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

1、《望厦条约》

《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1、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规定美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比《南京条约》有所扩大。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

2、《穿鼻草约》

亦作《川鼻草约》。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

3、虎门销烟

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查禁鸦片,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于三月十八日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三天之内将其船所有鸦片尽数缴出,由洋商查明共缴苦干箱,造具清册,并要他们出具甘结,保证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于四、五月间被迫陆续缴出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又二千多麻袋,合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斤。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在林则徐主持下,用卤水和石灰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4、闭关政策

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清政府建立“公行制度”垄断外贸,规定外商来华办理贸易及其他事务,均需与经其特许之公行商人进行。还先后颁发《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嘉庆十四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道光十一年)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俾民夷不相交结”,对出口商品的品种与数量也加以限制。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后期它虽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却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5、广州十三行

也叫公行、洋行、外洋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清代严格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后,广州十三行业务更加发达,但并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历年数目并不相同,有时多,有时少,习惯上称之为十三行。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起清政府与外商之间一切交涉的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十三行买卖。起初本是牙行性质,以后自身也经营买卖。十三行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为官府勒索去的不少。《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渐趋没落

6、马戈尔尼使团

18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外交和通商方面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7、圣库制度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金田起义时,参加团营的拜上帝会群众,将其田产屋宇变卖,易为现金交入圣库,不许个人私有财产,全体衣食杂用均从圣库领取,人人过着“同食同穿”,大体平均的生活。建都天京后,把从前颁布的有关诏令定为法律,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从现有史料看,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

8、《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主要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了农民平分土地的原则和农副产品分配原则;在农村设立兵农合一的乡官制度;废除封建买卖婚姻。纲领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具有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精神,但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9、《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书。1859年经洪秀全批准刊刻颁行。基本思想是在“用人”、“设法”两个方面,要效仿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全书包括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4个部分。其中经济变革思想在书中占有重要位置,作者主张实行专利权制,鼓励发明创造;实行雇佣劳动,禁止使用奴婢;大力发展民办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兴办水利,开办银行;设立新闻馆及对外采取通商政策等。上述主张,实质是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洪秀全对这些经济主张十分赞赏,并把它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但因太平天国本身历史条件所限,上述主张未能付诸实施。10、湘军

曾国藩等创建的封建军阀武装。清政府面对太平天国的打击,指令各省举办团练。1853年1月,曾国藩被命为湖南的帮办团练大臣,开始组织和训练湘军。?曾的方针是:以封建亲属关系为纽带来团结内部,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全军只服从曾国藩的指挥。中国近代军阀部队从湘军始。其编制是以五百人为营,营辖四哨。1854年2月湘军水陆两军练成,共计一万七千余人。3月全军正式出战,从此开始成为太平军的劲敌。太平天国失败后,虽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中有较大的作用,但逐渐为淮军所代替。

11、租界

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其后列强纷纷在上海和中国其它城市划定租界,并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曾在中国设租界的有英、法、日、俄、美、德、奥、比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到1945年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12、领事裁判权

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1843年,英国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取得,此后美国、日本、俄国等纷纷效法。各国在中国的

这项特权于1943年被取消。

13、亚罗号事件

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后被英国作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1856年(咸丰六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在广州黄埔停泊时,受到广东水师搜查,并捕去十二名水手。时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得到“亚罗”号所雇英籍船长报告,即赴船干涉中国水师执勤,谎称“亚罗”号为英国船,领有港英当局颁发的执照(其实事发时执照早已到期),企图截留被扣人员,未果。旋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中国水师违反中英《虎门条约》第九款,诬水师兵勇侮辱英国国旗,要求立即送回被捕人员并公开赔礼道歉。叶名琛复照指出“亚罗”号纯系中国商船,被捕人员中确有海盗,但仍答应将其他被扣水手派人送回。巴夏礼伙同英驻华公使包令蓄意制造事端,21日,巴夏礼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坚持全数放回、公开赔礼道歉等无理要求,限叶在二十四小时内答复。叶被迫将十二名人犯送回,巴拒不接受。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英国首相巴麦尊在议院辩论时,竟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不顾议员反对,强行解

14、辛酉政变

1861年8月清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六岁的载淳即位,咸丰遗命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定次年改元“祺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秘密策划废除大臣辅政。11

“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又称“祺祥政变”。

15、赫德

英国侵华代表人物。1854年来中国,1863年继李泰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58年11月,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聘用英国人办理税务】制定由外人管理的中国海关制度,控制中国的财政收入。得到洋务派李鸿章的信任,从中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1908年请假回国,至死始卸职,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达四十多年之久

16、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7、马神甫事件

1857年春,英国政府决定扩大战争。为和英国联合扩大侵华战争,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决定出兵参战。

是指1856年2月广西当局处死非法潜入该省西林县为非作歹的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一案。美国、俄国派公使来到远东,在侵华问题上,英法美俄达成一致,组成侵华联盟。

18、联军委员会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柏贵投降,英法侵略者派英国人巴夏礼、哈罗威上校和法国修莱海军大佐组成所谓”联军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占领,并让柏贵在三人委员会的控制下担任原职,为其侵略效劳。这是外国侵略者在近代中国最先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

19、《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于1858年5月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在俄美要挟下,清政府于6月13日、18日,分别签订了中俄、中美《天津条约》,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27日中法《天津条

约》签订。主要内容为: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淡水、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通商;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修改关税税则;向英法分别赔偿白银400万两和200万两;条约的批准书一年后在北京互换20、《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25日,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为: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准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房屋;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21、《蒲安臣条约》

1868年,清政府在离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怂恿下,派他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该团共5人,3人是外国人。代表团抵美后,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利。

22、洋务派

在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倡导和推动洋务运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被称作洋务派。

章等人为代表,地方多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汉族封疆大吏。湘淮系军阀在办洋务过程中,形成两大洋务集团: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

23、曾国藩

最早由封建官僚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早在1854年,他就购置洋枪洋炮装备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1860年奏称“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明确提出了“师夷智”造船炮、开展洋务活动的思想主张。他的洋务实践也由单纯购买西洋枪炮发展到了仿制西洋船炮的阶段。曾国藩不仅网罗懂科技的专门人才,而且重用和提拔了一大批包括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丁日昌、沈葆桢等在内的洋务运动中坚骨干。

24、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闽局),专门制造和修理船舰,这是当时中国人创建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6月,左宗棠奏请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船只十六艘,培训中国技术人员,使之具有独立造船和驾驶能力。1873年共建十四个厂,形成了一座以造船为中心的大型机器厂,附设船政学堂,培养造船和驾驶技术人员。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于1869年6月试水,到1874年共制造各类船只十五艘。

25、三口通商大臣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订立后,清朝为适应北方沿海通商口岸开放的形势,办理通商和外交事务,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在天津新设三口通商事务大臣,管理北方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三口指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为专职由崇厚任职。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崇厚赴法谢罪,后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改称“北洋通商大臣”。

26、阿斯本舰队事件

英国企图控制中国新式海军,公使普鲁斯推荐代理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订造新船。赫德致函在英国修养的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委托他在英国购买船舰。1863年5月,李泰国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斯本率所购八艘舰船抵华,同时提出:清政府允许阿斯本做中国新式海军“总统”,中国所有新式舰船由阿斯本管辖调度;请政府出钱购买的舰船是“外国水师”,要悬挂外国样式旗号,任用外国人,中国官员无权过问。这些无理要求激起总理衙门强烈反对,最后舰队被遣散,清政府损失白银89.2万两。

27、北洋水师

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清廷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北洋水师。从1875年筹办到1895年被歼灭,一指由李鸿章控制。北洋水师舰船大部分购自外国,1888年正式成军,共有大小舰船20余艘,其中铁甲舰两艘,还有巡洋舰、鱼雷艇等先进船只。1891年后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修建颐和园。

28、求是堂艺局

适应建立近代化工业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主的各类学堂。最早建立的1867年随福州船政局筹设建立的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

分为前后学堂两部分,前学堂是造船学校,主要培养修造船只的技术人员;后学堂是航海学校,目的是培养驾驶人员和高级轮机人员。

29、琉球事件

1871年12月,一只琉球国渔船遇风暴漂流至台湾东岸,与高山族人冲突。日本于1872年9月迫使琉球国王接受日本的“藩王”封号,1873年5月派遣柳原前光来华进行外交讹诈。遭清廷驳斥说:台湾”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未之闻。夫二岛(即台湾岛与琉球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日本的外交讹诈没有得逞。

30、《台事专条》

1874年5月初,日本陆海军3000多人分三路进犯台湾。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英勇反抗。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率军渡海赴台,加强防务。10月底,在英美等国公使支持下,日本被迫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台事专条》),主要内容是:日本从台湾撤兵,中国偿付日本在台修建房屋道路费用四十万两及“抚恤银”十万两,中国承认日本此次侵台“原为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为不是”。

31、马嘉理事件

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4年,英国组织一支近200人的武装“探路队”,由英国上校柏郎率领,准备由缅入滇。为保证此次探路成功,英国派遣其前驻烟台领事马嘉理经湖北、云南等省先期到达缅甸的八莫,接应探路队。1875年2月,马嘉理等未通知云南地方官府引领探路队进入云南。行至景颇族山寨时,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马嘉理被打死,柏郎率领的探路队被迫退回八莫。

32、《芝罘条约》

又称《中英烟台条约》。

中国派专使赴英就马嘉理事件赔礼道歉,赔偿白银二十万两;允许英国派员到云南考察,以商定滇缅边界及通商章程;凡内地各省及通商口岸发生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可派员前往观审;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等允许外轮停泊,上下客商货物;各口岸租界内的洋货免征厘金,无论华商、洋商,将洋货运入内地,只纳子口税、其他各项内地税全免,英国人可到甘肃、青海、西藏等地“游历”,开辟印藏交通。为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33、《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1890年1月,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与英印总督兰士顿谈判,于3月17日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八款。哲孟雄由英国保护,西藏与哲孟雄边界以咱利山一带山顶为界;有关游牧、通商等问题,在本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6个月内,由两国委派大臣再议。

34、《李福协定》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共五款。

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驻越清军调回境内;法国不索赔款,

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法国与越南修约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三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制定详细办法。满足了法国占领越南和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的侵略要求。35、《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

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6、俄法借款

俄法组成的银行团获得了贷款权。1895年7月6日,清政府代表许景澄和俄法银行团代表在彼得堡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4亿法郎(合库平银9900万两),年息4厘,94.125%折扣,36年还清,用中国海关收入作担保。

37、英德借款

清政府为偿付第二期对日赔款,于1896年3月与英国的汇丰银行和德国的德华银行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规定,借款总额为1600万镑(约合9760万两),年息5厘,94%折扣,36年还清,用中国海关收入作担保。

38、英德续借款

清政府两次借债还款后,还欠日本7000多万两,又筹借第三次外债。1898年3月,清政府与汇丰、德华两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1600万镑,年息4.5厘,83%折扣,45年还清。以海关收入和苏州、淞沪、九江、浙江东部等地的厘金·以及宜昌的盐厘作担保。

39、《中俄密约》

1898年6月,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主要内容为:如果日本侵略俄国中国,中俄两国陆军互相支援,彼此接济军火和粮食。战时俄国军舰可以驶入中国任何港口。中国允许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穿越黑龙江、吉林两省,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以在这条铁路上运送兵员、军械和粮食。使得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40、租借地

俄、德、英、法四国取得中国从北到南五处重要海湾港口——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建立租借地。租借地就是列强割据中国领土进行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是列强确立、保持、强化在华势力范围的军事基地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

41、《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六经”是孔子编著的,是今文经。东汉以后流传的所谓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的,其目的是帮助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东汉以后出现的恶政是因为尊崇古文经造成的。

42、《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于1897年刊行,主要内容是,孔子假托尧舜、文武而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宣传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他是一个“改制圣王”。

43、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消息,康有为联络举人集会,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44、广学会

西方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个出版机构。1887年由英、美基督教传教士成立于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第一任董事长。传教士韦廉臣、李提摩太先后担

任总干事。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广学会先后编译出版了包括宗教、哲理、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博物、理化等多方面的书籍,多达2000种以上。同时还出版《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等十几种中文报刊。其中西方科技知识是宣传重要内容之一。

45、俄战争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但清政府划辽河以东为”交战区”,宣称“彼此均是友邦”,当信守“局外中立”,1905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他有关权益转让给日本。

46、收回利权运动

收回被帝国主义攫取的路矿权益的”收回利权“运动,1903年先后在许多省区开展起来。1905年,粤汉铁路收回自办,这是收回自办的第一条铁路。1911年沪杭甬铁路收回。

各地收回矿权的斗争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47、兴中会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会章中指出中国正面临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并猛烈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在秘密誓词中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48、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唐才常等人准备在长江流域起事,得到孙中山、梁启超两派的支持。唐才常原为维新派,到上海发起”正气会“,既主张排满,又坚持康梁”勤王起事“的方针。实际上是企图排斥慈禧太后集团,建立一个以光绪帝为首的君主立宪国家。唐才常以会党为基础,组成自立军,定于8月9日起义。因康梁接济未到,起义一再延期,8月底,张之洞逮捕唐才常等数百人,起义失败。

49、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廷借口铁路国有,将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利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并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派他南下强行接收川、粤、鄂、湘四省的商办铁路公司。这激起包括革命党人、立宪派在内的四省各界人民一致反对,酿成铁路风潮。农工商学各界纷纷罢工罢市罢课,四川反抗尤其强烈。四川各界人民由罢工罢课罢市发展为全省的抗捐抗税斗争,最终在革命党人引导下,发展成了武装起义。9月初,川督逮捕了保路同志会负责人,枪击请愿群众数十人,成了全川武装暴动的导火线。

50、中国同盟会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等在东京召开筹备会议,有各革命团体的代表和各省留学生70多人出席,根据孙中山的提议,经过讨论确定将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个字为纲领。8月20日,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参加者100余人,会议通过了《同盟会章程》,章程共24条,选举了领导机构,推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总部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由总理直接管辖,下设庶务、内务、外交、书记、会计,调查六个科,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总理外出时,有代理会务职权。是一个具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 【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3.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真、 传神的特点。 4.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5.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6.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7.多元决定论 【答案】多元决定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8.互动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历史的发展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 中国清政府在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完全失败。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通商口岸,英国可派领事;协定关税;取消公行制度,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是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开端。 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指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朝统治者,为了拯救清王朝、御侮自强,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4、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遭到慈禧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并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致使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至此,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5、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6、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艺术理论名词解释汇集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艺术理论名词解释汇集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来源:人人考研网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18.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19.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势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对内容的外在形态的追求。 20.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标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中国近现代史 题目期末复习

2011年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题目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资政新篇》 2、洋务运动 3、中国同盟会 4、清末新政 5、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九一八事变8、《论十大关系》 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和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答: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 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 (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 (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答: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答: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6、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 7、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答:(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 (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国库。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纲要课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2、黄祸论3、三元里抗英4、海国图志 第二章6个: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3、天京事变4、中体西用 5、戊戌六君子 6、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2、三民主义3、黄花岗起义4、保路风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二次革命 7、护国运动 8、护法运动 中编综述1个:四行二局 第四章1个:1、北洋军阀 第五章5个:1、东北易帜2、八七会议3、井冈山土地法4、赣南会议 5、遵义会议 第六章8个:1、《论持久战》2、“三光政策”3、一?二九运动4、福建事变5、西安事变6、平型关大捷7、皖南事变8、“三三制” 第七章5个: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五四指示” 3、第二条战线 4、第三条道路 5、《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八章2个:1、“一化三改”2、“四马分肥” 第九章4个: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六又”政治局面 4、1959年庐山会议 第十章1个:1、“三步走”战略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睇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6、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18、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 17.九一八事变 答: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21. 八一宣言 答: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这个重要历史文献是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并在莫斯科发表的,使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但和长征途中的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无关。张闻天和毛泽东到达陕北后,召开瓦窑堡会议,只是贯彻了王明的指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转变主要是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推动的。《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 22. 一二九运动 答: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23. 华北事变 答: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简答论述: 1.五四运动的意义? 答:①.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②.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各种新思潮在新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进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③.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自身力量,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的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④.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革。 2 3.北洋军阀统治有什么特点? 答:有自己的军队;占据一方地盘;封建性十足;都与列强的关系密切;不言而喻的野蛮性;都试图争夺中央权力。 5.中共一大成果?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