁、铝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六、实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1、将纸船放入水槽中,待纸船静止后,提出问题:(1)纸船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因为乒纸船受到水的浮力)(2)试分析它的受力情况(纸船受到重力和浮力这对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平衡力的角度推理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将小石块投入水中,小石块沉下。提出问题:(1)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吗?给你一弹簧测力计,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思考、讨论以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启发学生:用弹簧秤先测出石块的重量,然后用弹簧秤拉着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2)在上面的实验中,石块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大小怎么计算?(3)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否想出一个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二)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影晌浮力大小的因素 1、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比赛:让学生用自制的纸船装沙,看谁的船装得多?(2)向水中按矿泉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厘米 B.8 厘米 C.10 厘米 D.20 厘米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即:u=16cm>2f,解得f<8cm,分析四个选项,其中的5cm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焦距可能为() A. 5 厘米 B. 8 厘米 C. 10 厘米 D. 15 厘米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当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所以物距u=10cm+f,即2f>10cm+f>f,解得f>10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A.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B. 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C. 黑板面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 D.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答案】D 【解析】【解答】A.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当黑板表面太光滑,光射到这里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反射光线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就是黑板反光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的知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日食、月食的形成,光射到光滑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3.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6cm B. 12cm C. 18cm D. 24cm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 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

初中物理:设计性实验题(答案)

1.如图所示是教材上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ab 是一段粗铜导线,通过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的两接线柱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分析总结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请你回想你们当时在做这个实验时的情境,并参照下表示例,再写出其中两次实验操作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竖直上下移动ab ,指针不发生偏转;左右移动ab ,指针发生偏转;左右加快移动ab ,指针偏转幅度变大;换用磁性较大的磁铁,以同样速度左右移动ab ,指针偏角更大;ab 不动,左右移动磁铁,指针偏转;ab 移动方向不同,指针偏转方向不同。 2.某同学阻在练习电路连接的实验中,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了实物。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到灯泡L 1比L 2亮一些。他猜想:灯泡L 1靠近电池的正极,通过的电 流比灯泡L 2中的大一些。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方案: (所需仪器不限)。灯泡L 1比L 2亮的原因是: 。 实验方案:将电流表分别串联在A 、B 、C 三点,闭合开关,测量出A 、B 、C 三点的电流,比较其大小(或:将两只灯泡的位置调换后,闭合开关,观察两只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原因:由于串联,通过两只灯泡的电流相等,根据P=I 2R 可知,电阻大的灯泡,实际功率大, 灯泡就亮一些(本题有其它相近表述均可得分)。 3.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好方法。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足够的水和一张白纸,请你利用这些器材或从中选用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说明)相关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1)要研究(说明)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2)选用的器材; (3)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方案一】 (1)光的折射(2)玻璃杯、铅笔、水(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插入水中,从玻璃杯上方看,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从玻璃杯侧面看,水中的铅笔部分发成侧移。 【方案二】 (1)凸透镜(柱镜)成像(2)玻璃杯、铅笔、水(3)玻璃杯内倒入适量水,将铅笔放到玻璃杯后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课堂上将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摘要:在强调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受制 于课时不足等因素,实验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学目标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本文通过介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初中物理学科特点出发,结合现实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一种在不增加教学课时的前提下,能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动手实践、深刻理解实验,使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更高效,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刚入门,加强这方面的实验能力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带到物理知识上。一般采用“六步法”: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方案研究—实验验证—结果交流—结论总结这六个环节。这其中的几个环节设计需要师生互动,能够锻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特征 1.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中抛弃死记硬背的模式,在实验基础上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民主自主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是自己针对问题得到的疑问,自主的选择自己的想法,带着这个想法去验证问题的正确与否。这样

的教学模式大家更愿意接受,这个道理被验证后就是自己被自己说服的过程。 3.实践求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所有的结论没有得到确定时,学生们亲手操作,参与实践。例如,在比较水和石头的比热容的时候,将两种材料拿到太阳下面,给相同的时间和阳光,然后测定温度的变化,这样结论开放。可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三、结合物理实验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课程讲解无聊枯燥,学生都不会太认真听,然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不同了。老师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比如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播放课本的故事的视频。兴趣上来了就不怕效率低下。 2.师生互动,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 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一味地自顾自的讲解,学生可能都没有听进去或者干脆打瞌睡,这时候,老师可以在讲的过程中多提问,多请学生上台一起解答问题或者改换角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紧课上时间,提高效率 进入课堂后紧抓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样就不会占用课余时间,提高效率。4.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讲得精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不泛泛而谈。将精髓的讲给学生并且保证大致都能接受。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课堂效率尤为重要,花最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然百科]为什么松树能长在石缝里?石缝中生长对于树木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由于松树本身的良好适应能力,以及松树的树叶是针叶形,蒸发的水分也就比较少,所以在恶劣的环境下,一样可以生存。这就应了那句话,适者生存!

奇异的魔鬼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有时又称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另有电影等以 此为名。 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

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 通古斯大爆炸,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UTC 零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通古斯爆炸事件距今已届满一世纪,目前当地的森林与生态环境已恢复。此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的死丘事件及1626年5月30日的王恭厂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