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足球运动员心理学研究报告新进展

足球运动员心理学研究报告新进展

足球运动员心理学研究报告新进展
足球运动员心理学研究报告新进展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足球运动员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水祎舟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足球运动的训练以及足球运动工程自身的特点,对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心理训练方法。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因素;心理学;心理训练;训练方法

A new development of football playe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SHUI Yi-Zho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Normal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A profound analysi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o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athletes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otball sport as much as football training is also considered.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has been discuss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programmes are also elaborated.

Key words:football player。psychological factors。psychological。psychological training。training programme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的集体工程,随着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程度的深化发展以及尖端科技的全面介入,各球队间的技、战术水平日益接近,比赛的激烈程度,攻防速度也越来越快,获胜难度急剧加大。运动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因素已成为制约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心理学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逐渐取得成果。现代高水平竞技比赛已经进入了包括生物学、社会学、文化等众多因素结合的全面抗衡时代。美国的运动心理学家Richard.A.Magill指出,“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操作中,心理训练的含义应定义为:练习者在脑中积极的回忆动作技能的认知结构或操作程序的认知复杂过程,或对技能和技能环节的操作进行视觉表象或动作表象。这种形式的表象使练习者感受一项技能的运动状态”[1]。这种观点对于心理训练取向的理解有重要意义,也将为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创造与实施拓展思路[2]。因此,积极探讨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为采取合理措施应对心理变化有积极意义,要适应当今越来越强的竞争局面,心理变化的预防对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3]。

1心理学发展进程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别之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心理学日益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在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下,新兴的边缘学科陆续出现。从体育运动的领域分析,心理学可分为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分别应用与体育教育教案、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三大领域。另外,如果将体育看成是广义的体育,它包括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从狭义上,它仅指竞技运动心理学。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不断分化。以三者的动机研究为例,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学生群体的兴趣、习惯、以及体育教案中目标设置的成效。运动心理学则更加注重运动员的成就。锻炼心理学更加注重的是大众的兴趣、习惯和坚持性[4]。因此现代心理学也不再是少数哲人的思考和言论,它和

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并被逐渐应用到人类改造社会实践之中[5,6]。

2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2.1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主观因素

2.1.1参赛运动员的成就动机

姒刚彦等人(1995>就提出,运动员参赛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个方面。也往往随着自身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与竞赛目的不同而对整个比赛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足球比赛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更加无法去预料它的过程与结果。运动员往往会因为比赛中胜败关系的转换而产生不同程度心理变化。对于具高有崇高社会理想与目标的高素质运动员,即使比赛可能暂时处于劣势,也会刺起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以整体利益为重与困难做斗争。而参赛动机倾向与个人目的运动员,当比赛处于劣势之时,很有可能会产生消极,放弃的心理状态[7]。

2.1.2比赛规模与竞赛经验

比赛规模的大小与运动员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比赛性质的不同使运动员对自身的期望值、要求也变得不同。参加大型比赛运动员会因为感到自身责任重大,心理压力倍增对比赛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比赛经验丰富,准备充分的高水平运动员一般在赛前会采取愉快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够使自身摆正位置,正确的审视自己,从而在比赛中稳定的发挥水平。另外一些欠缺比赛经验或是初次参加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则会因为过于兴奋或紧张,促使能量提前消耗,在比赛中反应、思维及注意力降低导致比赛中发挥失常[8]。

2.1.3参赛双方运动员的实力对比。

2.1.

3.1与弱队比赛时

在比赛中当本队的实力明显强于对手的时候,运动员的主观意识会比较放松,容易产生轻敌的思想。盲目自信,认为本方能够轻易的取胜。对对方的了解和比赛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这样的一种轻敌意识的支配下,会导致运动员对比赛的重视程度不够,阅读比赛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表现在一旦遇到对手的顽强阻击,心态便会失衡,产生急噪心理,失去了对比赛节奏的掌控,因此错失良机,最终导致比赛的失利[9]。

2.1.

3.2与强队比赛时

逆境球是在与强队比赛时大多会出现的一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使其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挫折到来之时,比如过早的失球或由于本方球员的低级失误导致球队陷入全面被动,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情绪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的气势压倒而手忙脚乱。一般来说在与比自己强的对手进行比赛时会导致两种心态的形成,一种是斗志昂扬,准备充分,主动的接受和克服困难,这种心态常常能够促使球队超水平发挥,另一种是畏敌的情绪,当本方在比赛中处于劣势时,运动员内心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上风,缺乏取胜的信念,表现在动作迟缓,不果断,情绪低落,体力不佳。思想负担过重,放弃比赛[10]。

2.1.

3.3与实力相当的对手比赛时

当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时典型的心理状态便是想赢怕输。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往往更加的复杂,微妙。特别是在诸如象全运会,全国联赛等国际重大比赛中,比赛的结果关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荣誉,致使运动员患得患失,怕承担责任,担心由于自己发挥欠佳影响整个球队的利益,从而受到领导、教练、队友的指责,无形中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抑制运动员在场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与势均力敌的对手进行比赛,促使运动员注意力过于集中,运动思维相对较为狭窄,往往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低级失误,由此产生懊恼的情绪。容易导致运动员失去理智,不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11]。

2.1.4运动员自身状态

由于足球运动本身的对抗程度所致,使运动员赛前对于自身的心理,体能,身体,以及技战术状态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清醒的认识[12]。据有关的资料统计,赛前状态调整得当的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中的身体与心理会产生适度的兴奋,在整场比赛中基本可以达到跑动长达10000m,短距离冲刺300次以上高质量比赛的要求,这也为自身比赛的稳定发挥奠定了基础。相对于赛前准备不充分的运动员,由于比赛的激烈对抗和不规则的身体接触会导致运动员各种伤病的发生,而情绪紧张引起肌体工作能力的下降,致使比赛发挥失常。总之,赛前准备得当能促使运动员能量储备的补充得到保证。训练水平和工作能力将随之提高,反之,将会造成过度疲劳。这些超量恢复的生理学原理需求同样是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13]。

2.2影响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客观因素

2.2.1外界环境的干扰

足球比赛的过程与结果不仅仅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临场比赛时,气候,场地条件,时差,观众,裁判,教练等因素都会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裁判员水平的高低,和运动员情绪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裁判员明显的误判,漏判,和明显的偏袒对手都会引起运动员的强烈不满,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导致比赛的观赏性下降。如今,足球比赛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个别裁判员行贿受贿玩弄比赛,使足球比赛失去了公平性,玷污了体育精神, 运动员对待比赛的态度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不利于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14]。研究表明,足球比赛中观众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工程无法比拟的,部分球迷把一场比赛的胜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以致时常出现球迷暴力行为的骚乱场面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比赛的顺利进行与球队的心理状态,而且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15]。另外,教练员的言行举止,态度,期望值过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如若教练员制定的战术不当,用人不当。指挥比赛时表现出急噪,慌乱,或随意职责,训斥失误较多的队员,都会运给动员的造成紧张的气氛,导致其不敢拿球,动作比较拘束的比赛作风,影响其水平正常的发挥[16]。

2.2.2不同比分时的心理变化

2.2.2.1比分领先时

研究表明,当比赛处于这种比较有利的局面时,通常全队的士气会比较高涨,运动员则情绪饱满,自信心倍增,基本能够控制比赛的节奏。技战术水平能够较好的发挥。如若能够保持大脑的清醒,摆正位置,正确分析和认识比赛场上的客观形式。合理与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技术动作的运用,顶住对手顽强的反击,则很有可能全面压倒对手,继续保持或扩大领先优势,夺取比赛的最后胜利。反之,盲目的自信,思想松懈,处理球随意,一旦被对手追平或返超,则会出现急噪,紧张的情绪,导致失误增多,比赛失利[17]。

2.2.2.2比分僵持时

当比赛处于这种情况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对比赛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此时往往是考验和锻炼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关键阶段。队员思想上能够保持高度集中,思维敏捷,判断力准确,攻防成功率较高,对比赛的结果会有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做出平时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并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比赛。另一方面,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思想上过于狭隘,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低级失误,产生懊恼情绪。不能及时调整,便可能引发失控情绪,乱干蛮干,不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18]。

2.2.2.3比分落后时

比赛处于这种被动的局面时,由于技战术的发挥受到对方的抑制,往往会造成运动员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同样会产生急噪情绪,个人技术动作变形,失误增多丧失斗志,一蹶不振,比赛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流失。面对暂时的落后,运动员思想上的统一对比赛的逆转至关重要,凝聚力的增强促使队员们在比赛不顺的情况下相互鼓励,支持,顽强拼

搏,顶住压力,切忌急噪。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阅读比赛的能力,观察到对手的破绽,变劣势为优势[19]。

2.2.3不同赛制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运动员主场作战时,由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渴望比赛的心理尤为的强烈,在比赛中显得积极性很高,进攻欲望强烈,抓住一切机会来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如果能将这种良好的情绪与比赛很好的结合,便可达到主场优势的完美体现,充分的发挥技战术水平,掌握场上的节奏,取得比赛的胜利。而在客场比赛中,球迷的言行往往带有倾向性,他们不但会为主队加油助威,还会以过激的言行举止来抑制客队的发挥,这些过激的言行在运动员失误之后给予刺激,促使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运动员心烦意乱,从而注意力不能集中,限制运动员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对于主客场赛制而言,赛会制更为强调的是双方运动员的公平竞争,积极促使双方运动员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员通常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使双方运动员更多的将注意力投入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得到保障[20]。

3解决足球运动员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1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

3.1.1一般心理训练<也称长期心理训练)

3.1.1.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力,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23]。可以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恢复。放松训练的方法有:1自生放松法:通过肌肉放松达到精神松弛。闭目静坐或仰卧,可从头过度到腿,聚精会神的享受放松的过程,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2呼吸放松法:通过呼吸的调节,了解紧张和放松的程度,从而掌握呼吸的节奏,达到身心的放松。3想象放松法:通过轻松的音乐想象一个安详的意境,或回忆一些愉快的往事,降低大脑的兴奋性,避免一切杂念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可缓解赛前训练中的疲劳以及一些运动员所产生的紧张情绪[21]。

3.1.1.2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又称为“自主神经练习”与“内脏练习”。是指借助现代化仪器将人体内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经过时间的积累,使其学会调节自己生理机能的方法。这种技能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运动训练之中[8]。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对于肌肉的运动感觉是含糊不清的,可以利用一些肌电仪器使运动员观察自己肌肉的变化正确形成肌肉用力的感觉,从而在实践中加强动作技能的形成。此外,比赛中出现的一些过度紧张、恐惧焦虑、兴奋过度等,仪器也会显示出相应的生理指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自己,从而消除紧张的情绪。对运动员技、战术发挥的稳定性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可避免与不同程度对手进行比赛时的情绪波动[22]。

3.1.1.3注意力集中训练

注意力集中训练主要是针对注意力的一种调节方法。在足球比赛中注意力丧失经常会造成应对干扰因素的心理能力不足,要拥有全身心倾向于某一目标,不分心,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的能力,这既与先天神经系统的特征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意识训练有密切的关系。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如实物训练法:利用身边的体育用品,凝视手中的球,观察球的纹路、形状、颜色等一些细节,开始时凝视1分钟,然后逐渐延长,直到5分钟,久而久之注意力就会提高。这种方法能有效够促使运动员在客场以及不利的局面下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23]。

3.1.1.4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指运动员通过回忆某种技术动作,并配合适当的语言暗示,从而提高对技

能和情绪的控制能力。表象训练的方法可通过结合看书、看图片或录象,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结合自己实际练习时的技术动作,进一步在大脑中巩固早先建立起来的动作模式,强化技术动作正确概念,改进技术和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要求运动员坚持写训练日记或进行睡前回忆,反复再脑中回忆每天所进行的技、战术训练。比赛时,只要一出现相应的情况,就会自动将静止思维转化成运动思维付诸实施。因此,视觉表象是一种心理工具,它可帮助球员和球队适应比赛挑战做好心理准备[24]。

3.1.2赛前心理训练

3.1.2.1模拟法

模拟训练是为了使运动员适应比赛中的千变万化,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情况事先进行实战的练习。其目的在于减少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紧张,提高运动员对临场比赛环境的适应能力,检查运动员赛前心理、身体、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具体表现在1对对手的模拟,模拟对方的技、战术特点及比赛风格,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研究和指定相应的对策方法。2对裁判的模拟,足球比赛中裁判员的判罚永远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那么通过对裁判误判、漏判的模拟练习,有利与运动员在比赛中遭遇不公十保持稳定的心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比赛中。3对观众的模拟,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组织一些观众进行喝倒彩,为对手加油等,以达到最佳实战效果,减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激反应。也可通过不同比分的模拟来增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承受能力[25,24]。

3.1.2.2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训练主要是运动员用大脑思维的意念活动来调节个人心理失衡,利用某些无声语言自己对自己施加心理影响,从而达到控制其行为的一种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都是非常有效的。运动员在意念活动中应多想象自己发挥好的场景,或采用暗示的套语如“我的状态非常好,我一定能够突破对方”、“只要我们正常发挥出水平,就一定能赢得比赛”。这些自我暗示能提高运动员对比赛情绪的自我调整和控制能力。而自我暗示也应根据运动员完成的任务解决问题的不同而各异,有特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常常是用来消除或减少因训练、比赛而产生的身体和神经上的紧张或焦虑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比较符合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也是现今较为先进的赛前训练方法[12]。

3.1.2.3自我认识调节法

是对运动员进行赛前思想教育,提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和动员其内部的动机。并且根据最新信息和所掌握的情报,帮助运动员进一步分析比赛形势,正确评价双方的实力,恰如其分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奋斗目标和比赛任务。这种方法对运动员克服盲目自信心理,消除过度紧张状态,产生坚定的信念和端正的比赛态度有积极的作用。在准备比赛阶段进行自我认识训练,可使运动员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不会受到影响[26]。

3.1.2.4心理适应调节法

在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常因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导致心理活动发生异常变化,这就要求运动员赛前应了解比赛场地的气候情况,场地质量,灯光亮度等外在条件。教育运动员服从裁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心理的适应与调节,以排除比赛中一切不利因素给运动员带来的影响,全面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在对抗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是一种采用频率很高的心理训练方法[2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活动是人类通过外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存形式,又反作用与人的行为。也是人最为复杂多变的状态之一。就足球运动而言,运动员的比赛状态都是在心理动态平衡破坏与重建的过程中上下波动。可以说,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令人

惊讶的原因与结果。我国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一直被认为比较脆弱、不稳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影响我国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舆论氛围、科技的运用、梯队建设、法制体系、技、战术水平等多个方面。但最为核心的还是心理问题,现代足球的飞速发展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竞争却日趋激烈。运动竞赛本身已不仅仅是体能、技能和战术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28]。心理训练训练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生理、生化及大脑神经活动等指标反映训练效果,在应用方面,重视长期专门化的心理训练,能增强足球运动员心理技能而非仅限于克服心理障碍。因此,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水平,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为中国足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Rachard.A.Magill.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张忠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38-339,262-264.

[2]陈耕春.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的运动知觉心理训练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9-12

[3](英>贝斯威克著。张忠秋等译.足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

[5]泛珠三角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6]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13.

[7]姒刚彦,李艳.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几点新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1995,31(9>:3-6.

[8]张晓燕,陆霞.浅析运动员训练中的心理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7,27(2>:17-20.

[9]杨伟.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调整与控制[J].甘肃科技,2002,18(12>:73-74.

[10]张力为.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21-725.

[11]杨晓红.影响足球运动员的赛中心理因素及相应训练方法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68-69.

[12]李茂堂.足球运动员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3>:298-301.

[13]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0-349.

[14]李泽波.司法介入足球“黑哨”的刑法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23-26.

[15]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6]杜邦胜.论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绪控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3>:46-47.

[17]余长青.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良心理的成因及调控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00-1201.

[18]陈易章,侯会生,立凤桥.等.足球比赛中失球时间的心理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05-907.

[19]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26(10>:43-53.

[20]马红宇.主客场赛制中的客场劣势分析[J].体育学刊,2001,8(4>:118-121.

[2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75-181.

[22]陈耕春.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的运动知觉心理训练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9-12

[23]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30,78-85.

[2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4-293.

[25]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09-211.

[26]姚家新.竞技战术与《孙子兵法》及其哲学、心理学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6-10.

[27]宋启明.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初步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9(3>:90-92.

[28]张红坚.中国足球的差距与对策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57-60.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的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导读:这篇论文是通过两点简单的社会心理学论文实验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的可用性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深入了解话题的其中精髓,讨论是围绕着实验方法用做于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有效性和现实性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一、实验社会心理学概念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其创始人冯特提出了两种研究取向,即自然科学的取向或者说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实验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科学的取向或者说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实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现象不作玄学思辨或空洞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实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相应的结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实验社会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在内的一切客观方法, 主要有: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系统观察、比较文化的研究、档案研究、测量法、统计法(包括相关法)、模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每一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或采用上述一种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所得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之一。持实证主义观点的人认为,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抽样调查收集各种经验数据。他们认为,唯有采取实证的方法才能达到科学的真理,唯有可被这种方法接近的现象才是科学的兴趣所在,才能被纳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实证主义直接衍化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客观主义(主张数据及其收集过程应剔除偏见)、行为主义(主张只着眼于外显行为,坚决排斥直觉主义、心灵主义以及现象学)和操作主义(主张社会心理学使用的概念,其意义不能来自经验过程之外)。 2、实验主义 自20世纪20年“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那本全面介绍实验成果并系统阐述其个体主义立场的《社会心理学》发表,公认为是“实验社会心理学”(也叫“科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首次将社会变量系统引入实验室中以后,以实验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手段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实际上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受实证主义影响,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方法上极力向一些精密学科靠拢,重定量而轻定性研究,力图在控制得十分严格的实验室中通过对变量的操纵来确定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致实验法,尤其是实验室实验基本成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实验社会心理学寻求答案问题的唯一方法。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新进展 概念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若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规则(又称命题、定理或公式),概念和规则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概念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掌握概念是个体学习规则、解决问题乃至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概念的学习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简化了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概念的学习和教学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概念教学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概念教学心理机制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概念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有哪些因素影响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已有的概念对学校里的概念教学有什么影响等日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的领域。因此,梳理和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十分有意义,也是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心理学研究对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概念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概念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概念转变的相关成果,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一、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心理学认为概念(concept)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并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心理学者从四种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了划分。 1.根据概念学习的方式进行划分。比如,维果斯基提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1]。 2.基于概念本身的复杂程度来区分。比如,奥苏贝尔提出的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初级概念是指通过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可以概括其关键特征的概念。二级概念比初级概念更复杂,不是经过观察正反例证而是直接通过同化定义获得。例如“,三角形”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矩形、圆形等)可以掌握其关键特征“;等边三角形”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边相等”这一属性的概念。再如,加涅所提出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界定的概念。又如赫尔斯提出的易下定义的概念与难下定义的概念。其中,易下定义的概念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加以揭示;难下定义的概念则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 3.依据概念研究的方法划分。比如将概念区分为自然概念(naturalconcept)和人工概念(artificialcon-cept)。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相应的例证。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概念。它起源于赫尔的研究(Hall1920)。 4.基于概念所揭示的关键属性的特点分类。这样的概念分类体系既有心理学家提出的,也有约定俗成的。比如:具体概念(concreteconcept)与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布鲁纳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概念定义之间的关系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conjunctiveconcept)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_朱新秤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朱新秤 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关键词社会认知心理学,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情感,交流 分类号B849:C91 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一直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称之为社会认知或社会认知心理学。90年代以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成果。 1从/朴素科学家0、/认知吝啬者0向/目标明确的策略家0转变 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隐喻(m eta p ho r),它是对人的社会认知特点的总看法,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是与这些隐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70年代以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隐喻是,人是一个/朴素的科学家0,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些隐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社会认知的模式。Kelly(1967)就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但是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并不完全地、精确地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导致社会认知、社会判断中出现大量偏差,特别是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中/朴素科学家0的隐喻开始向/认知吝啬者0转变。 /认知吝啬者0的隐喻认为,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困难的。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常常偏爱策略性捷径,而不是采用精细的统计学的分析,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人偏爱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 本文初稿于1999-08-30收到,修改稿于1999-11-16收到。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特点、方法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主要观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造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纽厄尔(Alan Newell,1927)和美国科学家、人工智能开创者之一的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等。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制激物的意义的

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知识是通过图式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心理学新进展作业

河南大学 题目:简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姓名程欣 学号 104753100585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年级专业 01级应用心理学 课程名称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简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其研究主要 集中于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上。该文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与人本思想的关系上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概括介绍,认为其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想;心理健康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rise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hare important psychology power, its research mainly focus on th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shaping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sitive emotions and healthy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was summarized introduction, think it will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Keyword: Positive Psychology; human-oriented thought;Mental Health 前言 自1997年Seligmen在就任APA主席一职后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主张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的发展、生活,如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并探索如何增强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帮助人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这将是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来看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寻找“人类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进化适应技能和学习性技能?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会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意义的生活,对这一现象又怎样解释呢?”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和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而二战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治理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其中约有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在对预防心理疾患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对于抵御心理疾患其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贱人、人际关系、技能、创造力、勇气、乐观、信阳、希望、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并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制品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

社会心理学前沿

社会心理学新进展 冯丽娟2008年4月授课体系 第一版块:国际社会心理学新进展的几大研究领域 第二版块:社会心理学与健康 第三版块: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工作领域:工作满意度、助人行为和领导 第一版块:国际社会心理学新进展的几大研究领域 关于自我的研究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一、关于自我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自我保护、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变 1、自我调节 拥有良好自我观的人,通常是幸福的,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并能激发指向美好未来的行为。当他们的自我受到损害时,他们会努力减少损害,进行自我改变和自我修复。 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肯定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 从长远来看,拥有相对准确的自我观,能够帮助维护自尊,因为个体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增加自尊的情境而避免威胁自尊的情境。 2、自我关注 “自我”的凸显性“聚光灯效应”、“透明错觉” 过分的自我关注“妄想综合症” (二)国内的研究: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与价值观研究 金盛华在最新版的《社会心理学》(2005)中提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self-worth orientation theory)” 自我价值定向是指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选择)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着个人指向特定对象(包括自身)和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并且,个人与周围世界、他人及其与作为客体的自我的关系,也是由其自我价值定位和自我价值状况决定的。 主要概念:自我价值与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支持、自我价值保护 二、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无意识过程、偏见和文化 1、无意识认识:“单纯暴露效应”;熟悉滋生喜欢 2、表情识别的跨文化性 基本的面部表情及其识别有很大的跨文化普遍性,然而,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表达规则有很大不同。 3、基本归因错误 把事件的原因更多归于性格倾向方面的因素,而较少归因于情境因素。 (二)国内的研究:社会认知与社会表征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如,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内隐自尊的研究,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内隐态度的研究等等。 三、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的研究:爱、性和婚姻 1、依恋与浪漫关系的建立 Furman和Fincham 都注意到,某些理论家已经推测了儿童与抚养者建立的依恋类型,创造了关系运作模型。 2、对于亲密关系的浪漫理想与实际差异 Fletcher和Simpson 认为,浪漫理想和实际关系的差异可以预测冲突和亲密关系的质量。 3、亲密关系冲突的解决 Fincham发现,在冲突中夫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消极的交流循环中退出。婚姻冲突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个体心理系统和家庭系统密切联系。 (二)国内的研究:爱情与婚姻 1、李朝旭等人(2006)用5个方面来表征爱情概念: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 2、佐斌、王娟(2006)认为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具有5个维度:①接纳;②关爱;③激情;④爱情价值观;⑤浪漫。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心理学研究新进展—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个新的领域,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对积极心理学的界定、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和研究层面的介绍。 关键字:心理学研究进展积极心理学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ositum,原意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因此,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了人内部的积极。积极这一概念最早在心理学界被系统提出来是在195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Jahoda)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的思想。但直到20世纪末,“积极”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 就目前来说,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了一下三重含义:①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②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管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史关于人类力量,如能力、乐观、毅力、善良、幽默、热情、宽容等的科学。概括的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 2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认知心理学的开始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如日中天,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认知革命的思想已经开始酝酿,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新思潮的形成。不过,在此之前,很难确定它的起点,更多心理学家认为1956年在认知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作用明显,因为这一年“美国心理学界发表了一系列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梁宁建,2003,p.13)。首先是乔治·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的研究。他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Miller,1956)。这篇论文使记忆研究重新回到心理学中,而且它显示出如何将信息论的概念应用到人类信息加工的表述当中。其次是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1915-)倡导的“知觉的新观察运动”(New Look Movement in Perception)研究。布鲁纳及其同事认为知觉者在知觉中起着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名被动的感觉资料的记录者,知觉者的人格和社会背景对知觉者的所见所闻有很大的影响。再次,是斯蒂文森(1956年,对认知心理学的发生来说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三个方面的研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的认知失调理论、西蒙(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在1956年开始发表他的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语言描述的三模型》(Chomsky,1956)。乔姆斯基提出的短语结构文法能够产生所有可被“图灵机”(Turing Machine)识别的语言,可被图灵机识别的语言就是能使图灵机停机的字串。随后乔姆斯基在1957年发表了他的代表性著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不是仅仅描写人的语言行为,而是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强调要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本人开始就看到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认知科学的意义,主张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这些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脑的内部,但人脑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呢?图灵明确提出了“图灵机”模型,而1956年西蒙和纽厄尔“逻辑理论机”(简称为LTM)的成功为后来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的语言和框架。西蒙和纽厄尔认为“逻辑理论机”不仅是计算机智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人类认知本质的证明,其系统的关键特征是将复杂任务分解成子目标,信息加工被表征为一系列的程序指令,而且启发式也用于辅助决策(Newell & Simon,1956)。直到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不仅是第一本冠名为《认知心理学》的教材,而且它建立了一个新学科的内容范围,它在信息加工理论框架下,对前人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其突出的贡献就是发展了诸如运用反应时等间接测量方法来揭示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在奈瑟尔出版了他的著作之后,《认知心理学》杂志和《认知科学》杂志分别从1970年和1977年开始出版发行。不管是否可以说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的起点,但至今心理学家都承认,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却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二、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各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中都是相互斗争又相互交融的。但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分析,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行为主义;当然,理性主义在纠正和否定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家日益把研究的重点从外显的行为转向内部的认知过程,探索内部的认知机制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家接受了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认知机制在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在于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认知机制”,探索认知机制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认知心理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正像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罗姆·哈里(Harre,R)指出的那样:“这个新的认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的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行为主义在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消亡很久之后仍然存在。”(Harre,1999)。它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行为主义,“经验主义的模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Kevin,1997)。按照经验主义取向进行研究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实证性的”。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1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2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3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7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Dartmouth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年S.Paert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 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标记版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黄雪娜 金盛华1 盛瑞鑫 1摘 要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1关键词2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本土化;整合 1作者简介2黄雪娜,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金盛华,195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盛瑞鑫,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中图分类号2B849:C9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0)03-0054-06 1金盛华为本文通讯作者。 oFoley ,RobertA.,/Evo l uti on ary perspecti ves on the ori g i ns of hum an s oci al i nstit u tions ,0In W.G.Runci m an ed .,The Origi n ofH uman Soci al I n stituti os ,Oxford :Oxford Un i vers i ty Press ,2001.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一直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大理论0或/纯理论0,如行为主义等。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家们意识到,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大理论0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抛弃了建立统一理论的企图,而代之以寻求所谓/中等范围理论0。中等范围理论不是像传统大理论那样,要对全部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找出普遍规律,而是仅仅对某一方面做出解释,如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做出解释,同时,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带有大理论的取向,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本文就近30年来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一、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 1.美国延续社会认知范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中,延续着传统的社会认知范式的主导模式,使正处在第三代思潮的社会认知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蓬勃发展,表现为数种具体理论建构。 (1)创新性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I)是有关人类本质的基础理论,它从苏格兰伦理学、德国相对论和英国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中得来,对/人类本质0这个古老话题注入现代意义。o到了21世纪,受美国早期实用主义 哲学的影响,米德(M ead)结合实用主义理论和心智理论,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近30年来,一些心等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发展了很多全新的符号互动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a ffect control theor y )。认同理论(-i dent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S tryker 、Burke 、M c -Ca ll 和S i m m ons 分别对认同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所建构的理论。112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理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体通过对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认同和解释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认同理论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认同理论,他们都共同关注三个主题,从而构成认同理论三个主要原理,即社会、自我和认同。情感控制理论(简称ACT )是近3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H eise 等人扩展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情境进行符号标示的观点,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状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测量结构、情感反应方程和情感控制过程的数理模型三个方面构成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12230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着情感控制理论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1)对控制系统中的文化情感反应强度进行跨文化研究;(2)对控制原理中的控制加工程序进行测量;(3)应用理论对情绪、越轨行为、宗教和社会运动等主题进行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 [论文关键词]学习记忆学习环境设计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