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

(党课讲稿)

前言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来和大家交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我讲课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传承创新》。我是1978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医学院的,40年中,我在教育、医疗、科技与管理岗位上深刻体会见证了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与实践。

我今天和大家主要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第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历史性的突破。它的背景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越南疟疾大肆流行,传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导致了疟疾的控制失效,导致疟疾泛滥。当时越南的主席胡志明同志向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希望中国帮助研究防治疟疾的药物。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国家科委组织了多部门联合攻关,并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5.23”办公室,领导疟疾的防治工作。当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接受了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工作。1969年,屠呦呦老师担任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

她终于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提取物。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双氢青蒿素的研发,屠老师立下了汗马功劳。青蒿素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抗疟、高效、低毒,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它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0年,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报告,全球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治疗的病人有1.8亿人,治愈率达到97%。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8%。确实,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屠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老师第一个用乙醚低温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动物模型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通过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确切疗效。

应该说,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为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的时候,出现了青蒿的复方;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青蒿复方的明确记载,比如青蒿丸。这些复方在防治疟疾中,在中医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基础也使课题组把青蒿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并没有提取出青蒿素。

《肘后备急方》讲:“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分到中医研究院,又认真学习了

几年的中医,她带领的课题组从青蒿的提取方法中得到了启示。因为中药用青蒿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青蒿是在煎药过程的中后段入药,比如《肘后备急方》提出的“以水二升渍”,就是说它煎的时间不要长了,应该用渍酸这种办法把它提取出来。所以当时屠老师在经过了190次试验之后,用乙醚冷浸、低温提取的方法提取了青蒿素,并且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屠老师是青蒿素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第一发明单位,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屠老师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15年,115年来,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医学界的历史突破,更是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屠呦呦老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老师获奖演说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

礼物》,她讲到,感谢毛主席,毛主席讲:“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正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屠老师和他的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提取了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从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第一,引用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发来的贺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贵财富是发展中医药的有效途径。从青蒿发现到提取青蒿素,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亮点和切入点,能够被科学界广泛接受。比如砒霜,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从砒霜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的突破,得到世界的认可。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医药宝贵财富的挖掘是对重大疾病的突破。再比如黄连素,黄连厚肠胃,清胃火止泻,是从古至今用来厚肠胃而止泻的中药。黄连素主要用来治疗急性肠炎、高烧发热、腹痛、拉肚子、腹泻等。

第三,屠呦呦老师八十多岁了,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青蒿素的系列研究,这反映出屠老师的什么精神?我觉得屠老师的精神应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爱国、敬业、传承、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到中医科学院,一直执着地研究中医药,特别

是坚持以青蒿素为主的研究,从传承中创新,体现了她的科学精神。

二是不懈奋斗、勇于钻研、矢志不渝的钉子精神。我在中医科学院做院长期间,经常跟屠老师接触,她是一直关心、关注、实践着青蒿素的系列研究,比如青蒿素耐药性的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甚至青蒿素扩展深入抗癌的研究等。一说到青蒿素,屠老师就眼睛发亮,那种对研究的投入就是科学家的钉子精神。

三是无私奉献、淡薄名利、甘为人梯的烛光精神。在中医科学院工作几十年,屠老师从来不追求名利,一心只为青蒿素的研发着想,培养了一批人才,带出了一批队伍。

第四,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中医药的传承创新、现代化发展,包括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都在加快。国家也启动了一些相应的大工程来支持中医药发展。比如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推动下,重点启动了对中成药优质品种的标准研究,涉及到优质品种相关的药材,从种子种苗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全过程的治疗标准的研究,包括建立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标准库等。这个行动适应了我们保障中医药质量的时代需求。

比如中药传承创新工程,这是2017年启动的。国家资助了10个省级科研院所,100个地市级中医院,重点支持这些科研医疗单位的传承创新能力建设。

比如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重大疾病现在仍然是困惑健康中国建设,困惑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出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为目的,中西医双方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经各单位联合申报、各省(区、市)初审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确定58个项目为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涉及糖尿病及并发症、肝癌、脑梗死等30余种疾病。

再比如,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国际上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取得的成果。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

我从1978年上大学到今天,走过了40多年,亲自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实践过程。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40年应该概括为六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中医药发展从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转变。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在建国初期(1954年)就曾指示:“要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2005年建院50周年的

时候,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医药研究、医疗教育综合机构。

随后一直到1959年,各省建立了相应的中医学院。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到了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978]56号文件,这对医药发展起到纲领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同志在56号文件批示中指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到1978年之后,几所中医院校相继成立,中医科研、医疗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条例的制定就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200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2009]22号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中医药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这两个规划的特点是什么?《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首次把养生保健、疾病康复写入国务院的规划文件,对中医药拓宽领域、发挥优势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中药材保护和利用发展规划(2015—2020)》第一次在国家规划中写入药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证中药的质量。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这个纲要是建国以来国务院首次颁布的中医药15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形成中医药保护与促进、继承与创新、规范与发展的法律保障,实现依法保障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跨越。这些文件标志着中医药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

第二个转变,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1956年四所中医药院校成立;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全国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国家批准3所中医院校招收博士研究生;2016年,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立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单位46个,博士授予单位17个。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看,中医药学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包括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甚至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应该说,中医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与技术学科协调稳步发

展。目前,中医药在校生已经达到75万余人,这些学生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

第二,中医药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中医,必须有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比如,近10年国家开展了6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开展了4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和优秀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的骨干力量,这些人才已经在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的第一线承担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设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有效地发挥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的作用。

为了发掘中医药各个流派的精华,2013年国家建立了64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不同地方的工作室有不同的特色。因为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基本完善,但因地不同、因人不同,所以又形成了一些医学派别,比如岭南派、新安医派、龙江医派、孟河医派等。这些学术流派从不同角度整理、发掘、提高、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建中医药“大省”“强省”、设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专项,比如,北京市开展了高层次的“西学中”培养工作——北京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经过这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中医药教育实现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继续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

第三个转变,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为什么说是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过去一说中医药好像就是医疗,虽然我们有养生保健、疾病康复,但是都是散于民间。中医药的医疗管理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医院,从省级中医院、地市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甚至基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等,这只是在医疗层次。但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从疾病的治疗防治到以健康为主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领域更有待发掘。所以这几年中医药医疗服务开始向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转变,比如进一步完善医疗体系、养生保健康复体系的转变。目的是什么?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民众健康服务体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进入新世纪又相继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形成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条件建设格局,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国有中医类医院4566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9600多个,服务能力全年在16亿左右,其中中医类医院服务能力约10.2亿,诊所服务能力约6.6亿。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我牵头提交的“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2017年末,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占到同类机构的98.2%,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提供的中医服务都达到了国家“十二五”建设的要求。

国家还相继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和中医康复专项,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国家注重发挥中医治疗突发性传染性疾病作用。如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作用得到WHO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治疗艾滋病等也取得可喜进展,标志着中医药防治突发传染病的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体系渐臻完善。

第四个转变,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得以完善。首先,中医药研究平台的数量增加,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国家资助建设的首批23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院以一到两个中医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加强中医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中医疗效的提高、中医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研究平台的建设,甚至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释中医药的机理和提高疗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8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上一阶段通过10年的建设,中医优势病种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带动了一批队伍,建设了一批区域性的具有优势的中医院。比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政府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课讲稿(提纲版)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党课讲稿(提纲版) 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于1922年参与组建了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等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

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已严重阻碍

改革开放40周年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40周年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满40年,步入不惑之年。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期盼,在2018年的新年中, * * 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我们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变化中的伟大祖国和可爱的家乡 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历史;中国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思想上形成 * 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 * 高度发展,明末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确立了共和政体。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后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终于在 * 成立 * 。又经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 * 第十一届 * 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 * 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到了2018年又是标志性的一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xx年的82.7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 * * 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造、创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升级。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拥有更多的自

2019年党课材料

百度文库精品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 根据公司党委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也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现有党员8000多万。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战斗力的源泉、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尤其在公司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推动公司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公司实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群众中的一面旗帜;一名共产党员,

就是群众中的一根标杆。基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我们党为什么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一)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光荣传统 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艰难险阻,由小变大、以弱胜强,夺取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又成功地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拥有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党员队伍。这支队伍对党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我们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回首中国共产党九十七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发挥着先锋模范的作用,如革命初期的李大钊、杨开慧、方志敏、杨靖宇、董存瑞以及现代的焦裕禄、孔繁森、王进喜、

改革开放40年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党课讲稿(15页)

改革开放40年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 (党课讲稿) 前言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谈谈中国式创新发展问题。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值此之际,总结和回顾40年来的改革和创新,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不太好讲的。因为虽然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是科技体制和政策、创新环境和文化是有国情背景的,这就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创新模式存在着很大区别。评价一个国家的创新本就难,评价中国的创新尤其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世界一流的创新中心,也有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地区。另外,中国正在转型过程中,还没有转型到位,很多事情是带有过渡性质的,所以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往往是不容易的。再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先例,只有苏联模式可以参考,但事实证明,那种模式是失败的。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评价中国创新成败是比较困难的。但作为创新的成果,如航母、高铁、核电站、空间实验室、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是实打实存在的,它们本身就在证明中国创新水平的提升。当然,经济的持续增长更是证明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

关于中国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国外的一些评价,我们的认识可能会更客观一些。有关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工发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等,这些年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创新,都是肯定的,并高度评价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具体的评价有以下这些。 《2017年欧洲创新记分牌》测量比较了欧盟28个成员国、欧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绩效,并按分值分为领先、强大、中等和一般创新国家四级。综合评价结果,中国被列为中等创新国家。事实上,领先创新国家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强大创新国家。中国紧随其后,是少数列入中等创新国家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以来,中国国家创新绩效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在研发经费支出、商标和设计申请等评价指标以及增长速度方面表现比较突出。2016年,中国创新绩效综合指数约是欧盟的80.6%,与欧盟还有一定差距。但是,2010-2016年,我国创新绩效综合指数平均增速较快,约是欧盟的7倍。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当然,欧盟的指数本来就比较高,所以指数提升的速度也会相对逐渐放慢。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我国都已居于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党课讲稿(21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医药发展成就回顾 (党课讲稿) 前言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来和大家交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我讲课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传承创新》。我是1978年通过高考考入中医学院的,40年中,我在教育、医疗、科技与管理岗位上深刻体会见证了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与实践。 我今天和大家主要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成绩;第三,中医药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展望。 一、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起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历史性的突破。它的背景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时期,越南疟疾大肆流行,传统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导致了疟疾的控制失效,导致疟疾泛滥。当时越南的主席胡志明同志向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希望中国帮助研究防治疟疾的药物。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国家科委组织了多部门联合攻关,并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5.23”办公室,领导疟疾的防治工作。当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所接受了中药防治疟疾的研究工作。1969年,屠呦呦老师担任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

她终于在中医古籍的启发下获得高效的青蒿提取物。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双氢青蒿素的研发,屠老师立下了汗马功劳。青蒿素有什么特点?它的主要功效就是抗疟、高效、低毒,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它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0年,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报告,全球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治疗的病人有1.8亿人,治愈率达到97%。从2010年到2015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8%。确实,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那么,屠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老师第一个用乙醚低温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试验研究证实了青蒿素对疟疾动物模型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通过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确切疗效。 应该说,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为发现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的时候,出现了青蒿的复方;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青蒿复方的明确记载,比如青蒿丸。这些复方在防治疟疾中,在中医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基础也使课题组把青蒿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的提取方法并没有提取出青蒿素。 《肘后备急方》讲:“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老师从北医毕业之后分到中医研究院,又认真学习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