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
野外填图实施细则

山东省沣水泉域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填图实施细则

一、地质概况

工作区在区域大地构造上属华北板块鲁西地块鲁西隆起北部,其北与济阳坳

陷交接,属华北型地层鲁西地层。在淄博向斜东翼,盖层总体走向为NE,倾向

NW;在向斜西翼,盖层走向主要为近EW,倾向N。基岩地层分布在胶济铁路

以南广大的中低山区及丘陵区,胶济铁路以北则广泛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及海相

之松散堆积物。

(一)地层

工作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布有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二叠纪石盒子组,三叠纪石千峰群、第四纪大站组及山前组,分述如下:

(1)奥陶纪马家沟组(OM)

在工作区中东部自西南向东北大面积分布出露,向北西方向的山前地带隐伏

于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之下。

与九龙群三山子组呈整合接触,是一套碳酸盐岩类沉积地层,地层呈北东走

向,倾向北西,倾角10°左右,断裂构造附近产状变化较大。在山东省淄博市沣

水泉域涉及6段,为淄博市淄河岩溶水子系统及孝妇河岩溶水子系统的主要含水

岩层及淄博市地下水的主要供水层位。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由老到新依次为:OM):主要岩性为黄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灰岩、角砾状Ⅰ.东黄山段(d

灰岩夹薄层灰岩,厚约17~75m。

OM):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灰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白云Ⅱ.北庵庄段(b

岩,厚约110~250m。

OM):主要岩性为薄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厚度30~Ⅲ.土峪段(t

50m。

Ⅳ.五阳山段(w OM ):为灰色中厚层质纯灰岩,厚度大于200m 。

Ⅴ.阁庄段(g OM ):主要为黄灰色中薄层泥晶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白云岩,厚度50~130m 。

Ⅵ.八陡段(bd OM ):主要为厚层泥晶-细晶质纯灰岩,夹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厚度119-143m 。

(2)石炭—二叠纪地层(C-P)

在工作区条带状出露于马家沟组地层的西北部。

①月门沟群(Py C -):自下而上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

Ⅰ.本溪组(CyB ):厚26~50m 。底部为一层3~5m 厚的铝土页岩(G 层),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G 层以上为紫色页岩、粘土页岩及砂岩,中间夹两层石灰岩,下层称草埠沟灰岩,厚0~3m ,呈肉红、暗紫色,不稳定;上层称徐家庄灰岩,厚6~10m ,深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及条带。

Ⅱ.太原组(C-PyT ):厚118-178m 。岩性为灰及灰黑色页岩、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多层灰岩和煤层(或煤线),本组含有煤层十多层,区内一般有五层可采煤,是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及各大煤田的开采对象。

Ⅲ.山西组(PyS ):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及煤层,厚136m 左右。一般含3-6层薄煤,在区内只有两层可采。

②石盒子群(∧

S P )

条带状自南而北分布于工作区中东部山前地带,岩性以灰绿、黄绿、紫红、灰紫色杂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黑色泥页岩及煤线为主,厚588m ,自下而上分为黑山段、万山段、奎山段和孝妇河段。 Ⅰ.黑山段(h S P ?):主要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灰色泥岩等,厚

105m 左右。

Ⅱ.万山段(w S P ?):厚107m 。主要由杂色页岩、粘土质页岩和黄绿色石英

长石砂岩组成。顶、底部各沉积一层铝土:底部一层称B 层,厚5~8m ,为与下伏黑山组的分层标志;顶部一层称A 层,厚1~3m ,品位和厚度都不稳定。

Ⅲ.奎山段(k S P ?):厚23~65m 。主要由3~4层致密坚硬的灰白色中粗粒

石英砂岩组成,通称奎山砂岩,总厚度50m左右。奎山砂岩风化后呈黄褐色,裂隙发育。

P?):厚60~135m。主要岩性为暗紫色、紫红色页岩、粘Ⅳ.孝妇河段(x S

土岩及砂岩。

(3)中生界三叠地层

中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本次工作区的西部,位于淄博向斜盆地内。

①三叠纪石千峰群(s T?)

主要分布于淄博盆地内,厚212m。主要岩性为砖红色、紫色粉细砂岩、细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含河流相砂砾岩,下部夹紫红色泥岩,可见燧石条带和结核。

(4)新生代第四纪

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丘陵的山间冲沟及山前凹地、河流两侧、高河漫滩及Ⅰ级阶地上,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红棕色含砾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含砾砂及砂砾石层。

①大站组(Q D)

分布于工作区山间沟谷地带,在岳店、河庄、张炳、官庄等地广泛分布。主要岩性为黄色亚沙土组成,上部为砂质黄土,下部为砂质粘土,含钙质及镁质结合。地层厚度不等,一般2-10m。

②山前组(Q S)

分布于工作区东部和北部,在北焦宋、湖田、沣水、大旦村等地广布。以冲洪积物为主,上部岩性为砂质黄土,含钙质及镁质结合,下部为砂质粘土、亚砂土及薄层中细砂等,厚度小于50m。

(二)构造

工作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山东马蹄形旋卷构造体系的外环东北边缘,受多次强度不同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断裂等构造。纵观本次工作区的构造特征,褶皱平缓舒展而不甚发育,除较高一级的淄博向斜外,其它系与淄博向斜相伴生的次级小型褶皱;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尤以张性断裂为甚,纵横切割。

现将主要褶皱及断裂叙述如下:

(1)褶皱构造

①淄博向斜:淄博向斜轴向20°~25°,南起博山区域城,向北经岜山、馆里至周村萌山水库,萌山水库以北则被第四系覆盖,全长约50km。向斜东翼开阔,西翼陡窄,南端封闭仰起,北端倾伏,在形态上为一不对称型的向斜构造。淄博向斜的完整形态已受到强烈破坏。向斜轴部为侏罗系地层,东翼地层出露较全,地层走向NE40°~45°,倾向NW,倾角8°~15°;向斜西翼的石炭、二迭系地层被卷入王母山断裂带中,呈近南北向陡立岩带展布,且层位缺失,出露不齐,地层倾向E,倾角15°~20°。淄博向斜是一个平缓、开阔、西翼保存不完整的向斜。

②金岭穹窿:为一短轴背斜,分布于金岭、四宝山一带。为燕山中、晚期岩浆岩沿北东向破裂面侵入中奥陶系而成,呈椭园形穹窿状,长轴约17km,走向NE40°,短轴6km。背斜核部被中生代的闪长岩体占据,厚度大于2000m,周缘依次为中奥陶系和石炭、二迭系地层,靠近岩体附近的地层产状较陡,倾角一般30°~50°,向外逐渐变缓,倾角一般在20°~30°之间,其北东倾伏端地层产状平缓,一般小于20°。

③湖田向斜:分布于张店区湖田一带,轴向一般为45°左右,长约20km,宽约10km,核部地层为二迭系,两翼为石炭系及奥陶系地层。

(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

神头-西河断层:该断层走向NE40°~60°,倾向S40°E,倾角60°~70°。西南端与禹王山断裂带之梯子山斜交,向东北经神头、西河与淄河断裂带衔接,全长约27km。

福山-源泉断层:该断层西起两坪村,经福山、苏家沟至东天津湾,全长12km。总体走向为NW40°~60°,倾向SW,倾角65°~80°,上盘为石炭地层,下盘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该断层由北向南断距逐渐增大,由于其两端分别与神头-西河断层和城子断层相交,使之成为规模较大的弧型断层。

炒米庄断裂:分布于工作区北部,高炳旭—唐炳旭一带,走向320°,倾角80°,有两条近平行的断层组成,两断层面倾向相对,中间地层下落,形成地堑,

呈西北向展布。

四角坊断裂:位于四角坊村西侧,呈北北西方向展布,为二条近于平行排列的断层,走向345°,倾向相对,由O26,C2与O25、O26地层相接触。

漫泗河断裂:分布于工作区南部西官庄—新庄一带,走向由EW转NE,倾向S,倾角77°,O25、O24与O26、C2地层相接触,断层两侧岩层破碎,具断层角砾岩。

(三)岩浆岩

工作区岩浆岩分布面广,区内岩浆岩种类齐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均有发育,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岩浆岩对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工作区分布的主要有金岭闪长岩杂岩体,此外在淄博向斜盆地轴部还有岩脉群。

金岭闪长岩杂岩体,分布于本次工作区西北角,面积近50km2,受金岭短轴背斜控制,长轴成北东走向,其与围岩接触线较整齐。据物探资料分析,该岩体为形态复杂的岩盖,中心位臵厚度大于2km,属于燕山期产物。岩体呈中偏基性-中性-中偏酸性。又可细分为:混杂角闪辉长岩、黑云母闪长岩与角闪岩、闪长岩类和脉岩类等。

其次为向斜轴部的岩墙群,走向NW30°~40°,为雁行排列,多达100余条,主要为辉绿岩,少数为煌斑岩、闪长玢岩、伟晶岩、细晶岩等。宽者10~20m,窄者3~5 m,一般在0.5m左右。对煤层和B层铝土都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同时对地下水的运动也起到滞导作用,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二、岩溶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

(一)填图路线布臵

填图路线布臵:观测路线的布臵,采用穿越和追踪法相结合,一般应垂直岩层,构造线走向和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对岩性接触带、断层带、含水层、岩溶发育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方,应沿走向追索,主要观测路线上不易包括在内的一些重要地质现象,可布臵专门的观察路线。界线应有观测点控

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并作路线地质剖面,采集必要的样品。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路线间距按1000m布臵,点距在1000m,在富水区、地层界线、构造发育、岩溶发育带、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方适当加密控制。填图以1:5万地形图作底图。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地物定点。

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作为基本的填图单元,对其中与岩溶水有关的地层、构造、含水层等,填图单位划分到段,对重要的控水断裂构造进行追索,重点观察、描述圈定。

1:5万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目的任务是:查明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岩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为岩溶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及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填图准备工作

1.准备区域地形图

区域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总体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2.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水文等工种的主要人员,对工作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3人组成,组长应由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

(三)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观察路线布臵

填图工作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首先将实测剖面及确定的填图单元界线、断层线、产状、地下水天然露头、地下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等的位臵,绘到手图上,再从实测地质剖面两侧逐渐展开。

2.穿越法填图

以手图上实测剖面线为起点,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的观察路线距离,垂直(或

大致垂直)岩层走向布臵观察路线。观察路线要根据填图精度和碳酸盐岩出露情况考虑点距和线距。

3.追索法填图

选择标志层、主要断层(或断裂带)等,采用沿走向追索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之”字形迂回布臵,以控制其顶底界线和了解变化情况。

4.地质点布臵

地质点主要分为基本点、加密点、岩性或产状点三类

a)基本点:为控制工作区地质界线和基本构造形态布臵的观察点。基本点应布臵在测区填图单元的地质界线、含水层、岩体界线、断层面及褶皱轴及地下水天然露头、地下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环境地质污染源、地表岩溶发育等位臵上。基本点要求作详细的文字记录(必要时作放大素描图)。

b)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臵的观察点。加密点只作简要的文字记录。

c)岩性或产状点:为控制和了解地质界线之间岩层产状变化及岩性特征、满足基本点密度和数量要求而布臵的观察点,岩性或产状点只需记录岩层产状和岩性特征。

5.观测点密度及数量

观测点布臵的密度及数量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见表1。

表1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

总观测点

数(个)

观测线路

间距(m)

水文地质点

(占总点数比

例%)

地质点/岩

溶地质点

环境地质

洞穴测量

(m)

90-100 1 000 50~60 20~30 20~30 100 (四)观测点定位

1.现场标注点位

将写有观测点编号的木桩(竹桩)打入观测点处的基岩裂缝中,或者用红油漆在基岩上划“⊙”以示点位,并在“⊙”旁边写上观测点号。若需要仪器定测

的观测点,应在观测点附近挂上小红布条,以方便找点。

2.测量坐标

所有观测点都应用手持GPS,结合地形图定位,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用直径2mm的实心园点(●)和空心小圈(○)分别表示实测和推测的地质点,并标注点号。

3.精确定位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观测点,须用经纬仪进行精确定位。一般的做法是:填图人员在现场经观察确定地质点,用GPS测量点位坐标后,将这类观测点及坐标通知专业测量人员进行精确测量定位。

(五)观测点记录

在观测点测量到的坐标数据及观察到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现象都要记录在观测点记录表中。

路线记录

路线调查记录内容为:路线号、目的任务、图幅号、人员分工及起止点。每条路线只需在路线开始时记录一次路线信息,同一路线内不同点不需重复。

路线号:所跑路线的野外编号

目的任务:根据所跑路线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重要调查内容的区分,比如山前富水地带主要为机民井、开采量及环境地质点的调查,山区主要为地表岩溶的观测调查,穿越地质界线及构造较多的路线应注重地质界线及构造的修测等。

图幅号:所跑路线的图幅编号

人员分工:路线主要调查人员负责哪部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为:执图、记录。

起止点:路线起点(路线号点号)及终点(路线号点号)

观测点记录

1.点号:指观测点编号。如果两个填图组最好一组用单号D1、D3、D5??,另一组用双号D2、D4、D6??。

2.位臵:观测点所处位臵,应相对于明显地物地貌确定方位及平距。

3.坐标:GPS 的定位坐标

4.点性:观测点性质指界线点、构造点、岩性点、环境地质点、水文地质点、地表岩溶观测点等。

5.观测点描述

每个观测点所具有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在描述时,应有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叙述。

(1)岩性点

描述内容主要有: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等;所含钙质与铁锰结核情况;岩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厚度;裂隙及岩溶发育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所处地貌形态。

该类型点在地质点不占主要内容,应尽可能减少岩性点数量,增加界限点数量,在难以找到界限点时,为达到区域控制目标或岩性有明显变化时布设岩性观测点。

(2)界线点

分布对界线点两侧进行岩性描述: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等;所含钙质与铁锰结核情况;岩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厚度;裂隙及岩溶发育情况;古生物及遗迹化石;所处地貌形态。

界线点必须现场绘制剖面图,平面图根据情况尽可能绘制。

该类型应为地质点主要类型,区域内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为区内主要含水层,界线划分应具体到段。

(3)构造点

主要描述内容为: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结构、构造、节理等);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

构造点必须现场绘制剖面图,平面图根据情况尽可能绘制。

(4)水文地质点

现有水点(包括人工揭露水点)的位臵,水位、水量和水质动态信息。年内最大、最小和正常水位、流量,有无断流现象(断流及出水时间),水位、水量、水质(主要指色、味、浊度)随降雨特征(雨量、雨强)的变化情况,出流状态(平流、上涌),鱼类活动情况及群众对水源的分析等。

历史上出水点的位臵,当时水量大小,何时断流,群众对其原因的分析。

岩溶区的河水流量变化及季节干涸情况,并了解流量骤增、骤减及有消水现象的河段。

岩溶区水库蓄水前后及库水位高低变化对周围地下水的影响情况。

岩溶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群众解决水源问题的方案,包括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合理利用的意见。

饮用水水质情况,有无地方病。

除观测路线外,应尽可能在每一乡村开展访问调查,访问工作与地面测绘工作同步开展。

岩溶水观测点应布臵在地下水天然露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分布的地点以及对水文地质单元界线有控制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臵。

对岩溶地下水天然露头(如岩溶泉、落水洞、出水洞、地下河出口、地下河天窗、溶潭等),应查明出露条件,成因类型,补给特征,动态特征,理化性质,利用情况,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的岩溶水点,应作详细调查研究。对岩溶地下水天然露头应记录描述以下主要内容。

成因与出露条件:地层、构造条件、所属地貌单元及部位、出流点及周边岩溶发育情况。

水位和流量调查:水位、流量的测量及其随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访问动态变幅,观测洪水痕迹,各水点均应采用流速仪、矩形堰、三角堰等工具实测流量;面上的测绘工作结束后,在枯水季节统一规定时间内,对重要的水点(具代表性和控制性)重测一次水位与流量。

理化特征:色、味、透明度、水温、pH、电导率、暂时硬度、水流沉积物等。

水生生物(藻类、水草和鱼类)情况。

开发利用现状:利用方式、用途和取水量等。

人工露头应调查所揭露的地层剖面,记录井的结构、口径和取水方式和取水量。

(5)环境地质点

注重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矿坑排水引起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泉水流量衰减(甚至干涸);泉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源区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地下水质污染,矿化度和硬度变化,泉水中有害元素或组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

降引起的塌陷和地面沉降问题。

(6)地表岩溶观测点

充分利用各种人工开挖的剖面(包括公路、铁路、渠道、采石场等)开展表层岩溶带的特征调查。表层岩溶带的分布、厚度、岩溶形态特征、岩溶空隙及其充填特征,发育下限及隔水边界情况

6.沿途观察

指相邻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观察路线,如D1—D2 表示1 号地质点到2 号地质点之间的路线。记录内容主要是描述两点间先后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但必须:a)记录的现象要有准确位臵(对应某个观测点的方位和平距)。

b)应记录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并说明与已知观测点有无差异或变化。

c)路线上尽可能多地实测岩层产状,注意产状变化并分析原因。

d)每条路线的观察记录具有连续性。必要时可作路线剖面图或平面图表示地质体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

7.岩石标本、水样编号:观测点及沿途采集的标本、样品,应在露头和手图的相应位臵上标注和编号。

(六)地质界线勾绘

地质界线勾绘是指将控制同一地质界线上的相邻两个观测点相连接。地质界限勾绘应在野外实地进行,勾绘时,应充分考虑两点间距离的远近、产状及变化、有无断层切割及地形变化等因素。实测的地质界线用实线表示,推测界线用虚线表示。

(七)野外资料整理

野外填图中形成的文字、图、实物等资料,要求当天内完成整理,不允许多天后累计整理。

1.文、图、实物资料的核对

整理文字记录、手图、实物(标本、样品、照像)资料时,应核对点号、层位代号、标本及样品编号、位臵及各种数据等,确认无误后,再分别进行整理。若发现问题,必须到野外核实,方能补充和修正,不允许回忆补充修正。

2.观测点记录表的整理

应检查观测点记录表中填写内容是否齐全,文字是否通顺、有无错漏字、用语是否准确;素描图是否需要完善;检查后,给数据和素描图上墨。

3.手图整理

检查手图中的观测点、观察路线、产状、填图单元代号、标本、样品、照片等位臵、数据以及界线勾绘有无错漏,确认无误后着墨。

4.编制实际材料图

用与手图同版的、未折叠、无皱纹、无缺损的地形图作为底图,将手图中填绘的全部内容(观测点、路线地质、标本、样品、产状、已施工工程、各种地质界线、断层线、地表水体等的位臵、编号、代号)转绘到底图上,加上图框、图名、图例(按工作区统一图例)、比例尺、责任笺等,形成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应在野外填图过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证填图中出现的遗漏、错误、争议等问题能在野外得到弥补、修正和统一。

5.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资料清单

a)观测点记录表

b)标本登记表

c)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d)实际材料图

e)岩石标本及送样单

f)鉴定及测试成果

g)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图(反映填图阶段成果)

7.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填图工作总结的内容

a)概况:目的任务,交通位臵及自然地理,以往工作评述(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完成实物工作量;

b)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c)地质: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

d)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碳酸盐岩的分布情况、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天然露头;

e)结语:主要成果、存在问题、下步工作意见。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 .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 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八、、?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 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目的任务 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 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 1、总体要求 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视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和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而定, l∶万至1∶1万地质填图,其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是l∶2000至1∶l000。l∶5000至1:l000的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地层剖面为l∶500至l∶100,若为专门研究某一地段地层的含矿性或进行矿体(层)的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划分,则一般采用l∶100至l∶50比例尺。 2、剖面线的选择 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基岩出露较好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当实测剖面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测制辅助剖面予以弥补。 为了保证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被浮土掩盖,必须用工程予以揭露;其间的岩性变化,应有适当间距的探槽、探井加以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浅钻、物化探等多种手段予以配合。 3、剖面的实测 (1)剖面线原则上应是垂直地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当遇到地形条件很差的地段,或地层走向发生变化与剖面线夹角小于30度,或剖面两侧地质现象不清楚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揭露,或根据标志层或岩性对比,沿走向方向平移或改变剖面线的方位。 (2)沿剖面方位以地形变化点为导线点,然后沿导线点布置地质点,点位不得超过剖面线应左右一米。详细划分碧性层和记录测量数据,逐层对岩石和矿化特征及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按相应比例尺要求,在图上凡厚度大于1毫米的地质体必须单独划出,不足此数的标志层、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1:2千地质填图细则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 (一)剖面研究 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

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和其分布情况。 (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及是否有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1万地质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质填图方法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地质填图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地质填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质填图即地质测量,在预查、普查阶段是一种大面积的综合性金矿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详查、勘探阶段则是一种详细研究矿床地质,进行矿床评价勘探和资源/储量计算的基础工作。 定义: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各种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在普查阶段所进行的地质填图是普查找矿的一种手段。它侧重于对金矿及共生、伴生矿产的寻找,与区域地质填图的要求有所不同。 2、地质填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收集、整理和研究地表地质现象,为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资料。它是各项地质工作包括勘查工程布署及物探、化探、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填图工作搞的不好将影响整个地质工作的质量,但它又是与其他地质工作互为补充的。 3、不同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1)火山岩分布地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火山岩的分布、查明火山活动的地质时代。 b全面研究火山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海底火山喷发要划分喷发沉积类型(火山熔岩一碎屑岩类型或硅质岩类型)。 c详细研究火山角砾岩分布特征、熔岩厚度及其分布情况、火山碎屑沉积岩形成地段的分布情况。 d研究变质作用、构造或断裂与蚀变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e综合上述,结合物探、化探、重砂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预测成矿有利地段。 (2)对变质岩分布区进行地质填图的基本要求 a查明变质岩的分布,区分不同变质岩系和岩体,同时推定或确定其时代。 b研究岩系(岩体)内部构造,应特别注意从现在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复合构造现象中,去探索恢复早期的和原始的构造。当恢复有困难时,应利用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区域地质构造一建造条件、变质岩的产状、接触关系、共生组合、变余结构和构造以及矿物一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的各种比较研究与图解分析的办法进行综合研究。 c当能恢复原岩时,根据对原岩的地质填图要求作必要的工作。 d了解或搞清变质岩地区的含矿层位和含矿建造,指出找矿前景或标志,查明矿产分布规律,为进行矿产预测指出方向。 4、地质填图人员的工作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质填图任务,要求地质填图人员努力做好下列工作: (1)要加强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 资料收集和综合研究贯彻于整个地质工作的始终,而在地质填图工作中尤为重要。由于地质填图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面,因此为收集资料和综合研究提供更好的场所。资料收集力求丰富、真实。综合研究要随着地质填图的进展逐日进行,随时总结,不得事后算总账。 综合研究应贯彻“双百”方针。学术上可以保留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各种设想。但在工作安排上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地质填图要善于抓住整个地区或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特征,主要成矿规律及综合找矿标志,并深入研究,在图上突出表达。每个地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研究方法及表达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3)在地质填图工作中,要根据需要配合一定的物探、化探、重砂工作及必要的轻型揭露工程。尤其是在大面积掩盖区及成矿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适合的条件下,更需要有其他手段配合,以提高地质填图的精度。 (4)在地质填图中,对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不仅要在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步提高认识。还要根据各项勘查工程及物探、化探工作的进展情况,随时进行研究、补充、修正。精度较高的地质图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 (5)地质填图人员不仅要研究宏观现象,还要研究微观现象,对于重要的和系统的标本,应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岩矿人员也要创造条件了解宏观现象,参与“实测剖面”。 (6)地质人员要钻研业务,熟悉一定的基础地质知识及本地区、本矿种的地质知识。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12000地质填图规范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万地质填图要求

1:1万地质填图要求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b.地层描述; c.岩浆岩及脉岩描述; d.构造; e.矿产(应详述);

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

煤田野外地质工作细则 沈瑞芬 说明 为了统一工作方法,提高煤田野外工作及地质编录质量,保证取全取准第一性地质资料,我们以1991年6月闽西地质大队总工办编著的《煤矿普查勘探原始地地质编录工作细则》(试行)为蓝本,综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2003年 3 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412.1.2.3 —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及福建省地质局《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细则》(1980年12月),结合矿区实际情况,修订了本工作细则,望各煤矿地质项目人员照此执行。本细则未涉及的部分,以上级有关规定为准,但应做到本矿区内统一。在执行过程中,如有补充和修改意见,请及时提出,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矿区(井田)地质填图 地表地质填图是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手段,是地质普查勘探的基础工作。野外工作应根据批准的勘查设计书来进行。地质填图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地质体)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调查研究,达到提高矿区以煤为主的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地质及含煤特征,发现新矿产地,着重解决含煤地层的层序,分布范围,含煤性及影响煤系发育程度的地质构造特征等。为了解矿区煤炭资源远景、找煤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它是在勘查阶段工作开始时进行的填制的,所形成的实际材料图又是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的基础资料,而地质图的成图,贯穿了勘查工作的始终,一张高质量的地质图,是综合了全矿区地质成果的客观反映,配合了其它手段取得各项成果的集中表现,因此整个地质工作中,从填图阶段就必须认真细致,并不断修编,深部与地表结合,去伪存真,才能提高其质量。 填图研究内容: 1.地层 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及接触关系,重点查明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及时空分布变化等,厘定地层层序。 2.构造大致查明构造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观察褶皱、断裂构造对沉积作用、成矿控制作用的影响,尤其注意观察推覆、滑脱构造对含煤地层的保存或破坏的资料收集。 3.煤初步了解含煤地层时代、层序,分布范围;大致了解煤层层数、煤层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 4.其他矿产填图中还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大致了解其他矿产及矿化蚀变带特征。 本细则只对煤田勘查中常用的1:1万和1:5000地表地质填图作简要说明,其它 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未提及,需要时可参照有关规范要求执行。 地质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尽可能采用数字填图技术,使用GPS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