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城市社区预防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城市社区预防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城市社区预防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城市社区预防

农民工犯罪现状

一、农民工犯罪现状 (一)我国农民工犯罪的含义;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农民工犯罪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犯罪现象,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现代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引发的重要犯罪问题,事关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工绝大多数是非正规就业,最基本的人身财产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且经常受到威胁和侵害。因此当事人在遇到伤害时,常常以犯罪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二)农民工犯罪的数量(比率)、分布、主要类型 流动人口犯罪比例已占到了全国各地犯罪总数的70%以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刑事诉讼权利保障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18-49岁农民工是犯罪主要年龄段,而18-2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高达总人数的70%;,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故意伤害罪最多,占25%;侵犯财产犯罪的诈骗罪其次,占14.3%;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罪的寻衅滋事、妨害公务再次,共占20.2%。前四项涉嫌犯罪人数相加高达50人,占59.5%; 分布:18周岁以下占3.8%,18周岁至25周岁占68.1%,25周岁以上占27.9%。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 主要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是指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对自身生存发展构成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非法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己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与其他犯罪类型不同的特点: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对象确定化,犯罪动机简单化。犯罪事前有预谋 (三)我国农民工犯罪主要特点 1.侵财性犯罪。农民工通常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往往表现在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中。有时也表现在刑法规定的其他刑事犯罪种类中,如故意伤害,绑架等。 2.自救性犯罪。所谓农民工“自救性犯罪”是指当民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 他们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季节性犯罪。根据犯罪学理论,侵财性犯罪通常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每年春节前,我国会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农民工犯罪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作案后逃跑提供条件,从而使这一时期农民工犯罪明显上升。 二、农民工犯罪原因 1.农民工生存状况恶化。农民工几乎承担了城市中所有的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苦活、危险活,收入却很少,甚至还拿不到工钱,更谈不上社会保障了。著名的犯罪学家贝卡利亚曾说过:“人之所以成为犯罪,并不是因为他要犯罪,而是由于他处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之下, 罪恶的种子得以在这种条件下发芽、生长。” 2.农民工不能充分就业,就业受到歧视。依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受到种种歧视:其一,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劳动强度大,往往是超过八小时工作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其二,不能做到同工同酬。尤其是,城市农民工劳动者资格极不平等,大量农民工往往以企业临时工的身份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临时工不仅待遇低,工资金少,而且到期不能续签合同, 在保险待遇上也存在严重歧视。少数农民工由此感到心理上不平衡,容易促发犯罪。 3.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法律观念淡泊。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普遍不强、生活单调成为引发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农民工中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当中有许多甚至是未成年人,许多人是因为厌学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来到城市打工的。 1.政策原因公民身份的城乡二元化。所谓公民身份的城乡二元化,指的是我国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开始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民工问题中的关键是其身份问题,而引起身份问题的就是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和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主要根源。这种户籍制度一方面侵犯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权,把农民牢牢地锁在贫瘠并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局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为了追逐自己的城市梦,众多农村青年从农村来到城市,燃烧青春的激情。他们的到来,也催生了不少违法犯罪行为,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他们具有农村户口、在城市工作且年龄介于16周岁至30周岁之间。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农田等不太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但是,因为自身素质和户籍限制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很难被大城市所接纳,也无法享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心理失衡,有些人更是抵制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据统计,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1.5亿人,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占了60%,大约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逐年上升。以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2008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14件,其中审结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518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4.21%。2009年度,该院审结刑事案件1556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511件,占32.84%。又如,北京市顺义法院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1至10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案被告人总数的39%,较去年同期增加60.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高发,给人们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纵观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多为侵财型犯罪。新生代农民工高发型犯罪案件主要包括盗窃、聚众斗殴、强奸、敲诈勒索和非法拘禁,其中侵财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最大。第二,多具有共同犯罪特征。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从众性和团伙性。第三,犯罪年龄低龄化明显,犯罪时年龄不满25周岁的所占比重最大,有的不到20岁。第四,暴力倾向凸显。暴力化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年轻人,做事易冲动而走向暴力化。如出于对消费的欲求和对财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

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 ——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 张秀兰徐晓新 2012-7-13 14:14:20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人口大规模快速流动以及家庭、宗族等传统社会微观组织单元的削弱和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管理须构建和强化新的微观组织单元来实现个体组织化。社区作为国家与民众互动的基本界面,既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多种社会政策需求,又有丰富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资利用,因此是创新社会管理首选的微观组织基础。我们可以借鉴能促型国家的理念,激发社区、居民的潜能,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提高社区的组织化水平,从而以社区夯实社会管理之基。在操作上,可考虑以支持家庭发展的社区社会福利递送为抓手,同时打造社区面向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的平台,实现社会管理的上游干预。 【关键词】社区单位制人口流动社会管理社会福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日渐凸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提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管理已成为国内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有统计显示,社会管理相关的文献,1980-2003年仅312篇;2004-2009年则增至1 249篇,而2010年11月前就达1 157篇(陆学艺,2011)。本文聚焦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微观组织基础,集中探讨为什么和如何以社区为基础实现对社会问题的“上游干预”,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 一、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是个体的组织化

(一)社会管理概念溯源和核心内涵 社会管理是一个源自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概念。国内最早见于1987年王思斌等翻译的《社会管理:某些理论与实践问题》。①该书作者、前苏联管理学家奥马罗夫认为,“社会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社会系统的有科学根据的影响,为的是使系统实现它面临的目标和任务”,而这种影响的实现,“要从加工反映系统运动特征的信息的结果出发,要借助于对人们的活动的适当组织和协调”(1987:27)。奥马罗夫将社会生活划分为经济、政治、社会(狭义的)和精神(思想)四大领域,相应地,社会管理是与经济、政治和精神管理并列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克服社会各阶级之间在劳动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社会差异,实现社会一体化(1987:8-11)。可见,社会管理在概念起源上强调执政党和国家政权为塑造社会秩序和消弭阶级差异而对社会进行干预。 当前国内的社会管理研究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管理和社会政策两大视角。公共管理视角的研究认为,社会管理是作为主导力量的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魏礼群,2011:18;李培林,2011);而社会政策视角的研究则认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是社会政策的执行行为和过程(王川兰,2011:43)。而不同视角的研究对社会管理根本目标的认知是基本一致的,即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综上,社会管理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通过党和国家等管理主体对社会的有效干预来维护社会秩序,而在微观层面上,则主要体现为通过实施社会政策、递送社会福利满足人民需要,化解社会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着手,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适应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王春光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他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王春光,2001)。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春光又将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群体(王春光,2003)。许传新(2007)在2006年的调查中,则将新生代定义为28岁以下的农民工。也有学者受文化研究中断代的提法“80后”的启发,认为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操作中量化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分界点特征明确,便于达成共识;可以和其他文化研究中的概念衔接;避免各个研究者在资料使用上因为标准不同而失去可比性(李伟东,2009)。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却没有对其具体的界定。本文比较认同的是李伟东的界定。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任远、邬民乐,2006)。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现状、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注,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城市融人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进人城市,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也随之转移。 较之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意愿有所增强。王春光(2001)指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如果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的话,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拉力的作用显然远远大于农村生活推力的作用。李涛(2009)通过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想永久地在工作的城市居住下去,有主动融人城市的要求,而在传统农民工身上的这种渴望就不是这么明显。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外出的动机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他们更想通过这种进城的机会来改变农民的身份,融人到城市环境中,成为一个城市人。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共6页】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犯罪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伴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我区打工谋生, 一、农民工犯罪情况及特点,xx年至今,**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114件159人,其中审结农民工犯罪案件为52件77人,透过上述刑事审判案件的情况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 2、文化水平普遍低, 3、就业情况不稳定, 4、犯罪具有群体性, 5、侵财性犯罪为主, 6、暴力性犯罪突出, 二、农民工犯罪频发的原因, 1、经济上贫困成为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 2、社会地位的落差大成为引发犯罪的基本原因, 3、文化生活单调成为引发犯罪的重要原因, 4、法制意识淡薄与法律调控手段不力成为引发犯罪的关键原因, 5、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 6、拉帮结派与盲目从众是农民工群体犯罪高发的重要原因。

伴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我区打工谋生。他们在为我区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农民工犯罪也日趋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较大隐患。怎样减少和预防农民工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法院结合本区实际,对农民工犯罪案件进行调研,分析其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解决农民工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 一、农民工犯罪情况及特点 xx年至今,**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114件159人,其中审结农民工犯罪案件为52件77人。农民工犯罪案件占所有审结刑事案件总数的4 5、6%,涉及的被告人占全部被告人的4 8、4%。 透过上述刑事审判案件的情况分析,农民工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现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农民基本都是中青年,留在家乡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这同样也反映到农民工犯罪上。今年所判决的77名农民工犯罪人员中,平均年龄为26岁,其中30岁以下的56人,占总人数的7 2、7%。 2、文化水平普遍低。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的人员较多,其中绝大多数初中尚未毕业。今年所判决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

【内容提要】法律的经济分析在西方近年来取得的迅速的发展,成为法律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分析各个部门法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犯罪问题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预防犯罪,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犯罪理解为理性的活动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注重防范犯罪的司法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新的约束犯罪的思路。从而开辟了不同于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的新的预防犯罪研究的范式。 【关键词】犯罪预防犯罪经济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后25年,法学理论的最重大发展也许是经济学被不断广泛的应用于法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第三版序言],以前,法律经济学只是局限用于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应用经济学对法律进行的分析,也限于经济法领域,如反垄断法和金融市场管制,现在,随着经济学开始对非市场行为的分析,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逐渐渗透于法律的各个领域,其中,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分析发展极为迅速,犯罪的经济分析可以溯源至边沁,在相隔二百多年后,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第一次系统的、规范的对犯罪作了经济分析,将犯罪行为与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等等同起来,认为“犯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也存在成本与收益等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因此犯罪可以从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和结论对犯罪的产生原因、运行过程、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并进而寻求实现有效率的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策略。在贝克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对犯罪学和经济学进行交叉研究,犯罪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成果逐渐成熟.。犯罪经济学的理论侧重于解释特定的刑法规则或政策存在的经济意义,预测特定的刑事政策将会产生何种后果,以及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提出相应的刑事政策意见,其中,犯罪经济学对于如何预防犯罪贡献了一些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分析方法以及提出了基于效率的预防犯罪的政策意见。 二、犯罪经济学对预防犯罪的分析 1、司法成本的运用 如同任何稀缺性资源,旨在预防犯罪的司法活动(在此采用广义的司法概念,包括警察、法院、监狱、检察机关的相关活动)是需要成本的,政府对于针对犯罪行为的司法活动的投入是有限度的,每一年,政府根据财政预算拨款用于预防犯罪,因此产生两个需要运用经济分析分析的问题,下文将分别论述。其一,投入越多的成本是否越能够制止犯罪行为。并且投入多少政府预算到预防犯罪中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收益。对于前一个问题,需要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依赖于统计学和社会学抽样调查方法,在此,引用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2:150]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斯蒂芬·莱维特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探讨了一个社区中警察数量和监禁人数对于犯罪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警察对暴力犯罪,比如谋杀、抢劫等有最强的威慑效果,实际上,他估计暴力犯罪对警察的弹性大约是1.0,即一个城市的警力增加10%,有望使该城市的暴力犯罪下降10%,至于财产犯罪,比如入室盗窃、偷车,拥有更多的警察影响要小一些,弹性估计是0.3,意味警力增加10%,将促使财产犯罪降低3%。这样的研究结论无疑表明政府对于司法活动的资源投入越多就越能使犯罪数量降低。但是,政府投入成本是有限度的,投入多少成本用于预防犯罪才是最有效率的?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当投入的边际成本等于获得的边际收益时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政府最后投入的一单位预防犯罪成本应该等于收益。举例来说,当投入10000元预防犯罪能产生因为犯罪未发生而获得的收益15000元,当继续投入下一个10000元时,产生的收益为12000 元,继续投入下一个10000元,收益为10000元,此时如果再投入10000元成本的话,产生的收益将少于10000元。虽然继续投入成本仍旧将减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下,新生代农民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经常都会有新闻发布某地区发生持刀抢劫案;某罪犯在某幼儿园砍人,死多少伤多少;某地区又发生一起强奸案……种种的犯罪,让人不寒而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的上演?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亨特认为,犯罪取决于群体的理解、伦理和价值观点;美国现代犯罪学家约翰逊认为,犯罪是破坏某一群体的基本礼仪的行为,是对文化的蔑视;还有人认为犯罪是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价值的侵犯。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是一种背叛行为。Rupert(2006)通过建立迭代模型检验财产犯罪率对若干经济变量的弹性。模型假设个人的生命周期为15一65岁。在每个阶段,四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就业机会是随即分配的,而一旦就业地位确定,则个人便会在从事合法的职业还是选择犯罪之间做出选择。而犯罪则可能被判刑,并且监禁期间的机会成本作为总成本纳入成本一收益分析框架中。文章通过量化各个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判刑的概率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显著的影响了财产犯罪率。 张杰飞,李国平和柳思维(2009)在传统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模型和中国现状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作者很好的将城乡收入差距内生化,并在赋予劳动力剩余假设的基础上,考虑了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迁移成本,最后通过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均衡下的市场均衡状况,通过农民工期望收益和预期成本比较解释了城乡流动的动因。并得出与以往研究类似的结论,即限制城市工资、提高农业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李强(2004)利用“剥夺”的概念,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现状,从经济和制度层面揭示了农民工犯罪的根源。他将农民工遭受的剥夺划分为“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两类,前者指客观经济的被剥夺状态,主要研究由于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导致的诸如贫困、安全缺失甚至基本生活得不到满足之类的境遇;而后者则是从主观心里状态出发,认为相对剥夺产生于同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产生的剥夺感,它疏于客观条件水平的影响,更多着重于心理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 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Abstract:Central Document No. 1 in 2010 first propos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ssu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ca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urgency. Cit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context, it is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ho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he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Key word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tatus analysi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犯罪预防理论

第八章犯罪预防理论 §犯罪预防问题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民众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整个犯罪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解决犯罪的治本之策。无论是犯罪现象的研究,还是犯罪原因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求预防犯罪的措施与对策,防止犯罪发生。 什么是犯罪预防?犯罪能否预防?如何预防犯罪?这些都是犯罪预防研究的问题。 ●一、犯罪预防概述 (一)概念 指国家和社会为消除或者减少犯罪产生的一切原因和条件,防止、阻遏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乃至根治犯罪现象,对全体社会公民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治措施体系。 1.狭义 犯罪前预防。其特点是在犯罪发生之前,主动采取措施防上犯罪行为的发生。 2.广义 罪前罪中罪后预防。其特点是不限于犯罪发生之前的预防,还包括犯罪中的阻遏措施和犯罪发生后的惩罚与改造方法。 (二)特征 1.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不仅是国家刑事司法机关。 预防犯罪不能只靠某一个国家机关,而应该是全社会参与。防止将预防犯罪工作封闭化、狭隘化和神秘化,克服单纯依赖刑事司法机关所导致的预防犯罪效果不佳的状况。 2.对象是全体社会公民,而不仅仅只是具有犯罪危险的行为人。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犯罪人,也没有永远不变的罪犯。任何行为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在外界不良环境作用与影响下,经过了渐变与质变的过程。犯罪预防的对象包括:(1)犯罪后被处以刑罚并正在服刑改造的罪犯,防止他们释放后重新犯罪,成为犯罪的策划者和教唆犯; (2)已经实施了犯罪或刑满释放人员,防止他们从偶犯变为累犯,从轻犯变为重犯,从个体犯变为团体犯,从单一类型犯罪变为犯多种罪的罪犯; (3)有轻微违法行为和劣迹的人,防止他们走向严重的犯罪道路;刑事犯罪被害人及其亲人,防止他们因激愤发生报复性犯罪; (4)目前尚处于守法状态的普通公民也应属此列,今天的守法者并不证明与保证永远的守法而不犯罪。 3.目的是防范、减少与根治犯罪。 犯罪预防的目的任务是多层次的,首要目标是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条件,惟如此,犯罪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预防、减少与根治。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调查 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杭州、温州、义乌三地的进 城务工青年的走访调查,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访谈记录等形式呈现目前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旨在引起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问题的了解和重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现状,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根据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此类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三 种居住形式。 第一种是在郊区工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杭州, 他们多数是从事服装厂业的工人,这一带的羽绒工业园较多;在温州,从事鞋服制造业的工人较多;在义乌,从事饰品制造业、伞业的较多,此类新生代农民工多半是居住在由用工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第二种是在市区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进城务工 青年从事服务业者较多(如餐饮店服务员、洗碗工、发宣传单者等),在杭州和温州,多半是老板为他们提供集体住宿 的旧楼房,或自己与一同打工的同事老乡们合租旧楼房。在义乌,也是如此,但老板一般提供的是商品房,住宿条件较温州好一些。这和义乌市的经济开发模式有关。 第三种是无业游民,人群聚集在义乌市劳务市场一带,

常年以大街或商店门口为居住场所,此类新生代农民工与当地居民隔离程度较深。 一、住房的类型 调查中发现,租房(主要是集中在城郊)和单位宿舍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住房的绝大比例,能够自己购买房子的人数比例为2.60%。 (图4)住房类型 而无论是租房还是住在集体宿舍,新生代农民工周围所居住的人群都是与自己一同打工的同事或者老乡,务工青年的聚居区与城市中的富人区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这两个群体社会、经济关系相隔离的重要屏障和表现形式。 二、住房租金

据统计显示,浙江省务工青年的月工资平均为2297.22元,住房支出为237.56元(包括租金、水电费支出等),居住于单位宿舍的工人则不需要支付费用。可见当前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较好,青年农民工们普遍表示与居住条件相较而言,他们更加看重工作待遇和职业环境。 三、居住条件 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居住场所通常为城郊结合部的偏远地区或是市区中较为贫困、缺少管理的旧楼房,居住设施较为简陋。由居住状况、条件而带来的在城市中具有的“身份象征”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居民之间的交往造成某种阻碍。对比较为强烈的两种生活方式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心理造成了某种负面影响。而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则是习惯了这种优越感,自觉地将自己和农民工人群隔离开来。 表3 居住条件

浅谈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的影响

浅谈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农村的很多剩余劳动力也开始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不断加剧。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正面影响,然后重点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管理;社会和谐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的就业、子女入学、住宿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民工的问题既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同样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政治局面的稳定。 1 农民工进城给城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1 农民工超生问题 由于城市的管理制度疏于对流动的农民工的管理,导致超生现象严重。据调查,农民工超生问题占到所在城市的一半以上,而且性别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现象。增加收入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超生很大程度上是避孕节育的措施不得当。 1.2 社会治安混乱问题 近年来,影响城市治安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民工,例如偷盗、卖淫、赌博等。而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有:①当自身利益、生存不能保障或者合法利益被掠夺时,他们因为法律意识单薄,多采用不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比如说偷走厂里原料,纠集农民工打架斗殴或者以暴制暴;②有些农民工不满城市人的歧视,对居住条件、收入、福利、子女入学的不平等耿耿于怀;③农民工的犯罪多表现为团伙作案,盗窃、卖淫、销赃、拐卖儿童,他们多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多被同乡引诱犯罪;④孤身在外,缺少亲情、友情、爱情,导致躁动不安、寂寞,又无法及时有效的释放,时间一长就会滋生犯罪念头。 1.3 城市压力剧增的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上城市,城市不堪重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每天污水的排放过多、垃圾过多不能及时清理都造成了污染,特别是人口流动量大的火车站、农贸市场等地方;②食物、水、日常所需的供应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其因应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其因应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行了30多年,农民工也已经历了两代,并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村劳动力。他们与其父辈农民工相比,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在现代社会,他们有着比其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更多和更直接的权利目标和诉求,并更渴望分享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和成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劳动力。但也产生了诸如社会保障不力、治安恶化、社会阶层严重分化、社会族群歧视和价值观差异等系列难题,并会因此而引发大规模违法犯罪现象。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特点 综观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犯罪行为的“自我救济性”。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初,经常面临着工作不稳定、收人低、生活可能无保障的窘境。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最基本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经常受到侵害,因此而时常遭遇过度劳动、经常性失业、克扣甚至不发工资的困顿。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就要被迫无奈通过犯罪行为实现自我救济。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通常表现为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侵财型犯罪,如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等罪种。 其次是暴力性。与前一代农民工相比,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多处在青壮年阶段,年轻气盛而性格较为鲁莽暴躁,其行为具有容易冲动,不计后果之倾向,故此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具有较为明显的暴力性特征。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手段看,杀人、绑架、伤害致死、甚至持枪作案等严重暴力案件较突出。 三是团伙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多集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中,因此为了相互间的帮助以及照应,容易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性、血缘性、集居性的犯罪团伙,犯罪同伙成员多数是朋友、同乡、网友、同事或者工友。在犯罪活动中,这些人也往往利用同村、同乡、同县等较为有利的地缘、亲缘关系为纽带,拉帮结伙组成松散的或是紧密的团伙进行犯罪,团伙成员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因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二、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原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经济方面之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增多,其职业需求渐趋饱和,而其就业竞争也日渐激烈。据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的一项调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中,只有50%左右能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30%左右只能是短期流动性工作,20%成为城市失业者,而他们都是城市边缘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批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城市社会难以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导致失业严重。同时,就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即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但其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却很不容乐观,而被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发生工伤、患上职业病时更是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及相关救济,并因此而逐渐沦为城市新的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基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查 经济1103班张菁指导教师潘晔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发展状况的相关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关注焦点,但根据我的阅读及资料查找中,我发现社会很少具体的对某个单独的农民工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相关深入的调查,再且,对于本身也是90后的自己,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早已走入社会工作的同学,在平常的联系与交流中,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多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由此,我产生了对他们这个群体做一个严肃的问卷调查与深入了解的想法。以下是我在假期的调查中得出的相关结果,在呈现调查报告中,我将基于他们的基本信息来重点陈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我的建议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调查过程的相关处理: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信息、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以及维权方面。问卷总共分发了150份,实际回收67份,考虑到调查样本相对较小的局限而对调查分析有所影响的因素,本文在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达到一个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能提出相应有效地解决措施的目的。 摘要:90后进城务工青年作为现在的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群体将在农民工的队伍中处于不断壮大和上升的趋势,而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依旧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非资本运转的中国来说,90后务工青年的发展与生活风貌将对城市发展及三农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社会和政府都应对之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满足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需求,90后务工青年也应结合当下实际来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更好。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区域的信息 三门坡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它的土地广袤而肥沃,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4万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各种瓜菜130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已初步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另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镇人民带来了创新性的收入。且三门坡镇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中心。这也为“回乡型”农民工在家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产业保证。而对于由于学业不佳放弃求学的90后的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在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见些世面、学些本领﹑谋求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城中的生活来更好的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在城市中打工也是比较受青年们心仪的交际和求偶的方式。当然,不排除由于家庭困难而被迫过早的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的90后青年,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致使年轻的他们离开家乡,离开校园,走进城市打工,通过调查,我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和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