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方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型: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 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B超(肝、胆、胰、脾、肾等);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6分钟步行试验。

注:根据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需要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其他出现异常的指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如血气分析、肌钙蛋白、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BNP(或NT-ProBNP)、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填精化气,益阴痛阳。

2.辨证论治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心衰综合康复疗法

(2)足浴疗法

4.基础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慌等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心功能好转一级以上。

3.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合并其它系统疾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心内科)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收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 ①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 ②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③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等症状; 2、NYHA心功能分级: ①Ⅰ级:日常活动无心力衰竭症状; ②Ⅱ级: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呼吸困难、乏力); ③Ⅲ级: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④Ⅳ级:在休息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与心功能分级症状并非完全一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2006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国内、外治疗指南,心力衰竭一般治疗: (一)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应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进行评价。凡有原发性瓣膜病并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级及以上 ,主动脉瓣疾患有晕厥、心绞痛的患者均应予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伴心绞痛, 左室功能低下但证实有存活心肌的患者 ,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可望改善心功能。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室壁瘤的手术矫正等均应注意。 (二)去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速心室律;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 注意是否并发肺梗死等。 (三)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食宜低脂、低盐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入水量 ,应每日称体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鼓励心力衰竭患者作动态运动。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或冬春季节 ,可给予流感、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预防感染。 (四)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 (五)关于心肌能量药物的应用问题:心肌能量药物如辅酶Q10、肌苷、1,6二磷酸果糖或某些激素如生长激素等不推荐应用。 (六)注意避免应用的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 (消炎痛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以及大多数的钙拮抗剂均应避免应用。 四、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在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问题是瓣膜本身有机械性损害 ,而任何内科治疗或药物均不能使其消除或缓解。实验研究表明 ,单纯的心肌细胞牵拉刺激就可促发心肌重塑 ,因而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关键就是修复瓣膜损害。 国际上较一致的意见是:所有有症状的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NYHA心功能Ⅱ级及以上) ,以及重度主动脉瓣病变伴有晕厥、心绞痛者 ,均必须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置换瓣膜 ,因为有充分证据表明介入或手术治疗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得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得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得基本思维与路线得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2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得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得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得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得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她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与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得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她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得情况下,提高中风病得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得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得《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得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 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徽省肾病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体例稿) 一、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 组长:六安市中医院 副组长: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 成员: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 2.职责:负责组织肾病病种的临床路径推广应用实施工作 (二)专家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 太和县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 2.职责:分别作为病种牵头单位组织相关病种的临床路 径实施推广工作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安徽省中医院;六安市中医院;芜湖市中医院;蚌 埠市中医院;马鞍山市中医院;淮北市中医院;太和 县中医院;霍山县中医院;

2.职责:在组长及牵头单位的指导下参与肾病病种的临床路径实施推广工作。 二、实施计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12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试点单位依据病种协作组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组织培训及各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制定(2013年1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组织临床路径及实施方案培训。 (2)讨论确定各试点单位实施方案。 2.临床实施(2013年2月-2013年10月) (1)各试点单位组织开展相应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2)各试点单位每月组织对于病种中医临床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3)2013年5月底向病种协助组牵头单位报送本单位相应病种试点工作情况及中期分析评估结果。 (4)2013年6月底病种牵头单位向专科组长单位报送本病种试点工作情况及中期分析评估结果。 3.分析评估(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于2013年10月组织召开一次各试点单位工作会议,总结试点工作情况,交流研讨试点工作经验,评估试

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路径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一、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ICD10 : 150.102)(二)诊断依据: 根据欧洲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1?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2.肺部干湿性罗音; 3.胸片肺淤血或肺水肿表现; 4?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病变的客观证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欧洲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吸氧,心率、血压和指氧监测; 2.稳定血流动力学的措施:控制心室率、降压药或升压药的应 用; 3.消除肺淤血水肿的治疗措施:利尿剂的应用; 4.改善心脏生物学效应药物的应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150.102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疾病编

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进入路径。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血气分析; 2.血常规、尿常规;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心肌血清标志物; 5.凝血功能,D-二聚体; 6.心电图; 7. 心电监测; 8. 胸部X 光片; 9. 超声心动图。 七)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呼吸困难缓解,平卧位无气短; 2.肺水肿消退,淤血明显减轻; 3.心率和血压稳定。 八)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合并肾功能不全需血液透析; 3.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需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4.合并严重感染不易控制者; 5.等待外科手术。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ICD10 : 150.102) 患者姓名:__________ 性别: 年龄: _门诊号: 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 住院日期: _年_月_日住院日期: _年_月_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发病时间:______ 年_月_日_时_分到达急诊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年_月_日_时_分

2015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

2015年度消渴病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评估分析报告2015年,我科执行了消渴病临床路径工作,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科本年度消渴病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入径总人数为322人,变异15人,入径率为47.5%,变异率4.65%,平均住院日8.65天。

1、符合路径未入径人数多:主要原因是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规范意识; 2、变异原因笼统,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执行路径中对变异病例的分析及评估不够细致深入,为后期整改及修正临床路径细则方案不能提供详实的说明数据; 3、科室终末质控病案资料存在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其原因是统计出错和入院诊断不符合ICD-10编码及标准诊断对应程序规定,医

生自由录入所致。 五、整改措施: 1.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提高入径率,入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 4.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效率指标、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同时加强对单病种总费用、确保医疗费用的健康,尤其是对高值耗材的使用进行管理。 昌吉州中医医院内三科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

2016市中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中医院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为落实《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下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结合本院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方案,管理制度,各科室制定了病种具体实施路径,并取得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的精神,我院成立了《市中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盘满华担任组长,副院长陈志明、冯旭、刘孝柏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药剂科、信息科、财务科主任及开展临床工作的科室科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成立临床路径试点指导及专家小组,由业务副院长陈志明任组长、有关专家任专家组成员,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本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向上级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 二、确立试点科室和病种 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我院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选择较有代表性16个病种,作为我院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病种,具体如下: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

心力衰竭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心力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力衰竭(ICD-10:I50.900 A~F及I50.901A~D)。 (二)诊断依据。 根据ICD10标准:I50.900 A~F及I50.901A~D。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性心衰即收缩性心衰和LVEF保留性心衰即舒张性心衰。 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收缩性心衰诊断主要依据:①LVEF≤40%;②有心力衰竭典型症状如气短、乏力、夜间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踝部水肿;以及典型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第三心音奔马律,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以及双下肢水肿等;③NT-proBNP或BNP升高。

舒张性心衰诊断主要依据:①LVEF≥45%,且左心室不大;②有典型心衰的症状和体征;③有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的证据(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和(或)舒张功能不全;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瓣膜病,并可排除心包疾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浸润性)心肌病等;⑤NT-proBNP 或BNP升高。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力衰竭疾病编码(ICD-10:I50.900 A~F及I50.901A~D)。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根据病情轻重及复杂程度,平均约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生化全项、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像、CRP、NT-proBNP/BNP、肌钙蛋白T/I、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甲功三项、24h尿白蛋白; (3)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报告.docx

2016 年度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报告2016 年全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汇总评估分析如下: 一、全院临床路径病种月统计情况 序号科别 病种住院入径出径入径率变异平均路径病种名称 人次人次(%)数住院日 总人数 11212121007 4.08 2323232100187.28 合计 1、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 181 人, 出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 均住院日 7.34 天。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完成情况:路径病种住院总人数为人,入径181人,出 径 175 人,变异 97 人,入径率为 87.02%,出径率为 96.69%,变异率 53.59%,平均 住院日 7.34 天。 2、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 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未入径情况:2015 年病种未入径 27 人 3、骨伤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2015 年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 6 人(其中外三科 4 人[ 胆囊结石 2 人、腹股沟疝 2 人] ,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内 五科 1 人)。 内科临床路径病种变异退出路径情况: 二、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符合路径未入径6 人:其中内二科3 人(住院号164175、主管医生张子陆,住院号164669、164745 主管医生周胜利,漏入径),内六科1 人(住院号164435、主管医生宋艳红,漏入径),内五科1 人(住院号164534、主管医生周江敏,漏入径),外一科急性阑尾炎 1 人(住院号 164834、主管医生黄根,漏入径)。 2、变异原因笼统,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或未做评估说明 3 人:其中产科 12 人变异代码和评估说明不相符(住院号分别是: 164358、164773、164612、164275、164373、165380、 165074、164715、164714、164748、164849、 164919),儿科 3 人 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76、163903、164188),内二科 16 人有变异代码,未做评估说明(住院号分别是:164145、163924、164007、164572、165046、163853、 164815、164507、 164437、 164489、164610、164640、 164753、164755、164756、 165130), 3、变异情况统计分析: 181 例入路径病种变异97 例,变异率 53.59%(其中产科 24 例,占 77.42%;儿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20930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灸推拿科: 组长: 成员:. (2)内一科: 组长: 成员: (3)外一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内三科: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分期诊断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血瘀证 阳气亏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级的患者。 3.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恶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心电监测、B型利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NP (NT-proBNP)、肌钙蛋白T(TNT)或肌钙蛋白I(TNI)、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传染性疾病筛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B超(肝、胆、脾、胰、肾等)、血气分析、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2)气阴两虚血瘀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3)阳气亏虚血瘀证: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泡洗技术 (2)灸法治疗 (3)穴位贴敷治疗 4.饮食疗法 5.运动康复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胸闷、气喘、心悸、水肿等症状有所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

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心衰病住院临床路径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 一、心衰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 BNX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 I50.905)。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科学》(可冀主编,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3.疾病分期 (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临床常见证候: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2.慢性稳定期。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TCD编码为: BNX030)和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为: I50.905)的住院患者。 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 3.NYHA功能分级Ⅲ级。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太湖县中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2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推科: 组长: 成员: (2)内科: 组长: 成员: (3)外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骨伤科: 组长: 成员: (6)肛肠科: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心衰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表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衰病临床路径) 2014年 患者姓名: 患者年龄: 住院号: 病房床号: 入院时间: 纳入路径时间: 实际住院天数: 主管医生: 主管护士: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及床号: 预计住院天数:14天-20天入院时间: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第1天 项目目标: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初步诊断评估病情 选择治疗方案,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向家属交待病情, 辅助检查,中医治疗。 变异项目 及原因 执行人 诊断与评估心功能:□NYHAⅡ级□NYHA III级 原发病:□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 □心肌病□甲亢心□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阳气亏虚,血瘀水停□夹痰□夹瘀□ 检查必查:可查: □血常规ST!□凝血四项ST!(必要时)□急诊生化ST!□尿常规ST!(必要时) □心电图ST!□血气分析ST!(必要时)□胸片/必要时ST □心梗七项ST!(必要时) □D二聚体ST!(必要时) 饮食□低盐NaCl<5g/d □限水(必要时)□低脂□糖尿病饮食 活动□卧床休息,床边小坐 告知 病情 □书面病重通知口头病情通知 监护及给氧□记24小时出入量或称体重qd □测血压bid~tid 或血压监护(必要时)□心电监护(必要时) □低流量吸氧必要时 □监测SO2必要时□监测血糖必要时 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利尿剂(速尿/HCT/安体舒通) □ACEI 或ARB(洛丁新或代文,厄贝沙坦等)□β阻滞剂(倍他乐克或比索洛尔等) □洋地黄药物(地高辛或西地兰等)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正性肌力药(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必要时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阿司匹林) 中医辨证治疗(按方案执行) 口服成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加味参附颗粒)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针剂(尽量减少静脉給药,如确需使用尽可能静推以控制入量):□生脉针□参麦针 □参附针□活血化瘀类针 汤药:□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 一般治疗□补液管理□血压管理□血糖管理 □电解质,酸碱平衡管理□血脂管理□辨证选择特色疗法□抗感染(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褥疮等) □心律失常控制□戒烟□ 健康教育□病人□家属 □病房环境介绍□检查教育 主管护士:护长: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 况分析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白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白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3.4.1) 一、试点目的 为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费用,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白疕中医临床诊疗路径》推广进行前期试点。评估该路径的可行性、先进性等。 二、观察方法 采用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的方法。 三、具体内容 1.病例来源:各试点单位住院患者。 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3)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3.纳入标准 (1)第一诊断为白疕(TCD编码:BWR170),寻常性银屑病(ICD-10编码:L40.001)的住院患者。

(2)适合中医治疗。 (3)签署知情同意书。 4.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结缔组织病患者; (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5.样本量及分组:各试点单位各观察不少于15例,共计不少于255例。 6.治疗方法 按照试点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进行治疗。 7.疗程及观察时点 (1)疗程:观察30天。(如不满30天出院,按照出院日当天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价疗效) (2)观察时点:分别于入院当日、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出院日记录PASI评分等疗效评价指标。出院日评估疗效、费用、中医特色、路径执行情况、患者满意度、变异分析等。 8.疗效评价:按照路径所附诊疗方案的评价标准及方法进行疗效评价。 9.变异分析:如发生变异,分析原因,填写变异分析表。

中医临床路径评估表

附件1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消渴病科室名称糖尿病科医院名称临朐县中医院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消渴病TCD代码 BNV060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代码(6位码)E11.902 入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 如无标准中医病名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准确并配用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附件2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路径名称消渴病科室名称糖尿病科医院名称临朐县中医院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消渴病 TCD代码BNV060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 ICD代码(6位码)E11.902 出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 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 填写。 4.序号10-18均填写入径病例总数的相关统计数据 5.“单一治疗方法”与“综合治疗方法”病例数之和应于总出径病例数相等; 其相应的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也应于总体出径病例数相应疗效统计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