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

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

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

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综合征分类解读

缺血性卒中综合征 脑动脉闭塞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存在共同的临床表现,虽然在不同患者间存在某些差异,临床上将常见的脑动脉闭塞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缺血性卒中综合征。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特征性卒中综合征有助于确定病变血管或梗死部位,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颇有意义,是神经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前循环缺血综合征 (一)颈内动脉缺血综合征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颈动脉窦部及ICA虹吸部,严重程度差异颇大。I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机制,常见ICA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MCA远端分水岭或边缘带梗死,或因ICA 不稳定斑块脱落的栓子引起的动脉到动脉栓塞。 1.ICA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是,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MCA缺血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像障碍。ICA闭塞时低灌注区高度依赖于Willis环,若一侧前交通动脉很小或缺如,该侧ACA供血区可发生分水岭梗死;若双侧ACA起于同一主干,可发生双侧ACA远端供血区梗死。如果PCA由颈内动脉而非基底动脉供血,即胚胎型PCA,则PCA供血区也出现梗死。 2.ICA在眼动脉分支前闭塞时,如果Willis动脉环完整或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吻合良好,可以完全代偿供血,不出现临床症状,否则可导致大脑前2/3脑梗死,包括基底节区,病情危重,患者可于数日内死亡。由于视神经及视网膜供血来自ICA,25%ICA梗死患者发病前可出现短暂性偏盲,由于中心视网膜有良好的双重供血,很少发生缺血症状。病灶侧眼动脉缺血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曚,偶可变为永久性视力丧失。 3.部分患者颈动脉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触诊偶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若杂音为高调且延长至舒张期,提示血管高度狭窄(内径<1.5mm),如对侧眼球听到杂音,系对侧颈动脉供血加强代偿所致。有的患者ICA缺血导致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出现病灶侧Horner征。一侧颈动脉闭塞时,应避免按压另一侧颈动脉,以免发生晕厥和癫痫发作。确诊颈内动脉血栓或狭窄仍需DSA颈动脉造影。 (二)大脑中动脉缺血综合征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进入外侧裂分成数个分支,为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部分及岛叶供血,包括躯体运动、感觉及语言中枢。MCA皮质支供血大脑半球外侧面包含: ①额叶外侧及下部皮质与白质,包括4,6运动区,皮质侧视中枢及Broca运动语言中枢(优势半球);②顶叶皮质及白质,包括初级及次级感觉皮质、角回、缘上回;③颞叶和岛叶上部,包括Wernick感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MCA途径前穿质时发出深穿支豆纹动脉,垂直向上穿入脑实质,供应壳核、尾状核头部及大部分体部(与Heubner返动脉共同供血),外侧苍白球、内囊后肢及放射冠。MCA的供血面积超过ACA与PCA的总和。 1.多数颈动脉闭塞是血栓性的,而多数MCA闭塞是栓塞性的,MCA狭窄处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相对少见。栓子可能固定于MCA主干,更常移行至皮质支上干(供应中央前区及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分级诊疗策略

分级诊疗的实现之日,也就是医改的成功之时。”前段时间,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在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70号文)明确提出了分级诊疗的目标,“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目前,全国共有近20个省市出台了分级诊疗政策,医联体、“三师共管”、“1+1+1自愿签约”多种形式精彩纷呈。试点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领域,涵盖最集中的疾病谱。 供给侧改革逐渐发力,将对市场格局产生哪些影响?企业如何应对? 影响未来市场格局 ⒈市场结构变化 国内外多家专业机构联合对中国的疾病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表明,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在1990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类似,导致居民健康损害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卒中。20年后,损害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评估还显示,膳食因素、高血压和烟草是影响中国居民预期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 疾病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药品市场的结构变化,与前四大疾病密切相关的大类,抗肿瘤、心血管、中枢神经、消化道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预计2019年这四大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一半,达到51.8%。在IMS研究的11个慢病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是三个最大用药规模的病种。基层市场的品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慢病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晚期肿瘤、慢性肾病等将成主角,市场规模和市场比重双双提升。 终端市场结构中,公立医院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2014年达到了69%。基层医疗机构的比重由8%上升到9%,零售终端则由26%降低到23%。随着分级诊疗的全面深入推进,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的用药比重有望下降,基层市场快速上升。零售在电商和医保等相关政策支持下,迎来新的发展拐点。电商可能成为重要的终端渠道。大医院、基层市场、零售、电商等终端市场的多元化和均衡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医疗服务和用药需求的新变化。 2消费行为变化 我国因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5%,医疗费用负担占全国疾病负担的70%。由于基层能力不强、药物种类较少等原因,大量慢病患者习惯上涌向大医院。调研发现,到大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83%-85%是慢性病患者,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占据了慢性病的主体,他们仅单纯开药就为三级医院贡献了30%的门诊量。 厦门市的分级诊疗实践则表明,2015年1-7月,全市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同比下降15.5%,基层社区诊疗服务量同比上升了36.3%。厦门的改革目标是,到2015年底三级医院的门诊量要同比下降35%以上,基层上升35%以上。

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2018)

关于印发《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试行)》 的通知 医院各科室(组): 现将《县医院卒中中心建设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落实。 县医院 2018年05月30日

县医院 卒中中心建设方案(试行) 为了规范卒中病人的诊治流程,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漏诊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结合医院专科发展规划和卒中中心认证工作,以《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卒中防治中心现场评估指标(试行)》认证标准为依据,以AIS疾病为主的卒中中心建设为基础,促进以卒中症状为单位的临床路径诊疗行为规范化。特制定卒中中心建设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医院通过卒中中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以急性卒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 供快速诊疗通道。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对卒中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显著降低卒中确诊时间、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二、建设目标 到2019年初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卒中防治中心认证。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县医院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具体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 主任委员:(院长?党总支书记) 副主任委员:(业务副院长) (神经内科主任) 委员:(院长助理) (办公室主任) (党总支副书记、感控办主任) (工会主席) (财务科科长) (药剂科主任) (总务?设备科科长) (医疗质量安全科科长)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 裂造成的出血。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 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 多被忽视。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 剧烈运动等。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 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观 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渡过急性期后 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2蛛网膜下 腔出血?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

的脑膜包绕着大脑。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 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血管瘤好发于动脉 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有重体力劳动、严重的咳嗽、用力排便、饮酒、奔跑、情绪激动和性交。 本病多突然发作,主要表现是剧烈的、劈裂样的、难以忍受的头疼因患者难以安静,又加重出血。它的另一表现是恶心和呕吐,这是因 为蛛网膜下腔聚集了大量的血液使脑内压力增高的缘故。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无脑实质损害可不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如果这些血液是来自脑实质血管的破裂,则大多数会有偏瘫。 ㈡缺血性脑血管病?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供应脑部某一区域 的血管出现可逆性病变导致这一部分大脑暂时性缺血,当情绪激动、 血压波动、大量出汗,甚至不知不觉中突然间说话困难(运动性失语)、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感觉性失语)、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或半身感觉障碍,半身麻木甚至活动受限乃至瘫痪,然而一经放松,休息数分钟(至多24小时)后,上述症状又全部消失,这种情形在医学上称为短暂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2020版】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四、脑卒中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 五、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和康复 六、脑卒中后肌张力变化和痉挛的康复 七、脑卒中后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 八、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 九、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和营养管理 十、脑卒中后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康复 十一、脑卒中后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和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十二、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和康复 十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

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 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 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 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 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 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 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 (2015版) 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

亡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上述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静脉溶栓的时间不能超过4.5小时,动脉再通手术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后循环及部分特殊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窗),这样才能降低脑部损伤,减低致残程度。因此,脑卒中的诊疗过程必须争分夺秒,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目前现状是我国只有不到2%的患者接受了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而我省相比于其他先进省份也存在较大差距,最主要原因是院前延误。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民群众对脑卒中知识相对缺乏、就诊意识不高,院外时间拖延较长,错过有效治疗时间窗。针对此应加强脑卒中

最新脑卒中分类及诊断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 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脑卒中 1、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人总数的60%-70%,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具体包括: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内动脉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则是脑表面或脑底部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容有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中。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检查方法 常见检查项目 颅脑MRI检查、颅脑CT检查、脑血管造影、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2015下半年度医疗人员三基知识考试成绩汇总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科室医疗人员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医疗工作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按照年度制定的工作计划,对科室医疗人员临床三基三严、

医疗核心制度、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的理论考试,现将上半年医疗人员考试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医疗人员情况 本科室医生共7人,本考核应考本科室医生共7人,。 二、考核内容及形式 1、本次考试出题采用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医疗核心制度、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 2、试题类型为: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等题型。 三、考试情况分析 1、应考核医生人员7人,实考7人,80分以上7人,合格率为100%。 2、题型结构情况分析:本次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选、填空及问答。 四、存在问题 根据考试成绩结合考场观察评价,人员学习态度认真,答题严谨。同时仍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本科室医生人员数量少,年底病房病人较多,病房任务重,经常加点加班,忽略了学习;或有时休息不足,没有充分时间学习。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推荐下载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内容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是: 防止废用综合征产生,防止肢体痉挛产生,防止误用综合征及过用综合征,防止并发症,如肌肉痉挛、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早期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良好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转移训练,适度的主动、被动运动及基本的ADL 训练,必要的床边语言、吞咽、构音训练、心理支持等。注意瘫痪迟缓期肩关节的保护,防止上肢下垂过久致肩关节半脱位,防止肩手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同时积极处理大小便功能障碍。 运动疗法:是通过不同的运动或锻炼,改善机体的功能障碍,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预防 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按运动方式分类: 1、被动训练:由外力作用于人体的某一部分肢体,所引起的关节运动。 2、主动-辅助运动:虽是主动运动,但必须由医生或家属帮助进行。 3、主动运动:此种疗法用在肌力在3级以上,即病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肢体在空间的位置。 4、阻抗运动:在病人进行主动运动时,由医生或家属对其患肢施加外力(或利用器械), 让病人抵抗此外力进行运动。 适应范围 1、神经系统: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综合症等; 2、关节疾病:关节痉挛、腰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等; 3、软组织损伤:肌肉拉裂伤及肌腱断裂术后、肌萎缩等 4、全身及脏器官机能低下 四肢联动训练器 产品介绍: 该仪器解决了偏瘫或截瘫患者零肌力的早期主动康复训练,可用上肢带动下肢,健侧带 动患侧,一肢带动三肢,帮助病人做早期功能性动作的主动运动训练,上肢是伸够的运动 模式,下肢是蹬踏模式,有利于脑卒中重建运动程序。 产品特点: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解读(2018)

一、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卒中单元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级推荐,A级证据)。 (2)建议在发病/院24h内应用NH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1级推荐,A级证据)。 (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康复训练强度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 级推荐,A级证据)。 (2)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I 级推荐,A级证据) (3)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min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脑卒中急性期卧床患者的良肢位摆放、床上体位转移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础和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方面。 推荐意见 (1)脑卒中卧床期应将患者摆放于良肢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1级推荐)。 (2)脑卒中卧床期患者应尽早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渐进性地进行体位转移训练,并注意安全性问题(I级推荐)。

高血压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2 高血压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合并症致残率、致死率高。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国家和患者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高血压的现状 (一)患病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根据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4%。据此估算,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7亿人(包括患病但没有就诊的患者)。 (二)发病率。目前,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国内不同队列研究的数据推算,我国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年发病率约为3%,每年新发患者至少1800万。 (三)高血压患者情况。据估算,现患高血压患者中接受治疗的约为1.2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患者约为8600万人。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适合分级诊疗基层管理的患者约占60%。

二、高血压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治疗,使患者血压达到控制目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二)路径(如下图)。 (三)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 多次测量血压水平达三级需要进一步评估治疗;合并靶器官损害需要进一步评估治疗;高血压急症;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2)在社区随访的高血压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采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规律治疗,血压仍然不达标;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 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指南?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 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卒中的常见类型及其特点 脑血管的病变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和由于血管的阻塞导致的缺血,前者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后者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㈠出血性脑血管病 ⒈脑出血 脑出血又名脑溢血,指的是脑实质内部的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最常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实质内的小血管管壁受到过度扩张而变薄等病变,与此同时血管的内膜也因高压血流的冲击而损害。长此以往,当薄弱的血管壁再难抵御高压血流的冲击时就会破裂出血,如果血管壁已有动脉硬化,则此种情形更易发生,甚至在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生。 脑出血常先有预兆,先兆表现也叫做前驱症状,但往往并不明显,以致多被忽视。这些预兆可包括在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即有头疼、头晕、肢体发麻、鼻出血、眼底出血、嗜睡等。此时一切使血压升高的因素都可能促进脑出血的发生,例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性交、饱餐、剧烈运动等。一旦发病则来势凶猛,患者突感头晕、头疼、恶心,随即猝然倒地、呕吐、大小便失禁、半身不遂,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观之可见脸面潮红、呼吸沉重、鼾声明显、唾液外流。渡过急性期后,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肢体活动能力也开始恢复。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的大脑处于坚硬的颅骨保护之中,在颅骨之下还有柔软的脑膜包绕着大脑。脑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薄且透明,围绕在软脑膜之外,二者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其中有少量的液体称为脑脊液。当大脑的浅表动脉破裂出血、且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是指血管局部因管壁薄弱等原因膨出,外观象一个瘤,但壁内的腔隙与血管腔相连,含有血液,因此易破裂引起出血。血管瘤好发于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出现在年轻人则多为先天畸形。 有些患者在病前有前驱症状,如偏头疼,多为单侧的博动性胀痛或眼眶疼,遗憾的是这种症状并不足以预告脑出血即将发生。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有重体力劳动、严重的咳嗽、用力排便、饮酒、奔跑、情绪激动和性交。本病多突然发作,主要表现是剧烈的、劈裂样的、难以忍受的头疼,因患者难以安静,又加重出血。它的另一表现是恶心和呕吐,这是因为蛛网膜下腔聚集了大量的血液使脑内压力增高的缘故。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无脑实质损害可不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如果这些血液是来自脑实质血管的破裂,则大多数会有偏瘫。 ㈡缺血性脑血管病 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供应脑部某一区域的血管出现可逆性病变导致这一部分大脑暂时性缺血,当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大量出汗,甚至不知不觉中突然

高血压分级诊疗

高血压分级诊疗 一、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 年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安徽省患病率与全国基本一致。 实施高血压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将高血压这一常见的慢性病防治重点放在基层,实行分级诊疗,让高血压患者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 二、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身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高血压筛查 1.定期筛查:建议成人至少每两年测血压一次。 2.机会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等偶然发现血压升高者。

3.重点人群筛查:35岁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包括(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 和/或舒张压85-89 mmHg);(2) 超重(BMI 24-27.9kg/m)或肥胖(BMI≥28kg/ m),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5尺);(3)高血压 家族史(一、二级亲属);(4)长期膳食高盐;(5)长期过量饮 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6)年龄≥55岁。建议每半年测 血压。 (二)高血压诊断与评估 1、高血压的诊断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标准。如下表1。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 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 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基层医院可以进行高血压诊断,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需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 2、血压水平分级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 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 22≥135/85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mmHg,或24h平均值 ≥130/80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 平定义和分级,如表1。表1 高血压诊断与分级(2010年中国高 血压防治指南)类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