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随访疗效,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

要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的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的双穴处方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次髎、子宫、血海、地机、合谷、太冲[1]。

2.1毫针

Caroline A. Smith[2]将原发性痛经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型,以针刺公孙、归来、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加减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92例,疼痛及相关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假针灸组,尤其是心情改善与止痛药减少方面。V.Iorno[3]辨证选穴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抵抗的痛经患者15例,疼痛强度有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疼痛减轻程度优于继发性痛经。张连媚等[4]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蒋鸿云[5]通过针刺合谷、三阴交、中级、气冲等穴位,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起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付蕾[6]将10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其结果针刺

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 ,针刺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艾灸法

艾灸是用艾条在体表腧穴上借艾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原则,经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及保健目的一种外治疗法。韦艳燕[7]运用艾灸法治疗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取足三里、关元、天枢、中极、三阴交等穴位,通过观察记录,于对照组比较,表明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显著,而且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孙国耀[8]采用艾灸盒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同时配合护理;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耳针

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 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 皮肤出现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态等反应。中医认为通过耳穴疗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反应点,起到调节治疗作用。蔡正良[9]采用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内生殖器等穴组合,经临床反复验证,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无副作用。王民集等[10]运用耳针治疗原发性痛经,选取耳穴内生殖器、交感等穴位,以调理气血,滋养胞脉,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李氏等[11]认为原发性痛经为肾气未充所致,治疗应着重于肾。耳为宗脉之所聚,是整体的缩影,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治拟毫针针

刺耳部穴位54例,总有效率100%。田雨[12]针刺子宫、大赫、关元透中极、地机、至阴、次髎,加灸百会、地机、至阴,治疗痛经60例,总有效率91.7%,治愈率88.3%。

2.4腕踝针

师德明[13]用腕踝针治疗56例痛经患者,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愈46例(82.14%);显效8例(14.29%),好转2例(3.57%),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6.43%。

2.5 综合疗法

2.5.1 针灸结合

孟氏等[14]认为原发性痛经多由寒邪凝滞或胞脉失养所致,艾叶主灸百病,艾灸温针有温煦胞宫、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以温针灸辨证选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总有效率90%。王云松[15]温针灸治疗痛经,取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为主穴;于经前3~5d开始治疗,每天针刺后针上加灸每穴3壮,直至经来停止,3个经期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6例,治愈27例,显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曹银香[16]取气海、关元等主穴,配合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之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以温经散寒、调补冲任;诸穴相配使病邪去,滞瘀通,故而疼痛自消。

2.5.2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

何静[17]通过针灸配合摩腹、点按、掌擦等推拿手法,不仅加强了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而且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郑翔凌[18]针刺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44 例中,

其治疗结果显示痊愈23 例,占52%;显效14例,占32%;有效7 例,占16%;无效0 例,说明针灸推拿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3 讨论

目前,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报道很多,且疗效肯定,无副作用,说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在病例的收集上应注意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针对病例纳入、诊断标准等方面使其更完善,更具有科学性。②治疗选择的时机存在着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穴位选择上随意性大,对比性观察研究不足;治疗方法多样,对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甚少。③临床研究病例数量较少,缺乏严格的对照及远期疗效观察。因此,应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严谨的设计,以最终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商勋,金蓉,吴旭.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与机理研究现状.针灸临床杂志,

2009,25(1):8

[2] Caroline A. Smith.Acupuncture to Treat Primary Dysmenorrhea

in Wom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1:1

[3] V.Iorn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Resistant to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eCAM,2008,5(2):227

[4]张连媚.单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5例[J].福建中医药,2012,43(2):25-26.

[5]蒋鸿云.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28(3):56-57.

[6]付蕾.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16-17.

[7] 韦艳燕.80 例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CHNESE GENERAL NURSNG,

2011,9(8):2202.

[8]孙国耀.艾灸盒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2,20:

25-26.

[9]蔡正良.贴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91例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0,29(1):

55-57.

[10] 王民集.耳针治疗原发性痛经88例[J].光明中医,2011,26(6):1198.

[11]李素荷,杜淑佳.耳针治疗原发性痛经54 例.中医外治杂志,2009,18(3):

54

[12]田雨.针灸治疗痛经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01):528

[13]师德明.用腕踝针治疗56例痛经患者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3(11):

170-171

[14]孟祥慧,郭丽.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0 例.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

30

[15]王云松.温针灸治疗痛经36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43.

[16]曹银香.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43(7):68.

[17]何静.针灸推拿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痛经46例[J].现代中医药,

2012,32(3):66-67.

[18]郑翔凌.针刺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44例[J].中国中医药,2011,9(5):49.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痛经,又名经行腹痛,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者在月经期间,出现的小腹部或者腰骶部位的疼痛,这种表现伴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特别是一些青年最为多见。 在临床中如果有痛经的患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诊断,那就是需要明确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所以相关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点,一般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时开始出现剧烈的疼痛。通过检查已经排除了明显的盆腔内器质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把这种痛经又叫做功能性痛经。这种疾病的病因并不是很确切。应该和子宫的发育和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还和患者所处的生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按照中医理论。出现疼痛,需要明确寒热虚实,但是在临床中以实证个寒证多见。具体说也就是由于情志不随,肝气郁结,气血循行受阻。或者长期受寒着凉,寒邪侵袭胞宫,而造成了气血循行不畅。也许有些是由于素体阳气不足,脾气虚弱而造成经脉失荣,出现疼痛。 有很多患者出现痛经之后,不愿意去医院治疗,而自己有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调制,单纯依靠止疼药治疗,由于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

性和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在推荐患者治疗时,建议采用口服中药或者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运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痛经,疗效是十分肯定的。一般在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选取的穴位大多是内关,关元、血海、三阴交、地机。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辨证的加减一些穴位。如果是由于肝气郁滞,加太冲、阳陵泉、期门。由于寒湿凝滞,一般加八髎、命门。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月经来潮时停止针灸。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痛经的预防治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平时和经期一定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穿暴露裙和腰骶部的衣服,特别是冬季,一定要防寒保暖。避免用冷水洗头,洗澡和洗脚。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身心愉快,保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特别是一些凉饮料和凉啤酒。 通过有效的针灸治疗,调整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很多患者的痛经都能够得到圆满的治疗和康复。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随访疗效,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

要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的。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的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的双穴处方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次髎、子宫、血海、地机、合谷、太冲[1]。 2.1毫针 Caroline A. Smith[2]将原发性痛经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型,以针刺公孙、归来、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加减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92例,疼痛及相关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假针灸组,尤其是心情改善与止痛药减少方面。V.Iorno[3]辨证选穴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抵抗的痛经患者15例,疼痛强度有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疼痛减轻程度优于继发性痛经。张连媚等[4]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蒋鸿云[5]通过针刺合谷、三阴交、中级、气冲等穴位,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起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付蕾[6]将10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3月/17日/第014版 适宜技术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放心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又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经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痛经治疗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然而病因不同,证有虚实,治法各异。 每次经前1~2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胸胁、乳房肿胀,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证属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止痛。选取气海、中级、关元、带脉使用泻法针刺。亦可用梅花针刺关元、气海,加拔罐治疗。 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或有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证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选取气海、关元、天枢、三阴交、间使、合谷、足三里用泻法针刺。亦可用三棱针点刺以上诸穴,加拔罐治疗。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后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红不鲜且有瘀块,或如黑豆汁,舌边紫、苔白腻、脉象沉紧。证属寒湿凝滞,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止痛。选取关元、阳交、内庭、合谷、肾俞。关元可加炙法。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沉。证属阳虚内寒,治宜温经暖宫,化瘀止痛。采取温针治疗:脐下3寸取关元穴,用毫针直刺入1.5寸深,得气后用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以关元穴为中心点,上下左右1寸处,各刺1针,深1.5寸,取10~20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每日1次,每次在每根针上连用2~3个艾段,3次为1个疗程,痊愈后为巩固疗效,分别在两个月经周期治疗1~2次即可。 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黄,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证属气血虚弱,治宜益气补血,调经止痛。选取白劳、肾俞、关元、归来用补法针刺。 第1页共1页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就是指月经前及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且不伴有明显得盆腔器质性疾病。本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青年妇女,国外报道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为43%~90%,国内报道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目前西医治疗PD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疗效肯定,但均具有不同程度得副作用,且缺乏远期疗效,停药腹痛又作。近年来得临床资料显示,中医疗法具有满意得近期疗效与远期随访疗效,尤其就是针灸疗法,具有很好得推广价值。现将近10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得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原发性痛经得病因病机 本病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代《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冲任、胞宫得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得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得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临床上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证型。治疗以散寒通络、调理气血冲任为主。现代医学认为痛经主

要与人体得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2治疗方法 针灸直接刺激经络系统,疏通脏腑,调理气机,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解除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达到止痛之目得。大多数医者在应用针灸治疗痛经时用得就是多穴处方,强调辨病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一部分医家仅用双穴治疗痛经,用得最多得双穴处方就是三阴交配合谷,三阴交调经,合谷止痛。针灸选穴应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三阴交、关元、足三里、气海、中极、次髎、子宫、血海、地机、合谷、太冲[1]。 2、1毫针 Caroline A、 Smith[2]将原发性痛经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等型,以针刺公孙、归来、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加减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92例,疼痛及相关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假针灸组,尤其就是心情改善与止痛药减少方面。V、Iorno[3]辨证选穴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抵抗得痛经患者15例,疼痛强度有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疼痛减轻程度优于继发性痛经。张连媚等[4]采用单纯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就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蒋鸿云[5]通过针刺合谷、三阴交、中级、气冲等穴位,能明显缓解局部深层组织包括体腔脏器肌肉痉挛性疼痛,加快局部血运,起到理气活血、调经止痛得作用。付蕾[6]将10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其结果

脐针针灸治疗痛经

脐,中医称为神阙穴。脐联系着全身经脉,各经气的循环,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脐部皮肤有多皱的特点,与药物接触面积大,最利于药物的吸收。脐疗治妇科病疗效好,无副作用,且方法简单,容易掌握运用。现将处方及专用敷法介绍如下: 治痛经:取肉桂15克、炝姜15克、茴香15克,上药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清洁消毒纱布1块,连用5-7天,痛经可愈。 疾病专题:痛经 治带下:取椿根皮20克、白果20克,黄柏20克。上药研末,用米醋或黄酒凋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清洁消毒纱布1块,用绞布固定即可,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白带可明显减少。 食疗妙治“白带异常” 编辑推荐: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 治恶阻:用公丁香15克、陈皮10克、半厚20克,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调为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纱布用绞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次,此药可治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早孕的反应呕吐。 治胎动:苎麻根20克,杜仲30克、补骨脂2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荷直水调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

此方能治肾亏气虚,冲任不固而致的先兆流产。 流产后的滋补菜单 月经不调:取当归30克、红花15克、月季花15克,上药研末,用茶叶水调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即可。每次在月经之前1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此方对青年女子月经不调疗效最好。 治产后恶露不下:取益母草30克、红花15克、桃仁20克。上药研末,用黄酒调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续用5-7天,恶露即可排出。 1. 尿频------坤位坎位乾位 2. 减肥----坤位兑位坎位 3. 青春豆----曲池血海驷马 4. 双下肢冷---坎位离位 5. 痛风------坤位 6.甲状腺-------艮位坤位 7.全身瘙痒----巽位离位 8.乳腺增生----艮位震位 9.心绞痛-----坎位离位 10.静脉曲张-----兑位艮位坎位离位 11.肺心病--------坎位离位兑位 12.皮肤溃疡----艮位坤位兑位--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30T11:48:35.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姜丽 [导读]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女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史。 姜丽(辽宁大连普兰店市中心医院针灸科 1162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376-02 【关键词】痛经针灸临床观察 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者剧痛难忍,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本病以未婚女性较为多见。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本病证,简单、廉价,取效迅速,效果优于其他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7例中,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5~8年8例,2~4年18例,2年以下41例.诊断符合痛经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治疗取穴实证: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虚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辩证取穴,针刺后运用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min,期间配合G6805―I型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寒邪甚者和虚证加灸,每穴灸3壮。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痛经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症状稍有减轻,因劳累、情绪波动后时有复发;无效﹕3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好转。 结果治疗67例中,临床治愈5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1%。 4.病例介绍 患者,女,27岁,经行腹痛5年。患者5年前,因感受寒湿后开始经行腹痛。现腹痛难忍,大汗淋漓,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腹痛得热痛减,伴有头痛、周身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诊断﹕痛经。取穴﹕中极、归来、三阴交、秩边。取上穴每日针刺1次,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经治疗10次,其痛乃止。以后每月经来潮前5天进行温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痛经而止。随访半年未复发。 5.体会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临床症状,据调查,约有一半以上的女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史。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多为气血虚弱、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流通受阻,胞宫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或致病因素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寒凝胞宫。其病位在冲任、子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本病的特点是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西医在治疗上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且疗效短暂,复发率高。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给于针灸并用,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冲任。辨证取穴,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理气止痛,调补肝肾,温养冲任,行气活血之功,可以起到立即止痛效果,有效率平均在98﹪以上,纯绿色疗法,无毒副作用,深受患者好评。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 要穴:三阴交气海血海关元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神门百会膻中太冲三阴交 痛经: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月经不调:关元血海三阴交 崩漏: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 妊娠呕吐: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带下病: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盆腔炎:带脉中极次髎三阴交 恶露不绝: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子宫脱垂::以任脉腧穴为主。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 更年期综合征:百会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 不孕症: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 闭经:天枢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 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经早):【三海关】热冲间、虚太溪、气足脾、多隐白、骶肾次。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⑵月经后期(经迟):【三海归】寒宫虚门阳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三元肝】郁门冲、肾俞溪、胁胀中关。 治法: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2、痛经: ⑴实证:【三次中】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胁阳明、闷内关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选经:足太阴经,任脉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配穴:寒湿:归来地机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气穴胁痛:阳陵泉光明胸闷:内关 ⑵虚证:【三海里】气血脾胃、肝溪肝肾鸣悬钟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悬钟

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目的通过对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来观察该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将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药物加针灸组、药物组、针灸组,每组各30例,药物加针灸组给予温经汤加减配合针刺穴位治疗,而药物组和针灸组分别只给予温经汤加减和针刺穴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统计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疼痛持续时间。结果通过三组疗效的比较及χ2检验,药物加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组和针灸组,前者的总有效率为93.3%,与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χ20.05=3.84,P<0.05);与针灸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316>χ20.05=3.84,P<0.05)。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经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较单纯用药或针灸效果较好。 标签:温经汤;针灸;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痛经是青少年女性常见的妇科病,发病率为33.2%[1]。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寒凝血瘀型痛经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这可能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有关。该病的治疗西医常采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但副作用和依赖性太严重,有少数患者服用止痛药后有经间期出血的现象。因此寻找治疗痛经有效的方法成为临床上热门的话题。中药和针灸治疗该病的报道层出不穷,效果也较明显。本研究欲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药联合针灸的治疗到底效果如何做以下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观察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妇科门诊因痛经(属于寒凝血瘀型未育患者)就诊的病例,共90例,按照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中药联合针灸组年龄15~30岁,平均22岁,病程8个月~8年,平均4年。中药组年龄15~30岁,平均21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年。针灸组年龄15~30岁,平均20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年。三组资料均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八版)西医诊断标准: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临床即可诊断。根据《中医妇科学》[2]中医诊断标准: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至腰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晕厥。寒湿凝滞型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温痛减,或伴有经期延长,量少不畅,经血紫黯有瘀块,面色青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苔白腻,脉细或沉紧。 1.3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5~30岁的未育女性;②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③接受本疗法治疗前2个月经周期未进行其他治疗;④中医辨证属于寒湿凝滞型痛经,且无胃溃疡及晕针病史者; 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10-29T15:43:22.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毕国峰[导读] 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52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毕国峰 (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卫生院 13501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128-02 【摘要】目的观察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疗效。方法应用三位针灸名家的针灸处方对不同证型的百余名痛经患者施以针灸术。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3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的方法甚是有效。【关键词】痛经针灸治疗名家针灸处方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痛经在西医学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或称功能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狭窄及阻塞等。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痛经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由脾胃素虚;或大病久后,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之行经之后精血更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痛经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据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属实证。经前乳房伴有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者,为气滞血瘀;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者为寒湿凝滞。兼见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小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属虚症。面色苍白或萎靡,倦怠无力,头昏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者为气血不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昏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者为肝肾不足。下面我介绍三位针灸名家治疗本病的方法及我在临床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1、针灸名家陈大中(江苏无锡人),治疗虚寒性痛经处方:肾俞、中极、次髎、地机操作:温针灸。于每次月经前针治3次笔者运用此方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30例,其中显效24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李某,女,17岁,1998年3月27日初诊主诉:行经时腹痛3年余病史:月经行经腹痛,每次于月经前腹痛,行经不畅,腹痛加剧,经色紫暗成块,经后才能逐步缓解。检查:神清语明,面色黄白,形体消瘦,行动自如,舌淡苔薄白,脉沉涩。诊断:痛经(虚寒型)治疗:温肾、调经、行瘀、止痛运用上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痛经症状完全消失,经行通畅,故停止治疗。该病例属寒邪入络,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痛。故取肾俞以益肾气;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有调冲任、暖胞宫之功;加次髎有利气止痛作用;地机是足太阴脾经之郄穴,能行血调经。上穴配之能行气化瘀、温经止痛。 2、针灸名家赵尔康(江苏江阴人),治疗寒凝胞宫型痛经处方: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行间操作:气海、关元采用三进一退法补之,使针感向小腹部两旁扩散,下达阴部,血海、三阴交、行间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针柄上裹以艾绒各灸5壮,每于月经后1周开始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52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朴某,女,26岁。1999年6月14日初诊。主诉:每值经期小腹疼痛4年余。病史:患者缘于4年前,值经期时,过食生冷,复因冒雨感受寒邪,致胞宫受寒,血被寒凝,出现小腹剧痛。以后每值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疼痛剧烈,伴腰痛,月经周期迟早不一,血量多少无定,色暗滞,食欲不振。曾在某医处服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无效。故于今日来诊。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苔薄白,脉沉紧。诊断:痛经,寒凝胞宫型。治疗: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和调冲任运用上法治疗1疗程。7月16日开始第2疗程,症见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略感微痛,腰痛亦减,面色已转红润,但经血仍暗滞。脉迟缓,苔薄白。再按上法施治。8月13日进行第3疗程,诸症悉除,月经周期及苔、脉基本正常。为巩固疗效,给予患者3个疗程的艾条,带回自灸气海、关元以善其后。经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该病是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的一种病症。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或调理冲任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汇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根据“寒则温之”的治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痛经自愈。 3、针灸名家姜淑明(天津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处方:中极、归来、地机

痛经针灸在哪个部位的

痛经针灸在哪个部位的 文章目录*一、痛经针灸在哪个部位的*二、针灸治疗痛经的原理及作用*三、治疗痛经的针灸方法 痛经针灸在哪个部位的1、痛经针灸在哪个部位的 1.1、主穴:分2组。承浆、大椎;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1.2、1.2、主穴:按证型分3组。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缪、地机、天枢。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 1.3、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

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2、针灸真的可以治痛经吗 可以的,因为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与肝脾肾有关,因此常规的针灸方法是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足三阴经和任脉穴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当痛经发作时,针刺上述穴位的即刻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先按常规针灸处方为其针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留针30分钟,疼痛未见明显减轻。起针后本想再为其针八髎等穴,但无明显压痛点,反而在十七椎压痛非常明显,先用拇指按压了不到 1min,疼痛已基本消失,继针此穴,针后疼痛消失。 3、痛经针灸的其他方法 3.1、耳针法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埋针或埋丸。 3.2、皮内针法: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去皮内针刺入,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3、皮肤针法: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 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概述】正常月经是女性青春期以后子宫的周期性出血,系通过神经体液进行调节的。性腺受下丘脑垂体的支配并相互制约,故任何因素导致这一系统功能异常均可以影响性腺内分泌的靶器官----子宫内膜而致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质的改变。本病属西医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范畴。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称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大多数为育齡期功血,可能是因为LH分泌相对不足或持久分泌,引起黄体发育不全或萎缩不全所致。此外,西医也注意到很多其他因素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肝硬化、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部分胶原性疾病也能导致月经失调的发生。中医历代妇科医籍对该病均十分重视,认为调整月经失调是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宋代陈素庵指出:“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了,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既名月经,自应三旬一下,多则病,少则亦病,先期则病,后期则病,淋漓不止则病,瘀滞不通则病,故治疗妇人之病,总以调经为第一”。 症状:月经失调为月经周期或经质,经量的改变,一般包括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不定期、经量过多、经量过少诸症。关于月经周期失常的概念,是指每次月经来潮比上次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1周以上,甚或一月两至,或二、三月一至,且连续3个以上月经周期者,即称经行先期或后期。若月经时而提前,时而错后,不按经期来潮以上者,称为经行先后不定期,中医又称经乱。若女性月经虽按期而至,但血量明显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血量也随之增多,称经量过多。相反,血量明显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量也极少,甚至点滴即净,为月经过少。以上均属月经失调范畴。 辨证论治: 1、脾肾不足: 症状:脾肾不足的月经失调者,其证为经行先期或先后无定期,经血量多色淡质质稀,宰疲肢倦。或兼纳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而弱。 治则:补益脾肾、养血调经 取穴:灵骨、关元、三阴交、气海、足三里。 刺血:关元俞、曲泽、足三里。 方解:脾肾气虚者气海与关元相配,共奏调补冲任之功;灵骨与足三里皆为手足阳明经之穴,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是人体强壮要穴,补之可收益气养血之效;三阴交能调整三阴经脉,又为妇科调经之要穴。 2、阴血不足 治则: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症状:阴血不足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 薄,行经时或经后少腹疼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膈俞。 刺血:膈俞、三阴交,关元、次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