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其中思想品德是必答,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盐池县的初中基本上要求学生选择生物,受此影响,很多初中的历史课课时不足或被挤占挪用,甚至初三没有开设历史课,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特别是世界史的基础薄弱,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一堂课40分钟),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盐池高级中学是盐池县唯一的一所高中,但每年中考全县前三百名左右的学生基本都流失到邻近的银川市、吴忠市等地的学校,致使学校生源受到影响。高一年段20个班级,按照中考成绩分成A、B、C、D四个层次的班级,A、B、C层次各两个班,为重点班;我所任教的都是D班(普通版),学生基础差,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厌学情绪;再加上平时的月考科目没有历史,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视不够。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第1课的标题。所谓?百家争鸣?的?百家?指的是什么?

答: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真的有一百家吗?

答: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历史纵横?。

?争鸣?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对立、相互批驳吗?

答:不是,还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我们可以想象,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学者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在思想文化领域该是怎样的一种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我先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投影: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

挣了钱呢?

娶媳妇儿!

娶了媳妇后呢?

生娃娃!

生了娃娃,让他干什么?

当然是放羊!!!

看了这段对话,我们不少同学都笑了。但我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放羊娃会有如此单纯、幼稚,甚至可笑、可悲的想法呢?

答: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

为什么他受的教育太少了呢?

答:因为他家太穷了。

他的想法归根结底受到什么问题的制约?

答:经济问题,生存环境。

这折射出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大家想想,是什么规律?

答: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我们能否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说一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呢?

答: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旧制度走向崩溃;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崛起,诸侯为了在争霸中胜出,纷纷招揽天下人才,士大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贵族在战争中沦为平民,不少士大夫兴办私学,评论时局,寻求恢复社会秩序的良方,把本来只保存在贵族阶层中的知识带到民间;……

投影:

⑴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社会重大变革(根本原因)

⑵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

⑶阶级关系:?士?的活跃

⑷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诸子百家中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道、法、墨四家。不过请大家注意第1课的标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什么特别强调儒家?我们要学习的第一单元名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所谓?主流思想?,指的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及对人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指的是什么?

答:儒家思想。

因此我们这一单元就是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资料回放?,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下面让我们共同解读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投影:孔庙

你认识这片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其建筑仿效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千米,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投影:孔庙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投影:孔子墓碑

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有什么寓意吗?

答: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

投影: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我们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

答: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深受重视。

播放视频:孔子的青少年时代和思想主张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答:《论语》。

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投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请思考:什么是?仁??怎么实现?仁??

答:仁,指仁爱,关爱别人。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那么怎么实践?仁?呢?

答: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

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

答: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

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请看两则材料:

投影: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请思考: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

答: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

投影: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投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除了?仁?,孔子还提倡?礼?。什么是?礼??请大家先看一个小故事。

投影:

鲁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请思考:什么是?礼??

答: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投影:周游列国图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的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

投影:

原文: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译文: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不被统治者采纳?

答:在争霸的背景下,统治者更关心如何富国强兵而不是德治。

由此说明孔子的思想更适合在和平时期推行。

这时的孔子像一只丧家犬。可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

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

【由同学们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它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答:孟子。

投影: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荀子。有意思的是,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这两位学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他们的老师荀子却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呢?

答: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投影: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派别为什么被称为道家呢?

答: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在五千多字的《老子》(《道德经》)这本书中,讲到?道?的地方有70多处,可见老子是多么地重视?道?。?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

投影: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老子像

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

【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像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什么是无为?是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

投影:

原文: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译文:

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古代的?休养生息?和?韬光养晦?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于?无为?思想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资料回放?,《道德经》中的这句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答:朴素的辩证法。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投影: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逍遥的人生态度。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你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记载在哪一本书中?

答:《韩非子》。

它的作者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写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答: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

投影: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答: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由君主掌握权力;强调?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述讲学,周游列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刚才我们一起感悟了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那么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到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历史影响呢?

答:……

(板书)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⒉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⒊儒家思想在吸收各家之长融合积极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投影:诸子百家在世界

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其实,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百家争鸣中的各派思想直到今天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请大家各抒己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百家争鸣中的各派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八荣八耻;以民为本,取消农业税;建立节约型社会;义务教育;诚信;孝;因材施教等;……

可以说,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今天,每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要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

(板书)

政治

经济

原因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普通人:互相爱护

思想核心:?仁?

孔子统治者:以德治民

百家争鸣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代表老子:?道?、?无为而治?、辩证法

道家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

影响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文言文积累太少,而要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少不了要阅读古文。所以教学中尽量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6页?学思之窗?

答: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课本第7页?探究学习总结?一

答: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课本第7页?探究学习总结?二

答: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的思想 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②强调“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克己复礼”,使每 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 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主“德治”。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 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 大了受教育的围。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 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 材,后人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⑥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老子的思想 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 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 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 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主。 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 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 ②“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③“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 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百家争鸣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最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四、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xx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第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

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 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 1、儒家 (一)、代表人物: 春秋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核心:仁 “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 实现“仁”的方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 “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 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 “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孔子思想的评价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创立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 (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 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3、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 (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 1、原因 (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 (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表现——孟子、荀子 3、意义(见教材p5) (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厄运——焚书坑儒 1、原因 (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 (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 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 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2016-01-21 11:40 422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 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 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 现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 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 文关怀精神。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 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历史意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体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社会原因: ⑴经济:井田制崩溃。 ⑵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⑷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4.历史影响: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⑵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主流思想; 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孔子和儒学 1.孔子的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⑶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等。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德? 主观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对现代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但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是具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无法实现的。 3.贡献 政治:担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后担任鲁国司寇。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 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 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 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 (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 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 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 艳的局面。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 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 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 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 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 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 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 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 出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 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 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 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的思想 教师:《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 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 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 掌握诸子百家思想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洛阳市伊滨一高孙改平 【教学重点】孔、孟、荀等早期儒家思想家的主张;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略)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材料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①根据以上材料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实现这一核心思想的途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认为这一核心思想的根本(基本准则)又是什么?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思想主张。 ②根据材料二分析孔子的治国主张。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材料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 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请写出几个。 2、孟子、荀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综上,经济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必修III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班级:组别:姓名:等级: 【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奠定儒家思想基础;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完整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宋朝: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阶段 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分析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一)孔子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政治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恢复周礼,主张“”。 2.教育思想:(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教学对象:“有教无类”。(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二)老子的思想: 1.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指出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思想社会是“”的社会。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考点分析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战国儒家代表及思想 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 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孟子和荀子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 会需要。 (二)战国道家和法家: 1.道家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 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核心要点突破】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解,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考点分析三:儒家思想的形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