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新书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2015年新书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2015年新书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2015年新书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从学制体系看,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它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为条件,并与中等教育相衔接。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包括由大学或国家核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

施的中学后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型培训。”

从教育性质看,高等教育既不同于普通基础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一种融专业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高级教育。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可以表述为: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发展

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一些专门学校。一般认为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开办的学园(academy),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在古埃及、巴比伦和古罗马,也建有一下宫廷和祭司学校,这时的学校虽然有明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但没有从宗教和行政机构中分化出来,并没有形成制度化教育。

到中世纪,在西欧出现了大学,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看作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一般认为,意大利于1088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的第一所大学,她也被誉为欧洲的“大学之母”。创立于11世纪初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法国的巴黎大学,创建于12世纪中期,以研究神学著称;美国最早的大学是建于1636年的哈佛学院,就是今天著名的哈佛大学。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着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其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其余三科为高级学科,要在具备文科的基础之上才能学习。

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高等教育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教育的内容也有所拓展,培养层次和学校类型也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810年由德国普鲁士教育厅厅长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其主要表现为:

①高等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各种形式的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了高等教育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②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除了传统的形式之外,又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如一些非正规大学。

二战之后,西方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衰败,私学兴起,垄断教育的格局被打破。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整个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

汉武帝时期接受儒家学派的主张,设立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延续了中国官立高等学校的传统。汉代还设有鸿都门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唐代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仅官办学校就有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崇文馆、弘文馆),但是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宋朝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开始流行。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清末,1840年之后,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建立新式高等学校,建立于1862年的京师生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戊戌变法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新式大学。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设立的中西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学堂,现在的天津大学。1898年,清光绪帝下喻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我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现象是指一切高等教育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这些教育活动从教育层次上涵盖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从教育性质上包括职业性和学术性;从教育职能上涉及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文化引领职能等多个方面。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具备以人

为本、全面发展、注重素质、强调个性、追求创新等现代教育理

念。

(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教育,只有热情不够,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原则行事。

高等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运用高等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

践,避免走弯路。

(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科研双肩挑是高校教师与中小

学教师的重要区别。高校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高等教

育理论的支持。

(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首先,它要求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

自己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

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其次,它教会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

反思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跟风、不盲从、不墨守成规、

不唯书唯上,成为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再次,它还能教会教师

彼此合作,既能平等地交换看法分享经验,又能友善地相互欣赏

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在

为一定的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

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

又通过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

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历史证明,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必然要控

制教育的领导权,使高等教育能够按照自己的阶级要求来进行。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反映在高等教育

领域就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掌握了

国家权力。虽然目前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不仅在制度上规

定了工农子弟享有教育优先权,并采取种种措施和办法力求使高

中毕业的青年学生有同等的入学竞争机会。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政

治体制改革中地方权力的扩大,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

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应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

向、思想意识的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都体现着国家意

志。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

育服务于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理想。

总之,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目

的都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超“阶级”、超“现实”的教育是

不存在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

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

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

政治目的,从而使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

所向往的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近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通化、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提升国民政

治素养,塑造政治人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为了维护

既有的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各个社会总是利用

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

才。随着我国对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提出

了选拔和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要求,近年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都

对参考者的学历提出了一些要求。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高等教育的平地在现代国家的政策中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政

治意义,它本身就包含了社会政治民主的成分。它不仅表现在从

整体上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为民主政体提供保障和

为国家培养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来推动民主进程

两个方面,还能直接介入民主进程。首先,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民

主”“科学”两大理念,对愚昧和专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它

可以使人们以一种理性的批判的态度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所以

高校不仅是传授专门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的科学集散地,也是传

播各种思想、形成各种观念的文化研发厂。其次,大学教师和学

生作为民主精英,向来是推进民主进程的先遣队和排头兵。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

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

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

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

因素。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保证。其次,

经济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一定时期的

经济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而社会

中个人或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又势必抑制或者刺激人们对高等

教育的需求。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高等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活动领域,是

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必

须主动面向社会,根据市场对人才以及科研成果的需求,有一定

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发

展的规模、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规

格、类型的高级人才的数量、质量,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

规模和发展速度。高等教育领域中所谓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以及

普及教育的阶段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的历史

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在现代经济社会,高

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间联系密切,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

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整体依据。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

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

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主要贡献: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

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推

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

水平。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专门人才的结构来实现的。一定的高等教育是

形成一定的专门人才的基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

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

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其劳动质

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同时,高等教育能

够增加受教育者的无形收入,如改变生活方式等来提高生活质

量。此外,高等教育有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有效改善低收入

者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校中各种学科和专业的形成、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

及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上的变化等,都反映着科学技

术变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历史上,每一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

都会及时的充实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去,带来教育内容的变革。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成果的不断创造,改变着高校的教学

手段,使教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为高等教

育提供了各种更先进的教育手段。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传递、积累和借鉴

前任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高等

教育通过与已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加工和传播,从而为新一代人所

掌握和继承,这不仅可以使之得以世代相传,源源不断地被再生

产出来,而且也为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另外高校

的技术再生产也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和高效的再生产,可以提高整

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并通过有效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来缩

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

高校作为学术性机构,不仅是教学中心,也是教学研究中心。高

等学校云集了大批专门人才,学科门类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在

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应用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在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的物质的生产力的转化中,高等

教育不仅是科技传播、普及的“二传手”,也是实现转化的“孵

化器”。这种转化作用在高校的科学园区得以尽情展示。以高校

为依托的科技园区的建立极大发挥了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既推

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高校走出了中世纪“象牙塔”的办学模

式。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内容中的基本要素往往是文化中那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高等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因此,现实中文化的特定内涵及其发展状况势必影响着高校教育选择与取舍的范围。(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诸如广播、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既属于文化系统,同时其中的相当部分又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及其广泛而深远,它是影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文化延续和保存的两种途径:以物为载体,以人为载体。教育一开始就是人类传播和保存文化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无法替代。高等学校不仅具有丰富的物化文化(图书馆、博物馆等),还有活文化(学者)。

(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作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高等学校,不仅能以秉持理性、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国民,还能通过互派学生、学术交流、客座教授、合作研究、专家讲学、资料互赠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形成国际理解、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过滤、加工、重组,使其中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保存和传递,并代代相传,不断延续下去,而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则被排斥、摒弃,从而逐渐地消亡。

(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首先,文化是社会精神生产的常务,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的最重要部门之一。高校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可以增加新的知识和新的成果,这些新知识和成果以教学、出版的形式向社会传播,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文化。其次,高等教育通过对外开放,把积极因素融合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中,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的相互撞击与启发,创造出更符合本国国情的新文化。再次,高校通过提供文化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以拖动文化的创新。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康奈尔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科学领域开放。

威斯康星大学,范·海斯“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威斯康星精神”。

2、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现代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甚至在同一类专业人才中也有类型之分。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开展科研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高校。(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服务类型: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4)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

高校在创新文化方面具有制度优势,“思想独立、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理念,“求真、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这种氛围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高校在创新方面具有人力优势,高等学校人文荟萃,学者云集,青年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成为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另外,高校还具有文化创新的资源优势(图书、信息资源,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高等教育目的既具有主观的一面,也具有客观的一面。

(1)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2)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

3、教育方针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

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况。

4、高校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不同

情况而制定的有关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特殊质量标准,高等教

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5、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灵魂,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

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方面。

6、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

心。具体作用主要有五方面:

(1)导向作用: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为教育者

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调控作用:在宏观和微观上都

具有一定的支配和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

量和评价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4)激励作用:可以激发人的

动机和需要(5)选择作用: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1、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一词,在我国始于蔡元培的《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

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重申高等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方针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

的。

2、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

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3点: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

门人才。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

基础。其要点概况如下:

(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

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对

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

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3)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

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

术教育五方面,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

核心,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基础。

3、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我们认为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

还得注意以下三个途径:

(1)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育的

基本途径;(2)科学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培养

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形成;(3)社

会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其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了解社

会,了解国情,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第四节高等教育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围绕高等教育价

值的选择就出现两种对立的去向-举办高等教育到底是为了满足

社会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社

会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

需要。这种观点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教育和军人教育;

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

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这种观点溯源于亚里士多

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2、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这两种观点长期

纠缠在一起,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2)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社会本位首先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容易导致教育的

某种被动性;个人本位轮一人为本自由发展,弥补了社会本位轮

的某些不足,但是他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

系;

(3)爱实现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的协调与整合。

3、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

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其三个明

显特征为:

(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

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

的训练,其三个特征为:

(1)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

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

性,偏重于应用;

(3)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5、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

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

初有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实际上不同阶段的选择是由特定社

会的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决定的。首先,英才高等教

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其次,大众高等教育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

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他强调各种层次、各

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

6、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对公平教育的认识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

有着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理解玩玩影响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过

程。

8、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

作为一种理想应该包含一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

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9、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

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

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以

帮助,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三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1、学制概念(P52)

高等教育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

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

2、学制建立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

平。(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

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

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各国办学体制特征(四种)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

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日本、美国。

4、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5、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

学条件限制一般比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2)

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效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

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

特征。(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具有一定

的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而言。

(4)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

的修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一

般为2到3年,大学和独立学院一般为3到4年,研究生教育层

次则差异比较明显。(5)各国在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

也注意到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

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6、我国普通高校系统宏观总体特征(P55)

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

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正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

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7、我国普通高校层次特征

(1)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8、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

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9、学位制度的由来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基本确立。

10、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类别。到2011年3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

11、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存在的问题:

(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我国现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等级并不与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想匹配,给学生求职、教师评职称带来不良影响。

(2)学位类型不全面。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专业口径偏小,基础传统学科偏多,新兴、交叉学科偏少。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专业学位有了长足发展,但研究生学位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术之嫌,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明显不足。

(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以发挥,学术权力不足而行政权力过盛。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华东和东部沿海较为领先,西北西南地区偏少,导致这些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培养目标单一,人才适应性不强,在职人员比例较大,全日制过小。

(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过于疏散的管理制度导致政府官员与企业老板读博现象严重,使高级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

解决对策:

(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为专科设立副学士学位,可以使专科教育不受歧视,符合教育公平理念。

(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国家从宏观上适时增减学位种类与数量,保持各层次协调发展,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市场成为学位类型转变的调节器。

(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调整政策,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性研究生相同待遇,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协调发展。

(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政府简政放权,重塑学术权威,加强社会监督,保证学位授予公平与质量。

(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西部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人才。(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针对其强调应用和职业的特征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实践,使其各环节都有别于学术性研究生。

(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制定学位授予细则,严把入学关、培养关和学位授予关,使高水平人才特别是博士培养回国到正确轨道。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1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1977年至今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相一致,是渐进性、连续性的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一个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由国家统一命题和下达招生计划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不断健全。(2)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1985-1992)高校本身招生有了一定自主权,招生制度为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体制进行平稳改革。(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探索(1992-)1993年1月后逐步实行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结合的制度,1997年全国高校全面取消自费生,收费制度全面实施。

13、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措施

(1)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2)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4)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5)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6)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7)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14、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走向

改革的方向:

(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招生制度突出以下特点:(1)公平。是高校招生基本原则。(2)公开。(3)科学。(4)多样与灵活。(5)突出能力、重视素质。(6)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7)重视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多年来我国对统考进行的改革:(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

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15、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方向

(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

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

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4)

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充分的就业心

理准备。

16、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含义

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

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

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1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原则

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1)系统原则。(2)整体性原

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18、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

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

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

建立科学的高效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

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

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

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1.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

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

程。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

两个层面: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

法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行使职权,通过行政、立法、评估等

手段对高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它解决的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

师资队伍建设等。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具有全局

性的组织制度,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工作职责和管

理范围,决定了高等学校管理的前提。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也称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是指实施高等教育活

动的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意

识地调节过程。它解决的是高校内部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问的

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

理和后勤管理等。高等教育微观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带有局部

性的管理活动,是高校内部挖瀞实现效益最优化的保证。

2. 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观高等教疗的社会价值,

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

实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

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

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

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3)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

积扱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

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

育管理的效率。

(4)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各类高等学校或学校

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

与之相应的措地进行管理。

(5)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

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

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

(6)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

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

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3.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

(1)经费配置(2)规划(3)评估(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1)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教育行政

管理体制,主要体观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话动中中央和地

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从世界范围看高

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①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②权力分散型:美国

③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国、日本、英国

(2)微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学校各

层次、各管理单元的职责、权力和利益。

①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法国、意大利

②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较大):美国

③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英国

5.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6.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

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我国高校大

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

系三级结构。

7.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该体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

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富,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8.我国高校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

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

炅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

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

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

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

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5)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

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

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

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9.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1950-1958年为中央集中管理时期;1950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

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指出:

高等教育实行统一集中领导。

1958 -1963年为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力下放,高等学校由省、

六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

1963-1966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66 -1979年为文革混乱时期。

1978-1995年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1995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明确“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

体制,

199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明确:基本形成中央

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并提出了

“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

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强调国务院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并明确了高校七项自主权。

199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

法>若千同题的意见》,提出:争取到下世纪初基本形成国务院和

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

自主办学的新格局。

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1.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

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

面,但并不是存在必然的意义对应关系。

3.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

中的决定性要素

(2)文化、传统因素:具有历史连续性

(3)科学、技术因素:影响体现再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

(4)教育因素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优于

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1.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

(1)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

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控制学生之间

学习成就的差异)

(2)多样化模式:重视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教育,而不是

消除差异。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2. 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

(1)高等教育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3.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政府干预的因素(4)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4.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调整对人才对需要;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力度;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实行非均衡发展,缩小不同的确间的教育落差;中央和地区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教师的法律界定:教育法和教师法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1)经济地位2)专业地位3)社会权益4)职业声望

高等学校教师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高效教师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2.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是专门人才的培育者4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途径: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高校教师结构:1职务结构(研究性大学—倒金字塔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卵形;专科—金字塔型)2学历结构(多输送高学历教师)3年龄结构(存在年龄老化现象)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学生的生理特征:

学生的心理特征:1认识活动2情感发展3自我意识的发展4个性倾向性发展5个性心理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特点:1新生阶段2二、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3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三节高校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1、学科

学科的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人们通常取前一种涵义,即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2、专业

本教材所说的专业主要是指狭义的专业,有三层含义:1)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2)专业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3)专业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3、课程

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

与经验、活动。在本教材中,所说的课程主要是指狭义的课程。

4、课程的分类(P121)

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前者重点在认识客体,后者为主体。

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并列课程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门学科为中心;核心课程则以旨在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

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

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

隐性课程。

5、学科、专业与课程三者间的关系(P122)

首先,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人类知识经验在人才培养的具

体体现。

其次,三者又有具体区别。一方面,从概念的内涵上三者划分的

重点不同。学科偏重知识体系,专业偏重活动范畴,课程是学生

认知和学习的内容,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

从概念的外延三者涵盖范围不同。

6、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P123)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7、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历程与经验

分四个时期: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2)“大跃进”和

三年调整时期。3)十年“文革”的混乱时期。4)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的新时期。

经验:1)教育应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导致专

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专业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

数量下降。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8、教学计划的概念和意义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

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

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9、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

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10、教学大纲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

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

它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11、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要明确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

2)前沿性。引入最新学术成果和技术。

3)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4)启迪性。要难易适度,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

5)教学适用性。要符合教学规律

12、教材的概念及意义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课程建设

13、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课程小组整理教学资料形成文件建立

教学规范。

2)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带动学科建设、师资阶段

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5)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可以拓展教师

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和团队意识,形成稳定学术梯队。

14、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包括: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课程资源建设

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要求有: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

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15、课程建设的实施

1)以系作为基本单位组织课程建设。2)认真分析课程教学实际

状况。3)定期进行课程评估。

16、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

1)强调主讲课程,希望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都成为精品课程。2)

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带动教学现代化。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

费开放。

第四节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我国课程改革

17、课程体系的协调

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保证培养人才质量,选修课

程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并重视基本技

能的训练。

4)大、中、小课程。提倡课程小型化,压缩教学内容,缩减教

学时数增加课程门数。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重视校园文化带来的隐性课程。

18、课程体系的优化

教学计划是以其整体来体现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因此,

所谓最优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

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思路:通过调查确定各门课程的权重;通过调研获得的各科综合

相关度可推算出各门课程的掌握度;语句一定函数关系推算出各

门课程的学时数;过程中必须满足课程体系整体性要求。

19、我国高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牾。①知识本位不利于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②“专门职业化”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

理念③片面强调“科学主义”割裂了知识的相融性④强调知识传

授忽视能力培养

2)课程结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①重专业素养轻综合素

质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③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④重理

论轻技艺、重思辨轻实践

3)课程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不够紧密

20、世界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

2)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

3)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4)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

5)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

1、教学概念(P137)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

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系统。教学系

统是高校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2、高校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3)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

知识的过程(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

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

3、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

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

性。

4、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的基本途径。高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高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

能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组织

的最严密的活动,它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内容本身的逻

辑出发,系统地、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最有效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高校的教学原则(P139)

5、教学原则概念

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

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

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

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

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

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

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

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a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

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b善于提出问题,启发

学生积极思考c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

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

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教学活动的组织(P142)

7、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的诸要

素如何组织和表现出来,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

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换句话说,教学组

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

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8、教学组织形式类型

(1)个别教学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

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

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大教学论》中作了系统阐述;我国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

采用班级授课制。

9、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1)课堂教学:由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等几部分构成(2)实

验课的教学:(3)实习科研(4)毕业设计(论文)

10、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者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

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

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是

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的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分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的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11、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四节教学方法

12、教学方法概念

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13、教学方法分类P150

1)讲授法2)讨论法3)自学指导法

14、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第五节现代教育技术

15、教育技术概念:

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其领域包括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四方面。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3)对高等教育、高等教学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16、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事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分为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

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如实的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17、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考试、测验是常用的测量工具,并在测量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现代学业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衡量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及其程度的过程。

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8、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一)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科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二)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三)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四)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五)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程。(二)科研与教学现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六)与专业科研机构相比的不足1.科研经费2.凝聚力3.教偏科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较差

三、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重视社会效益)(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关系(三)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原则(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研究领域原则(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四、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一)科研准备阶段1.选题。2.申请课题。(二)科学实验阶段(设计、进行实验、寻找一般规律、检验和完善假设、关系式、参数、原理等步骤)(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科研成果的审核(流泪):大学的科研成果通常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2.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3.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4.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五、各类成果的涵义:1.理论性成果。指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技成果。2.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3.发展性成果。指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

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4.阶段性成果。指在

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有相对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

的科技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指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内

容、实验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成果。

六、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

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

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和综合化是当前教学领域值得研究

的课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课程内容急剧增加,在

授课时数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新内容全部教给学生,

在给定的时间内把有关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传授给

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手,就必须进行研究和实验。(二)研究

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广大教师已经作了许多尝试,

例如,有的教师用“问题——方法——结果——条件”八个字来

归纳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这一程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再发

现知识的过程;有的教师通过模型教具等形象化教学帮助学生建

立比较难建立的概念;有的教师侧重于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通过改革考试方法.引导学生从

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学得更活;有的教研室通过开放实验室,

对实验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增没了更多的选修实验和大型

计实验;有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启发式教学进入一个

全新的阶段等。

七、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科学研究,

即使是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大学教育科研,如果不注意理论高

度的抽象,也难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而只追求学科的理论

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易脱离实际基础,势必成为空中楼阁。(二)

注意理论的层次性。鉴于大学学科繁多,门类有别,大学教学理

论只能是一般的规律、原则与方法的阐述,而不可能深入探讨各

门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原则和方法。各科教学法研究的成果又

可丰富、充实大学教学理论。(三)加强综合研究。在研究中应

持整体观点,亦即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

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去考查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强

调综合,支持从综合出发,其思维方式是“综合——分析——综

合”。

第十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涵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

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

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

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

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

目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

学生。(二)有定向选择的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指大学

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三)通过现实

参与的方式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

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

技能。(四)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共进的效果大学生社

会实践与高等学校其他教育环节互相补充、促进,是高等学校实

现培养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一)促进知识的

转化和知识的拓展。(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

力。(三)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四)提高大学生

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的统一性2.活动的主体

有差别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贴一

致性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3.两者的方式有差别4.两者的活动

环境有差别。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一)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

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二)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

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三)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五、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一)教学计划内的社会

实践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1.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是教

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目的比较明确;3.大多在较固

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4.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二)教学外社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

织,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类社会实

践主要包括社会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

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有:1.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

与专业教学挂钩;2.组织形式较为灵活;3.有一定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三)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有:1.机动

性比较强;2.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3.教育效果不确定。(四)

专业实习一般有以下特点:1.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

一组织;2.全体同学参加;3.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

较明显4.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五)非专业实践活动包

括那些与专业内容不直接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公

益活动、科技服务等。它的特点有:1.组织者、活动主题及场

所的选择灵活性较大;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的活动内容等。

六、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军事训练。(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四)社会调查。(五)智力扶贫。(六)参观

考察。

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

践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一)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

(二)编制活动计划。(三)组织活动过程。(四)评估与总结。

八、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

则。(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

的原则。

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一)出人才与出成果的

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个出人才的过程,也是一个出

成果的过程。但培养人才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而出

成果则是相对次要的目的。(二)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

关系。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

或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做到

三者并重,同时又各有侧重。(三)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

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大学生面对相对

开放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精神;同时,教师也

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因是:第一,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自主和主动的精神,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

挥程度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深度。第二,社会实践活动的

重要目标之一,即促进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

外在价值观念逐渐内化的过程,若没有活动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自

主参与,这个转变过程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四)深人性与广泛

性的关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深人性是指要在活动过程

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所获;而其广泛性则是指活动的

内容要有广泛的涉及面和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五)集体活

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形式、小组

形式和个体形式等三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

具体的情况决定萁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的德育

一、高校德育涵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以及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观

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实质就是育德,就是实

现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思想品德的转化。

二、高校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

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三、高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务:我国高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务息是依

据一定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而确定的,以

一定时期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出发点,并与大学生的思

想实际相适应。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高校德育的任

务有: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

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

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社

会主义性质的体现。2.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

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

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四、高校德育的过程。德育过陛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

动,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又将个体道德品质外化为

道德行为的过程。其本质是:(一)是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

的过程。其中学校教育中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政

治思想、品德所施加的教育影响,在德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三)是不断运

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五、高校德育的原则:德育的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

的准则,是德育过程中的规律性反应。高校德育的原则,必须遵

循和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一)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高校德育的根本要求,

也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二)疏导性原则。疏导包括疏通与引导

两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另一方面,

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加以积极的引导。(三)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德育是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

过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得有说

服力和吸引力。(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既是

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了德育活动中

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五)统一要求与

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意保

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六、德育的方法:高校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来实现。(一)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措收集事实、数据、

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

论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一般分为五个步骤:1.选题和制定计

划;2.收集和分析研究计划;3.实地调查;4.完成调研报告;

5.评价与总结。(二)说理启发法。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运用说理启

迪法,应把握三点:1.说理不是说教,要以理服人;2.说理不

是压服,要便于接受;3.启迪不是硬灌,要结合学生切实经验。

(三)情感交流法。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

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中要做到:1.善于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2.善于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3.防止一厢情愿的片面性。(四)榜样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它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或事来感染学生。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1.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针对性;2.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3.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五)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观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七、德育的基本途径:(一)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1.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教育,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确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并用以指导社会实践。2.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五)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德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八、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一)精神性。德育主要是从思想观点、道德情操上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高校德育工作是一种精神性劳动。(二)创造性。高校德育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改进、创新,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决定的。(三)复杂性。德育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青年学生具体言行的一个复杂的实施过程,这种复杂性是由高校德育工作任务的多方面性、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多方面性,以及德育过程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四)长期艰巨性。要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稳定地发展,必须通过德育者长期、细致、耐心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实现。

九、高校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一)高校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加强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内容有: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

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二)高校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l.重视德育工作者的选拔。包括专职德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兼职德育工作者的选拔。2.注意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和提高。方式有:脱产进修,在职培训,业余进修和开展科学研究等。(三)加强学生德育队伍建设的措施。1.强化学科研究。即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德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不断充实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加强德育学科建设。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真才实学、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德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德育专家。2.完善管理体系。对学生德育队伍的管理,既要体现日常德育与管理的特点,又要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特点。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开展德育工作意义重大。3.优化队伍结构。应完善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队伍管理制度;其次,应使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做到互通有余、互相指导、相得益彰;再次,是不断优化德育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4.讲究量才使用。对基础理论和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德育工作者,应重点支持其进行理论研究并引导其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对一般工作者,要力求培养一批作风扎实、勤于奉献、乐于本职的骨干;对新上岗的工作者,要进行重点培养。5.政策落实到位。应在各级德育工作者的职务评定、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与敦学、科研教师同等对待,切实关心其工作和生活。6.改革工作方式。各级德育工作者要集思广益,改变集中的、突击式、运动式的工作方式,采取灵活多样、长短期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益。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2019-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分)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 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0分)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A B C D 标准答案:B,C,D 您的得分:3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30分)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2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30分) A、1920年 B、1930年 C、1900年 D、1910年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40分)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A B C D 标准答案:A,B,C 您的得分:4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30分)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高等教育学》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高等教育学真题及答案2014年

2014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课程试题(A)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每所大学都设有医学、文学、法学每个教师会。每个教师会推选一名系任性质的decani。() A.神学 B.数学 C.法学 D.辩证法 2.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学统一”和“”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具备研究的新职能。() A.生产与劳动结合 B.科学与人文结合 C.教学与服务统一 D.独立与自由统一 3.“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这是主义的观点。() A.科学 B.唯物 C.人文D结构 4. 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 A.知识 B.能力 C. 个人 D. 社会 5.通过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的模式包括: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不分专业模式和产学研究结合模式。() A.弹性学习模式 B.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C.学分限制模式 D.完善学分制度模式 6.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这一基本功能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A.创新新知,促进社会发展 B.科学研究,发展真理 C.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D.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7搞到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一般概括为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和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启发性 B.知行合一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8.收集资料、实验测试、理论概括和反复论证等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阶段。() A.科研准备 B.科研实施 C.成果结题 D.成果推广 9.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它是在 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 A《明日之教师》B《都市大学宣言》 C《莫里尔法案》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0.在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中,就其组织成员活动的特性而言,具有的特性。() A学科性和国际性B多样性和模糊性 C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D目的性和逻辑性 11.在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中,从层次结构看,最后一个层次是。() A博士后B博士研究生 C专科和本科D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12.我们提出,“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和“中西交融”的师培观,作为全球化视野下改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 A“教师为本”的办学观B“大学自治”的办学观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高等教育学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社会科学) 3、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C) A主观性分类B客观性分类C“解剖分类”D理论性分类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78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柏拉图) 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BCD) A引领教育方向B引导观念更新C服务决策咨询D推动实践改进 2、根据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 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3、按照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差别,可以划分为(ABC) A自然学科B社会学科C人文学科D理论学科 4、古代的高等教育一般泛指同时代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也比较多样,包括(ABCD) A学校B寺院C博物馆D图书馆 5、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ABC) A教养性教育B学术性教育C专业性教育D研究性教育 6、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7、下列属于教养性教育的是(AC)A思想政治教育B研究方法课程C心理健康教育D专业课程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1、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2、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弗吉尼亚大学) 2、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归功于1876年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 3、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4、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1900年)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C)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7、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同翁博物馆,该馆创建于前三世纪,下设文学、数学、天文 医学四部,由皇室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后被史家称之为:(亚历山大大学) 多选: 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包括:(ABCD) A行会性B自治性C国际性D宗教性 2、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方根是“三艺”,包括:(ABC) A文法B修辞C辩证法D经济法 3、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ABC) A二年制学院B本科院校C研究型大学D学术性大学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C京师同文馆) A江南水师学堂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C京师同文馆D广州同文馆 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 分) 1.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于1898年设立的( B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天津西学学堂 D.通艺学堂 2.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 A )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A.范·海斯 B.纽曼 C.克拉克·克尔 D.洪堡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家( A ) A.保罗·郎格郎 B.耶克斯利 C.休伯曼 D.里士满 5.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C )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 6.( C )是高校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特色,这是由高校的任务和使命决定的 A.超前性 B.高雅性 C.创新性 D.多样性 7.为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三种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主张的是( A )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福禄贝尔 D.克伯屈 8. 学生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 D ) A.管理功能 B.价值判断 C.选拔功能 D.促进功能 9. 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这属于(A )的教育目的观。 A.个人本位 B.人格本位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判断题见复习资料三) 一、名次解释 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种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7、学制教育: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范而逐渐形成的。 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9、高等教育结构:是指与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部分之间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0、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1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得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 学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 遵守的基本要求。 13、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 准则。 14、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18、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 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简答: 1. 简述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 答:①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权+财权+意识形态) ②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谁有机会接受教育及接受何 种教育) ③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 ④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 答: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 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使 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 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在高 等学校中,政治教育或者以直接开设有关政治课程形式 来进行,或者是以非直接的形式来进行。(个体政治化) ②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为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巩固阶级的统治地位,各个社会总是利用高等教育来为 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 (统治人才的再生产) ③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 系的核心。一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必然要在教育领域得 以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上的民主化进程势必又会进一步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平等在现代国家的政 策中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本身就包含了社 会政治民主的成分。(教育民主化:机会均等、民主参与)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 答: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供给保障、需求刺 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科类结构— 产业结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形式结构—消费、分 配结构,地区结构—经济区域结构) 4.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 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 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②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专门人才的结构) ③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私人收益率)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答:①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②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6、简述现代大学(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0 答: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根本使命;②发展科技 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 延伸。 7、简述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答: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培 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培养专门 人才这一使命展开。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的内涵是发生变化的。不同历 史时期,不同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目标、规划到 内容、质量都不相同。当代高校承担为社会各个行业培 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重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批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8、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171 答:①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 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法杖,社会的进步,依靠 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科研 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 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 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 文明的发展。 9、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时如何进行的?P174 ①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a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b加强对青年教师 的传帮带;c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或晋升 ②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要有激励机 制)。 10、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P192 答: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问题作了考 察,但这种考察是基于一种静态、共性的分析。 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学考试制度、入学目的、学习 态度、学习时间分配、对教学的要求。 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经济来源、 大学生资助状况。(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 生比重很大,学费和生活费难解决。) ③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建设) 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内应配置相应的心理健 康咨询师,为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1、如何理解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3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 定的兴趣。 ②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 感。 ③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12、简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 答:①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②心理 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13、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 答: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 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 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 接纳。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 影响学生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不断提高 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树立“为人师表”的表 率。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 不同观点 14、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 ①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②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学和科研能力) ③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 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5、简述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P222 ①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②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 ③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 基本条件。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31 3.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P29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 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31 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 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P64 6.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最全速记技巧打印版.doc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浮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 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 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 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 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 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b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记忆技巧1:抓关键词(情境、难度、反馈、结果归因)女生追男生,结果反而男生难为情。记忆技巧2:理解性的记忆——要想学生感兴趣,首先创设好情境;学生上课要积极,反馈结果要多鼓励;要想学生信心高,作业难度要巧调控;要想学生有动力,归到努力才更努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