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有着一整套可塑性极强和极精确的代谢调节系统,以保证上千种酶能正确无误、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从细胞水平上来看,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能力要超过复杂的高等动植物。这是因为,微生物细胞的体积极小,而所处的环境条件却十分多变,每个细胞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一整套发达的代谢调节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发展出一整套十分有效的代谢调节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在每种微生物的遗传因子上,虽然潜在着合成各种分解酶的能力,但是除了一部分是属于经常以较高浓度存在的组成酶(constitutiveen-zyme)外,大量的都是属于只有当其分解底物或有关诱导物存在时才合成的诱导酶(induceden-zyme或inducibleenzyme)。通过代谢调节微生物可最经济地利用其营养物,合成出能满足自己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中间代谢物,并做到既不缺乏也不剩余任何代谢物的高效“经济核算”。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方式很多,例如可调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能力,通过酶的定位以限制它与相应底物的接近,以及调节代谢流等。其中以调节代谢流的方式最为重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粗调”,即调节酶的合成量,二是“细调”,即调节现成酶分子的催化活力,两者往往密切配合和协调,以达到最佳调节效果。

利用微生物代谢调控能力的自然缺损或通过人为方法获得突破代谢调控的变异菌株,可为发酵工业提供生产有关代谢产物的高产菌株。有关的实际例子将在本节后部分进行介绍。

在发酵工业中,控制微生物生理状态以达到高产的环境条件很多,如营养物类型和浓度,氧的供应,pH的调节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等。这里要讨论的则是另一类方式,即如何控制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调节机制,使其累积更多为人们所需要的有用代谢产物。由于一些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十分复杂且目前还不够清楚,因此,下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小分子主流代谢产物。现分三方面来介绍。

(一)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在直线式的合成途径中,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只能累积中间代谢物而不能累积最终代谢物。但在分支代谢途径中,通过解除某种反馈调节,就可以使某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得到累积。

1.赖氨酸发酵如图6-62所示,在许多微生物中,可用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支代谢途径合成出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在食品、医药和畜牧业上需要量很大。但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AK)有反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天冬氨酸除用于合成赖氨酸外,还要作为合成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因此,在正常的细胞内,就难以累积较高浓度的赖氨酸。

为了解除正常的代谢调节以获得赖氨酸的高产菌株,工业上选育了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作为赖氨酸的发酵菌种。这个菌种由于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HSDH),故不能合成高丝氨酸,也不能产生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补给适量高丝氨酸(或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的条件下,在含有较高糖分和铵盐的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2.肌苷酸(IMP)的生产肌苷酸是重要的呈味核苷酸,它是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代谢物。只有选育一个发生在IMP转化为AMP或GMP的几步反应中的营养缺陷型菌株,才可能累积IMP。C.glutamicum的IMP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机制可见图6-6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菌的一个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酶12)缺失的腺嘌呤缺陷型,如果在其培养基中补充少量AMP就可正常生长并累积IMP。当然,假如补充量太大,反而会引起对酶2的反馈抑制。

(二)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就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菌株。在这类菌株中,因其反馈抑制或阻遏已解除,或是反馈抑制和阻遏已同时解除,所以能分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有关抗反馈调节菌株的特性和选育方法可见第七章第五节和第八章第二节。

例如,当把Corynebacteriumcrenatum(钝齿棒杆菌)培养在含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结构类似物AHV(α-氨基-β-羟基戊酸)的培养基上时,由于AHV可干扰该菌的高丝氨酸脱氢酶、苏氨酸脱氢酶以及二羧酸脱水酶,所以抑制了该菌的正常生长。如果采用诱变(如用亚硝基胍作为诱变剂)后所获得的抗AHV突变株进行发酵,就能分泌较多的苏氨酸和异亮氨酸。这是因为,该突变株的高丝氨酸脱氢酶或苏氨酸脱氢酶和二羧酸脱水酶的结构基因发生了突变,故不再受苏氨酸或异亮氨酸的反馈抑制,于是就有大量的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累积。如进一步再选育出甲硫氨酸缺陷型菌株,则其苏氨酸产量还可进一步提高,原因是甲硫氨酸合成途径上的两个反馈阻遏也被解除了(参看图6-52)。

(三)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微生物的细胞膜对于细胞内外物质的运输具有高度选择性。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常常以很高的浓度累积着,并自然地通过反馈阻遏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合成。采取生理学或遗传学方法,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透性,使细胞内的代谢产物迅速渗漏到细胞外。这种解除末端产物反馈抑制作用的菌株,可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

1.通过生理学手段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生物素的浓度对谷氨酸的累积有着明显的影响,只有把生物素的浓度控制在亚适量情况下,才能分泌出大量的谷氨酸(表6-11)。

生物素影响细胞膜渗透性的原因,是由于它是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的辅基,此酶可催化乙酰CoA的羧化并生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进而合成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脂肪酸。因此,控制生物素的含量就可以改变细胞膜的成分,进而改变膜的透性和影响谷氨酸的分泌。

当培养液内生物素含量很高时,只要添加适量的青霉素也有提高谷氨酸产量的效果。其原因是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转肽酶的

活性(见本章第三节),结果引起其结构中肽桥间无法进行交联,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这种细胞的细胞膜在细胞膨压的作用下,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外渗,并因此降低了谷氨酸的反馈抑制和提高了产量。

2.通过细胞膜缺损突变而控制其渗透性应用谷氨酸产生菌的油酸缺陷型菌株,在限量添加油酸的培养基中,也能因细胞膜发生渗漏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这是因为油酸是一种含有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十八碳烯酸),它是细菌细胞膜磷脂中的重要脂肪酸。油酸缺陷型突变株因其不能合成油酸而使细胞膜缺损。

另一种可以利用石油发酵产生谷氨酸的

Corynebacteriumhydrocarbolastus(解烃棒杆菌)的甘油缺陷型突变株,由于缺乏a-磷酸甘油脱氢酶,故无法合成甘油和磷脂。其细胞内的磷脂

含量不到亲株含量的一半,但当供应适量甘油(200μg/ml)时,菌体即

能合成大量谷氨酸(72g/L),且不受高浓度生物素或油酸的干扰。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绝大部分无法被充分利用。用纤维素酶把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是现代酶工程中最令人鼓舞的新进展之一? 。把含纤维的自然资源及纤维废料加以充分利用,转化成糖类作为食品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原料或制成优质饲料,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先后筛选和培育了许多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其中木霉属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由于其粗酶制剂中含有较高活力的C,酶和C 酶,因而成为当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菌种。但与淀粉酶和蛋白酶相比,其生产规模小,酶的活力也较低,酶解效率不高。当前的研究攻关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菌种筛选、基因克隆等手段来提高酶的产量和活力,以降低产酶成本,改进酶的回收利用;二是改变天然纤维素酶的结构,以提高其对酶作用的敏感性。笔者曾于2001年从福建香菇烂筒及其地下部土壤中分离到19株真菌,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摇瓶发酵,测定其酶活性,初步筛选到一株酶活比生产菌株康氏木霉更高的菌株c本文报道其筛选过程及初步试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供试菌株系笔者2001年从福建香菇烂筒及其地下部土壤中分离获得到的19株真菌,其代号分别为C真3、C放1、C放2、J1、E瓣、S4、H真6、E细J1白、K真2、I2、E细1、B放1、土木、C真l1、C放2l、N真1、E缈和M辨。以康氏木霉(菌株号为R,购自上海工业微生物所,福建农林大学食科学院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保藏)为参比菌株。

1.2 培养基

1.2.1 斜面菌种(母种)培养基选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

1.2.2 粗酶发酵培养基

按参考文献[4]略加修改:(NH4)2HPO4 2 g、ZnSO4 ·7H2 O 4.4mg、K2HPO4 0 2 g、M nSO4·4H2O 1.0 mg、KH2PO4 0.8 g、柠檬酸铁5 mg、CaCI:20 mg、酵母膏1.0 g、MgSO .7H2O 0.9 g、蛋白胨2 g、维生素B1100 、水1000ml、稻草粉3 g。每个500ml三角瓶分装上述培养液150 ml,121 c【=灭菌30分钟。1.3 粗酶液的制备将各菌株的试管菌种(PDA母种)接入100 ml无菌水中摇匀,按6%接入粗酶发酵液体培养基中,置摇床振荡培养7天(29~C、160转/分钟),然后用滤纸过滤,得粗酶滤液(待测液)。1.4 滤纸酶活的测定按参考文献[5],酶活力以540 nm的吸光度(A)表示。

1.5 CMC酶活的测定按参考文献[6],酶活力以540 nm的吸光度(A)表示。

1.6 B一葡萄糖苷酶活的测定按参考文献[6],酶活力以540 nm的吸光度(A)表示。

1.7 滤纸崩溃的测定取15 mm×150 mm试管1支,加入醋酸缓冲液1 ml,粗酶液4 ml及1cm×3 cm新华滤纸一张,摇匀,使滤纸全部浸入溶液中,然后将试管置于40℃恒温水浴中保温2小时,取出观察滤纸崩溃情况,结果以“+” 的多少表示滤纸崩溃程度J。

2 结果与分析

2.1 19个供试菌株与对比菌株R的滤纸酶活比较分别测定19个菌株发酵液的滤纸酶活,结果显示,它们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c龇0.032、I:0.039、l自0.032、K真2 0.030、E细31 0.030、E细1 0.028、C真30.034、C放1 0.023、B放1 0.022、N真1 0.022、M细40.022、E娜0.021、土木0.020、H宴6 0.020、R0.019、E雏0.016、S4 0.016、C翼11 0.016、C鲫0.012、J,0.011,CK (空白,对照)为0.010。结果说明,C真3、E细Jl白、K真2、I2、E细1、C放2具有较高的滤纸酶活,可参加下一步的复选试验。

2.2 7个菌株纤维素酶的活性比较已知纤维素酶的作用方式:C。酶是使天然纤维素晶体分链,起一个分离和水合作用,从而使天然纤维素裂解成为直链纤维素;而c 酶虽不能水解天然纤维素,但能水解直链纤维素的13一l,4一葡萄糖苷键生成纤维二糖,纤维二糖再经13一葡萄糖苷酶水解成为葡萄糖。前人研究认为,纤维素的降解关键是滤纸酶活的高低,再结合13一葡萄糖苷酶活,而CMC酶活只作参考。为此,挑选上述试验中滤纸酶活性较高的7个菌株进行进一步试验,主要测定其滤纸酶活、CMC酶活和13一葡萄糖苷酶活。各菌株均设3个处理,取其平均值(表1)。

结果显示,滤纸酶活:Cl3:I2>Jl白>E细l>Eml>K真2:Cm;CMC酶活:Cl3>E细3l>I2>K真2>Cm >E 细I>Jl白;13一葡萄糖苷酶活:Jl白>K真2>cl3>Cm >Eml>I2>E细I。综合上述结果,可选出c真3、Jm 和I2三个较高产酶菌株。

2.3 3个较高产酶菌株与参试对比菌株R的酶活性比较对上述试验选出的3个菌株和参试对比菌株R(康氏木霉)所产生的纤维素酶,分别进行滤纸崩溃测定和CMC酶活、13一葡萄糖苷酶测定。各菌株均设3个处理,取其平均值(表2)。从表2可以看出,滤纸崩溃能力以cl3最高,其CMC酶活与参试对比菌株相似,但13一葡萄糖苷酶活稍小于康氏木霉。综合上述测定结果与前人经验,可初步筛选出一株产纤维酶活比生产菌株康氏木霉更高的菌株c ,建议进行进一步试验。

2.4 优化条件下Cl3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经初步优化试验,发现30~C、摇瓶时间7天、pH 5.5时,Cl3的酶活较高。为此,进行了一次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3)表明,在以上优化条件下,Cl3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有较大的提高。建议对cl3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试验,以探明最适的产纤维素酶条件,提高其酶活。

3 小结与讨论

3.1 通过对19个菌株发酵液的滤纸酶活、CMC酶活、13一葡萄糖苷酶活进行测定,初步筛选出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cl3菌株。初步试验表明,在30~C、摇瓶时间7天、pH 5.5时,cl3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有较大提高。建议对Cl3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试验,以探明其最适的产酶条件,或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诱变,以提高其酶活性应用于生产实践。

3.2 本试验条件下,纤维素酶的活性测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滤纸的物理结构、试验的重复次数以及分光光度计的稳定性等均有影响。据有关资料分析,酶活测定的重复次数达10次时,误差一般不超过10%。此外,由于试验时仅考虑进行对比筛选,没有同时测定葡萄糖浓度标准曲线,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在以后的试验中,应进一步改进。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综述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发酵工程课张顺 微生物有着一整套可塑性极强和极精确的代谢调节系统,以保证上千种酶能正确无误、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从细胞水平上来看,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能力要超过复杂的高等动植物。这是因为,微生物细胞的体积极小,而所处的环境条件却十分多变,每个细胞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一整套发达的代谢调节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发展出一整套十分有效的代谢调节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在每种微生物的遗传因子上,虽然潜在着合成各种分解酶的能力,但是除了一部分是属于经常以较高浓度存在的组成酶(constitutive-enzyme)外,大量的都是属于只有当其分解底物或有关诱导物存在时才合成的诱导酶(induced-enzyme或inducible-enzyme)。通过代谢调节微生物可最经济地利用其营养物,合成出能满足自己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中间代谢物,并做到既不缺乏也不剩余任何代谢物的高效“经济核算”。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方式很多,例如可调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能力,通过酶的定位以限制它与相应底物的接近,以及调节代谢流等。其中以调节代谢流的方式最为重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粗调”,即调节酶的合成量,二是“细调”,即调节现成酶分子的催化活力,两者往往密切配合和协调,以达到最佳调节效果。 利用微生物代谢调控能力的自然缺损或通过人为方法获得突破代谢调控的变异菌株,可为发酵工业提供生产有关代谢产物的高产菌株。有关的实际例子将在本节后部分进行介绍。 在发酵工业中,控制微生物生理状态以达到高产的环境条件很多,如营养物类型和浓度,氧的供应,pH的调节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等。这里要讨论的则是另一类方式,即如何控制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调节机制,使其累积更多为人们所需要的有用代谢产物。由于一些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十分复杂且目前还不够清楚,因此,下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小分子主流代谢产物。现分三方面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微生物有着一整套可塑性极强和极精确的代谢调节系统,以保证上千种酶能正确无误、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从细胞水平上来看,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能力要超过复杂的高等动植物。这是因为,微生物细胞的体积极小,而所处的环境条件却十分多变,每个细胞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备一整套发达的代谢调节系统。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发展出一整套十分有效的代谢调节方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在每种微生物的遗传因子上,虽然潜在着合成各种分解酶的能力,但是除了一部分是属于经常以较高浓度存在的组成酶(constitutiveen-zyme)外,大量的都是属于只有当其分解底物或有关诱导物存在时才合成的诱导酶(induceden-zyme或inducibleenzyme)。通过代谢调节微生物可最经济地利用其营养物,合成出能满足自己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中间代谢物,并做到既不缺乏也不剩余任何代谢物的高效“经济核算”。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方式很多,例如可调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能力,通过酶的定位以限制它与相应底物的接近,以及调节代谢流等。其中以调节代谢流的方式最为重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粗调”,即调节酶的合成量,二是“细调”,即调节现成酶分子的催化活力,两者往往密切配合和协调,以达到最佳调节效果。 利用微生物代谢调控能力的自然缺损或通过人为方法获得突破代谢调控的变异菌株,可为发酵工业提供生产有关代谢产物的高产菌株。有关的实际例子将在本节后部分进行介绍。 在发酵工业中,控制微生物生理状态以达到高产的环境条件很多,如营养物类型和浓度,氧的供应,pH的调节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等。这里要讨论的则是另一类方式,即如何控制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调节机制,使其累积更多为人们所需要的有用代谢产物。由于一些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十分复杂且目前还不够清楚,因此,下面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小分子主流代谢产物。现分三方面来介绍。 (一)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在直线式的合成途径中,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只能累积中间代谢物而不能累积最终代谢物。但在分支代谢途径中,通过解除某种反馈调节,就可以使某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得到累积。 1.赖氨酸发酵如图6-62所示,在许多微生物中,可用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支代谢途径合成出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赖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在食品、医药和畜牧业上需要量很大。但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AK)有反馈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天冬氨酸除用于合成赖氨酸外,还要作为合成甲硫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因此,在正常的细胞内,就难以累积较高浓度的赖氨酸。

微生物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酵 2.呼吸作用 3.有氧呼吸 4.无氧呼吸 5.异型乳酸发酵 6.生物固氮 7.硝化细菌 8.光合细菌 9.生物氧化 10.初级代谢产物: 11.次级代谢产物: 12.巴斯德效应: 13.Stickland 反应: 14.氧化磷酸化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 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 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经 、 和 途径分解葡萄糖。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 , 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 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 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换到 下,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代谢和呼吸类型,调控方式。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能量代谢 2.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 3.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4.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三、重点与难点内容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次级代谢及产能方式。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分解代谢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的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的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对微生物来说,它们可利用的最初能源有三大类即:有机物、日光和还原态无机物。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反应的总称。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则有产能、产还原力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三种。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的方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以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1.发酵

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成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主要分为四种途径:EMP、HMP、ED、磷酸解酮酶途径。 (1)E MP途径 整个EMP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是生成两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甘油醛-3-磷酸。第二个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两分子ATP用于糖的磷酸化,但合成出四个分子的ATP,因此每氧化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净得两个ATP。 在两分子的1,3-二磷酯甘油酸的合成过程中,两分子NAD+被还成为NADH。然而,细胞中的NAD+供应是有限的,假如所有的NAD+都转化为NADH,葡萄糖的氧化就得停止。因为甘油-3-磷酸的氧化反应只有在NAD+存在时才能进行。这一路径可以通过将丙酮酸还原,使NADH 氧化重新成为NAD+而得以克服。例如在酵母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为乙醇,并伴有CO2的释放。而在乳酸菌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对于原核生物细胞,丙酮酸的还原途径是多样的,但有点是一致的:NADH必须重新被还原成NAD+,使得酵解过程中的产能反应得以进行。 EMP途径可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2)H MP HMP途径是从葡萄糖-6-磷酸开始的,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一分子葡萄糖-6-磷酸转变成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三分子CO2和六分子NADPH。一般认为HMP途径合成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还原力(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如核酮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某些辅酶及组氨酸的原料。另外HMP途径中产生的核酮糖-5-磷酸,还可以转化为核酮糖-1,5-二磷酸,在羧化酶作用下固定CO2,对于光能自养菌、化通自养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条途径中产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5.2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代谢(metab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它主要由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一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三个阶段(图 3.6):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 生一些ATP、NADH及FADH 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 2 , 并产生ATP、NADH及FADH 2 。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可产生大量的ATP。

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产生化学能,光合微生物还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这些能量除用于合成代谢外,还可用于微生物的运动和运输,另有部分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微生物产生和利用能量及其与代谢的关系见图3.7。 5.2.1生物氧化: 分解代谢实际上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生物氧化,是一个产能代谢过程。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也可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ATP)中,以便逐步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不同类型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所利用的物质是不同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则利用无机物,通过生物氧化来进行产能代谢。 1.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的方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