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折点加氯的方法

折点加氯的方法

折点加氯的方法
折点加氯的方法

折点加氯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作者:黄翔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957?更新时间:2006-11-21

文章摘要: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NH3+CL2=NH 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 (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2+CL2HOCL+HCL

i.

x d

x=70d/≈(mg/L)

……①

y Q=a+x≈a+ (mg/L)

……②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为:a+ (mg/L)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

NH3+CL2NH2CL+HCL

17 70

z x1 d

x1=70d/≈(mg/L)

……③

y Q1 =a+x1≈a+(mg/L)

……④

z=17d/≈(mg/L)

……⑤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1为:a+ (mg/L)。

由⑤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mg/L)

……⑥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

在AB段氨与氯气反应,水中的氨全部被消耗掉:

NH3+CL2NH2CL+HCL

17 70

b x2 &

x2=70b/17≈(mg/L)……⑦

z1=17≈(mg/L)

……⑧

即在AB段的耗氯量为x2≈(mg/L),产生的氯胺为:z1≈(mg/L)。

在BC段有z1-b (mg/L)的氯胺被氧化: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206 213

(z1-d) x3

x3=213*(z1-d)/206≈* (mg/L)

……⑨

y Q2 =a+x2+X3≈a++* (mg/L)……⑩

即加氯点被控制在BC段的Q2点时,加氯量为:

y Q2≈a++* (mg/L)

……⑾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CD段的Q3点时:

在AB段的耗氯量为:x2=70b/17≈(mg/L)

在BC段的耗氯量为:x4=213*z1/206≈*≈(mg/L)

在CD段的耗氯量为:x=70d/≈(mg/L)

加氯点被控制在CD段的Q3点的总耗氯量为:

y Q3= a+x2+x4+x≈a+++≈a++ (mg/L)

……⑿

比较式②、④、⑾、⑿可知,加氯量的大小与水中的杂质含量、胺氮含量、余氯的控制目

标值和所选择的加氯点有关。当水中杂质含量一定,余氯的控制目标值相同时:y Q3> y Q2> y

> y Q,即水中无胺氮时的加氯量比有胺氮时的加氯量低,也就是说胺氮会引起加氯量的上Q1

升,上升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加氯点的位置。

3.折点加氯时,加氯点的选择

当水中有胺氮时必定进入折点加氯,此时由余氯--加氯量曲线可知,对应同一个余氯值,可能存在三个不同的加氯点,这三个加氯点对应加氯量有很大差别。例如,由式④、⑾、⑿可知,加氯点分别在余氯--加氯量曲线的AB、BC、CD段的Q1、Q2、Q3点时,加氯量分别为:

y Q1≈a+ (mg/L)

y Q2≈a++* (mg/L)

y Q3≈a++ (mg/L)

当d= mg/L,b= mg/L时,y Q1≈a+(mg/L);y Q2≈a+(mg/L); y Q3≈a+(mg/L)。可见在曲线CD段Q3点进行游离加氯消毒的加氯量,远远高出在AB和BC段Q1、Q2点进行化合加氯消毒的加氯量。在我们的制水实践中,Q3点的游离加氯量通常可达到Q1点化合加氯量的2—3倍,因此从降低加氯量的角度出发,折点加氯时的加氯点宜定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此时的余氯是化合氯。

需要指出的是,折点加氯时采取上述化合氯消毒的加氯法是有条件的:

1、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mg/L)。由⑤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mg/L)。例如,当余氯控制值d= mg /L时,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 mg/L,否则余氯将无法达到控制值 mg/L。

2、要保证化合余氯能够达到消毒的效果,即水的各项细菌指标不超标。为此须保证化合余氯的消毒时间在两小时以上。

4. 折点加氯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源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胺氮,因此在对自来水的加氯消毒时,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折点加氯法,只是因为平常很多时候由于胺氮的含量太小,为达到余氯的控制值,只能采用游离加氯,加氯点在加氯量-余氯曲线CD 段。此时采用目视法检测余氯,游离氯快速的显色反应掩盖了化合氯较慢的显色反应,以至于检测者没有注意到化合氯存在。

当突降暴雨或进入冬季枯水季节时,水中的胺氮急剧增加,此时若继续加游离氯,加氯量会迅速增加,增加的幅度可能达到平时的一倍以上,这样在加氯量的激增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两种结果:(1)出厂水的游离氯达标,但总余氯量大大超标,管网末梢的余氯过高,用户会闻到刺鼻的氯气味;(2)已有的加氯机满负荷运行也无法使水质达到预定的余氯指标。因此我们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将加氯点控制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综上所述,当因某种原因(如暴雨或枯水季节)导致水中的胺氮急剧增加,并满足式⑥的条件时,应考虑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将加氯点控制在加氯量--余氯曲线的AB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当源水胺氮的含量大于 mg/L或加氯量增加到平常的一倍或以上时,就可以试着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折点加氯时,Q3点的游离加氯量可达到Q1点化合加氯量的2—3倍,因此在改变加氯点,采用化合余氯消毒法取代游离余氯消毒法时,应先将加氯量减少一半,甚至更多(可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定),然后按下列步骤对加氯点的位置进行确认和进一步调整:

(1)检测到一个稳定的化合性余氯值d1,并作好记录;

(2)进一步适当减少加氯量,待余氯值稳定后检测到另一个化合性余氯值d2,并比较上述两次的检测结果。

(3)若d1> d2,则加氯点在曲线的AB段,此时只要微调加氯量,将余氯控制在预定值即可。如果此时无论怎样调节加氯量都无法使化合余氯值达到预定值,则是水中胺氮含量过低所至,此时不宜采用化合余氯消毒。

(4)若d1< d2,加氯点在曲线的BC段,则需进一步减少加氯量,直到d1> d2,使加氯点落在曲线的AB段,再按步骤(2)将余氯控制在预定值。

在上述游离氯转换为化合氯的加氯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1)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既检测不到游离氯又检测不到化合氯的现象,使人误认为加氯量太小产生脱氯。其实此时加氯点正好落在曲线的底部的折点C附近,应大胆地进一步减小加氯量,使加氯点前移到曲线的AB或BC 段后,就可以产生并检测到我们所需要的化合余氯。

(2)在曲线的AB或BC 段加化合氯消毒时,只要水中胺氮足够高,一般检测不到游离氯。

(3)如采用自动加氯,应先将加氯设备切换到手动状态后,再进行上述转换。等到转换完成且加氯稳定后,余氯分析仪一般检测不到化合余氯,此时只需调整余氯分析仪的量程(一般是余氯分析仪内线路板上的波段开关),就可以检测到化合余氯值,进一步将其校准后,便可投入自动加氯。

切换到化合加氯消毒以后,随着源水中胺氮的减少,制水人员会发现检测水中余氯时,逐渐地检测到游离性余氯的存在,并且游离性余氯值越来越大,化合余氯值越来越小,甚至无法将化合氯控制到目标值,这时应该考虑重新调整加氯点至曲线CD段,改加游离氯消毒。在此过程中水中胺氮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一旦胺氮的含量不能满足式⑥的条件时(实践中通常是胺氮的含量低于L时),就应考虑切换到加游离氯消毒。

由于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消毒所需时间长,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要把化合余氯指标定得比游离氯指标高些,例如我公司的游离余氯指标为—L,化合余氯指标为—L。同时化合余氯消毒效果还受水温的影响,水温低消毒效果就减弱,因此在冬季应将化合余氯控制的高些。

前面已经提到化合氯比游离氯的消毒能力低些,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可能造成细菌指标超标,因此在采用化合氯消毒时需加强对出厂水和管网水细菌指标的检测。

作者:黄翔

折点加氯法脱氨氮后余氯的脱除

折点加氯法脱氨氮后余氯的脱除 1.折点加氯法脱氨氮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煤矿储备大国,煤矿的开采与利用十分普及。而在煤矿开发过程中,煤制焦炭以及焦化产品的回收等过程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由于废水中的部分冷凝水是在煤炭焦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煤炭工业中的废水多含有大量的氰化物、高浓度的酚以及多类型的氨氮有机物。煤炭工业废水的产生,对我国居民用水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污水直接对外排放,使得污水中的氨氮有机物直接污染了河流与水库,进而污染人们的生活用水,此外煤矿工业废水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难以实现对其中氨氮化合物的有效清除,这也对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随着我国对用水及其安全处理工作的大量开展,水处理过程中的氨氮处理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开设了A/O 法实验研究课程,鞍山耐火设计研究院也对内循环法的废水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社会各领域对含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与总结中,折点加氯脱氨氮法与活性炭技术余氯处理法得以提出,这也为当下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2.水处理折点加氯原理分析折点加氯法脱氨氮水处理是基于 A²/O 法生物处理技术基础,对生化出水进行折点加氯处理,使其氨氮浓度降至10mg/L,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含氨氮废水的折点加氯处

理,也有效去除了水中的二价硫和可氧化氰化物,使得水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也为居民用水安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在折点加氯污水处理过程中,水体中次氯酸的投入量要与水体PH值相统一,当PH值达到中性左右时,改变次氯酸的投入量,投料量与水体PH关系如图: 如图分析可知,当水体中氨氮含量与次氯酸投加量的比低于5.06 时,水体中产生的化学反应主要以次氯酸的氨化为主,反应方程式为:NH3+H0C匸NH2CI+H2C当污水中氨氮氯化第一阶段结束后,生成的一氯胺会导致水中的余氯浓度增加,这时要进一步加大次氯酸的投加量,使一氯胺发生如下反应: NH2CI+H0C匸NHCI2+H2C反应产生的二氯胺会继续和第一阶段产生的一氯胺进行反应,进而生成氮气和氢离子,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H2CI+NHCI2=N2+3H++3CI-,在第三阶段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污水中的氮元素以氮气的形式脱离水体,在折点加氯法生成氮气的同时,水中的余氯浓度也随着CI/N 数值的增加而减小,如图,当水体CI/N 的数值达到7.6 时,由于水中游离态的次氯酸增多,会直接导致水中残留氯浓度再次增大,这也是实际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常见现象,所以要实现在提升折点加氯法效率的同时,保证水体余氯的清除效率,应在投入次氯酸的同时关注水体的PH值变化,当水体氨氮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及时停止氯化合物的投入。 3.加氯脱氨氮后余氯的活性炭处理探究 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水体的加氯处理会造成氯化合物的剩余,

水处理必备基础知识

50条水处理必备基础知识 1、什么是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河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或者从最初的超过水质标准降低到等于水质标准。 2、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分为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 3、现在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4、五个水的测量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是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理论需氧量(thOD):水中某一种有机物的理论需氧量。通常是指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氧量的理论值(即按完全氧化反应式计算出的需氧量)。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总有机碳(TOC): 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5、什么情况采用生化法处理? 一般认为BOD/COD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化法处理。 6、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物理指标:色,浑浊度,臭和味。 7、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钾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

折点加氯法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2.1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2+CL2HOCL+HCL i. 52.5 x d x=70d/52.5≈1.33d (mg/L)……① y Q=a+x≈a+1.33d (mg/L)……②

折点氯化法处理含氨氮废水及工艺设计方案

Water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水污染及处理, 2015, 3, 32-36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007378.html,/journal/wp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007378.html,/10.12677/wpt.2015.32006 Scheme of Break Point Chlorination Treating Wastewater Containing Ammonia Nitrogen and the Process Design Yuhu Tan*, Ge Sun, Bainian Liu, Linghua Tang, Sheng Wang, Junjie Li Lanzhou Jinchua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Jinchang Gansu Email: *tyh0451@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007378.html, Received: May 11th, 2015; accepted: May 23rd, 2015; published: May 2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00737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stewater in workshop of wet method, the feasibility of break point chlorination treat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containing ammonia nitrogen was studied.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ammonia nitrogen in wastewater;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on the treatment was studi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osage of sodium hypochlorite was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route of break point chlorination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ammonia nitrogen is mature, having the effect o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ammonia nitrogen. The optimum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 the influent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s less than 400 mg/L; the concentra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is more than 8%, and then ton of water consumpti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is 40 - 60 L. Finally,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water, feasible treat-ment scheme is designed. Keywords Break Point Chlorination, Blow-Off Method,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Treatment, Industrial Wastewater 折点氯化法处理含氨氮废水及工艺设计方案 谭玉虎*,孙戈,刘柏年,汤玲花,汪绳,李俊杰 *通讯作者。

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 B添加义项 ? 10 本词条正文无目录,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当水中有机物主要为氨和氮化物,其实际需氯量满足后,加氯量增加,余氨量增加,但是后者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反而下降,此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又上升,此折点后自由性余氯出现,继续加氯消毒效果最好,即折点加氯。原因:当余氯为化合性氯时,发生反应,使氯胺被氧化为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会逐渐减小,但一段时间后,消耗氯的杂质消失,出现自由性余氯时,随加氯量增加,余氯又会上升。利:当原水受严重污染,它能降低水的色度,去除恶臭,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提高混凝效果。弊:水中有机污染物与氯生成三卤甲烷,必须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废水中的NH3-N可在适当之pH值,利用氯系的氧化剂(如Cl2、NaOCl)使之氧化成氯胺(NH2Cl、NHCl2、NCl3)之后,再氧化分解成N2气体而达脱除之目的。此处理方法一般通称为折点加氯法。氨系废液及废水折点加氮法之处理流程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 废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排水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如果在二级处理中完成了硝化阶段,则氮通常以氨或硝酸盐的形式存在。投氯后次氯酸极易与废水中的氨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依次形成三种氯胺: NH3 + HOCl → NH2Cl(一氯胺) + H2O NH2Cl + HOCl → NHCl2(二氯胺) + H2O NH2Cl + HOCl→ NCl3(三氯胺) + H2O 上述反应与pH值、温度和接触时间有关,也与氨和氯的初始比值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以一氯胺和二氯胺两种形式为主。其中的氯称为有效化合氯。 在含氨水中投入氯的研究中发现,当投氯量达到氯与氨的摩尔比值1∶1时,化合余氯即增

折点加氯去除氨氮

折点加氯去除氨氮 ?9?工 厂 用 水城市污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时氨氮去除工业用水与废水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Vol. 31 No. 6 2000周彤,郭晓,周向争(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1 )鲍宪枝(大连市排水处,辽宁大连116000 )收稿日期: 2000 - 09 - 19在城市污水中,特别是经过二级处理后污水中 的氮, 90 %以上是以氨的形式存在,以氨氮形式脱氮,比去除硝酸盐氮容易而经济,在某些场合并不要 求脱除总氮而只对脱除氨氮有要求。氨在工业循环 水杀菌处理时会增加用氯量。氨对某些金属,特别 是铜具有腐蚀性,当再生水作为冷却水回用时,要考 虑冷却设备腐蚀损害问题。因而在考虑将经处理的 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时,氨氮的去 除尤为重要。 氨氮的去除有以下方法: 1折点加氯法 废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大多数污水 处理厂排水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如果在二级处理中 完成了硝化阶段,则氮通常以氨或硝酸盐的形式存

在。投氯后次氯酸极易与废水中的氨进行反应,在 反应中依次形成三种氯胺: NH3+ HOCl→NH2Cl (一氯胺) + H2O NH2Cl + HOCl→NHCl2(二氯胺) + H2O NHCl2+ HOCl→NCl3(三氯化氮) + H2O上述反应与p H值、温度和接触时间有关,也与 氨和氯的初始比值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以一氯胺和 二氯胺两种形式为主。其中的氯称为有效化合氯。 在含氨水中投入氯的研究中发现,当投氯量达 到氯与氨的摩尔比值1∶1时,化合余氯即增加,当摩尔比达到115∶1时, (质量比716∶1) ,余氯下降 到最低点,此即“折点”。在折点处,基本上全部氧化 性的氯都被还原,全部氨都被氧化,进一步加氯就都 产生自由余氯。 在废水处理中,达到折点所需氯总是超过质量 比716∶1 ,当污水的预处理程度提高时,到达折点所需氯量就减少。三种处理出水加氯量见表1。 折点加氯产生酸,当氧化1m

5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实验5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 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 2O=HOCl+HCl (5-1) 2Ca (OCl )2+2H 2O=2HOCl+Ca(OH)2+CaCl 2 (5-2) HOCl=H ++OCl —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第一区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消毒效果不可靠。 第二区AH 段:加氯量增加后,水中有机物等被氧化殆尽,出现化合性余氯,反应式为: NH 3+HClO=NH 2Cl+H 2O (5-4) NH 2Cl+HClO=NHCl 2+H 2O (5-5) 若氨与氯全部生成NH 2Cl 则投加氯气用量是氨的4.2倍,水中pH<6.5时主要生成NHCl 2。 第三区HB 段:投加的氯量不仅生成NHCl 2、NCl 3,同时还发生下列反应: 2NH 2Cl+HOCl N 2 +3HCl+H 2O (5-6) 结果使氨氮被氧化生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逐渐减少最后到最低的折点B 。 第四区BC 段:继续增加加氯量,水中开始出现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时的加氯称为折点加氯 余氯(m g /L ) 图5-1 折点加氯曲线

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汪丽莉 (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保证饮水卫生,生活饮用水中必须不含病原菌,因此,需要消毒。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是氯消毒法。余氯过量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应根据水质监测结果,严格控制饮用水中的加氯量。 关键词:严格控制饮用水加氯量 前言:水中的细菌大多粘附在县浮颗粒上,水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工艺,可以去除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消毒是保证水质的最后一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防止水疾病的传播。二氧化氯消毒在国外水厂已多采用。臭氧消毒历史已久,欧洲国家用得较多。氯消毒经济、有效、使用方便,应用历史最久,具有余氯的持续作用,可以防止水在输送过程中被二次污染等优点。根据我国的经济情况,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饮用水的消毒仍然是以加氯消毒为主。 一、氯的消毒原理 氯加入水中后,发生水解生成次氯酸: Cl2+H2O=HOCl+HCl HOCl=H++OCl- 由于次氯酸HOCI的分子量和体积均很小,而且是中性分子,当其扩散到带负荷的细菌表面时,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并以HOCl分子中的氯原子氧化破坏细胞中的酶,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检验饮用水中的细菌,不能马上得出结果,而饮用水中细菌的存在数量与其余氯是成反比的,故测定饮用水中的余氯,可以作为衡量对水消毒的效果和预示饮用水中再次受污染的信号。当然,不是投氯量越多,饮水消毒效果就越好。 二、氯化反应时产生的副产品 天然水以及受污染的天然水,其成分,特别是有机物极其复杂,经氯的氧化作用必然产生相应复杂的产物。氯化反应时一般会产生一定的副产品,即三卤甲烷(THMS)主要包括三氯甲烷、溴二氯甲烷和氯仿等化合物,其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水中的THMS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而THM是水处理中氯与THM的前体反应所产生的。THM的前体为腐殖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和富里酸。自由性余氯同样能氧化水中含氮有机化合物而产生各种有机氯胺。对消毒来说,有机氯胺是不需要的副产物。当20世纪70年代发现用氯消毒的饮用水中含有THM 危害健康的成分后,人们试图找到能代替氯但又可避免产生THM的其他消毒剂,于是对臭氧、氯胺和二氧化氯等的消毒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用氯消毒,水中残留消毒剂的问题比较简单,有HOCl、OCl-,对人类毒性的资料极少,一氯胺的细菌和动物试验虽有致突变、致癌,特别是对水中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有毒的资料大量存在,但仍然无关人类毒性的直接数据。据人类志愿试验,连续84d饮用含5mg/L的ClO2、ClO2-或ClO3-的水〔含0.036mg/L(Kg.d)〕,并未发现任何有害作用。问题主要是水中消毒副产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种类

折点加氯的方法

957 +CL2NH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 (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2.1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2+CL2HOCL+HCL i. 52.5 x d x=70d/52.5≈1.33d (mg/L)……① y Q=a+x≈a+1.33d (mg/L)……②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为:a+1.33d (mg/L) 2.2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 2.21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 NH3+CL2NH2CL+HCL 17 70 51.5 z x1 d x1=70d/51.5≈1.36d(mg/L)……③ y Q1=a+x1≈a+1.36d(mg/L)……④

折点加氯法

折点加氯法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 3+CL 2 NH 2 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 2CL+ 3CL 2 +H 2 O=N 2 + N 2 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 2+CL 2 HOCL+HCL i. x d x=70d/≈ (mg/L)……① y Q =a+x≈a+ (mg/L)……②

折点加氯

废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大多数污水处理厂排水中含有相当量的氮。如果在二级处理中完成了硝化阶段,则氮通常以氨或硝酸盐的形式存在。投氯后次氯酸极易与废水中的氨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依次形成三种氯胺: NH3 + HOCl → NH2Cl(一氯胺) + H2O NH2Cl + HOCl → NHCl2(二氯胺) + H2O NH2Cl + HOCl→ NCl3(三氯胺) + H2O 上述反应与pH值、温度和接触时间有关,也与氨和氯的初始比值有关,大多数情况下,以一氯胺和二氯胺两种形式为主。其中的氯称为有效化合氯。 在含氨水中投入氯的研究中发现,当投氯量达到氯与氨的摩尔比值1∶1时,化合余氯即增加,当摩尔比达到 1.5∶1时,(质量比7.6∶1),余氯下降到最低点,此即“折点”"。在折点处,基本上全部氧化性的氯都被还原,全部氨都被 氧化,进一步加氯就都产生自由余氯。 在废水处理中,达到折点所需氯总是超过质量比7.6∶1,当污水的预处理程度提高时,到达折点所需氯量就减少。三种处理出水加氯量见表1。 表1 折点加氯需氯量[1] 废水处理程序 Cl2:NH3-N到达折点所需质量比 经验值建议设计值 原水 10:1 13:1 二级出水 9:1 12:1 二级出水再石灰澄清过滤 8:1 10:1 折点加氯产生酸,当氧化1 mg/L NH3-N时,需14.3 mg/L的碱度(以CaCO3计)来中和,实际上,由于氯的水解,真正需要的碱度为15 mg/L。大多数情况下, pH值将略有降低。 为了达到折点反应所加入的氯剂,除形成次氯酸外,还增加废水中的总溶解固体

含量。在废水复用情况下,溶解固体的含量可能成为影响回用的障碍。投加不同 氯剂对总溶解固体的影响见表2。 表2 折点加氯对TDS的影响化学药剂的投加总溶解固体的增加:消耗的NH3-N 以氯气进行折点氯化 6.2:1 以次氯酸钠进行折点氯化 7.1:1 投氯气后,用石灰中和全部酸度 12.2:1 投氯气后,用NaOH中和全部酸度 14.8:1 折点加氯法因加氯量大,费用高,以及产酸增加总溶解固体等原因,目前尚未见 以此为主要除氨方法的污水厂在运行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营养元素的危害 氮素物质对水体环境和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氨氮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氨氮会与氯反应生成氯胺或氮气,增加氯的用量; 含氮化合物对人和其它生物有毒害作用:① 氨氮对鱼类有毒害作用;② NO 3- 和NO 2-可被转化为亚硝胺——一种“三致”物质;③ 水中NO 3-高,可导致婴儿患变性血色蛋白症——“Bluebaby ”; 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所谓“富营养化”就是指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质恶化,其主要因子是N 和P (尤其是P );解决的办法主要就是要严格控制污染源,降低排入水环境的废水中的N 、P 含量;对于城市废水来说,利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对N 的去除率一般只有40%左右,对磷的去除率一般只有20~30%。 二、脱氮的物化法 1、氨氮的吹脱法: -++?+OH NH O H NH 423 2 2每 3 采用斜发沸石作为除氨的离子交换体。 出水 折点加氯法脱氯工艺流程

1、铝盐除磷 4343AlPO PO Al →++ + 一般用Al 2(SO 4)3,聚氯化铝(PAC )和铝酸钠(NaAlO 2) 2、铁盐除磷:FePO 4 Fe(OH)3 一般用FeCl 2、FeSO 4 或 FeCl 3 Fe 2(SO 4)3 3、石灰混凝除磷 O H PO OH Ca HPO OH Ca 23452423))((345+→++--+ 向含磷的废水中投加石灰,由于形成OH -,污水的pH 值上升,磷与Ca 2+反应,生成羟磷灰石。 第二节 生物脱氮工艺与技术 一、活性污泥法脱氮传统工艺 1、Barth 提出的三级活性污泥法流程: 第一级曝气池的功能:① 碳化——去除BOD 5、COD ;② 氨化——使有机氮转化为氨氮; 第二级是硝化曝气池,投碱以维持pH 值; 第三级为反硝化反应器,可投加甲醇作为外加碳源或引入原废水。 该工艺流程的优点是氨化、硝化、反硝化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速率较快且较彻底;但七缺点是处理设备多,造价高,运行管理较为复杂。 2、两级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 与前一工艺相比,该工艺是将其中的前两级曝气池合并成一个曝气池,使废水在其中同时实现碳化、氨化和硝化反应,因此只是在形式上减少了一个曝气池,并无本质上的改变。 二、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脱氮系统(A —O 工艺)

(最新整理)折点加氯法

(完整)折点加氯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折点加氯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折点加氯法的全部内容。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

折点加氯的方法

折点加氯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作者:黄翔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957?更新时间:2006-11-21 文章摘要: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NH3+CL2=NH 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3+CL2NH2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2CL+ 3CL2+H2O=N2+ N2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段为游离余氯。 2.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 (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2+CL2HOCL+HCL i. x d x=70d/≈(mg/L) ……① y Q=a+x≈a+ (mg/L) ……②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为:a+ (mg/L)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 NH3+CL2NH2CL+HCL 17 70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折点加氯及其应用 摘要:近年来由于源水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在自来水的加氯处理中,胺氮对加氯的影响目趋显著,本文旨在讨论源水里的胺氮对加氯的影响,分析源水中不同的胺氮含量时,加氯点的选择和确认,从而达到以最小的加氯量来杀灭水中细菌之目的。 关键字:胺氮余氯化合性余氯游离性余氯加氯点 在水的加氯处理中,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加氯量—余氯曲线 当源水不含胺氮时,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如图中虚线L1所示,为一条直线,此时水中的余氯为游离性余氯,简称游离氯。当源水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如图中实线L2所示,是一条折线。 1. 胺氮对加氯的影响 当源水有胺氮时,如上图实线所示,在AB段氯和氨发生如下反应: NH 3+CL 2 NH 2 CL+HCL 水中的余氯主要为氯胺形式的化合性余氯,简称化合氯。此时随着加氯量的增加,化合氯成比例增加,水中胺氮逐渐减少,当加氯量达到B点时,水中的胺氮降至零,化合性余氯升至最高。在曲线的BC段,继续增加加氯量,会发生如下反应: 4NH 2CL+ 3CL 2 +H 2 O=N 2 + N 2 O +10HCL

水中的氯胺被氧化后逐渐减少,当氯胺被完全氧化时,余氯降至曲线最低点C。随后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余氯转为游离氯,并如曲线中CD段所示,随加氯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由此可见水中含有胺氮时,加氯量-余氯曲线是一条折线,此时对应的加氯法称为折线加氯法。如上图所示,折线加氯时,曲线中的AB和BC段的余氯为氯胺形式的化合余氯,CD 段为游离余氯。 2. 源水胺氮的含量对加氯量的影响 因源水的PH值通常为0.7左右,此时的化合余氯成分以一氯胺为主,为简化起见,下面的分析计算均将化合余氯视为一氯胺。实践中由于化合氯成分中含有少量的二氯胺和三氯胺,造成实际加氯量等数据与下面计算值略有所出入,但实践证明其出入很小,不会影响下面的分析结果。同时为便于分析,假设水中杂质的耗氯量为a(mg/L),即曲线OA段的耗氯量为a(mg/L),水中余氯控制值为d(mg/L)。 2.1 如上图所示,水中无胺氮,采用游离加氯法,加氯点为Q 时: HO 2+CL 2 HOCL+HCL i. 52.5 x d x=70d/52.5≈1.33d (mg/L)……① y Q =a+x≈a+1.33d (mg/L)……②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 为:a+1.33d (mg/L) 2.2 水中含有b(mg/L)的胺氮,采用折点加氯法时:2.21 如上图所示,当加氯点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时: NH 3+CL 2 NH 2 CL+HCL 17 70 51.5 z x1 d x1=70d/51.5≈1.36d(mg/L)……③ y Q1 =a+x1≈a+1.36d(mg/L)……④ z=17d/51.5≈0.33d (mg/L)……⑤ 即此时所需加氯量y Q1 为:a+1.36d (mg/L)。 由⑤式可知,为保证加氯点能被控制在AB段的Q1点,水中胺氮的含量必须满足条件:b≧0.33d(mg/L)……⑥

氨氮处理方法小节

1 物化法 (一) 物理化学法 1.折点氯化法 折点氯化法是将氯气通入废水中达到某一点,在该点时水中游离氯含量较低,而氨的浓度降为零。当氯气通入量超过该点时,水中的游离氯就会增多。因此,该点称为折点。该状态下的氯化称为折点氯化。折点氯化法除氨的机理为氯气与氨反应生成无害的氮气,其反应方程式为: [i] Cl2 + H2O HOCl + H+ + Cl – NH4+ + HOCl NH2Cl (一氯胺) + H2O + H+ NH2Cl + HOCl NHCl2 (二氯胺) + H2O NHCl2 + HOCl NCl3 (三氯胺) + H2O NH4+ + 3HOCl N2↑+ 5H+ + 3Cl + 3H2O N 2逸入大气,使反应源源不断向右进行。加氯比例:与之比为8 :l - 10 :1 。当氨氮浓度小于20 mg/ L 时,脱氮率大于90 % ,pH 影响较大,pH 高时产生NO3- ,低时产生NCl3 ,将消耗氯,通常控制p H 在6-8 [ii]。 此法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脱氮率高、设备投资少、反应迅速完全,并有消毒作用。但液氯安全使用和贮存要求高,对p H 要求也很高,产生的水需加碱中和,因此处理成本高。另外副产物氯胺和氯代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iii]。 1.1 吹脱法 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氨氮的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之间的气液平衡关系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一般认为吹脱效率与温度、pH、气液比有关。 王文斌等[1]对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进行了研究,控制吹脱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温度、气液比和pH。在水温大于25 ℃,气液比控制在3500左右,渗滤液pH控制在10.5左右,对于氨氮浓度高达2000~4000 mg/L的垃圾渗滤液,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吹脱法在低温时氨氮去除效率不高。 王有乐等[2]采用超声波吹脱技术对化肥厂高浓度氨氮废水(例如882 mg/L)进行了处理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pH=11,超声吹脱时间为40 min,气水比为l000:1试验结果表明,废水采用超声波辐射以后,氨氮的吹脱效果明显增加,

给水重点简答题

二、名词解释:(4’×5) 1、澄清池——主要依靠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目的。当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 2、折点加氯——从折点加氯的曲线看,到达峰点H时,余氯最高,但这是化合性余氯而非自由性余氯,到达折点时,余氯最低。 3、氧垂曲线——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所以耗氧与复氧是同时存在的,污水排入后,DO曲线呈悬索状态下垂,故称为氧垂曲线.BOD5曲线呈逐步下降态,直至恢复到污水排入前的基值浓度。 2、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成几类?了解各类杂质主要来源、特点及一般去除方法。 答:水中杂质按尺寸大小可分成三类: 1)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悬浮物尺寸较大,易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但胶体颗粒尺寸很小,在水中长期静置也难下沉,水中所存在的胶体通常有粘土、某些细菌及病毒、腐殖质及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通常也属于胶体一类。天然不中的胶体一般带有负电荷,有时也含有少量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胶体。 粒径大于0.1mm的泥砂去除较易,通常在水中很快下沉。而粒径较小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须投加混凝剂方可去除。 2)溶解杂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它们与水所构成的均相体系,外观透明,属于真溶液。但有的无机溶解物可使水产生色、臭、味。无机溶解杂质主要的某些工业用水的去除对象,但有毒、有害无机溶解物也是生活饮用水的去除对象。有机溶解物主要来源于水源污染,也有天然存在的。 4、斜管沉淀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斜管倾角通常采用60°? 答:斜管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是采用斜管沉淀池既可以增加沉淀面积,又可以利用斜管解决排泥问题。斜管倾角愈小,则沉淀面积愈大,沉淀效率愈高,但对排泥不利,实践证明,倾角为60°最好。 5、什么叫“负水头”?它对过滤和冲洗有和何影响?如何避免滤层中“负水头”产生? 答:负水头是指滤层截留了大量杂质以致砂面以下某一深度处的水头损失超过该处水深。负水头会导致溶解于水中的气体释放出来而形成气囊。气囊对过滤有破坏作用,一是减少了过滤面积;二是气囊的上升可能将部分细滤料和轻质滤料带出,破坏滤层结构。避免出现负水头的方法可以采用增加砂面上的水深,或令滤池出口位置等于或高于滤层表面。 3、虹吸滤池——一种以虹吸管代替进水和排水阀门的快滤池形式。滤池各格出水互相连通,反冲洗水由未进行冲洗的其余滤格的滤后水供给。过滤方式为等滤速、变水位运行。 三、简答题:(30’) 1、PF型和CMB型反应器为什么效果相同?两者优缺点比较。 答:在推流型反应器的起端(或开始阶段),物料是在C0的高浓度下进行的,反应速度很快。沿着液流方向,随着流程增加(或反应时间的延续),物料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度也随之逐渐减小。这也间歇式反应器的反应过程是完全一样的。介它优于间歇式反应器的在于:间歇式反应器除了反应时间以外,还需考虑投料和卸料时间,而推流型反应器为连续操作。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m g /L ) 水中含有氨氮和其它消耗氯的物质时,投氯量与余氯量的关系见图。 图中OA 段投氯量太少,故余氯量为0,AB 段的余氯主要为一氯胺,BC 段随着投氯量的增加,氯胺与次氯峻作用,一部分成为二氯胺(见图),还有部分反应如下式: 反应结果,BC 段一氯胺及余氯(即总余氯)均逐渐减少,二氯胺逐渐增加。C 点余氯值最少,称为折点。C 点后出现三氯胺和游离性氯。按大于出现折点的量来投氯称折点加氯。 折点加氯优点:①可以去除水中大多数产生臭味的物质;②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较好。 图中曲线的形状和接触时间有关,接触时间越长,氧化程度就深一些,化合性余氯则少一些,折点的余氯有可能接近于零。此时折点加氯的余氯几乎全是游离性余氯。 折点加氯除氨氮,折点加氯一般氯比氮是10:1左右,pH 控到7左右。成本高、效果差。/吹脱法适用于高浓度氨氮系统,折点加氯适用于低浓度氨氮系统。 折点加氯消毒实验 经过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水质净化过程,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质已被去除,但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微 生物,包括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仍在水中,常采用消毒方法来杀死这些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广泛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由于不少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氨氮, 掌握折点加氯消毒的原理及其实验技术,对解决受污染水源的消毒问题,很有必要。 一、目的 1、 了解氯消毒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加氯量,需氯量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氯氨消毒的基本方法。 二、原理 氯气和漂白粉加入水中后发生如下反应: Cl 2+H 2O=HOCl+HCl (5-1) 2Ca (OCl )2+2H 2O=2HOCl+Ca(OH)2+CaCl 2 (5-2) HOCl=H ++OCl — (5-3) 次氯酸和次氯酸根均有消毒作用,但前者消毒效果较好,因细菌表面带负电,而 HOCl 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妨碍细菌的新陈代谢,导致细菌的死亡。 如果水中没有细菌、氨、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则投加在水中的氯全部以自由氯形式存在,即余氯量=加氯量 由于水中存在有机物及相当数量的氨氮化合物,它们性质很不稳定,常发生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氨,氨在水中是游离状态或以铵盐形式存在。加氯后,氯与氨必生成“化合性”氯,同样也起消毒作用。根据 水中氨的含量,pH 值高低及加氯量多少、加氯量与剩余氯量的关系,将出现四个阶段,即四个区间。 C H 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