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日本鱼文化

浅析日本鱼文化

浅析日本鱼文化
浅析日本鱼文化

XINYU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2013届)

题目浅析日本鱼文化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日语

班级 10级商务日语班

学号 1006030010

学生姓名刘霞

指导教师肖忠华

目录

摘要 (2)

要旨 (3)

第1章鱼食文化的历史 (4)

1.1.鱼食文化在日本料理中的发展 (5)

1.2.生食文化 (5)

1.3.食品保存文化 (6)

1.4.日本筑地市场的鱼文化 (7)

第2章日本鱼食文化的特点 (8)

2.1爱吃鱼的日本人 (9)

2.2日本鱼食做法 (9)

2.3吃鱼对人体的好处 (11)

第3章鱼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2)

3.1来至鱼文化的日本谚语 (12)

3.1.1从中国引用过去的谚语 (12)

3.1.2 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13)

3.2鱼文化对日本语言及文学的影响 (14)

3.2.1以鱼字旁创造的汉字 (14)

第4章日本鱼食文化的未来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浅析日本鱼文化

摘要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饮食文化也是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反应日本饮食文化的众多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鱼食文化。

日本的餐饮业比较发达,除日本自有的传统料理外,中国料理、韩国料理、法国料理、意大利料理等在日本也很多见。这种饮食文化体现了日水民族的双重性格,既喜欢追求新事物并加以吸收,又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其“鱼文化”独树一帜。独特的“鱼文化”也给文化载体的日语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日本的文字、词汇、谚语成语、隐语、诗歌文学作品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鱼文化”对日语的深刻影响。

随着饮食业的快速发展,食文化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更加突出的体现了日本人的注重创新的精神。在高效率的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鱼食依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从小小的鱼中,反应出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许多优点,这是值得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本文就是从细处入手,从日本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鱼食,从日本鱼文化的历史,鱼食文化的特点,鱼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鱼食文化的未来进行分析日本鱼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鱼文化;文字;谚语;隐语

要旨

日本文化のほとんどは世界文化の大溶鉱炉は重視し、伝統的な発明。食文化も文化の中で非常に重要な部分は、反応が日本の食文化の多くの食品の中で最も代表性の魚の食文化。

日本の飲食業が発達しており、日本独自の伝統料理のほか、中華料理、韓国料理、フランス料理、イタリア料理などで日本にも多く見。このような食文化を体現した日水の民族の二重性格で、新しいものを求めるのも好きだして吸収し、また自分の固有の生活方式。

日本としての島国で、海洋に影響を受け「魚の文化」を。独特の「魚文化」の日本語文化のキャリヤーにもたらした豊富な栄養と深い影響。本文は日本の文字、語彙、ことわざ成語、隠語や詩の文学作品などの方面を検討し始めて、「魚文化」は日本語に深く影響。

外食産業の急速な発展に伴って、食文化が質的な変化が、この変化はさらに重点を反映して、日本人の精神のイノベーションを重視する。高効率の速いリズムの日本社会の中で、魚の食は多くの人の愛顧を受けて、小さな魚の中で、反応の日本の食文化の中の多くの利点は、中国人が世界に値する人がこれから学んで参考にする。

本文は細かいところから始めて、日本から飲食の中で最も代表性の魚の食文化の歴史、日本から魚魚食文化の特徴、魚文化が日本文化への影響や魚の食文化の未来日本文化の特徴を分析する魚。

キーワード:魚文化;文字;ことわざ;隠語

第1章鱼食文化的历史

“日本是鱼食民族”,目前这种说法在新闻媒介等各个地方都能看到。随着日本渔业生产的蓬勃壮大,日本的水产品进口量大幅度急速增加,日本人的鱼食总量明显高出其他国家。由统计数据来看,在日本每人每年消费量平均大约是70公斤,是法国人的两倍以上。随着本国生产量和外国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日本被称为世界水产王国,其国民也被冠以鱼食民族这一称号。本文主要概括日本人鱼食风俗的特点,了解一下鱼和日本饮食生活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鱼食文化。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以鱼为中心的饮食生活,基于日本人自古就有吃鱼的习惯,所以鱼的文化也多种多样,肉类和各种各样的乳制品等,琳琅满目的摆在餐桌上,尽管如此,动物蛋白40 %左右还是从鱼肉中摄取,因此,鱼就成为了重要的食材料,即使烹饪方法和饮食方法发生变化,也改变不了它在日本人饮食生活中所占的中心位置,此外,最近被人们关注的为了预防肥胖和生活习惯病的健康面和文化的关系以营养均衡为视点,用低能量高蛋白作为健康食品,以富有此特征的最典型的鱼类被世界人所瞩目。

根据资料,全球排行前四名的食鱼民族依次是冰岛、日本、葡萄牙、韩国。冰岛人每人平均每天吃249克的鱼,日本人是182克,韩国人是160克。虽然不知道葡萄牙人每人一天平均吃鱼肉的正确数值,但应该介于日本与韩国之间。我想,至少有170克吧。日本纵使排行全球第二,媒体仍不时在感叹现代日本小朋友已经逐渐「脱鱼入肉」,也就是说,他们宁愿吃麦当劳的汉堡包,也不愿吃传统的鱼料理,主要原因是嫌鱼刺很麻烦。

平安时代(794~1185),由于京城距离大海比较远,而且冷藏、冷冻技术也不发达,所以淡水鱼比海水鱼高级,其中鲤鱼(こい)是鱼中之王。十四、十五世纪时地位才发生扭转,海水鱼鲷鱼(たい)成为鱼中之王。现代日本每逢婚礼或喜事、庆典时,仍有送出整尾烤鲷鱼的习惯。因为「たい」跟「めでたい」(可喜、可贺、吉庆)发音类似。到了江户时代,由于江户(东京)面临大海,海水鱼更跃升为主菜。不过当时的人比较喜欢鲷鱼、比目鱼等白身鱼(しろみ),视鲭鱼(さば)、秋刀鱼(さんま)等「青鱼」(あおざかな)为下等鱼,鲣鱼(か

つお)或鲔鱼(まぐろ)之类的则称为「赤身鱼」(あかみ)。现代高级沙西米的鲔鱼脂肪部位的「とろ」,在当时都被视为废物而丢掉或红烧,可见饮食文化也有荣枯盛衰。

1.1.鱼食文化在日本料理中的发展

日本料理主要以鱼肉为主而不是其他动物肉,其原因始于“肉食禁止令”。这种“肉食禁止令”最开始是在天武天皇时代产生,之后颁布了多次禁令。规定肉食为禁忌:禁止吃肉。这是因为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禁止吃牛、马、狗、猴等四足目动物的肉。到后来的江户时代,由于幕府实行的宗教政策和彻底把牛、马应用于农耕这种做法使得一般老百姓一直到明治时期还把日常饮食生活中的禽畜肉视为禁忌。其最终结果导致了鱼肉在日常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渔师料理”这个词汇在日本各料理饭店等场所都能看到。它在以前是指渔业工作者在船上等地方做出来吃的料理、饭菜。渔业工作者用自己亲手捕获到的鱼类、贝类等在自己的渔船船舱内烹调出饭菜借以饱腹。渔船上的厨房设备和陆地不同,由于在船上渔业工作始终摆在第一位,空闲的时间很少,必须快速做出饭菜,同时又没有多余帮手,所以大多都做火锅之类的饭菜。而且在烹调中使用的调味料只限于大酱、酱油、醋等几种。而这几种调味料就能把独有的鲜味充分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渔师料理”是渔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正月、孟兰盆节以及地区性的祭祀等活动,这些婚葬嫁娶等风俗习惯,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多姿多彩。在日本,这些日子都被认为是特殊的日子,有吃特定食物的习惯,而且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结彩或结婚仪式等喜庆事宜中,为了表示吉利、吉祥,鱼是不可缺少的。作为正月活动中饮食所用的鱼,在关东地区是盐大马哈鱼,在关西地区是盐狮鱼,在东北地区是日本叉牙鱼。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用的鱼也多种多样。作为盆鱼,即在孟兰盆节这天食用的鱼,使用鲐鱼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地区较多,而在京都地区海鳗则是不可缺少的。

1.2.生食文化

生吃鱼是日本人独有的。这里指的是醋拌鱼肉丝和生鱼片。据《本朝食鉴》上记载:鱼肉丝和生鱼片是一样的。只不过鱼肉丝是把鱼肉切碎,而生鱼片则是

把鱼肉切成像线那样又细又长的丝。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以前全都叫鱼肉丝。自从使用了酱油后,就被改称为生鱼片了。据《守贞谩稿》记载:在京孤地区以鲷作为生鱼片的材料,盛行四季。在江户时代,只有在行大礼的时候才使用鲷,而平时一般都用金枪鱼。生鱼片现在和酱油一起搭配起来吃。 而江户时代好酱油还没有普及,所以在当时就用生姜、醋、煎酒、辣子醋一起搭配起来吃。这些煎酒等东西,做起来是相当费工夫的。因为酱油是非常好的调味料,因此对生鲜食品来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调料了。生鲜食品在吃的时候常常围绕一些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日本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例如:生鱼片中的辅料萝卜含有帮助消化及杀菌作用的淀粉酶,辣根、生姜、蓼,一种茎和叶都带有辣味的植物,都带有淡化鱼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大蒜有杀菌作用,是寄生虫的天敌。这些配料作为鱼的辅料来使用,反映出了日本人生活上的健康观念。

1.3.食品保存文化

保存文化不仅是其他国家就连现在日本人自己也认为生鱼片是其本国鱼食风俗中生食的中心。可是生食只是现代的事,搬运和保存鲜鱼都非常困难的时代,生食是非常稀有的,在通常老百姓家中是很少吃到的。有时候捕获的鱼贝类太多吃都吃不完,但有时赶上渔间期,即这次捕鱼期和下次捕鱼期中间的那一段时间,鱼贝类又大多不够吃。为了延长其食用的时间,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想了很多办法,进而产生了保存技术。鱼的保存方法主要是在渔村产生的,保存下来的鱼就可以被运到其他地区消费。在大正时期,因为出现了冷冻冷藏技术,所以能把鲜鱼的新鲜度保存几天时间。在这以前只能靠太阳和风的干燥作用,蒸煮、烘烤、盐渍这些方法来保存鱼贝类。干制品和盐制品中的盐干鱼是具有代表性的,容易引发中毒的鲐鱼和鲣鱼是不能以鲜鱼的形式来运输的。在当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盐干鱼。生食只是针对举行隆重节日而说的,日常生活中用来炖或烤着来吃的鱼都是这种盐干鱼,这成了当时鱼食风俗的主流。鲫鱼寿司是日本现存驯寿司的一种,已经成了日本琵琶湖地区的特色食品。因为驯寿司是把盐压过的鲫鱼或香鱼、鳗鱼、鱿鱼、沙丁鱼和米饭混在一起长时间的煮并发酵而成的,所以也属于一种腌咸鱼。驯寿司风味独特,还能够长期贮藏。用鲫鱼做成的鲫鱼寿司是驯寿司的代表性种类,是一种富含钙质和乳酸菌的健康食品。因为鲫鱼寿司由于发酵

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奶酪的气味,所以很受欧美人的欢迎。

1.4.日本筑地市场的鱼文化

日本人好鱼,江户时代开始在日本桥一带就形成了规模很大的鱼市场群,但已于1923年(大正12年)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中遭到摧毁。渔民商家们就把市场搬到了银座南侧的筑地居留地一带,从此一个全新的市场逐渐成形,也就是今天的筑地市场,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了日本首屈一指的鱼市场,并且这里还有一个功能:全日本鱼价的导向标,左右着全东京人乃至全日本人的厨房和胃。这里集中着世界最高质量的鱼类产品。每天交易着来自日本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约450个品种的2300吨水产品。整个市场有大的批发商8个,中间商1000余个,每天早上5点不到,市场里面就开始热闹起来,批发商把新鲜的鱼摆放在摊位上,然后由中间商叫价进行拍卖,这个过程大约要有一个半小时左右,随后中间商会把低价购得的鱼运向东京的各个鱼生店,由各位师傅做成美味的生鱼片,然后摆到东京人的餐桌上。走进市场,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的形状是扇形的,这是因为在开业之初,市场的生鲜食品是通过旁边的国铁支线火车还有船来向外运输的,几十年过去了,周围的铁路已经被拆除,运输的工具也变成了卡车,如今每天大约有四万余辆卡车满载着鲜鱼进出于市场,当年的铁路早就不见了,而市场的外观和形状却已经印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

第2章日本鱼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2.1爱吃鱼的日本人

说日本人属猫,这话一点不假,因为他们实在是嗜鱼如命。据说,日本人吃鱼几乎像吃米一样多。日本人不光吃鱼肉,就连鱼刺和鱼骨也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他们不仅吃普通的海洋鱼类,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吃鲸,更要拼着性命吃河豚。餐餐吃鱼的日本人,发明了非常丰富的烹鱼方法。他们将鱼或烤、或烧、或腌,但无论怎样都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风味。生鱼片就是世界闻名的日本菜代表之作:厨师当着食客的面操刀料理,分离骨肉,鲜嫩的生鱼片配上葱丝、姜末,以盘盛上,一尾骨架用竹签贯穿,也支在盘中。

日本人如此热爱吃鱼,这不仅是为了口舌之欲。吃鱼有利于健康,是日本人长寿的秘诀;还有人说,吃鱼是形成日本人民族性格的重要条件。

的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日本人吃鱼吃了成百上千年,不仅吃出了美味,吃出了健康,还吃出了文化。对于投身寄命于海洋的日本人来说,大海既生万物,亦葬众生,是神赐予自己的天然仓廪。而鱼是海洋最忠实的使者,它让人和海缔结起最紧密的关系,既能从中获取温饱与营养,又滋育了无穷的想象。因此,日本人对于鱼总是怀有特别的亲切感。

中国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人说腐烂的鲷鱼也是鱼;中国人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日本人说宁为沙丁鱼头,不为鲷鱼尾;中国人说临时抱佛脚,日本人说临时抱章鱼腿。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给鱼写诗,为鱼写歌,为鱼过节……鱼文化已经深深渗透于日本文化的肌理之中,这就无怪乎日本年轻人现今“脱鱼入肉”之风会让日本社会惴惴不安了。2005年,日本政府大张旗鼓地颁布了一个教育法,名曰《食育基本法》。这个教育法所要传达的精神就是:吃鱼,要从娃娃抓起。从触摸鱼类到鱼色的分辨,以及对食鱼好处的了解,这个针对日本中小学生的教育法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日本政府重振鱼文化的殷切之情正像那首《鱼儿天国》中所唱的一样:“吃鱼吧,吃鱼脑瓜灵,吃鱼身体好,大家吃鱼吧,鱼在等着哪。”

2.2日本鱼食做法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日本人最爱吃的鱼。

秋刀鱼口感绝佳且价格实惠的秋刀鱼颇受日本大众青睐,通常人们都用炭火烤来吃。关于秋刀鱼,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江户时代,有位王爷到目黑附近打猎,途中饥饿难耐,便命令手下寻觅食物。手下呈上烤秋刀鱼,他觉得美味无比。但是,王爷后来回到府中,却再也没有尝到这等滋味,于是便有了目黑秋刀最好吃的说法。听起来,这有点类似“西太后吃窝头”的典故啊。

薄烤鳗鱼鳗鱼同样是日本人爱吃的一种鱼,尤其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各地都有食用鳗鱼的习惯。日本人吃鳗鱼的方法主要是薄烤,具体做法是用刀顺脊骨把鳗鱼划开,去掉头、骨和内脏,不加作料清蒸,然后再蘸一种用酱油、料酒、砂糖调制的酱汁,放到火上反复烤。鳗鱼烤好后可以放在米饭上吃,这样不仅鱼肉本身味道鲜香,连米饭也渗进了浓汁,香甜可口。

烧鲍鱼日本人有一道招待贵宾的菜品,叫烧鲍鱼。其做法是将鲜鲍鱼放在小锅里,垫上锡纸,上面再放一块黄油,旁边配玉米和胡萝卜。端上桌后,用小酒精炉加热,点燃后盖锅盖,直至酒精烧完才能打开吃。有意思的是,鲜鲍鱼在快熟时会发出“砰”的响声,所以吃饭时满桌子都是“砰砰”的声音。

生鱼片(日语中叫"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食品。江户时代以前,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鲽鱼、鲈鱼为材料,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后,肉呈红色的金枪鱼,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现在,日本人把贝类、龙虾等切成薄片,也叫"刺身"。其中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切生鱼片的刀是特制的,且不能沾水,烹调师傅能用这刀把鱼肉切得很薄。选择的鱼肉一定要新鲜,不少日本人认为生鱼片真正好吃是在杀了数小时之后。这是因为氨基酸在死鱼僵硬后达到最高点。当然也有日本人认为用生鱼宰杀后马上做成的生鱼片好吃是由于僵直前的鱼肉有脆感。

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日本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每年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鱼虾,一年人均吃鱼100多斤,超过大米消耗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国宴或平民请客以招待生鱼片为最高礼节。日本人称生鱼片为“沙西米”。一般的生鱼片,以鲣鱼、鲷鱼、鲈鱼配制,最高档的生鱼片是金枪鱼生鱼片。开宴时,让你看到一缸活鱼,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美不可言.

2.3吃鱼对人体的好处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国民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世界上日本人以聪明长寿著称,除了悠久的文化因素外,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合理的膳食结构对日本整个民族的高素质有重要影响。在日本人的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中鱼类所占的比例最大,是世界上国民吃鱼最多的国家之一。有专家认为日本人长寿的一个秘决就是——多吃鱼。

吃鱼有利于智力增长,有利于长寿,这跟鱼独特的营养价值相关。首先,鱼类是动物肉类中最容易消化吸收的一种。鱼肉中的蛋白质83—90%可为人体吸收,禽肉制品仅为75%;鱼肉在烹饪过程中损失20%的水分,而家禽肉要损失40%;鱼肉在胃中仅需2—3小时即可消化,牛肉则需5小时。鱼类中所含有的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如DHA)是智慧的催化剂、聪明的原动力。DHA等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更是一种极其关键的健脑物质。大服中有60%是脂肪,而大脑脂肪中25%就是DHA。DHA对婴儿的智力、视力发育直到了关键性作用。1991年一群科学家在日本奄美岛考察时发现一个仅有200多户的渔村中竟然出现了许多位博士及教授,原来岛民食用的鱼类中含有丰富的DHA。除了不饱和脂肪酸,鱼肉中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含有钾、钠、钙、镁、磷、铜、铁等丰富的无机盐,特别是碘,比禽类多10—50倍,是人体摄取碘的主要来源;另外,鱼体中维生素的含量也相当高。日本的饮食专家指出,人到中年后摄入鱼的量应为肉的两倍,摄入肉40毫克的话,应摄入80毫克的鱼。这对于健康长寿和健脑益智十分有利。

第3章鱼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四面环海,江河湖汊众多,渔业是日本人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营生。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鱼一直是日本饮食生活中的主角。而实际上,“鱼”已经深入到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日本的一道独特的“鱼文化”风景线。

岛国日本面对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它的近海渔业非常发达。因此,日本人不仅是捕鱼能手,而且在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方面堪称世界冠军。踏上南北狭长的日本国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那里独具地方特色的腌制小菜吸引。在这些腌制小菜里,处处可见到各类鱼的踪影。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生鱼片是日本独有的生食菜肴,极新鲜的鱼贝类仅凭刀功就可做成。

3.1来至鱼文化的日本谚语

从文化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文化的基础是那么振作,日本文化选择吸收外来文化,继承本民族的文化,把她们相集合。日本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现在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众所周知,最初的日语是根据汉语的演变而成的,从取汉字发音的角度可以体现出来。日本也有谚语,从西洋传来的俗语。日本认为,这些外来语,积极吸收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精华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谚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日本的谚语中包括了极其丰富的与鱼有关的内容。

3.1.1从中国引用过去的谚语

谚语的形成和发展从飞鸟时代开始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形成,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思想、宗教、历史典籍、地理、娱乐等方面出现,日本是中国文化的吸收者,中国谚语的多样化使得日语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些谚语从中国传过

去的时候,形式、特征和意义继续保持,日本人也就发明一句俗语来翻译一下这句话。以下以鱼的谚语为例,探讨一下从中国传过去的谚语。

網代の魚/網にかかった魚/俎上の魚(笼鸟池鱼)

木縁りて魚を求む (缘木求鱼)

魚心あれば水心 (两相情愿)

魚と水 (鱼水之情,亲密无间)

魚のかかるは甘餌に由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魚は江湖に相わする(忘却世事,随遇而安)

魚の水を離れたよう (如鱼离水,虎落平阳)

魚は鯛 (出类拔萃)

魚を得て筌を忘る (得鱼忘筌,过河拆桥)

魚の目に水見えず (鱼不见水,当局者迷)

三日魚をとり二日網を干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众所周知,从很早以前开始,日本就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在日语里,中文的表达习惯也被传到日本。中国的《论语》、《史记》等古典文学、历史所吟诵的名句及中国的四字成语,都有俗语直接引用。上面的谚语按在日本语中的发展使得日语变得丰富多彩。

3.1.2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谚语也不例外。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文明选择学习西方文化。通过和西方文化和接触,日语又融合了西方气息。比如说:「鰐の淚(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披着羊皮的狼」

「網にかかるものはみな魚(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net.)到了网中都是鱼,只要到手全都要」

「一番いい魚は水の底にいる(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

「小魚でも空の皿よりまし(Better are small fish than an empty dish.)有胜于无」

「魚と客は三日経てば鼻につく(Fish and guests smell in three days)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

「魚に泳ぎを教えるな(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以上是从西方传过去鱼的谚语的意义,分别进行了说明。就在这时,日本在西方出色思想的带领下,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等。由于西洋文化的引进,而导致革新运动,是日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3.2鱼文化对日本语言及文学的影响

3.2.1以鱼字旁创造的汉字

文字日语的“魚”有“うお”(音读)和“さかな”(训读)两种读法。“さかな”一词实际上来自于“肴”或“酒菜”(酒のつまみ)的读音,是饮酒时的下酒菜。在日本,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就有二百来种。中国古书《尔雅》里解释鱼字旁(鱼偏)汉字四十四个,清代《康熙字典》共收有六百三十三个。中日意思完全相同的鱼字旁汉字不多,有鲤、鲋、鳗、鲽、鰌、鲛、鳄、鲸等。少数中国的鱼字旁汉字没被日本引用,如鱣,《诗经》里“有鱣有鲔”,“鱣鲔发发”,是大鱼,《淮南子》说它们仲春沿黄河西上,跃过龙门化为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故事传到日本,每逢端午,有男孩的家庭都要悬挂鲤鱼旗,望子成龙。中国多淡水鱼,日本多海鱼,很多中国鱼名也就被日本张冠李戴了。鲔,《诗经》中常见,而被日本用来指金枪鱼。日本人对鱼的命名一般是依据鱼的形状、习性。用汉字鱼字旁再配上一个对其形状和习性解释的中国文字。体现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融合,表现出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的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的文化的独性。例如:イワシ:沙丁鱼。这种鱼离水即死,生命力极其脆弱。它也被很多鱼当作盘中餐;还有说法是因为它下锅就溃不成形。古时候骂人是イワシ,就是孬种的意思。所以写作“鰯”。タラ:大头鱼。这种鱼的鱼汛在多雪时节,所以写作“鳕”。这个字在改革开放后被引进汉语里。ハタハタ:雷鱼。这种魚背侧黄褐色,有黑褐色斑,在海水中游动时宛如闪电,快如风雷。另一种说法是一打雷,会浮现在水面上,所以叫“雷魚(かみなりうお)”。“雷”的发音有“かみ、有(神)”,所以又写作“鰰”。シャチ:逆戟鲸。汉语中的“虎”是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勇猛威武,

逆戟鲸同样体态强健,并有袭击鲸鱼的习性,所以写作“鯱”。カツオ:鲣鱼。中国古时候有鲣字,指淡水鱼。作为日本汉字,这个坚是表示意思。日本采用中国汉字的一部分,加进本国的文字的构成法,形成在中国的字典上找不到的和制汉字。诸桥辙次编著的《大汉和字典》中共收录带有鱼字旁的汉字678个。如:鰍かじか鯱しゃち鯵あじ鰤ぶり鯡にしん鱒ます鱸すずき鱚きす鮟鱇あんこ鯛たい鰊かど鮒ふな鰰はたはた鰉ひがい鰆さわら鰆さわら鰯いわし鱈たら鮎あゆ3.2.2日语中常用的鱼字旁汉字

あ鯏アサリ鮎あゆ鲍あわび鯵あじ鲸くじら

い鰯いわし鯆いるか

う鳗うなぎ

か鳅かじか鰹かつお鲽かれい鯑かずのこ

き鱚きす

こ鲤こい鮗このしろ鯒こち鮴ごり

さ鲑さけ鲭さば鲛さめ

す鲈すずき鮨すし

3.2.3日语中一些鱼的名称

伊勢海老(いせえび)龙虾(おこぜ)

老虎鱼対象海老(たいしょうえび)

对虾はた

双棘斑鱼明かす海老(あかすえび)

红虾石持(いしもち)

黄鱼剣海老(けんえび)

剑虾太刀魚(たちうお)

带鱼鷹爪海老(たかつめえび)

第4章日本鱼食文化的未来

虽说日本创造了寿司、生鱼片、天麸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食鱼文化,不过近年来,在城市的年轻人中出现了“不吃鱼”的现象。比起鱼肉来说,鸡肉则更便宜,比起烤鱼套餐来讲,汉堡包则又便宜又方便,大概这也是其中的原因所在吧。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的食鱼文化是不是将会逐渐衰落,甚至是消失呢?

为了保护这种食鱼文化,为了让其一直流传下去,日本人开始做出努力。在肥胖逐渐蔓延的日本社会,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从健康方面宣传食用大米和鱼肉的重要性。当然,不吃鱼的日本年轻人平时吃“拉面”或是“乌冬面”的时候,用鱼贝类制成的汤料非常有人气,真正意义上的不吃鱼现象,对于日本人来说终究是不可想像的。如果在您居住的城市能有品尝日本鱼料理机会的话,我希望您在尽情享用寿司和天麸罗美味的同时,也能让您的思绪在食鱼文化中遨游一番。这样,或许您就能成为下一代世界级食鱼文化的继承人了。

结论

纵观日本社会,到处都散发着“鱼文化”的气息。日本各地的“魚市場”热闹非凡;“魚屋”(鱼店)遍及大街小巷;“料理屋”前画的鱼、招牌上印的鱼令人眼花缭乱。日本中世纪贵族的家庭里,在孩子百日后的庆祝仪式上,就要让孩子“魚を味見し始める”(始尝鱼味)。日本民间有两个节日:3月3日“金魚の日”(同时也是女儿节)和5月1日“鯉の日”。日语里“以鱼作偏旁的字特别多”,有关于鱼的分门别类的称呼更可谓是丰富多彩。一条鱼根据它的成长期不同有各种各样的惯称;而鱼的各个部位又有各自的叫法。日语里这种词汇的发达与“魚、鰒を捕らうることを好み。”“海のものを食らいて自活す?”(《三国志? 倭人》)这种自古以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日语是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发展而成的。鱼不仅是日本人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成为谚语、俳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及隐语等的重要素材而被广泛运用。“鱼”在日语中的应用是如此广泛,日本社会与“鱼”的关系是如此之密切,这可谓是日语语言及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之处。鱼本来只是一种水生动物,但由于它是日本农耕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日本人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在现代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长崎福三.肉食和鱼食文化.农山渔村文化协会,1994年

【2】神野昭一.渔业考现学一向21世纪的发言. 农林统计协会.1998年【3】潘迎宪.渔业经济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4】胡笑波.渔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5】车玉春.渔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6】徐园.有关鱼的日语谚语[J].日语知识.2006(1)

【7】黄小娟.日语鱼名和日本的鱼文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9)【8】连清.日语成语惯用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2(12)

致谢

本论文是在肖忠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肖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而且在这篇论文上也很耐心的帮我分析题目,告诉我不要讲论文写的太大,选题不要太空,那样会不好写,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的布局安排以及行文的通篇写作都给予我恰当的指导,恩师悉心地指导,不厌其烦地修改,让学生感谢之情难以言表,将恩师教诲时刻铭记于心,报师恩。在此谨向肖忠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浅谈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浅谈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Simply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及其认定、解除等规定。我国于2011年6月1日颁布了《非遗法》,以此为依据来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申遗热”不断升温,在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在结合本国实际保护情况和人文情况的条件下,借鉴吸收国外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发掘和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兴起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近年来,人们意识到了人类祖先留下的瑰宝的重要性,从而“文化自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抢救、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此起彼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保护人类正在发掘的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日本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从而确立了有关文化财指定、管理、保护、利用、调查的制度体系,完善了保护的内容。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参考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日本文化体验课心得

日本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要了解日本,不光要从日本的语言中去了解,更多 的时候要以亲自感受日本本国文化为切入点,全面的了解日本。我特别特别荣幸能够选上 这门日本文化体验课,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上过的最最有趣和生动的一门课。在此首先 要感谢王老师和来自日本的北村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并多次组织了深度的日本文化体验项目,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或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对于日本文化 的认知和喜爱。 找寻心中的禅意,日式插花体验 日本插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它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 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让人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 尊重的境界。 我觉得插花是一种关于“静”的艺术体验,不仅插花时的环境应当是安静的,同时插 花时人的心态也应是安静而不浮躁的,插花的过程本质是感受人与自然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绿色,感受生活,我们解读美,也随心所欲地创造美。正如老师在 课上所讲,每个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插花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 并无好坏高低的评判,它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的一种的心境,我想这或许也是插花艺术的 美妙之处。 试穿日本和服,感受礼仪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给人的印象是美丽高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 来和服不仅价值不菲而且穿起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一个人是很难穿上的。和服种类 繁多,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也变化万千,有男性和服、女性和服、儿童和服,每 种和服都有对应的正装、便装和介于正装和便装之间的种类。还有有浴衣、振袖、和装裤 裙和巫女们穿的绯色裤裙装等很多类别。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此次课上有幸成为了老师的模特,老师非常仔细地给我穿戴了 美丽的和服,我也带着些许的紧张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套和服。穿上和服后,我感觉自己的 气质都变得优雅起来,举手投足也不自觉地礼仪规范起来。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立礼、座礼,还有不同角度的鞠躬礼仪。我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和服与礼仪密不可分,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着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经过完整的礼仪训练,让优雅气度 与深层内敛本质相融,从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飘飞樱花瓣,诉说樱花情。 课上播放的关于樱花节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 樱花节,樱花自开花至花残只有七天,因而也有称作樱花七日的说法。日本是个热爱樱花 的国度,瞬时灿烂,瞬间凋零的樱花之美,就如同川端康成追求的年轻少女之美,让人感叹,让人惊艳。人们会早早去公园占位,然后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的樱花节,但南航校园樱花广场的八重樱也曾让我留恋驻足。落英 缤纷的季节,置身浪漫樱花海中,尽情感受着“花纷飞,心起舞”的独特情怀,令人思绪 万千。一年一度樱花节,花开花谢,岁岁年年,无声见证着人们的故事与成长,观赏过校 园这四年的樱花,也代表我们终于要毕业了。 东操体验日本棒球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以宫殿建筑为视角分析 姓名—— ——学院班级——学号: 电话:邮箱: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有交集,中日建筑也有许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中国建筑样式繁复,装饰精致,布局对称,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观。日本建筑样式简洁,追求自然,布局大多不对称。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口,论述了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从文化、环境、政治多角度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宫室建筑;相同;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日本设计文化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4919414.html, 日本设计文化初探 作者:冯鸣包海默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5期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日本的宗教信仰——佛教的禅宗思维和神道教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和美学,以及通过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来解读日本文化,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成因,并分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成熟理念与宗教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文化日本设计 设计评价在设计学的理论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一个学习者将以怎样的高度去分析一件设计作品。如何抛去作品的表面看到它的内涵,这是设计教育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设计师基本素养的必经之路[1]。研究设计作品的文化背景,是深入理解该地域艺术 形式的基本方法,文章以日本设计为例,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主导因素。 一、神道教的信仰 (一)万物有灵 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即多神之道,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2]。提倡顺应自然,即使不完美,也 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因此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 日本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提出: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即使使用坏了,也会用心修复,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2]。 (二)日本美学 日本传统美学,即追求缺、拙、涩之美,是“黯然”之美,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3]。“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的特性。仔细观察日本的器物设计,通常是一种缺与拙的自然材质特性,体现物灵的真性情。这一点与日本自古信仰神道教有很大联系,尊重自然给予人类的原始物质面貌,表现最俭朴的美感。因此,日本人那种十分追求完美的紧张个性在“不完美”的器物中得到放松。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日本文化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摘要: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遗忘了,被西洋节日入侵了。大多数人没有想着去过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特别是青年人都不愿意过传统节日。而日本人却用他们的灵活性把东西方的两大文明有机的融合、吸收、消化,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胡服节日 正文: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深刻分析!

世界现代设计史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 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而日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也是设计 理论非常重视的课题。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它的工业革命比各国迟到100年以上,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格格不入。因而,它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具有世界

竞争水平的设计,就更加令人感兴趣了。 日本国土虽然狭小,但是人口总多,在一个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土上,居然能够容乃下1.3亿人口,可见居住空间下载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殊的背景,在日本的传统设计 与现代设计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的文明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的,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学习文化,乃至文化的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从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从英国借鉴文官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学习先进的现代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消化,达到融汇贯通的地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日本的设计发展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因此,从传统的日本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现代设计中;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则可以看到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但是,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本国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因此,不能说日本的经验仅仅是建立在抄袭别人经验之上。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就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我对日本文化的浅思考 闸北区实验小学陆莲洁 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点也极其明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统各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并存和混合的产物。用我的话来说,不妨叫做“杂交文化”。其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如政治体制,既学习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又保留了传统的天皇制度,属于新旧政治的混合体。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结合,西装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间加西式客厅。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语言文字,既有中国借来的汉字,又有独创的平片假名,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罗马字,如此复杂的文字世界罕见。日本文化产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日本人对异国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对本国文化也具有异常的保护心理。身居岛国,不受外侵,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来文化,这也是日本人长期养成的性格特点。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区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能说日本各地的风俗习惯没有差别,但是比较之下相对很小。风俗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等等大相径庭。狭窄的国土,众多的人口,日本人长期以来养成了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习惯,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赋,具有把外国文化转化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时代,日本人就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语的书写形式。 日本人虽然嘴上没这么说,但是可以说日本人做得恰到好处,仔细观察一下,所有来自外国的东西,无一不经过加工改良据为己有了。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显特点之一。 4、现实性 日本人是最重视现实利益的,这点集中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诚,还有一个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时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时信奉神和佛,遇到灾难那就神和佛都不会帮你,说不定还会遭到报应,“一仆二主”一般来说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则却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时信神又信佛。日本人过年时,有一个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钟声响过之后都要去神社参拜,新的一年来临,第一次参拜神社,这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固定习惯。 以上简要归纳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其实,因为日本人不仅大量吸收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还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现象比较复杂,以上四点实难概观。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学号:080907108 姓名:韩婷 专业: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任君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摘要: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点。町屋是日本中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的坚持,使城市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这是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贯做法。 关键词:町屋,自然主义,木造 住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住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町屋是日本中世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产物.它的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日本传统的自然主义建筑观。 日本人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受气候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把狭窄的居室进行了功能安排,比如,在唯一的房间进行“污”“洁”分区,分成铺素土的“土间”和铺席子草垫的“土座”:前者不脱鞋,烧火做饭;后者要脱鞋,吃饭睡觉。不久,他们也由此建立了以榻榻米为模数的空间分割,又在一个房间内,实现了多功能的叠加--白天会客、晚上睡觉。但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在“和魂洋才”的西方文化渗透之下,才逐渐改进了他们居住的一些弊端,比如,厨房将终于摆脱了原有的跪坐式,变为站立式操作台,室内开始设立卫生间。 町屋为木格子架结构,是日本传统的连体式建筑,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作为传统京都住宅,町屋相当于中国城市中的街屋或店铺住宅,町屋的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是安静的庭院。当时的日本商人们和手工艺者将町屋作为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场所。 以“京町家”为例,从形体、布局和室内装饰等多方面都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及其对京都等城市的景观意象的影响,平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民居建筑进行了对比,以揭示影响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的一些共同因素。 其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木材的实用 町屋的建造特点在于木材,从高床式的地台到立面门窗、屋架无不以木为才。日本人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十分独特,他们的建筑中充分发挥了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 题本古代所有的建筑样式都是由木结构技术发展而来从最早8世纪的法隆寺到每20年就原样重修一次的伊势神宫都是如此。町屋最早是草顶和木屋顶,知道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的住宅屋顶仍是以草顶或木屋顶为主。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

谈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我看日本 大和民族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无论是《菊花与刀》还是《樱花与武士》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似乎都想靠着二手三手的资料和几年的旅日经历, 清晰的描述日本社会的演进, 但这似乎太难了。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也好, 民族的劣根性也罢, 似乎不是旁观者能够准确体会的, 也不是身在其中的该国国民所能准确概括的。就我个人而言, 日本, 是一个让我敬佩让我愁的国家。 之所以敬佩。原因有三。 其一,日本人好学。谁强跟谁学,学得也很灵活,见风使舵,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古代中国强,那跟中国人学。学制度,大化改新;学宗教,弘扬佛法;学文化,文字、服装、舞蹈、饮茶。但是有一点他没学好, 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没学, 这给日本后来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没科举意味着官职是世袭罔替的,这也是导致日本天皇式微,幕府强大的原因之一。到了近代,中国不行了,美国鬼子找上门了,那人家就跟美国学。人家不耻“上学” ,不惜一切代价的学,学最好的,哪个国家的好东西都藏着掖着想垄断是吧,那我“偷师” 。比如说, 德国啤酒最好是吧, 那人家就派个人去德国慕尼黑的啤酒工厂里工作, 那哥们也忠于天皇, 成天下了班没事就往厂子门口等着, 等着往总经理的汽车上撞, 只为了尽快结识总经理, 进入管理层,拿到配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这种不择手段的“学习”真的是让我大受刺激。我个人认为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全世界学生、学徒发扬光大。可是感觉中国的传统总是在宣扬“不耻下问”的难能可贵,历史书上动不动就说古代多么多么辉煌,什么什么领先,不知是适度的民族自豪感还是过度的民族自卑感。 其二,日本人能创新(但不是原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学生考试一样,我刚开始抄你的是吧, 但是全盘照抄之后我再自己琢磨琢磨, 稍微一改进就把你超越了, 考出来的分数比你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起点高,发展快啊。刚开始不知道怎么造汽车、造电视吧,但我几年之后就比你强,东芝、松下、索尼、夏普……带电的、顶级的全是日本货。我质量比你好,款式比你新,用料比你少,价钱比你高,就是卖得好!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日语一年级一班崔蕊学号13100722 日本的茶道缘起于中国,却不同于中国茶文化的以“饮”为主。中国人将饮茶融入生活,没有任何仪式,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疲惫于劳乏的都市生活后,静下心来,沏一壶茶,或携二三友,在个安静淡雅的地方小聚闲谈。中国茶讲意境,却也是人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但日本茶道追求的是更加极端的境界。赋予给茶道更繁杂的过程,及更庄重的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与最澄同一时期来华的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宗言,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中本平安朝的时候,弘法大师上了一份《空海给奉献表》于嵯峨天皇,其中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 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时,留唐归来并兼任两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很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领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将军义政的推崇使草庵茶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继村田珠光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样态。 二.日本茶道的规程 日本的茶道仪式繁杂而且庄重。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为体现茶室中人人平等,在过去要把象征阶级地位的如宝剑,佩刀,珠宝等物品留在室外。茶室不仅讲究室内布局与装饰,也要室外有幽雅环境。室内布有古董玩物等,典雅大气。茶客进入茶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茶人要身着和服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位,然后接着献茶。 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这就是普通茶道的全过程。 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待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致菜肴。 三.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