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荣新江主讲乌心怡编辑整理

听荣新江先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讲座,受益匪浅。荣新江先生通过大量并且是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把我们带进了中古时代。通过图像部分展现历史,这不仅只局限在历史文献的范围里,还把我们领进了考古、文物和艺术里来。使我们可以综合地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这一领域。 通过语言文字、通过出土的文物等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因为这些资料都反映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而不是古代的史官所写的。所以通过这些图像可以真实的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

一、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而上,经固原进入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汉代要先到楼兰。而汉代西域分南、北两道,这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经焉耆、龟兹(今库车),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于阗(今和田)等地到疏勒。通过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道,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现在的喀布尔,下到白沙瓦,这条路是到南亚,也可一直到伊朗。另一条正是从粟特地区的撒马尔罕、布哈拉,经过伊朗、伊拉克再到叙利亚,然后到地中海,再到罗马帝国。所以中国古代距离西方最近的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通过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然后到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出去。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有三条路线。北道从哈密越过天山,沿草原西行,经过突厥等游牧民族地区,一直到东罗马。中道从吐鲁番西行,经焉耆、龟兹等地,翻过葱岭,进入粟特地区,到波斯,最后到地中海沿岸。南道从鄯善到于阗等地,过吐火罗地区(阿富汗)进入印度。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式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二、丝绸之路的民族

在这么一条重要的道路上,一方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另外也是一个东往西来的道路。从考古发现和中国历史的典籍记载,过去塔里木盆地的主体民族是印欧种,是深目高鼻、蓝眼睛、红头发的民族,特别是北边的吐火罗和月氏民族,南边的塞和斯基泰民族,由于民族的同化,使得中亚的很多主体民族变成了突厥民族。现在的伊朗民族,就是塞人传下来的。占据河西走廊的月氏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实际上它是东西交往的一个承载者。

甘肃灵台发现的一个戟。戟的头部有一个与中国古代的人不一样的人的头像,是西周

时期青铜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出土文物,是难得的一个白种人的形象,是非常典型的吐火罗或月氏人。

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民族是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粟特人大部分居民来自康、安、曹、石、米、罗、何、贺、史国的中亚昭武九姓王国。他们是一种城邦国家,七世纪以后大量的粟特人成群结队到唐朝来做生意。并推举出商主“萨宝”(队商首领的意思)。形成了一种胡人聚落。粟特人为了做生意,经常接触其他民族,因此粟特人懂得多种语言。粟特人不仅是中国和粟特地区,还是和北方民族,和印度的贸易承载者。另外粟特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粟特人人高马大,满脸胡须,非常漂亮,与唐朝人不同,他们还会打猎,因此在唐朝的宫廷里很受欢迎。

宁夏盐池县发现的粟特人的墓。在这个墓门上画着跳胡旋舞的粟特人。他穿着锦绣的衣,翻领紧口的胡服,然后踩在一个椭圆的毡垫上,旋转如飞的跳着胡旋舞。(见图1)

懿德太子墓发现的文物,一个粟特人骑在马背

上,被他驯服的一只产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上的猎

豹,正在往马背上窜。也是非常典型的胡人形象。

(见图2)

山东青州发现的一个毗卢遮那像。肩膀上画了

一些胡人,这是很难得的胡人形象。最清晰的一个

人是波斯人,另外一个高鼻、秃顶的人像是东罗马

人。还有一个已经残破了。显然是一些使者,而不

是商队。

古代是没有边界的,特别是骑马的游牧民族,

象中国的月氏人到了阿富汗,中国的突厥人到了土图1:宁夏盐池M6号墓石门上的胡旋舞形象 耳其,中国的匈奴人到了匈牙利,当然中间夹杂着很多民族,他们的主体民族大都是从中国过去的,当然中国的汉族也吸收了粟特人,吸收了匈奴人,吸收了突厥人,吸收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成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大的汉族。 三、丝绸之路的语言文字

古代的焉耆、龟兹和吐鲁番盆地从3世纪到10世纪流行着一种语言,刚发现时是一种不知道名字的语言,是一种死语言,后来慢慢才知道是吐火罗语。所谓印欧语系下面有两支,一是现在的日耳曼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另外一支就是印度伊朗语。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的西支,而在和田、粟特发现的印欧语属印欧语的东支。吐火罗语的发现对于世界的语言学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吐火罗语的价值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是死语言,没有受到后来的干扰,他保留了原有中古时代的状态。在吐鲁番盆地到焉耆到库车流行着两

种吐火罗语,一种是吐火罗语A,一种是吐火罗语B,吐火罗语A完全记录佛典,并且很少见,曾发现过一件《弥勒会见记》剧本,流行于焉耆。吐火罗语B基本上是世俗文书,也有佛典,流行于龟兹。这些语言对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上的

往来和文化交流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料。吐火罗语和和阗语

都是用的印度婆罗迷字母。这种文字刚在塔里木盆地挖掘

出来的时候,根本看不懂这种语言,因此把它转写成拉丁

字母,但是拆不开一个一个的词,这种语言是属于伊朗系

统的语言,这些语言也是经过多年的解读,才真正的读通。

除了吐火罗语,另外就是从印度传来的语言,最早进入中

国的是梵文的俗语,它搀杂着口语的梵文语言,这种语言

最早是用佉卢文来拼写的,以后用一种婆罗迷字母拼写,

所以这种佉卢文拼写的梵文俗语应该是最早进入中国的

佛教典籍。 图2:懿德太子墓发现的文物

和田发现的公元2世纪的在一个桦树皮上写的经,是一个佉卢文的《法句经》,《法句经》在早期中亚的佛教典籍里占着很大的比重。另外最早的这种佉卢文在东汉魏晋时期的和田一直行用。比如:钱币,一面是汉文“五铢”,另一面就是佉卢文。他可以在汉人与西方来的商人之间交换。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反映中亚的多种文化交流。粟特人也是同样把钱币做成两面可用的文字,一面是按照开元通宝做的,另一面是粟特文。

除了印度语流行在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沿都有伊朗语,在巴楚盆地发现的图木舒克语,属于东伊朗语,是先突厥时代的语言,历史名称应该叫“据史德语”。这种语言现存只有14件文书。

那么在中国境内和田范围里发现的更多的东伊朗语就是于阗文。

敦煌藏经洞保留的完整的于阗语贝叶经,中间有一个穿孔,可以穿一根绳,佛经可以翻着看。另外它也是官方语言,如在和田发现的买卖奴隶的契约。

除了在塔里木盆地居住的这种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留下的文献,丝绸之路上也有很多外来民族的文献。象中古波斯文、叙利亚文;另外丝绸之路上传来的更西方的语言,就是希腊文,当然是一种希腊文的变体。

青海都兰发现的丝织品,上面有非常清楚的中古波斯文。

固原南部的隋唐墓葬里发现的蓝宝石,上面有3个连续的美术字“丰饶”就是中古波斯文。

西安西部土门村50年代发现的墓志,墓主人是一个在神策军里当兵马使的一个人的夫人,叫苏谅妻马氏。她完全是从波斯来的一个王族后裔。上面是中古波斯文,下面是汉文。

甘肃竟远发现的一个鎏金的银盘,中间是一个少年骑着一头狮子,外面一圈是希腊奥林匹斯山的十二神,底座上有不规则的巴克特里亚语。是一种伊朗语。

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字也不只是在中国本土里用,它也是向西方传播的。

在尼雅发现的一个墓里,有一块袖标,上面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可能是尼雅的精绝国的国王,为了配合东汉到魏晋时候跟羌族打仗所佩带的一个袖标。

在吐鲁番文书里,有一个案卷,是一个住在长安的汉人与一个住在长安的粟特人,一起去做生意,由于互相借贷,产生纠纷,到安西督护府

去告状。这个就证明我们汉人也是非常勇敢的出去做

生意。

四、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开放,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虽然儒释道三教仍然占据着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但

流行于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也广泛的传入中国,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敦煌长城烽燧下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里,可以

确证祆教早在公元4世纪初就由粟特人带到了中国。

摩尼教本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

受到针压,几乎绝迹,但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维

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摩尼教很讲究书法,

摩尼教的卷子都是非常漂亮的。

关于景教的历史记录,以西安碑林 图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的波斯人李素题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最为重要。景教也就是基督教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就传入中国,而且被允许在长安城的西北角建了一个庙。(见图3)

精神文化的传播跟宗教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中国人不信宗教,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至少在古代没有传出去,一直被我们作为优良的传统文化不断的继承下来。然而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国贡献给了世界丝绸、茶叶、瓷器等等,如今在世界哪一个国家不用瓷器,有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上午喝咖啡,下午必喝茶。中国出口的大多是大众商品,所以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虽然中国也进口了很多外国的金、银、香料、胡椒、樟脑等物品,从古到今中国不知进口了多少香料,但这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几乎都是奢侈品,只有唐朝的皇帝、汉朝的皇帝以及那些贵族富商才用的起。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思考一下古代交流当中对中国并非有利的方面,吸收外来的好的方面,实际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来促进我们更好的交流。当然我们还要继续为世界做贡献。

“丝绸之路”上,有着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理由

“丝绸之路”上,有着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理由余秋雨 导读一个就是马背上的雄风,一个是对其他文明的关照,“丝绸之路”都给予了,所以中华文明就大了,就变得有赫赫雄风了,就成了能够和其他文明交往的这样一种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主持人: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在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人是把目光转向了西部,重新去审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以及它给中国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但实际上在这股热潮之前,三十多年前您就开始关注西部,只身一人去了甘肃高原,开始文化之旅。在您的创作生涯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一种面向西部的心态? 余秋雨:是的,这个话题真是牵扯到我这一生的文化选择。 三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最大的行动就是辞职,辞职到哪里去?到西部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做了一个大思考,我其实是从西方文化的立场上开始进行这个思考的,为什么是西方文化的立场呢?我们确实要向西方开放,确实要接受西方的各种文化来打破我们过去的保守狭隘,但是我们在不断请教国外同行的时候,我产生一个疑问:他们的这一切都产生在近两百年前,两百年,但是我所立足的文化,那是几千年了,我们有诸子百家,有大秦、大汉、大唐、大宋,这时候西方文明还,或者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文明,还没有走入近代的辉煌,都还没有。 所以我们和西方同行交谈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我们要寻找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个情景,就是不断问:我是谁?这个时候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就是穿越百年的苦难,去寻找千年的辉煌。我们要寻找到我所立足的这个文明的根基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无论如何要辞职,远行。我觉得千年的根基是在于大汉、大唐是怎么起来的,这个一定和“丝绸之路”有关。它让中国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梁启超先生讲,中国一开始是中国的中国,后来变成亚洲的中国,后来变成世界的中国,其实从汉到唐这个时候,“丝绸之路”一开通的时候,中国就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了,这了不得。那么我们成为一个中国人或者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继承者,首先要继承的就是大汉、大唐这种思想,这非常重要。 另外也有一些人,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开始走上正轨了,要把传统文化拿出来,譬如把京剧说成国粹。我是研究戏剧的,京剧也确实是不错,但是京剧产生的时候,是清朝的中后期,中华文明整体已经衰败,你把衰败时期的一个文化产品当成我们中华文化的最高代表,显然我是不服气的。 譬如当时还有人说,要重寻民国学人和民国文化的辉煌。民国学人和民国文化当中是有很多不错的成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的学人虽然很艰难,但是他们吸取了西方文化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来做了一些介绍,难能可贵,但是有多大的成就,真的谈不上。而且,他们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西方文化整体转型几乎不了解。他们对文化人类学,对于存在主义,对于接受美学,几乎是不了解,当然有的是在他们身后的事情了。但我们如果把民国时期的文化当作中国文化的典范,又不对。 如果完全成为西方文化要研究的一个对象,我们会有愧于千年辉煌,如果我们要把我们身边所谓琐碎的传统文化拿出来的话,就第二度有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必须要去寻找真正的辉煌的理由,这个理由毫无疑问,是和“丝绸之路”有关。 我(在行走中)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就是“丝绸 之路”。一个英国人写的一本书里边提出,本来人们都把地中海当作第一通道。现在我们认真研究以后发现,第一通道是在亚洲的中心。也就是“丝绸之路”通过的地方。我当年为什么要亲自去呢?我光这么喊 也可以,亲自去呢,第一就是我们所有的文化界对这个结论一般都不会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

《从这里出发——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从这里出发 ——古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文明印记》审读报告(二) 2020年04月07日 书稿在思想性及科学价值方面,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观点。“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强化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通过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代表性文物,挖掘、宣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客观、实际的文化普及。并且,在对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介绍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质传统文化的弘扬,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情怀。 本书在对具体文物及背景内容的介绍中,力求科学严谨,通过反复核实文献资料、考实内容,以期提供最为精确的信息。如,关于多友鼎的铭文字数就有四种说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作者和责编先后查阅了十余篇文献,对照了高清的拓片,反复核对才最终呈现于书中。引文所涉及的古籍,以及文章参考的文献也都逐一进行了核对。内容观点中存在当前研究分歧的,本书从中立的角度进行罗列阐述,避免主观认识的断定。 目前,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本书通过极具代表性的文物直观地展示丝绸之路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生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在同类书籍中较为少见。另外,本书结合MPR和二维码链接微网站技术,对依据书稿内容特别制作的音视频进行展示的形式,符合国家提倡融合发展研发的复合出版物的需要。读者在进行传统纸媒阅读的同时,可以聆听并观赏内容丰富的音视频资源。这在以往文博类图书的阅读体验中是首创的。 本书稿结合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主次清晰、说理充分、论据可靠、结论客观、叙述连贯、语言简洁、体例统一、质量较高,达到发稿要求。结合当前的政治环境、社会影响和出版市场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本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将有不错的收益。 2.稿件加工具体处理意见 稿件的审读加工工作与编写工作同步进行,责编全程跟进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按照章节分工与具体作者讨论内容设置,及时调整章节间的关系,反复与作者磨合讨论,完善稿件内容。基本每个章节就内容结构的反复修改次数都不低于5次。其间关于具体细节问题的讨论,通过电话、QQ、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进行。 对稿件审读、整理之前,责编对书稿中各件文物的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补课。审读过程中,责编对稿件全面、仔细通读,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图书、电视纪录片,在对具体文物的内容亮点深入挖掘的同时,对文字全面梳理、统一体例,查证资料、文献,核对引文、注释,避免主观模棱两可的认识,以求传递客观、严谨的内容信息。 本书稿定位为普及性的文博读物,编写时要求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但有些专业用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时,需随文加括号注释。组稿时要求作者对引文进行脚注,标明参考文献,目的是提升作者写作时的严谨性,以保证内容、观点引用有出处,也方便编辑加工核对。成书时欲将文中需要注释部分,都做随文加括号注释处理,以方便读者阅读。参考文献在每章章后统一编放。 稿件中多处有引用古文资料,其中涉及异体字。经过与专业审读老师的研究讨论,认为本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读者对象主要为青少年,故对文献中的异体字做正体化处理,以降低阅读难度。 审稿加工过程中,各章节具体问题已及时与作者沟通得到处理。关于语言文字、具体知识点方面的加工、修改都在往返稿件中详细标注。需作者核实确认的专业知识质疑处也在文中进行标注,作者已逐一做对应处理。关于内容、结构,章节间的关联等,以及建议作者调整写作内容的具体处理意见记录如下: 第一章长安——从这里出发 该章统领全书,讲述古丝绸之路的来由和意义,引入其起点处长安的悠久文化历史,并说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 (1)开篇第一段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后,按照书稿整体内容设置,应对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重要性进行介绍。以此呼应题目“从这里出发”的“这里”,从而引出下文。而作者写作中关于长安介绍的相关内容却放置在本章最后的“再从这里出发”部分。责编根据内容设置需要对此进行了调整。 (2)“丝绸之路得名”部分,对陆路丝绸之路的得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丝绸之路不仅仅包含陆路部分。建议加上关 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鉴于本书主要描述对象为陆路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仅需简要介绍,保证概念的完整即可。具体文字添加见稿样,作者确认定稿。 (3)文中提及很多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名,作者按组稿要求在脚注中做了详细解释。为阅读方便起见,统一调整至文中加括号注释。括号注释内容,责编根据文章描述的需要进行简要概括,只突出与内容主题相关的介绍,如指明今地理位置,及其国的代表及特征。 (4)文中多处提及“北首岭”“姜寨”“半坡”等文明发源地,建议在首次出现处之后加中括号注释,简要介绍其地理位置,方便读者阅读。 (5)最后一部分“再从这里出发”,描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篇幅过大,内容过多,责编在稿件中进行调整与删减,由作者确认后定稿。 第二章吉金铭战功——多友鼎 对多友鼎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意义的介绍是本章写作的重要部分。作者对内容资料的储备丰富,写作过程顺利。 怎样体现本章的内容与丝绸之路相关联,是本章写作的难点。作者与责编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最终确定,从多友鼎所记录的这场战争中的猃狁部族的聚居地处于丝绸之路的沿线这一点来入手。通过对丝绸之路正式开拓前,早期的民族间交流、互往进行描写,以体现丝绸之路形成的悠久历史。作者按照“猃狁入寇西北告急来”和“由点至线丝路初始”两方面完成了写作。 按照责编建议,作者又增加了对“鼎”这种器物的相关介绍,使读者对鼎的由来有基本认识。另外,责编核对引文过程中,发现稿件中的引文与引用文献内容存在偏差,如多友鼎铭文的解释等,具体质疑在稿件中进行了详细标注。作者经过反复查证文献,核对高清铭文拓片后,准确地进行了表述后定稿。 第三章汉代皇权的象征——皇后之玺

2021高考语文一轮习题: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三 单文精练二 丝绸之路文明(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丝绸之路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与佛教

丝绸之路与宗教 一、丝绸之路的定义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二、佛教的创立与东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期间的古代印度,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其传入西北地区的时间,要比传入中原地区的时间早。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于阗、龟兹等地,已有佛教传布的迹象。本世纪以来,在新疆各地陆续出土的一些佛教的遗迹和遗物也可以说明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在新疆一带已相当流行。新疆若羌县境内的唐朗遗址发现的一座古佛寺中,曾清理和出土了6尊与真人同高的彩绘泥塑佛像和壁画。据考证,此寺院可能废弃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而寺院的建造,可能会更早一些。1989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东汉时期的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蓝色印花的蜡染棉布,上印有菩萨像、佛像,同时还出土有大量丝绵刺绣和铜镜。据分析,这些佛像艺术品及刺绣和铜镜等,至少是公元2世纪时的遗物。近几年,在新疆古楼兰遗址出土的古代印度贵霜王朝时期(约公元1~3世纪)的铜币上,不仅铸有佛陀造像,还有用婆罗迷文字母拼写的“佛”字。这种在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时期(约自公元78~120年在位)所铸造的货币,在公元2世纪前后,因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昌盛而传入我国新疆境内。至于佛

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 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 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联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刻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向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丝绸之路》读书笔记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永宁中学:刘瑞琴 【学习内容分析】: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中第14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学习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张骞通西域、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和材料的研读,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逐渐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心不够成熟,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尚未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时间和空间概念也较模糊。但是七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愿意展示自我,基于这一学情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地图、路线图等,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2、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体会出使西域的艰难与不易,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丝绸之路”上的唐三彩 高顺旺 【发表于2013年第21期《大众文艺》】 唐三彩以其造型的丰腴端庄、釉色的绚丽灿烂、装饰的极妍尽美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热捧和追逐,自唐代以来就沿着丝绸之路被运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贸易往来、文化交融、加深友谊的“主人公”。笔者带着大家透过唐三彩,重回大唐,去感受盛唐的风采、去感受沙漠的无垠。 关键词:唐三彩、丝绸之路、交融。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制着四方文明。丝绸之路是连接着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洛阳,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成为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传送到了世界各国,同时也将西方各国的特产带到了中国,你来我往之间,新鲜的血液相互交换,预示一个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就此开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 丝绸之路最早由汉朝的张骞所开拓。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

最初的大型商贸交往。从此,商品在丝绸之路上交流,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交汇,民族在丝绸之路上交融,物种在丝绸之路上交合。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路。 在这条古代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最早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因而就被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陶瓷器以及工艺技术如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是从这里传向西方。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茫茫数千里戈壁、沙漠,食物、饮水资源极其匮乏,环境恶劣堪称之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道尽了丝绸之路上苍凉;“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也说尽了丝绸之路上的战事、动乱和纷争,以及由此引起的艰难险阻。然而就在这沙漠、草原、高山之间,在这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之中,那些无名英雄往来于“丝绸之路”,或肩扛手提,或驼队成群,生生地走出了一条传载千年的文明之路。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是我国古陶瓷艺术中,一朵富丽堂皇的奇葩。大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之一,以其造型多样、色彩绚烂、装饰华美而深受各国的热捧与喜爱;以其举世无双的东方智慧和五彩缤纷的形式美向全世界亮相,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量,成为“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向西输出货品的主力军。唐三彩,不仅作为商品在亚、非、欧三大洲交流,如今更作为发掘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还原再现了丝绸之路当时的历史场景与盛况。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文化价值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贫通道,千百年过后,她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汁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古丝道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在中国境内经过陕西、宵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这条通往西方国际的丝路凿空史前将沿途的各个国家联系起来,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丰富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一、丝绷之路在历史上的物质文化意义 (一)丝绸的外传。 据考古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丝绸出土,可以证明早在公元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西汉以后,丝绸开始成为这条贸易之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丝绸的传播推动了东南亚地

区一些民族文明程度的进步。此时,东南亚各国还出现了诸如绢画、刺绣、绢扇等以丝绸为原材料的精美工艺品……可见,丝绸对外的广泛传播极大丰富和美化了海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1]。其次,中国丝绸的外传促进了部分地区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据西方学者推断:中国的养蚕技术应该是四、五世纪时传人西方的。世界上能从事养蚕的国家有四五十个,而他们最初的家蚕饲养技术或多或少都得益于中国,而且许多国家纺织业所需的生丝主要来源于中国。再次,丝绸的外传,促进了我国丝织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丝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丝绸成为风靡世界的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为后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民族工业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传向西方。 据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赛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邓竹、杖。”汉朝初通西域,中国即有丝绸、漆器和铁器等输出;唐朝时,瓷器成为丝路上重要的输出物产;宋元时期,瓷器外销十分多,同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输出品。此外,如黄连、肉桂、生姜、土伏菩等药品,以及无患子、桑树、马鞍、铜合金等,在不同时期以各种途径西传。瓷器在当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输出品,从现存的阿拉伯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中国瓷器的记载,东南亚、印度、中亚、非洲等地都有中国瓷器的踪影。还有一种重要的箱出品就是茶叶[2]。北宋时,茶叶成为政府的专卖产品。中国茶叶传到西方,主要是通过北方草原民族。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中国与西方来往加深,茶叶大量出口,饮茶也成为西

“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 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以现在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立足点。通过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整理,从传统地域文化、传统地理文化中挖掘提炼“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地域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造型上,在“意”上,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并结合现有设计理念形成既具地域特色又具当今时尚风潮的旅游纪念品,为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现状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提高,现在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存在着做工粗糙、无创新、泛地域化等缺陷,纪念品的设计仍然处在相对初级阶段。针对十八大《决定》中提出的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决定,我们展开对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研究,针对旅游纪念品的弊端进行分析,以丝路地域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进行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设计。据调查,影响旅游纪念品购买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特色(46%)、价格(32%)、品牌(15%)和外观(7%)。因此,特色是消费者在购买旅游

纪念品时的重要选择因素,而地域文化特征又是创造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特色最有力的方式。 “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元素分析 关于丝路文化地域特色的挖掘是很重要的,找到专属独特的地域文化,进一步地进行开发,比如本地的自然资源,节庆民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归纳出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后期的应用演变,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特征。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在天然的旅游和人文资源中有突出的特色和历史积淀,在已有的资源中提炼其中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可以赋予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的使命。 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众多的古城遗址,这些著名的古城旅游资源随着政府的号召,丝绸之路沿线古城的进一步开放,旅游纪念品需求更是不言而喻。这类资源可以对其造型加工提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具有丝绸之路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形态设计。丝绸之路上有众多的特色服饰、民间工艺品等,以这些特色工艺为内涵开发旅游纪念品,将反映出丝绸之路瑰丽的风情民俗和文化传承,既具有地域性又兼顾文化性,满足消费者在旅游纪念品方面的需求,传递出丝绸之路上独特的情感内涵。 将以上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分析、归纳、概括、整合的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与经济发展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在历史上,以丝绸为代表的丰饶的中华物产,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艺术民俗等等,曾经沿着这条大道通过精明的阿拉伯商人不断地流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 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丝绸、贵重金属、玉器以及其他商品的贸易;艺人和工匠们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启发下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外交使节通过丝绸之路寻求政治联盟和传播宗教信仰。 从汉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阿拉伯使节抵达长安,中阿建交开始,直到如今,许多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对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曾经的的衰败原因令人深思,而它在现代的复苏则让人振奋。在新时代的契机下,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关系在商贸、文化、政治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巩固与发展了紧密团结的友好关系,也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丝绸之路在新时期焕发蓬勃生机!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这个词汇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在本篇论文中将从经济文化等相关方面介绍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 1.1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起源 早在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紧接着,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比如耐旱耐劳的单峰驼)等开始不断被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旅游课程论文: 人们所使用,使得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另外,欧亚大陆的腹地,在古代中国被统称西域的地区,当时还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这样一来商队、旅队可以在补给方便的基础上进行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贸易交流,中国人一度用胡人来统称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西域人,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开始扩大,西域地区出现了龟兹、安息等国家。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开始用“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来称呼东方的神秘国度---中国。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早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通过西域各国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进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往来。 1.2丝绸之路形成的政治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