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摘要:本文从“上善若水”中阐释了老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的层面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缩,是主张以迂回的、非常规的、看似消极的方式来争取积极的人生目的。这是老子人生观的独特之处,也是老子的机智之处和常常被人误解之处。指责老子的人生观消极,是肤浅之见。

关键词:“上善若水”;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这里的“善”即是“德”。老子所论述的”德”是“道”的体现和基本特征。他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之人就是能够认识和掌握“道”的人,所以有“德”;“下德”之人就是不能认识和掌握握“道”的人,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德”。“上善”,即指“上德”,相当于具有上乘的、最好的德性的人。老子在这里以“水”喻“善”,提出“上善若水”的著名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贵柔守弱

在柔弱与刚强之间,一般人总以为“刚强胜柔弱”,老子却不同凡响,提出“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六章)的哲理。这里的“胜”字,既有“胜过”或“优于”之意,又有“战胜”之意。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命题具有二重含义,一是说柔弱优于刚强,二是说柔弱能够战胜刚强。在老子眼里,柔弱代表新生、生命力和灵活性,刚强则

一名社会老油条的8条处世哲学

一名社会老油条的8条处世哲学 1:许多人总是一厢情愿的相信关系,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就是关系。当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初登大宝,燕王朱棣来朝,有一御史向朱允炆建议道:燕王已渐露跋扈之相、不臣之心,还请陛下早做决断。朱允炆回答:他可是朕的亲四叔啊,断然不会向你想的那样。该御史听后反驳道:难道杨广与杨坚不是亲父子吗?宋太宗与宋太祖不是亲兄弟吗? 2:晋文公出逃的时候,箕郑跟随着他,有一次余粮不多了,箕郑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把这点饭留给主公吃。晋文公返国登上王位后,安排箕郑去做原(地名)的地方长官,他的理由是,这个人当年快饿死的时候都不会背叛我,今生肯定不会背叛我。然而却有人就此事批判晋文公当皇帝的思路不对,这个人认为做领导最高的境界是,不要指望别人不会背叛我,而是要依靠我不可背叛,不要指望别人不会欺骗我,而是要依靠我不可欺骗。 3:朋友之间偶尔相互帮个忙也没什么(别如借钱),但是帮了一次后,还找你帮第二次、第三次,没完没了,当你无力再帮他的是时候,立马面露不悦,对于这种人奉劝你还是早做了断比较好,不值得再继续交往。 4:一个团队中,假如取得了一点成绩,即使是你的功劳,也要对外把它推说成是领导管理的好。西晋大将王浑在平定东吴,活捉吴主孙皓后,遇到别人前来道贺时,他便说道:圣主宏谟,群帅戮力,老夫何功之有?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5:说别人的好话,要尽量在背后说,有时候通过一个“蒋干”去夸他,要比当面夸一个人,效果好的多。 6:在实力不敌的情况下,越是遇到对方打击排挤,越是要学会隐忍,最忌讳的是发牢骚,表面上保持微笑,让别人无法看透你,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将来有一天在这些人面前“笑傲江湖”才是王道。

上善若水生活感悟

上善若水生活感悟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缘,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说的话,他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象水一样的一样的柔性,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居于万物之下。正是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就效仿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不奢望报答。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弘扬一种处事哲学。做人也要根据给予你的条件,适当地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做到完美。就和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且能够变形,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就是什么形状,在海洋它是海洋的形状;在江河它是江河的形状;把它放在杯子里它是杯子的形状,把它放在缸子里它又是缸子的形状。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不是那样容易的。很多事情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是很烦人,很让人懊恼的,一旦处理不慎,解决不好,就会有很多麻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的方法,每一种方法就是一个结局,而这个结局关系很大。这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了。

对于这个,在小学的时候就有讲述,我们也许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那样的文章吧。 我记得有一篇《小交通员》的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叫立安的孩子去送信的故事。那是在战争时期了,在交通员老赵被敌人抓走以后,立安的爸爸派立安把两份重要的信件送到指定的地点去,交给王叔叔。到了地点,推开虚掩的门,王叔叔已经不在了。这时有人喊他:“站住,干什么的?”墙角冲出一个特务,用枪逼着他。孩子一下子吓愣了,随即镇静下来,说:“把豆腐钱给我吧。”“混蛋!”特务打了他一个嘴巴:“谁欠你豆腐钱?”孩子哭着嚷开了:“你不讲理!我爹病了,让我来收18号的豆腐钱,你不给,还打人……”“你瞎眼了,这是17号,再不滚,崩了你!”孩子趁势退了出来。他怕再遇见敌人,忙退到僻静的地方,把文件烧了。随后,悄悄回到17号门前,在墙壁上做了记号。立安回到家,把经过告诉爸爸,他爸爸夸奖道:“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万一落在敌人手里,死了也不能说实话……” 一个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做,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想吧,如果立安不懂事,把实情说了,那信件还不是落在敌人手里了吗?落在敌人的手里又是什么情形呢?这个所带来的后果恐怕很难估计了。 可见,在遇到事情,尤其是紧急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随机应变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化险为夷。如果直来

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

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能健康的心态。 每天怀有感恩的说谢谢,不仅仅是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微笑的表达感谢;当你悲伤时,有人会抽出时间来安慰你等等,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想来表达你对别人或生活的感恩,这里是弥缝从Zenhabits上修改的几个妥帖和奏效的方法。当然感恩是要来自内心的,所以这些方法只是个提示而已。 养成感恩的习惯。每天清晨醒来时,我都会默默地感激已有的生活和所爱的人,当然还包括其他我对之感激的人和事情(读者、网站捐赠者等等); 一封表达谢意纸条。如果别人向你寄来一封表达谢意的纸条,你一定会很开心吧~当你表达谢意时,并不需要正式的感谢信(虽然那更棒了),一张小小的卡片(或Email)就可以了,礼轻情意重。

一个小小的拥抱(在适当的时候)。对你深爱的人,与你共处很长时间了的朋友或同事,小小的拥抱时很好的礼物来表达感恩。 对每一天怀有感恩。你并不需要感谢特定的某人,因为你可以感谢生活!感谢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一位怀有感恩之心的朋友常常跟我说,当你每天醒来时,应该这样想: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今天又能安然地起床,而且还有崭新的完美一天。我应该好好珍惜,去扩展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传予他人。我要常怀善心,要积极地帮助别人,而不要对别人恶言相向。 不求回报的小小善意。不要为了私利去做好事,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留心一下他人,看看他喜欢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然后帮他们做点什么(倒杯咖啡,递下茶水等等)。行动强于话语,说声谢谢不如做一件小小善事来回报他。 一份小小的礼物。并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小小的礼物也足够表达你的感恩了。 列一份你感谢别人的理由。列这样一份清单,大概十至五十几条,表达你对他的感受,为什么喜欢他,或者他帮助了你哪些地方,而你此深怀感激。然后将这份清单叫给他。 公开地感谢别人。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表达你对他们的感谢,比方说办公室里、在与朋友和家人交谈时、在博客上、

上善若水读后感

上善若水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善若水读后感(一) 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的老子在其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具备最好禀性的“人”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适应任何之地,心胸沉静高远,待人真诚友爱,说话言而有信,为政谋求清平,处事能方能圆,行动善择时机。正是由于不与人争的美德,所以永远也没有过失。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对水的颂歌,但实际歌咏的对象却是具备像水性那样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个“善”字并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启发,对有关水德的进一步写状,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为什么老子把最好品格的人要比作水呢?这是因为水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独特的几种禀性。 其一、水能滋养万物生命。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 其二、水自居下流。尽管它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但却从不居

功自傲,更不会占据高位,把持要津,而总是默默无闻的处于众人不愿处的低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正因如此,才有“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的赞誉! 其三、水能以柔克刚。水性尽管温柔,柔弱,但这种温柔会聚集巨大的能量,变得异常刚烈。俗话说:水滴石穿。此非力使然,恒也。正是它不舍昼夜,持之以恒,才能把石一样坚硬的物品击穿。 其四、水能因势而变。水能至静——水平如镜、至洁——晶莹剔透,但也能至动——奔腾不止、至浊——混浊不清,总是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所以苏轼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正是水这种变动不居的性情,才使它能滋润万物,并且一路流过冲走许多污垢,荡涤人世间一切污泥浮尘。 正因水具有上述特质,不仅老子爱水,而老子的学生孔子也喜水,每见大水必观焉,并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的感叹!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水也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能利万物,可一旦洪水泛滥又会生灵涂炭,摧残生命。故常有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之说。老子在文中也只是认为水德“近于”而不是等于道。 上善若水读后感(二) 课上,老师曾讲到老子的“弱者道之用”时,谈到上善若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让我对水进一步加深理解时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处世哲学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近日来,我一直在研读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大约五千言的思想家巨作,值得反复研究思索,越读越有体会。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伟大的,现代人们却没有心思去读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古代汉语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不少人仅仅凭字面意思去解读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大相径庭,这也容易得出传统文化是糟粕,一古脑地扫入垃圾中的做法,实在是一种大错特错的可悲之处。 结合上下文,我们来理解一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其中文意思可翻译如下: 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始终保持刚直容马被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则会被人翻新或者更新;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终一无所获。 因此,有道的人会坚持以“道”作为基本原则,成为天下万物万事的法式、模范。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声显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长久。 所以,不与他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相争。古时候所说的“委曲求全”,也就是委屈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定不会是空话!它的的确确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世人应当懂得并信服这个道理,因为这也是遵从“道”的根本的行为。 简单而言,从生活经验中也完全可以看出‘道”的真理和意义所在,在遇到自己无法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先采取委屈忍让的方式回避,保全自己的能力静观其变。找到机会后再采取行动,或者避开锋芒,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引申而言,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退则是进,舍则是得,屈则是伸,含蓄则是彰显,不争则是争取……. 当然,在“道”的理论中,万事万物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要以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伸与屈”,“争与不争”,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这一段话简直是处世宝典,做人准则。 现代人的烦恼多,心理疾病严重,动不动就会有忧郁症,更严重的是精神分裂症,实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我们发现尤其女孩子的心理更脆弱,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她们也很不容易看不开,因为压力过大,比如恋爱失败,学业过重,工作难找,精神受到打击,走不出阴影,导致心理疾病。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第一次接触冯友兰先生,就是从他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记得高一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读本,在阅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当时对冯友兰及其儒家传统思想都很模糊,只知道冯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人生的四个境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这四个境界具体是什么都忘了。 说来也巧,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由于这篇文章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附录的,当时这本书已经看了两个多月了,心情比较急躁,也就没怎么注意,草草了之,又一次与之错过。 最近又重温《中国哲学简史》,在翻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关于具体的解释,作者说的很清楚:“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境界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次递进的,由最低的自然境界到最高的天地境界,就涵盖了世间所有形形色色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包含进这个体系中。 这本是一个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命题,但为什么我说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呢?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冯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且他想通过这个命题表达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这是儒家的传统,从孔子那里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就有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划分吗,最典型的就是宋明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提出的“三希”教育理念。 说起“三希”,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三希堂”或者《三希堂法帖》。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古玩书画,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从此,“三希堂”就成了乾隆皇帝的书房,之后把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选择其中精良的令人镌刻成碑,镶嵌在北海公园的墙间,就成了后来的《三希堂法帖》,而乾隆皇帝为什么称为“三希”呢?“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个是同“稀”,即稀少的意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稀世珍宝,自然要称为“三希”,这是一个原因,但这其中更包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人生目标。这里的“希”就是希望的意思,“士希贤”即读书人都希望成为有道德的贤德之人,“贤希圣”即贤德之人都希望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之人,“圣希天”即圣贤之人都希望成为通晓天、地、人的知天之人。 和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一样,周敦颐所说的“三希”亦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么,这种传统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中西文化比较》这本书,其中在谈论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就引用了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把中国文化总结为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当时在看的时候,对于“相与之情厚”,马上就理解了,因为之前看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边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说的很清楚,但对于“向上之心强”,一直没有理解,直到近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以及由此而联想到的“三希”命题,才豁然开朗,冯友兰和周敦颐的这种对于人生境界的架构不正是对“向上之心强”的具体体现吗?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将其书房名改为“三希堂”,就是以此来勉励自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道,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兼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所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浊。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任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对面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事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张笑天《上善若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 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 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 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 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 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 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 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 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 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

上善若水_感悟人生

《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 上善若水 仅此上善若水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但是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所以,当它流进殷末周起的中华历史时,有了一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但是,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

中国之三种处世哲学

中国之三种处世哲学 于波永 中国从古至今,既有三种处世哲学来支撑着人的精神生活。人一旦离开了精神支撑,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去自杀的。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和力量,在没有精神支撑的时候,通常就会自我爆破的。这个可以用很多来证明。例如:历史上的尼采,就是失去了精神支柱,或者没有了方向 性。 而对于中国来讲,很多西方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无神论者,他们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什么宗教信仰而生活的依然蓬勃向上,生机盎然。这个主要是他们对中国的古典哲学了解的要小一点。 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就早早的提出了三个哲学观点,而且后人降遵从这三个哲学观念作为人生精神支撑。以下,简单表达出来。 第一种,也是我们的入世哲学:儒家思想。这个儒家讲究的是如何来应对这个世界上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规律。用礼法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用货币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用多寡和名利让人们忙碌,用刑法来约束和处罚那些触犯条例的人。这种哲学思想,一直从春秋到现在。大部分人都受这个思想的影响。通常人们会带着面具,表现的不是人自身

的东西,往往不真实的东西都在外表,而内心的世界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工作一个样子,生活一个样子。不同的地方说不同的话,不同的人面前表现的就不同,讲究顺应,讲究中立,讲究中庸,讲究“剩”者为王。一旦入世之后,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不是儒家,即是儒人。 第二种,也就是我们的入世后出世的哲学:道家思想。这个道家思想,必定是从俗而不俗,从俗而脱俗的道家。道家可以把问题看的更洒脱,更加没有章法。万法取乎自然。自然而然,顺应天道。独善其身,自然为乐。无为而不为,无为而为之。先取道,后有德,再有法,再上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为权钱,不为名利,淡薄明智,一身轻松。洒脱超脱,而心中自有景象。而如要达到这个境界,却非入世后才能脱俗,超凡入道。生来不可为道。这种人,大隐于市,隐于林,隐于山水之间。道高一尺,因此,很多高人,对凡俗世界了解透彻的人,都会遵从道来。自己用道来明了自身,而用儒家思想去约束别人。自己能够超脱,让别人去受苦。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这种思想也一直 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境界。 第三种,就是我们说的清地思想:禅宗思想。可以用佛家来做为代表,他们选择的方式,是遁世。也就是不进入凡俗世界。只求一生清静,不让别人打搅。不入世,不问世间事。所谓空门,自我修行。从古至今,也有不少的佛家思想精粹流下来,供人们参考。佛既是我心,又是它心。无我无他,境地重生。不知生,蔫知死。生死两茫茫,入土为安。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人生在世,如同其他生命一样,不知从何处来,又不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看着《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随着文字,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书中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在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本书让人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启示 “上善若水”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乎,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一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奉献。这是水的仁爱利他奉献精神。它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滋润大地,滋养自然界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绿意和生机,贡献之大,无可替代。逐水草而生焉,水流的方向生命灿烂如斯。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水一样甘于奉献、忘我不争的人,如我们淄博大地诞生的革命烈士焦裕禄、“时代楷模”朱彦夫,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二是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永在低处的礼让。这是水的谦逊低调,不争名利的品行。老子说,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启迪我们做人应放低身段,保持谦和的心态。不管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或高或低,都应眼睛向下,任劳任怨,勇于进取,不甘平庸,追求自我超越。用更多的精力与能力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拥有一种求强而不逞强、不逞大的平和大气。 三是坚韧不屈,矢志不移的执着。这是水的锲而不舍,信念执着,奔向大海

中庸处世哲学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作者:————————————————————————————————日期: 2

君子之道 —浅谈中庸处世哲学 07级设计史论张凯 指导老师马敏 时间:2008.6.26

摘要: “中庸”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是不可须臾离的天下之正道、之定理。与后人断章取义的称其不上进与圆滑世故不同,中庸之道崇尚的是既入世又超脱的稳健人格,指出君子应执着而又坚守理想,无过无不及,践进可治邦,退可保身的弹性仕途,通过修养自身成大德以俟天命。它积极而不激进,内敛而不消沉,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人生智慧。中庸之道影响了数千年的含蓄沉稳而睿智的中华性格,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关键词:中庸君子之道处世哲学 正文: 何谓中庸? 关于中庸的本义,争议颇多。《中庸》开篇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即为中庸。指喜怒哀乐等人世情感发而有节制,合乎天道。如此便可以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后人对其解释中比较经典的便是子程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不偏颇坚守道(按天赋的本性行事)而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才叫中庸。 从词源学上来讲,《说文解字》关于中的解释为:“中,内也”。后来引申为内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没有发出来即是在内心里。其次是庸,“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不易之谓庸”即不变而普天通用的达道才谓庸。由此角度,中庸即为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达道真理保持一致①。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作为儒家推崇的最高德行,中庸被称为至德。暂且抛开前述中庸之解正确与否,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拥有的最高德行绝不仅仅是所谓“用中”的处世态度。相反,中庸之道是君子待人接物、立业建功的心法体系,包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和极精微的哲学.《中庸》所宣扬的大致可分为处世为人之道和治国平天下的法则,而后者及其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以其教条主义的说教和伦常等级规矩的游说而流于迂腐和不合时宜,并非本文所宣扬的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真正闪光点在于它的处世哲学。那样人生智慧的总结,那样耳提面命的叮咛才真正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中庸何为? 正如前文所述,中庸乃人生智慧的总结,是孔门传授心法的学说,被称为“实学”。那么践行中庸之道应有何为呢?依笔者拙见,中庸作为君子处事的行为准则,意在使君子培育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完美人格,奉行沉稳的用世之道和践行刚健而弗措的理想追求。慎独自律、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良好的内在修养,真正的君子不会在独处时因没人看到而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其所作所为依然是不放纵而合乎道的。这绝不是西方似的禁欲主义,相反,以孔门仁学为主导的华夏文化虽具有非酒神型的文化传统,但却也从未否定过情欲和性灵。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排斥“发乎情”却要求“止乎礼”,中庸追求的就是这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而这种完美人格的外化表现便是对他人隐恶扬善的宽容态度。《中庸》以舜为例,强调君子对人要隐其恶而扬其善,此处的本义并非不分原则的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是大仁义。可是,要达到这种对己慎独自律,待人隐恶扬善的完美人格是何等的不易,“白刃可蹈,中庸难得”的感叹由此可见 ①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4162932.html,/user4/jslyglitao/archives/2007/1979117.shtml ②李泽厚《华夏美学》

庄子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之——“外化而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顺应社会的潮流,不为社会所淘汰。社会一直都在发展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着,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找到如何顺应社会的筹码。所谓“内不化”,就是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要保持一份安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外物所左右,经得住诱惑,不受身外之物的束缚等。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心胸,不为“禁果”所左右,对于大千世界之下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也是动物,有动物本能的****和需求,人性,都是向往追求到最好的,****是无止尽的。回望历史,荀子主张“性恶论”,也是道出了点人的本性,虽然我个人并不主张之。《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天性在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伤风败俗的现象,所以需要教育,用礼仪进行教化,需要施行赏罚,这是荀子的处置法则。从荀子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的****和需求等感性的满足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与规则则会导致人性的衰微,道德的败坏,甚至社会的倒退。的确,人很难做到一直理性下去。清官难道从没受到外在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吗?正人君子难道从没走过弯路?那些小说中所谓的英雄人物都是人性理想的化身,传达的是人类的期望,满足人性追求完美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伟人,例如古人之民族英雄岳飞,今人之伟人毛泽东,难道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没犯过错误?总之,人性是复杂的。何况,水太清的话,鱼儿就活不了了,这可是常识。所以,要想在大千世界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一种坦然,经惑不疑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是怎么坚持的,那我外在也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纷纷扰扰不足为观。这样的话,不就孤立于社会大家族了吗?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能生存吗,更何况发展自己?虽然庄子主张“无待”、“逍遥游”,但还是要懂得如何遵守社会法则,这是前提。因为,人,不仅有他的自然属性,更有他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光凭着内心的一种把持,而脱离于社会的潮流与法则,那他拿什么来安身立命呢?有什么资格来安身立命呢?因为人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况且,“无待”,也是从有待慢慢的过渡到之,即使永远不能达到“无待”,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需要自己努力的修炼,让内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不断趋近于“无待”的境界。话说回来,人还是不能脱离于社会的。 庄子在《人间世》中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其中有两项是必须遵守的,其一命也,其一义也。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你的命,是命就要毫不犹豫地去遵守;作为臣子,你就必须对你所在的国家忠诚,这是义,你也要去遵守之。虽然庄子提倡特立独行,遨游于天地万物,但他也不反对人间万事中的潜规则,当然了,这也是庄子的矛盾所在。毕竟庄子还有人的躯壳和人的思想与灵魂,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无待”。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必然有角色定位。对于父母,你就是儿女;对于上司,你就是员工;对于老师,你就是学生;对于丈夫,你就是妻子等等,你的角色定位会随着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而相应发生改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只要挂上钩,就会存在着利害关系。其实,不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都会存在着这种利害关系。怎样处理好这样的利害关系?我们基本都会选择趋利避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和能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等,我们都会尽力的去迎进之;而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我们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和举止。趋利避害,这是人性的一种外在展现,是人适应于社会的价值取舍,也是“外化”的一种本能应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怎样才能面对外在的诱惑进行内在的把持呢?又怎样才能远离桀骜不驯的态度,让社会所容呢?《庄子》里的处世哲学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写过,有一个老者,但却返老还童,有着孩童的面容,周围人

“蔬菜的处世哲学”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竹笋:任重道远,要保持年轻的心。 卷心菜:直道不行拐个弯,做什么得有层次。 茄子:你绿得发青也好,红得发紫也罢,记得自己只是茄子就好。 ――摘自《蔬菜的处世哲学》 这段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感想?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得抄袭;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作文指导】 材料主要介绍了三种蔬菜,分别是“任重道远,要保持年轻的心”的竹笋,要学会“拐弯”且“做什么得有层次的”卷心菜,还有不管“绿得发青”还是“红得发紫”、但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只是茄子”之本的茄子。材料看上去文字简洁,实际上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写作思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引起的“感想”和“启示”,并结合“生活实际”作文。因此,可选取作文的角度也十分灵活:三种蔬菜的特点,可以是三种不同的思路;三种蔬菜的特点整合在一起,也可以是一种集合型的思路。 一是竹笋的思路。竹笋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即使人生“任重道远”,也“要保持年轻的心”。为何是“任重道远”?因为要从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为冲天的竹子需要经历无数的风雨和漫长的岁月,这其中的辛苦与艰难是难以量计的。为何“要保持年轻的心”?因为在这漫长的时间的磨难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冲劲与激情,而冲劲与激情是年轻的代名词。老气横秋的懒惰与散漫不适合开始人生这场长征,意志不坚定是无法走到最后的。必须一直渴望进步,一直心怀赤诚,才能到达那冲天的顶峰。这就是竹笋的特点给我们的第一启示:年轻,有冲劲,未来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从这个初步获得的角度出发,可以再仔细剖析作文。 二是卷心菜的思路。卷心菜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直道不行拐个弯,做什么得有层次。这和竹笋就有很大区别了。竹笋是一往无前,而卷心菜恰恰是懂得“拐弯”,讲究“层次”。“拐弯”是一个点,“层次”又是一个点。为人也好,处事也罢,很多时候只知道低着头一股脑儿往前冲是不行的,就像《雷雨》里周朴园告诉鲁大海的:“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我们还需要一点理性,需要“直道不行拐个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方向,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收敛自己的锋芒。能屈能伸,可弯可直,有时候才是智者风范!同时,卷心菜又“做什么得有层次”。层次何来?可能是因为它懂得“拐弯”,也可能是它本身别的特性使然,总之,这就是卷心菜的特点。层次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如分得清轻重缓急等等,有层次才是有智慧,干什么都是一根筋,不动脑子,不知变通,那是纯粹的莽夫。不难发现,“拐弯”和“层次”虽然是两个点,但是殊途同归。 三是茄子的思路。茄子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你“绿得发青”也好,“红得发紫”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记得自己只是茄子!大的方向其实也是提示得比较明确的,可以做多种理解。最明显的思路是“不忘初心”。“绿得发青”和“红得发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两种状态(“红得发紫”本身也常用来形容名气极大的明星),前者是人生的低谷,后者是人生的高峰。人的一生本就时常前途难测,不知什么时候会遭遇巨大的挫折和打击,从而陷入人生的谷底;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终于迎来人生的丰收。可是无论是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不应该忘本,不应该丢了初心。不管是青茄子还是紫茄子,茄子始终是茄子,终究不能是别的。不能因为外表的色彩而迷失了自己。这只是总的思路,具体作文论述时可以继续延伸角度,如,高官显贵不能平步青云之后就迷失在权势钱财的陷阱中,等等。 四是从整体来理解材料得到的思路。经过前面对竹笋、卷心菜、茄子的一一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三种蔬菜是特点鲜明,各有个性的。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本色”。所以说可

上善若水释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才能闲庭信步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坎卦(坎为水)与此义相同!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