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

而渐以成症矣。”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衡。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因怒而得,〈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引血归肝”(《国医宗旨》)。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1.肝脾不调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

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2.肝胃不和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

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乳房、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关于气结腹痛,《症因脉治》认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中医妇科学B》第4次作业及答案

《中医妇科学B》第四次 1. 妊娠期用药,除下列哪项外,其余均应慎用或禁用 D.健脾和胃[1分] 2. 女患者,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面色萎黄,神疲纳呆,便溏足肿,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治疗首选方剂为:C.完带汤 [1分] 3. 子晕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C.子痫 [1分] 4. 治疗子肿脾虚证的首选方是:A.白术散 [1分] 5. 妊娠恶阻的主要病机是:C.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1分] 6. 带下量多,色淡黄,质稀薄,无味,面色晄白,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缓。其治法是: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1分] 7. 妊娠病胎元正常的治疗原则是:A.治病与安胎并举 [1分] 8. 女患者,孕8周,阴道出血5天,开始量少,昨日起量增多,有大血块,腹痛腹坠,阵阵加重,查宫口已开大,见组织物堵塞宫口,此时治疗原则应遵循:B.下胎益母 [1分] 9. 女患者,28岁,停经45天,阴道少量出血2天,色黯淡,小腹坠痛,腰膝痠软,小便频数,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其治法是;E.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1分] 10. 治疗恶阻肝胃不和证的首选方剂是:B.橘皮竹茹汤 [1分] 11. 完带汤中除有柴胡、甘草、人参、白术、苍术外,还有:B.山药陈皮黑芥穗车前子白芍 [1分] 12. 下列哪项对已破损期异位妊娠有重要诊断意义? E.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1分] 13. 治疗滑胎气血虚弱证的首选方剂是:D.泰山磐石散 [1分] 14. 治疗妊娠腹痛虚寒证的首选方是:B.胶艾汤 [1分] 15. 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 E.子满[1分] 16. “妊娠病”之名首见于:B.《金匮要略》 [1分] 17. 妊娠小便淋痛的症状中,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E.闭塞不通[1分] 18. 下述除哪项外,均属子晕的临床特点:E.昏迷抽搐 [1分]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和胃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VIP与CGRP水平及相关受体影响研究-王宇

42 第22卷 第12期 2020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2 Dec .,2020 和胃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VIP 与 CGRP 水平及相关受体影响研究 王宇,陈海铭,李惠平,高学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ZD-0959)作者简介:王宇(1985-),女,辽宁锦州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中医急症。通讯作者:陈海铭(1965-),男,辽宁本溪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急症。 摘要:目的 探讨和胃理气方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肠黏膜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表达水平及相关受体的影响,阐明该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方法 对40只健康 Wistar SPF 级大鼠采取SPSS22.0软件平均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胃理气方中药干预组和多潘立酮阳性药对照组。观察试验后大鼠胃肠动力变化,采用胃排空试验和小肠推进试验来测定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采用western-blot 法及RT-PCR 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VIP 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多潘立酮阳性对照组大鼠及模型组大鼠相比较,中药组、西药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VIP 及其受体血管活性肠肽1受体(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1,VPAC1)蛋白、CGRP 及其受体活性修饰蛋白质1(receptor activity modifying protein1,RAMP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VIP 及其受体VPAC1蛋白、CGRP 及其受体RAM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VIP mRNA、CGRP 及其受体RAMP1 mRNA 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VIP mRNA、CGRP 及其受体RAMP1 mRNA 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和胃理气方可能通过降低模型大鼠的VIP、CGRP 以及相应受体的表达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理气方;肝胃不和;大鼠肠黏膜组织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2- 0042- 05 Effects of Hewei Liqi Decoction on VIP and CGRP Levels and Related Receptors in Ra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of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WANG Yu,CHEN Haiming,LI Huiping,GAO Xuem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wei Liqi Decoction on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P and CGRP and related receptors in rats with liver-stomach disharmony functional dyspepsia,an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is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stomach disharmony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40 healthy Wistar SPF ra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SPSS22.0 software,10 rats in each group,including blank control group,model control group,Hewei Liqi Decoction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doperidon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Gastric emptying test and small intestine propulsion test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gastric emptying rate and small intestine propulsion rate. The expressions of VIP and related receptors in rat intestinal mucosa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blot and RT-PCR. Results Compared with rats in the domperidon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the small intestine propulsion rate of rat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an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showing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ovarian division and proliferation pathway PCNA mRNA in both the high-dose and low-dos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P and its receptor VPAC1 protein,CGRP and its receptor RAMP1 protein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tissues of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P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P and its receptor VPAC1 protein,CGRP and its receptor RAMP1 protein in the rat intestinal mucosa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group(P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P mRNA,CGRP and its receptor RAMP1 mRNA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tissues of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blank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IP mRNA,CGRP and its receptor RAMP1 mRNA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of rats i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2.010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学名词解释 1. 生理白带:是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 其量适中,无腥臭味,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2.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多在13-14 岁,即“二七”之年。 3. 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 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1-35 天,平均28 天 4.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10 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 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5.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3-5 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 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6.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7.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8. 胞阻: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 也有称“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 9.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亦称之为 “子病”“病儿”“阻病”。 10. 子满:妊娠5-6 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子 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与西医“羊水过多”相似。 11. 巨大儿: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等于或大于4kg,就可以称为巨大儿。 12. 胎萎不长:妊娠4-5 个月后,江苏代孕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 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称为“胎萎不长”,亦称“妊娠胎萎燥”“妊娠胎不长”。 13.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漏胎” 14.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伙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 不安”。 15. 足月产:孕妇在妊娠38-42 周内分娩,称为足月产。 16. 过期产:孕妇在妊娠42 周以上尚未临产者称为过期妊娠,超过42 周再分娩的,称为过 期产。 17. 早产:孕妇在妊娠28-37 周内分娩,称为早产。 18. 产后腹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 中因瘀血引起者,称为“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19.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20. 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 21. 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 段时间,需6~8 周,也就是42~56 天。 22. 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 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 屡堕”,临证中,本病以连续性、自然性和应期而下为特点。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23.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4.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1. 月经的生理:①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 岁,早至11-12 岁,迟至16 岁②一般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 为适中,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 无血块,无特殊臭气。③绝经年龄一般为45 到55 岁。 2. 天癸与月经的关系:①天癸,男女皆有②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③ 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④天癸至,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

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改善症状,因此,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将近年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概述于下。 1 辨证分型治疗 1.1 肝胃不和型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故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柴胡12 g,白芍12 g,香附10 g,木香6 g,延胡索12 g,川楝子12 g,佛手6 g,青皮6 g,陈皮6 g,枳壳10 g,郁金6 g,紫苏梗6 g,川芎10 g,丹参15 g,蒲公英15 g,炙甘草6 g。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本病21例,取得良好疗效。张俊巍[4]等运用金红片(古方金铃子散加入木香、红花、八角叶等组成)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和中止痛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5例,疗效满意。邹燕燕[5]运用疏肝和胃汤:柴胡6 g,白芍15 g,郁金12 g,茯苓15 g,丹参15 g,蒲公英15 g,甘草6 g。治疗本病68例,结果痊愈35例(占51.5%),有效23例(占33.8%),无效10例(占14.7%),总有效率85.3%。张学英[6]等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胃失调,气机不畅,故运用疏肝行气汤治疗本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 湿热中阻型陶春晖等[7]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蔻仁、枳实、白术、麦芽、谷芽各10 g,茯苓、全瓜蒌各15 g。治疗本病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潘相学[8]等认为本病以湿热阻胃为标,胃气虚弱为本,而成标实本虚证,运用黄连益胃灵片剂口服,药物由黄连、蒲公英、白术、吴茱萸、陈皮、仙鹤草、甘草7味药组成,其药量按3∶5∶4∶1∶2∶3∶2加工制成片剂,每片重0.25 g,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杨大坚[9]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素虚,外邪湿热影响胃失通降;脾失运化,湿困中焦,日久蕴热,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湿热内生发为本病,运用三仁汤加味治疗,处方: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蔻6 g,川厚朴15 g,法半夏15 g,通草6 g,竹叶10 g,滑石,佛手10 g,苏梗10 g,谷芽15 g。结果有效率达90.62%。 1.3 脾胃虚弱型付远忠[10]等用四君子汤:人参(选用广明参)30 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6 g,细末过20目筛。益气健脾,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促进胃粘膜修复,加强胃粘膜屏障作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5例,取得满意疗效。杜子华[11]认为本病病程较长,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故以脾胃虚为本,日久所致瘀滞为标。运用自拟胃灵散。处方∶黄芪210 g,党参150 g,三七120 g,白术120 g,白及60 g,木香60 g。治疗96例本病患者,结果治愈52例,占54.1%;好转40例,占41.7%;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朱晓等[12]认为本病属后天脾胃之气虚弱。故以加味六君子汤,处方:党参、焦白术、炒枳实各10-15 g,茯苓、炒麦芽、炒谷芽各20-30 g,姜半夏8-12 g,陈皮、炒枳壳、佛手各10-12 g,三七粉(冲服)3 g,炙甘草5 g;生姜5-8 g。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1.4 脾胃虚寒型杜春文[13]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盐附子100 g,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白芍、焦三仙各30 g,干姜、砂仁、延胡索各20 g,甘草、木香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其中盐附子先煎2h,砂仁后下。7d为1疗程,治疗1-4个疗程。)治疗本病患者48例,

妊娠呕吐药方1

妊娠呕吐药方1 妊娠恶阻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出现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的疾病。相当于妊娠剧吐。 诊断依据 1.呕吐厌食或食人即吐,一般发生于妊娠早期的3个 月内。 2.若仅见恶心呕吐、择食嗜酸者,称为早孕反应。 3.须与妊娠肝炎、胃炎、阑尾炎相鉴别。 证治概要 妊娠恶阻主要病位在脾胃和肝。其致病原因有脾胃虚弱,素体肝气偏旺以及痰滞。其病机关键是孕后血聚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其气上逆,胃失和降。在治疗时当分因论治,胃虚者则宜健脾和胃,肝旺者宜抑肝和胃,痰滞者宜豁痰养胃。总宜时刻照顾胃气,以其和降为顺。 分证选方 一、肝胃不和证查阅药方用法查阅药味加减查阅三反九畏查阅疗效评定 [主症] 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腥。胸满肋痛,心烦口苦,嗳气叹息,头胀而晕。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治法] 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常用方] 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 紫苏叶0.9—1.2g,黄连0.6—0。9g。水煎服,每日2—3剂。 [辨证加减] 1.若呕吐甚者,加半夏、乌梅以抑肝降逆止呕。 2.若呕吐酸苦水较剧,可改用左金丸清泄肝热,和胃止呕。 3。若头晕明显者,加甘菊花、钩藤、天麻以平肝息风止眩。 4.若舌红口干者,为呕甚伤津,加沙参、石斛以养胃阴。 [按语] 本方原无方名,据《中医妇科学》补。 [参用方] 1.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g,吴茱萸30g。为末,水泛为丸,每次2—3g,一日2次。开水吞服,亦可水煎服。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经火旺所致恶阻。症见妊娠早期呕吐酸苦水较重,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2。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半夏、枳壳各6g,陈皮、茯苓各4。5g,甘草1。5g,竹茹9g,黄连3g。水煎服,一日1剂。功用:清热除烦,降逆止呕。主治:妊娠早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

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中医诊治肝胃不和证

中医诊治肝胃不和证 发表时间:2010-08-26T17:27:23.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李昭 [导读]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李昭(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 15300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89-02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胃失和降证候:胃脘胀闷或胀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次症胸胁走窜疼痛无定处,乳房胀痛,面色发青,多疑善虑,善太息,胃中嘈杂,呕吐黄绿苦水,干呕,不欲饮食,口苦,口臭。或舌红舌苔薄白,或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或弦数临床上以脘胁胀痛,食少嗳气,吞酸嘈杂等为主症的证候。脉沉弦。脘胁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苔薄黄,脉沉弦等,为本证的诊断要点。 (一)胃脘痛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舌苔薄白,脉弦。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所致。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4.方剂柴胡疏肝汤。 (1)方剂组成柴胡10g、陈皮10g、川芎12 g、赤芍12 g、枳壳10g、香附12 g、甘草9 g。 (2)方解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陈皮、枳壳,理气和胃;川芎,调理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3)随证加减疼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嗳气呕恶较甚,加法半夏、苏梗降逆和胃。痛而纳呆,兼食滞,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消食顺气。若病情反复不止,恐理气香燥之品伤阴耗气,可用佛手、绿萼梅、玫瑰花、厚朴花等理气而不伤阴。 (二)呕吐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时作,吞酸,嘈杂、嗳气频频,胸胁满痛,若情绪波动时,则呕吐症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证治要诀·卷之六·呕吐》:“食呕多因七情而得。”及“气呕因盛怒中饮食而然。”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4.方剂四七汤。 (1)方剂组成苏叶15 g、制半夏12 g、厚朴10g、茯苓15 g、生姜10g、大枣10g。 (2)方解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制半夏、茯苓、生姜、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3)随证加减胸胁胀闷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肝解郁。心烦口渴,吐酸,加青皮、郁金、黄连、山栀。 (三)呃逆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舌苔薄白,脉弦。 2.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逆气动膈而致。 3.治法疏肝顺气,和胃降逆。 4.方剂五磨饮子。 (1)方剂组成乌药15 g、沉香10g、槟榔15 g、枳实12 g、木香10g。 (2)方解乌药、木香,解郁顺气;沉香、槟榔、枳实宽中降气。 (3)随证加减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渴,气郁化热者,加山栀、黄连清肝和胃。 (四)血证吐血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吐血色红或紫暗,胁脘疼痛,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化火,横逆犯胃,损伤脉络而致。 3.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4.方剂龙胆泻肝汤。 (1)方剂组成龙胆草15 g、木通12 g、泽泻15 g、柴胡12 g、车前子15 g、生地黄12 g、当归10g、黄芩15 g、山栀15 g、甘草6 g。 (2)方解龙胆草、黄芩、山栀,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甘草,疏肝调中;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泻中有补,清中有养,为清泻肝经实火常用方。 (3)随证加减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以凉血止血,或合用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白茅根、大黄、牡丹皮、棕榈皮)。胁痛甚,加郁金、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体会胃脘痛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的胃脘痛临床常见,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用柴胡疏肝汤加上救必应、延胡索效果较好。如细菌性炎症配合敏感抗生素;若胃酸分泌过多配合制酸药如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或胃舒平等,会收到更快更好疗效。肝胃不和证的胃脘痛每因情志因素发病,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也是治疗手段之一。呕吐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可见于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等。笔者经验是辨证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辨病用药,如若为神经性呕吐者,加以心理治疗并配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若为胃炎者,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若为幽门痉挛者使用解痉药等,效果更好。呃逆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可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尿毒症等。笔者经验是辨证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辨病用药,如若神经性呕吐者,加以心理治疗并配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若为胃炎者,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若为尿毒症,应配合透析治疗。血证吐血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多见。笔者经验是临证时区分本病轻重缓急,如吐血量少病情轻,可辨证使用中药治疗。如吐血量多病情急重,则应手术治疗。

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_李艳

-138-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V ol.(6) No.31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A review on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李艳1舒劲2※ (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31-0138-03 证型:IDBG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对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十年来关于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近年来,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关键词】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Literatures on researching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within recent years were retriev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Research on Ganwei Buhe style of atrophic gastritis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Ganwei Buhe; Atrophic gastritis; Review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31.07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又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CAG临床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嗳气、纳呆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胃痛”、“痞满”、“胃痞”、“嘈杂”等范畴。祖国医学将CAG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6个证型[1],其中肝胃不和证在临床上较多见,现就目前对肝胃不和型CAG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及现代研究 1.1 病因病机 张镜人[2]认为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殊性是木郁化火、横逆犯胃,病机发展以气滞为中心。乔桂凤[3]认为肝胃不和型多见于CAG发病的初期,患者平素常有情志不遂、烦燥易怒、好生闷气。金亚城[4]认为萎缩性胃炎其发病机理为脾胃素虚,遭受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李翠竹[5]认为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由肝气郁结,克伐脾胃导致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而成。 1.2 现代研究 1.2.1 与食道胃内压关系 有研究报导肝胃不和组慢性胃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屏障压(LESP-GP)、胃体压、胃窦压、幽门括约肌压力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胃镜下显示肝胃不和组患者胃窦运动减弱,蠕动次数减少,且42.31%(44/104例)的患者见有少量至中等量胆汁反流。 1.2.2 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肝胃不和组患者血浆MT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胰高糖素具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可引起胃排空延迟和胃节律紊乱,肝胃不和证患者胰高糖素的增高可能是其产生胃运动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亦有研究者测得肝胃不和证患者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含量低于正常人。如徐昌君[6]等用放免法检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血浆中GAS、MTL、SS、VIP等胃肠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肝胃不和型患者空腹血浆GAS和MTL水平明显下降,而SS及VIP水平无明显变化,初步推测肝胃不和证的产生可能与GAS和MTL水平下降有相关性,而与SS 及VIP无明显相关性。肝胃不和证的发生与相关胃肠激素的影响,研究报导不一,仍需进一步探讨。 1.2.3 与HP感染的关系 郑昱[7]等通过对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的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实证(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62.50%)多见,明显高于虚证(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亦有研究测得肝胃不和证HP感染阳性率为58.67%(88/150),高于其他证型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远高于HP阴性患者。 1.2.4 与环核苷酸的关系 有研究者测得肝胃不和组血浆环核苷酸(cAMP)明显增高,cAMP/cGMP比值较正常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证患者机体交感神经机能偏亢。 1.2.5 与PG I(胃蛋白酶原I)、PG II(胃蛋白酶原II)的关系 马伟明[9]等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的PGI、PGII含量和PGI/PGII比值高于脾胃虚弱组和胃络瘀血证组,说明CAG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与MG7-Ag(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和PG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1.2.6 与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孙良华[10]等对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发现肝胃不和证的

胃疡病中医诊疗方案(2019)

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诊疗方案 (2019 年) —、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胃疡TCD编码:BNP0 10 西医病名:消化性渍疡TCD编码:K27.90 1 k25、906k26、901 消化性溃疡就是指暴露于胃酸与胃蛋白酶区域(主要就是胃与十二指肠)得慢性粘膜溃疡,有时可穿透粘膜肌层及浆膜层。属祖国医学 “胃疡"之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主要症状:胃皖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 按)、力完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 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烦躁易怒、便祕、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 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锁餐检查证明就是消化性溃疡。(已去) (二)疾病分期 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 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 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 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叢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 期。 S 2期:溃疡得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 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与证:胃月完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暧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 苔薄白或薄

肝胃不和症状及治疗

肝胃不和饮食保健 肝胃不和食疗 肝胃不和吃什么好?适宜食物: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红薯(甘薯、地瓜、番薯),香菇,山药,栗子,红枣(大枣),鸡肉,兔肉,猪肚(猪胃),牛肚(牛百叶),羊肚(羊胃),牛肉,桂鱼,泥鳅,糯米,扁豆,豇豆,蜂蜜。不适宜食物:酒,腥,膻,腻,辛辣,生冷,生发类。食疗方:【陈皮油淋鸡】配方:公鸡1只(约1500克),陈皮20克。制法:清水1000~1500毫升,加入一半陈皮及姜、葱、花椒、盐少量,把洗净的鸡放入煮至六成熟,捞出。卤汁入锅,烧沸,再入鸡,用文火煮熟,捞出待用。锅内留卤汁少许,放入10~30克冰糖及少许味精、盐收成汁,涂抹在鸡表面上。菜油入锅内,烧熟,另一半陈皮,切丝炸酥。将鸡倒提,用热油反复淋烫至颜色红亮为度,再往鸡的表面抹上麻油,然后切成小块装盘,撒上炸酥的陈皮丝即成。功效:理气开胃。用法:佐餐食用。【二绿茶】配方:绿萼梅6克,绿茶6克。制法: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金橘饮】配方:金橘200克,白蔻仁20克,白糖适量。制法:金橘加水用中火烧5分钟,再加入白蔻仁、白糖,用小火略煮片刻即可。功效: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用法:每日1剂,或随意食之。【胡萝卜炒陈皮瘦肉丝】配方:胡萝卜200克,陈皮10克,瘦猪肉100克。制法:胡萝卜切丝,猪肉切丝后加盐、黄酒拌匀,陈皮浸泡至软切丝。先炒胡萝卜至成熟后出锅,再用油炒肉丝、陈皮3分钟,加人胡萝卜丝、少许盐、黄酒同炒至干,加水少量焖烧3~5分钟,撤入香葱即成。功效:宽胸理气。用法:佐餐食用。除了食疗保健,日常我们如何护理? 肝胃不和应该如何治疗? 肝胃不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多喝热水,不吃辛辣的食,说话尽量小声,每天作息规律,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调情志,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减少诱发因素。慎起居,适寒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肝胃不和中医治疗方法疏肝和胃--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常用中药:吴茱萸、黄连、川楝子、茯苓、玄胡、香附、炙甘草等肝胃不和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1、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1)根除Hp:质子泵抑制剂(PPI)为PI标准计量+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痢特灵0.1g),均一日两次,疗程一周;PPI标准计量+痢特灵0.1g+克拉霉素0.5,均一日两次,疗程一周。铋剂为中心:丽珠得乐标准剂量+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痢特灵0.1g, 均一日两次,疗程一周。复治病例:PPI标准计量+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0.35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痢特灵0.1g)组成四联疗法,疗程一到二周;或PPI标准计量+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BC)0.35g+痢特灵0.1g +克拉霉素0.5g,疗程一到二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