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意义

浅析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意义

浅析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意义

浅析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我们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很多的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土家族后代的我们应尽着土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认为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决定这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场所,那么学生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个体。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知道的少之又少,就说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讲吧,他们连我们土家族的传统节日都不知道,这让我们在内心不得不敲起紧钟啊!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在音乐课时安排的时候,大大的增加了土家族文化的课时。刚开始,给学生介绍我们土家族文化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对民族文化不太感兴趣,后来,我就变着方式给学生教,比如说教学生跳摆手舞,让学生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慢慢的,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接受的意识变强了,能够自觉的学习民族文化,并且参加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动。

民族文化进入校园,不仅得到了传承,而且得到了创新与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姜屯镇马厂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基于以上认识,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少先队活动、链接闲暇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画、书法、篆刻、天文、武术、象棋、戏曲、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二、我们的思考 1、重要性 “盖幸运者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当今中国的青少年,他们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太平盛世,没有经历战争、动乱、饥荒和瘟疫等艰难困苦,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物欲横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丧失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西方国家早就瞄上了中国的人才资源,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抢挖我们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入,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用他们的价值观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在这场关系国运兴衰的斗争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除了要继续坚持用各种常

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途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学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意识与观念对我们今天各民族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有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现代意义 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报告)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可以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所用,为各民族自身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服务。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中蕴含了现代生态文化的思想要素和内容,对其进行有效地发掘和梳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及生态文化建设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意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1]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完备的、系统的体系,作为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蕴含着保护生态环境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识和理想,成为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本文仅以对苗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掘为例,阐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在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今天所具有的意义。 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发掘 1、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附于其上而加以崇拜。崇拜的有古枫、樟、松、杉、巨石等。夫妻不育、小孩多病,要祭拜巨石和古树,拜之为“岩妈”“树爹”。寨边的风景古树倍受膜拜,不许折枝,不许砍伐。在苗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观中,自然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和灵魂,也有喜怒哀乐,冒犯了它们人类就会遭到它们的报复。这些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民间文学艺术中的生态意识。苗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民俗、服饰、建筑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主要是在民俗活动如婚丧仪式、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关于天地万物及其人类起源的神话,反映了苗族先民开天辟地、铸造日月、繁衍人类、发展生产的英雄业绩,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苗族民间传说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观念,如在《德归马沟》与《狗取粮种》的传说中,通过叙述狗不畏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为人类取得粮食种子的故事,表达了对造福于人类的狗的纪念和道德情感,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统一。 在苗族看来,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的兴起都与枫树有关。正所谓“千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最新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三篇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知文明、懂礼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参照市教育局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唤起他们善良、聪颖、活泼的天性。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对学行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礼仪,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活动内容 1、经典诵读。利用每天晨读等时间,以《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千字文》、《论语》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读书交流、撰写心得、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自觉继承传统美德。 2、宣传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利用教室、墙壁、橱窗等宣传窗口,通过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张贴和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图像、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3、征文演讲。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开展“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分层次进行小组赛、班级赛、年组赛,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同时遴选优秀作品,相互文流。 4、评选先进。围绕“四个一”(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周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每月为班级和学校做一件好事、每学期参加一次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标准,评选“班十佳”、“校十佳”、“文明好少年”,以典型示范提高传统美德的影响力。 5、为营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氛围,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明确活动开展的实际意义,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参与了“全校师生写春联活动”活动,并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参与身边的传统文化学习,参观本地的历史古迹。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

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加榜乡加车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 和开发利 素质教育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 高,而且还较好地保护、传承 用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现将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文化就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县级文件精神指示,结合我乡及我校实际,决定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情况 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自本学期秋季开始启动,我校根据当地民族的民俗民风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学项目,初步取得一些成绩。 1 、苗族芦笙舞 1)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制定文艺活动实施方案,做好活动所需 的 各种表册,做好活动相应各种筹备工作,安排文艺表演队训练节目,使文艺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初步选定一些比较优秀的舞蹈节目。 2、苗族歌曲开展情况 1)学校邀请校外辅导人员一名,辅导我校师生苗歌教学。

2)学校组织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周末, 到村寨走访民间苗歌爱 好者,了解苗歌调式的特点等。 3、苗族竹竿舞 行教学。 中进行,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工作执行力度不到位。例如各种资料未 能得到完善,有些制度未制定,导致部分工作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展。 本学期未能完善的资料、 制度等有待下学期不断完善, 制定合理的管 理制度,激励全体教师参加民特工作的积极性, 使民族教育得到不断 深化和发展。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 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 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 教育,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逐渐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的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进 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渠道。 各校领导班 子在统一思想, 提 高认识后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方案,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教学规划有序推进。我校 组织全体教师全员参与, 使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对广大人民群众 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 并对学校开设 民族文化课表示支持。 学校组织老师利用兴趣班对学生进行辅导。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 本学期是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第一学期, 所做的事都在不断摸索 rH 步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议论文作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屹立在东方强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现代更是蓬勃发展。当今世界,中国正起着巨大作用,但却也面临巨大危机。在今天,中国虽然在国际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却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冲击。传统文化的没落,西方文化的盛行。这却也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吗? 197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而牺牲,那些被人记住了的,那些没被人记住的,数也数不清。今天的中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忘记了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失去了战斗力,将会变的不堪一击。在这个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底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着每一行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表现,不管哪一行,我们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是我们中国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我们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华民族于水火,他们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中国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中国是千万个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过别人,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点教育,引导他们品味、感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二、基本内容 1、以诵读经典名篇为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经典的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则要通过学习经典名篇,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修身养性。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专业部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 每日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者周三、周五下午的自习课,师生共读。教师定期负责适当解读。每周进行一次背诵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轮流上台为其他学生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电影片段等资料将国学经典形象化、故事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百家姓》(共568个字)、《千字文》(共1000字)、《三字经》(共1145字)、《弟子规》(共1080 字)、《论语》(共11705)、《道德经》(共5000字)、《孝经》(共2369字),以及部分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散文名篇等。 2、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

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开展礼仪教育。 结合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广泛开展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传统文化活动。 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歌咏、辩论、竞赛、快板、情景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开展感恩教育“百善孝为先”演讲比赛,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诵读经典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三、基本要求 1、示范性原则。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学习国学经典,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修养自身为本,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2、力行性原则。如学习《弟子规》,重点落在师生“力行”,要联系学校师生实际,对应学习内容,制定出品德、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校规班规,师生共同遵守,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少数民族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选择正确的文化传播方式及途径;从社会其他方面来看,要维系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广开“才路”,创新培养创意人才。 标签: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传承与发展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然而,即使是一个极端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正因为这些差异,使得民族之间渐渐变得有差距,特别是人数很少的诸如珞巴族、纳西族等。显然,在这种民族文化格局下,居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就很有可能面临一种可怕的生存困境。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内容是:“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民族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阶段上的差别,即占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源的民族的文化就自然占据主流地位,反之,则被边缘化;而民族文化本身生命力的强弱也是导致民族文化是占主流还是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确立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围绕“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了重要部署。 其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在西部地区深入开展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对全面优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重要地推进作用。 再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文化产业是依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流通和消费的产业,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 作总结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知文明、懂礼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参照市教育局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唤起他们善良、聪颖、活泼的天性。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对学行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礼仪,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活动宗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宗旨是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加强师生自身修养,用美德规范师生的言行,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校园生产力在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扎实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抓;中层领导密切配合,年级主任包学年组;班主任包班级。从校长到科任教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使责任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特设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启凯 副组长:昌俊曾祥勇 组员:欧阳军曾祥新张德高余霞龚波谢红波 四、组织形式: 由校委会统筹,学工处组织实施。按照日日有教育,月月一重点,部门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使中华美德教育入耳、入口、入脑、入心、入行,从而达到用传统美德感染人、教育人、约束人、规范人的目的。 五、活动目标 1、经典诵读。利用每天晨读等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读书交流、撰写心得、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自觉继承传统美德。 2、宣传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同时利用教室、食堂、寝室、走廊、墙壁、橱窗等宣传窗口,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电子屏等媒介,张贴和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图像、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3、征文演讲。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开展“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分层次进行小组赛、班级赛、年组赛,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同时遴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相互文流。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三篇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开展系列化、普及化、立体化的优秀文化宣教活动,使传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培育艺术文化人才,打造艺术特色新校园。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目标 全面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及艺术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打造艺术特色校园。 五、主要内容;

1、“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品目繁多,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及地区文化基础现状,将以年级为单位,以课程化的形式开展“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国学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民乐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学生按兴趣报名,固定时间、集中上课,通过普及化的教育培训,达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 “戏曲进校园”是中央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所特别提出的重点项目,近日,文化部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同时,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4部门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戏曲进校园”工作做了专门的部署,为了更好的落实文件精神,我们将聘请知名的戏曲大师,面向学生介绍中华国粹——京剧,主要介绍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京剧、辨识京剧脸谱,学会简单的京剧唱段。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起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传统文化注重“武德”的培养,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进校园”活动,以入门基础“五步拳”为主,重在以武养德,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国学进校园”,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培养知文明、懂礼貌、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参照市教育局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切实提高我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结合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唤起他们善良、聪颖、活泼的天性。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对学行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礼仪,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活动宗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需要我们世代传承。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其宗旨是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加强师生自身修养,用美德规范师生的言行,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校园生产力在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扎实实而富有成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抓;中层领导密切配合,年级主任包学年组;班主任包班级。从校长到科任教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使责任到人,形成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特设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启凯 副组长:昌俊曾祥勇 组员:欧阳军曾祥新张德高余霞龚波谢红波 四、组织形式: 由校委会统筹,学工处组织实施。按照日日有教育,月月一重点,部门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使中华美德教育入耳、入口、入脑、入心、入行,从而达到用传统美德感染人、教育人、约束人、规范人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