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已整理)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简答题

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有关常识: (2)

二、名词解释: (2)

三、简答题: (3)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

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3)

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3)

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4)

6、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4)

7、试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4)

8、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

9、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5)

10、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5)

11、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5)

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 (5)

13、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5)

14、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6)

15、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6)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6)

17、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7)

18、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

19、评析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7)

20、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8)

21、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8)

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8)

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8)

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9)

25、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9)

26、《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9)

27、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9)

28、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10)

29、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10)

30、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0)

3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特征及其影响。 (11)

32、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11)

3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11)

34、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11)

3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12)

36、欧洲新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主张及影响。 (12)

37、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12)

38、新传统教育流派的发展和派别、基本主张及影响。 (12)

39、当代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13)

40、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影响。 (13)

最早提出课程分类思想的教育家斯宾塞。

一、有关常识:

1、古希腊教育分为三个时期:

荷马时代的教育、希腊城邦时代的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雅典品质教育)和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2、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3、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论雄辩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雄辩家应有广博的学识,要有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要有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模拟演说、写作等练习方法是培养雄辩家的重要途径。“人道”教育思想是西塞罗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尽为人之道,就要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以“人道”相处,具有同情、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此外,还要有文化修养。

4、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仿照学校方式首创一种在星期日传授宗教知识的班级,主要招收童工,在每个星期日参加宗教仪式,学习宗教条文,兼学初步的读、写、算知识,被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这种学校利用休息日把贫穷阶层的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而得到较快的发展。19世纪后期,随着正规初等学校的大量开办,星期日学校日益减少。

5、17世纪,英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称为“学园”。学园除传授古典知识以外,还传授农业、政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知识科目。学园在17世纪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18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6、科学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教育基本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把人类的活动归为五种,相应提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包括各类课程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用自然科学改造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全面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论断;科学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欧美各国学校课程的改革;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7、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教育敕语》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第二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第三段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教育敕语》的颁布对日本近代教育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8、泛爱主义教育的创立者:1774年,德国巴西多创办第一所泛爱学校。依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思想,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泛爱学校的课程主要有实科知识、体育、音乐和劳动等,教学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9、最早提出归纳---演绎方法的教育家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工具论》中创立了形式逻辑,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程序,并且研究了这个程序所要遵循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导生制学校:18世纪后期,贝尔和兰卡斯特分别在印度和伦敦创立“导生制学校”。这种学校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导生制”学校在英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其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这种导生教学制在教育史上也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

2、智德统一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基于人的正确判断,错误的行为是基于人的错误判断。因而,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另一方面,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3、费里教育法案: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法案的要点有:提出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教会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4、莫里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由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的教育法令,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

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莫里尔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5、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其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要求。《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简答题: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教育。

(1)、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苏美尔时期,出现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分为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两级。

(2)、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种类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古

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

(3)、古代印度的教育:古印度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

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B.C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B.C 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吠陀》经。B.C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

(4)、古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后期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育内容

主要为《圣经》。宗教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军事色彩,完全为国家控制,主要为公共教育。

(2)、教育过程:

出生后进行严格体检,7岁前接受家庭教育;7---18岁,开始军营生活,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18---20岁,接受军事训练团教育;20---30岁,接受实践训练,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3)、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的特点:

(1)、重视教育,包括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

(2)、教育过程:

出生后进行体检,7岁前在家由父母养育;7---13岁,女孩接受家庭教育,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13---15岁,继续在文法、弦琴学校学习或进入体操学校接受体育训练;15---16岁,大多数人开始就业,少数贵族子弟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授予公民称号。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要高一些。

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进行讲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它主要由讥讽(不断提出质疑)、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方法不同于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受教育者具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必须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教育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4、简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制度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柏拉图的主要教育著作《理想国》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发展的一大里程碑。他的教育观点主要有:

(1)、最早提出了教育的重大政治意义,强调应当由国家来组织完整教育体系,以实现其奴隶制的理想国。理想国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和政治家---哲学王。

(2)、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公共学前教育和女子教育,倡导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四艺”)学科。

(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如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男女教育平等,注重早期教育等,但也过分强调一致性,轻视变革,忽视个性发展等问题。

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国家化教育思想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依赖于国家对每个公民的教育。他主张教育由国家负责,国家应当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为此,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

6、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点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教育适应自然。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他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动物、理性灵魂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非理性灵魂。在三部分灵魂当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非理性灵魂对理性灵魂都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首先,人身上动物性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人具有理性,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和谐教育。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也提供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体育是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是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是为了人的理性灵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教育应当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顺序,促进其和谐发展。

(3)、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是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实施文雅教育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保护自己的心灵,同时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二要有读、写、算、体操、哲学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学科。

7、试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希腊化时期,不仅希腊文化教育对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影响,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也影响了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教育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和移植,对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中心逐步从古典时期的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3)、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西方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8、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代罗马的教育主要分为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的教育和帝国时期(B.C1世纪--- A.D5世纪)的教育。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主要特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

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

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包括初等(读、写、算私立小学)、中等教育(文法学校)、高等教育(修辞学校、雄辩术学校,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三个阶段。

帝国时期罗马教育进行了改革。在教育目的上,把培养雄辩家改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在学校管理上,对初等学校

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利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在对教师的管理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师由原来的私人聘用改为由国家委派。

9、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产生是当时的被征服人民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迫下,在宗教领域寻找安慰和解脱的一种手段。早期的基督教宣称平等、博爱、患难与共、救世主,促使其在各地传播开来。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基督教教育上。早期的基督教学校主要有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主要是对成人入教者进行一些教义、教规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对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教育。此外,教会也创办了一些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如堂区学校和唱歌学校等。

10、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他对罗马的教育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写出了《雄辩术原理》一书。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关于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2)、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3)、关于学前教育,他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注意幼儿道德教育,重视儿童说话能力训练,认为幼年期的学习是在为青年期的学习打好基础。

■(4)、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见解:他主张教育者要认真了解学生天赋、倾向和才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A、在教学上,昆体良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他认为分班教学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B、在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教育应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辩证法等在内的学科计划。

C、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

■(5)、在教师问题上,他强调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等。

11、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而其中又可以11---12世纪为界,在此之前称中世纪早期,之后称为中世纪晚期。

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教会的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三种形式。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最主要的教会教育机构。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一般为简章的读、写、算,以后“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学习年限大约为8年。修道院学校由教士担任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纪律严格,体罚盛行。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条件比较好,水平较高,但数量有限。堂区学校设在教堂所在的城区和村落,条件较差,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形式。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即“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答法。骑士教育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礼文教育、侍从教育三个阶段。

13、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中世纪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主要有初等教育(由私人办理,学习《荷马史诗》)、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学习文法和古典作品)、高等教育(重视法律和医学教育。最有影响的是君士坦丁堡大学,以培养官吏为主)和宫廷教育(培养未来皇帝)。中世纪拜占廷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修道院学校设在修道院中,主要进行经书的收集整理;主教学校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主要教学内容为神学,有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等世俗学科。

阿拉伯教育以伊斯兰教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世俗性。主要有以下形式:

(1)、昆它布,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

(2)、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学等内容。

(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讲授内容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

(4)、清真寺,教徒做礼拜的圣地,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既有普通教育,又有高等教育。讲授课程主要有神学、哲学、史学、文学、法学、数学、天文学等,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环”。

(5)、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各国图书馆非常发达,不仅藏书,还进行知识教育,相当于大学。

14、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中世纪大学,中世纪的高等教育机构。11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出现,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后来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从组织结构上,学生一般有“同乡会”,教师一般有“教授会”,负责维护自己的权利。

(2)、中世纪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内部自治、迁校自由、免除赋税与兵役义务、审订教师资格、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等。

(3)、按领导管理体制不同,可以分成“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类型。前者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后者多由教师管理校务。

(4)、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学位制度。

(5)、中世纪大学在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上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促进欧洲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打破封建闭塞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

15、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源于2世纪的教父哲学,真正形成于11---12世纪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即教会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理,是基督教神学理论化、专业化的产物。

经院哲学论争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给理性一定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探讨,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1)、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发展的特点

19世纪以前,政府对教育很少干预,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

19世纪初英国开始施行国家直接管理教育的一系列措施。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这是英国教育从作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和国家直接把握教育领导权的开端。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随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逐步实现国家化,至20世纪初英国确立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同时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2)、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教会、民间团体和私人纷纷开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学生毕业不能升入中等学校。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置公立学校;对5---12岁的儿童实行强迫初等教育;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3)、英国中等教育演进的特点

产业革命以前,中等学校仍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产业革命以后,原有的中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措施有:改革宗教教学,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科课程等等。

(4)、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

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仍然通过中世纪建立的古典大学进行。

19世纪初,产业革命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

新大学运动促进了各地方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7、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1)、对法国近代早期教育影响较大的是新教教派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建立的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中等学校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冉森派创办了“小学校”和“大学校”,前者一般指初级学校;后者属于中等学校。冉森派强调法语教学,重视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建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1618---1746年间,由耶稣会创办的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古典语言、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

(3)、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对法国和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众多教育方案出台,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其主要内容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平等,实行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男女平等教育等。

(4)、拿破仑时期,通过颁布实施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这种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对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法国中等教育变化频繁,其课程设置的变化趋势一直是:重视和维护古典主义传统,为中央集权国家庞大的官僚机构培养文职官员服务;同时,适应国际资本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增设相应的教学科目,并提高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所占比重。

与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相区别的是,美国近代确立的教育分权制。美国的历史发展及其政体形式,决定美国教育领导权的形式与欧洲大陆不同,一直都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的教育领导权限,而实行一种典型的地方分权。州教育委员会作为一州的教育决策机关,依照州教育法来确定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督一州的教育实施。在州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分设学区,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1868年,美国始设教育总署。但是,美国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并不领导各州的实际教育。美国宪法不规定教育问题,中央对全国教育无领导权,其教育领导一直实行分权的形式,这在全世界也是最典型的。

18、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809---1810年间,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德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管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

(1)、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2)、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德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3)、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洪堡德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模式。

19、评析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的运动。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这一时期也被美国人自称为教育史上的“教育觉醒时代”。

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小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是在中学。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促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同时也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

20、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开办初级俄语学校、计算学校等普通学校;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为了培养本国的高级人才,建立科学院并附设大学与文科中学。1755年,在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倡导下,创办了莫斯科大学。

(2)、1786年颁布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规定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力;大学下属的学校有堂区学校、县立中学和文科中学三种类型。

(4)、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沙皇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进行学制改革。如1860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1863年颁布的《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1864年颁布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等。

21、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也包括对教育的改革。主要内容有:

(1)、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2)、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3)、1879年颁布《教育令》,废除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1880年,《教育令》修改,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明治维新自上而下进行,带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使得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巴特勒教育法》,这一法案是英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文件和法律基础。

(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英国工党执政后,政府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积极改组中等教育结构,综合中学得到迅速发展。到1975年,综合中学已经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2)、进入80年代,英国的教育改革更为频繁,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上。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三类课程;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择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还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作出了新的规定。该法案被看作是英国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英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统一学校运动

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运动的开展,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

1947年,提交教育改革法案,主要内容有:提出战后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设想;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

(3)、戴高乐的教育改革

戴高乐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主要有1959年1月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6---16岁,主要通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来完成)、1959年12月的《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调节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办教育问题上的矛盾,采取签订“契约”形式,对私立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并进行控制)、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确立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

(4)、哈比改革

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但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哈比法案》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由于要求较高,难于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24、试评价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制定了波恩《基本法》,确定联邦的教育事业由各州自行管理。

(2)、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总纲计划》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没有涉及高等教育。在初等教育上,建议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在中等教育上,建议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3)、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汉堡协定》规定联邦各州所有儿童应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教育,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4)、1970年,德国《教育结构计划》教育改革方案出台。该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把基础学校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指出整个教育系统应由初步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构成。在完全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同时,要求按不同层次组织师范教育。《教育结构计划》反映了联邦德国对早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视。

25、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1917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士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法》。主要内容有: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中等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7项;改组学制,建立一个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各为6年,中等教育在包容所有课程的综合中学进行。《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美国的6-3-3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也提出了中学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3)、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订了一项为期8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当时在200所中学中选出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特点有: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6、《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试析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动向。

80年代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代。

(1)、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

(2)、80年代中后期,美国教育为面向21世纪提出了改革的新设想。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著名的《普及科学---

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3)、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28、试分析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及内容。

(1)、1947年,为了改革教育,日本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采取6—3—3—4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70年代,日本又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主要涉及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在中小学教育上,日本提出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国家和教育者的责任的3个基本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制订的10项具体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报告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和12项具体措施。 70年代,日本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法规。

(3)、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更加具体和深入。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的咨询报告最有权威性,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临时教育审议会”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其中主要有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等内容。

29、试评述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普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0年代,苏联开始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在教育方面,苏联主要注重对学制的调整。1920年底,俄共召开关于国民教育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学制改革的决议,把7年制学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主要类型,允许在7年制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修业年限为3—4年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1921---1925年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新大纲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学科界限,将指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在实施新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了劳动的教学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和设计教学等。新大纲的提出,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学校中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30年代,苏联工农业的发展向国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1931年8月25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并于9月5日颁布,因而这一决定也称为“9?5决定”。“9?5决定”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改进措施。“9?5决定”成为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而后,苏联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问题的决定,对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和改革学校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要求。这些决定的贯彻执行,提高了普通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苏联在第二次战争前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的任务,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0、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战后,经过10余年的努力,苏联教育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但进入50年代以后又面临新的问题,为此,苏联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

(1)、1958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有:强调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将普及教育的年限由7年延长为8年;将原来的10年制延长为11年,延长的一年加到不完全中学阶段,成为8年制学校,是普通教育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教育仍为3年,通过青年工人学校、农村青年学校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或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在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中,改组原有体制,设立城市和农村职业术学校,并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中,要求高等教育接近实际生活和生产;高校应优先录取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人人学。1964年,苏联又通过了《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把建立在8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的学习年限由3年改为2年。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2.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A)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3.古代西方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着作是(C)。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4.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D)。 A.科学性 B.民主性 C.平等性 D.宗教性 5.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C)学校。 A.等级性 B.贵族型 C.世俗性 D.宗教性 6.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A)的教育。 A.世俗封建主 B.教会封建主 C.资产阶级 D.城市平民 7.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B)、天文、音乐等。 A.物理 B.几何 C.化学 D.生物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C)的文化革命。 A.奴隶主阶级 B.封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9.在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C)。 A.拉伯雷 B.蒙旦 C.莫尔 D.维多里诺 10.斯图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B)派的着名教育家。 A.天主教 B.路德 C.卡尔文 D.耶稣会 11.斯图谟创立的新型古典文科中学采用(A)教学制度。 A.分级 B.不分级 C.不分班 D.混合班级 12.路德派新教提倡的小学是以(D)子女为教育对象的。 A.贵族 B.上流社会 C.资产阶级 D.下层劳动人民 1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A)为理论基础。 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14.卢梭是反对(B)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 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15.赫尔巴特的教学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C)。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巨人转》 1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A)。

外国教育史试题有答案

1、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一)填空题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____ 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3、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理想国》_________ 。 4、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政治学》_______ 。 6、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 《论演说家的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 。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农民兼军人_______________ 。 8、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会____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9、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______ 的文化革命。 19. __________________ 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1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_______ 的教育代表作。 12、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自然人轨学制。? 13、卢梭提出了培养—《爱弥儿》“自然教育” __ 的教育目的。 14、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5、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_________ 。 16、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管理_________________ 。 17、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自然教育—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18、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意大利________ (国)女教育家。 19、感官______ 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20、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儿童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21、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_____________ 。 (三)选择题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________ 。 A.文雅教育 B ?职官教育 C ?书吏教育 D ?科学教育 2、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a_等。 A.寺庙学校 B ?教区学校 C ?文法学校 D ?修辞学校 3、“三艺”为____ b—所创设。 A.柏拉图B .智者派C .亚里士多德 4、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 c _____ 和角力 A.游泳B .射箭C .投标枪D .击剑 5、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 a ______ 办理。 A.私人B .企业C .国家D .私人和国家共同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_______ 。 A.智育B .美育C .劳动教育D .军事体育 7、“知识助产术”是____ c __________ 提出来的。 A.智者B .昆体良C .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法也称为____ c _____ 。 A.相互教学法B .发现法C .知识助产术 D .雄辩术 9、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____ a ______ 。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外国教育史重点考点 1、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答:1、他受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热爱儿童,重视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他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主和科学 思想,他关于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的主张预示了近代教育的方向。 3、他拟定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单轨学制,后来更发展 为一个系统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近代单轨学制及终身教育的先驱。 4、他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提出很多设想。 5、他努力探讨教学工作的规律,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工作的原则 和方法,奠定了近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他被称为“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教 育史上的哥白尼” 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行政制度有两种类型: ①、以波隆那大学为代表,由学校掌管学校行政,由学生充任校长; ②、一种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学校行政由教师掌握,校长由教师担任。南方诸如意大利、西 班牙、葡萄牙以波隆那为例;北方诸如英国、德国、丹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3、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A、相同点: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 教育。此外,两者均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军体训练。 B、不同点:(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 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01282外国教育史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教育史 试卷 课程代码:01282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 A .《神谱》 B.《工作与时日》 C.《酒神颂》 D.《胜利颂》 2.荷马史诗《伊利昂纪》突出描写的是 A .阿喀琉斯的愤怒 B.赫克托耳的勇敢 C.阿伽门农的专横 D.奥德修斯的智慧 3.《神曲》中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的是 A .奥维德 B.贺拉斯 C.维吉尔 D.贝雅特丽齐 4.薄伽丘的《十日谈》在结构上采用的是 A .单线结构 B.框形结构 C.双线结构 D.环形结构 5.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的剧作家是 A .马洛 B.乔叟 C.拉伯雷 D.维加 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拉辛的代表作是 A .《安德洛玛克》 B.《熙德》 C.《伪君子》 D.《诗的艺术》 7.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 A .莫里哀 B.约翰·弥尔顿 C.高乃依 D.约翰·班扬 8.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是 A .英国 B.德国 C.法国 D.意大利 9.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的浪漫主义作家是 A .夏多布里昂 B.斯达尔夫人 C.缪塞 D.大仲马 10.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 座位:__________ 密封线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外国教育史上最古老的学校是()的宫廷学校。A.古代埃及B.两河流域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2.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3.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办理。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4.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 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5.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和角力。A.游泳B.射箭C.投标枪D.击剑 6.苏格拉底法也称为()。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 7.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8.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是() A.教堂 B.修道院 C.学院 D.学校 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A.禁欲 B.苦行C.修行 D.行善 10.弗吉里奥是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其思想大大受益于古罗马的一位教育家,这位教育家是() A. 昆体良 B.奥古斯丁 C.西塞罗 D.格里诺11.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母育学校》 D.《论天赋才能的培养》 12.17世纪初,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哲学家是() A.洛克 B.弥尔顿 C.培根 D.裴斯泰洛齐 13.16世纪之后,英国初等教育由()掌管。 A.天主教教堂B国家政府 C 罗马教堂 D 国教会 14.培根以提倡()和科学教育而著名。A.普及教育B.自然科学C.要素教育D.古典教育 15.裴斯泰洛齐认为初等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 ) A.道德教育 B.要素教育 C.自然教育 D.智育教育 16.教育史上,首创“没有书本的学校”,被人们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为()

外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古代: 一、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又称谈话法、讨论法、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①优点: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教学法所吸收。 ②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近代: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 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特别是课程具有古典性质。 3.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探讨新的教育方法 以促进其天性的发展。 4.世俗性:其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5.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而是希望 以世俗和人文主义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三、试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遵循自然原则:首先,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其次,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 ⑵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则,把学校从“文字教学的绝境中引导到认识生活、认识周围世界的广阔道路上来”,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但也夸大直观性原则的弊端,不理解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⑶启发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反对强迫教学。 ⑷系统循序渐进性与原则: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系统的,教学的进行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⑸巩固性原则:他认为,练习和复习是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⑹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必须照顾儿童的年龄发展,应将儿童的年龄所能接受的材料交给儿童。 夸美纽斯依照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中外教育史论述题整理 1、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儒学的思想体系发展 1、春秋时期: 是儒学的初创时期。孔子初创了儒学体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孔子的主观愿望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从而回到西周尊卑、长幼有序的奴隶制社会。他提出的“仁”是儒学思想的创新,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借由“礼”和“仁”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巩固窃位之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2、战国时期: 孟子沿着“性善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以德治国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致良知;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孟子建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使孔子开创的儒学朝着系统化、伦理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与之并列的荀子沿着“性恶论”的方向发展完善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基于“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教育内容上应重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他的学说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丰富了儒家政治学说,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方法,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3、汉代: 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原始儒学提供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并对原始伦理道德规范进行了概括提炼,提出了封建宗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作为建立“法度”,化民为俗的根本,从而在文化政策上为后来以儒为宗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蓝本。 4、北宋: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为儒学寻找到了本体论的依据,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以儒家为主体,融合了佛、道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二、儒学的社会地位变化 二、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1、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是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内容。 每个朝代都有儒学官定的版本,如唐代的《五经正义》,宋代的《十三经正义》(王安石变法时颁布的《三经新义》)等。这意味着儒学的内容要适应不同朝代的统治需要作出调整,这也是儒学本身发展的表现。而不同朝代儒学的官定版本既强化了儒学的思想地位,同时规范了这个朝代对儒学内容方面的改造,直接使这个朝代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朝代不同。 2、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确认影响着当时的文教政策。

外国教育史期终模拟试卷(同名10696)

外国教育史期终模拟试卷(同名10696)

外国教育史期终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古代西方世界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思想家.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2.西方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七艺”是指 A.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知识几何音乐 B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天文知识自然知识音乐 C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D吟诗音乐武术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3.在教育史上,首次对直观教学进行了理论论证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4.在西方教育史上不反对体罚学生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 洛克 C 卢梭 D夸美纽斯 ()5.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实行班级教学制的教育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洛克 C 夸美纽斯 D 赫尔巴特 ()6教育史上,特别重视教师教育,并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A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B 赫尔巴特《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C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D第斯多惠《人的教育》()7外国教育史上特别重视幼儿教学并创立幼儿教育学,使它成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独立部门的教育家是 A 夸美纽斯 B 福禄贝尔 C 蒙台梭利D第斯多惠 ()8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论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育著作的杜威的代表作 A 《我们怎样思维》 B 《明日之学校》 C 《儿童与课程》 D 《民本主义与教育》 ()9杜威提出的教育原则,成为整个

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A知识中心主义 B 儿童中心主义 C 教师中心主义 D 教材中心主义 ()10 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及在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的具体措施。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夸美纽斯 D 亚里斯多德 二、填空题。 1.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 2.是古罗马教育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演说家。他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3.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4.夸美纽斯是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以及为父母们所写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指南。 5. 的教育思想代表作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本人也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6.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是一书,该书从理论上为英国的提供了一个完整 的体系。 7.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心理学教科书》,《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2.简要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3.试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异同。4.简述教育史上著名的赫尔巴特阶段教学理论。 5.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要求。 6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五、论述题。 1.试述夸美纽斯的教育目标理论,并阐述它对现代教育培养目标的启发意义。 2.试述杜威的教学理论及其基本原则,并进一步阐释它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启发和影响。 2、试比较杜威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外国教育史期终模拟试卷二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教学提纲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公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第二节、古代埃及的教育 与巴比伦一样,古埃及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天文学上能区分恒星和行星,还制作了天体图和太阳历;数学上,采用了10进位的计算法;医学上的木乃伊制作;建筑方面的金字塔的建造都是人类史上的杰作。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建立科学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医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

外国教育史00945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1632-1704)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1820-1903)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1713-1784)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法国 《康多塞方案》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1767-1835)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得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与雅典为代表得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得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得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得三个社会阶层构成得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得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得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得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得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得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得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得学习 (7)教育目得在于培养体格强壮得战士 三、雅典得教育 (1)民主化得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与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得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得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得目得在于培养身心与谐发展得能履行公民职责得人. 请思考: 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得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得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 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得长官. 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与军人)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模拟试题

20*教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教育史模拟题 一、选择题 1.英国在教育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D A 中央集权制 B 地方分权制 C 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D 议会、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 2.下面哪个法案奠定了20 世纪英国的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C A 福斯特法案 B 富尔法案 C 巴尔福法案 D 费舍法案 3.下列哪个法案不是关于初等教育的?D A 费舍法案 B 费里法案 C 福斯特法案 D 富尔法案 4.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中等教育的?A A 雷沃休姆报告 B 巴特勒法案 C 史密斯-休斯法案 D 朗之万-瓦隆方案 5.在法国教育史上,《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有着重要地位。这部法案确立法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办学原则,这三条原则是:A A 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 B 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学科综合 C 自治自由综合 D 学术自由民主参与学科性结构 6.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职业教育的?C A 哈比改革 B 阿斯蒂埃法案 C 费里法案 D 史密斯-休斯法案 7.下列哪个法案或报告不是关于高等教育的?A A 斯宾斯报告 B 雷沃休姆报告 C 国防教育法 D 罗宾斯原则 8. 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儿童的设想,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A A 哈多报告 B 福斯特法案 C 斯宾斯报告 D 富尔法案 9.《费里法案》的颁布大大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正是《费里法案》奠定了法国初等教育的三项基本原则,即义务、免费和:C A 自由 B 民主 C 世俗化 D 职业化 10.下述哪个法案规定应为3-5 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B A 费里法案 B 费舍法案 C 福斯特法案 D 巴特勒法案 11.德国曾长期施行教育上的双轨制,直到时期才被废止。A A 魏玛共和国 B 希特勒统治 C 二战后 D 20 世纪80 年代

外国教育史试卷一答案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试卷编号:01 ) (闭卷120分钟)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释义(每题5分,共20分) 1、智者派 古希腊荷马时期拥有某种精神方面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3分)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政治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形成了一个阶层。(2分) 2、骑士教育 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1分)它与等级鲜明的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2分)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它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和效忠的思想观念,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2分) 3、英国的“公学” 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修学年限为5年,以升学教育为主旨。(2分)但它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尤其是贵族后代服务,培养统治阶层的中坚人物的私立寄宿学校。(1分)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2分) 4、统一学校运动 是19世纪法国的教育改革,它对法国双轨制教育体系进行了强烈的抨击。(1分)从1923年开始,法国相继在初等教育阶段、中学阶段施行统一学校制度,即所有的学校按照同样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2分)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法国学制的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学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在东方文明古国,宫廷学校设立在国王所在地的皇宫里,僧侣学校设在大寺 庙里。 2、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武士。 3、在拜占廷,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道院,另一种是座堂学校。 4、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劳动素养的概 念。 5、1902年的“巴尔福教育法”确定了英国的以地方教育为主体的教育领导体制。 6、在法国历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阿斯蒂埃法》 7、洛克认为绅士应是有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和才干。 8、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里诺建立的宫廷学校,被称为“快乐之家”。 9、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0、裴斯泰洛齐建立的伊佛东学校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为了继续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1932年9月,(苏)联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通 过了一项(D),在此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外国教育史重点范文

外国教育史重点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学校:泥板书舍(巴比伦) 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在幼发拉底河畔南部一个叫马里城的地方挖掘出一所约公元前2100年的学校遗址。在公元前2100年,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世俗教育机构。 2、古代埃及学校的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 2、国家控制教育,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 3、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4、注重道德训练,不重视智商 5、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这一阶段有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 2、私人办学 3、全面和谐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最大) 3、智者: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的人;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以及有治国能力的人;后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4、智者的贡献: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抱着实用的目的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 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3、智者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观: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 ②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

③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列入教学科目; ④第一次提出以考试做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⑤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 ⑥主张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 ⑦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消极:①《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 ②它拒绝变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3、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4、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1、古罗马三个阶段的教育体制: 1、共和早期,家庭教育,目标是培养农夫、军人 2、共和后期,私立学校,演说家、政治家 3、帝国时期,国立学校,忠诚的官吏和顺民 2、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 著作:《雄辩术原理》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 他强调以下观点: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他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1培养雄辩家、政治家; 2教育适应天性,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5重视学前教育 教育理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启发诱导,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对教师的要求。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教会教育机构: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1、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的职业;2、新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重点及习题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教育学统考2009年) A.“拉比” B.“古儒” C.“书吏” D.“教父”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 B. 印度 C. 埃及 D. 中国 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 A。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 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 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 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 B. 婆罗门教育 C. 职官学校 D. 宫廷学校 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A. 拉比 B. 校父 C. 专家 D. 古儒 苏美尔时期已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密切联系,由于泥板是学校的主要学校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希伯来的教师称为“拉比”。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答: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