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申论真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申论真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申论真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申论真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1题】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请你谈谈“给定资料1-3”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启示。(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本题分值:20分)

我的答案:

关于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结合材料我得到了如下启示:1.基层文化建设应在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设,比如牛街的改造保留了其清真文化的特色,生活习惯与建筑风格都与穆斯林的习惯一致。2.在基层文化改造中注重保护历史文物并尽力使其重现魅力,比如牛街清真寺的改建。3.基层文化建设应以民生为前提,牛街的商业性改造方面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形成了一道文化风景。4.基层文化建设应注重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创新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得到延续,比如白猿通臀拳。5.基层文化建设应注重对居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6.基层文化改造工作中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多吸取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提高创新性。

参考答案:

所述资料对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有四点:

一是做好文物的修缮工作。文物的修缮应以保持布局完整和突出民族风情为原则,在利用现有条件和历史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完善。

二是注重文物传承和申遗。给予文化遗产继承人支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并积极推进对具备申报非遗条件的文物的申报和保护。

三是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和引导群众多读书,如播放农业科技电影、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在社区宣传栏宣传《论语》等传统文化,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

四是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由专人专职负责村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制定文化站管理制度,提高村文化站利用率。

【第2题】根据“给定资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本题分值:15分)

我的答案:

目前汉语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教育过程对外语重视程度超过汉语导致学生汉语能力弱。2.英语在国际上处于主导地位,很难动摇。3.国内对外文盲目使用,对流行的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在商业、学术、汉语发展方面都有所体现,严重污染了汉语的生态环境。4.汉语使用过程中随意简化汉字,任意生造字,滥用省略语等现象屡见不鲜。5.民众对汉语不够热爱,特别是年轻人对古典文化资源的舍弃和漠视不读古代经典,不懂文言,再加上大量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汉语形成巨大冲击。

参考答案:

我国汉语发展正处在英语大行其道,汉语日渐式微的环境中。具体表现为:

从主观因素看:一是崇尚外来文化,学生家长盲目要求孩子从小要学英语,日常生活中人们盲目使用外来语言;二是年轻人不尊重国家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从客观因素看,一是教育部门强制性普及英语教育;二是某些部门在招生、就业等方面以是否掌握英语为招收标准的不良导向;三是具有“国际普通话”优势的英语的强势入侵,严重污染了汉语生态环境。

【第3题】根据“给定资料7”,指出法国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10分) 要求: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本题分值:10分)

我的答案:

结合材料法国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有下列做法值得借鉴。1.在文化对外贸易政策中坚持保护本国文化利益的立场。2.借助媒体工具,对媒体的节目内容进行偏重法语的比例限制,保证法语在国内的地位。3.政策支持本土影视业的发展,以抗衡国际强势文化的入侵。4.加强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以它国作为文化展示平台。5.号召国内企业对宣传本国文化做贡献,以针对这些企业的优惠作为对支持本土文化宣传的鼓励与补偿。

参考答案:

法国在保护本土文化方面值得借鉴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大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是设立文化部主管文化产业发展,重视资金投入;二是在对外贸易中坚定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拒绝文化产品等同其他商品流通;三是通过立法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在其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要译成法文,对不能定时定量播放法语歌曲或电影的机构处以一定罚款。

其次,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长处。广泛收藏和展现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作品,颁布支持电影业发展计划,增强本土文化竞争力。

再次,合理推介本国文化。通过驻外使馆、设立海外文化中心来推介法国文化,大力发挥企业和各类专业协会的力量宣传法国文化,并适当给予补偿。

【第4题】假如你是H县文化局的干部,要在有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上做一次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讲座,结合“给定资料8”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应该重点讲哪几方面的内容?(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分条作答,观点明确,有针对性,不得照抄原文。不超过300字。(本题分值:20分)

我的答案:

结合材料,我认为我应该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美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和美国为了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所做的事情,提高大家的文化危机意识。2.强调我国渊源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财富,使参与培训的人员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3.讲一下最近几年有些国家抢夺、偷窃我国文化财富的行为,更突显我国已有的文化财富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使参训人员产生正义感。4.讲解我国几十年以来的文化政策的走向,使参加培训人员的有所了解。5.最近几年我们文化实力得到提升的表现使参训人员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希望和自豪从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答案:

本次讲座应该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繁荣我国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树立良好形象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开办孔子学院以及莫言获诺贝尔奖等事件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体现,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作出了一定贡献。

二、我国文化的现状和问题。面对美国鼓吹“全盘西化”、大力进行文化输出,我国的民族文化显得消极被动,甚至被国外利用、否定和掠夺。

三、繁荣我国文化采取的措施。利用好新闻媒体,客观、公开地传达政府决策和反映社情民意。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完善文化站管理,努力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大力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丰富我国文学作品以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国家形象积累素材。

【第5题】五、请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35分) 要求:(1)用恰当的文字替换“让……大放异彩”中的省略号部分,是指构成一个完整具体的文章标题;(2)主题应与“给定资料”相关,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政策;(3)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4)字数800-1000字。(本题分值:35分)

我的答案:

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中国”这个词汇在国际上被频频提起的今天,世界将更多的好奇的目光投向有5000多年渊源的中华文化上。如何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为国家实力的增强添上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并不是主流文化,而当今国际文化的竞争又非常的激烈,强大的文化渐渐地影响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中华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危机。不断有中华文化被其它国家歪曲占为己有的新闻出现,中国国内外国文化流行到影响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审美观乃至汉语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华文化使其更加强大,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挖掘基层文化宝藏,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比较多样性,在基层往往埋藏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宝藏。北京牛街的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街巷狭窄,市政基础设施落后,低矮破旧的危房连成片的景象中其实埋藏着浓郁的穆斯林民族风情。在广阔中国的其它地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农村的风情民居就有山西窑洞、客家围屋、傣族竹楼、内蒙蒙古包等等,各有特色;特殊的地理风景也多在农村或者山区等基层,黄土地的大气、黑土地的肥沃、红土地的特别都是可以利用的基层文化宝藏。更不用说无数的历史文化宝藏也多在民间,基层文化开发的前景灿烂。

重视文化的商业价值,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中华文化有太多遗产都在中国动乱、贫困的历史特殊时期的消失了,非常让人痛心与惋惜。而今也有太多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继承人和缺乏发展资金而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为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掘文化的商业价值非常重要。多多利用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巨大宣传作用,使中华文化被中国大众和国际友人所了解所喜欢,比如产生巨大效应的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利用现在的先进高新技术辅助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比如在互联网商业的帮助下,传统手工艺品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买卖方便。

文化的大放异彩还离不开集体的智慧,所以政府的政策导向应该偏向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想法。不同地域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互相交流学习,使文化发展思路更科学。

奥运会的成功、莫言的获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相信经过我国从各方面的努力,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指日可待。

范文:

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树立良好形象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此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孔子学院的海外扩张等都反映了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骄人成绩,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落后,尤其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较大的“逆差”,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加大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使民族文化受到冲击;我国部分民众崇尚外来文化,年轻人随意简化汉字,破坏了我国文化的传统,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环境的恶化。因此,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中坚定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拒绝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通过立法限制外来文化的涌入,缓解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要求国内媒体必须担负起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职责,积极引导群众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促使群众的文化觉醒,转变群众崇尚外来文化的观念。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扭转“文化逆差”。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显得还击乏力,巨大的“文化逆差”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文化要发展光靠“保护主义”是不行的,必须寻求产业图强,才能在文化贸易中拥有自己的立锥之地。图强应该从基层文化建设开始,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大力保护和修复民俗古街、古建筑,打造民族文

化旅游产业;与此同时,应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逆差”。

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端午被申遗、“四大发明”被否定和掠夺,中国民族文化越来越多地被他国利用和掠夺。这反映了我国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此,必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际发展和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海外中资机构、孔子学院等团体组织承担更多的人文交流项目,积极推介本土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不单单只是为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中国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更是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脉,守护好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 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不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探求哲学和科学间的新秩序。”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独特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艺术教育实践当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不能用大学生活跃的直觉想象力来弥补的,在现实中会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所处的困境 1.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选择不成熟,自我辨别与分析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希望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认识五线谱,学习书法或绘画,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较低,这使得大学艺术教育弥补的可能性、视野的开阔性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各样新信息的冲击中,难以把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素养有机结合,难以把艺术知识同自身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最广泛地结合起来,难以使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艺术创新。 2.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对于如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尚未得到重视。我们知道,不管是大一的新生,还是研究生,其说、唱、舞、画等艺术冲动力都会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却千篇一律,大多只是开展了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的赏析课或西方的歌剧、舞剧的赏析课,并无实际操练的艺术实践形式,更说不上很好地把民族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使艺术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多样。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重要性的漠视,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不能遵循其在大学应有的规律,从而不能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与民族文化很好融汇的艺术学习环境。 3.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民族特性的表现,歌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棋艺等都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作者:朱先刚专业:环境工程学号:099044174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一个国家,其文化的深厚可想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使不容置疑的。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从先代那里继承并发展形成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地方是有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形成了一些对当代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部分,同时这份文化由于根深蒂固性我们的思维很难转变过来。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当中很深刻指出了我们的文化中的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 在郎教授看来我们的文化的有三大劣根性—— ①浮躁②投机取巧的心态③思维方式的僵化 同时我们文化里大爱文化的“潜藏性”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从古到今,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浮躁,喜欢投机取巧,人们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件事,我们很喜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且不说它

的真实性,虽然经过了文学家的渲染显得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浮躁心理,因为一个文学著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世界,文学著作有时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向往,我们期待奇迹的发生,就如在冬天里在湖北这个基本不可能没有东风的地区期待东风一样。还有我们有很多的谚语,“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宰牛刀”等,从中我们都能看出我们的浮躁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不自信的一面,我们很少去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一件事,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强烈,产品的更新亦是很快,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我们不可以对顾客说“不”!然而这种不自信是来自于我么的浮躁,我们不喜欢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我们有十拿九稳,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十拿十稳,也很需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竞争中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也就会增大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浮躁,我们还表现在我们的和多人喜欢跟潮流走,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有“一窝蜂”现象,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大家很容易跟风走。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时期,在岭南荔枝的产量比较少,但是市场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供不应求,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就开始种植,最后成为闻名当地的“荔枝大王”。当“荔枝大王”成功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向他学习,种植荔枝,在几年的时间里,当地荔枝种植面积增加了十几倍。最终导致“荔枝大王”也破产,老百姓也没赚到钱。还有在80年代各地竞相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导致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引发的彩电大

潍坊民俗文化弘扬与发展

潍坊民俗文化弘扬与发展 ——潍坊十笏园与潍坊风筝调研报告(一)十笏园的民俗文化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之称。 其中重要的文化有郑板桥专题陈列室,郑板桥专题陈列室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部分,除文字、实物外,还有郑板桥画像及塑像;第二部分重点陈列郑板桥在潍县遗留的碑刻,其中有郑氏撰文并书写的“城隍庙碑”原碑,院中还有一方石刻,是郑板桥所书“润格”,真隶相参,杂以行草,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第三部分陈列有郑板桥手迹以及文字图表等,介绍郑氏生平及艺术造诣;第四部分展出当代纪念和研究郑板桥的论文专著等。 其次是唐代铁佛造像,1962年在潍城区石佛寺出土,现存十笏园。据《潍县志稿》及碑刻记载,石佛寺在宋代以前名铁佛寺,铁佛寺毁,改建为石佛寺,铁佛遂埋于地下。铁佛像高3米,宽2米,约重5吨。下部及手部残毁,系分段排模铸造,体现了古代铸造艺人高超的铸造工艺。铁佛造像盘腿趺坐,左手端胸前,右手前伸,面部丰腴端庄,鼻端隆起,宽额丰腮,双目微合,面呈慈祥微笑状,美发高髻,穿博带式大衣,附璎珞,造型优美,体现出唐代典型艺术风格,是我国罕见的巨型铁佛造像。 十笏园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1)建立十笏园博物馆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她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如今,又是潍坊市文物陈列馆所,曾经是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 是集风雅文化、民俗旅游、商业文化、公共服务、传统民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是潍坊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聊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聊城市民俗文化产品调查报告 ——以东昌葫芦为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 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工艺品国内外市场前景越发广阔。因此我们为了解聊城当地民间工艺品的发展状况特意成立调查小组对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雕刻的现状、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聊城市东昌府区葫芦雕刻 调查目的:了解东昌葫芦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查阅图书 调查地点:聊城大学图书馆、聊城市文化局 调查人:孙华凤、姚春燕、徐玉娟 东昌葫芦雕刻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清末民初,主产地聊城市东昌府区。作品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帝王将相、八仙任务、才子佳人戏文为主,葫芦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艺术风格淳朴、雅典,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独特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基本情况 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制作工序主要有三道:一是煮熟后发酵去皮;二是在葫芦上面雕刻;三是上色。常用的工具有定格圆规、斜口刀等二、三十种之多。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 二、主要价值 独具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将会对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美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宝贵、长寿、子孙繁盛等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二是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无论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和完善、发展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地域的适宜性,质地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实不多见。。三是历史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是研究特定历史空间下东昌府区的工艺方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内容有效渠道。四是社会价值。东昌葫芦雕刻与群众的文化娱乐联系密切。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实验学校:大洼区东风学校 课题负责人:孟红 一、学校概况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8个,初中9个。有专任教师143人,学生人数900多人。近年来,全校教职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在学校班子的领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我校现有语文教师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科组教师团结协作,克难攻艰,乐学善教,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联通杯书信大赛,取得过较好的成绩。但在语文教改方面,目前还处于自发阶段,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还正在积极探索。 为使我校的语文教学有大的突破和改观,学校决定以教研促教学,提出“教研是教学工作的生产力”,于是我们承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七大语种之一。2005年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宣言》中写道:“21世纪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

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是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相当严重,并且有愈演愈裂的发展态势。在阅读方面,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阅读从内容到形成都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部分中学生不去认真品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而是醉心于《灌篮高手》、《乌龙堂》、《七龙珠》等卡通漫画。少数学生干脆放下书本,迷恋“韩剧”、流行歌曲、NBA或各种各样的“超级女声”。他们被这些文化现象弄得晕头转向,有时还对网上一些文化垃圾津津乐道。在写作方面,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也在背离传统文化。QQ 聊天、博客写作、bbs发贴、网上恋爱、飞鸽传书……代替了传统的纸和笔。“菜鸟”、“大虾”、“酱紫”、“7456”等等,花样繁多,表达随意的网络语言有时竞堂而皇之进入学生作文或偶像派少年作家的著作之中。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培养文化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责任,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到当前这种肤浅文化、粗俗文化泛滥成灾,我们要特别警惕“文化赤字”的出现,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浮躁、盲目、浅薄的文化环境之中,我们更不能让他在文化垃圾中成长。反之,这就是我们的失职,这就是犯罪。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灵魂。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全国上下围绕着新的课程标准,面对高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民族文化采风 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走访各地博物馆或采访当地群众,采集当地民谣、民俗,组织摄影、DV、撰写手记和采访心得等比赛,深入挖掘各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展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 时间:2012年6月---10月 活动二:民族文化书情 1、“翰墨书情”----书法绘画比赛 主要内容:以《诗经》等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书法、篆刻、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比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2年3月---7月 2、“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理解。 时间:2012年4月---6月 活动三:民族文化诵扬 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汉字魅力”----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评选大中小学“汉字传人”,打造汉字文化创意品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文字独特魅力。 时间:2012年3月---12月 2、“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主要内容: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组织本市广大师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大中小学生集体诵读比赛,培育师生读书习惯,营造阅读经典的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时间:2012年3月---12月 活动四:民族文化演绎 主要内容: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联演活动。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民俗特色,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形式演绎和展示民族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时间:2012年4月---12月 活动五:民族文化研讨 1、“名家眼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系列讲座 主要内容:结合读书文化节和博雅讲坛,开展名家巡讲活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变革、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12年3月---11月 2、“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论坛 主要内容:研究学校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学校教育内涵。 时间:2012年10月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这些年来,对压岁钱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其一,压岁钱数量不断攀升,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其二,孩子们常常不能把压岁钱用到正道上。其三,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这些批评很对,但是,如果因此倡导移风易俗、取消压岁钱,却也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压岁钱是一种民俗,它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分析,一种习俗之所以存在,肯定是因其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压岁钱承担了什么社会功能?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压岁钱的民俗世代留传,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借此民俗长幼同乐,现在有什么理由让这种民俗消亡呢?每个民族都有如何对待传统民俗的问题。美国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所以他们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自己的历史传统,如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日本人一年里要过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日本的大多数孩子都要行隆重的成年礼。这些节日、礼俗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可是在它们的发源地却早已不存在了。传统民俗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旦失去,就难于恢复。像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多半是外来的移民,所以当地的老风俗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在北京,过春节跟平时没有两样,腊八节、端午节、重阳节很少有人想得起来。可以说现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土家民族文化传承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土家民族文化传承》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中心学校《校本课 程开发实施中土家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亮”在它是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发实施的适合学校自身的课程,它为学生和教师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可以形成和凸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难就难在校本课程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去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扬弃,逐步找到一所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途径、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将课题研究有机地融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去,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课题,用课题研究的手段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可以使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共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长阳资丘,是土家文化三件宝——南曲、山歌、撒叶儿嗬的原生地。土家文化三件宝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活泼多样的艺术形式,不仅在传承土家文明,优化民族素质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今天已经直接在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许多本地民间艺人到“三峡民间艺术团”打工,成为土家民族文化打工新一族。因此,对于地处资丘的长阳白沙坪小学,五房岭小学、凉水寺希望小学来说,将土家文化三件宝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来开发实施,无论是从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课程资源角度来说,还是从学校的社会责任角度来说,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本地社会贤达,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知名民间文艺家,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副主席,资丘民族文化馆馆长田玉成历来重视和支持三校的的土家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各方面,采用各种形式给予热情支持。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如果说经济是硬件的话,那么民族文化就是软件;如果说经济是一辆汽车,那么经济就是他的发动机。一个只知道发展经济而不重视民族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没有道德支撑的市场注定是黑暗的,没有道德支撑的国家注定是混乱的,只有经济与文化相结合才能爆发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力量。 日前,曾与乡村诗人何畏谈及赚钱的目的,他说,退休后之所以继续工作,为的是能有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更广视野更高境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的一番话打开了我思索文化和经济关系的思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政治已然消亡,经济发展至极,人类追求什么?当然是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自由发展是所有人得以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而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精神的永恒。经济是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 文化与经济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低能耗、无污染、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等特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贡献就越大,占GDP的比重就越高。资料统计,目前美国各类文化产值约占GDP的25%,为美国第二大产业,意大利约为25%,日本约占17%,英国约为10%,而我国仅占3%,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家能源紧缺,倡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为我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发动机。 第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文化与经济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低能耗、无污染、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等特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贡献就越大,占GDP的比重就越高。资料统计,目前美国各类文化产值约占GDP的25%,为美国第二大产业,意大利约为25%,日本约占17%,英国约为10%,而我国仅占3%,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家能源紧缺,倡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为我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发动机。 企业文化的出现也足以证明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功的现代企业往往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核心软件,通过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感染力亲和力聚集人心,创造富含着企业文化形象的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兼并或广告宣传大都在文化层面上展开。

民俗文化发展与现状

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保护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目录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1.2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3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 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 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 3.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 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 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 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 3.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论

摘要 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关键词 黔东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保护,发展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loreCulture ------The Southeast Qian’s Miao and Dong Of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bstract Folklore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which is produced by adhering to people’s life, habit, emotion and belief,and it strengthen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enhances national spirit and models national character.The expl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brings huge economic benefits , at the same time, folklore culture has been destroyed. More and more people catch eyes on th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e.In the beautiful Southeast Qian, there are many minorities such as Miao, Dong and so on. Simple and mystery folklore cultures are colorful. It has been a hot point of exploring folklore tourism. Howerer, with the exp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u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folklore culture in Southeast Qian aslo encounters 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e villages of folklore tourism , healthy inheritance of folklore culture is being

《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校本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侧重满足学生多样性、差异性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努力开发的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一类课程。为此,在区教研室、区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尝试开发校本课程,以“让爱传承”为核心,以“走进传统文化,做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全员参与建设,关注教育价值”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让爱传承·锦绣校园天地宽”系列校本教材。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政策依据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纲要强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二)需求依据 1.学校需求 学校坚持走“继承、借鉴、创新、超越”发展之路,确立了“高质量,有特色,塑名校,创品牌”的奋斗目标,以“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让爱传承”,力争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我们认为,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性的成长,更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 2.教师需求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要力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需要会编书。教师通过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可以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在校本教材开发和编写中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持肯定和欢迎态度,绝大多数老师有明显的认同感和期待感。 3.学生需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化素养非常欠缺。仅靠学科课程很难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道德修养不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等等。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xx意识有待加强。 (三)资源依据 1.丰厚的传统文化溢满校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