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导论:

1、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涉及生物

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

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酸雨蔓延

⑤森林锐减

⑥土地荒漠化

⑦大气污染

⑧水污染

⑨海洋污染

⑩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

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

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

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

①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②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

⑤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林分的概念: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

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

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②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

同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2)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一现象称为森林分布

的垂直地带性。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

射增强。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变化的结果就形成了山地森林的垂直变化,即森林的垂

直地带性。森林的垂直带谱以山地垂直地带性最为完整。

5、世界主要森林类型以及地理分布:

(1)针叶林:指北方针叶林,也叫泰加林,包括欧洲寒温带针叶林、东亚寒温带针叶林和北美寒带针叶林、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带也有分布。

(2)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暖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群落类型。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新西

兰也有分布。我国主要有东北南部、华北地区。

(3)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雨的亚热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称常绿阔叶林或樟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在欧亚大陆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朝鲜和日本的南部,在美

洲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和南美的智力、阿根廷、巴西和玻利维亚,非洲的东南沿

海,澳大利亚东岸。

(5)季雨林:分布东南亚地区及南美和非洲。

(6)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的热带。主要有:印度马来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到达我国西双版纳和海南岛;非洲雨林群系主要

分布于刚果盆地;美洲雨林群系,南美洲亚马逊和两侧盆地。

(7)红树林:东方红树林、西方红树林,终年常绿现象。

(8)热带旱原林:小而多刺的植物。

6、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的影响:

(1)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①目前把大气成分中水汽、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以及由人类活动产

生的新的大气成分,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六氟化

硫、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一系列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的这

些大气成分流称温室气体。

②温室效应:把由温室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

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主要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①水汽:水汽是大气中含量最高、温室效应最强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生物体呼吸、燃烧及其死后分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及其水泥生产过程中都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这些过程构成了大气总二氧化碳

的源,一般情况下海洋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汇。

③甲烷:每个甲烷分子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二氧化碳的10倍多。

④氧化亚氯:氧化亚氯在平流层被光解是氧化亚氯在大气中唯一的汇。

(3)碳循环:地球上的碳库主要有4种,即大气、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和岩石圈碳库。

三、主要森林树种概述:

1、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变

异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则是改良生物品质的源泉。

2、(1)森林多样性的特点:

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③物种的多样性

④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意义:

①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经营的源泉

②生物多样性是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标志

③生物多样性是持续林业发展的保证,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发展的需要

3、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

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②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人类对森林的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这种毁灭性

的干预导致的环境巨大变化使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生存的生境,沦落到灭

绝的境地。

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④环境污染。

⑤外来种引入,法制不健全。

⑥自然灾害。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

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

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资金投入;

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

5、重要的森林树种:

①马尾松(松科、松属):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富含松脂;

②火炬松(松科、松属):立木富含松脂,可采割加工成松香,质量较高;

③杉木(杉科、杉木属):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用材树种之一;

④白杨树:常用的繁殖方法:埋条、扦插,分布较广;

⑤白花泡桐(玄参科、泡桐属):常用的繁殖方法:埋条、根蘖;

⑥毛竹(禾本科、刚竹属):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区是毛竹分布的中心,约

占全国毛竹总面积的3/5,是我国毛竹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森林的功能:

1、我国的生态环境:

①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②水土流失严重、地力衰退明显;

③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

④森林资源量少质低;

⑤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严峻挑战;

⑥水资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

⑦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发生频繁。

2、森林的效益:

(1)内涵:森林功能中种种使用价值的体现构成了森林的多种效用,在森林效用中,对人类社会有用的森林效益称为森林效益。

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森林的直接效益:

①木材:我国木材生产分布不均,重要的木材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北的黑龙江、吉

林、内蒙古、云南以及东部地区的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

②其他林副产品:我国的油茶的中心产区主要是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

我国松树种类繁多,其中可以食用的主要有红松、华山松、白皮松的种子等;

我国的樟油、樟脑产量占全世界总量大额90%,居世界首位。

我国桐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

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红松以及火炬松都是生产松脂的树种。其中马尾松

是我国主要的产脂树种,树脂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

(3)森林的间接效益;

①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A、林冠截流,指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滞留的现象,减轻雨水对土

壤的侵蚀;

B、林地死地被物层的作用:森林死地被物层通常是覆盖在林地表面的枯枝落

叶、落花落果以及其他动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涵

养水源保持水土;

C、林地土壤的水文效应:森林土壤孔隙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为林地水分

渗透、蓄积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调节温度和影响降水:

A、对气温的影响:降低林地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缩小年温差和日温差,

使其温度的变化幅度降低;

B、对降水等的影响:森林能够增加水平降水。

③防风固沙的作用:

A、林地降低风速的作用;

B、林地防风减灾的作用;

C、林地的增产作用;

④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A、吸碳放氧的作用;

B、吸尘的作用;

C、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大叶黄杨、山茶、夹竹桃、广玉兰、泡桐、罗汉松、

喜树等则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具有较强的抗性;丁香、女贞、泡桐、梧桐、

大叶黄杨、夹竹桃等对氟化物具有较强的抗性;地衣、苜蓿、荞麦、湿地

松等对氟化物非常敏感;就树有毒气的抗性而言,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⑤森林的杀菌作用:在城市绿化树种中,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的树种有圆柏、柏

木、白皮松、雪松、柳松、橙、柠檬、茉莉、复叶槭、稠李、黑胡桃、柠檬桉、

悬铃木、紫薇等。

⑥降低噪音的功能。

⑦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

问题。

A、森林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质保证;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种类为形形色色的遗传基因提供了载体。

3、森林功能和效益设计量和评价指标的内容:

①生态效益指标: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防风固沙、改善大气质

量、维护土地生产力;

②社会效益指标:社会进步系数、区域内就业人数的增加、健康水平的提高、精神满

足程度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结构的状况、犯罪率的减少等。

五、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

1、林木遗传控制:

(1)良种选育是应用遗传学原理选育和繁殖林木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材料的林木遗传改良工作,其内容包括林木遗传理论、林木育种和良种繁育三方面。

(2)选择是林木改良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3)林木引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来树种称为引种。

影响引种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现实生态条件:温度、降水和湿度、光照、土壤、风等;

②历史生态条件:生态历史愈复杂,其引种栽培的适应性就愈广泛;

③不同生态型:生态型一般可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共栖生态型。

(4)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对遗传基础不同的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类型或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的人工交配。

①杂交育种的制定目标:

A、改善品质;

B、增强抗性。

②杂交亲本的选择:

A、考虑育种的主要目的:若育种的主要目的是速生丰产,就必须选择速生的

亲本材料;若是抗病、抗旱,则应选择抗病、抗旱的树种作为亲本。

B、亲本双方优缺点能互补,双亲具有育种的目标所要求的性状:选优点多缺

点少的,亲本双方优缺点能互补,绝不可有共同的缺点。

C、选择亲本考虑生态适应性:亲本的生态型不同,非加性效应越大,后代的

适应性较广,容易从后代中选出适应性强的优良杂种。

2、树木的良种繁育:树木良种基地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园。

(1)母树林:选择优良林分并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措施而营建的,其目的是提供遗传品质较好的树木种子;母树林应建立在与造林地气候相近的地段,且土壤肥

沃、地处背风向阳位置;母树林年龄应为壮龄林,以便生产大量种子;同时,

母树林应选在交通方便地段,以便经营管理;主要经营措施是疏伐、施肥、灌

溉和土壤耕作。

(2)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和家系营建而成,是以生产优良种子为目的特种种植园;要求面积集中,管理方便,开花结实早,遗传品质优良,遗传增益高,

种子产量大,是目前世界林木良种基地的发展方向。

经营管理措施:

①补植、补接和剪砧;

②土壤管理;

③树体管理;

④辅助授粉。

(3)采穗园:是以优树或良无性系作为材料,为林业生产提供优质种条和接穗的场圃;应建立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段;要求:使

用的材料必须是来自遗传性良好的植株,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品系的纯度防

止不同品系混杂,能连续多年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无性繁殖材料,提供的种条

没有因位置的效应而产生非遗传性变异;繁殖方法简便,繁殖系数高,生产成

本低。

经营措施:土壤管理、抹芽、种子更新、促萌及无性系保纯、病虫防止和建立

技术档案等。

3、林木良种生产经营:林木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树木种子。

(1)种子成熟:确定采种期主要以形态成熟为依据。

①球果类:果鳞干燥、硬化、微裂、变色(绿变黄),松、柏、杉类树种;

②干果类:果皮由绿色转变为黄、褐或紫黑色,果皮干燥,硬化,有开裂和不开

裂两类;

③肉质果类:果皮软化、变色,包括浆果、核果和肉质果。

(2)种子的贮藏:

①影响因素:

A、内在的:种皮结构、内含物构成、种子含水量以及种子成熟度等;

B、外部条件: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通气条件及生物因子。

②方法:

A、干藏:将充分干燥后的种子置于干燥环境中贮藏;

B、湿藏:将种子放置于湿润、低温、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贮藏,层积沙藏法、

堆藏法。

(3)绝对含水率:(测定样品烘干前重-干后重)/干后重×100%

4、营养繁殖育苗培育优点:

①能保证母本的优良性状是良种繁育的重要途径;

②能提早开花结实;

③适用母树少、结实少、种子繁育困难的树种。

5、插根育苗:是把具有根蘖能力树种的根段插入或埋入育苗基质中使之产生不定芽不定根

进而发育成新植株的育苗方法,适宜于根蘖性强而枝插不易成活的树种。

①根穗的采集、裁制与贮藏等;

②扦插:可秋插或春插为主,清明前后,可分为平埋或斜插;

③插后灌溉:一般插后不需灌水,严重干旱时,可行侧方灌水,灌后封上。

6、容器育苗:指利用各种能装营养土的容器培育苗木。

(1)优点:

①节省土地,便于工厂化生产,缩短育苗期;

②避免了由起苗到栽植各环节中苗木损伤和失水,提高造材成活率,没有缓苗期;

③造林季节不受限制。

(2)缺点:

①苗木产量低;

②若使用小容器育苗,苗木质量差,根系不发达;

③容器育苗成本高;

④对造林地整地、除草要求高。

7、苗木分级:生产上采用的苗木分级依据是苗高、地径和根系,一般分为3级:合格苗、

幼苗和废苗。

六、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

1、林木生长类型:通常根据林木在年生长周期中高生长期的长短,树种可分为两类:前期

生长型和后期生长型。

(1)前期生长型:也称春季生长型,这种树的高生长期及侧枝延长生长期限短,通常为1~3个月;只有一次生长,少数具有2次生长,如马尾松、银杏、板栗、

核桃等。

(2)全期生长型:这类树种的高生长在整个生长期内不断生长,通常北方地区3~6个月,南方地区6~9个月。年周期中可出现1~2个长生长期,如杉木、杨、柳、

榆、槐、泡桐等。

2、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多的国家,人工林面积5.33×10^7km2,超过世界人口总面积的?。

3、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途径:

①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根据具体条件因树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育林树种;

②遗传改良: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③林分结构调整;

④立地的选择和调整:顺应自然、生态经济平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林种规划: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按功能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

薪炭林、特种用途5类。

①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林护牧、涵养水源、护堤防浪、保持水土等防

护效益为目的的森林。

②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发展专用用材林是世界林业发展

的趋势。

③经济林:其特点是周期性短、效益高、适于农户经营。

④薪炭林:以生产木质材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⑤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生产繁殖材料为目的的森林。

5、树种选择:

(1)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适地适树原则;

②经济原则;

③生态原则;

④造林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和栽培历史、苗木来源、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

技术等。

(2)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①用材林: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可持续;

②经济林:优质、丰产、早实;

③防护林:不同的防护林对树种的要求略有不同。

a)农村防护林:抗风力强、枝繁叶茂、树冠狭窄、树体高达、寿命长、

生长稳定;深根性、侧根相对不发达,经济价值高,与农作物没有共

同的病虫害。

b)水土保持林: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根蘖性强、生长迅速、能够密植;

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分解、改土护土能力好。

c)防风固沙林:侧根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和地表高温,耐沙割、

沙埋、落叶丰富易分解。

④薪炭及能源林: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木材密度高、易燃烧、热值高,具

备萌蘖更新能力,能适应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兼顾防护效益。

⑤环境保护和风景林:对污染物抵抗性能强且能吸收污染物。

6、适地适树:即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适地适树的标准:定性标准——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①立地指数;②平均材积生产量;③立地期望值。

(2)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①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

②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

③选择和改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7、混交林的特点:

①可提高林产品数量和质量;

②充分利用和改善立地条件;

③增强林分稳定性;

④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8、造林整地:

(1)全面整地;

(2)带状整地:水平带状整地;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水平沟整地;撩壕整地;高垄整地;犁沟整地;

(3)块状整地;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高台整地;块状整地;

(4)穴状整地是应用最灵活的整地方式。

9、混交树种的选择:

(1)条件:

①混交树种应与主要树种在生态位上尽可能互补,即混交树种具有与主要树

种不同的生态要求,不同的生长特点和根型;

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美化效果和抗火能力;

③不应与主要树种有共同的病虫害;

④具有萌芽能力强,繁殖容易,以便在采种育苗、造林更新及调节种间关系

后仍有恢复成林的可能;

⑤其成熟期最好与目的树种一致,以降低生产成本。

(2)方式:①株间混交;②带状混交;③行间混交;④块状混交;⑤植生组混交;⑥星状混交。

10、森林抚育采伐:

(1)目的:

①按经营目的调整树种组成;

②淘汰劣质林木,提高林分质量;

③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④缩短培育期,提高木材总利用量;

⑤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抗逆性,同时降低森林火灾发生可能性。

(2)种类:

①透光抚育:方法包括——全面抚育、带状抚育、团状抚育;

②生长期抚育:分类——下层抚育法;上层抚育法;综合抚育法;机械抚育

法。

③卫生伐。

11、次生林:是在原始林经采伐利用,火灾及其他灾害等严重破坏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

落。

(1)特点:

①组成树种种类单纯;

②无性起源的林分多;

③林木早起生长迅速,但衰退早;

④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林分呈镶嵌分布;

⑤林分稳定性差,多病虫灾。

12、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

条件的地区,通过不同形式的封禁,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和辅以抚育管理等措施来逐步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分类:全封、半封、轮封。

13、森林采伐更新的概念:森林成熟以后,木材的生长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防护性能趋于

减弱,应进行采伐利用(通常称为森林采伐)

目的:获取木材;改善、提高森林的各种有益效能。

七、森林健康:

1、概念:指某一森林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

伐等)的影响不会威胁到该森林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1)实质:通过对森林的科学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使森林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多种自

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在和将来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

品和多服务的需要,使其最大、最充分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①森林火灾②气象灾害③土地退化④植被破坏⑤有害生物⑥环境污染⑦都市化扩展⑧森林管理较差

2、森林病害的防治方法:

(1)病害检疫:为防止危险性病害的国际间或国内地区间的人为传播;

(2)营林技术防治:

①优点:既不产生药害又不污染环境,通常还能促进林木的生长;

②缺点:收益缓慢,不宜作应急之用。

(3)化学防治:

①优点:适用范围广、收效快、简便易行;

②缺点:连续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不当,人、畜、植物易受毒害。

(4)物理治疗:(使用方便、无污染)

①种苗消毒②土壤处理③病株治疗

(5)选育抗病品种

(6)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3、主要森林有害植物:

①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东北部,耐寒、耐旱、喜阳光充足和凉爽干燥环境;

②紫茎泽兰:原产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

③薇甘菊: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

4、森林火灾的种类:

(1)按照林火蔓延特点分为2大类:①非连续性蔓延②连续性蔓延:依据林火燃烧部位分布——林冠火、地表火、地下火。

(2)按蔓延速度分:慢速火(小于2m/min)、中速火(2.1~20m/min)、快速火(大于20m/min)。

八、森林生态工程建设: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是生态工程的一个分支,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

态控制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林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一个生物种群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

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播功能的统一体。

(2)生态平衡: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

动态平衡之中。

标志:①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和收入必须相对平衡;②在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

和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否则食物链断裂,就导致生态系统衰退或破坏;

③生物种类和树木相对稳定。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②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④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化规律;⑤环

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3、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1)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人口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物资要素、资金要素和

科技要素。

②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指具有一定生态经济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在外部环境作

用和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是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复合的结果,

外在表现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净化还原功能。

(2)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3)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与统一,是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的综合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之比。

4、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①三个层次:

a、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

b、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

c、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

②取得成果:

a、工程区内森林资源明显增加;

b、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c、林区企业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d、林区内人口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大缓解。

(2)退耕还林工程:

①背景: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并呈现不断恶

化的趋势,加剧了自然灾害,加大了受灾地区的贫困程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②范围: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地荒山荒地改造。

②效果:a、工程区森林资源稳定增长;b、退耕还林工程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3)京津风沙源治理:

①改善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生态状况;

②各地在实施荒山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等项目中,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优

化养业结构,一批附加值高的经济林产业、高校畜牧养殖业初具规模。

(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①“三北”防护林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改善环境;

怎样确定课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确定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之“纲”教材的编排大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加深,从中引出新知识。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之“纲”,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纲举目张,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要认真分析教材。 例如:在进行《七色光》这节课是我们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0课第1课时。 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光的传播、光的色散与合成设计了四课内容。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物体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线路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本课教学内容从光的折射角度设计了“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和“制造彩虹”两个活动,从光的合成角度设计了“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活动。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和“制造彩虹”部分。

然后进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半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仅限于表象化的认识,对于探究实验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勤于探究、勇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本部分内容原为小学自然学科五年级的课程,现在前移到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则性的要求,学生只要大体了解即可,而对折射的概念也不要求具体掌握,对折射的角度不再进行深入的探究。 然后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而难点在于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为了有效的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我在课前从实验器材到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示范引领、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趣味比赛等多种形式,以此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彩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样的?”导入教学,然后引导进行讨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在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演示、讲解后,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继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彩虹。最后,通过旋转陀螺比赛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白光由七

林学概论期末重点

第一章导论 1.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物 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学科,包括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基本理论和科学体系。 2.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及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 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 1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2森林的特征: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 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林分: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4森林分布的地段性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植被分布的三相地带性。5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种类成分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林内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发达。 乔木具板状根,林木常有老茎生花现象。 一年四季都有树木开花结果,季相不明显。 6温室效应:把气体的浓度在大气层中的增高而使地球表面大气的年平均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概述 1 森林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增长②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③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④外来种引入 ⑤环境污染⑥自然灾害 2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对策? ①建立健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②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工作④加大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 ⑤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原理指导人类的行动 3白花泡桐:埋条繁殖,根蘖繁殖

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制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小学数学的实践,我特制定如下的重难点的依据。 1 、教材和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2 、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新的软件模块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林学概论》考试复习 母树林是以大量生产播种品质和遗传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的林木种子的林分。生物肥料是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苗木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肥料。 种子园是由优树的无性系或家系组建的,以大量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种子的休眠是指种子由于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不能立即发芽或发芽 良种采穗圃是为优良无性系造林提供插条和种根的采穗圃。困难的自然现象。种子休眠有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2种类型。强迫休眠。由于得不到母树林改建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去劣疏伐。种子发芽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而不能立即发芽。生理休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年积温较高、有适度的降水、避免灾害性气候频发地区; 眠。种子成熟后,即使给予一般的温度、水分、氧气也不能很快发芽或发芽很少。造?地形要平缓、开阔、向阳、面积较大;?土壤要土层厚、肥力中等、透气排水好、 成生理休眠的原因很,如:?种皮构造?种胚状况?抑制物质多酸碱性适宜该树种、有灌溉条件等;?园址周围应该与同种其他林分有一定的花粉 苗圃常用肥料的种类其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3类隔离距离;?交通方便,有充足的季节性劳力来源。 在苗圃中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施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追肥是基肥和种肥的补充。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无性系种子园营建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整地、确定栽植密度、 插穗生根的类型:?皮部生根。?愈合组织生。根合理配置无性系、繁殖材料准备(嫁接)和定植等。

影响插穗成活的主要原:因(1)内在因素。 ?树种的遗传性。?母树状况及枝条的良种采穗圃的建立,一个良种采穗圃通常为特定的林业生产单位(林场或苗圃)服年龄。?枝条部位和发育状况。?插穗长度与粗度。(2)外界条件。?土壤温度 ?务,面积大小要适当,一般为育苗面积的1,10左右。建圃用地条件一般与育苗地土壤湿度?土壤的通气条件。相同,要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便于排灌,交通便利,劳力充足,通常 苗木质量的评定和表示方法:一般将苗木分成?、?和?级苗3个等级,?、?是合建在苗圃附近以方便繁殖材料供应。为便于管理和枝、根采集,圃地按品种或无性格苗,?级苗是不合格苗,进行分级时以地径为主要分级指标,苗高为次要指标。系分区,同一品种或无性系的植株集中种植在一小区内。采条母树的株行距以利于高床:指床面高出步道的苗床,优点,足排水良好,增加肥土层厚度,步道可用于种条生产和管理为准,树种间有所不同,一般在1 m×1 m内。采条母树的繁殖方式 侧方灌溉和排水,床面不易板结,能提高土壤温度,缺点是做床费工成本高。以埋根、扦插为主。为利于种条的大量生产,采条母树多培养成丛枝式树型,根据低床:指床面低于步道的苗床,优点是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便于灌溉,但灌水后易使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培养的树型也可以有所不同。 土壤后易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灌溉方法: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种子成熟:当种胚成长发育成有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等部分,具有发芽能力时。容器育苗的意义和技术:1.提高造林成活率2.造林季节不受限制3.节省种子4.育苗周生理成熟:种胚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时。 期短5.便于育苗全过程机械化。形态成熟: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降苗木出圃有哪几个环节,起苗、分级、产量统计和包装运输。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教学流程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听随堂课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有内容来不及上,导致拖堂;有的是整堂课的气氛很平淡,缺少层次感;再有就是环节很多,上课像赶时间。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更具体的讲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参考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

林学概论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林学、林业、森林的定义?林学的研究对象?森林资源的主体?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影响森林类型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世界森林资源的类型?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手段?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温室效应?联合国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碳源?碳汇?碳汇交易?植物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法?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植物检索表的种类?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藻类植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总初级生产量?生物量?食物链及其类型?物质循环的类型?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良种?苗圃的类型?种子消毒常用试剂?种子催芽的概念?催芽的方法?苗床育苗方式?播前土壤处理方法?播种方法?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过程(阶段)?苗木越冬死亡的原因?苗木防寒措施?扦插生根的机理?扦插成活的关键?插穗生根的类型?嫁接方法?影响移植苗成活的关键因子?苗木假植的作用?种子品质包括?种批概念?净度?发芽率?种子休眠的类型?种子休眠的原因(课件)?种子贮藏方法及其条件?种子的成熟过程包括?生理成熟概念?采种方法?种子调制的概念?种子安全含水量?种子生活力鉴定方法?种子干燥方法?自然干燥方法包括?林木群体生长发育阶段?森林生产力概念?立地条件、立地质量?基准年龄?立地类型?森林的立地因子包括?立地分类?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林种?森林按功能分几类?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适地适树的概念?林分结构概念?林分结构包括?林分密度?造林密度作用规律?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种植点配置方式?树种组成概念?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混交林中的树种依其作用分?混交类型和混交方法有哪些?混交比例?造林整地方式?造林方法包括?影响苗木栽植成活的关键因子是?播种方法?分殖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森林虫害的类型?森林虫害的防治措施?植物病原物传播途径? 二、简述题 1.简述层积催芽的作用? 2.简述影响种子生活力的外界因素?内部因素? 3.简述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4.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6.混交林的特点?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课讲稿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就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这是由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之中,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数学重点”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育人系统(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林学概论课程重点 第一章概述 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我国森林法关于森林的概念:指土地面积≥0.0667hm2(1亩),郁闭度≥0.2,离地生长高度≥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且行距≤4m或冠幅投影宽度≥10m的林带。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第二章森林及其分布 森林的组成:森林植物、森林动物、森林微生物和林地。 森林的种类: 根据起源:天然林、人工林 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原始森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根据树叶形状:针叶林、阔叶林 根据林木组成:混交林、纯林 根据用途: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林木;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 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功能系统。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结构复杂、 生物量高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2、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3、稳定性相对较高 4、生产力相对较高 5、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林分: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具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根据成熟度林分分为:幼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我国森林的纬度地带性:寒温带针叶林带(大兴安岭)——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华南) 第三章主要森林树种简介 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多种多样的活有机体和生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森林地段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物种之间协同、竞争的关系,体系内能流、物流的循环,体系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内的协调及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正是这种协调和统一,使得系统稳定。 森林内非常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和农田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这也是混交林比纯林更加稳定的原因所在。混交树种越多,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越不易受外界影响。 2)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森林是一座庞大的基因库,森林中形形色色的生物防治是各种遗传基因的外在表现。目前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约170万种,其中森林内物种占60%以上。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林学概论》考试大纲 (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00分) 一、考试大纲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马履一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学概论》编制而成。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林木良种生产 1母树林的疏伐改建技术 母树林的概念。 1.1母树林的林分选择 1.2选留母树与疏伐改建技术 2林木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 种子园的概念。 2.1种子园及其主要类别 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的概念。 2.2园址选择与规划设计 2.3无性系种子园营建 种子园的营建、栽植密度的确定、无性系间的配置、苗木准备、整地与定植。 2.4种子园管理 3良种采穗圃 采穗圃、良种采穗圃的概念。 3.1良种采穗圃的建立 3.2良种采穗圃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 1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基础 1.1林木结实间隔期与种子生产的关系 丰年(或大年)、欠年(或小年)、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概念。形成林木结实间隔期的主要原因、缩小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措施。 1.2种子成熟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种子成熟的概念。 1.2.1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2形态成熟 形态成熟的概念和特点。与种子采集和贮藏的关系。 1.2.3种子成熟的外部特征 1.3林木种实类型与种实调制 球果类、干果类、肉质果类。 1.4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1.4.1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 树种特性与寿命(种皮结构、种子内含物、种子含水量)、种子成熟度和健康状况。 1.4.2影响种子生命力的环境因素 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气条件、生物因子。 2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技术 2.1种子采集技术 2.1.1制定采种期的原则 2.1.2采种方法 树上采集、地面收集和伐倒木上采集等方法的具体内容。 2.1.3种子登记 2.2林木种实调制技术 林木种实调制的概念。 2.2.1球果的脱粒 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加热干燥法的具体内容。 2.2.2干果类的调制 2.2.3肉质果类的调制 2.2.4净种及种粒分级 2.3种子贮藏技术 2.3.1干藏法 干藏的概念、普通干藏法和密封干藏法。 2.3.2湿藏法 湿藏的概念、湿藏方法。 第三章苗木培育 1苗木培育的理论基础 1.1苗圃土壤耕作的作用 1.2苗圃常用肥料种类与施肥的意义 施肥的概念。 1.2.1肥料的种类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与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光学参数与成像特性、平面与平面镜成像系统、光学系统中的成像光束限制、光度学相关概念及应用、像差理论以及典型光学系统等内容,注重论述光学原理的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大量实例。各章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 第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原理 重点:光程概念、马吕斯定律、费马原理、完善成像概念及条件、物像虚实判断、光的全反射条件、折射定律及反射定律的证明方法、光学计算中的符号规则、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放大率及物像位置关系、过渡公式(转面公式)以及拉赫不变量的物理意义等。 难点:以积分的方式理解费马原理、掌握应用光学中马吕斯定律与物理光学中马吕斯定律的区别、单个折射面及反射面的成像公式、放大率公式、过渡公式。 解决办法:理解好费马原理表达的物理意义,掌握应用光学与物理光学研究内容的区别,同时鼓励学生对书本中的重点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推导,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第二章共轴球面系统的物像关系 重点:理想光学系统的共线成像理论、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概念及特点、利用光学系统基点和基面特点作图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牛顿公式及高斯公式、解析法求解物像位置与大小、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公式(轴向放大率、角放大率以及垂轴放大率)及其相互关系、多个理想光学系统组合分析与计算、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与焦距公式。 难点:图解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解析法求解理想光学系统中物像关系、高斯公式和牛顿公式的准确应用、多光组组合成像公式、光焦度概念、薄透镜与厚透镜的光焦度公式。 解决办法:充分理解理想光学系统中基点和基面特性,并学会用多种作图方法尝试解题;

林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导论: 1、林学:林学是研究森林及其与森林有关的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经营的学科。涉及生物 学、物理学、经营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的综合而复杂的科学。 研究对象:森林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因子、森林生态群落。 2、林业:指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 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 3、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酸雨蔓延 ⑤森林锐减 ⑥土地荒漠化 ⑦大气污染 ⑧水污染 ⑨海洋污染 ⑩危险性废弃物越境转移 4、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砍伐林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柴、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等。 5、我国林业的现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为18.2%,仅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2005年公布)。 二、森林及其分布: 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的木本植 物群落,同是也包括其他生物在受环境的制约同是又影响或改造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2、森林的特征: ①结构复杂,生物种类多,林产品丰富 ②体积庞大,寿命长久,对环境的影响力巨大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对较高 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相对较高 ⑤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林分的概念:林分指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单纯林多半是在生境较差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混交林通常是在生境较好的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林或人工林。 4、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导致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多 样化的主要因子)。 (1)水平地带性: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条件在纬度上有规律的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到 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主要由纬度的热量差异所致。 ②经度地带性: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由沿海到陆降水量一般逐渐减少,因此在同 一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2)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大山体的森林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一现象称为森林分布 的垂直地带性。在一定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范文

.. . … . word.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学习指南】 一.本章是全书的基础,所以要透切理解本章所介绍的基本概念,例如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Amdahl 定律,CPU 性能公式,局部性原理,MIPS 定义,MFLOPS 定义等等。 1.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按功能划分为多级层次结构。 2. 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软件,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件、硬件界面的确定,即哪些功能由软件完成,哪些功能由硬件完成。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的界面;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3.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1) 通常把计算机系统按照其性能和价格的综合指标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 微型等。 (2) 按用途可分为科学计算、事务处理、实时控制、家用等。 (3) 按处理机个数和种类,可分为单处理机、多处理机、并行处理机、关联处理机、 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SMP (对称多处理机)、MPP (大规模并行处理 机)、机群系统等。 (4) Flynn 分类法。按照指令流和数据流的不同组织方式,将计算机系统结构分为以下 四类: ?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 (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 (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 (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stream ) ?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stream ) (5)式分类法。提出用最大并行度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分类。分为: ? 字串位串WSBS (Word Serial and Bit Serial ) ? 字并位串WPBS (Word Parallel and Bit Serial ) ? 字串位并WSBP (Word Serial and Bit Parallel ) ? 字并位并WPBP (Word Parallel and Bit Parallel )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原理 (1) 加快经常性事件的速度(Make the common case fast)。 (2) Amdahl 定律:系统中某一部件由于采用某种更快的执行方式后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与这种执行方式的使用频率或占总执行时间的比例有关。 Fe 表示(改进前可改进部分占用的时间)/(改进前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Se 表示(改进前改进部分的执行时间)/(改进后改进部分的执行时间),则: ? 改进后的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为: )1(0Se Fe Fe T T n +-=, 其中0T 为改进前的整个任务的执行时间。 ? 改进后的整个系统加速比为:

林学概论

1、林业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内涵“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事业。”“经营培育用材林的生产事业。” 上述引证说明人们多把林业看作为挖坑栽树,伐木砍树的产业,忽视林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效益。中国林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辽阔国土,治理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使命。 2、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科学。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括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多学科。 3、林学在国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国家学科分类共13个,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林学是农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农学涵盖8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作物学、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 4、林学的二级学科

林学的二级学科有7个: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 6、林学专业开设情况 全国开设林学本科专业的院校40所左右,实力最强的当属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其次有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以上8所大学的林学都是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单位,同时也都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综合实力较强。 浙江林学院西南林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 7、和林业有关的专业 本科专业: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消防工程。 植物保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 研究生专业: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植物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工加工工程。 [摘要] 从解放后,我国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此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林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考点大全

林业:林业是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等多种效益的社会生产部门。 林学:林学是研究与林业生产有关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森林和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林分:林分是指内部特征一致,与周围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地段。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 植物的双命名法:目前统一采用的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命名法:属名+种加词(种名或种区别词)+定名人(属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种全为小写)桃树Prunus persica Batsch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 春化作用:春化作用指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是两年生植物和一年生冬性植物成花的常见生理现象。 种群: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也称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功能单位称为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 五大成土因素:气候-climate、母质-parent material、生物-biology、地形-topography、时间-time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土壤剖面是土壤发育的结果。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发生层次,其特定的性质和组成反映在土壤剖面上。 引种:把树种从原有分布区扩展栽植到分布区外,或栽植外来树种。 乡土树种:当某一树种在该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 种源:即种子的产地,指某一树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采集地区。 母树林:又叫种子林,是在现有优良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选择比较好的林分,经过采用恰当的经营管理措施,以专门生产品质优良的林木种子的林分。 种子园: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采穗园: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实生苗:利用树木种子作为繁殖材料在田间通过播种的方式培育的苗木。 催芽:

小学科学各课重难点

五(上)年级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⒈种子发芽实验(一) 重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的过程,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思维。 ⒉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⒊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坚持观察,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意识到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⒋蚯蚓的选择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对环境的选择。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⒌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⒍做一个生态瓶 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⒎改变生态瓶 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⒏维护生态平衡 重点:能够分析、推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知道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第二单元光 ⒈光和影 重点:研究光和影的关系。 难点: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有理由地表述光和影的关系。 ⒉下的影子 重点:观察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难点:对观察记录的整理并有所发现 ⒊光是怎样传播的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难点:寻找多重证据来证实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⒋光的反射 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难点:描述光遇到障碍物后的传播路线。解释人的眼睛是怎样看到景物的。 ⒌光与热 重点:光越强热量越多。 难点: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得到有效的实验数据。 ⒍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重点:两个对比实验,认识物体的颜色、照射的角度与物体吸热本领的关系。 难点: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并用数据说明物体的颜色、照射的角度与物体吸热本领的关系。 ⒎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重点: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⒏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重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教学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⒈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能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⒉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重点:火山、地震和板块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

林学概论思考题参考复习资料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试 卷 课程 林学概论参考答案 2010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一、 名词解释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集合体)。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 种间竞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单位。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食与被食的关系,能量依次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大多是多种生物之间的网状关系。 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森林演替:在一定的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生物群落:

种质资源: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 引种驯化:是指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选择育种:是指从林木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和鉴定,培育出适于栽培推广的新繁殖材料的方法。 种子园:是由人工选择的优树无性系或子代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 杂交:是指不同基因型材料结合,实现基因重组而产生杂种的过程。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将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或利用天然杂交,通过选择和鉴定,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的过程。 无性系育种:是指从天然或人工育成的杂合群体中,通过选择和测定得到优良无性系,并以无性繁殖的手段加以推广应用的育种过程。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目标大学阶段是人 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明确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不仅是大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也关系着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目标方向。 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推动,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和国家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当前大学生成才的目标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其中,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灵魂,一个缺乏良好品行的大学生即使他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本领,但由于道德素质的缺乏将来也可能对社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智育素质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锺炼优良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基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大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学习。 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如何有效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本课的重点所在。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3、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大学生理想信念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既表现

林学概论复习提纲

1、绪论 (1)林业、林学的概念与内涵。 (2)国内外林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森林的概念、特征及功能 (1)森林的概念、森林的特点、森林的植物组成。 (2)林分的概念、林分的特征、森林标准地调查。 (3)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森林功能效益的计量与评价。 3、森林植物 (1)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系统和分类单位。 (3)植物的命名原则与方法。 (4)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 (5)中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种类。 4、森林与环境 (1)森林环境因子。 (2)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 (3)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的森林植被分布 (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评价与保护。 5、林木遗传改良 (1)林木遗传改良的概念、任务、途径、特点。 (2)林木良种选育传统途径:引种、种内变异选择、杂交育种。 (3)林木良种生产: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6、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全章内容) (1)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 (2)苗木培育的理论与技术 7、8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造林施工技术 (1)造林的概念 (2)人工林的概念 (3)人工林的种类 (4)造林地的概念及种类 (5)立地条件、立地因子、立地质量、立地质量评价、立地分类、立地条件类型(6)适地适树的概念、标准 (7)适地适树的途径 (8)不同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9)造林密度、经营密度、合理密度

(10)确定人工林密度的原则 (11)种植点的配置 (12)人工林树种组成、纯林、混交林 (13)营造混交林的意义 (14)树种间作用方式 (15)混交类型 (16)混交树种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条件 (17)混交方式 (18)种间关系的调节 (19)造林地类型 (20)造林地清理方式、方法 (21)整地的作用、方式、方法 (22)造林方法 (23)幼林抚育管理 9、10 森林经营和森林健康 (1)抚育采伐的概念和目的 (2)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 (3)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4)人工修枝 (5)抚育采伐的效果和影响 (6)次生林的概念、特点、分类、经营原则和措施(7)森林健康的实质 (8)健康森林经营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