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机的发展史

相机的发展史

相机的发展史
相机的发展史

浅析我国相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

相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产品,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壮大,不断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我国作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照相机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但面对国际影像产业巨头的挑战,国产相机显得力量很弱。本文通过分析相机产业的总体概况、宏观环境、发展态势以及产业结构介绍了我国相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相机发展历程小孔成像企业

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实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

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

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

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

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

成像”的原理。但是我国

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就远远晚于照相机技术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一、我国相机产业的起步(1947~1960)

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国产摄影器材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些由民间工匠制造的木质镜箱。进入20世纪后,上海开始出现从事相机生产的专门企业,以“仙乐”、“大来”等为代表的国产相机、国产电影机随之而生。

1.仙乐(SELO)牌照相机1

仙乐,又称“维纳氏-仙乐”,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2.大来牌照相机2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

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由于其仿制得

相当成功,而且据说效果不错,所以在当

年惹来了《工人日报》与《北京日报》的

长篇报道。

3.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3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日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4.上海58-I型照相机4、上海58-II型相机5

1958年3月17日,由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和多个文具、电镀等厂家联合组建的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海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也把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Ⅰ型”,接着开始仿制西德“莱卡”机——“上海

58-II型”。

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上海58-I型”相机,在我国照相机发展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上海58-I型”的出现,标志着新我国相机生产走向正规,也是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而“上海58-II型”由于是完全仿制德国“莱卡Ⅲb型”,制作上也极为精致,被戏称为莱卡的上海版,产量约在1100多架。

5.紫金山牌照相机6

随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照相机厂的建立,其他地区也不甘落后地加快了照相机厂建立和照相机试制进程。在1958年这一年里,南京、重庆、广州、福州先后宣布开始试制照相机,随后以各种形式进入工厂建设步骤。而同时,北京市照相机厂和天津市照相机厂也完成了转型,成为了国营照相机厂。1958年年终结算,全国各地试制

及生产照相机的总数约为2.1万台。1959年3月,南京电影机械厂(南京照相机厂)开发“紫金

山”牌Z-135型35毫米单镜头反

光照相机成功,9月通过批量生

产鉴定。这台照相机是我国自行

设计的第一台与国际水平相接近

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整个1959年都是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奔跑期。据统计,到了1959年底在“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口号推动下,全国照相机生产首次打破十万大关,全年产量达到10.4万架。

1960年2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照相机生产技术专业会议。1960年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传统照相机工业的启动期结束。

二、 十年徘徊(1961~1969)

在六十年代初,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可惜由于全国性“自然灾害”的出现,国民经济面临巨大困难,照相机生产量大幅度下降,许多照相机厂开始下马或转产其他产品,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十年徘徊期。在这十年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大产商坚持了照相机的生产,当然它们的坚持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61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研制出了“上海58-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基本结构参照了德国罗莱双反相机。1962年,上海照相机厂发表了以著名的罗莱双反相机为蓝本仿制的“上海牌”(即把“上海58-IV”改进为“上海IV型”)双镜头反光相机,该相机拥有一对焦距均为75毫米的镜头,分別用来取景和摄影,相机速度范围为1-1/300秒、B门,设有自拍和闪光同步介面,自动停片装置等等。“上海牌”双反无论是从外型还是内在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正走向成熟。

1963年,上海第二照相机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装备了双像调焦装置和曝光指数参照表,可以利用指数调节方式来设定曝光量,此外还增加了可控式重拍装置。由于随后国家提出不准以地名命名照相机以及指定今后上海生产的照相机都以“海鸥”定名,所以“上海203”遂改名为大名鼎鼎的“海鸥203”了。该机持续生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然,同一时期还有由于同样原因出现的“海鸥-IV”型双反相机,是日后“海鸥-IV”系列产品的奠基型机种。

1966年,我国开始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前期,我国的照相机工业逐步摆脱了徘徊的阴影,后期则开始了工业的复苏。在这摆脱徘徊的前期,我国的照相机产商出产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之一:“东风”120单反相机。“东风”是上海照相机二厂的产品,仿瑞典的“哈苏”制造。“东

风”相机配有4/50广角、2.8/80标焦和4/150中焦三个专用镜头,最高标称速度达1/1000秒。

同年里,上海照相机厂开发的“海鸥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试制成功,这是继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仿日本“美能

达”SR-1型设计的“上海DF型”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后,再次仿制“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成功。

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北京清河镇召开全国照相机生产专业会议,会上传达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关于要开发高档相机生产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指示。会议对开发研制照相机生产专用设备制定了方案。这一会议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发展的徘徊期开始进入倒计时。

三、腾飞的黄金时代(1970~1988)

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在经历了十年的徘徊后,没有跟随文化大革命的脚步,而是自己在七十年代前半期,由慢而快地开始了复苏。1973到1975这几年里,全国的照相机厂又再依次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

1970年,由上海、南京等五个对口厂内迁组建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将“上海205”改版生产,命名为“海鸥205”。“海鸥205”镜头的光学素质相当优异,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为了真正设立自己的品牌,与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区别开,到1983年,

经过与苏州白洋照相机厂协商,江西光学仪器厂取得并正式开始启用“凤凰”商标。至今,“凤凰”系列仍为国内不少消费者称赞。

1971年,由上海照相机二厂制造的两架专业级产品中的另一架开始投放市场,这就是“红旗20”相机。“红旗20”相机和“东风”一样也有三个镜头,分别是1.4/35广角、1.4/50标焦和2/90中焦。至此,“东风”和“红旗20”开始在我国的照相机市场上齐头并进,也标志着中国相机制造工业开始具备制造精密高档相机的能力。

1972年3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与对外贸易部在广州联合召开全国照相机行业座谈会,对国产照相机得开发、生产、外贸以及企业管理情况进行讨论,会后发布了纪要。会议还拟定了1973年照相机生产计划,并对出口情况和组织照相机成套高效专用设备联合设计等内容进行研究讨论。这是我国照相机工业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次会议,在这两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中国照相机工业开始稳步齐飞,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地凝结成了中国照相机工业体系核心。

在此期间,北京照相机厂先后以禄来35、禄来SL66等产品为蓝本,试制出“长城35”135便携式相机、“长城EF-1”120单反相机以及“长城DFACL”135单反相机,这些机型具备当时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几款产品都只产生了寥寥几台样机,并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

直到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局扩大成立为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为向建国30年献礼,组织全

国各地方照相机生产厂和照相机部件生产厂的科技人员成立了照相机联合设计组,参照国外七十年初中期的先进照相机,设计开发我国新一代照相机产品。这项工作直至1981年结束,先后设计并试制成五个类型近十总型号的产品,形成了我国照相机更新换代的产品系列。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一个年代里,我国的照相机工业开始攀登上了事业的顶峰,进入黄金时代。1981年8月,青岛复印机厂并入青岛照相机厂,成立青岛照相机总厂。在“青岛SF-2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向市场推出后,青岛照相机总厂开始了向西德引进阿克发公司开发的“奥普蒂玛2746型”35毫米内藏闪光电子程序快门照相机的谈判进程,到1985年5月所有程序完成,我国照相机工业鼎盛时期代表作之一的“青岛6型”7(即“奥普蒂玛2746型”)照相机开始向市场发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青岛6型国产化的浪潮中,该机的镜头、控制电路也成功地进行了国产化。

1984年10月,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首次逾越百万架大关,达到126.72万架,比上年增长34.23,但同年商业部从日本购进中、高档次照相机20万架,国外照相机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大市场上。到了1985年,曾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120型照相机停产,在全国范围内宣告结束。1985年底,由于产量过大、存货过多,还有国外相机的进入等等原因,国产120相机出现了严重滞销,这是对我国照相机工业的一次重大打击。人们开始发现,国产相机不再是国内消费者的拥护者了,而且国内照相机产商的合作关系开始出现动摇,专

利、权位等更多的因素导致了原来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中国照相机工业成员慢慢地开始了分化。

四、相机产业的陨落(1989~今)

“成也开放,败也开放”,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庞大的照相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优质相机进入,在进口相机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照相机厂家已经抵挡不住了。而事实上,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人们对相机的档次、款式、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继续发展工艺陈旧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国内照相机生产企业开始了融资和技术引进工作,這一时期,直接引进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大量替换国内原有产品,但主要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尤其以傻瓜相机发展得最快,但是以我们自己品牌命名的过硬产品在这一时期没有再次出现,我国照相机工业成员间的裂缝越来越大,原来由37个兄弟凝结成的中国照相机工业体系逐步地土崩瓦解了。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我国照相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机产品的发展同国外相机生产厂的产品差距越拉越大,面临着照相机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照相机生产从融资和技术引进逐步演变成一种国际化的组合生产方式,一些国际知名照相机品牌在中国找到了合作生产伙伴,如日本美能达公司与上海的合作生产,韩国三星航空工业公司与天津的合作生产,日本旭光学工业公司与甘肃的合作生产以及香

港宝源公司与北京的合作生产等等。此外,日本的佳能、尼康、理光相机,台湾的拍得丽、奇能相机都在中国内地找到了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资工厂和中国的销售网络,在这些企业和前面所提因素的影响下,37家国有大中型照相机生产企业就这样转产的转产、破产的破产、合并的合并,我国原有的国内照相机工业体系基本解体。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照相机工业面临的又是一个新的时代——数码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我国的照相机品牌一起步就处在了一团迷雾之中,我国的新兴数码相机工业也没有出现前辈们的合纵联合、资源共享,而是各自为战,茫然地努力寻求着突破,这条路不知最后又会走向何方。

至今,国内老牌相机生产厂仅存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即原来的江西光学仪器厂)和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即海鸥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等公司的联合企业)。其中凤凰公司的产品后来居上,在产品品种和质量方面一跃成为国产相机中的佼佼者,在市场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五、参考文献

[1] 一可,《摄影术的历史》,重庆出版社,2008.10.01

[2] 顾峥,《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2006.07.01

[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071397.html,/digi/dc/2009-08-14/20343354032. shtml

六、附录

1.具体配置不详,是古老的箱式照相机。

2.大来相机镜头是39X1的螺纹,为三片三组柯克结构,快门有B门和1/20-1/1000秒。

3.“七一”牌照相机采取可换镜头,手动光圈,眼平取景

1/30-1/500 秒自拍掣及闪光同步。堪称大跃进经典产物。

4.“上海58-I型”采用伸缩镜头,口径为1:3.5,焦距50mm,镜座介面M39*1,独立快/慢门调节盘,快门调速范围1/30-1/1000s,有分立式调焦装置和外接取景器插座,莱卡结构的拨起式回卷手轮。

5.“上海58-II”采用50毫米焦距、通光孔径为1:3.5三片三组式正光镜组,可拆卸镜头,快门速度范围1-1/1000、T门、B门,十级调速。1/20秒以上的速度由快门调节盘调节;1/20秒以下须先将高速速盘对准1~1/20秒的位置,然后调节慢速度调节钮。

6. 紫金山牌照相机,是全国第一部单镜反光机。采用M39-1接环,布帘快门1/25 -1/500秒,眼平取景。

7. “青岛6型”是我国照相机产业鼎盛时期的优秀产品,早期的青岛6型采用了爱克法奥普蒂玛Solitar镜头组件,光学结构为4片4组,全部镀膜;其中前片和后片透镜采用了高质量的澜系光学玻璃,镜头中央分辨率在32-36线对/mm,接近或达到了国家一级镜头分辨率要求标准(国家标准GB9917-88规定此类镜头的中心分辨率应不低于36线对/mm);快门采用了爱克发Optima 2746电子程序快门。

(完整word版)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 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 关键词:大跃进 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 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郑崇兰和仙乐)

(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

(“仙乐”俯视图) 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

(“大来”的“后代”——“天坛”) 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 “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 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

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简史

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有自动对焦功能。用久了习以为常就会觉得这是一项必备功能,于是对自动对焦怎么来的课题就不再深究。事实上,今天的数码单反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年纪并不大,从第一台成功打开自动对焦单反市场的美能达Maxxum 7000起(1985年)也不过25年。这25年中自动对焦技术年年进步。目前的数码单反即使是入门级机身,也有多个对焦点及支持拍摄移动物体的各种功能。这在十多年前是高级机身的专利,二十多年前多半是幻想,和最早的Maxxum 7000相比更快速且准确。所以,这是一篇多少有些怀古的文章,大略介绍从最早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到独树一帜的康泰时AX(1996年)之间的演变,剩下来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发展了。 早期自动对焦原型机和量产机 自动对焦的研究起源甚早,譬如尼康在1971年的Photo Expo(美国芝加哥市)展出了装在F2机身上的自动对焦镜头AF Nikkor 85mm f/4.2(见下图),徕卡也在1976年Photokina 上展出了带自动对焦系统的Correfot原型机、又在1978年Photokina上展出了功能齐全的相机,不过这些机型都没有正式量产上市。 第一台正式量产上市的自动对焦相机是柯尼卡C35 AF(1977年,下左图),这是使用霍尼韦尔的Visitronic自动对焦系统的简单(俗称傻瓜)相机。第一台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是宝丽莱在1978年推出的SX-70 Sonar OneStep(下右图)。它使用装在机顶的声纳(sonar)透过超音波测量对焦距离进行自动对焦。 第一批自动对焦单反镜头

第一波有自动对焦能力的单反镜头在1981年前后出现,它们是佳能FD 35-70mm f/4 AF和启能AF 50mm f/1.7(后来又加上了AF 35-70mm f/3.3-4.5);下左照片是佳能AL-1机身配FD 35-70mm f/4 AF,下右是启能CE-4s机身加上AF 50mm f/1.7。 佳能和启能这两个自动对焦镜头前方都有两个小窗。启能镜头使用红外线,一个小窗后面有旋转的红外线发射器,另一个小窗内有接收器(见下图)。自动对焦时,会旋转的红外线发射器不断发出红外线、对焦马达驱动镜头移动,当接收器收到从被摄体反射回来最强的讯号时就停止对焦马达,从发射的角度和两个小窗之间的距离可以算出对焦距离。 佳能的系统比较复杂,不用红外线也没有移动的部份。镜头上两个小窗后面各有一片反光镜,两片反光镜之间是一个反光棱镜,它后面是一个CCD数组(见下图)。被摄体经过两个棱镜反射到反光棱镜、再投射到CCD上产生两个像,如果这两个像相同就表示对焦正确。在对焦时,镜头内的对焦马达驱动镜头,比较投射在CCD上的两个像,直到对焦完成为止,从两个像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算出对焦距离。 佳能和启能这两个镜头与机身完全没有通信,用户把相机取景器中央的对焦点对准被摄体,再按住镜头上的对焦键进行对焦,成功后会发出提示音或亮灯(取景器中可见),然后按下快门拍摄。因为镜头和机身没有通信,佳能的镜头可以在使用FD接环的机身上自动对焦;同理,启能的镜头可以在使用宾得K接环的机身上对焦。另外,对焦马达都在镜头内,需要安装电池,所以镜头都很大且重,对焦速度相当慢、失误率颇高。更重要的是,两者都不是用镜头拍到的影像对焦,所以常会对错对象,而且近距离时有平行视差。启能镜头由于使用红外线,很容易受被摄体和相机之间的物体(譬如玻璃)干扰导致对焦失误,然而它却可以在全黑的环境中对焦。

照相机发展简史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 1835 英国Talbot发明英国第一台试验照相机并拍摄负片 1837 摄影发明者法国Daguerre制作商品化的Daguerre照相机 1841 德国光学家Voitglander研制出首台带Pitzvar镜头的金属照相机 1851 英国Archer制作最早的湿板相机 1861 英国Ross公司发行首台湿板全景相机 1871 英国Maddox牌第一台干板相机 1875 德国摇头相机 1888 美国Kodak公司发行最先采用胶卷的方盒照相机No.1 Kodak 1890 英国Park牌第一台干板双反相机问世 1893 荷兰和英国合作的Loman§Hinton 公司发行第一台干板单反相机 1896 英国Newman § Guardia公司生产第一台折合式干板Nydia相机 1987 Kodak公司生产第一台折合式120相机 1900 Kodak公司发行第一代轻便普及Brownie相机和使用120胶卷的 全景相机 1900 第一代双镜头立体照相机 1902 第一台拍三原色底片的照相机 1902 美国FORMAR & SCHWING公司推出5X7英寸的大型的单镜头反光 焦平快门新闻照相机Graflex 1914 德国人O. Barnack制作Leica 135原型机 1924 德国Enst Leits公司批量生产的Leica相机 1929 德国Rolleiflex第一代120双镜头反光式照相机 1932 测距和聚焦联动的Leica I型照相机问世 1932 德国Zeiss公司发行1/1000秒纵走金属帘幕快门的Contax I相机 1935 德国Zeiss公司发行带测光表的Contaflex 135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 德国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20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Exakta 4 德国库瑞列(Korelle?)120单反相机(1932) 1936 Zeiss公司发行带测光表的Contax III 135平视取景照相机 1936 Ihagee公司制造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相机Kine Exakta 1938 Kodak公司发行120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相机Super Kodak Six-20 1938 拉脱维亚生产第一台8X11毫米微型照相机Minox

摄像机发展简史

摄像机发展简史 1. 摄像机发展简史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法语: Joseph Nic e phore Ni e pce ,1765年3月7 日—1833 年7月 5日),于1827 年拍摄出来的,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路易 ?达盖尔。涅普斯,是未被大众关注的摄影术发明者。在那个时期,摄影的产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们早在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墨子年代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 直至今日, 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仍然适用于摄影术,但当时阻碍摄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明。 1825 年,涅普斯委托法国光学仪器商人夏尔 ?雪弗莱( Charles Chevalier )为他的照相暗盒 ( camera obscura )制作光学镜片。并于 1827 年(有说 1826 年)将其发明的感光材料放进暗盒,拍摄和记录下历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作品在其法国勃艮第的家里拍摄完成,通过其阁楼上的窗户拍摄,曝光时间超过 8小时。 1829 年与路易?达盖尔达成伙伴关系,共同研究摄影术。 1833 年7月 5日, 涅普斯意外死亡。 1839 年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宣布路易 ?达盖尔获得摄影术专利。 公元 350 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 Problemata 》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 公元 1100 年,阿尔哈森曾就针孔镜箱的应用和反射定律的原理作了论述。 公元 1250 年,多米尼卡修道士马格诺曾指出银盐变黑的现象。 1704 年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 1725 年舒尔茨发现银盐具有感光性能。 1757 年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贝卡利亚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 年涅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809 年哥德在其所着《 wahlverwandschaften 》一书中,对外孔镜箱作了很高的评价。 1816年N?涅普斯用自己定名为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后岀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817 年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 1818 年公开发表。 1824年N?涅普斯在该年9月16日拍岀了第一张成功的照片。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佳能 尼康 强烈推荐(一)

单反相机摄影教程(经典) 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个图很清晰的表明了成像的过程,如果各位还没有忘记中学物理知识,就更容易理解了。 简介 单反就是指单透镜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是当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透镜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

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不存在视差 单反机由于整个成像系统(对焦与拍摄)为一个镜头所以不存在视差也就是说取景和成 像是一致的。(传统机子多为旁轴式取景) 其次由于采用一个成像系统为一个镜头所以协调反应比一般的机子反应快,所以单反机对高速运动的物体拍摄较好(不会因为相机反应迟钝错失佳景) 再次,单反机由于采用了换镜头组成不同的摄影系统比如说你可以换广角镜、可以加长镜头、也可以加色片、还可以选用微距离镜头等等来满足你的不同需求。你不会因为机子镜头受限错失美景。 优秀的镜头 最后一点,由于单反机多采用了纯天然的水晶或萤石打磨的镜头所以价格就比一般的玻璃以及塑料镜头贵多了。甚至有些采用了超声波马达调节镜头比机械式震动更小有些还有自己的防抖专利(如佳能的EF系列镜头中带有IS标志的)特别是佳能EF系列镜头中带红线的就是所谓的纯天然萤石镜头贵的一个镜头在3-5万之间。 优势及常见品牌 单反数码相机就是指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 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市场中的代表机型常见于尼康、索尼、佳能、宾得、富士等。此类相机一般体积较大,比较重。 使用电子取景器EVF的机型,也归入单反类,但一般加注“类似”,或注明是EVF取景,如奥林巴斯C-2100UZ、富士Finepix 6900等。在单反数码相机的工作系统中,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与此相对的,一般数码相机只能通过LCD屏或者电子取景器(EVF)看到所拍摄的影像。显然直接看到的影像比通过处理看到的影像更利于拍摄。 单反数码相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这是单反相机天生的优点,是普通数码相机不能比拟的。 另外,现在单反数码相机都定位于数码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因此在关系数码相机摄影质量的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的面积上,单反数码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数码相机,这使

相机发展史

相机发展史 姓名:胡梦齐院系:新闻传播学院学号:T01214245中文摘要:相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随手一拍,记录美好生活,随手一拍,存留沿途景色,随手一拍,让视野更加辽阔。相机如此重要,经历了无数次的换代过程。相机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且绵长,无论是世界相机发展史还是中国相机发展史,都在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或是一个国家科技的进步和飞跃。让我们在日常相机使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他的功能也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电子技术不断革新,我们相机的翻新也越来越迅速,出现了许多相机品牌,功能越发强大,所以人们在选择相机使用时更应该慎重,用最合适的价钱买最合适的相机。 关键词:相机、发展、世界、中国、分类划分、品牌 引言: 照相机简称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很多可以记录影像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物体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 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发明者是达盖尔,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此法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和人像等。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集会上,法国政府宣布放弃对银版摄影术这项发明的专利,并公之于众。人们通常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的开端。新中国第一台相机叫“大来”照相机。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以苏联佐尔基为蓝本,生产出“大来”120双镜头相机,到1956年共生产12台。北京相机厂的前身叫大来相机厂。解放后转国营。1955一56才开始生产相机。第一台相机是仿日本丽确双镜反光机。正式投产时命名「长虹」。与此同期,另一35mm机亦在试制,仿苏联〔亦即苏联仿徕卡的制品〕。大约生产了十二部,全部手制。镜头则制成后嵌上苏联镜片。现时唯一的一部存放在相机厂内编号100104。其他的可能在文革时期失去。 通常,照相机主要元件包括:成像元件、暗室、成像介质与成像控制结构。成像元件可以进行成像。通常是由光学玻璃制成的透镜组,称之为镜头。小孔、电磁线圈等在特定的设备上都起到了“镜头”的作用。成像介质则负责捕捉和记录影像。包括底片、CCD、CMOS等。暗室为镜头与成像介质之间提供一个连接并保护成像介质不受干扰。控制结构可以改变成像或记录影像的方式以影像最终的成像效果。光圈、快门、聚焦控制等。 详细情况:了解相机的发展就必须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它就是1826年法国

索尼数码相机历史

大家好,我是来自精品区数码柜台的QQ,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索尼一款数码相机,HX200。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索尼公司。索尼公司是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横跨数码、生活用品、娱乐领域。其产品攘括:电视,影像产品,电脑,收音机,音响,手机等。全方位提供人们的数码消费娱乐服务。索尼的前身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创立于1946年5月, 年营业额792亿美元,全球500强中位列第73位。索尼第7年蝉联美国第一最佳知名品牌,亚洲品牌500强中位列第一。1945年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这个时候井深大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之后邀请盛田昭夫加入。在1956 成功,公司营运渐入佳境。 1967 技术,这项技术使得索尼电视在又取得了成功。最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2月开始在全世界发售的WALKMAN随身听,这款产品定位在青少年市场,并且强调年 。直到1998年为止,“Walkman”已经在全球销售突破2.5亿台。盛田昭夫在1992年10月受封英国爵士,当时英国媒体的标题是:起身,索尼随身听爵士。我们所熟知的半导体收音机,CD光盘,软盘,还有相机上的CCD传感器都有索尼参与研发。今天我们将要了解的数码相机只是索尼众多产品中的一部分,索尼凭借着自身雄厚的技术和时尚的产品外观,已经超越了尼康,占据数码市场的第二位。 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是先有光线进入镜头,图像传感器把接收到的光线转换为电信号,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对应于拍摄对象的电子图像,但是现在还不能马上显示出来,还要通过模数转换器进行计算,将电子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接着

有微处理器对数字信号数处理压缩转换为图像格式。最后被存入存储卡中,这时数码相机的主要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通过显示屏查看拍摄到的照片。 结构:数码相机主要部分为: 1、镜头部分:镜头包括镜片组和镜筒以及镜头内部的驱动马达等,镜头最主要就是由镜片组构成,现在镜片分为树脂和玻璃两种材质。树脂镜片是由二甘醇和丙烯醇脂反应聚合而成。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抗冲击性能好,能阻挡紫外线。但是光学性能不好,比如透光率、色差、相差什么都比光学玻璃要差,而且耐磨性差。一般都是用在卡片机和低端镜头上。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经高温制成的。熔体在冷却过程中黏度逐渐增大而得的不结晶的固体材料。具有硬度高,透光率高,耐磨性好,化学物理性稳定。缺点是重量重,遇到撞击时容易碎裂。高端镜头需要折光率很好,对光的组成改变小,能接近光本身,所以采用玻璃镜头的比较多。家用小型相机要求重量轻,价位低,耐用,所以多采用树脂镜片。 2、机身部分:主要指放置相机各种零件的框架。机身材质主要分为塑料和镁铝合金。首先来了解一下镁铝合金,镁是最轻的结构金属,耐腐蚀,但是纯镁不适合做结构材料.所以添加了另一种轻便的金属铝.一般镁铝合金中比列镁和铝各占50%,但是由于现在铝锭的价格一直上升,很多厂家在减少铝的含量,现在有的铝含量只占到40%。镁铝合金耐用度高,坚固,屏蔽性好,导热性,手感好。但是由于成本高,一般都用在高端的单反相机上。塑料机身一般都是工程塑料,最常用的是聚碳酸酯(PC).这种材料具有成本低,易加工,重量轻,耐高温等特点。一般都用在家用小型相机和入门级单反相机上。

单反相机基础知识1

单反相机的全名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即SLR(Single Lens Reflex)。 单镜头就是指取景和拍摄都用同一个镜头,反光就是指影象是通过反光镜折射而被我们看到的。 单反数码相机就是指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 反光”这四个英文单词的英文缩写DSLR。市场中的代表机型常见于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 另一种常见的傻瓜照相机,取景和拍摄的镜头是分开的,取景通常在右上角,直接通过取景窗看到的,没有反光装置。 两者的优缺点:单反式取景拍摄用一个镜头,取景的画面即照片上的画面,而傻瓜式由于有位置偏差,因此取景画面和照片略有差异;单反式较笨重而傻瓜式较轻便;单反式通常适合创作,傻瓜式适合抓拍;单反式能换镜头,傻瓜式基本上不能。 所以一个好的摄影爱好者通常备单反和傻瓜两种相机。 单反的原理: 照相机的种类多种多样,为了能够按照用途和需要来选择相机,我们首先要了解相机的种类。 一、按底片大小分类。 135相机:135相机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相机,它使用的

是我们平常所见的135胶卷,135胶卷大小是36*24mm 。我们知道135相机的胶卷画幅是宽36x高24mm,算上高度和上下的方型齿孔总高度是35mm。这种相机为业余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普遍使用。NIKON,CANON,LEICA等品牌多位135相机。 中画幅相机:使用底片尺寸较大,有6cmX4.5cm 6cmX7cm 6cmX6cm 6cmX9cm等多种规格,主要品牌有潘太克斯,富士,哈苏,玛米亚,博朗尼卡等,因其底片尺寸相对135相机较大,所以经常用于需要大幅放大的广告摄影,人像摄影和风光摄影上。 大画幅相机:其底片尺寸非常大,在放大的时候占有绝对的优势,放大同样的照片,底片大,放大率就小,影像就好。在传统放大机上是这样,数码放大机上也是这样。其底片尺寸通常为4X5、5X7和8X10英寸;大画幅相机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具备可调整光轴,且前组和后组均可分别调整,以达到精确控制景深和改变透视的要求,这是一般相机无法实现的,因此大画幅相机严格的名称应为“可变透视式”相机。但其器材昂贵、机器笨重、操作复杂、拍摄成本极高,对摄影者要求更高。常见的品牌有林哈夫,星座,骑士等。 二、按取景方式分类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slr(single lens reflex)。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双反机)在设计上十分合理,但目前几乎己停止生产。这种照相机使用与其他中幅照相机一样的胶片,能拍摄6×6厘米(2×2英寸)的方形影象。它采用双镜头结构,两个镜头上下排列,固定在镜头架上,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下面的镜头用于拍摄。观察被摄体时,必须竖起遮光罩,俯视照相机。此外,防护罩中的放大镜有助于齐胸观察聚焦屏。 旁轴取景相机:旁轴相机,顾名思义,就是取景器里看到的影象不同于通过镜头折射到胶卷上的最后成像。因其取景系统是独立的,所以存在着一定的视差,使用者需通过一定的时日来适应它!在相机发展史上的一百多年里,旁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而且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特色和摄影特点! 毛玻璃机背取景相机:多位大画幅相机,在机背有半透明玻璃,一面是光面,另一面是磨砂处理的毛面,光线经过镜头直接投射到毛玻璃上。从毛玻璃缩减与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大小相同。 三、按对焦系统分类

照相机的发展史

照相机的发展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 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 绘画。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 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 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 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 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 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 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 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 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 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尼康单反相机营销策划书

尼 康 相 机 广 告 策 划 书 班级经济学2班姓名张林运 学号 50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十几亿的人口规模,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对服务行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飞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出去旅游,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对相机这一奢侈品牌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而且对相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尼康单反相机的市场潜力很大。 本次营销策划利用当代市场的营销理论和营销方式,以尼康单反相机为主要对象,进行体系深入的综合研究,并针对尼康单反相机在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综合使用市场细分和定位原则、SWOT分析等,对尼康单反相机市场进行筹谋。 经过市场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了单反相机的市场空间庞大:(1)由于尼康单反相机颠覆了传统的数码相机模式,有效像素达到2400万及以上,尼康镜片具有先进光学技术、高清晰,高透光率,先进镀膜技术等等。所以,在这个市场就一定会拥有潜在顾客,只要抓住原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理,企业就能够创造一定的利润。(2)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促销活动四处充斥,炒作产品营销模式亦日趋同质化,但尼康拥有一定的品牌特色,在这一方面上便能获得比竞争者更多的市场份额。(3)随着市场的发展趋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必定会越来越高,而消费者的消费也日趋理性促销活动魅力日减,零售终端日趋活跃,而适当的营销方式更是竞争制胜的关键。尼康作为一个品牌产品,多年来的的广告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市面上的产品多不胜数,消费者也由过去的冲动消费逐步向理性消费转变,不再依赖广告和价格,他们更关注的是服务和质量。所以在产品质量上必须有保证,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 进行营销,这是每一个企业要获得利润必须进行的一个前提。在此次的营销策划方案中,经过对市场进行SWOT分析,使用市场细分原则和市场定位,整合4P 营销组合来完成这次的营销活动。通过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使用各种促销手段和方式,如进行专柜销售,和目标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拉近双方的距离,这样就可以增强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也避免了竞争品的正面冲突。

怀念中画幅名流 回顾玛米亚相机发展史

怀念中画幅名流回顾玛米亚相机发展史 这是毁灭的时节,也是新生的时代;这是朝气蓬勃与充满生机的春天,也是充满混乱与颠覆传统的寒冬。康泰时、柯尼卡美能达、勃朗尼卡等昔日的大佬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我们告别,而索尼、松下、三星等新军则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再去争论谁的存在才是合理的是多么地荒谬和可笑。在这个商业社会,再怎么有历史积淀的企业,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照样摆脱不了毁灭的命运。而今天,又有一个曾经的名角向我们挥别,那就是玛米亚…… 2006年4月21日,在相机史上又是一个沉重的日子。这一天,日本玛米亚株式会社宣布,将其光学机器事业部门及其子公司转让给日本Cosmos Scientific公司。这也意味着玛米亚将全面从照相机制造行业以及光学机器制造行业撤退。 这则消息的发布让人颇感意外,仅在去年年底时玛米亚还推出了2200万像素的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玛米亚 ZD,没想到转眼间就退出了影像市场。这是继3个月前柯尼卡美能达宣布放弃影像业务之后,又一个步其后尘的影像生产厂商,而且是高端专业照相机生产厂家。 辉煌,是这样铸就的 提起玛米亚,很多人都会想起影楼摄影师手中又大又笨的120相机。在中画幅相机领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玛米亚,特别是在国内的影楼,曾经铺天盖地都是玛米亚的传统中画幅单反相机。 玛米亚的前身是玛米亚光机制作所,创建于1940年,主要生产照相机、可更换镜头和相机附件,1950年改称玛米亚照相机株式会社。玛米亚公司以生产专业型中画幅相机见长。早在成立之初,玛米亚就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发烧友市场生产了一系列老式的折合式相机、便携式玛米亚6测距式相机,而120 双镜头反光相机玛米亚 C330、C222以及画面为6×7cm的镜间快门单反相机玛米亚RB67和画面为6×4.5cm的焦平面快门单反相机玛米亚645都是很受专业摄影师欢迎的机种。

单反相机发展史

【长篇巨作】漫漫150年简述单反相机的发展历史 单反相机结构图 『写在前面』 单反相机,即采用单镜头反光(Single Lens Reflex)结构的照相机,其主要特点是拥有一个镜头和一块反光镜。自从1861年出现第一份单反相机设计专利到今天,经历150余年的发展后,单反已经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相机结构。 (本文当前处于初稿状态,如有问题请回复告知,多谢各位支持!) 『17世纪,单反结构的早期运用』 早在单反相机出现之前,单镜头反光成像结构就已经用于得到应用了。在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1685年,德国修道士约翰·图恩(John·Thun)就发表了由他设计的单反结构暗箱。这种暗箱主要用于画家写生,可以提供正确的距离感。

早期单反结构暗箱 『1861年:第一个单反相机专利』 托马斯·萨顿(Thomas Sutton)是英国的摄影师、作者和发明家,曾在《摄影笔记》(Photographic Notes)杂志社做编辑。1859年,萨顿并制造了『萨顿全景相机』。这款相机以一枚充满水的玻璃球作为镜头,视角达到了120度。1861年,萨顿设计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并取得专利。所以,萨顿全景相机并不是单反相机,这一点在很多中文资料中都出现了错误。 萨顿全景相机 『1884年:第一台量产单反相机』 1884年,由卡滨·雷·史密斯(Calvin Rae Smith)制造的Monocular Duplex被认为是第一台量产单反相机,从外形上,这款产品与单反结构暗箱非常相似。

卡滨·雷·史密斯Monocular Duplex单反相机 19世纪末,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生产出大画幅单反相机。这些产品都采用腰平取景方式,并且需要手动控制反光板的起落。其中,1896年,德国人伊比斯·谢夫马哈制造的单反相机采用了胶卷和焦平面快门,这标志着单反相机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36年: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 1913年,徕卡(Leica)相机创始人、德国照相机设计家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制造了第一台35mm照相机『Ur-Leica』(画幅为36×24mm)。到了1936年,德国公司Ihagee 推出了第一台35mm量产型单反相机Kine Exakta。 Ihagee Kine Exakta单反相机

摄像机的发展历史

摄像机的发展历史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于是富翁请来了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来作实验。麦布里奇把24架照相机的快门连上24根线,在极短的时间里,使照相机依次拍下24张照片,再将这些照片一张一张地依次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观察马儿是怎么样跃进的,又是怎么样着地的。为了这一实验,麦布里奇和助手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历时六年的工夫,终于拍出了一套宝贵的"马跑小道"的珍贵资料,同时也证实了这个美国富翁的预言是正确的。然而,麦布里奇的成功又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连续摄影的问题,因为他用24架照相机仅仅只能拍摄奔马的一段动作,如果奔马跑一公里的长距离,就得用成千上万架照相机,胶卷的长度将会绕地球一周了。所以,如何运用一架单镜头的摄影机来代替多镜头的摄影机或者一组摄影机,就成了解决连续摄影的关键问题。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Y6R的始祖。 摄影机摄影机 当1882年,麦布里奇带上自己拍摄的连续照片倒欧洲旅行时,他们的成果使法国学者马莱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运用左轮手枪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摄影枪”,这是第一架能从一个镜头里。一秒钟内获取若干底片的摄影机,它真正解决了连续摄影的问题,说明现代的摄影机和摄影技术已经诞生。 同年,还是法国的朱尔·马雷,他发明了另一种新式摄影机,用它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由此诞生了摄影技术。这种摄影装置形状像枪,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一样的圆盒,前面装上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装有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且不停地转动,遮断和透过镜头摄入光束。整个机器由一根发条驱动。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马雷于1888年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代替了固定感光盘,当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色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后来,马雷又用感光胶片代替了感光纸带。马雷的摄影机不断改进,最终可以在9厘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张的频率拍摄。 如果摄像机的发展历史,可以代替数码影视的发展历史..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M 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1891年,爱迪生获得了这种活动摄影机的专利。

佳能EOS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历程

全画幅 1Ds 1Ds Mark II 1Ds Mark III 1D X APS-H 1D Mark II 1D mark II N 1D Mark III 1D Mark IV 图像传 感器大 小 佳能 EOS 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历程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旗舰 全画幅 高阶 5D 5D Mark II 5D Mark III 6D 7D 中阶 D30 D60 10D 20D/20Da 30D 40D 50D 60D/60Da APS-C 300D Digital Rebel 350D Digital Rebel XT Kiss Digital 400D Digital Rebel XTi 450D Rebel XSi 500D Rebel T1i 550D Rebel T2i 600D Rebel T3i 650D Rebel T4i 700D Rebel T5i Kiss Kiss Digital 入门 N Kiss Digital X Kiss X2 1000D Kiss X3 Kiss X4 Kiss X5 1100D Kiss X6i X7i 100D Rebel XS Kiss F Rebel T3 Kiss X50 Rebel SL1 Kiss X5 *绿色背景代表有录像功能机种

相机的发展史

浅析我国相机产业的发展历程 摘要 相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产品,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壮大,不断的贴近人们的生活。我国作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照相机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但面对国际影像产业巨头的挑战,国产相机显得力量很弱。本文通过分析相机产业的总体概况、宏观环境、发展态势以及产业结构介绍了我国相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相机发展历程小孔成像企业 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实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 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 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 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 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 成像”的原理。但是我国

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就远远晚于照相机技术了,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一、我国相机产业的起步(1947~1960) 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国产摄影器材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些由民间工匠制造的木质镜箱。进入20世纪后,上海开始出现从事相机生产的专门企业,以“仙乐”、“大来”等为代表的国产相机、国产电影机随之而生。 1.仙乐(SELO)牌照相机1 仙乐,又称“维纳氏-仙乐”,是我国可考相机制造史上第一台国产相机,出产于新中国建立前的1947-1948年,总产量200多台。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 2.大来牌照相机2 “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 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由于其仿制得 相当成功,而且据说效果不错,所以在当 年惹来了《工人日报》与《北京日报》的 长篇报道。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35年,柯达开发出彩色胶片柯达克罗姆(kodakchrome)胶片,这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片,也是柯达最成功的产品之一。从1935年开始上市,克罗姆胶片共生产了74年。无数幅世界级的经典照片诞生在克罗姆上感光呈现。柯达公司在保持摄影、电影业务的同时,也在向医疗、印刷出版和空间探索领域发展。同时,柯达公司为继续提高影响力,不断赞助各项体育赛事。 1963年,柯达再次开发出革命性产品——傻瓜相机“instamatic”系列相机。“instamatic”相机将胶卷盒制作成独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环境中打开相机后盖更换胶卷。相机的自动曝光功能进一步简化了摄影者的操作。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从1963年至1970年,共有超过5000万架傻瓜相机被售出。 1966年,柯达胶片随着月球轨道1号飞行器记录了约翰格林的太空之旅。 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1/6。至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七万人,其中三万九千人在美国。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直到1997年,柯达的主要竞争对手富士胶卷才抢占了部分美国市场,但也仅是可怜的1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