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绪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CNS(中枢神经系统)、PNS(周围神经系统)、M疾病(肌肉疾病)。

缺损:瘫痪、感觉缺失、失语。

刺激:神经痛、抽搐。

释放:病理征。

断联休克:脑休克、脊髓休克。

一、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病侧所有表情肌瘫痪(从额到嘴)。

中枢性:病侧眼眶以下表情瘫痪。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压增高等。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手拖住患者枕部,另一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或项强直。在除外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

Kernin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Bru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完全性内囊损害:三偏,病变对侧偏瘫(面瘫、肢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一)内囊的全部损害:由于病变破坏了内囊的全部,致使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丘脑辐射及视、听辐射纤维的损害,因而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半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性偏盲。若为出血性病变,还可出现意识障碍、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以及失语等。(二)内囊前肢病变:一侧内囊前肢发生病变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因皮质桥脑束受损所致。如为双侧病变亦可出现情绪障碍,如强哭、强笑,多见于假性球麻痹的患者。(三)内囊膝部病变:一侧内囊膝部病变时则出现病灶对侧面神经及舌下神经中枢性瘫痪。其他脑神经之运动神经不受损害。双侧的病变则出现脑神经的运动神经双侧性瘫痪,出现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强哭强笑、双侧软腭上提无力、咽反射迟钝或消失、下颌反射亢进及口轮肌反射、掌颏反射阳性。(四)内囊后肢病变:内囊后肢损害可出现病灶对侧上下肢瘫痪,如侵及后肢的后部时则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性偏盲。

意识障碍:1.嗜睡。2.昏睡。3.昏迷:浅昏迷:意识完全散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发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另外还有中昏迷,深昏迷。

二、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节段性、运动、感觉障碍,反射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汗、大小便、性功能障碍)。脊髓疾病包括很多:1.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由放射性损害、中毒、血管病、代谢病、营养障碍各种变性所引起的脊髓损害称为脊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截瘫)、感觉障碍(一切感觉痛觉消失)、膀胱直肠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人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2.脊髓空洞症状和延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和延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或延髓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点为髓内有胶质增生与空洞

形成。临床主要症状为受损阶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脊柱侧凸。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的病变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而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因有①肿痛,②先天性疾病,③外伤,如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椎营狭窄、外伤性血肿等,④炎症,如脊柱结核、椎营内结核病,⑤其它,如囊肿、颈椎骨质增生肥大。脊髓压迫症临床主要表现肿瘤是脊髓压迫症最常见的原因,病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的瘫痪。神经根痛常为髓外肿瘤最早症状,表现为刺痛、火灼或刀割样疼痛,可随病期和病变水平不同而出现单侧下肢不完全性瘫、截瘫或四肢瘫,后期脊髓损害完全则表现屈曲性截瘫。急性脊髓损伤(如外伤、脊髓炎等)所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疼温觉消失等。4.脊髓血管疾病:脊髓血管疾病远比脑血管疾病少见,病损多为中胸段或下颈段多见,病损水平出现急性根痛,短时间内发生截瘫,损害平面以下脊髓丘脑束传导的痛温觉丧失。5.运动神经元疾病:是指选择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下位脑干运动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的一组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而感觉完全正常,少数家庭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①进行性延髓麻痹多在中年后起病,病人常出现咽喉肌麻痹,声音嘶哑,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唾液外流,进食或饮水时常因食物或汤水浸入气管而发生呛咳,或汤水由鼻孔逆流而出。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呼吸困难,检查可发现软腭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一侧或两侧舌肌萎缩,舌面有明显皱褶,质地变软,并有舌肌萎缩颤动。②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此型最多见,多见于40岁以上,上肢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而腱反射在早期常保存。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行走不灵活,呈剪刀样步态,腱反射亢进,也可出现延髓麻痹的症状,病程自一年至十年以上不等。③"进行性脊萎缩症。"多在30岁左右起病,起病隐袭患者出现一侧或两侧手肌无力,大小鱼际肌萎缩。肌萎缩可向上蔓延至前臂。可有明显的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型病程进展慢。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由脊髓半侧损害引起,主要特点是病变阶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三、脑血管病(CVD)

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部或全面性脑功能缺陷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的三大原因之一。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一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0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陷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病因及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等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1.血液动力学改变。2.微栓子形成。3.其他因素: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高凝状态等。临床表现: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患

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历时短暂(通常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

恢复完全,不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似。2.颈内动脉系统:出现缺血对

侧肢体的瘫痪、轻偏瘫、面瘫和舌瘫,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常出现失语和失用,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Horner交叉瘫(病侧Horner

征、对侧偏瘫)。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的表现是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共济失调,平衡功能障碍,构音不良,吞咽困难以及交叉瘫等。辅助检查:CT或

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发作时间>60分钟者)于弥散加权MRI可见片状缺血灶。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发作、梅尼埃病、心脏疾病、晕厥发作。治疗:1.病因治疗。2.预防性药物治疗:a).抗血小板聚集剂,b).抗凝治疗,c).脑保护治疗:钙拮抗剂。

脑梗塞: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病因: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

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分类:(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1.动脉硬化症。2.动脉炎。3.高血压。4.血液病。5.机械压迫。(二)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

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以老年人多见。诊断:(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等,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2)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2周。(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4)脑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和有无出血征象等,是最可靠的无创性诊断手段。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一)溶栓治疗: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三)中医中药:中医一般应用“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治疗组方方案,辅以针灸及按摩等治疗。(四)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2)抵克立得。(3)氯吡格雷。(五)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六)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七)脑保护剂:(1)钙离子拮抗剂(2)胞二磷胆碱(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八)康复治疗: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九)一般治疗:(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应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7)加强营养。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因脑血管的病变、硬化而导致的脑溢血,故也称脑溢血。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病因: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由于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发病机制:颅内动脉具

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ICH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史。ICH患者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增高。2.局限性定位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①基底节区出血:壳

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②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病变、血液病等所致。③脑干出血:脑桥出血、中脑出血、延髓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辅助检查:CT检查、MRI和MRA检查、脑脊液检查、DSA、其他检查。诊断: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可作出。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液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约占脑梗死的15%~20%。病因及发病机制:根据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三种。临床表现:1.一般特点: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2.不同部位血管栓塞会造成相应的血管闭塞综合征。诊断:根据骤然起病,数秒到数分钟达到高峰,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既往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骨折等病史,基本可作出临床诊断,如合并其他脏器更支持诊断。治疗:1.与脑栓塞形成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主要是改善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止出血、减小梗死范围。注意在合并出血性梗死范围。注意在合并出血性梗死时,应停用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药,防止出血加重。2.原发病治疗。3.抗凝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流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一般特点:头痛、脑膜刺

激征阳性、眼部症状(出血)。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起病突然(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

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情绪波动等)。a).头痛:多伴发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b).脑膜刺激征:患者出现颈强直、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多见。c).眼部症状: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

下片状出血。d).精神症状:欣快、瞻望和幻觉等。2.动脉瘤的定位症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后动脉

瘤、椎-基底动脉瘤。3.血管畸形的定位诊断:痫性发作、轻偏瘫、失语、抽搐等。4.常见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癫痫发作、低钠血症。简单初步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检查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因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四、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

临床中依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脑和脊髓实质。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脊髓软膜。脑膜脑炎、脊髓脊膜炎:脑实质与脑

膜合并受累。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CNS:血行感染: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损伤皮肤黏膜后进入血液或使用不洁注射器、输血等直接进入血液,面部感染时病原体也可经静脉逆行入颅,或孕妇感染的病原体经胎盘传给胎儿。直接感染:穿透性颅外伤或邻近组织感染后病原体蔓延进入颅内。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毒等首先感染皮肤、呼吸道或胃肠道粘膜,经神经末梢进入神经干,然后逆行进入颅内。

2/3的病例发生于40岁

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记忆散失、轻偏瘫、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多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

数日内快速发展,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意识模糊或瞻望,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或去皮质状态,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迅速出现昏迷。急性起病、发热、口周粘膜疱疹、脑损害。脑电图(EEG):常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大约有50%的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HSE)的患者出现据早异常(一侧或两侧颞叶和额叶低密度灶),若在低密度灶中有点状高密度灶,提示有出血。在颞叶内侧、额叶眶面、岛叶皮质和扣带回出现局灶性水肿。脑脊液检查(CSF):血压轻度升高、细胞数升高、蛋白质庆轻中度升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五、癫痫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发作性、短暂性<2min、重复性、刻板性。感觉、运动、意识、精神行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临床特点:强直、阵挛、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病理征(+)、发作后期:部分病例出现半侧阵挛,或进展至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少数病例出现强直伴青紫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itus):定义: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发作。>30min未停止(临床>5min,处理是静脉给药)。任何类型都可出现。诱因:最常见为不适当停用抗癫痫药(AEDs)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

六、神经外科:颅内压增高及颅脑肿瘤

颅内压:正常(坐位腰穿:250~300毫米水柱,侧卧腰穿:80~150毫米水柱。)指标主要是脑组织、脑脊液、血液。调节CSF(颅内压):主要靠脑脊液。

循环易阻塞部位:中脑导水管阻塞→阻塞性脑积水。

头痛、呕吐、双侧视乳头水肿→P升高→脑肿瘤。

P升高→Cushing反应→意识改变、Bp升高、HR/P下降。

七、颅脑外伤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 最佳运动反应分数+发声反应分数+睁开眼睛分数。轻12~15,中9~11,重3~8脑损伤。

重度脑损伤治疗:急救处理、脱水减轻、脑水肿、冰帽降低脑代谢、病因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指征:中脑中线移位5mm,有开颅指征。

八、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 Barre Sydrome ,GBS ,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常累及脑神经。主要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组织小血管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神经纤维脱髓鞘,严重病例可继发轴突变性。临床表现:急性全身迟缓性瘫痪(双侧性脑神经、肢体、呼吸肌)。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2.首发症状多为肢体对称性无力,自远端渐向近端发展或自近端向远端加重,常由双下肢开始逐渐累及躯干肌、脑神经。多于数日至2周达高峰。严重病例可累及肋间肌和膈肌致呼吸麻痹。四肢腱反射常减低。3.发病时患者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等,可先于或与运动症状同时出现。4.脑神经受累以及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其次为舌咽、迷走神经,动眼、展、舌下、三叉神经瘫痪较少见。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较明显,表现为皮肤潮红、出汗增多、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尿便障碍等。6.GBS 多为单相病程,病程中可有短暂波动。辅助检查(CSF ):C-Pr 分离、C (—)、Pr 升高、1~2W 开始、4~6W 高峰。特征表现为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目正常。发病数天内蛋白质正常,1~2周后蛋白质开始增高,4~6:最初改变是运动单位动作电位降低,发病2~5:可作为GBS 辅助诊断方法。诊断:根据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4周有感染史,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早期F 波或H 反射延迟,诊断不难。鉴别诊断:应与脊髓灰质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低钾性周期性瘫痪、重症肌无力。治疗:血浆交换、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抗生素、辅助呼吸、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2000级神经病学期末考试试卷

神经病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A型题,共70分) D 1、女,30岁,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检查:神志清楚,颈部有抵抗。鉴别其为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措施是: A.量体温有无发烧B.查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C.脑血管造影有无动脉瘤D.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E.查血常规有无白细胞增高 B 2、男性,56岁,在演讲中突然头痛,意识不清,血压26/16Kpa(195/120mmHg),左上下肢偏瘫。最不可能的诊断是: A.丘脑出血B.底节出血C.脑血栓形成D.脑叶出血E.桥脑出血 A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B.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D.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E.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E 4、诊断癫痫的依据是: A.神经系统体格检查B.颅骨X线片C.脑CT或脑MRI D.脑脊液检查E.病史和脑电图 C 5、男性,12岁,自2岁起出现阵发性全面性阵挛-强直性癫痫发作(癫痫大发作),一个月发作2~5次,服用苯妥英钠后 一年发作1~2次,十天前患胃肠炎,停服苯妥英钠,2天来癫痫大发作20多次,持续昏迷,1天来体温40℃,造成癫痫频繁发作的原因是: A.高热B.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C.突然停服抗癫痫药D.胃肠炎E.体弱 A 6、重症肌无力表现为: A.眼外肌、面肌、延髓支配各肌最常受累B.受累的肌肉持续无力C.常有肌肉萎缩D.抗胆碱酯酶药物无效E.血钾偏低 D 7、重症肌无力病变部位在: A.神经肌肉接点B.神经末梢C.肌纤维D.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后膜E.脊髓前角细胞 B 8、目前解释震颤麻痹病人症状出现的机理为病人纹状体中: A.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因而相应的乙酰胆碱含量增加B.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因而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对增强C.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因而多巴胺的作用相对增强D.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因而相应的多巴胺含量增加E.以上均不是 D 9、不正确的是: A.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B.Bell现象-面神经炎C.触发点-三叉神经痛D.面部痛觉减退-面神经炎E.眼闭合不全-面神经炎 A 10、Froin综合征是: A.脑脊液压力增高B.脑脊液细胞总数增多C.脑脊液白细胞增多D.脑脊液蛋白增高E.脑脊液氯化物增多 C 11、不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是: A.原发性侧索硬化B.进行性延髓麻痹C.遗传性共济失调D.进行性脊肌萎缩症E.肌萎缩侧索硬化 B 12、确定浅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是: A.对疼痛刺激无反应B.眼球有浮动C.Babinski征阳性D.咳嗽反向消失E.腱反射消失 E 13、发生于脊髓损害的位置与震动觉缺失是由于病变侵犯: A.皮质脊髓束B.红核脊髓束C.脊髓小脑束D.脊髓丘脑束E,薄束与楔束 C 14、引起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部位在: A.后根B.后角C.脑干D.丘脑E.内囊 A 15、震颤麻痹的三个主要临床特征是: A.震颤、肌张力增高、面具脸B.震颤、肌张力增高、搓丸祥动作C.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慌张步态 D.震颤、运动减少、写字过小症E.以上均不是 B 16、慢性锥体束损害的肌张力表现为: A.强直性铝管样肌张力增高B.痉挛性折刀样肌张力增高C.强直性齿轮样肌张力增高D.去脑强直 E.弛缓性肌张力减低 C 17、检查肌张力时,病人必须: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题库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题库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 ★命名性失语---颞中、下回后部。 ★去皮质强直常见于①大脑白质病变②内囊病变③丘脑病变④缺氧性脑病。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结构包括:①头皮及皮下组织②帽状腱膜和骨膜③头部血管④头部肌肉⑤头颈部神经。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神经名称歌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肋间神经分布歌诀: 二平胸骨四乳头,六对大约到剑突; 八对斜行肋弓下,十对脐轮水平处; 十二内下走得远,分布两列腹股沟。 ★接近皮质的梗死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③脑积水④癫痫发作⑤低钠血症⑥神经源性心功能障碍和肺水肿(因丘脑下部损伤所

致,与儿茶酚胺水平波动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免疫治疗方案是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并免疫抑制剂治疗。 ★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能够经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反映出来:轴索损害时,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偏低,以动作电位波幅显著减低为特点。髓鞘损害时,以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为特点,诱发电位波幅下降不明显。 ★路易体痴呆(DLB)是以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特点,以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病。 ★路易体痴呆(DLB)对地西泮和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敏感,能够出现嗜睡、昏迷,,是区别于其它类型痴呆的特点,宜不用或慎用。 ★额颞叶痴呆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无效。 ★神经原纤维缠结可见于①正常老年人 ②Alzheimer病③A1zheimer病路易体型。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3.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4.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5.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6.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 8.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9.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10.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恰当地停用AEDs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肺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等引起。 11.自动症automatism 是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伴遗忘。 12.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13.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14.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15.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16.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17.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18.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19. 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特点: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 2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2.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3.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24.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25.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锥体外系.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26.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 I)治疗后症状减轻。 27.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 如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时,称为重症肌无力象。 28.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29.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A) 考试科目:神经病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组。 2、12对脑神经中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的是(),()。 3、诊断先天性动脉瘤和动脉畸形的“金标准”是()。 4、一侧大脑皮质侧视中枢发生癫痫,则两眼凝视病灶()侧;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区域出血,则两眼凝视病灶()侧。 5、脊髓型感觉障碍中侧索型表现为()缺失()保存。 6、豆状核由( ) 和( )两部分组成。 7、颅内压增高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8、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9、癫痫脑电图的典型表现是(),(),(),()。

10、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治疗首选药物是()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5分) 1、感觉检查最应注意的是() A、障碍的程度 B、有无感觉异常 C、障碍的部位 D、有无疼痛 2、双眼颞侧偏盲的损伤部位() A、视神经 B、视交叉外侧 C、视交叉 D、视束 3、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及体征是() A.意识不清 B.头痛 C.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4、重症肌无力运动障碍的特点是() A、持续无力 B、早期出现肌萎缩 C、全身肌肉平均受累 D、波动性肌无力 5、影响意识最重要的结构是() A.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 B.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结

构系统 C.大脑半球 D.小脑 6、震颤麻痹出现的神经症状是() A、肌肉萎缩 B、书写痉挛 C、运动减少 D、病理征阳性 7、面瘫患者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减退,其损伤平面在() A、膝状神经节平面 B、镫骨肌支平面 C、茎乳孔以下 D、鼓索平面 8、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颈髓空洞症共有的症状是() A、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分离性感觉障碍 C、直立性低血压 D、手的小肌肉萎缩,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9、TIA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 A、1分钟 B、 3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0、患者突然发生面部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右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中枢性面瘫 11、膝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A、C2-3 B、T10-12 C、L2-4 D、L5-S1 12、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最适宜的影像学检测手段是()

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

第二节、脑脊髓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前三分二,部分间脑 眼动脉——眼部; 脉络膜前动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中1/3、苍白球; 后交通动脉——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 2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脊髓 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迷路动脉——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 第八节反射 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射(腱反射、肌肉牵张反射)——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 浅反射;刺激皮肤、黏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反射弧: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冲动达大脑皮层→脊髓前脚细胞 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咽反射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第一节意识障碍 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意识障碍:觉醒度下降(嗜睡、昏睡、昏迷);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谵妄) 嗜睡: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很快入睡。 昏睡: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奇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能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①浅昏迷: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周围事物、声光无反应,强烈刺激(疼痛)可有回避及痛苦表情,不能觉醒。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征不变。 ②中昏迷:正常刺激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征改变 ③深昏迷:任何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①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 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⑤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⑥排除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对周围环境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表现为紧张、恐惧、兴奋不安,甚至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白轻夜重,持续数h至数d。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丧失) 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的睁闭眼、转动眼球,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但无自发动作。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去皮质强直。【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严重颅脑外伤】

神经病学习题及答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B) 考试科目:神经病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 学号: 姓名: 专业: 年级: 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主管( ),();周围神经系统 主管()。 2、( )、( )、()共同管理眼球运动,合成眼球运动神 经。 3、对癫癎具有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就是(),对神经与肌肉疾病具有特异性的辅助 检查就是( )。 4、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 )。 5、检查失语症的前题条件就是( ),(),( )。 6、交叉性感觉障碍就是()与( )受损所致。 7、霍纳综合征表现为( ),(),( ),()。 ( ),()。

A、出血 B、感染 C、头痛 D、脑疝 2、两脚并拢直立,然后闭目,称为( ) A、拉塞格氏征 B、昂伯氏征 C、克匿格征 D、霍夫曼征 3、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及体征就是( ) A、意识不清 B、头痛 C、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4、重症肌无力运动障碍的特点就是( ) A、持续无力 B、早期出现肌萎缩 C、全身肌肉平均受累 D、波动性肌无力 5、影响意识最重要的结构就是( ) A.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B、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C、大脑 半球D、小脑 6、震颤麻痹出现的神经症状就是( ) A、肌肉萎缩 B、书写痉挛 C、运动减少 D、病理征阳性 7、面瘫患者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减退,其损伤平面在( ) A、膝状神经节平面 B、镫骨肌支平面 C、茎乳孔以下 D、鼓索平面 8、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髓空洞症共有的症状就是( ) A、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分离性感觉障碍 C、直立性低血压 D、手的小肌肉萎缩,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9、TIA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与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 A、1分钟 B、3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0、患者突然发生面部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向左侧,可能就是() A、右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中枢性面瘫 11、踝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 A、C2-3 B、T10-12 C、S1-2 D、L5-S1 12、脑干与后颅窝的病变最适宜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就是()

神经病学试题-最全(填空、名解、问答)

神经病学最全整理 一、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 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侧?。 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左同向偏盲是右侧视囊(或视反射)损害 视交叉中份损伤出现双颞侧偏盲。 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单眼全盲损害部位在视神经,双颞侧偏盲损害部位在视交叉中部。 5、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 _,颅神经损害可出现复视 6、眼运动神经瘫痪的共同表现是眼肌瘫痪和复视。 7、左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是左视神经损害, 左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是左动眼神经损害。 8、右上睑下垂,右瞳散大,光反射消失是由于右侧动眼神经损害。 9、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10、张口下颌歪向左侧是由于左侧三叉神经的损害。 11、三叉神经损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麻痹、萎缩、角膜反射消失 12、三叉神经第Ⅰ支损害引起_____颅顶前部头皮前额等区痛觉和温觉障碍。 13、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神经支配。 14、耳鸣是听神经(耳蜗神经)神经的刺激性性症状 15、皮质觉消失是由于对侧(或一侧)侧大脑顶受损所致 16、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_等神经损害。 17、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1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5、锥体外系病变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病变在尾状核和壳核,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病变在苍白球和黑质。 1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2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醉汉步态见于小脑病变,慌张步态见于锥体外系,跨阈步态见于周围神经或腓神经,剪刀步戊见于截瘫或脑性瘫痪,划圈步态见于锥体囊损害。 21、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小脑系统组成 2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肌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 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视野损害】 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分段】 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失,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

《神经病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 症状 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大脑半球分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 额叶,顶叶,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和了解病 损表现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 有关。其主要功能区包括: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 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 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各部位代表区 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 侧面。 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 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 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 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 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 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 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 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 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 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 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②中央前回病变: 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 抽搐(Jac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痫发 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 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 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 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③额上回后部病变: 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强握反 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 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 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 (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 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 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④额中回后部 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 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 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⑤优势侧额下 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 旁脑膜瘤多见。后部的旁中央小叶 (paracen— tral lobule)病变可使对侧膝 以下瘫痪,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压迫两侧下 肢运动区而使其产生瘫痪,伴有尿便障碍, 临床上可凭膝关节以下瘫痪严重而膝关节 以上无瘫痪与脊髓病变相鉴别。 3.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 瘤和蝶骨嵴脑膜瘤较为多见。病损主要位 于额叶眶面,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 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 等症状。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 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 福斯特一肯尼迪综合征(Foster-Kennedy syndrome)。 顶叶主要有以下功能分区:①皮质感觉区: 中央后回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接受对 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各部位代表区的 排列也呈“倒人状”(见图2—4),头部在 下而足在顶端。顶上小叶为触觉和实体觉 的皮质中枢。②运用中枢:位于优势半球 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 角回,靠近视觉中枢,为理解看到的文字 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 和失认症等。 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 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 位觉的减退和缺失。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 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 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 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 (1)体象障碍:顶叶病变可产生体象障碍, 体象障碍的分类及特点详见第三章。 (2)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 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 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 时伴失读。 (3)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 的皮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 回运动中枢,再经胼胝体到达右侧中央前 回运动中枢,因此优势侧缘上回病变时可 产生双侧失用症。失用症分类及特点详见 第三章。 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包括:①感觉性语言中 枢(Wernicke区):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 部 ②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③嗅觉中枢:位于钩回和海马回前部,接 受双侧嗅觉纤维的传人。 ④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 神经活动有关。 ⑤颞叶内侧面:此区域属边缘系统,海马 是其中的重要结构,与记忆、精神、行为 和内脏功能有关。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 精神活动障碍。 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 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 (Wernicke aphasia). 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 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 称。如对钥匙,只能说出它是“开门用的”, 但说不出“钥匙,,名称。如果告诉他这叫 “钥匙”,患者能复述,但很快又忘掉,称 之为命名性失语(anomie aphasia). 3·颞叶钩回损害可出现幻嗅和幻味,做舔 舌、咀嚼动作,称为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 自动症、似曾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 常、内脏症状和抽搐,还可以导致严重的 近记忆障碍。 5·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 可出现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 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可 出现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 向上象限盲。 体象障碍和古茨曼综合征的定义 体像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 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 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 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 变。 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 主要表现为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 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 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 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 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 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 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 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 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 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 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 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图文稿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A) 考试科目:神经病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组。 2、12对脑神经中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的是(),()。 3、诊断先天性动脉瘤和动脉畸形的“金标准”是()。 4、一侧大脑皮质侧视中枢发生癫痫,则两眼凝视病灶()侧;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区域出血,则两眼凝视病灶()侧。 5、脊髓型感觉障碍中侧索型表现为()缺失()保存。 6、豆状核由( ) 和( )两部分组成。 7、颅内压增高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8、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9、癫痫脑电图的典型表现是(),(),(),()。 10、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治疗首选药物是()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35分) 1、感觉检查最应注意的是() A、障碍的程度 B、有无感觉异常 C、障碍的部位 D、有无疼痛 2、双眼颞侧偏盲的损伤部位() A、视神经 B、视交叉外侧 C、视交叉 D、视束 3、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及体征是() A.意识不清 B.头痛 C.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4、重症肌无力运动障碍的特点是() A、持续无力 B、早期出现肌萎缩 C、全身肌肉平均受累 D、波动性肌无力 5、影响意识最重要的结构是() A.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 B.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结

构系统 C.大脑半球 D.小脑 6、震颤麻痹出现的神经症状是() A、肌肉萎缩 B、书写痉挛 C、运动减少 D、病理征阳性 7、面瘫患者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减退,其损伤平面在 () A、膝状神经节平面 B、镫骨肌支平面 C、茎乳孔以下 D、鼓索平面 8、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颈髓空洞症共有的症状是() A、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分离性感觉障碍 C、直立性低血压 D、手的小肌肉萎缩,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9、TIA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 A、1分钟 B、 3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0、患者突然发生面部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右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中枢性面瘫 11、膝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A、C2-3 B、T10-12 C、L2-4 D、L5-S1

神经病学复试试题——汇总各院校试题

名词解释: 1.感觉性失语 2.比弗综合征 3.放射性疼痛 4.闭锁综合征 5.Bell麻痹 6."马鞍回避"现象 7.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8.脑分水岭梗塞 9.Willson病 10.烟雾病11.TIA 12.Romberg 征 13.癫痫 14.铅管样强直 15.闭锁综合征 16.Horner Syndrome 17.Hunt Syndrome 18.角膜反射弧 19.Todd Paralysis 20.TIA 21.Queckenstedt Test 22.CSF常规、生化检查的正常值 23.EP持续状态 24.Locked in Syndrome 25.Alzheimer's Disease 26,Broca's失语 27,Gower征,28,Honer综合征,29,延髓麻痹 问答题: 1.周围神经疾病基本病理变化有几种?并加以说明 2.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体征和治疗原则,并举出三种常见病因? 3.重症肌无力发病原理?何谓肌无力危象及胆碱能危象?如发生上述两种危象如何处理? 4.何谓脑膜刺激症?举出除脑膜炎症以外的三种疾病? 5.简述桥脑小脑脚综合症临床表现? 6.何谓闭锁综合症? 7.上失窦血栓形成病因及临床表现? 8.试述病毒性脑炎的表现? 9.试述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 10.试述脑疝的临床表现? 11.概述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12.列表回答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13.简述核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产生的机理和表现。 14.肌张力降低见于哪些情况? 15.什么是脑性瘫痪? 16.帕金森氏病治疗的主要药物和作用机理。 17.试述溶栓治疗的近况和展望。 18.Lennox-Gastaut综合征临床及脑电图有哪些特征?

神经病学重点(详细版)

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一意识障碍 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意识障碍: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 3.意识的解剖学基础:大脑皮层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完整性是维持意识或觉醒状态的基础。 【临床分类】 1.意识水平(以觉醒度为主)下降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起表现。睡眠时间过度延长,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回答简单问题,配合检查,。 (2)昏睡:比嗜睡较重的。较深睡眠状态,正常外界信息不能使其觉醒,较重的疼痛或高声呼喊方可唤醒, 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3)昏迷: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应答反应无目的的自主。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 觉醒,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 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抵御反射,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 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所有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意识自发动作、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律,血压或有下降。 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其确定标准: ①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 ②自主呼吸停止 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 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抢救无效 ⑤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