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XX年05期

[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XX年04期

[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XX年03期

[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XX

年22期

[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XX年09期

[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XX年08期

[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年01期

[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XX

年03期

[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XX年01期

[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XX年02期

[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XX年02期

[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X年04期

[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XX年05期

[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年03期

[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XX年12期

[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XX年06期

[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XX 年09期

[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XX年07期

[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XX年06期

[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XX年06期

[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XX年05期

[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XX年02期

[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XX 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XX年10期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生.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j].可再生能源,XX,2:3-8. [2]崔民选.XX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204-236. [3]李艳芳.XX.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133-140. [4]庄幸.XX.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政策设计思路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9): 37-39. [6]朱晓勤,周敏.XX.可再生能源发电经济激励制度比较研究——以风电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17) :27-28,32. [7]何寅昊,赵媛.XX.国外风电定价方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建议[j].能源研究与利用(5) :48-50. [8]赵珊珊,张东霞,印永华,申洪.XX.风电的电价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j].电网技术,35 (5) :142-145. [9]俞萍萍.XX.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额制政策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1): 32-33,60. [10]张正敏等.XX.中国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郭祥冰.XX.美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实践——赴美考察调研报道[j].能源与环境(4): 6-9. [12]顾树华,王白羽.XX.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si) :27-33. [13]李俊峰,等.XX.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协会. [14]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5]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6]李俊峰,等.XX.中国风电发展报告XX[m].海口:海南出版社. [17]李其谚,叶逗逗.XX.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 [18]施鹏飞.XX.对“可再生能源法”关于“风电上网电价”规定的期望与实际[c/ol]. [XX-09-10]. http ://fd8864. 51. net/0001, htm. [19]王凤君.XX.风电招标定价体制遭质疑大批风电投资商撤离内蒙古[n]. 21世纪经济报道,XX-11-3 (020). [20]焦在强,张宏伟.XX.风电上网电价之我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4) :33. [21]施鹏飞.XX.风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伴随问题不容忽视[j].中国建设动态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互动媒体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 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 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

中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超详细

超详细中英文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67. 2.专著类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一) 《笼罩西方经济的不祥之云债务危机》,《辽宁经济》1986年2期。 《渡过石油冲击阶段的西方经济》,《世界经济研究》1986年2期。 《国际通货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6年。 《浅析80年代世界直接投资的形势》,《投资研究》1987年2期。 《日美欧对亚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展战略报》1988年1月29日。 《世界经济集团化的原因及三大经济圈的比较》,《财经论坛》1989年3期。 《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1995年6期。 《浅析世界服务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8期。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 《90年代前期世界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1996年8期。 《亚太经济联合的进展及主要成员的战略和态度》,《太平洋学报》1996年2期。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11期。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1997 年11期。 《APEC框架下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日]《亚洲太平洋研究》1998年3月。 《NortheastAsianEcnomicCooperationwithintheAPECFrameworkandChina`sPolicies》,《APCjournaiofAsian-PacificStudies》1998.5。 《APEC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创造了有条件》,《世界经济(英文版)》1998。 《国际间企业收买合并的新高潮》,《外国问题研究》2000年3期。经济论文参考文献(3篇)].海口:海南出版社. [17]李其谚,叶逗逗.2006.风电定价两难[J].财经(5) :104-106.

计量经济学论文12篇-精品

中国商品进口额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国商品进口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得到关于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函数,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使商品进口额成为一个可预测的经济变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口数额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7.8亿元到2007年的73284.6亿元。影响中国商品进口额的因素很多,这里选取教材课后练习中的数据,研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商品进口额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量关系,对于探究中国商品进口额增长的规律性,预测商品进口额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素分析及模型建立 1、因素分析 一国的商品进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内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冷热情况,还有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等因素。有研究显示,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里,对中国商品进口额的研究,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说明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也增大,所以,对这两个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这里选取“中国商品进口额”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2表示。所以,模型假定为 LnY=β0+β1㏑X1 +β2㏑X2 + μ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 下表为1985——2007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你消费价格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与译文

Inventory management Inventory Control On the so-called "inventory control", many people will interpret it as a "storage management", which is actually a big distortion. The traditional narrow view, mainly for warehouse inventory control of materials for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storage, distribution, etc.,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corros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ans, to make the custody of the physical inventory to maintain optimum purposes. This is just a form of inventory control, or can be defined as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How, then,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ventory control? Inventory control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in particular operating cash flow by optimizing the entir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 (DSCM), a reasonable set of ERP control strategy, and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tools to achieved in ensuring the timely delivery of the premis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inventory levels, reducing inventory and obsolescence, the risk of devaluation. In this sense,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o achieve financial goals is just a means to control the entire inventory or just a necessary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mai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broad inventory control is th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whole company's responsibility. Why until now man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nventory control, limited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ur enterprise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ntory control. Especially those who benefit relatively good business, as long as there is money on the few peopl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nventory turnover. Inventory control is simply interpreted as warehouse management, unless the time to spend money, it may have been to see the inventory problem, and see the results are often very simple procurement to buy more, or did not do warehouse departments . Second, ERP misleading. Invoicing software is simple audacity to call it ERP, companies on their so-called ERP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inventory, inventory control, seems to rely on their small software can get. Even as SAP, BAAN ERP world, the field of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一、各章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1 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 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 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Co., New York, 1976 2、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35976.html,/Depts/Economics/Growth/ 4、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35976.html,/book/zhengzhi/jjzz/index.html 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35976.html,/chinese/mingzhu/jingjizhang/jingjizhang.html 第四章失业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4、屠艳萍、毕金华,《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社会稳定》,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335976.html,/fsbr/esbr.html 第五章通货膨胀 1、Gordon, “ Milton Friedman’s Monetary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 1982 2、Ritter and Silber, “Principle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5th Ed, Basic Books Publishers, New York, 1986 3、钟儒刚,《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载《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4、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经济法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及修订最新版 《经济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学理与案例分析》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编经济法教程》陈大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经济法学》侯怀霞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王全兴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吕忠梅,刘大洪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及修订各版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孔祥俊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反垄断法研究》,曹士兵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 《税法原理》,张守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监管法论》,张忠军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 《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刘大洪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

《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吴锦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经济法论丛》,漆多俊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经济法学评论》,史际春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经济法研究》,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法论丛》,徐杰主编,法律出版社 《财税法论丛》,刘剑文主编,法律出版社 各类报刊杂志,网站有关经济法的论文 《经济法概论》,(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经济法》,(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著,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经济法理论》,(苏)B、B、拉普捷夫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室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德国经济行政法》,罗尔夫、斯特博著,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管制与市场》,[美]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经济法的挑战》,苏永钦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公平交易法新论》,赖源河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日本税法》,[日]金子宏著,战宪斌,郑林银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法和经济学》,[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上海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反托拉斯法》(第二版),[美]波斯纳著,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

信息经济学角度谈企业招聘 商学院2012级经济学2班 崔嘉伟 201222361019

一、信息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商品。信息社会通常被定义为信息生产和消费的集中。信息集中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此需求被满足的程度。因此,一种看待信息社会是否形成的方法是评价信息的交换强度及信息内部流动的持久性。信息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1、信息的首要经济作用就是以市场信号的形式显示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社会稀缺资源配置的方向是否合理、手段是否有效、决策结果是否经济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以某种形式显示出来,经济信息即充当了资源配置有效程度的指示器的角色。市场经济中充当资源配置指示器的经济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言的市场价格体系或价格机制。 2、信息的第二个经济作用是估计或确定经济关系。我们知道只要决策的结果不是唯一,不确定性就会自然出现。不确定性的减少,有赖于信息的获取,减少不确定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决策模型。没有信息,经济管理者就无法给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关系。由于基于信息处理而获得的经济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信息的质量和人们把握已有经济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决策的经济效用。 3、信息的第三个作用体现在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通俗地说,经济信息能够全面记录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反应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改

进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防范措施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核心已经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因此,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是个关键的因素。而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是获取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是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的重要工作。招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但经济环境的变化已使得企业招聘今非昔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聘已经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样就加大了招聘的难度。同时,在招聘过程中,由于人性的多变,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常常又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举行多次招聘想要寻找最好的人才,而应聘者则多家求职以求得最好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均没有得到最满意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企业在这场与求职者展开的多重交叉博弈中缺乏准确的定位,盲目追求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最适合的人才。由此可见,招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招聘者与求职者双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对招聘者和求职者均最有利的目的,即怎样才能有效的招聘,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针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企业招聘过程,来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与建议。 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指招聘方与应聘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招聘方与应聘方互相不了解对方的私人信息,导致招聘不成功的一种现象。往往存在企业招聘中,当企业新招聘的某位员工入职时,

国际贸易论文(含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与实务 内容摘要 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结算方式,世界上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均采用信用证的结算方式。但与此同时,信用证欺诈也随之产生,给贸易商带来了损失。咎其原因主要是信用证本身理论上的缺陷,也就是“独立抽象原则”。信用证欺诈的主要表现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附随的单据、文件;使用作废的信用证;骗取信用证;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等。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信用证欺诈问题的严重性,不果断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将会给被欺诈方造成严重的损失,探讨和分析信用证欺诈的原因、表现,对进出口商防范欺诈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信用证等各项付款方式做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字 信用证托收汇款优缺点比较

1信用证与信用证结算概述 1.1 信用证简述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L/C),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它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的责任转由银行来履行,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 信用证是由进口方的开证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出口商开发的,授权出口商按照信用证规定的条款,签发以该银行为付款人的汇票,并保证在交来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时,该行必定承兑或付款的保证文件。 1.2 信用证结算简述 信用证结算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结算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结算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责任,转由银行来承担。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因为,银行信用更加可靠、更加稳健,而且,银行的资金也更加雄厚,使得买卖双方都增加了安全感,从而大大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3 信用证业务的基本性质 1.3.1 开证行负有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付款保证,开证行是首先付款人。出口商(一般即信用证的受益人)可凭信用证,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向开证行凭单取款,而无须先找进口商(一般即信用证的开证申请人)。开证行的付款不是以进口商的付款作为前提条件。 1.3.2 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 英文及其它语种的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期刊论文 Bolinger, D. 1965. The atomization of word meaning [J]. Language 41 (4): 555-573. 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论文集论文 Bybee, J.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A]. In W.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5-254. 文秋芳,2003a,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A]。载文秋芳、王立非(编),《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55-259。 网上文献 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L]. (accessed 30/04/2006). 王岳川,2004,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OL], (2005年11月18日读取)。 专著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 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译著 Nedjalkov, V. P. (ed.). 1983/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trans. Bernard Comri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赵元任,1968/1980,《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丁邦新译。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编著/论文集

经济学论文范文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 展趋势 学生姓名康丽姣学号 0611154 系(部)经济系 专业年级 06经济学 指导教师宋希 撰写时间 2010.05.15

目录(格式要准确)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Key words (4) 引言 (5) 一、矿业城市的含义及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史 (5) (一)、矿业城市的含义 (5) (二)、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历程 (5) 二、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6) (一)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二)矿业城市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9) (三)矿业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9) 三、矿业城市转型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10) (一)国外矿业城市转型实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10) (二)我国矿业城市转型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10) (三)实例研究 (12) 四、结语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中国矿业城市转型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 摘要 矿业城市的转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城市的矿产资源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所组成的生命周期,因此矿业城市必然面临着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的产业转型。本文对我国矿业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具体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几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通过对矿业城市面临的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外矿业城市转型的经验,提出我国矿业城市的转型的最佳途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论文参考文献

[1]祈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竞争力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金泓.应用发展经济学通论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张冉燃.中央力推文化体制改革 [J].瞭望新闻周刊,2006(17) [5]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6]孙慧英.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 [M].新闻界,2009 [7]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0)[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孙林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M].社会科学家,2009(9) [9]张志勇.我国文化产业30年发展情况及对策思考 [M].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5) [10]谭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M].大连海事大学,2008 [11]龚佳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迪斯尼公司个案的启示 [M].上海师范大学,2009 [1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马萱.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 [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5]林日葵.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 [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16]唐晋,谈火生.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7]张今.中国文化产业合同案例精选与评析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8]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3卷)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蒋晓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 [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0]钟晓毅.三十年突破和谐广东的文化品牌建设 [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1]谢名家,刘景泉.文化经济论:兼述文化产业国家战略 [M].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

信息经济学论文

DUFE 信息经济学 学号:220100457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程楚

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的水平。具体到我国,1997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即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人在国民收人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人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循环机制 信息化和工业化存在两种作业机制,促进机制和带动机制。它们之间的循环机制,总的来说,就是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 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