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_构造格局和性质_冯益民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_构造格局和性质_冯益民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_构造格局和性质_冯益民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_构造格局和性质_冯益民

第36卷 第1期2003年(总144期)

西北地质

NO RT HW ESTERN GEOLO GY

Vol.36 No.1

2003(Sum144)

 文章编号:1009-6248(2003)01-0001-10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胡云绪,潘晓萍,杨军录,贾群子,李文明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 要: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

造山带自800M 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

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在洋陆演

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

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西秦岭

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关键词: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构造演化;构造格局;造山带性质

中图分类号:P542+.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位于中国腹心地带的西秦岭造山带为秦岭造山带的西延部分,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秦岭造山带大致是指青海南山北缘断裂—土门关断裂以南,宝成铁路线以西,玛沁—略阳断裂以北,柴达木地块以东的广阔地域;除了地理上所称的西秦岭而外,还包括中吾农山、青海南山、鄂拉山、西倾山等山系。地理坐标东西大致从E96°或E96°30′,到E106°30′,南北大致从N33°到N37°40′。地跨陕西、甘肃、青海及四川4省,面积约180000 km2。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西秦岭造山带处于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特殊地段,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关键部位[1,2](图1);同时又是中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和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的转折带和重大的梯度带,也是地震层析剖面结构上的转换地带。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地质学家[3~17]对西秦岭进行过调查研究,其内容涉及沉积盆地、地层、矿床和成矿作用、构造岩浆、地质构造和演化等。

目前,对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造山带结构、造山作用过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属性、盆山转换机制、大型及超大型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岩浆作用与造山作用的关系、深部地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重大地学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歧意见。

“九五”期间,笔者首次从造山带的角度对西秦岭进行了研究,本文仅就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造山过程)、结构及造山带的性质进行简要论述。

2 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造山过程)

西秦岭及其邻区自新元古代(大约800Ma)

 收稿日期:2003-02-24;修回日期:2003-03-0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九五”前沿科技项目(项目编号:95011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益民(1941-),男,陕西长安人,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6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造山带地质研究。先后公开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2部。E-mail:

x afyimin@cgs.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39042.html,

图1 西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图(据[1,2],略有修改)

Fig.1 Ske tch map showing tec tonic sit ting o f the W est Qinling O ro g enic Belt(After

L I Chunyu,1980;Ren J ishun et al.,1980)

1.中朝地块群;

2.扬子地块群;

3.加里东造山带;

4.华力西造山带;

5.西秦岭复合造山带;

6.印支造山带;

7.断裂及边界断裂;

T.塔里木地块;D.敦煌地块;A.阿拉善地块;O.鄂尔多斯地块;Q.羌塘地块;S.松潘地块;B.碧口地块;Y.扬子地块

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以来,经历了秦祁昆大洋形成演化—俯冲碰撞造山阶段、板内伸展阶段和陆内叠覆造山3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才形成今日的西秦岭造山带(表1)。大地构造演化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表1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构造演化历程简表

Ta b.1 T ectonic evo lution o f the W est Qinling O ro g enic Belt and its neig hbouring s 演化阶段演化期时 限重要地质事件

陆内叠覆造山阶段

隆升造山期更新世-全新世山体隆升,U型磨拉石生成

走滑造山期侏罗-新近纪造山带内走滑盆地形成

逆冲逆掩造山期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壳内拆离,逆冲逆掩造山,构造花岗岩浆事件,A型前陆盆地形成

板内伸展阶 段晚 期早三叠—中三叠世早期盆山转换期,深水浊积岩相变为浅水浊积岩中 期石炭—二叠纪伸展盆地的堑垒构造形成期

早 期中—晚泥盆世伸展岩浆作用及粗碎屑岩形成期

碰撞造山阶 段晚 期晚志留—早泥盆世碰撞造山带及复式前陆盆地形成,构造花岗岩浆事件早 期早—中志留世B型前陆盆地形成,前陆磨拉石出现

超级大陆裂解及洋盆演化期

洋盆演化期中寒武—奥陶纪秦祁昆大洋体系形成,蛇绿岩在洋盆中大量出现超级大陆裂解期新元古—早寒武世超级大陆裂解,昆仑—秦岭洋形成

基底演化阶 段晚 期1800~800M a新元古代超大陆事件中 期2500~1800M a大陆地壳形成期早 期2500M a以前陆核形成时期

2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

2.1 基底演化形成阶段

该阶段可以追溯到2600~3000Ma以前,其上限大体终止于南华纪沉积以前。勉略构造带中的鱼洞子杂岩,佛坪片麻岩、秦岭群、太白一带的黄柏塬岩群,成县吴家山变质杂岩以及青海含大型铜钴矿床的德尔尼杂岩体及其围岩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这些古老的变质杂岩大多以构造岩块的形式出露在现今的造山带中。按其组成可以大致分成3类:(1)结晶变质的绿岩;(2)结晶变质的花岗质岩石;(3)含铜钴矿的古裂谷建造。虽然无法恢复其原有的基底结构形式和相对的空间位置,更无法重建原有的构造体制,但仍可说明西秦岭造山带同样经历了基底演化形成阶段。

2.2 超大陆裂解和秦祁昆大洋体系形成演化阶段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相关邻区有大量地质记录提供了超大陆裂解的信息。如东昆仑清水泉蛇绿岩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579.6Ma及辉长岩U-Pb年龄518.3Ma(天津地矿所提供,2001);商丹带松树沟蛇绿岩Sm-Nd:1030±46Ma[13],说明此时已有洋壳出现。在柴北缘全吉山一带同位素年龄为744±23Ma (锆石U-Pb稀释法)的碱性花岗岩(陆松年2001年提供)。大致可以推断这一发生在750±50M a的大陆裂解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是一致的。超大陆裂解,造成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后来构成古华夏陆块的其他一些小陆块从超大陆分离出来,在原大洋中漂移。在漂移过程中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两个最大的陆块互相靠近,围限原大洋的一部分,就形成了昆仑—秦岭洋。上述信息表明这个大洋在700Ma已经形成。

在柴北缘,出露有同位素年龄为744Ma左右的碱性花岗岩和时代为500Ma左右的由洋壳物质变成的超高压变质岩带[18]。此外,在柴北缘出露有一大套含蛇绿岩构造岩片的绿色岩系,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达肯达坂群(最近陆松年等认为达肯达坂群的主体是时代为1000M a左右的花岗质片麻岩)之上,又被上泥盆统牦牛山群不整合覆盖。而在都兰县东北,可以见到有480Ma的花岗岩侵入到该套岩系中,其上又被晚泥盆世沉积不整合覆盖①。提供了柴北缘洋存在的地质依据。

西秦岭北缘的北祁连洋[3,19,20]和其东邻区的北秦岭洋和商丹洋[13,21~23]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证实它们的存在,本文从略。

上述洋盆共同构成了秦祁昆大洋体系。

由此可见,西秦岭地区在南华纪到早古生代曾经是秦祁昆大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北缘邻接祁连—北秦岭洋,其中部地带当时可能是东昆仑洋和柴北缘洋汇合之后穿越的地带,在西秦岭印支期中酸性构造岩浆带中绝大多数花岗质岩体中,仍保留有大量的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安岩和变安山岩(保留有原生的杏仁构造,此现象见于徽县糜署岭岩体内)等深源包体,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印支期中酸性构造岩浆带所在位置,很可能是早古生代柴北缘洋北侧的弧岩浆带。东昆仑洋和柴北缘洋汇合之后在西秦岭地区的东延部分可能在早古生代之后没于巨厚的晚古生代沉积及部分早中三叠世沉积之下;继续向东,很有可能与早古生代商丹洋相连接。

2.3 碰撞造山阶段

从志留纪开始,西秦岭及其相关邻区,先后进入俯冲—碰撞造山阶段。

祁连造山带几乎所有的蛇绿岩都终止于晚奥陶世[20]。而早中奥陶世岛弧火山岩的广泛发育[24,25], 460Ma蓝闪石片岩的形成,及志留纪B型前陆盆地沉积和B型前陆磨拉石(因为与B型俯冲作用有关,故称之)的形成[20]都为俯冲—碰撞造山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信息。

柴北缘同位素年龄为500Ma左右榴辉岩的存在[18],说明柴北缘曾出现过俯冲—碰撞造山。而晚泥盆世牦牛山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在此之前造山作用结束提供了佐证。

东秦岭地区加里东晚期碰撞型花岗岩的存在[17],整个秦岭地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陆盆地的厘定[26,27]为整个秦岭地区在加里东晚期到华力西早期曾经发生过碰撞造山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地质依据。

而中晚泥盆纪古地理图和胴甲鱼类化石在宁夏贺兰山、四川江油、江南古陆[28]及东昆仑南缘(许志琴面告,1997)的分布,也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华北和华南之间不再有分割性的大洋盆地。是碰撞造山将西秦岭及其相关邻区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地块拼

 ①张以弗,等.青海省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地质及金、银、铜、铅、锌矿产图及说明书(1∶50万).1997.3

第36卷 第1期 冯益民等: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合在一起。

2.4 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

这是笔者新提出来的一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在该阶段,沉积盆地基底是经过碰撞造山作用新形成的大陆地壳;其充填序列表现为由粗变细,由陆相变海相的退积序列;(2)该阶段可以出现裂谷、裂陷盆地,甚至新生的洋盆,但不出现分割性的大洋盆地;(3)大陆动力学表现为大陆地壳伸展。由于该阶段还普遍存在着海盆,故还不是陆内,而是大陆板内,简称为“板内”,以有别于真正的陆内。

该阶段以出现退积型充填序列的裂陷或裂谷盆地为标志,序列底部沉积同下伏岩系呈强烈的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任纪舜等(1999)认为,此类不整合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下伏岩系遭受造山运动的标志,其二是造山后伸展的标志。这个不整合代表新旋回(构造演化阶段)的开始[29]。因此,西秦岭及其邻区这一重要的伸展阶段是从中晚泥盆世开始的,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末出现陆内造山作用为止。

柴北缘上泥盆统牦牛山组和下石炭统阿木尼克组连续沉积,西秦岭地区漳县大草滩一带上泥盆统大草滩组和下石炭统王家店组连续沉积。这两个连续沉积的充填序列都是由粗变细,由陆相变海相的退积序列,反映大陆地壳伸展的动力学背景。而礼县王坝一带原中上泥盆统西汉水群底部的王坝组石英砂岩和其上的西汉水群浅海相生物碳酸盐岩呈连续沉积,实际上也是一种退积型充填序列。西秦岭赋存于原中上泥盆统西汉水群中的西和—成县—凤县—太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形成很可能与这一时期的板内伸展作用有关。

板内伸展阶段形成的构造格局已经不再是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洋陆格局,而是以伸展海盆体系为主体的盆山格局或海陆格局。在西秦岭这一阶段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末。

近年来,笔者在对西北地区,特别是对新疆地区的综合研究发现,天山造山带及准噶尔造山带在晚加里东期—早华力西期碰撞造山作用完成之后,同样存在着一个板内伸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形成板内裂谷裂陷体系,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包括浅海相火山喷发及中酸性深成岩浆活动,是天山及准噶尔地区的主要内生金属成矿期。对于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时期裂谷、裂陷槽的形成,肖序常等(1992)早有论述[30],但当时没有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构造演化阶段。

2.5 陆内叠覆造山阶段

在中三叠世的拉丁期之后,当盆地中的深水浊积岩变成浅水相粗碎屑岩或浅水相浊积岩时,实际上已开始了陆表海环境向陆内叠覆造山阶段的转换,或者是板内伸展阶段向陆内叠覆造山阶段的转换。

陆内叠覆造山是指板内伸展阶段所形成的陆表海沉积盆地结束后,在大陆环境所发生的所有造山作用的总和,包括逆掩逆冲造山、走滑造山和隆升造山,以及与这些造山作用相伴的构造岩浆事件等。与碰撞造山作用不同的是,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没有大洋岩石圈的消减和俯冲,也没有由此而引起的弧陆碰撞或陆陆碰撞。然而,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也有大规模的大陆岩石圈的俯冲和消减。该阶段从晚三叠世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西秦岭及其邻区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逆冲逆掩造山期;(2)走滑造山期;(3)隆升造山期。

2.5.1 逆冲逆掩造山期

逆冲逆掩造山期大致从晚三叠世开始,于晚三叠世末基本上已经结束;但在鄂尔多斯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东秦岭地带,其南北缘的逆冲逆掩造山一直持续到侏罗纪甚至到早白垩世。

该期以大规模的地壳缩短为特征,在西秦岭及其邻区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推覆体。如兴海复合推覆体、西秦岭复合推覆体,以及相关邻区的大巴山(南秦岭)复合推覆体、龙门山推覆体和松潘复合推覆体。

与此同时,形成巨大的阿尼玛卿—勉略构造混杂带,在秦岭造山带的北南两侧及龙门山前形成A 型前陆盆地,其形成机制与大陆地壳俯冲(A型俯冲)有关[13,31]。

西秦岭广泛分布的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大陆地壳内部拆离滑脱所造成的地壳内部局部熔融有关[32]。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相关邻区的一些构造热隆起,如吴家山[33]、佛坪①构造热隆起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①秦岭重大项目学术委员会.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研究工作总结).1996.

4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

2.5.2.走滑造山期

走滑造山期大致从早侏罗世开始,到新近纪末基本结束。这期造山作用在造山带内以形成大型走滑断裂和走滑盆地为特征。大规模的走滑造山发生在侏罗纪时期,在侏罗纪之后造山带内部各条块之间,以及造山带同周边各构造单元之间才基本上达到动力学上的平衡,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为什么碰撞造山没有造成各陆块磁极曲线的一致,陆内造山第一个时期也没有造成各陆块磁极曲线的完全一致的根本原因。中朝陆块、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只是到了侏罗纪时才出现磁极曲线的完全一致。

逆冲逆掩造山期形成的边界断裂在这一时期都发生相应的走滑活动。从北到南,依次有固原—宝鸡断裂、青海湖—土门关—天水断裂玛沁—略阳断裂、龙门山断裂、以及兴海复合推覆体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此时都发生明显的走滑断裂活动。

伴随走滑断裂活动,形成一系列走滑盆地。其中,较大的盆地有柴达木地块东缘走滑盆地群、玛沁盆地、泽库-多福屯-同仁走滑盆地群、夏河盆地、临潭盆地、礼县盆地、天水盆地、徽(县)成(县)-凤(县)太(白)盆地、勉(县)汉(中)盆地、固原-宝鸡盆地等。这些盆地大多数一直持续到第四纪。

该期同样有构造岩浆活动,其活动时代从侏罗纪一直持续到新近纪,产出方式有二:(1)沿走滑断裂带产出;(2)呈面状产出。沿走滑断裂带产出的主要有碌曲县郎木寺侏罗纪火山靠近玛沁—略阳断裂带,宕昌县的路院火山岩,宕昌县理川侏罗纪火山岩都沿走滑断裂产出。此外,在天水一带的侏罗纪火山岩,也沿靠近天水的走滑断裂带产出。呈面状产出的集中分布在岷县、西和、礼县境内。据初步统计有近10个出露点。根据它们现在出露的海拔高程和与新近纪盆地沉积的关系,笔者推测其原始产出状态为一个近南北向的长圆形,其长轴靠近E105°附近。其时代为古近—新近纪,岩石组合主要是碱性玄武岩及碱性橄榄玄武岩,源区较深,可能达岩石圈底部。对于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钾玄岩类近年来研究较多。他们将此类岩石的生成同大陆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4,35]。

2.5.3 隆升造山期

该期大致从更新世开始,一直持续至今。造山作用以大规模的山体隆升和内陆盆地沉降为特征。其结果将侏罗纪、白垩纪及古近—新近纪沉积抬升到山顶,并形成更新世以来新的沉降盆地。同时在造山带内部及造山带与周边各构造单元之间形成规模不等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期鄂尔多斯大型内陆盆地和扬子大型内陆盆地再度沉降,夹于两个大型内陆盆地之间的秦岭山系快速上升,将古近-新近系的红层沉积抬升到海拔3000余m的高度。盆地沉降和山体隆升形成极为明显的反差,构成秦岭造山带中段两盆夹一山的盆—山结构。

柴达木大型内陆盆地和河西走廊盆地相对于祁连山的上升而沉降,从而构成以祁连山系为中轴的盆—山结构。

西秦岭造山带在这一时期也出现明显的抬升现象。在武山盆地、礼县盆地及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小型盆地中都可以见到古近-新近系红层被抬升到海拔3000m左右的山脊或分水岭上。而西秦岭造山带北侧出现明显的沉降,在青海湖—土门关—天水—宝鸡断裂以北形成大面积出露的厚度巨大的第四纪沉积,西宁—兰州盆地是这一带规模最大的盆地。西秦岭造山带南侧则和青藏高原更新世以来的快速抬升融为一起,成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

西秦岭造山带内部的共和盆地和也在这一时期再度沉降,接受巨厚的第四纪沉积。

3 西秦岭造山带的结构

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是多阶段不同类型、不同方式造山作用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显而易见,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不同的构造格局或结构。借助于大地构造相和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36,37]可以恢复和重建各个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结构。这如同构造地质学上的构造解析方法一样,可以层层剥皮,显示不同阶段的结构。现将西秦岭显生宙以来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结构概述于后。

3.1 洋陆演化阶段的板块构造体制和洋陆格局

该阶段为板块构造体制,基本构造格局由3大地壳单元组成,即两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一洋(秦祁昆洋),洋中有块。构造单元划分详见图2。

5

第36卷 第1期 冯益民等: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图2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略图

Fig.2 Sketch ma p show ing tecto nic f ramew or k of the W est Qinling O rog enic Be tl and its neighbo uring s f ro m neo Pr o tero zoic to Ea rly Pa leo zoic perio ds

Ⅰ华北板块(南部):Ⅰ1中朝克拉通:Ⅰ1

1鄂尔多斯西缘寒武—奥陶纪克拉通盆地;Ⅰ2

1

鄂尔多斯南缘寒武—奥陶纪克拉通边缘盆地;Ⅰ2

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Ⅰ12北祁连—北秦岭北带寒武—奥陶纪弧后盆地;Ⅰ22走廊南山—北秦岭中带寒武—奥陶纪岛弧;Ⅱ秦祁昆洋:Ⅱ1北祁连寒武—奥陶纪洋盆;Ⅱ2秦岭新元古代—奥陶纪洋盆;Ⅱ3柴北缘寒武—志留纪洋盆及大陆碎块;Ⅱ4东昆仑新元古代—奥陶纪洋盆及大陆碎块;Ⅲ秦祁昆洋中陆块群:Ⅲ1中祁连地块;Ⅲ2南祁连(奥陶纪)—拉鸡山(寒武纪—奥陶纪)裂陷—裂谷盆地;Ⅲ3欧龙布鲁克南华—中奥陶世地块(含周缘盆地);Ⅲ4共和地块(?)和Ⅲ5柴达木地块;Ⅳ华南板块(西北部):Ⅳ1华南板块北

部被动大陆边缘:Ⅳ1

1中秦岭地块;Ⅳ2

1

南秦岭南华—志留纪裂陷盆地;Ⅳ3

1

北大巴山寒武—早志留世裂谷盆地;Ⅳ4

1

若尔盖地块;Ⅳ5

1

口地块;Ⅳ6

1后龙门山志留纪裂陷盆地;Ⅳ2扬子克拉通:Ⅳ1

2

汉南—米仓奥陶—志留纪隆起;Ⅳ2

2

扬子南华—中志留世克拉通盆地;

Ⅳ3

2

汉南地块东缘寒武纪克拉通边缘盆地;Ⅳ4

2

龙门山志留纪克拉通边缘盆地

3.2 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的板内裂谷裂陷盆地

体制和海陆格局

本阶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不再出现分割性的大洋盆地,板内裂谷裂陷盆地构造体制已经取代了板块构造体制,海陆格局代替了洋陆格局。该阶段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一直持续到中三叠世末结束。显然,不应该将这一阶段笼统地置于后碰撞造山期(po st-collisio nal)。裂谷裂陷盆地构造体制是在碰撞期后新生的大陆地壳背景上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条件是板内大陆地壳伸展。由于新生陆壳是由大大小小一些陆块拼合而成,处于拼而不合的状态,已拼合在一体的大小陆块仍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板内伸展条件下形成的盆地,其基底状况极为复杂;往往在块体拼接地带出现板内深裂陷、裂谷甚至于新生洋盆,而在块休内部较为稳定出现稳定或准稳定类型沉积,如生物碳酸盐岩台地等。整个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此时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板内伸展盆地体系的海陆格局。该阶段构造单元划分详见图3。

3.3 陆内叠覆造山阶段的陆内盆山构造体制和盆

山格局

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在3个时期不同的陆内造山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极其复杂的陆内盆山构造体制和盆山格局。该阶段从晚三叠世开始一直持续到现代。构造格局概括起来就是以东西秦岭山系和其南北两侧的盆地以及山系内部的盆地构成的复杂的陆内盆山构造格局。构造单元划分详见图4。

6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

图3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格局略图

Fig.3 Sketch map sho wing tecto nic f ramew o rk of the W est Qinling O rog enic Belt

a nd its neigh bo uring s fro m La te Paleo zoic to T ria ssic periods

Ⅰ北部大陆区(祁连山—北秦岭):Ⅰ1鄂尔多斯中石炭—三叠纪内陆盆地;Ⅰ2北祁连石炭—三叠纪新克拉通盆地;Ⅰ3西宁—兰州(陇西)隆起;Ⅰ4中南祁连石炭—三叠纪新克拉通盆地;Ⅰ5北秦岭内陆盆地(边缘);Ⅱ南部裂陷海盆(东昆仑—中南秦岭):Ⅱ1宗务隆山—中秦岭泥盆—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Ⅱ2碌曲—徽县早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Ⅱ3南秦岭泥盆—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Ⅱ4北大巴山隆起;Ⅱ5高川晚泥盆—早三叠世克拉通边缘盆地;Ⅱ6兴海早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Ⅱ7鄂拉山石炭—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Ⅱ8柴达木晚泥盆—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盆地;Ⅱ9东昆南石炭二叠纪板内裂谷—新生洋盆;Ⅱ10醉马滩石炭二叠纪台地—早中三叠世板内裂陷盆地;Ⅲ阿尼玛卿—略阳板内裂谷带:Ⅲ1阿尼玛卿石炭——中三叠世板内裂谷;Ⅲ2文县—略阳中泥盆—中三叠世板内裂谷;Ⅳ扬子克拉通周缘及巴颜喀拉板内裂陷盆地:Ⅳ1巴颜喀拉二叠三叠纪板内裂陷盆地;Ⅳ2碧口断隆(含周缘盆地);Ⅳ3龙门山泥盆—中三叠世克拉通边缘盆地;Ⅳ4扬子二叠—中三叠世克拉通盆地

4 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

综上所述,西秦岭造山带自新元古代(大约800 Ma±)以来,大致经历了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秦祁昆大洋形成,俯冲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多个构造演化历程。因此,它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碰撞造山带,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陆内造山带,而实际上是一个“碰撞—陆内复合型”造山带。用任何简单的,或单一的碰撞造山带模式是不能概括其全貌的。那种把造山作用仅限制在会聚板块边缘所发生的地质作用总合的概念显然不适用于西秦岭造山带[38]。5 几点认识

(1)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2)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秦祁昆大洋形成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多个阶段的构造演化才形成现今的造山带。

(3)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构造格局。在秦祁昆大洋演化阶段为板块构造体制和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为板内裂谷裂陷盆地构造体制和海陆格局,在陆

7

第36卷 第1期 冯益民等: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图4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晚三叠—现代构造格局略图

Fig.4 Sketch ma p show ing tecto nic f ramew or k of the W est Qinling O rog enic Belt and

its neighbo uring s f ro m La te Triassic to no waday s

Ⅰ鄂尔多斯—渭河构造区:Ⅰ1鄂尔多斯侏罗白垩纪A型前陆盆地;Ⅰ2渭河走滑盆地;Ⅱ祁连—北秦岭构造带:Ⅱ1北秦岭侏罗—第四纪逆冲推覆隆升带;Ⅱ2祁连白垩—第四纪冲断走滑隆升带:Ⅱ12北祁连冲断走滑带;Ⅱ22中祁连断隆;Ⅱ32西宁—兰州白垩—新近纪山前U型磨拉石盆地;Ⅱ42南祁连冲断走滑带;Ⅲ南秦岭—大巴山构造带:Ⅲ1南秦岭侏罗—新近纪冲断推覆走滑带;Ⅲ2北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冲断带;Ⅳ东昆仑—柴达木构造带:Ⅳ1兴海晚三叠—新近纪推覆体;Ⅳ2柴达木古近—新近纪内陆盆地;Ⅳ3东昆仑冲断带;Ⅴ巴颜喀拉—龙门山构造带:Ⅴ1阿尼玛卿—略阳构造混杂带;Ⅴ2巴颜喀拉冲断走滑带;Ⅴ3碧口断隆;Ⅴ4龙门山逆冲推覆带;Ⅵ扬子构造区:Ⅵ1龙门—大巴山前晚三叠—白垩纪A型前陆盆地—前陆冲断褶带

内叠覆造山阶段为陆内盆山构造体制和盆山格局。

(4)板内伸展阶段不应该置于后碰撞造山阶段,它的动力学条件完全不同于碰撞造山作用,属板内大陆地壳伸展。

致谢:对任纪舜院士、张国伟院士、肖庆辉研究员在项目研究和编制1∶100万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图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谨致以诚挚的谢意,对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领导在研究成果出版方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李春昱.中国的板块构造轮廓[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

报.1980,2(1):11-22.

[2]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秦德余.中国大地构造及其

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3]李春昱,刘仰文,朱宝清,冯益民,等.秦岭及祁连山

构造发展史.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C].1978(1), 174-187.

[4]冯益民,朱宝清.西秦岭“混杂堆积”及构造发展史

[J].地质学报,1980,54(1):34-43.

[5]张二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秦岭—大巴山及邻区地质

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6]张二朋,等.西北区区域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

大学出版社,1998.

[7]张维吉,孟宪恂,胡健民,等.祁连—北秦岭造山带结

合部位构造特征与造山过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8]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等.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

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J].西北地质(原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0,(27),1-

8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

124

[9]曹宣铎,胡云绪,赵江天,等.秦岭石炭纪裂陷盆地的

沉积—构造演化[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0]殷鸿福,等.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J].现

代地质,1988,12(3).

[11]殷鸿福,杨逢清,黄其胜,等.秦岭及邻区三叠系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12]殷鸿福,彭元桥.秦岭显生宙古海洋演化[J].地球

科学,1995,20(6):605-611.

[13]张国伟,等.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J].中国科学(D辑),1996,26(3):193-200. [14]杨志华,张传林.对秦岭式铅锌矿床模式几个问题的讨

论[J].地质学报,1997,71(4).

[15]肖劲东.甘肃西成地区泥盆纪吴家山古岛屿地层模型

及其意义[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16]霍福臣,李永军.西秦岭造山带的建造与地质演化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7]卢欣祥.1∶100万秦岭花岗岩大地构造图[M].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18]杨经绥,许志琴,宋述光,等.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

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意义[J].地质学报,2000,74(2):156-168. [19]肖序常,陈国铭,朱志直.祁连山古蛇绿岩的地质构造

意义[J].地质学报,1978,54(1):287-295. [20]冯益民,何世平.祁连山大地构造与造山作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1]许志琴,卢一伦,汤耀庆,等.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

—变形、演化及板块动力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8.

[22]孙 勇.东秦岭古洋盆与加里东运动[J].地质论评,

1991,37(6):555-559.

[23]孙 勇,卢欣祥,韩 松,张国伟,等.北秦岭早古生

代二郎坪蛇绿岩岩片的组成和地球化学[J].中国科学(D辑),1996,26(增刊):49-55.

[24]夏林圻,夏祖春,等.祁连,秦岭山系海相火山岩

[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25]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北祁连山海相火山岩岩石成

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年.

[26]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等.西秦岭造山带结构造山

过程及动力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27]曹宣铎,胡云绪.秦岭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

陆盆地[J].西北地质(原西北地质科学),2000,2: 1-14.

[28]潘 江,卢立伍,姬书安.中国中古生代脊椎动物古地

理研究回顾[J].地球学报,1994,(3~4):201-209.

[29]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姜春发,等.从全球看中国

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0]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

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31]刘树根.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

[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2]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等.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

剪切带及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3]杨军录,冯益民.西秦岭吴家山隆起的隆升过程及时代

[J].西北地质,1999,32(4):1-4.

[34]Arnaud,N O.,Vido l,Ph.,T appo nnier,P,et al.The

high K2O v o lcanism o f no rthw ester n Tibet:Geochem-istr y a nd tec to nic implica tion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 etters,1992,111:351-367.

[35]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中国大陆根一柱构造—

大陆动力学的钥匙[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36]Burch fiel,B C.Tecto no stra tig raphic map of the

Co rdillera n or og enic belt conter minous United

Sta tes;published by the G 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

ca,Inc.1993.

[37]Rober tso n,A H F.Ro le o f th e tec to nic facies co ncept

in or og enic analysis and its a pplicatio n to Te thy s in

th e Easter n M edi terra nea n r eg io n;Earth-Science Re-vie ws,1994,37:139-213.

[38]森格尔.A.M.C.板块构造和造山运动—特提斯例析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9

第36卷 第1期 冯益民等: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10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

TECTONIC EVOLUTION FRAMEWORK AND NATURE

OF THE W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FEN G Yi-min,CAO Xuan-duo,ZHAN G Er-peng,HU Yun-x u, PAN Xiao-ping,Y AN G Jun-lu,JIA Q un-zi,LI Wen-ming

(X i′an Institute of G 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X i′an,710054,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ectonic evo lutio n,framewo rk and nature o f the West Qinling Orog enic Belt after Pha nerozoic Ph.have been discussed.Since about800Ma P.B.,the West Qinling Oro genic Belt underwent break-up o f supercontinent,ev olutio n o f ocean and co ntinent,collisiona l orog eny,within-plate stretching and inco ntinental ov erprinted orog eny,and presentday West Qinling Orog enic Belt has been eventually com pleted.During diffirent tecto nic evo lutional stages,the West Qinling Orog enic Belt has va rio us tecto nic style and fram ew o rk.In the ev olution stage o f o cean and co ntinent,its tectonic sty le belo ngs to plate tec-tonics,and it is charecterized by fram ewo rk o f ocea n and co ntinent.In within-plate stretching stag e,its tec-tonic style belongs to a within-plate rift a nd fault-subsiding basin,and it is charecterized by a framewo rk of sea and continent.In incontinental ov erpritined o rog enic stage,its tectonic style belo ng s to inco ntinental basin-m auntain style,it is cha recterized by an inco ntinental basin-mountain framew ork.Therefo re the W est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a“collisio n-inco ntinental type”com plex o ro genic belt.

Key words:the West Qinling O rog enic Belt;since Phanero zoic Ph.;tectonic ev o lution;tecto nic frame-w o rk;nature of o rogenic belt.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1、秦岭造山带简介 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4 2.1 扬子板块 4 2.2 华北板块 4 2.3 下扬子板块 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5 3.1 造山运动 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四川地质构造

四川地质构造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此外,玛沁、略阳、城口、房县一带以北属秦岭褶皱系。东部扬子准地台基底具双层结构,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康定群及其相当岩群组成,同位素年龄 19 — 29.5 亿年。上构造层是褶皱基底,由会理群及其相当岩层组成,同位素年龄 8.5 - 17.0 亿年。西部槽区也发现上构造层岩群,如恰斯群,它与会理群相似。东部台区的盖层是上震旦统-中三叠统,属海相地台型沉积。西部槽区的震旦系-三叠系为冒地槽型沉积。各类构造形态及空间分布,东西两部明显不同。台区川中为舒缓斜、穹隆与向斜,川东为梳状褶皱,川东南是垛状褶皱,川西北为短轴褶皱。西部槽区构造线多为北西和北北西向,或呈向南凸出的弧型褶皱。 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 为了更好地普及地震地质知识,我们特作此图。这里我还想用几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地解释一下。 (1)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 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 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 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 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即今后几年重 点的防范区域。 (2)松潘-甘孜地块像一个巨大的抽屉,两边是水平走滑断层(北边的昆仑山断裂和南边的鲜水河断裂,前端是龙门山推覆(斜冲)断裂。 过去两千年,这个“抽屉”的前端被坚硬的彭灌杂岩顽强地抵着,龙门 山中部相对稳定。5.12那天“抽屉”的前端向东猛冲了几米,“抽屉” 两侧的走滑运动今后也要跟上,以免落后。加之西边的青藏高原还紧 紧地在后面推着,前拉后推,“抽屉”那有不动之理?

文化遗产概览尔雅满分答案

亚洲其它地区的文化遗产(三) 1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体现下面哪一种建筑艺术的特点?() A、伊斯兰 B、巴洛克 C、洛可可 D、达达 正确答案:A 2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是下面哪一个国家的大庙?() A、印尼 B、埃及 C、印度 D、伊朗 正确答案:C 3 卡杰拉霍建筑群是印度哪一个王朝的遗迹?() A、孔雀 B、月亮 C、莫卧儿 D、甘婆 正确答案:B 4 历史上的君士坦丁堡指的是现在的哪一个地方?() A、吉隆坡 B、乌兰巴托 C、孟买 D、伊斯坦布尔 正确答案:D 5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伊朗一带。()正确答案:× 6 伊斯坦布尔建立于公元前667年,历史上作为贸易、政治及宗教中心。() 正确答案:√ 文化遗产概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一) 1 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小型有形文化遗产 B、大型有形文化遗产

C、物质文化遗产 D、自然及文化遗产 正确答案:C 2 美国白宫会议于下面哪一年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85年 正确答案:B 3 “遗产”一词源于下面哪一种语言?() A、拉丁语 B、汉语 C、希腊语 D、俄语 正确答案:A 4 “申遗活动”是各国文化底蕴的展示及旅游资源的开发。() 正确答案:√ 5 《各国保护文化及自然遗产建议案》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正确答案:×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二) 1 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下面哪一个国家?() A、荷兰 B、爱尔兰 C、芬兰 D、波兰 正确答案:D 2 下面哪一个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A、古庙 B、语言 C、宗教 D、礼仪 正确答案:A 3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3-10]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 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30 °)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SE) 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20 °或N30°W,20° 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 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a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b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13、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

东秦岭造山带钠长岩的特征_成因及时代

东秦岭造山带钠长岩的特征、成因及时代 李 勇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苏春乾 刘继庆 (西安工程学院区调所,西安 710054) 主题词 东秦岭造山带 钠长岩 成因 提 要 经1/5万区调填图,作者在东秦岭造山带夹持于竹林关-青山断裂带和山阳-豆腐尖断裂带之间的原划/九里坪组0地层中解体出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钠长岩体。通过野外宏观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对这些钠长岩的产状、地质背景、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这些钠长岩是由深部钠质熔浆沿断裂带上侵到地壳浅部发生侵入-交代作用而形成的观点。其成因模式为:侵入-隐爆-充填交代。这与前人在研究西秦岭造山带钠长岩时所提出的热水沉积成因模式明显不同。另外,还从这些钠长岩体中首次获得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为36419?1019M a 的资料。对研究整个秦岭造山带钠质流体热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东秦岭进行徐家店幅和梁家湾幅1/5万区调填图的过程中,从夹持于竹林关-青山断裂带和山阳-豆腐尖断裂带之间的原九里坪组地层中新识别和解体出大量与钠质流体活动有关的钠长岩体。由于这些岩体彼此具有成生联系,基本属于同源同时的产物,又主要分布在丹江沿岸,故将其总称为/丹江钠长岩01。这些岩体多呈规模不大的透镜状、穹隆状和脉状近东西向断续分布于竹林关-青山一带,形成一狭长的钠长岩分布带(图1)。丹江钠长岩的岩石类型可按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特点分为:块状细晶钠长岩、角砾状钠长岩和钠长角砾岩三类。野外可作为填图单元填绘。 丹江钠长岩的围岩主要是一套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沉积地层。前人最初将其称为芦院沟组和太吉河组,时代归早元古代(秦岭区测队,1961);后来,陕西区调队(1988)将其划归晚泥盆世,改称九里坪组;陕西省区域地质志(1990)将这套地层归为刘岭群牛耳川组,置于中泥盆统。这些划分归属均无任何古生物和年龄依据。 经1/5万区调填图,笔者从该套地层中分析处理出大量震旦纪的微古植物化石,计有:A sp eratopsop hosphaera umishanensis , A.bavlensis ,T rachysp haer idium planum ,T.r u -gosum,T.incrassatum ,T .simp lex ,T.rude,T.minor ,T.cultum ,L op hosp aeri -dium ,Pseudozonosp haera longp licata ,P.sinica ,P.ver ruacsa,Protoleisp haer idium sp.,Micr hy stridium sp.,N ucellosp haer icidium sp.,T rematosphaerdium holedahlih,Zonosp haeridium sp.,L ignum p unctrlosum ,Paleomorp he p untulata ,P.f igurata 等20多种。因此,我们将这套地层笼统地确定为震旦系o。 第一作者简介 李勇,男,1959年出生,副教授,现为西北大学地质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地层古生物学和区域地质调查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 1998)05)18,改回日期 1998)09)0411/5万徐家店幅地质图及说明o1/5万梁家湾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第18卷 第2期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Vol.18,No.21999年6月 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 June,1999

-关于陕西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

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地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一、太古界 太华群: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1000-0569/2011/027(03)-0657-71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胡健民1孟庆任2陈虹1武国利2渠洪杰1高卫1陈文3 HU JianMin1,MENG QingRen2,CHEN Hong1,WU GuoLi2,QU HongJie1,GAO Wei1and CHEN Wen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同位素实验室,北京100037 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3.Ar-Ar Isotope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 2010-12-01收稿,2011-02-25改回. Hu JM,Meng QR,Chen H,Wu GL,Qu HJ,Gao W and Chen W.2011.Tectonic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Ningshan Fau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Qinling Oroge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57-671 Abstract Ningshan Fault is a large-scale WE-trending fault in Qinling Oroge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 zone exhibit abundant ductile shear fabrics of earlier stage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40Ar-39Ar ages on syn-deformational and syn-metamorphic minerals from the Ningshan Fault confirmed that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169 162Ma and was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lision of Qinling Orogen.Existing of this left-lateral shear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belt of South Qinling Orogen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unites before Middle-Late Jurassic.Some metamorphic rocks of old basement crops out on the NW sid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nd were intruded by many Mesozoic granitic plutons;on the SE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dominant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and metasediment was intruded by basic and alkalic dykes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hear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Yangtze block in the Late-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enozoic,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clock-wised rotation of the block in that time. Key words Qinling Orogen;Ningshan Fault;Daba Mountain;Yangtze block 摘要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研究表明,宁陕断裂运动学性质为左行走滑,变形早期为韧性变形,晚期叠加脆性变形。早期变形形成的同变形变质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显示,变形时代为169 162Ma 左右,属于秦岭造山带碰撞后陆内变形阶段产物。宁陕左行走滑断裂的存在暗示着在中晚侏罗世之前,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很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宁陕断裂北西侧具有古老变质基底,并有大量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南东侧只发育中上元古宙浅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发育晚元古宙-早古生代基性侵入岩脉及一些碱性岩脉。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围绕着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发生过左行走滑变形,这可能与扬子地块在这个时期的顺时针旋转相关。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宁陕断裂;大巴山;扬子地块 中图法分类号P542.3;P597.3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314、40272097)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胡健民,男,1959年生,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jianminhu@cags.net.cn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 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二、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 (引自金性春,1984) 1.离散边界; 2.转换断层; 3.俯冲边界; 4.碰撞边界 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

(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 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 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 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 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 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 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 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 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 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1.长城The Great Wall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故宫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修改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化学变化,演化历史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岩层产状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2、水平岩层的成层顺序为上新下老3、水平岩层厚度为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厚度相同,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大;坡度相同,厚度大,露头宽度越大。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V字形法则: ① 水平岩层的出露形态真实的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界线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② 直立岩层的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③对于倾斜岩层: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反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且等高线的弯曲曲率大于地质界线的弯曲曲率。 相同相反: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面坡度方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地层界线的弯曲曲率大于等高线的弯曲曲率。 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 1 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受产状和地形影响,并符合V字型法则 2 倾斜岩层的地质界限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弯曲也是条带的一种) 3 正常情况下,岩层沿倾向方向逐渐变新 4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产状、地形和岩层厚度 5 倾斜岩层的厚度有三种分别是:真厚度、视厚度、铅直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真厚度。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埋藏深度: 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h=Hcosα 视厚度:在不垂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底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埋藏深度:地面某一点到目的层的铅直距离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岩层厚度、岩层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有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先平稳下降接受沉积,后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等)或差异上升(变形与隆升、剥蚀),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再平稳下降接受沉积。

代革联(地质构造对韩城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201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第24卷 第7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o.l24 N o.7 2010年7月Journal ofA 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 ironm ent Ju l y.2010 文章编号:1003-7578(2010)07-062-06 地质构造对韩城矿区水文地质特征的影响* 代革联 (西安科技大学,西安710054) 提 要:在分析韩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地质构造对韩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水文地 质单元划分、井下突水、岩溶发育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影响;认为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空间分布、 形成和运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水文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明显。 关键词: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边界;岩溶;韩城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 韩城矿区以韩城大断层(F1)为界分为两个地貌单元。断层东南部为黄土台塬区,是韩城市的主要农业区;西北部为以黄土梁峁景观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区内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是煤炭资源的主要开发区。区域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属大陆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为500mm;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的2~3倍。 韩城矿区属于黄河水系,常年性河流主要有黄河、凿开河、盘河、涺水河等,其中黄河为区域最大的地表水流,是矿区的区域侵蚀基准面,也是矿区东南部的天然边界。自北向南切穿煤系地层及寒武奥陶系灰岩地层,在禹门口一带形成峡谷,流经灰岩段地层长度约7km,常年平均流量为6328m3/s;水位高程在373~385m之间;凿开河、盘河、涺水河均为流经该区域黄河的支流[1]。 1韩城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韩城矿区位于渭北煤田的东北端、黄河的西岸,其主要含煤岩系为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主采煤层2号、3号、5号、11号,奥陶系石灰岩(以下简称奥灰岩)为煤系基底。整个矿区的水文地质概况为,地表水不甚发育,地下水受构造、岩性及地形地貌的控制。地下水主要埋藏在第四系地层底部的孔隙基岩裂隙和岩溶裂隙之中,煤系及其上部地层中各含水层充水空间不太发育。 表1象山煤矿含水层钻孔抽(注)水试验成果表 T ab.1T est resu lt table o f dr ill-ho l e pu m p i ng(water injecti on)i n X i ang shan coa l aquif e r 项目 Q (L/s m) K (m/d) 试验 层数 泉水流量 (L/s) 第四系底部(Q 4 )0.068~21.11 2.73397.21~561.84120.01~0.15 上石盒子组二段(P 2 Sh2)0.0165~0.376 0.142 0.0056~0.9 0.346 30.01~0.1 上石盒子组一段(P 2 Sh 1 )0.00036~0.137 0.0854 0.00089~0.9 0.562 110.01~0.2 下石盒子组+山西组(P 1 Sh+P1S)0.00005~0.087 0.0248 0.00036~0.375 0.0659 9― 本溪组+太原组(C 2 b+C3t)0.0002~0.154 0.0263 0.00125~0.558 0.108 7―奥灰岩含水层(O)46.02~630.769―― 注:1.Q和K是抽水最大降深值对应的数值,各项分子为两级值,分母为算术平均值;2.数据来源1988年1月 陕西省渭北煤田韩城矿区象山井田精查地质报告 。 *收稿日期:2009-4-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04),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A515010)资助。 作者简介:代革联(1968-),男,陕西西安人,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Em ai:l d ai g@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3904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