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妇科肿瘤诊治指南

妇科肿瘤诊治指南

妇科肿瘤诊治指南
妇科肿瘤诊治指南

妇科肿瘤诊治指南

妇科肿瘤(Gynecological tumors):常见的妇科肿瘤有外阴肿瘤、阴道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和输卵管肿瘤。以子宫及卵巢肿瘤多见,外阴及输卵管肿瘤少见。

一旦患有妇科肿瘤,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⒈阴道出血要与正常月经区别。阴道出血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不规则的出血,或排出血水,血的颜色发生改变。

⒉白带的改变。正常白带应该是白色糊状或蛋清样,清亮、无味、量少。当白带量增多,颜色发生改变,如浓样、血样及水样、有异味,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⒊下腹部出现肿块。通过盆腔检查,可以触及增大的子宫及肿块。肿块过大可以在腹部触摸到。可能有囊性感,也可有实性感,软硬程度不同。

⒋下腹痛多为妇科疾病引起。肿瘤可以引起下腹痛,如肿瘤蒂扭转、破裂、发生炎症、出血,出现腹水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增大的肿瘤可以压迫肛门,有坠胀感。

5.大、小便改变:肿瘤压迫或侵袭可引起闭尿、尿频、血便甚至尿瘘或粪瘘。

这些都是妇科肿瘤常见的症状,无论出现哪些症状,或轻、或重,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通过盆腔检查及各种不同的辅助检查基本可以判断。

妇科肿瘤病因学

个体因素

⒈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心理失衡、紧张、抑郁、暴躁等,可降低机体免疫力,使胸腺、淋巴结功能下降,能强化致癌因素,使本来被抑制的癌细胞活跃增殖。

⒉年龄:良性肿瘤一般30岁为高峰、恶性肿瘤以50岁为高峰。

⒊解剖、组织、胚胎因素、卵巢、子宫以良性肿瘤居多,而输卵管肿瘤则多为恶性。

⒋月经及内源性性激素:雌激素致癌主要在雌酮。

⒌孕产及哺乳:42%的子宫肌瘤患者、24%—69%的子宫内膜患者有不孕史。

⒍肥胖:脂肪可储存雌激素,减缓其代谢,过量的脂肪可能变为雌酮和甲基胆蒽。体重超标15%,患子宫内膜癌危险性较常人增高3倍。

⒎机体各种功能:机体有免疫、抗肿瘤的能力。通过基因调控可以促癌细胞凋亡,还可有旁观者效应。

⒏血型:在卵巢癌患者中,O型血占40%,A型血占44%。

⒐其他疾病:如宫颈炎患者宫颈癌发病率较正常人高10—20倍。

感染因素

⒈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目前已发现有百余种亚型,其中35种可引起生殖道感染。在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可达99.8%;在外阴癌,卵巢癌中检出率也高。

⒉单纯疱疹病毒—2:在子宫颈癌患者中HSV—2抗体阳性者为83%,在宫颈炎中52%阳性,在正常宫颈中仅有30%阳性。

⒊其他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 virus,HCV)、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EB 病毒等,均可致癌。

⒋其他感染: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毒素衍生物可致卵巢癌。

生活因素

⒈饮食及营养素:女性肿瘤中,60%与饮食营养有关。如脂肪摄入过多使卵巢癌增多50%;喝咖啡40年以上使卵巢癌增加3.4倍等。

⒉烟酒:实验表明:设不吸烟者患子宫颈鳞癌的RR为1.00,则日吸烟10—29支者的RR为1.82,日吸≥30支的RR为2.56,P<0.001。被动吸烟者,之RR近似。

⒊性行为、性传播疾病和男方因素:江西普查结果:≤19岁结婚,其葡萄胎患病率为514/10万,≥30岁结婚为89/10万。北京 (1979)普查:<20岁结婚,其子宫颈癌患病率为159/10万,21—25岁结婚,此率为41/10万,结婚年龄≥26岁,此率则下降至22 /10万。

⒋节育措施:口服避孕药有保护卵巢不长癌的作用。

⒌文体活动:缺乏文体活动易患子宫内膜癌。

卫生学与医学因素

⒈卫生工作政策:国家政策对民生的关注,可明显减低癌症的患病率。如大力开展疾病普查普治等项工作。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 “精准医疗”概念阐释 所谓“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我国在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

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以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据介绍,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今年1月20日,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美国财政预算计划在2016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共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据介绍,我国的精准医学概念与美国所提出的有所不同。美国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围绕着基因组、蛋白组等方面的检测,也就是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针对个体化的病理特征进行治疗。而我们所关注的是系统化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局性的对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优化。我们所指的精准医学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的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根据长庚医院四个月来的医疗实践结果来看,病患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可以节省下来的。”董家鸿谈到,精准医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小化的医源性损害、最低化的医疗资源耗费去获得最大化的病患的效益,其

“精准医疗”——我国医疗改革的新思路

“精准医疗”——我国医疗改革的新思路 发表时间:2017-12-28T15:38:36.3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0期作者:张舒倩 [导读]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医疗体系服务,已经成为今后医疗工作和社会热点中所关注的重点。 安阳市第一中学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 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百姓民生问题时,医疗体制改革也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并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合理的医疗体系服务,已经成为今后医疗工作和社会热点中所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精准医疗;医疗改革;新思路 前言: 我国目前城镇基本医疗覆盖范围以及农村人员的医疗保障依旧十分突出。因此,我国以商业化、市场化为基本走向的医疗改革也开始层出不穷。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有关医疗改革的若干问题,并发表了相关看法和观点。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历程回顾和医疗服务的现状分析 1、我国医疗改革回顾分析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医疗改革,在经历了一系列历程之后,已经进入了相对关键的阶段。虽然在1980年开始逐渐对医院实施放权、全额管理,并开始实施“结余留用”的相关政策。1985年乃是医疗改革的启动时期,国务院所颁布的卫生部则将揭开医疗机构转型的相关序幕。从而解开医疗改革的序幕,扩大医院的自主权,复制国企改革的相关模式。而在1992年的时候,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并将医改的任务提上日程。不过,当时的主导思想则向医疗市场进军,卫生部提出了扩大医疗卫生单位的自主权,真正拥有劳动人事安全权、业务建设决策权以及经营开发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才缓解了“三难”问题,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1997年之时,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8年之时,则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医疗改革的文件,从而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机构改革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基本改革,来构建医疗保障体制。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激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让三难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1]。 2、我国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我国卫生部有关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出,中国目前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而且根据现状表明,我国卫生医疗服务的效率也颇让人忧虑。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之后,很多医疗机构管理不善,但医疗费用增长的却十分迅速,而住院费用亦在不断增长中。 二、我国医疗服务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系统资源结构倒置 由于很多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内,而小医院仅占20%。所以,这种现状管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让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小医院则无人问津,让机构间处于不良的竞争状态。所以不得不向专科医院的非医疗化方向发展,从而弱化了经济高效的防病治病功能。而就是这样不合理的系统机构,却直接导致了社会医疗整体资源的低效率,从而影响了社会的负担和服务的公平性。 2、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 各地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平衡。而高层次的医疗机构却因过多的技术规模而存在过度的扩张,导致药品收入过多而增长过快。所以,很多中层医疗机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惜加重了医疗资源的饱和度,以免在未来激烈竞争中浪费医疗资源,从而制约了医疗机构的扩展。 3、缺乏监管,竞争无序 我国医疗机构种类繁多,而且在不同的区域所出现的服务机构现象也比较普遍。相对的,这种管理模式也容易造成机构管理上的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从而降低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系统效率。 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医疗服务系统的基本问题:一,医疗卫生机构中缺乏相应的良性循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倒置加重;二,则是系统内部经济补充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医疗服务费用直线上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我国医疗改革的新思路[2]: 1、推行多种筹资方式 由于我国对医疗机构进行补偿,却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从而给我国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在主导医疗改革的前提下,不仅要探索出其他的筹资渠道,同样也应该进一步探索构建现代化筹资模式。所以,医疗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是其二,而保险机构付费则是关键环节。最后,政府还要在医疗卫生情况中免费供给基本的医疗费用。 2、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在管制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的同时,为确保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并从源头上对医疗服务水平严格把关,从而实施医药分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促使药品费用不至于增长过快,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另外,国家还可以推行相应的居民监督和管理,让社区居民在获得服务后感受该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并特别关注“以人为本”的流程化服务。 3、医疗服务机构间的交流要加强 医疗服务机构的互动机制,有利于加强医疗服务机构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保证医院间物质、信息交流的通畅。并明确各级医院中各种功能,从而强调卫生资源配置和供给。另外,还应该消除医院间围绕利益的恶性竞争,让各医院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精准医疗”的相关医疗改革时,应将相关医改付诸实践。即:先在探索现代化医疗机构建设模型时,应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时,用低价提供相对的医疗服务,如此才能达到医疗改革的目的。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靠谱吗.doc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靠谱吗- “中国精准医疗”计划目前还处于务虚阶段。 “600亿‘中国精准医疗’计划消息不实。”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向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医药处张兆丰处长求证得知。 根据学界观点,所谓“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最终实现个性化精准诊疗的目的。 消息虽不实,但我国未来是否会制定适合国情的“精准医疗”计划还有待观望。 “国家层面正在讨论我国的精准医疗该怎么开展,但还处于务虚的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程京告诉记者,目前需要弄清楚美国推出这一重大计划却只投入区区2.15亿美元的动因,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目跟从。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近日发布的2015年统计年报显示,过去十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分钟就有6.4个癌症病例出现,其中超过60%-8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4月10日,国家卫计委公布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表明政府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决心。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精准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建立在大数据和全面医学基础上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例如,建立健康人体和疾病群体的数据库,通过大数据的集成分析,

得出致病因素。第二是关于物理学、信息科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用技术的研究。 “产学研一体化对于疾病防控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表示。 程京也认为,现在国家推行围绕“精准医疗”的一系列计划,发展相关产业至关重要。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催生了巨大的工业。如果将来我们的“精准医疗”就是简单地购买国外仪器和试剂来照做,那么当人家的工业再上一个台阶时,我们将一无所获。 从工业角度来说,制造测序仪就很务实。程京介绍,作为首批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装就四台解决样品制备的全自动设备,年内将正式发布。 对此,政府层面也在谋划。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在4月21日的“精准医学论坛”上指出,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研究和计划,目标和任务是要解决中国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同时要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国不会也不能缺席影响全人类的重大医学变革。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近年来,精准医疗概念在医疗领域备受资本青睐,越来越多资本、企业进入该领域进行发展。在市场层面,整个精准医疗市场规模正在以不断提升的速度逐年扩大;在技术、学术层面,精准医疗也正走在从单基因的个别热点检测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围的平台检测的路上。 2016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高端、个性化、精准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消费升级将进一步促进市场扩容。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精准医疗概况、精准医疗驱动因素、精准医疗发展现状、精准医疗重点企业四大方面剖析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并从当前精准医疗发展难点出发进一步预测精准医疗的发展前景。以下是报告详情: PART1:精准医疗概况 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精准医疗

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 精准医疗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测序。 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于2006年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的概念。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人、病、药深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医疗技术。 PART2:精准医疗驱动因素 近几年,我国在精准医疗领域发布的政策也非常密集,正在加速推进行业监管的跟进。2014年以后,国家食药总局等机构批准高通量测序NPIT、PDG等生

NCCN结肠癌指南

NCCN 结肠癌指南(2015.2 最新版) 作者:月下荷花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 基因状态,包括KRAS 外显子2 和非外显子2 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 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 突变。 2. FOLFOX+Cetuximab 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 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 指南中分期按TNM 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 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 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 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 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 突变,后者可致MLH1 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 支持对所有小于70 岁病人或是大于70 岁、满足Bethesda 指南的病人进行MMR 检测。另外对II 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_百替生物

NCCN胰腺癌外科治疗指南解读 张太平,肖剑春,赵玉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北京100730)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2009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42470例,死亡病例数35240例,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5年生存率<5%[1]。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核心,也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目前胰腺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5%~25%。近年来大的医疗中心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经<5%[2],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最新的NCCN指南,就其外科治疗的关键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1根治性手术可切除性标准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最有效治疗方式,然而胰腺癌发病隐蔽、进展快、恶性度高、早期诊断率低,80%以上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3]。因此术前评估肿瘤范围及可切除性极为重要,近来有meta分析指出多排螺旋三维重建CT预测肿瘤可切除性的准确率在52%~96%,不可切除的准确率为90%~100%,是评估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的最佳方法[4],除此之外超声内镜、PET、腹腔镜、腹腔镜超声等也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要方法。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中定义可切除性胰腺癌为:肿瘤无远处转移;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周围有清晰的脂肪层;且肠系膜上静脉(SMV)/门静脉清晰可见。将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分别定义为:1胰头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大于180度、侵犯腹腔干(任何度数)、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肿瘤侵犯围绕腹主动脉;2胰体癌:肿瘤有远处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SMV/门静脉闭塞且无法重建或者侵犯腹主动脉;3胰尾癌:肿瘤有远处或者转移围绕SMA或腹腔干大于180度;4淋巴结状态:淋巴结转移范围超出手术所能切除范围。[5]国内在2007版胰腺癌诊治指南中对胰腺癌可切除性标准也有相应定义。[6]然而目前并无一致公认的胰腺癌可切除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判断还受其它因素如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术者的经验及手术团队的专业性等影响,尽管如此能否获得R0切除应是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重点。 2可能切除性胰腺癌 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胰腺癌之间存在“灰色地带”即可能切除性胰腺癌。[7]2009年胰腺癌NCCN 指南定义可能切除性胰腺癌为: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的SMV/门静脉侵犯;肿瘤围绕SMA小于180度;肿瘤围绕或包裹肝动脉,但可以重建;SMV闭塞,但受累部分很短可以重建。[5]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成功进行R0切除风险较大,因此术前应先接受包括全身化疗和放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后再评估其可切除性,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M.D.Anderson癌症中心回顾分析了该中心1999年至2006年中160例诊断为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其中125例进行了新辅助治疗。经过可切除性再评估,66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62例患者获得了R0切除。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40月,非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13月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8]该中心还通过非随机Ⅱ期临床实验发现新辅助治疗增加了胰腺癌的R0切除率[9]。有meta分析(总结1966-2009年111项临床研究共4394例患者)显示经新辅助治疗大约1/3可能切除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和可切除患者无差异。[10]由此可见血管受累并非胰腺癌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临床中应重视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积极进行新辅助治疗以期获得R0切除。然而目前新辅助治疗的具体疗程和方案还并未统一[11-13]因此还期待更多临床研究。 3是否术前胆道引流 大约70%胰头癌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19],有研究认为黄疸增加了手术的并发症因此建议术前经皮穿刺或者内镜下进行胆道引流。[14-16]然而这一观点备受争论,有meta分析认为术前减黄反而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并且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17-18]但限于这些分析所基于的临床研究严谨性有待提高,所以结果的可信度受到置疑。近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多中心前瞻性随

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前景分析

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机遇前景分析 我国精准医疗尚处于入门阶段。精准医疗是个系统工程,大数据是基础,基因测序是工具之一,只有软硬件有机结合,才可能实现技术上的精准医疗。 分子诊断产业的发展瓶颈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政策。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随着NGS成本的下降,商业模式的丰富,传统的分子诊断方法将受到挑战。政策对创新产品的鼓励将加速整体产业的发展。 基因测序产业的竞争要素是技术、服务和渠道,门槛是数据库,落脚点在教育。1)上游测序技术上,Illumina的X10已接近于顶峰,而仪器设备的未来是赠送模式,服务将产生最大附加值,门槛在数据库,这就要依赖于渠道,而教育将是一个爆发的节点。2)中游测序服务: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实现规模效应。科技服务仅约10亿元的外包市场,企业未来转型的出口是健康、医院、独检。临床测序的两个主体中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市场化程度高,未来发展空间较大。3)中游数据解读: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但门槛在数据库。未来市场格局将分为自行解读和外包解读两大阵营,因此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至于数据库的建设,更看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由企业投资整合资源来积累数据的途径。解读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在需求,落脚点在教育,只有医生和患者认识的基因越多,了解疾病机理的欲望就越强,数据挖掘的需求就越大。4)下游临床应用:人人基因组与疾病筛查是必然趋势。NIPT的进入壁垒在于测序成本和客户体验、产科医院渠道;肿瘤诊断作为第二大应用,个性化用药和早诊是必然发展方向,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血液循环肿瘤细胞DNA(ctDNA)进行肿瘤的早筛,检出率低、假阴性高,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他已经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耳聋基因的筛查、罕见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而2C端的应用,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市场教育和科普过程,并且受限于伦理和法律。 精准医疗产业调研方案设计 精准医疗,广义而言是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进行精准诊断,同时研究疾病形成机理,进而开发相应药物,实现精准施药,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所以,精准医疗贯穿于诊断、治疗、用药等医疗的整个流程,涉及基因测序技术、3D打印技术、造影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各种高新医疗技术,此次调研将聚焦以精准诊断为出发点和主线,浅析精准医疗的现状,设计调研模块如下,主要包括疾病筛查与诊断、数据解读、个性化治疗与用药三个环节。 核心问题: 在上一期基因测序调研报告中我们针对基因测序产业上中下游的现状和机遇设计了核心问题,此次调研在原有问题上做了补充和延伸:1)我国精准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及机会;2)分子诊断及基因测序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3)基因测序产业中下游,测序服务、数据解读、临床应用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精准医疗行业概况 精准医疗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精准医疗的重点不在“医疗”,而在“精准”。从基因科学的历史使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筹备”开始,“基因组学”的概念就被生物系统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人、病、药深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医疗技术。 精准医疗的特征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精准医疗包含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精准”是核心,基因测序是基础。由于导致同一种疾病的原因可能会不同,比如导致肺癌的原因可能会是EGFR、

K-RAS、ROSIGF、C-MET等其中一个因子发生变异,不同原因导致的肺癌需要不同的质和量的药物,K-RAS变异引起的肺癌选AKT/PI3K抑制剂,EGFR变异引起的肺癌则选TKIs+化疗的效果更佳。基因测序则是用以精准发现和诊断病因的基础。 二、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破千亿美元 国际领域精准医疗的建立与发展,源自美国医学界2011年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2015年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预示着精准医学将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 精准医疗所涵盖范畴很广,涉及到多学科的融合。从技术看,还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的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产业链尚不完整,基因测序的产业链较为明晰。2016至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长。预计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破千亿,达到1050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迅速 中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于2006年首次提出“精准外科”的概念。2014年,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批准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二代基因测序诊断NIPT产品上市。2015年,首届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成立,同年3月,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批准贝瑞和康二代基因测序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剖析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 一.重要的更新内容: 1. 检测RAS基因状态,包括KRAS外显子2和非外显子2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突变。 2. FOLFOX+Cetuximab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指南中分期按TNM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突变,后者可致MLH1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支持对所有小于70岁病人或是大于70岁、满足Bethesda指南的病人进行MMR检测。另外对II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饮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少、代谢综合征、肥胖或高BMI。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可能与预后差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则预后相对好,数据尚有争论。 四.分期 第七版AJCC分期手册对结肠癌分期作了部分调整。II期疾病根据T3还是T4,及T4侵犯程度分为IIA和IIB、IIC。N1和N2也进一步细分,反应受累淋巴结数量对预后的影响。浆膜下层、肠系膜、非腹膜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肿瘤沉积定义为N1c。根据远处转移只局限于1个还是多个组织或器官,细分为M1a和M1b。

2021年肿瘤精准医疗探索

我国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欧阳光明(2021.03.07) 482精准医疗的概念来源于个体化医疗,Mirnezami等认为,精准医疗是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从而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国内较早提出如何构建精准医疗体系的夏锋和韦邦福认为,精准医疗模式以患者最大获益和社会医疗投入的高效配置为宗旨,结合现代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临床诊断学、治疗学、分子医学、医学信息学技术、卫生经济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使传统的医疗模式走向整合化,为每个人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计划,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2015年,国内部分专家对精准医疗的定义达成共识:“精准医疗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3]”。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精准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力图从疾病的预防、检测、诊断、治

疗及预后转归等层面,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进而针对患者个体特征制定并实施医疗决策和处理方法,以期实现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我国之所以也要发展精准医疗,从广义上来说,这个政策最终会减少政府的医疗费用支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得资金也能够被“精准”使用。而且,精准医疗所涉及的医疗技术均居当前最先进水平,我国应当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潮流。从狭义上来说,精准医疗从个人层面实现个体化医疗,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 一、在肿瘤方面的发展方向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最新统计,全球每年肿瘤新发病例1 400万,死亡820万,全球患肿瘤病例超过2 500万[4]。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337.2万,因癌症死亡约221.3万。全国每分钟就有6.4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9 216人成为癌症患者,每7~8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5]。当前严峻的现状,促使医疗专家尽快突破传统模式,寻找新的肿瘤治疗方式。因此,精准医疗的理念提出后,肿瘤科学就成为精准医疗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精准肿瘤医疗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在精准肿瘤医疗模式中,对肿瘤的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保证。与以往通过特殊染色、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等方式对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浅谈精准医疗

开放实验锻炼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等。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低年级医学本科生,通过一系列验证性开放实验的操作训练,研究其对这些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 本实验教学方式不是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的关键环节预先设立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任何困难可以团队协作完成或者向老师咨询,老师会有针对性的给予提示。这样的实验课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和操作热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调查问卷中也同样显示,大部分学生通过此开放性实验增加了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了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本开放性实验是系列实验操作,每一次实验操作的训练都是对上次实验操作的巩固,同时增加新的实验操作内容,操作难度层层递进,保证实验操作能力逐步提升。研究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训练认为自己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甚至高达87%的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操作训练研究中也得到同样的结论,随机抽查的36位同学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操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对今后学业中未知实验的操作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低年级医学生来说,参与动物(或人体)实验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同学造成恐惧不安的心理,这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本研究中的系列实验课程持续时间仅有1周,调查结果显示约9%的同学在实验操作后仍对动物实验操作有恐惧心理,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略低,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更多的实验课程才能克服心理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课程前后,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显 著提高。理论考试内容不仅仅涉及课堂讲授部分,更多的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在课程中并没有直接提及,成绩提升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而主动学习的结果。因此理论考试成绩的显著提高从侧面说明了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对低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一系列验证性开放实验课程训练,旨在培养这些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结果表明开放性实验课程能够显著提高低年级医学生的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增加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实验操作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在常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辅助以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会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齐晓丹,孙晓杰,吴琦,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开放性实验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212-214. [2]徐芳,张雪辉,马蓉,等.开放性实验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144-147.[3]王金红.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23-124. [4] 赵文红,崔慧娴,束莉,等.基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30(4):95-97.[5] 沈雷,姜杨,李公启,等.利用解剖学开放性实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87. 浅谈精准医疗 刘欣然1,袁月鸣2,徐芷涵2,周慧3 (1.沈阳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辽宁沈阳 110034;3.沈阳医学院组胚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精准医疗”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医学诊疗更加准确和精细,即致力于收集基因组学和其他分子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它的核心内容为个体化医学,为患者提供最有利的治疗是其最根本的目的。本文将从精准医疗的概念、发展历史、应用方向、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逐一阐述。 关键词:精准医疗;基因组;个性化医疗 A brief talk on precision medical Liu Xin-ran 1,Yuan Yue-ming 2,Xu Zhi-han 2,Zhou Hui 3 (1.Grade 2013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age ,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2.Grade 2014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age ,Shenyang ,Liaoning,110034,China;3.Department of tissue culture, 资助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UPRP20140825);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268);沈阳医学院科技基金项目(No.20143056) 通讯作者:周慧,E-mail:zhouhui801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1480553.html,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7.21.098 --综述--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

我国推行精准医疗理念A股万亿市场咋布局图“精准医疗”概念阐释 所谓“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我国在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精准医学,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的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以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据介绍,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今年1月20日,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

“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可以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美国财政预算计划在2016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共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据介绍,我国的精准医学概念与美国所提出的有所不同。美国的精准医疗主要是围绕着基因组、蛋白组等方面的检测,也就是围绕分子生物学的特性,针对个体化的病理特征进行治疗。而我们所关注的是系统化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局性的对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优化。我们所指的精准医学是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正确选择并精确的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根据长庚医院四个月来的医疗实践结果来看,病患的医疗费用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可以节省下来的。”董家鸿谈到,精准医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最小化的医源性损害、最低化的医疗资源耗费去获得最大化的病患的效益,其前景不可限量。据悉,清华大学将与清华长庚医院共同致力于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团队,促进采、学、研一体化,以推动精准医学进一步发展。 精准医疗万亿市场份额如何布局A股概念个股 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近1400亿元

2019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预计 2024年市场规模将近1400亿元 1、中国精准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精准医疗研究”重点研究专项指南,要求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肿瘤等疾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疗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使精准医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精准医疗已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现阶段,随着人们癌症等疾病患病率的提升及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2016年3月,科技部发布“精准医疗研究”重点研究专项指南,提出实施精准医疗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使精准医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精准医疗已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75亿人民币,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缓,行业进入发展的相对稳定期。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52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6.2%。 2013-2018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精准治疗是精准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精准医疗市场结构上来看,由于我们在精准诊断发展较早,该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在整个精准医疗市场中大概占领29.3%份额,远高于全球的17%,其中基因测序在精准诊断产业中占据了最大份额,所占比例达52%。而精准治疗市场份额则达到70.7%。 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由价值医疗医疗驱动(即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成本的双赢),其潜在价值空间巨大,且产生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医疗大数据的服务对象可为居民、医疗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商保公司、公共健康管理部门等。 虽然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起步较晚,但以微医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科技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发力,加上政府、市场、资本的加码,使得医疗大数据市场不断朝利好方向推进。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为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规划出蓝图和路线图,推动了产业市场的快速发展。 从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来看,在过去几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3)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4)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

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胃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复发。以影像学检查,包括MSCT、MRI、胃镜/超声内镜(EUS)、B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PET/CT;浅表淋巴结活检可以诊断肿瘤转移。 6.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的诊断 除了Krukenberg’s瘤、左锁骨上转移、肝转移等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网膜/肠系膜亦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对于粟粒样或<1cm的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灶,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常无法及时发现,但患者多可出现腹腔积液、肠梗阻等肿瘤相关症状,该部分患者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推荐病理学检查结合PET/CT等以助于明确诊断,包括:腹腔积液找脱落细胞;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腹腔镜探查;手术探查,转移病灶的病理诊断。 (二)证候诊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诊断学》(第五-七版)、胃癌协作分组共十家单位提供的胃癌(晚期胃癌为主)辨证分型,综合形成8类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见下);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为组合,如脾虚痰湿、气血两虚、热毒阴虚等。 1. 脾气虚证: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辨证要点。 2. 胃阴虚证:以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共见,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3. 血虚证:以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舌质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4. 脾肾阳虚证:以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辨证要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