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二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

肺三包四心俞五,九肝十胆脾胃俞,十三三焦十四神,十九椎下膀胱居。

每日背记 针灸歌诀完整版

井荥输原经合歌-五输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古人把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结合标本根结理论,将“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像肘膝方向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十二原穴歌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 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 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为“十二原”。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则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郄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大部分在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经上(只有梁丘在膝上)。郄穴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用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用治疗急性痛证。

温针灸和其他灸法

温针灸及其他灸法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本章重点介绍温针灸及从温针灸中派生出来的几种灸法,同时也把传统的骑竹马灸列入 其中。温针灸,是近现代应用最广泛的灸法之一,而由于操作等原因,一直被冷落的骑竹马 灸法,目前也受到重新关注。 温针灸【概述】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温针之名首 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 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 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 温针灸 【操作方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 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 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主治病证】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 痛等。 【注意事项】

背俞穴小结

背俞穴 1.定义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简称俞穴。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2.定位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左右各12穴,共24个穴。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有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从上面的歌诀可以看出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

经络腧穴歌诀汇总

经络腧穴歌诀汇总 一、手太阴肺经 LU 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经穴十一左右同。 二、手阳明大肠经 L I 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醪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S 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皮肤病。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大迎咬肌附着前,颊车咬肌高处迎,下关张口骨支起,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结喉旁动脉,水突人迎气舍中,肌间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上窝中,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线四寸平,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要记清,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髀关髂下平会阴,伏兔膝上六寸中,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膝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条外一指是丰隆,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凭,陷谷跖趾关节后,次中指缝寻内庭,厉兑次指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记清。 四、足太阴脾经 SP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箕门血海上六寸,冲门曲骨三五偏。冲上斜七是府舍,横下寸三腹结连,脐旁四寸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见,

经络腧穴学歌诀(专业研究)

井荥输原经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墩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十五络穴歌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气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腹病用之效必彰。

八会穴歌诀 腹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经须记,手足阳明大肠胃;少血多气有六经,少阳少阴太阴配;多血少气共四经,手足太阳厥阴记。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背俞穴研究进展(一)

背俞穴研究进展(一) 作者:金末淑,陈思宇,徐杉,何丽丽,黄建军 【关键词】背俞穴;针灸疗法;综述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对1994-2007年13年间“中国知网”(CNKI)有关背俞穴的文献资料100多篇进行检索汇总,从背俞穴的概念、位置、诊断、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1背俞穴的沿革 徐氏1]对背俞穴的沿革进行了整理:在《灵枢·背腧》中,记载了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但未提及六腑背俞穴所在。《素问·气府论》则见:“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直到《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经》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对于背俞穴的定位,至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把背俞穴定位于“夹脊相去一寸五分”,张景岳更加明确地定位“五脏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这两位医家对背俞穴的定位一直运用至今。 崔氏等2]提出背俞功能带的概念,指位于胸1棘突到骶4棘突下缘之间、脊柱旁开2.5寸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其依据是杨上善的临床取穴要适病的原则,并结合岳美中、盖国才等对于背俞穴定位研究的成果。功能带的提出更进一步说明临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实际的反应穴点进行诊治。 2背俞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状)及压痛,这些异常变化对诊断相应脏腑病证有一定价值。医生可参考体表反应的部位,推测可能有病的内脏,通过改善体表的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内脏病的目的。 王氏等3]在临床观察到,肺俞部位出现菱形结节时多为急性肺炎,出现条索物时多为慢性支气管炎,出现扁平或椭圆结节多见于肺结核;胃痛患者在胃俞有压痛;胆囊炎患者疼痛除放射到肩臂,胆俞也有压痛;痔疮患者在大肠俞或附近有痔核点等。 刘氏4]认为,内脏疾病患者在体表特异部位有反射区,如内脏病变相应部位的脊柱两旁软组织压痛、肿胀,出现条索或结节,肌肉痉挛或萎缩,脊柱畸形或棘突偏斜,椎体肥大、压痛,其部位与督脉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吻合。 崔氏等2]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在胸3~5椎两侧出现反应,消化系统疾病在腰骶椎两侧出现反应,胆系疾病常在胸10夹脊穴出现压痛,肝病常在胸9夹脊穴出现压痛等。 3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3.1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背俞穴的治疗方法有毫针、电针、针刺拔罐合用、温灸、拔罐、梅花针、按摩、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线、药物注射以及贴药等。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针配合电针,慢性病症多用温灸,皮肤病症多用梅花针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针配合梅花针,药物注射和埋线疗法运用于各类病症。针刺时应谨慎小心,因为背俞穴邻近内脏重要器官。据古代文献记载,针刺背俞穴都较浅,均刺3分深左右。现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进针的方向是朝脊椎侧。 3.2治疗病证 3.2.1中风(脑梗死)

穴位歌诀

穴位歌诀 五输穴歌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手太阴肺经】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手阳明大肠经】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足阳明胃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手少阴心经】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足少阴肾经】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少厥阴心包经】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足少阳胆经】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足厥阴肝经】 (二)原穴、络穴 十二原穴歌 十二经脉各有原,脏腑原气过止处, 阴经原穴以输代,阳经原穴在输外。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注:大——大肠经;小——小肠经;胱——膀胱经;焦——三焦经。十五络穴歌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注:偏——偏历;小——小肠经;焦——三焦经。 (三)背俞穴、募穴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四)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五)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①髓会绝骨筋阳陵①,骨会大杼脉太渊②,血会膈俞气膻中③。 (六)十六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七)下合穴歌 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

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背俞穴浅析[整理版] 背俞穴浅析 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 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

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气相通应。” 者,止之背俞……。”按气街理论,十二经脉气到达胸腹头面后,均通过气街而向前后扩布。说明背部腧穴与脏腑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实际上是通过气街实现的。同时,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经脉之海”,背俞穴居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三、背俞穴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

穴位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 *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 *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距离脊柱1.5寸的那条线上,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段,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有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背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在临床上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压痛、陷下、丘疹等往往能够反映相关脏腑的异常,因此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患,同时背俞穴也是很好的调整脏腑虚实的穴位,如肺俞穴治疗咳嗽、哮喘、外感寒热等,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将许多脏腑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疾病也可以用肺俞穴来治疗。其他背俞穴作用类似。相对来说,背俞穴对于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对于腑的治疗以募穴治疗更好,如前面所讲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大肠各种疾患都具有诊断治疗作用。募穴在后面还会相继谈到。在临床上经常用背俞穴和募穴配合起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法”。 背俞穴的取法: 从歌诀中可以看出,背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二、三、四骶后孔。 第七颈椎下为大椎穴,第一椎指的是第一胸椎,第十三椎则与第一腰椎相对,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椎则分别对应第二、三、四、五腰椎,第十八椎与骶骨正中线上第一骶正中嵴相对,第十八椎下则与第一骶后孔相平,依次类推,第十九椎下与第二骶后孔相平,第二十椎下与第三地后孔相平,第二十一椎下与第四骶后孔相平。 如果从上到下一椎一椎的数下来的确很困难,有几个可以迅速确定第几椎体的方法需掌握。第七颈椎:正坐低头,从颈部正中向下摸到最高的骨头,即是第七颈椎棘突,再向下摸一椎,为第一胸椎,以下依次类推。 第七胸椎:两侧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第七胸椎棘突。

背俞穴浅析

背俞穴浅析 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 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按气街理论,十二经脉气到达胸腹头面后,均通过气街而向前后扩布。说明背部腧穴与脏腑之间的这种横向联系,实际上是通过气街实现的。同时,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经脉之海”,背俞穴居于督脉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 现代研究认为,背俞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植物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俞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 三、背俞穴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背俞穴临床主治主

经络穴位位置歌诀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胃主脾客 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

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十二经络穴位分寸歌诀

腧穴歌诀

十四经穴歌 肺经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穴存大指外,去指甲角韭叶明。 大肠经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岐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胃经 ST四五是胃经,起于承泣厉兑停,胃肠血病与神志,头面热病皮肤病。承泣下眶边缘上,四白穴在眶下孔,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灵,大迎咬肌附着前,颊车咬肌高处迎,下关张口骨支起,头维四五旁神庭,人迎结喉旁动脉,水突人迎气舍中,肌间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上窝中,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线四寸平,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要记清,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髀关髂下平会阴,伏兔膝上六寸中,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膝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虚,膝下八寸条口行,再下一寸下巨虚,条外一指是丰隆,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凭,陷谷跖趾关节后,次中指缝寻内庭,厉兑次指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记清。 脾经 SP二一是脾经,起于隐白大包终,脾胃肠腹泌尿好,五脏生殖血舌病。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节前陷中寻,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是公孙,商丘内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股内肌头间,箕门血海上六寸,冲门曲骨三五偏。冲上斜七是府舍,横下寸三腹结连,脐旁四寸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见,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四肋三肋二肋间,大包腋下方六寸,腋中线上六肋间 心经 HT九穴是心经,起于极泉止少冲。神志血病痛痒疮,烦热悸汗皆可用,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骨髁纹头间,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掌后一寸间,阴郄五分在掌后,神门纹上腱桡边,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外侧边。 小肠经 SI十九手小肠,少泽听宫起止详,头项耳目热神志,痒疮痈肿液病良。 少泽小指内甲角,前谷泽后节前方,后溪握拳节后取,腕骨腕前骨陷当,阳谷三角骨上取,养老转手髁空藏,支正腕后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肩贞纹头上一寸,臑俞贞上骨下方,天宗岗下窝中取,秉风岗上窝中央,曲垣胛岗内上缘,陶道旁三外俞章,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后大筋旁,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颧骨下廉乡,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

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取百会、神门、三阴交、内关、安眠、足三里、心俞、脾俞,针刺得气后对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并施以温针灸治疗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总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归脾汤药物,疗程同治疗组。结果:对照组23例总有效率为82.6%,治疗组23例总有效率为91.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法疗效显优于口服归脾汤药物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观察 不寐,也称失眠,古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的不足。病情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病情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多以镇静催眠药为主,鉴于此类药物容易引发精神依赖性等用药综合征,使西医治 疗失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针灸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1]。笔者在实习期间协助带教老师采取温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46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46例病例均来自2015年7月至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和脑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23例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51.3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对照组23例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54岁,失眠时间最长2年,最短21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中失眠症的诊断判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3]的诊断标准判定。(2)证候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版)判定。

针灸学速记歌诀

考研针灸学速记歌诀 第一部分经络总论 详见中医基础部分的论述(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二部分腧穴总论 腧穴的概念,分类,治疗作用,主治规律,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 第三部分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三、处方选穴规律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五、特定穴 (一)五输穴 1、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2、阴井木,阳井金(阴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阳井荥输经合金水木火土) 3、《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井穴急救,荥穴热病,输穴肢节酸痛五脏病,井穴气喘咳嗽,合穴六腑病。 五输穴歌 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 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 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手太阴肺经】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手阳明大肠经】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足阳明胃经】

经络腧穴歌——中医必背

经络腧穴歌 十二经循行交接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 一手太阴是肺经,臂内拇侧上下循。中府乳上数三肋,云门锁骨窝中求,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腹中行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肘上五寸擒,尺泽肘中横纹处,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寸口动脉行,太渊掌后纹头是,鱼际节后散脉营,少商穴在大指内,距指甲角韭叶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须审量。商阳食指内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屈肘纹头是,肘髎大骨外廉旁,肘上三寸寻五里,臂臑髃下困端详,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藏,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鼎上结喉旁,禾髎水沟旁半寸,鼻旁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承泣眼眶边缘下,四白目下一寸匀,巨髎鼻旁直瞳子,地仓吻旁四分零,大迎颌前寸三陷,颊车耳下曲颊临,下关耳前扪动脉,头维四五傍神庭,人迎结喉旁寸五,水突迎下大筋凭,直下气舍平天突,缺盆锁骨陷凹寻,气户锁下一肋上,相去中行四寸评,库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乳根乳下一肋处,胸部诸穴君须明,不容巨阙旁二寸,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平,外陵大巨水道穴,归来气冲曲骨邻,诸穴相隔皆一寸,俱距中行二寸程。髀关膝上交分内,伏兔膝上起肉形,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膑外下陷是犊鼻,膝下三寸三里迎,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八寸条口行,在下一寸足下廉,踝上八寸丰隆盈,解溪跗上系鞋处,冲阳跗上动脉扪,陷谷庭后二寸取,次趾外侧是内庭,厉兑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须记清。足太阴脾经 四是脾经足太阴,前内侧线向上循。隐白大趾内甲角,大都结前陷中寻,太白核骨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明。商丘踝前陷中找,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骨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内辅下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箕门鱼腹大筋处,冲门耻骨上边缘,冲上七分求府舍,再上三寸腹结连,结上寸三大横穴,适当脐旁四寸骈,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窦全,天溪胸乡周荣上,每隔一肋陷中湮,大包腋下方六寸,上直渊腋三寸悬。手少阴心经 五是心经小指边,极泉腋窝动脉牵,青灵肘上三寸寻,少海肘后五分连,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间,阴郄去腕五分是,神门锐骨端内缘,少府小指本节后,少冲小指内侧边。 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腧穴歌诀

十四经、经外奇穴共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1. 中府:咳喘胸痛肩背痛。【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 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3.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4.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5.太渊:咳喘无脉腕臂痛。【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 桡侧凹陷中。】 6.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第1掌骨中 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拇指桡侧指 甲根角旁0.1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1. 商阳:齿痛咽痛五官病,昏迷热病商阳寻。【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2. 合谷:头目口眼耳鼻齿,经闭滞产外感热。【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 阳溪:头目耳疾手腕痛。【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4. 偏历:耳鸣鼻衄手臂痛,腹部胀满与水肿。【屈肘,在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5.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在阳溪与 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6.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屈肘成直 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7. 臂臑:瘰疬目疾肩臂颈。【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 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8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 时,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9. 扶突:瘿气瘰疬咽肿痛,咳喘暴喑颈针麻。【在喉结旁 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10.迎香:口歪胆蛔鼻塞衄。【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当鼻唇沟中】 三、足阳明胃经

经络腧穴歌诀

经络腧穴歌诀腧穴歌诀 头面部: 百会位置头顶上,头痛眩晕和健忘。 眼角外侧有太阳,面瘫头痛眼明亮。 鱼腰就在眉毛里,中风偏瘫莫忘取。 印堂眉头连线中,面瘫头痛叉神经。 睛明穴在内眼角,眼病面瘫不可少。 攒竹眉头治眼病,头痛面瘫眉棱痛。 风池能治血压高,项强背痛和感冒。 迎香鼻翼外缘中,面瘫头痛鼻不通。 下关耳前凹线里,牙痛耳聋功无比。 头维额角入发际,眩晕头痛来寻觅。 颅息耳轮连线上,头痛耳病保安康。 眉上一寸是阳白,头痛面疾莫忘怀。

胸腹部: 中府六寸离正中,一肋肺病咽喉痛。肩井大椎肩峰间,肩背疼痛立即安。天枢脐旁二寸开,泄泻便秘神效来。肾经四满在脐下,泌尿生殖不用怕。天突胸骨上缘中,气喘梅核咽喉痛。脐上四寸取中脘,肠胃有病不用烦。神闕穴在脐中央,中风虚脱四肢凉。华盖正中平一肋,哮喘吐血咽喉肿。两乳之间取膻中,肺病心病肋神经。脐下气海主强壮,虚脱之病不要忘。关元任脉强壮穴,泄泻便秘男女科。中极脐下四寸里,阳痿早泄水肿起。 上肢部: 曲池肘弯中点间,发热感冒治偏瘫。尺泽肘部横纹处,感冒瘾疹治的快。 三里臂外曲池下,中风偏瘫上肢麻。内关腕上两筋间,心痛肠胃和失眠。 外关腕北两骨间,头面五官肩周炎。神门仰掌横纹内,汗证心悸难入睡。 大陵腕纹中点间,关节疼痛胃肠安。劳宫握拳中指尖,昏迷心病保平安。 合谷一二掌骨间,痛证头面和五官. 下肢部: 环跳骶外转子里,坐骨神经肢麻痹。髀关股前平臀纹,腹痛腰膝这里寻。 承扶臀纹中点间,腰股臀骶大便难。殷门承扶连线上,大腿疼痛腰背强。委中膕窝横纹中,腰背疼痛显神通。昆仑外踝跟腱中,头面五官足不行。承山腓肠凹陷处,便秘腰背痔疮除。三里膝眼下三寸,脾虚体弱不用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