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33~8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杨小冬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显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特别是某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或注意增强现象。该文围绕该问题,主要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多个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信息,实验范式。

分类号 B841.4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因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展实证研究常常困难重重。但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本文围绕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特别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4],分别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各研究在实验模式、刺激材料和被试选样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1.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 [5],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 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6~8]。

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

收稿日期:2004-06-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2300383.html,

-834-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括焦虑病人和高焦虑状态个体)命名有威胁性含义词的墨色时间较中性词长[9,10]。因此,研究者认为焦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容易将注意投放至消极情绪信息,提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

除了考察个体在意识水平对情绪刺激信息的知觉加工特点,Mogg等人[11]还采用情绪Stroop掩蔽实验在阈下知觉水平呈现刺激,探察个体在非意识情况下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如,白色词出现在黑色(或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背景颜色块上,被试要尽可能快地命名背景颜色。词呈现的时间很短(1ms),然后就被一串任意组合的白色字母覆盖。字母串能有效掩盖前面呈现的词,但不会掩盖背景块颜色。词在视知觉的阈下水平呈现,随后的测试证明被试不能明确意识到呈现的是什么词。其结果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个体在颜色命名时受到负性词的干扰高于中性词。研究者据此认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发生在前注意阶段[6]。

需要指出,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中,负性情绪信息对任务加工的显著干扰通常发生在有情绪障碍被试组,而在正常被试组则比较鲜见。因此,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广泛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和创伤后障碍(PTSD)个体认知特点的研究[8]。而这类研究也试图证明情绪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特殊的认知加工模式。

1.2 点探测实验(probe detection task)

传统的视觉点探测实验任务通常用来测查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 [12]。在与情绪信息有关的视觉点探测实验中,一种设计方法是两个词成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两个词以上下位置排列。其中一个是中性词,另一个是消极情绪词。同时呈现约500ms,要求被试大声读出位于上方的词。词对消失时,一个探测点(星号)出现在其中一个词所在的位置,被试要尽快对探测点做出按键反应。研究发现,焦虑个体对出现在威胁性含义词位置处的探测点的反应快于中性词位置出现的探测点,差异显著。该结果也说明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13,14]。

在与双听实验(the dichotic listening task)相结合的点探测实验中,研究者试图测查焦虑个体是否在非意识水平对威胁性刺激有注意偏向。在Mathews等人[15]的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只关注一只耳的信息(故事),在非注意耳呈现一系列威协性和中性含义的刺激(词)。被试要根据注意耳的信息,按任务要求对显示屏上随机呈现的视觉探测点及时作出按键反应。结果显示,与正常被试相比,当非注意耳呈现威胁含义的词时,焦虑个体对显示屏上探测点的反应要慢于非注意耳呈现中性词时。研究者以此来说明负性情绪信息在非意识水平仍能吸引加工资源。但是,在双听实验中,被试可能会进行注意的转移,快速地将注意资源分配给非注意耳。因此,双听点探测实验是否能反映注意在非意识水平的特点仍有疑问。

相对于双听点探测实验可能存在由于注意转移而造成的意识污染,Holender[16]提出视觉掩蔽实验模式(visual masking)能较好地避免这一问题。因此,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masked version of the dot probe task)似乎对证明前注意阶段存在负性偏向更有说服力。Mogg等人的实验中[17],词对在视知觉的阈下水平呈现(14ms),紧接着出现的一对掩蔽刺激(任意组合

第12卷第6期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835-

的字母串)也呈现14ms,探测点出现在掩蔽刺激对的其中一个位置上,被试要对察觉到的探测点尽快作按键反应。任务结束后的检测表明每个被试对刺激词的觉察未达到意识水平。实验中,词对中的一个词为消极词,另一词为中性词。结果显示,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高焦虑特质被试对消极词位置出现的探测点的反应较快。这类研究与情绪Stroop掩蔽实验的结果一致,显示出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且注意偏向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与情绪Stroop实验范式类似,情绪点探测实验范式主要适用于情绪障碍个体以及高焦虑特质个体。

1.3 线索提示范式(cue-target paradigm)

该实验范式基于Posner等人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18]。靶刺激(target)出现在左视野或右视野,注意在左右视野转移。靶出现前会有一个提示性的线索刺激(cue),靶刺激出现在提示线索的同一空间位置称为有效提示,出现在提示线索的相反空间位置称为无效提示。研究证明手动反应时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慢于有效提示条件,产生提示效应。因为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注意需要从提示位置脱离开并转移到靶刺激位置。Stormark 等人[19]用消极意义的和中性意义的情绪词作线索,探查情绪性线索对被试注意转移的影响。实验中,屏幕上的左右视野各有一个矩形框,要求被试注视其间的一个十字注视点,告诉被试靶刺激(星号)将出现在其中一个框内,在靶刺激出现前,会先给出一个提示线索。如,在左侧的矩形框内出现一个词(负性情绪词或中性词),词在屏幕上持续显示600ms,提示被试靶刺激将很可能出现在左侧,被试在出现星号时要尽快作按键反应(见图1)。有效提示(星号在线索出现的框内出现)占2/3,无效提示(星号在线索的对侧框出现)占1/3。结果显示,词的情绪效价(负性、中性)和提示的有效性(有效、无效)间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当情绪词作线索时,有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要明显短于无效提示条件,而且情绪词作线索时产生的这种差异大于中性词。该研究还记录了头皮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显示,对负性情绪词存在一个整体的P3成份的增强。该研究结果说明,当负性情绪词作为有效提示线索时,能比中性词获得更高的注意程度。

++

++

++

有效提示无效提示

图1 线索提示范式实验示意图

-8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Stormark等人的研究主要以普通大学生为被试。Yiend等人[20]采用此范式,以图片为刺激材料对正常个体和焦虑障碍个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威胁性意义的图片作线索时,高焦虑特质个体的注意转移显得较为困难,但低焦虑特质个体则差异不显著。因此,情绪线索的提示效应主要发生于特殊个体,还是具有普遍性?仍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明。

1.4 情绪条件反射实验(emotional conditioning experiment)

在前述研究中,情绪信息基本上是以词或图片的形式呈现,词和图片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真正的情绪感受或着诱发情绪感受仍有待探讨。在Stormark及其同事进行的多项研究[21,22]中,以负性刺激信息(令人讨厌的白噪音)取代情绪词作为情绪刺激信息,通过情绪条件反射实验来探查负性含义刺激对注意的影响。

以Stormark等人的实验为例[22],情绪条件反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条件反射,第二阶段为注意实验。建立条件反射阶段,在实验组,以90分贝的令人讨厌的白噪音作为非条件刺激。一旦出现噪音,左右视野两个灰色矩形框中的一个将闪亮,在矩形框闪亮和噪音间建立条件反射。在控制组,无论屏幕出现的是闪亮的矩形框,还是灰色矩形框,或不出现矩形框,白噪音一直呈现。白噪音和闪亮矩形框无法建立特殊联系。为验证条件反射是否在而且只在实验组被试建立,该研究还记录了两组被试的皮肤电反应。结果显示,在不出现白噪音的情况下,只有实验组的被试对单独出现的闪亮的矩形框有较强的皮肤电,表明产生了条件反射。在注意实验阶段:要求被试注视两个矩形框之间的一个十字注视点,接着一个矩形框突然闪亮并持续600ms作为注意线索,然后靶刺激出现在其中一个矩形框中,要求被试尽快作按键反应。有效提示占2/3。行为结果显示,控制组被试出现了经典的提示效应(在有效提示条件下,对靶刺激的手动反应时快于无效提示),条件反射组被试却没有出现提示效应(在较早进行的试次中,甚至出现无效提示快于有效提示的情况)。头皮ERP 记录显示,在矩形框闪亮过程中,条件反射组对闪亮的矩形框出现了一个增强的N1成份(主要是顶区150秒左右的负波波峰增大)。Stormark等人认为N1的增强显示了个体对提示的注意程度较高,这是因为为条件反射组的被试对闪亮矩形框建立了负性情绪感受的联系。这说明,在最初的注意选择阶段,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感受性较强。

Hugdahl和Stormark对其研究总结分析认为[2]:条件反射组的被试手动反应时上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差异的消失,不是由于线索不能有效指引注意,相反是被试故意把注意从有负性情绪意义的线索上撤离开。在无效提示条件下,反应时的缩短就是注意撤离的表现,这说明个体在识别出威胁性刺激后会快速转移注意。当靶刺激出现时,被试的注意已经不再集中在线索上,从而更快地注意到靶刺激,因此造成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反应时差异的消失。从生存适应的观点来看,个体对威胁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在最初阶段是一种警觉反应,紧接着则是逃避反应。

1.5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SVP)范式中,一系列刺激项目(可以是字母、数字、词语或图片等)在计算机屏幕的同一个位置相继快速呈现,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项目。设定刺

第12卷第6期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837- 激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为靶刺激。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靶。任务要求被试在刺激项目呈现过程中搜索靶并在刺激序列呈现结束后报告靶刺激[23]。前述点探测和有效提示范式主要涉及注意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和转移特点,而RSVP 范式则主要涉及注意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24]。

通过RSVP 范式研究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研究者主要基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特有的“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现象。在RSVP 范式的双任务条件(dual task condition )下,在一组刺激序列中指定两个靶刺激,定义先出现的靶刺激为T1,后出现的靶刺激为T2,要求被试对两个靶刺激都予以注意。刺激序列呈现完毕后被试要报告T1和T2是否出现过,或是报告T1和T2的特征(见示意图2)。结果,被试通常能正确报告T1,但是对在T1出现后200-500ms 的时间区段内出现的T2,报告的正确率则显著偏低。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段,被试的注意力似乎脱离了目标,该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现象[23~26]。有趣的是,如果T2紧跟在T1后出现,或者在T1出现500ms 以后的时间段出现,则不出现上述“注意瞬脱”现象。众多研究试图探查该现象的认知机制,虽然在有关具体加工过程的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的共识是:对T1的加工占用了心理资源,只留下较少的资源给T2,在发生注意瞬脱现象的时间区段内的注意资源非常有限[23,27]。

反应 快 速 序 列 刺 激 呈

图2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示意图

Anderson 等人[28]利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考察了正常被试和杏仁核受损被试对情绪词和中性词的“注意瞬脱”现象。实验中,每组刺激序列包括15个项目,两个为靶刺激,其余13个为分心物。在呈现的刺激系列中,第一个靶刺激(T1)均为中性词(如“距离”);

-838-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第二个靶刺激(T2)一半为消极词(如“奸污”),一半为中性词,分心物为中性意义的长字母单词(平均长度为11.66个字母,长于靶刺激)。每个刺激项目呈现130ms,项目连续出现,无间隔时间。T1和T2显示为绿色,分心物为黑色;T2在T1出现后的第1-7个落后位置出现。在每一组刺激序列呈现结束后,要求被试对两个绿色的靶刺激作出报告(打出两个单词)。实验结果显示:在“注意瞬脱”现象发生的时间区段内,正常被试和右侧杏仁核受损被试对消极含义T2的报告准确率要显著高于中性含义的T2,双侧杏仁核受损的被试和左侧杏仁核受损的被试则未出现差异。该研究表明,正常个体在注意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在“注意瞬脱”期间)仍然表现了出对负性情绪刺激信息的注意水平较高。同时,也进有力地证实左侧杏仁核在涉及情绪信息的知觉加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Keil等人[29]一项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且这种显著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位置(该研究中为232ms处)。但是情绪唤醒度较低的情绪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

在注意瞬脱现象基础上,有关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特点的研究是近年新兴的一个方向,其认知加工机制和脑神经基础的探讨仍需今后的研究进一步充实。

2 总结与展望

从实验模式来看,有关情绪信息对注意影响的实验研究主要建立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基础上。条件反射范式和Stroop范式是心理学中的经典范式,点探测实验和有效提示实验范式则是建立在Posner有关注意的空间分配和转移研究基础上[12,18],而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则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大量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已有的实验范式的基础上,通过呈现情绪性信息来考察情绪和认知的关系,这是目前在实验室进行情绪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实际上,可采用的实验模式有多种,本文介绍的点探测实验、情绪Stroop 实验和有效提示范式是其中影响较大、研究者较早采用的范式,在有效提示范式基础上结合经典条件反射而形成的情绪条件反射实验是一种较特别的尝试,通过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来探讨情绪信息的注意瞬脱则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方向。目前,在实验室进行情绪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多的认知实验范式也不断地被引入情绪研究领域。当然,研究者们仍在努力尝试,寻求新的实验方法。

从揭示的问题来看,在不同的实验范式条件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代表了注意在不同方面的特点。情绪Stroop实验主要显示了情绪刺激信息的语义干扰效应较强;点探测实验主要体现情绪信息对注意资源空间分配的影响;有效提示范式则表明了情绪信息对注意转移的影响;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表明出个体在注意资源有限时仍对情绪信息比较敏感。以上几种研究范式分别指向情绪信息对注意的干扰、对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和对注意资源的时间分配的影响等问题。至于其的具体心理机制是什么?这还需要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期待将多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考察同一个具体问题。

从被试来看,本文所介绍的点探测实验和情绪Stroop实验结果主要建立在对焦虑个体

第12卷第6期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839-

(包括临床焦虑症患者和非临床的高焦虑特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用情绪障碍个体进行研究,一方面出于临床治疗目的。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地诱发被试的某种情绪感受,这一直是影响情绪研究的棘手问题,由于情绪的主观体验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实验室研究常常难以对此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研究者通过选择处于特殊情绪状态的被试来研究个体情绪对认知加工活动的影响,进而探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在有关知觉和注意的研究领域,焦虑个体对威胁性情绪刺激信息的注意偏向一直是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多数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结果,肯定了焦虑病人对负性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沿着这一思路开展的同类研究,特别是关于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注意偏向的研究则尚未达成一致结论,[4,30]因此,今后有关抑郁个体和其他情感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的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另外,如Anderson等人[28]选择杏仁核受损的被试进行研究,则是另一种思路,该研究的取向更注重情绪加工的脑神经基础,这也是今后情绪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从刺激材料来看,前文所介绍的方法中,除了情绪条件反射实验所用情绪刺激最初为白噪音外,其他研究范式多选择情绪词作刺激材料。目前,已发表的有关情绪的研究报告中,情绪Stroop实验和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主要以语言文字材料为主。在点探测实验和有效提示范式中,已有研究报告采用了情绪图片或情绪面孔作刺激材料[7,20,31]。有情绪色彩的文字和图片毕竟与实际的情绪诱发源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情绪词或图片对被试的影响与真实情绪诱发源对认知的影响有何异同仍待进一步考察。

从技术手段来看,目前有关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多地结合电生理和造影技术[皮肤电、心电、脑自发电活动(EEG)、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1]。这些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指向两个目的:其一,研究人员希望用这些技术手段来解决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其二,有关认知和情绪的脑神经基础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前沿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在试图解释人类情绪产生和加工的脑机制[32]。在有关情绪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上,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在注意的时程分析方面有其优势;而关于注意对情绪信息的偏向或增强的脑区定位方面,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发挥着主要作用。每种技术手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今后有关认知和情绪的研究中,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成为越来越显著的一个发展趋势。

纵观20年来有关情绪信息对注意的影响的研究,其研究历程和技术方法的发展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已然取得的成果则鼓励着研究人员们在这个领域进一步探索,解决悬疑问题,并获得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Dolan RJ. Emo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Science, 2002, 298: 1191~1194

[2] Hugdahl K, Stormark K M. Modulation of selective attention: behavior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measures. In: R J Davidson, K R

Scherer, H H Goldsmith (eds).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76~291

[3] Matthews G, Wells A.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 In T Dalgleish, MJ Power (eds).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 press, 1999. 171~192

-840- 心理科学进展 2004年

[4] Dalgleish T, Taghavi R, Neshat-Doost H, Moradi A, Canterbury R, Yule W. Patterns of processing bias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across clinical disorders: a comparison of attention, memory, and prospective cogni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generalized anxie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3, 32: 10~21

[5] MacLeod C M.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etin, 1991, 109: 163~203

[6] Mathews A, Macleod, C. Cognitive approached to emotion and emotion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4, 45: 25~50

[7] Mogg K, Bradley B P.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anxiety: a cognitive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In: T Dalgleish, MJ Power (eds).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Chichester: John Wiley& Son press, 1999. 145~170

[8] Williams JM, Mathews A, MacLeod C.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 120: 3~24

[9] Mathews A, MacLeod C. Selec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 cues in anxiety states.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85, 23: 563~569

[10] Mogg K, Mathews A, Weinman J. Selective processing of threat cues in anxiety states: a replic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1989, 27: 317~-323

[11] Mogg K, Bradley B P, William R, Mathews A. Subliminal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3, 102: 304~-311

[12] Posner M I, Synder C R, Davidson B J. Attention and the detection of signa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0,

109: 160~174

[13] Macloed C,Mathews A, Tata P. Attentional bias in emotional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6, 95: 15~20

[14] Macleod C, Mathews A. Anxiety and the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 threat. The Quarterly of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8, 40A:

653~670

[15]Mathews A, MacLeod C. Discrimination of threat cues without awareness in anxiety stat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6,

95: 131~138

[16] Helonder D. Semntic activation without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dichotic listening, parafoveal bision, and visual masking: a survey

and appraisal. Behavior and Brain Science, 1986, 9: 1~66

[17] Mogg K, Bradley B P, Hallowell, N. 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 roles of trait anxiety , stressful events, and awareness. The Quarterly

of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4, 47A: 841~864

[18] Posner M I. Orienting of atten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0, 32: 3~25.

[19] Stormark K M, Nordly H, Hugdahl K. Attentional shifts to emotionally charged cues: behavioral and ERP data.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95, 9: 507~523

[20] Yiend J, Mathews A. Anxiety and attention to threatening pictures. The Quarterly of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1, 54A: 665~681

[21] Stormark K M, Hugdahl K. Peripheral cuing of covert spatial attention before and after emotional conditioning of the c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996, 86: 225~248

[22] Stormark K M, Hugdahl K. Posner MI. Emotional modulation of attention orienting: A classical conditioning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40: 91~99

[23] Shapiro KL, Arnell KM, Raymond JE. The attentional blink.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7, 1: 291~296

[24] Chun M M, Potter M C. A two-stage model for multiple target detection in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5, 21: 109~127

[25] Raymond J E, Shapiro K L, Arnell K M. Temporary suppression of visual processing in an RSVP task: an attentional blin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2, 18: 849~860

[26] 李永瑞,梁承谋. 注意瞬脱现象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学动态,2001, 9 (1): 5~11

第12卷第6期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841-

[27] Kranczioch C, Debener S, Engel AK.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the attentional blink phenomenon.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03, 17: 177~187

[28] Anderson A K, Phelps E A. Lesions of the human amygdale impair enhanced perception of emotionally salient events. Nature, 2001,

411: 305~309

[29] Keil A, Ihssen N. Identification Facilitation for Emotionally Arousing Verbs During the Attentional Blink. Emotion, 2004, 4: 2~-35

[30] Mineka S, Rafaeli E, Yovel I. Cognitive biases in emotional disorder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ocial-cognitive perspectives. In:

R J Davidson, K R Scherer, H Goldsmith (eds).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976~1009

[31] Bradley B P, Mogg K, Falla S J, Hamilton L R.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ening facial expressions in anxiety: manipulation of

stimulus dura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1998, 12: 737~753

[32] Davidson R J, Scherer K R, Goldsmith H (eds).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Experimental Paradigms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s Effect on

Attention

Yang Xiaodong, Luo Yue-Jia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 within psychological domain.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many researche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attention and emo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ne of claims is that subjects show attentional bias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 (especially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The most influential paradigms concerning this question a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including Stroop paradigm, probe detect task, cue target paradigm, emotional conditioning experiment, and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Finally,the authors analyze the perspectives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attention, emotional information, experimental paradigm.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北京大学心理学重要实验设计课件

第一讲导论:心理实验研究的哲学基础 一、笛卡尔(1596-1650)和艾宾浩斯(1850-1909) 1.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我思故我在”,我的全部本性在于思维作用,认识外界事物必须靠心灵。心灵与形体彼此独立。 “身心交感论”:除了天赋观念、意志以及思维仍由心灵认识外,感觉、爱、恨、恐惧等是这一相互作用的结果。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的控制上。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词语学习的实验材料──如“DIQ”、“KOP”等。采用这些材料可以达到几个目的:(1) 控制难易度;(2) 控制熟悉度;(3) 控制单元间的联结强度。(4)使用德文字母组合了约2300个无意义音节,解决了词语材料可能重复的问题。 采用序列学习法:把学习材料的各个单元项目排成序列,形成一个词单,在学习时,每个项目都按词单中固定的顺序依次一一呈现给被试,词单呈现完毕,被试开始回忆每个单元项目及其序列位置。例如,第一单元项目是“DIQ”,第二个是“VIF”,中间的记不清了,最后一个项目是“KOP”,如此等等。如果被试不能正确回忆所有的单元项目,或达到预期的学习标准,就必须继续接受另一次学习回忆期,如此等等,直到被试达到预定的学习标准。 以节省百分数为因变量,研究了间隔时间与遗忘的关系,采用了6个不同水平的学习和回忆的间隔时间: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以及31天。 结论:开始一段时间遗忘较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遗忘速度减慢。 二、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为什么艾宾浩斯的研究富有生命力? 1.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Karl R. Popper):可证伪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科学的研究程序:问题假设→实验研究→理论→新的假设……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直觉) 2.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

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一、情绪的基本函义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表现,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 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 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都在争取跻身社会成员中最优的位置,都在力争实现自己最高的期望值,都具有很强烈的发展自己的愿望。 在这种高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以期实现自我。 行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于是,相应地就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 人们能否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绪,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要看其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情商。 情商是衡量情感智力的参照指数。 情感智力包括五方面内容: 1 / 3

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 情感智力的高低将关系到一个人在今后的个体自我成长中的成功与否。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技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有两个学生,一个功课好,一个功课虽不如前者,但毕业进入社会后,发展得却比前者好。 这里就包含一个后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较强的情感智力的因素。 而反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卢刚事件。 卢刚由于处理不好嫉妒情绪,即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导致伤人也害己的惨痛悲剧。 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生存质量更加决定于个人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控制、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的自我认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说,一个公司招聘 10 个人,但报名竞争的就有 1000 个,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都是失败者。 如果应聘者不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他下次还能坦然地面对再一次的招聘机会吗?如果处理不当,这个人的人生前景也许就很灰暗。 因此,对于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较高的情感智商,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人力资源】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资料

一、情绪的基本函义 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表现,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都在争取跻身社会成员中最优的位置,都在力争实现自己最高的期望值,都具有很强烈的发展自己的愿望。在这种高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以期实现自我。行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于是,相应地就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 人们能否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绪,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要看其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情商”。情商是衡量情感智力的参照指数。情感智力包括五方面内容: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情感智力的高低将关系到一个人在今后的个体自我成长中的成功与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技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有两个学生,一个功课好,一个功课虽不如前者,但毕业进入社会后,发展得却比前者好。这里就包含一个后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较强的情感智力的因素。而反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卢刚事件”。卢刚由于处理不好嫉妒情绪,即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导致伤人也害己的惨痛悲剧。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生存质量更加决定于个人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控制、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的自我认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说,一个公司招聘10个人,但报名竞争的就有1000个,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都是失败者。如果应聘者不能正确对待这次失败,他下次还能坦然地面对再一次的招聘机会吗?如果处理不当,这个人的人生前景也许就很灰暗。因此,对于当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较高的情感智商,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自我建设的当务之急。 如何有效地优化自我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情商呢? 1.培养情绪的观察与交流 认识情绪的本质是“情商”的基石。在相互交流中,人们往往主要依靠听取和分析对方的语言来获得信息。其实,人的身体语言更能传达出许多信息及暗示。比如,一个人的手势、眼神、声调等,都可以透露出其真实的感受,仔细观察这些,可以与对方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便于及时地领会他人的需求。另外,人在处于某种负性情绪时,也需要相互的交流。通过语言与理解自己的人交流,是情绪得以缓解的有效手段。因为向亲朋挚友倾诉内心的苦闷,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境得以缓解减轻,失去平衡的心理也可以逐步恢复正常。同时,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高兴、愉快、欢乐、喜悦、轻松、欣慰、悲伤、害怕、恐惧、不安、紧张、苦恼、忧郁等都属于情绪活动。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可见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例如,人在恐怖时,会出现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身体各部分积极地动员起来,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 过度的消极情绪,长期不愉快、恐惧、失望,会抑制胃肠运动,从而影响消化机能。情绪消极、低落或过于紧张的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因此,只有保持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会有波动的,应该主动摆脱不良情绪。当有什么事使你烦恼的时候,应当畅所欲言,不要闷在心里。当事情不顺利时,不妨避开一下,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可能会使精神得到松驰。如果要办的事情较多,应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把其余的事暂时搁在一边。如果你感到自我烦恼,试着帮助他人做些事情,你会发觉,这将使你的烦恼转化为振作,产生一种做了好事的愉快感。

一个人的情绪,主要受精神意志控制。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要提高道德修养,要树立远大理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学会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觉运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体育锻炼也是消除心中忧郁的好方法。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去,转称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呼吸,使紧张情绪得到松驰。因此,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对于一个青春期少年来说,保持心理健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心理特征与年龄相符合。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特征,要符合年龄增长的规律。既不能像童年时的心理那样简单、幼稚,也不同于成年人那样成熟,而是表现出青少年所应有的特点,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保持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会增强自信心。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3)热爱学习。学习是青少年时期的主导活动,是为步入成年进入社会打基础的。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不仅不会因此增加心理的压力,而且有益于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庭、学校及各种环境中,要与父母、老师、同学保持融洽的关系。与人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尊重和理解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0-17T10:28:27.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第14期供稿作者:孙薇薇方莉[导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因此培养积极、乐观、平稳的情绪有利身心健康。 孙薇薇方莉(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卫生院 314407) 【摘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不良情绪也日趋增加,对人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不良影响。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所有门诊病人中,属于情绪紧张而患病的占76%。在我国抑郁症、躁狂症、自闭症,恐惧症甚至有自杀趋向等精神神经疾病亦日趋增多。 【关键词】不良情绪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4-0382-01 一(1)所谓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一为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为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二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一(2)不良情绪的危害长期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会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记忆、思考、抉择的能力,同时导致社会功能的下降,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能力削弱;如果进一步发展,严重的抑郁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容易酿成自杀的悲剧。 有人用动物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A、B两只猴子的身体固定在相邻的铁架上,只让前肢自由活动,下肢均有导线相连,可由一自动控制的仪器通电给以电击。两猴面前各置一弹簧开关(放松即自动弹回),所不同者A猴面前的开关可用以切断电流,使两猴都解除痛苦,人猴面前开关虽可操弄但无效用。实验开始前,先让猴子学会操纵开关。每次实验时间为6个小时,然后休息6小时。实验中每隔20秒电击一次,在通电之前先亮灯为信号。由于A猴要时刻警觉,每隔20秒操纵一次开关(倘若疏忽,两猴会同时受到电击),因而比“坐以待击”的B 猴加倍紧张。实验持续23天后A猴便不支死亡,经解剖发现其肠胃中已产生溃疡,而B猴的肠胃却安然无恙。 压抑、暴躁、恐惧、焦虑等情绪状态还会使某些人产生某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癌症等。对已患疾病的人会进一步加剧生理功能紊乱,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原有疾病的恶化。不良情绪还会破坏周围人的好心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家庭矛盾或婚姻破裂;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生活在坏情绪环境当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情绪发展,甚至导致其不良行为或人格障碍。 某些人寻求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如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依赖或酒精中毒,导致人格改变,智力下降,产生某些精神症状,甚至产生自杀、冲动、伤人、毁物或违法行为。还有人为了摆脱烦恼,长期自行应用一些镇静药物或毒麻物品,产生心理依赖或成瘾综合症。 二、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 1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写日记、听音乐、旅游、找朋友聊天来加以宣泄,也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或大哭一场来解除自己的压抑情绪。 2 转移注意力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切断不良情绪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现实行为中去,以弱化坏情绪的提升,切记不要把心中的烦恼和怨气发泄到他人身上,或采取一些不良的嗜好进行错误的应对。 3 自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所以称作“酸葡萄心理”。与此相反的是“甜柠檬心理”,即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与痛苦。这种方法,偶尔用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对于帮助人们在极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接受自己,避免精神崩溃,不无益处。但若用得过多,成为个人的主要防卫手段,则是一种病态,会妨碍自己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是有感情的,但更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因此培养积极、乐观、平稳的情绪有利身心健康。参考文献 [1]江宇.(大庆油田总医院血液内科)《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年11月2卷21期.

最新情绪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复习课程

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人的一生离不开这四种情绪的影响,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 情绪对身体得影响大多从外表可以看出,情绪好的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我们常说这个人很健康,情绪不好的人郁郁寡欢,我第一想到的便是林黛玉,她的悲惨一生恰恰是因为没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整日以泪洗面,最终毁掉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我们改变不了世俗的眼光,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用自己的思想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我认为情绪最大的影响还在于对心理的影响,因为有了对心理得影响,在导致了身体的变化,一个好的情绪代表着一个好的心态。它对我们的智力,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情绪对智力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消极的情绪会抑制智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表明,情绪积极、乐观的儿童的智力水平要比情绪悲观、忧郁的儿童的智力水平高。智力水平不只体现在智商(IQ)上,而且体现在记忆、思维、创造、想象等众多方面。在学习中,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做到“乐学”,这样会提高学习效果。因为,消极的情绪不仅对提高学习成绩没帮助,而且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积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人的智力的发展,有助于人取得好成绩。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社会精英,或智力超常的人,大多是较为沉稳,临危不惧,比较乐观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会有太多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冷静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情绪对人生观的影响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频频出现,而究其原因,大多是没能培养一个好的心态,在压力和不良情绪面前无法调整自己,而越陷越深。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教人们培养一个好的心态,失败后不气馁,不放弃,不堕落,自会找到东山再起的机会。心脏病也是本世纪出现的杀手之一,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很少有时间去放松自己,而一些性格暴躁的人恰恰不能再这种环境中掌控自己的情绪,因一些小事而突发心脏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心态决定命运,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 树立一个好的人生观,需要我们又冷静的头脑以及一个好的心态,能够辩证的看待每一件事情,当我们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就会有自己的原则,在看事情或做事情时,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曾经看到过俞敏洪的一篇演讲词,他说:“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活着”的确,活着,一切才有可能,而这样乐观豁达的思想恰恰是我所赞同的,汶川地震时,我正在上高三,在我的家乡,震感还是挺大的,同学们为了复习,中午只在桌子上趴一小会儿,而这突如其来的震感让我看到了睡眼朦胧的同学惊恐的表情和绝望的叹息,这种叹息是在恐惧面前最真实的反应,之后每每想到,我都会为这种叹息声感到震撼。后来电视上一幕幕的惨剧看的同学们泣不成声,当时我在想,人活着是多么大的幸福。高考的那段时间,我也有过绝望,认为一定要考上,拼命的学,天真的认为如果没能考上大学,一生就完了,现在回想,自己是多么的愚蠢,虽然我们只是轻微的晃动了一下,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之前所有的一切都为高考,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为活着,突然觉得自己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 n-back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 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 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上施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刘建义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 1有关心理学角度注意力的研究 注意是什么?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不愿回答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虽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注意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这并 未影响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注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在1890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说过,注意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它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框架的中心概念。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Kahneman, 1973),也即舍弃了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主要着重研究注意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一些注意的模型,企图从理论上来研究注意机制。最初,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1】伴随 1950s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专业研究人员对注意的研究兴趣迅速提升,此时刚刚起步的运动心理学亦开始关注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并持续至今:关注适宜刺激被认为是区分运动专家与新手最重要的认知特点之一(Landers, Salazar, Petruzzello, Kubitz, Gannon, & Han, 1994);对运动情境中适宜刺激的选择性注意能力至关重要&&选择性注意也许是成功运动员最重要的一项心理特点了(Cox,1996);&&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执行而言,人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专心致志于当前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了(Abernethy,1998)。虽然这些陈述尚无法概括注意在运动领域作用的全部,但足可见运动注意研究价值之一斑。 检索国外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迄今运动心理学领域针对注意已开展过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选题相对广泛,采用的研究范式亦很多样。如目前运动心理学主要从认知(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行为(动作控制,action control)和生理(警觉,altertness)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与状态进行研究与测查。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较第一版略去警觉或准备性注意(attention as alertness and preparedness),而集中讨论容量或资源限制性注意(attention as a limited capacity and resource)和选择性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训练安排的关系,以及专家-新手注意活动方面的比较等(Singer,Hausenblas,Janelle, 2001)。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运动心理学在注意研究的选题上相对集中,主要致力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探索及注意能力测试评价系统的研发(王晓芬,姚家新,2001;殷恒婵,孟庆茂,钱铭佳,2001;殷恒婵,2002;李永瑞,2002),亦有少数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展开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章建成,1994;廖彦罡,2003)。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清楚直觉对象的数量,注意对象数量越多说明我们的注意广度越大。注意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表现的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时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便是注意的分配活动。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即是注意的切换速度的特征。注意力转移(Mental rotation)是视觉影像处理的一种形式,由Shepard和Metzler[1]在1971年首先提出,它的深入研究对探索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试者要求识别三维转动物体的影像和镜像。在注意转动角度不等的物体时,反应时间不同。实际的物体(图形)转动时,受试者要在头脑中转动其影像。把这种视觉影像处理形式称为注意力转移。【3】

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人在识别刺激时是先注意整体还是先注意局部,从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2.实验方法 2.1.被试 大学在校生10人(智力正常,无色盲),年龄19-21岁 2.2.仪器 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2.3.实验材料 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如下乳(将小的“1”换成“2”就形成另外两张图)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2.4.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 ×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2.5.实验步骤 2.5.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2.注意局部阶段: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3数据分析 首先排除测试中按键错误的项,将12人的剩余项进行合并,通过spss中方差分析检验两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反应时)的影响作用。 3.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下图:

(情绪管理)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全版

(情绪管理)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壹、情绪的基本函义 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情绪是壹种心理表现,伴随着情绪活动有壹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因此,只有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人们都在争取跻身社会成员中最优的位置,都在力争实现自己最高的期望值,都具有很强烈的发展自己的愿望。在这种高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以期实现自我。行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于是,相应地就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 人们能否有效地管理自我情绪,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要见其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情商”。情商是衡量情感智力的参照指数。情感智力包括五方面内容: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情感智力的高低将关系到壹个人在今后的个体自我成长中的成功和否。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技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有俩个学生,壹个功课好,壹个功课虽不如前者,但毕业进入社会后,发展得却比前者好。这里就包含壹个后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具备较强的情感智力的因素。而反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卢刚事件”。卢刚由于处理不好嫉妒情绪,即不能正确见待自我,导致伤人也害己的惨痛悲剧。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生存质量更加决定于个人实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绪控制、正确见待失败和成功的自我认知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说,壹个X公司招聘10个人,但报名竞争的就有1000个,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都是失败者。如果应聘者

注意实验范式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 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负面情绪对人体的十大危害

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危害你一定要看看! 根据现代心理分析学的统计,人类有80%以上的疾病均来自于心理因素。生活中由于工作压力,情感困扰,各种琐碎的事情……容易引发负面情绪,虽然说偶尔负面情绪无伤大雅,但长期负面情绪压抑,会将心理的“坏情绪”投射到肌体上。来看看负面情绪有多可怕! 一.负面情绪引发偏头疼 长期的情绪恶劣,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会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功能,引发偏头疼。注意平时多沟通交流,尝试户外运动进行减压。 二.负面情绪引发胃肠疾病 消化系统是对情绪反应的敏感器官。情绪与胃肠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恐惧或悲痛时,胃粘膜会变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虑、愤怒、怨恨时,胃粘膜会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长期如此,可导致胃溃疡。注意即使心情抑郁情绪低落也要保证正常的生活节奏。 三.负面情绪引发心脏病 心脏和血管对情绪反应最为敏感。反复而持续出现的不良情绪,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恐惧、愤怒、悲哀情绪者,其冠心病发病率或复发率较高。可以进行心理自我暗示,积极阳光的生活,尝试对人微笑。 四.负面情绪引发高血压病

血压对于情绪的变化是极为敏感的。情绪状态的改变可以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愤怒、仇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可使血压升高,尤其以愤怒、焦虑、仇恨与血压的关系最为密切。控制情绪的波动很重要。 五.负面情绪引发咽喉炎 多愁善感、情致不畅人容易引发“气郁咽喉型”。气郁咽喉指的是人由于情致不畅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如表现在胃部即为胸腹胀满;表现在咽喉部则为脉络痹阻、咽喉不利,这主要表现为咽干多咳。注意谨防慢性咽炎找上门,慢性咽炎可以常喝慢严舒柠清喉咽喉颗粒茶,治嗓也护嗓,中药成分没副作用!另外咽炎平时要多进行心理调整、多与人交流,也可用歌唱或朗诵来宣泄压力。 六.不良情绪与癌症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压抑和不满的情绪,诸如抑郁、悲哀、恐惧、愤怒等,都容易诱发癌症。心爱的人突然死亡或突然失去安全保障,也是癌症发生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注意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常参加朋友聚会或户外活动,开解内心。 七.负面情绪影响生殖系统 情绪对男性精子的生成、成熟和活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常见的情况例因夫妻不和,家庭琐事,互相指责,使双方长久地处于烦恼

心理学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33~8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杨小冬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显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特别是某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或注意增强现象。该文围绕该问题,主要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多个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信息,实验范式。 分类号 B841.4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因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展实证研究常常困难重重。但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本文围绕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特别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4],分别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各研究在实验模式、刺激材料和被试选样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1.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 [5],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 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6~8]。 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 收稿日期:2004-06-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2300383.html,

情绪调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范文

情绪调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情绪包括有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 ,情绪体验丰富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自尊心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也会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豪情万丈。

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作为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应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情绪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心理疾病也在逐年上升。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对环境适应问题。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天外有天”、“强者更有强中手”之后,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这样在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下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其次是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强调自我意识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 再次是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甚至会怀疑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