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土壤与生命》单元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与生命》单元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与生命》单元练习
小学科学《土壤与生命》单元练习

第一单元

班级姓名

2分,共42分)

在我们周围的、、、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在我们观察土壤时,能够发现、、等小动物。

用纸巾包住一小块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土块,用力一握,纸变湿了,说明土壤里含有。

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称为,中等颗粒称为,细小颗粒称为。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

6. 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和

制作物品的,所以,它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

7. 被称为“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8. 、、、等都是破坏土壤的行为。

选择(每题2分,共24分)

能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

屎壳郎 B.蚂蚁 C.蚯蚓 D.青蛙

腐殖质是由什么变成的()

泥土 B.动植物遗体 C.塑料袋 D.泥土

渗水性保水性适中的土壤是()

沙土 B.黏土 C.壤土

下列哪种做法法会加剧水土流失不能保持土壤肥力()

修筑梯田 B.种植绿肥 C.开山毁林

能保护家乡土壤的活动是()

挖土烧砖 B.植树造林 C.过量喷洒农药化肥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的土壤是地球的()

表层土 B.下层土 C.岩石层

堤坝上种植的防护林或草坪的作用是()

吸烟滞尘 B. 保持水土 C.减少噪音

8、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A.沙土里 B.粘土里 C.壤土里

9.修筑梯田的作用是()

A.便于耕作

B.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0.下列三种土壤和点水很难握成团的是()

A. 沙土

B.黏土

C.壤土

11.下列不是土壤成分的是()

A. 水

B. 空气

C. 岩石

D.腐殖质

12.肥沃土壤的特点是()

A. 含沙多

B. 含水多

C. 含黏土多

D.含腐殖质多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2分)

1、落叶在土壤中变成了肥料……………………………………………………()

2、含沙量越多的土壤渗水越快…………………………………………………()

3、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生长…………………………………………………()

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

5、陶器都是土壤烧制出来的……………………………………………………()

6、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7、蜗牛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8、无节制地开荒毁林会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

9、少年儿童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10、一节1 号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

11、陶瓷和砖都是用土壤烧制出来的…………………………………………()

12.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四、问答(4分)

1.为了保护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1页第2页

五、探究(20分)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 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A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8题;共11分) 1. (1分)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A . 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 . 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 C . 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 . 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 (1分)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 . 有机物含量 B . 空气体积分数 C . 土壤生物数量 D . 无机盐含量 3. (1分)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 . 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 .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 . 给植物提供食物 D . 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4. (1分)小科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他在游览时对山上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 . 有机物含量 B . 空气体积分数 C . 土壤生物数量 D . 无机盐含量 5. (1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 . 风将黄土从中亚带来堆积形成 B . 本地岩石风化形成 C . 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 D . 早期温暖的气候自身演变而成 6. (1分)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 .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 . 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 . 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 .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7. (2分) (1)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________。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2.了解土壤拔高训练第三十篇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2.J 解土壤苏教版拔高训练第三十篇 第1题【单选题】 三种土壤中渗水性最差的土是() A、沙土 B、黏土 C、壤土 【答案】: A 【解析】: [解答】土讓按含沙和黏土量的不同可分为沙土、樓土、黏土三类?其中沙土的渗水性最差。 [分析]本题考査渗水性的唸 第2题【单选题】 土壤中渗水能力最强的是()。 A、壤土 B、黏土 C、黑土 D、沙土 【答案】: 【解析】:

[解答】渗水能力最强的土壤类型是沙土. D选顶符合题章. 故智実为:D。 【分忻】牡壊质地,土壊一股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妾。 >第3题【单选丿 陶器和砖是由()烧制出来的。 A、沙土 B、壤土 C、黏土 D、高山土 【答案】: C 【解析】: 【解答】胃渥和萤是由黏土烧制而咸的。C迭项符合麵意。 故答棄为:C. [分衙】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壇r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貝有较好的可塑性。 >第4题【单选; 土壤由()组成。 A、沙、黏土 B、水、空气 C、腐殖质 D、全部都有

说明:由于部分题中存在特殊符号,可能造成少量的字符乱码,如果你下载后才发现且对此 十分在意,可通过站内信息联系并为你找出正确的字符。 【答案】: D 【解析】: 【解答】土讓由沙、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等組或,D迭项符台题意。故答秦为:D。 [分析】土讓是垢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r由各种颗粒快犷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爼成.能生任植物。土壤田宕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槓物r微生物残体菌昇产生的有矶质、土壤生物(回艳物质)以及水分(液昭物质)、空气(气相I勿质)f氧化的腐殖质等组咸。 加点水可以很容易团成团的土是()。 A 、沙土 B 、 黏土C、腐殖质 D 、 壤土 【答案】■■ 【解析】: 【解答】加点水可以很容易因成因的土是黏土。B迭项符台题意。 故答棄为:B。 【分析】根松含有颗卷实少可以将土壊分为沙土、黏土和讓土三类。 ,第6题【单选题】 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时,保持不相同的量是() A、相同多的土 B、倒入相同多的水 C、同时把水倒入 【单选题】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试题1 苏教版

《土壤与生命》 一、填空 1、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中等颗粒为(),细小颗粒为()。人们根据()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含量特别多的是(),()含量特别多的是()。()()()三者含量比例差不多的是()。 2、土壤分为三层:()()()其中()养分最丰富,()养分少,()位于土壤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分解成(),供植物生长。1平方米约有()个土壤动物。这些土壤动物有()种。 4、蚯蚓被称为“()”和“()”。 5、表层土的养分来自(),它们别称为()。()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越多,土壤越()。 6、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生长的植物()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则()。 7、山上的土壤就比较(),人们通过()来防止()和保持()。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加以改良。常用的方法有()()()。 8土壤是覆盖在()的一种()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 ),为动物提供了(),为人类提供了()。土壤是()和()共同的()。 9、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 10、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同时也阻碍了()和对()()的吸收与利用。 11、土壤由()()()()()等物质组成。 二、判断: 1、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肥料。() 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的生长。() 3、含沙量越多的土壤,渗水越快。() 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 三、实验一:了解土壤的蓄水功能。 实验材料:土堆、草皮、水壶 实验条件:1、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一样; 2、变化的量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无草皮。 实验结论:保护植被就是保护()。 五、比较黏土、壤土的渗水和含水性。

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

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 7.栽小葱 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变化,知道小葱生长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2.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的喝水情况,知道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之一。 3.研讨如何照料盆栽植物,了解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基本需求。 4.愿意与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动物植物。 教学重点:通过一些动手实践活动,了解小葱生长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按照要求动手培育小葱,并观察小葱的生长过程,知道小葱生长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 教学准备:小葱、花盆及土壤、瓶子和水、湿纸市、黑纸袋、试管、一些盆栽直物的照片及家庭盆栽植物的护理知识、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 1.按照书上的要求,将五份相同的小葱放在同一地点的不同环境中生长,时间为十天,观察并记录小葱生长的结果。 2.在试管中放入一棵小葱,加入水,每天记录小葱喝水的情况,时间为一周。3、了解家中盆栽生长情况,跟爸爸妈妈探讨家庭盆栽直物的护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单元的篇首小诗: 小蚯蚓,xx,钻来钻去松土壤。

土壤松,种子忙,伸腿扭腰把歌唱。 长啊长,长啊长,我要长到地面上。 有了xx和xx,生出一片新希望。 2.学生自由朗读小诗,了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3.教师引导:同学们,种子的发芽、生长离不开土壤、阳光和雨露。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探讨土壤与生命。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栽小葱》。 4.板书课题: 7、栽小葱 二、探讨小葱生长的基本条件 1.教师引导:同学们,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呢?今天,我们就以小葱为例,亲自动手栽小葱,探讨小葱生长的基本条件。 2.出示本次活动的要求,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栽小葱的方法及要求:将一把小葱分成五份,放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坏境中,十天之后双察小葱的生长情况。 3.教师详细讲解本次栽小葱活动的注意点: 本次活动要求把五份小葱放在同一地点是指把这五份小葱放在同一个地方。要么都放在阳台.要么都放在厨房,不能一份放阳台,一份放厨房。 不同坏境指的是,把小葱分別栽在土里、放在水里、裹上湿的紙巾、罩上黒紙袋、放在地砖上或地上。 4.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的图片,明白书上五份小葱是放在土里、水里、裹在湿巾里、罩上黑紙袋、放在地砖上,这五份小葱都放在旧台上的。 5.学生回家按照要求在大人的都助之下迸行栽小葱活动,十天之后把五份小葱帯到学校。

小学科学溶解课件

幻灯片1 四上册(溶解)单元 幻灯片2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 是有一定认识的,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很难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 一系列活动中去。 幻灯片3 ●本单元原教材是比较成熟的,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修改后的教材中 得以保留。比如“溶解快慢的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等。 幻灯片4 原教材与修改后教材的课题目录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怎样加快溶解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分离盐与水的方法4、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 ●5、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幻灯片5 ●原来的第一课内容过多,新教材把原第一课拆为两课,《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充实了一些内容。《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不要求建立溶解概念,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观察。《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课通过对过程的观察,建立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原教材中的第5课《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一课中的几个活动保留在修改后教材的第3第4课中。 幻灯片6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4课,始终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 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溶解 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幻灯片7

泥土的生命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彩陶纹饰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的陶器十分发达,在目前已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多彩的陶器,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标志。赏析陶器应简要介绍陶器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成就,选择有代表性的陶器进行欣赏分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欣赏教学一定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美观与实用相结合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即每一件陶器都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 本讲也简单介绍一下制陶工艺,包括材质及烧制等知识。 教学重点 1、陶的发明与使用及其作用 2、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理解陶器制作的特点 体会工艺美术的 一般规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材 多媒体 板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传说女娲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便从此生活在泥土之上,也从此再也离不开泥土 生生不息地在泥土上劳作,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也是从玩泥巴和火开始的。 导出课题——泥土的生命 二 引入短片——有关陶的发明 早在原始社会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 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 变得更加 结实、坚硬 而且可以防水 于是陶器就随之产生了。陶器的发明 它揭开了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再展示一幅原始陶碗图片 相应图片结合实物 让同学说制陶的方法有哪些 然后显示制陶的方法 早期制陶 的方法很简单 有捏制法、泥条法等。再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共同的缺点 是制作规模小、速度慢等 导出陶车的发明 配上相应的图片。 四 陶车的发明——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明的一种可以旋转制陶的工具 可再看 一遍有关陶的制作的视频 并指出烧陶的两点:温度和材料。陶车的发明使陶器得到了 大规模的发展 大量陶器的产生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导出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五 阐述陶器发明的意义与作用 a. 陶器对原始先民生活起了巨大改变 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b. 除了对生活的影响外 同时也拉开了造型艺术发展的序幕。 陶器的发展越来越好 渐渐的对陶器的造型纹、饰越来越讲究 接着让同学们鉴赏陶器 的造型。结合图片具体赏析 造型艺术是已经超过了物质性的精神产品 原始陶器将柔

小学科学溶解部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习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习题一、填空1、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 ),中等颗粒为( ),细小颗粒为( )。人们根据( )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 )含量特别多的是( ),( )含量特别多的是( )。( )( )( )三者含量比例差不多的是( )。2、土壤分为三层:( )( )( )其中( )养分最丰富,( )养分少,( )位于土壤碎石之下的最底层。3、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 )分解成( ),供植物生长。1平方米约有( )个土壤动物。这些土壤动物有( )种。4、蚯蚓被称为“( )”和“( )”。5、表层土的养分来自( ),它们别称为(

)。( )是植物生长的必须肥料。( )越多,土壤越( )。6、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生长的植物( )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则( )。7、山上的土壤就比较( ),人们通过( )来防止( )和保持( )。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 )加以改良。常用的方法有( )( )( )。8土壤是覆盖在( )的一种( )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 ),为动物提供了( ),为人类提供了( )。土壤是( )和( )共同的( )。9、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 )的土壤( )失去利用价值。10、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同时也阻碍了( )和对( )(

)的吸收与利用。11、土壤由( )( )( )( )( )等物质组成。二、判断:1、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肥料。()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的生长。()3、含沙量越多的土壤,渗水越快。()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三、实验一:了解土壤的蓄水功能。实验材料:土堆、草皮、水壶实验条件:1、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一样;2、变化的量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无草皮。实验结论:保护植被就是保护()。 五、比较黏土、壤土的渗水和含水性。六、人类土壤的破坏活动有哪些?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答:七、举出人类和动植物离不开土壤的事例(最少写5个)。答:八、具体说说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答:名称和分类沙土黏土壤土渗水性含水性适合生长的植物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完整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我们在(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2、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供给植物以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即(肥力)。 3、小草的根很(长),这是因为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4、挖小草时不能伤到小草的(根)。 5、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6、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答:土壤中有小动物,比如:蚂蚁、蜗牛、蚯蚓;有植物,比如: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水)、(空气)、(沙)、(腐殖质)和(黏土)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初始陶器)。 7、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8、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9、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0、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1、下例三幅图是用放大镜观察的土壤颗粒,请在图下填出它是哪种土壤中的颗粒。 (1)沙土中的颗粒(2)黏土中的颗粒(3)壤土中的颗粒 1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2019-20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4.1 土壤中的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第1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A. 植物 B. 动物 C. 微生物 D. 三种都是 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 B. 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 C. 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D.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 3.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 土壤应充分干燥 B. 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 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 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A. 有机物的含量 B. 矿物质的含量 C. 微生物的含量 D. 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雨后天晴,有经验的农民常给农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 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C. 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 减少土壤中的生物 6.如下图,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A. B. C. D. 7. (1)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________。 (2)土壤中的________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的________是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________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 8.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 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________,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________。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________。 二、中档题 9.“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后,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小学科学溶解练习题

小学科学溶解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将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中的面粉分离出来。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的溶解()、()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中的肥皂溶解得快。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可以不同,其他所有条件都要()。 4.把粗盐和细盐同时放进温度一样、水量一样的水中,()盐溶解得快。 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6.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7.我们通常利用酒精灯火焰的()给物体加热。 8.我们常喝的饮料“雪碧”中溶解了大量的()。 9.蒸发实验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10.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开始析出盐的结晶。 11.把一小勺食盐和一小勺沙分别放入两杯水中,用筷子搅拌,能在水里溶解的是(),不能溶解的是()。这是因为()放入水中后,化成了()的微粒,

()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或()的方法分离出来。而()放入水中后,经过搅拌后仍然沉在水底没有什么变化。 12.常用的加快食盐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有()、()、()等。 13.用搅拌的方法加快食盐溶解的实验中,()、()、()等都要相同,只有()这一个条件不同,实验结果才会准确。 14.一杯用热水冲的,已经搅拌好的浓糖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糖,我们可以用()的方法使杯底的糖溶解。 15.把一杯浓盐水放在太阳下晒,杯中的()会被蒸发掉,最后杯底会留下()。 二、判断题 1.搅拌可以加快糖的溶解。()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3.两块肥皂分别放入装水的杯子中,放在热水中的一块一定溶解得快。() 4.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5.因为砂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一杯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砂糖。() 6.水蒸发了,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7.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

肥沃的土壤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学情分析:三年级孩子刚接触科学,喜欢实验,但孩子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秩序,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上课课堂常规需常抓不懈,强化训练形成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

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目标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综合测试 苏教版

土壤与生命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土壤是(水)(空气)(腐殖质)和(岩石微粒)的混合物。 2、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壤土)(黏土)三类。含沙量多的是(沙土),细小黏粒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和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沙土)渗水性快,保水性能(差),(黏土)渗水性慢,保水性能(好)。 3、用餐巾纸包住土块,握一握,纸上有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把土放入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把土块放在火上烧闻到刺激气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4、用多种感官来比较沙土和黏土,方法有(摸)(看)(捻)(握)(闻)(烧)等,沙土摸起来比较(粗糙),黏土通气性能(差)。 5、制作肥料袋分三个步骤:一是(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烂菜叶),二是(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口轻地扎上),三是(把塑料袋放在黑暗地方)。 6、称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是因为(蚯蚓在土里活动,大大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了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称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是因为(蚯蚓的粪便成为肥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7、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养料和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所以说土壤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 8、土壤是分层的,一般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其中(表层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十分丰富。 9、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其中在普通森林里,一平方米有(5万)多个土壤动物。1节一号电池能让(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10、土壤中腐烂的动物植物的遗体又叫做(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它越多,土壤越(肥沃)。 11、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蚯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与生活》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与生活》精品教案 一、激趣导入,互动探究天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谈话交流。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首先咱们就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开心辞典。 2、介绍游戏规则:一会儿大屏幕上出现一个词语,看了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请你以最简单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再和我们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 3、游戏开始,老师举例示范。 老师看到“天气”这个词想到的是“秋游”,这个周五我们学校就要组织全校同学去秋游,如果那天的天气是个阴雨天,那这次活动就可能被取消了,所以我很希望那天的天气是个晴朗的好天气。 4、互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从旅游、交通、农作物、运动、战争、衣着、身体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交流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归类板贴。 总结:刚才同学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说了这么多。看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被天气的变化所影响着,这天气与生活真是关系密切啊! (游戏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境,又培养了学生大胆发言、乐于交流的心理品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游戏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深刻感受到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天气的变化影响着。) 二、认识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1、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这么大,你知道哪些常见天气?在这些天气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2、汇报交流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晴天、雨天、雪天、雾天),引导学生体会常见天气现象的基本特征。教师相应出示图片(阴雨蒙蒙、大雪纷纷、大雨洪水、阳光明媚),加深对常见天气现象的理解。 3、看来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学生自由表达,交流各种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常见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学会欣赏天气、赞美天气,表达常见天气对我们生活的一些影响,渗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三、探究特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1、除了刚才大家交流的这些常见天气,你还知道那些特殊天气? 2、指名交流,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课件(台风、龙卷风),加深学生对特殊天气的了解。 3、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像台风这样的特殊天气在我们身边也经常出现。据资料统计,今年袭击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有十余次,可以说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很大。 4、听了这么多关于特殊天气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在了解常见天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特殊天气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更加深了学生对天气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理解。) 四、在特殊天气中的自我保护

土壤里面有什么

《土壤里面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起保护土壤,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教学情况,学生对土壤比较熟悉。 2.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对保护土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探究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认识土壤里面有什么,对土壤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探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4. 结合教学内容和课题,适时渗透德育思想。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土壤里面有什么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滴管、土壤浸制液、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⑴保证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要素? 学生回答:空气、水(现在正流行讨论日本核危机会不会引起水污染)、土壤。 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究竟《土壤里面有什么》。(出示课题) (能结合当前生活的实际,从日本核危机会不会对空气和水造成影响,比较自然地引出今天所学习的课题。导入简洁、自然,引起学生探讨兴趣,并能有机地渗透环境对土壤的影响。)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7016176.html,/programs/view/wTsY4Uee_mA/(了解土壤) 2.体验土壤 ⑴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土壤,那么你知道土壤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请一名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找到土壤。 ⑵请学生说说对土壤有什么的理解。 (培养学生合理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与想象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表现自己。)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全单元教案设计.doc

第一单元土壞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是: 过稈与方法 ?能够亲曰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H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 了解十?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1. 谈话:今夭,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提出白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木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 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纟R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 注意观察土壤屮“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白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 让学生冋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了?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屮总结H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冋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木纟R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屮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十?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十?壤屮砂、黏十?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 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出示几盒录像屮岀现的土壤标木,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 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囤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 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 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屮的成分有关?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 让学生冋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屮总结£|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 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 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十?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完整版)土壤的成分教案

4.1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 方埠中心学校张伟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之一:空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的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思维角度。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展示桐庐的风景照,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老师觉得非常漂亮,所以把这些美景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得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觉得我们的家乡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对于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师: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新课展开: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 同学们的桌上都放了一些新鲜土壤,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并把你获得的信息记录在任务单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小组汇报你所观察到的结果。 师:我们把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发现这些生物包括了植物、动物,老师建议刚才用手扒过土壤的同学等下下课一定要去洗手,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土壤中可能含有微生物 师:的确如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甚至很多小动物把土壤当成了他们自己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加快溶解教案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①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对比实验) ②(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16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搅拌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搅拌快 慢不搅拌快 慢 研究结论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 ③(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④师: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