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最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最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最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最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最新)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1〕14号),促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

1.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描绘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全省人民美好精神家园。面对新任务、新要求,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提升我省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抓住和用好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江西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2.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我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3.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现代文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企业现代法人治理制度全面形成,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若干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全省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超过5%,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精品创作全面繁荣,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艺创作水平整体提升,在国家级重点奖项评比中取得更好成绩。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整体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文化赣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文化对外交流战略明显推进,以贸易和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引进来”“走出去”,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江西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全省共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强大精神力量

4.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切实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作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5.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工作。大力抵制封建迷信,倡导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进一步加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景区、文明家庭的创建力度,不断提高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泛持久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大力发掘、培育、表彰和推介重大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学英模、扬正气、树新风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逐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活动,培育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能环保意识,推动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

6.大力发展红色文化。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保护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革命优良传统的宣传研究,传承红色文化,推动树立新时期江西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大气包容、见义勇为”的新形象。促进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相融合,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相统一,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其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不断加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7.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实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打造若干具有较强服务发展能力的江西“智库”。紧密联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发掘和整理江西优秀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优长学科,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逐步增加社科研究经费。

三、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8.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9.加大文化场馆和网点建设力度。制定并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建设省图书馆二期,新建省群艺馆,完成设区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文化场馆的改扩建。实现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常态通”、“优质通”转变。大力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实现重要城市、重点地区全覆盖。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确保“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资金和运行经费的落实。推动电影院

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实现全省县城数字电影放映场所全覆盖。加强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把在县城及其以上城市繁华街区建立新华书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并给予必要扶持。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赣版图书捐赠。建设好城乡社区阅报栏。

10.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提高全省人均图书馆藏书、购书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力争稳步提高。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以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重视进城务工人员文化需求,积极提供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

11.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及机关文化、行业文化、廉政文化建设等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继续开展和完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重点提供一批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免费提供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每所中小学每学期两场电影。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12.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做好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和规划。对濒危文化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文化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大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红色文物、水下文物、基层文物的保护和文物考古工作。

四、大力深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3.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按时、稳妥、有效、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的转企改制任务。大力促进江西出版集团做大做强图书出版主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打破出版载体界限,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多介质出版业态,实施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14.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5.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文化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合理流动。重点发展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印刷复制、广告、会展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大力培育资本市场,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建立健全和发展版权交易与仲裁、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行重点文化产权、产品阳光交易,规范交易行为,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16.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巩固和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机构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面实现广电局和广播电视台分开,实现市、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台与电视台“两台”合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合并组建江西广播电视台。全面完成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建立全省统一的广电数字运营体系,在实现全省广电“一张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尽快推动实现与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创新部门间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加大知识

产权的保护。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完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增强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7.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南昌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打造以南昌、井冈山、兴国、瑞金、萍乡、上饶等地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以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明月山、武功山和庐山西海、仙女湖等地为主的绿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以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婺源、流坑、渼陂、安义等地古村落文化产业及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赣南客家文化产业等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点、线、面相互支撑,大、中、小规模效应相互促进,传统与现代制作手段、表现方式相互整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18.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统筹规划建设若干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建立江西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定期认定公布江西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名录,定期开展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产品、领军人物和文化品牌评选。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考核和奖励制度。

19.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不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降低准入门槛。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营造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公平发展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国有与民营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优先保障文化产业项目用地,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用地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

划,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省重大项目调度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会,列入省调度会、推进会项目,优先安排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利率优惠。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制定《江西文化产业促进条例》。

六、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1.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22.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成立江西省重大文艺作品评审小组,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制定《江西省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形式,扶持重点文艺作品的打造。鼓励原创,加大对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精心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文艺创作繁荣工程,鼓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充分利用文化市场运作,把“红歌会”等具有江西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产生更大的影响。

23.完善文化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坚持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合理设置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量化指标,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推动形

式多样的影评、戏评、书评、乐评等活动。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积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为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展演、展映、展播、展览条件,形成打造一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佳作、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各类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人才参评全国性奖项,建立对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的奖励机制。加大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深受百姓欢迎、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的奖励。

24.推动江西文化对外交流。加强文化领域产品、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积极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我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不断改善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大力推动我省文艺院团赴海外、境外演出,举办各种类型的文物外展。重点支持和鼓励江西原创的优秀文化作品对外传播推介。加大对广播电视节目海外境外落地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各种所有制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建社建站、办报办刊,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各种形式的海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江西文化的影响力。

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5.支持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调整完善媒体布局和结构,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媒体格局,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省级重点媒体按规定继续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推进以名专栏、名专版、名主持人为主体的媒体品牌工程建设,打造一批优秀报刊、频道、频率、栏目和主持人。建立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

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26.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鼓励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江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履行全省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等职能。各市、县(市、区)也应明确机构管理互联网信息。推进省直主要网络媒体整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重点网站。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我省优秀文化作品网络传播。促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鼓励广大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发展手机出版、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游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兴传播载体。

27.提高舆情汇集和舆论引导水平。高度关注观点舆情、情绪舆情、行动舆情,加强网上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报送和处置,建立健全重要舆情信息互通机制和应急机制。对于重大事件、重点工作、重要变化的舆情信息,确保“第一时间”报送和发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精心组织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宣传,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进一步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固定的新闻发布场所,健全新闻发言人培训、联络、信息通报等制度。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把新闻发言人纳入突发事件处理小组。

八、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8.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和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领域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储备库,完善重点培养、跟踪考察、动态管理等措施。制定《江西省文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办法》,采取聘用制、签约制、合作制等“柔性”人才政策,引进并留

住用好一批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完善实施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实施扶持创业优惠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创办文化企业。设立省级荣誉制度,定期表彰各类优秀文化工作者,获得省级荣誉的享受省级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政策。对名人名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努力培育一支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赣军”。

29.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辟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序列,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采取“县聘乡管村用”方式,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考,选拔优秀人员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自愿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工作的优秀文化人才、大学生村官,可适当提高待遇,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加大对各级文化艺术类社会团体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农民剧团、文化专业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30.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开展任职培训、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完善文化人才到基层挂职锻炼和创作人才挂职体验生活、调研采风、国情考察等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完善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将其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纳入相关政策范围。

市、县两级党委宣传部设置宣传员,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

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保障乡镇文化站必要的工作经费。

九、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1.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政治强、懂业务、会经营管理的要求,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从2012年起,将文化改革发展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进本地文化建设,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32.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与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逐步增加省宣传文化专项资金、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继续足额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各市、县(市、区)也应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33.构建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搭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

作用,加强对文化领域各部门的指导。文化领域各部门要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担当起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重任。组织、政研、机构编制、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税务、工信、住房和城乡建设、商务、工商、国土、金融、海关、公安等部门,要大力支持文化改革发展,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办法,并组织实施。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 2010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县领导小组领导关心和办公室人员的努力,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2010年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与地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影响制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009年十一月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为县委宣传部所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任1人,编制3人,在宣传部配设了办公地点,调入了所需工作人员,并设立了县级文化产业资金2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今年8月,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专门机构,扎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严格根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拟订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现有文化稽查队和可乐文物执法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在10月底挂牌。 二是认真开展深化图书馆内部机构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情况,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运行正常。

三是完成了县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制播分离,在中心设立了广告部,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 四是认真对照中央、省、地有关政策,对符合文化企业转制的企业进行梳理,我县电影院早已不存在,继县印刷厂改制后,仅有新华书店一家企业。按照政策,我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期间,认真组织了《撮泰吉》、《攀干爹》等节目参与,获地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撮泰吉》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决赛获金黔奖;参加全省县级文工队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节目一、二、三等奖、优秀编导奖、团队优秀奖、服务农村奖、优秀示范文工队,囊括全部奖项;组织《阿西里西》参加云南楚雄举行的中国国际火把节获赛舞银奖;由我县音乐爱好者创作的《梦中的家》等歌曲获“多彩贵州”音乐作品创作大赛毕节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若干。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成功承办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0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根据地委、行署安排,今年我县承办了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自县委政府明确旅发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宣传部后,宣传部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夜郎魂》大型歌舞剧演出、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阿西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 课程的考试100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课程的考试100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下列哪次会议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2. 我国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内涵是在哪次会议上?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3. 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A.五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5.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几大经济体? A.第一大经济体

B.第二大经济体 C.第三大经济体 D.第四大经济体 6. 齐勇锋研究员指出,2010年,我国人均的GDP已经达到了() A.2300美元 B.3300美元 C.4300美元 D.5300美元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要发展,根本靠人才。 B.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人才辈出,也是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C.齐勇锋研究员指出,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的支撑性产业。 D.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建构国际经济政治的新秩序,需要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2.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与矿产资源相比较,我国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 B.与文化资源相比较,我国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 D.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 3. 齐勇锋研究员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来主要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 A.日本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发突出,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显露出来。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学术界展开广泛而深入研究,全面论证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总结了全国和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而分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弄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正文: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那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什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为什么?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又要做些什么呢? 简言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个文化部门的一齐推动下,对文化事业单位变革创新体制机制,进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适应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改革重新确立企业的文化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而当前,我们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本质上就是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根本性的变革,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文化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思想文化领域重大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样板,所以这种改革仍是一种“试错性”改革,失误和偏差在所难免。 强势行政介入模式与疲软的市场。政府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行政手段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强势行政干预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推手。强势行政介入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需要以政府介入到位为前提,这样在文化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代理人危机也可以得到缓解。然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强势行政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隐患,不可忽视。 制度与政策的短缺、滞后与虚置。从实际的运行来看,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保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精心整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年), 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

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 、“西 “单 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一局一台一队”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阶段改革任务的安排部署。规格很高、意义重大。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步进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步,我们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对文体局、广电局、电台、电视台进行合并重组,打响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战,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好了局,铺好了路。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长期奋战在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设置的三家单位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刚才艳霞部长就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转观念,提认识,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武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占先机、不改没出路。我们要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无效益的观念,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在意识观念、发展路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体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投入、强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最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要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和县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要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逐步推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二)下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下) 倒计时 40:31 一、判断题 (10 道) 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 错误 2. 文化产业的发展无需要重视渠道建设。 正确 错误 3.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 4. 中国文化“走出去”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5.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正确 错误 6.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 错误 7. 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

8. 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 正确 错误 9. 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 正确 错误 10. 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台湾地区颁布的()中提到:“源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保证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 A.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 B.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 “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增长势头明显,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1220亿元,年均增长19.3%,是“十五”时期的(),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A. 0.7倍 B. 1.5倍 C. 2.5倍 D. 4.6倍 3. 2010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 A. 0.02% B. 0.36%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题)

一、判断题(10道) 1.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 错误 2.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正确 错误 3.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正确 错误 4.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正确 错误 6.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也需要文化产业发展。 正确 错误 7.中国文化“走出去”仅仅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 错误 8.目前,我国动漫、网络游戏等新业态,民营资本占99%。 正确 错误 9.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正确 错误 10.文化产业的发展无需要重视渠道建设。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道) 1.目前,我国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有()多家。 A.1000 B.2000 C.4000 D.9000 2.2010年,我国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 A.0.02% B.0.36% C.0.67% D.0.88%

3.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农家书屋30万家,乡镇文化站()万个。 A.2.67 B.5.78 C.7.92 D.10.11 4.党的()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5.2002年,全国2861个县,有()没有图书馆。 A.152个 B.252个 C.489个 D.752个 6.目前,我国民间电影制作单位约270家,国有电影制作单位38家,民营制作电影部分占()。 A.43% B.60% C.80% D.92% 7.()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受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红。 A.慈善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行政法人制度 8.()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是无形力量。 A.国家实力 B.硬实力 C.软实力 D.巧实力 9.2008年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演出()万场次。 A.41 B.55 C.69 D.73 10.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强调要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主?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改进社会治理体制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 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如何才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呢?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9459820.html,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解析 作者:齐卫平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04期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两句话”作为整体的统一性表现在: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动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做到总目标“两句话”相统一,应注重把制度科学化与治理现代化紧密相结合;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密相结合;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结合;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结合。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4-0017-06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简介]齐卫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01)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谋划全面深化 改革,提出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讲话中,反复强调不能把这个总目标的两句话割裂起来,必须完整地加以理解。这一精神十分重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关系的实现,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本文拟围绕这个总目标的两句话进行一些解读,以期加深理解,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什么要讲“两句话”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时35年,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将国家建设带到一个新的境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将历史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继往开来的标志性话语。这两句话之所以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总目标讲“两句话”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不断深入的推进过程,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全面”和“深化”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从全面的角度看,以往的改革虽然也讲全面,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侧重从局部改革做起,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性和关联性的矛盾还不突出。从深化的角度看,先期改革的启动一般走的是先易后难的路径,深层次的问题往往放到后面去解决。当今中国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重要关头,新的部署势在必然。习近平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总体精神 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10月15号到18号,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是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会议刚刚闭幕,现在全国各地都围绕公报的一些基本精神在认真学习贯彻和领会。如何来把握这个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呢,我想今天我讲的思路先总体上把这个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三言两语给大家交代一下;然后讲一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自觉的问题。然后接下来就把我们十七届六中全会里边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讲一讲,这实际上是回答什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最后我们再来讲一讲如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讲的文化这个自信的问题。在第二个问题当中着重讲的是核心价值体系。 我首先三言两语把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总体精神给大家概括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总体来讲它主要谈了文化强国、文化理念、文化体制、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文化竞争、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问题。所有关于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涉及到了,而这些问题也是大家在思考的时候、实践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些焦点问题、根本问题。 在这些问题当中,也有一些亮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在这个六中全会之前我们也讲过,包括我们总书记“七一”讲话里面也讲过,十七大报告里面也讲过,但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次完整地准确地深入地阐述和阐发应该说六中全会还是第一次。 所以在这个六中全会里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些亮点,有这么五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如何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的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就是把文化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来考虑,按照六中全会就提出这么一个大判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论断应当说是六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而且加以阐发的,这是第二个亮点。 第三个亮点是正确处理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以前一段时期在实践当中在理论探讨当中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难题问题、焦点问题。在实践层面出现不少问题,恐怕跟这种关系处理不好有关,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围绕着经营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论题: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一个国家,当它的文化比物质和资本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力量的时候,经济产业和产品都体现着一种文化品格的时候,才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当前提出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1、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1)、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在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在一定层面在加快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但是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产生了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加上现在正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1年10月15日) 李长春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召开一次全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未来5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

3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3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更多] (标题:宁夏文化体制改革渐显成效来源:西部时报20100306期杜晓明张钦)30多年前的“文化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体制主要参考苏联模式并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接轨,产生了很多人才与艺术作品。[更多百度百科]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为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更多] 1980年,文化管理部门明确提出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从1983年国务院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更多] 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部署对大中城市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文化领域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倡导“双轨制”的改革思路。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重要决议的形式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工作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多]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更多百度百科]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根据社会主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梁园区2016年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进展情况工作总结 梁园区作为全市四个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我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将2016年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2016年,我区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率先垂范,专业院团文化体制改革见成效。2016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和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转发的通知》文件精神,四平调剧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属于在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转为公益性的保护和传承机构,专门从事戏曲研究、传承和展演。按上述文件精神,商丘市豫剧二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的职能相近、情况相似,

属于重复设置的机构,核销了其院团建制。但由于在人员分流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我区将该团问题报请区委、区政府研究,按照特殊问题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核销了商丘市豫剧二团机构编制,将商丘市豫剧二团的人员编制55名,整建制转入了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合并后划转为“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转型后的“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人员编制75名,经费形式为事业差供。通过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与商丘市豫剧二团的合并与划转的改革,即挽救和保护了稀有文化,也减少了很多改革成本,更妥善解决了存在的不安定因素。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后的商丘 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调整,实行了演出绩效管理的办法,积极采取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努力创作精品剧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豫、鲁、苏、皖四省打响了梁园文化“戏曲品牌”的知名度。一是全年在戏曲演艺市场进行了300余场次的演出活动。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政策,利用专项资金,购买优秀舞台艺术到全区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演出190余场次。为中心的生存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显著成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答案100分

考试标 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 总分 100 分,85 分及格。 所属课 程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下) 倒计时24:31 一、判断题(10 道) 1. 文化单位主要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正确 错误 2. 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带来了新文化生产的变革。 正确 错误 3. 早在1980年时,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即提出要推动文艺体制改革。 正确 错误 4. 传统媒体在某些重大事件中的反应滞后,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央党报不如地方党报,地方党报不如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不如网络。 正确 错误 5. 报刊、纸质图书、电视等夕阳产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国有文化单位的做大做强。 正确 错误 6. 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首先是确立正确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 正确 错误 7. 我国演艺院团改革遇到极大阻力的原因之一是财政补助不确定。 正确 错误

8. 公益性与经营性是一块硬币的两面,较易将其进行严格划分。 正确 错误 9. 当前我国要不断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正确 错误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 A. 硬实力 B. 软实力 C. 巧实力 D. 硬实力和巧实力 2.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出台了若干重要文件,如2006年年出台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B.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D.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3. 据统计,日本占世界文化贸易进出口额比例为()。 A. 42.60% B. 10% C. 1% D. 36%

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琦;曲延春发布时间:2013/06/05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字体:(大中小) 关闭窗口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因素逐渐与政治、经济因素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支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际上,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2003年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范围由原先的9个试点省市逐步扩展到了全国;全国有23个省(区、市)组建了新华发行集团;新闻媒体业的“转企改制”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中的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同步开展;广播、电影、电视产业的海外创收不断攀升等。 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学者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出发,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方案;有的学者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探讨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者关注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认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等等。然而,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之道和关键环节在于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鉴于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入手。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从战略高度正式明确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要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文化领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实际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布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与稀缺资源,文化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当前政府职能的重心已由强调政治转向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产值与效率,有利于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文化管理体制呆板而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二)文化体制改革构成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之一。面对社会治理的多维性以及改革实践的复杂性,政府职能转变往往具有多重目标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其主要目标致力于确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近日出版发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题]。这本书分12个专题,摘录了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1日期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274段。这些论述涵盖广泛,思想深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同志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总目标和方法论的论述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和根本原则。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领会其精髓,对于我们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意义重大。 一、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

定力是不行的。因此,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同志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始终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是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