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法可以提高生存率。对于伴有黄疸或B超发现团块的患者,在辅助检查确定病灶可以切除的条件下,上述手术方式同样适用。对于成像检查发现团块的病人,应进一步行CT或MRI、肝功能检查、胸片、外科会诊以及残存肝功能的评估。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CT或MRI、肝功能检查、胸片、外科会诊以及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 (经皮肝胆管造影术)/MRC(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对于术后病理证实为T1a期的患者,如果切缘阴性(胆囊被完整切除),则可只进行随访;如胆囊并未完整切除,需再次进行手术。对于T1b期或更晚期的患者,应在CT/MRI和胸片确认无远处转移后,考虑手术切除。对于可手术切除的患者,都应切除肝叶并行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

此外,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还应切除肝门,因为术后此区域容易出现复发。术后除T1,N0期的其他患者,都应行基于5-FU方案的化疗和放疗。一项小规模试验结果显示,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接受5-FU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后可有提高(分别为64%和33%)62。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胆囊癌病例数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项随机临床三期试验评价了辅助疗法对胆囊癌手术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此试验在胆囊癌术后应用丝裂霉素/5-FU联合辅助化疗;接

受化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分别为26%和14%,P=0.03)63, 64。

无远处转移、肿瘤无法切除患者。

对于肿瘤无法切除、无明显远处转移、不伴有黄疸的患者,可选择基于5-FU方案化疗联合放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尽管如此,患者的总生存率仍然很低。由于目前尚未发现能显著提高总生存率的治疗手段,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支持疗法或进行临床试验。最近一项小型试验(8位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口服可有效对抗无法手术切除的胆囊癌;其中两位患者完全起效,一半患者有一定效果。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9个月65。

对于伴有黄疸、术前评估不能手术的患者,应考虑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此类患者可以考虑在化疗(吉西他滨和/或基于5-FU方案化疗)开始前,行胆道减压术作为故息治疗。此外还可考虑进行临床试验、支持治疗等方法。胆道减压术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4。

临床监测

随访主要为前2年每6个月行一次成像扫描检查。疾病如有进展,则需重新参照文中开始的病理检查指南部分。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2009 V.4.)解读 化疗是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恶心、呕吐又是最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之一。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可能导 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能因消化道粘膜损伤而出血、感染甚至死亡,从而使患者对化疗心 存恐惧,依从性明显降低,结果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中止化疗,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尽可能预防和减轻化疗 诱发的恶心、呕吐,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a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是由美国21家综合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联盟,其制订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不仅是美国肿瘤领域临床决策的标准,目前也已成为全球各国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应用的指南。由于目前抗肿瘤药物日新月异,止吐药物和治疗方案也发展迅猛。因此,2009年NCCN已对止吐临床实践指南进行了第4次更新,本文就第4版指南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国内肿瘤专科医师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当今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药物,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止吐治疗。 1.化疗诱导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 1.1 CINV的分类 CINV按照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预期性、急性和迟发性三大类。 预期性(anticipatory)CINV指既往化疗中出现过难以控制的CINV的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恶心、呕吐,见于18%-57%有过化疗的患者,恶心比呕吐更常见。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预期性CINV,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比 老年患者既往接受的化疗更强烈,或呕吐控制不佳有关。此类CINV与疾病本身、化疗方案无关,精神心理因素是其 主要原因,与以往化疗CINV控制不良有关,一旦发生,现有止吐药物治疗基本无效,可采取镇静、行为调节、系统 脱敏等治疗手段。 急性(acute)CINV通常在使用化疗药物后24h内发生,5-6h达到高峰,可能持续18h以上,之后停止呕吐或转 为迟发性呕吐。此类CINV程度最为严重,与化疗药物导致的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5-HT)有关。5-HT3受体拮 抗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案,急性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则会增加迟发性(delayed)CINV的发生风险,并增加以后止吐治疗的难度。 迟发性(delayed)CINV一般发生于化疗后24-48h,有时可持续1周,有研究表明约40%-50%的化疗患者会出 现此类反应。多发生在使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和/或阿霉素等药物化疗间期。此类反应发生晚、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相对较轻,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对患者的后续化疗、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P 物质介导、血脑屏障受损、胃肠动力减退及肾上腺激素分泌等因素有关。 1.2 CINV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CIN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一是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相应 受体结合,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二是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器激发 区(CTZ),进而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三是感觉、精神因子直接刺激大脑皮质通路导致呕吐,此类多见于预期性CINV。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定义】 慢性胆囊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病因(85%~90%)。常有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病史。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检 1、慢性胆囊炎多有胆绞痛病史,此外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是饭后有上腹胀满,疼痛,与进食脂肪多少有关。消化不良,呃逆,嗳气,恶心,甚者呕吐,偶有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慢性胆囊炎一般无明显体征和化验检查的变化。可有右上腹深压痛或不适感,Murphy征或为阳性。 二、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显示胆囊壁全部或部分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有或无胆囊内结石,少数可有胆囊壁上的多发小结石。 2、肝胆CT平扫:为和B超同时选用的方法。二者可相互印证补充。可显示胆囊大小、胆囊内结石或胆囊管内结石

嵌顿、囊壁厚度、胆囊颈胆总管之间大致位置关系。还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下段和胰腺情况,肋缘与胆囊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助于术式和切口选择。 三:鉴别诊断: 部分病人应行胃镜检查以除外胃及十二指肠病变。 【治疗】 一、治疗原则:临床症状明显而又伴有胆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LC术。黄色肉芽肿胆囊炎、胆囊粘膜胆固醇沉着症以及胆囊管和胆管梗阻引起的胆囊炎,如有明显症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非手术疗法包括中西医结合疗法,服用消炎利胆药,限制脂肪饮食等。 二、手术治疗: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二)、开腹胆囊切除术:如伴有胆囊坏疽、穿孔、胆囊内瘘和怀疑胆囊癌的病人仍应开腹行胆囊切除术。 (三)、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参见急性胆囊炎章节。 (四)、随访:术后随访半年。有时术后病理报告:胆囊

癌。为“意外胆囊癌”,则按胆囊癌诊疗常规处理。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 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 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 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在胆囊癌就诊病人中,体重减轻达原体重的10%以上者占37%~77%。有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和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Pichler根据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类:①急性胆囊炎表现,以急性胆囊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为胆囊癌,大多预后较好。 ②慢性胆囊炎表现,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③胆道恶性表现,表现为疼痛、黄疸、肿块。此时患者多属晚期,肿瘤已广泛浸润。④胆道外恶性肿瘤表现为肿瘤的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浸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 (一)危险因素 1. 胆囊结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 胆囊慢性炎症:

4.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2. 胆囊腺肌症: 3. 胆道感染: 4. 肥胖与糖尿病: 5. 年龄和性别: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 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8. 吸烟: 9. 化学暴露:

二、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 (一)胆囊癌TNM分期 (二)胆囊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分型 1. 大体类型: 2. 胆囊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提出的胆囊癌的临床分型中,建议T2期及 以上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侵犯方向分为4 型(图1)。(1)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邻近器官 或结构;(2)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指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适应证】 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实行LC手术: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2.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3.直径小于3cm的胆囊结石。 4.充满型胆囊结石。 5.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6.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手术指征者。 7.估计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良好者。 【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1)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2)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3)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4)有上腹部手术史。 (5)其它:肥胖或有腹外疝等。 2.绝对禁忌证: (1)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如胆囊积脓、坏疽、穿孔等。 (2)胆石性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 (4)伴有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 (5)胆囊癌或胆囊隆起性病变疑为癌变者。 (6)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7)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体积小于4.5cm×1.5cm或壁厚大于0.5cm。 (8)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1)病史、体检,重点了解胆石症发作史,有无黄疸,有无胆石性胰腺炎,有无腹部手术史。 (2)血生化及常规检查: 1)血、尿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及计数,出、凝血时间; 2)胸透、心电图; 3)肝肾功能及血生化。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了解胆囊大小,胆囊壁的情况,结石是否充满胆囊,胆总管是否扩大,胰腺情况; 2)胰胆管造影(ERCP):如病史中有明显的Charcot三联征或B超检查有阳性发现时才选择性的实施。 2.术前谈话: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这一手术的特点和局限性,术中有转为开腹手术的可能,家属应签字。 3.放置尿管、胃管,术前2天禁食豆类、牛奶等易产气的食物,必要时术前灌肠。 4.术前1天开始给预防性抗生素;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非那根25mg,对过度紧张者给于安定5~10mg。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摘要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 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 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 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CT和MRI在

胆囊癌

胆囊癌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胆囊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癌(ICD-10: C23.051) 行胆囊癌根治术(ICD-10:51.225,81.225,81.2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右上腹肿块。 2.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血肿瘤标记物CEA、CA19-9等升高表现。 3.特殊检查:结合超声、CT、MRCP、ERCP结果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治疗:根据不同T分期的肿瘤侵犯肝脏的途径和范围确定肝切除范围,包括肝楔形(距胆囊床2 cm)切除、肝S4b+S5切除、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

(1)Tis或T1a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此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不需再行肝切除术或二次手术[1,26,27]。 (2)T1b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由于胆囊床侧胆囊没有浆膜层,肿瘤细胞可通过胆囊静脉回流入肝造成肝床微转移。T1b 期肿瘤肝床微转移距离不超过16 mm,故需行距胆囊床2 cm 以上的肝楔形切除术[28]。 (3)T2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突破浆膜层或未侵犯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 cm,且至少有一个方向范围>4 cm,仅行肝楔形切除术不能达到R0切除,应至少行肝S4b+S5切除术[29]。 (4)T3期胆囊癌突破胆囊浆膜层,和(或)直接侵犯肝脏,和(或)侵犯肝外1个相邻的脏器或组织。此期胆囊癌侵犯肝实质主要途径包括:①直接浸润至邻近胆囊床附近的肝实质; ②经胆囊静脉途径进入肝脏侵犯肝S4b和S5;③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经肝门途径沿淋巴管道和Glisson系统转移至肝脏。治疗方法包括:①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 cm的胆囊癌,其侵犯肝脏仅有前2条途径而无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行肝S4b+S5切除术即可达到R0切除[30];②对于肝床受累>2 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提示癌细胞沿淋

指南与共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指南与共识 |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董家鸿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881-890页 摘要 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1-3]?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4-5],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 径>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3]?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 这两天,一条“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香港)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的微博被疯狂转发,其中,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减少进食牛肉、猪肉和羊肉,以及避免食用加工肉类,不要使用营养补充剂来预防癌症等观点,引发争议。难道含糖饮料、牛肉猪肉羊肉和加工肉类等,也能致癌?这些说法靠谱吗?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扬州专家】 肯定10条建议的科学性 据了解,这10条建议来自世界癌症基金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在北京发布的一份专家报告《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疾控中心和苏北医院的肿瘤防治专家,他们都肯定了这10条建议的科学性。 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周国榆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早就指出,大约有30%的癌症源自五种主要行为和饮食危险因素:高体重指数、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缺乏运动、使用烟草及饮酒。因此,如果能做到合理膳食、经常运动和保证正常体重,就可以避免30%-40%癌症的发生。不过,他也提醒说,“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是30%-40%,而非100%。预防癌症的发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他说,恶性肿瘤的发生原因至今未完全明确,可以说是多因素造成正常细胞的变异,最后变成了癌细胞。除了这10条建议所代表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其他如焦虑压抑的心情、环境污染、遗传等,都是引起癌症的因

素之一。 【两点疑问】 疑问一:含糖饮料、红肉能致癌? 周国榆说,含糖饮料能致癌主要是和肥胖有关。因为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葡萄糖,含糖饮料能提供不少人体所需能量,的确没有证据证明其会引发癌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在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的情况下,一天所需能量已经足够,还要喝大量的含糖饮料,再加上运动缺乏,多余的能量就会导致肥胖。而肥胖已经被确定为能增加食管癌、胰腺癌、肝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肾癌的风险,还可能增加胆囊癌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所以,绝对不要以为含糖饮料能随意大量饮用。 周国榆说:“牛肉等红肉确实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但是不能说就不吃,只是要控制它的用量。”每人每天食用红肉要小于80克才健康,同时也可以用鸡蛋、豆制品和家禽鱼类来代替。 同时,专家也提到,加工肉类是用盐腌制或者用熏烤等方法处理过的肉类,比如火腿、烟熏肉和香肠等,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也就是亚硝酸盐,常吃可能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千万要少碰,但是偶尔搭配蔬菜水果吃一点也不是不可以。 疑问二:营养补充剂也能致癌? 10条建议中,“不要使用营养补充剂来预防癌症”最受争议。

胆囊癌常识

五行平癌——胆囊癌常识 一、胆囊癌的常见症状 (一)胆囊癌的早期症状: 1. 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 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等症状,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二)胆囊癌的中期症状: 1.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处。或右上腹疼痛,消瘦、黄疸也较常见并可有软弱、等。有时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 2. 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三)胆囊癌的晚期症状 1. 黄疸: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2. 发热:25.9%的病人出现发热。 3. 右上腹肿块: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 4.5%。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4.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5. 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6.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CEUS指南

胆囊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 徐辉雄1,丁红2,于晓玲3,王文平4,吕明德5,严昆6, 杜联芳7,周晓东8,郑荣琴9,胡兵10,钱林学11,唐少珊12,谢晓燕5 1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解放军总医院;4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8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9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一、适应证 1. 胆囊内不移动的胆泥、血块或声影不明显的结石与隆起性病变(息肉、腺瘤、癌等)鉴别。 2. 胆囊息肉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胆固醇性息肉、局限性腺肌增生、腺瘤等良性病变与息肉型胆囊癌鉴别)。 3. 胆囊厚壁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胆囊炎、腺肌增生等良性病变与厚壁型胆囊癌鉴别)。 4. 胆囊癌浸润范围及肝转移情况的判断。 5. 胆囊炎急性发作疑穿孔时帮助明确诊断。 6. 急性胆囊炎了解周围肝脏或腹腔积液或脓肿形成情况。 7. 充满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壁增厚时排除胆囊癌。 二、检查前准备 1. 由于超声检查胆道系统易受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故检查前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同时需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同时不受肠气干扰。 2. 其余请参见总论。 三、检查方法 1. 体位 患者一般采取平卧位。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甚

至半卧位或俯卧位以观察病灶随体位的变化情况。 2. 扫查方向 多从右侧第6或第7肋间斜向扫查,显示胆囊及病灶最大切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纵向扫查或横向扫查。 3. 仪器调节及基本操作 (1)仪器调节及常规超声检查:胆囊超声造影仪器设置及调节请参见总论。先对胆囊行常规超声扫查,观察和记录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及其完整性,囊内病变的数目、大小、部位、形态、回声、血供、与囊壁的关系、基底部等特点。并根据图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扫查方向。 (2)造影条件:一般选用低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 MI)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条件,MI一般小于0.2,在进入造影模式后屏幕上会显示MI的具体数值。因胆囊病变多较小,推荐采用双幅成像模式,在屏幕的一侧显示造影图像,另一侧显示灰阶图像,这样能保证在扫查的过程中不脱离感兴趣区。另外在扫查过程中也要注意患者呼吸的配合,尽量确保观察部位位于屏幕的中央区域。 (3)造影剂给药途径、剂量和方式:本指南适用的造影剂为目前国内唯一市售的超声造影剂SonoVue,其它造影剂因未进入中国市场或已不再生产,所以不包含在本应用指南中。造影剂给药途径和剂量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给药方式多采用经外周静脉团注,目前尚未见连续静脉滴注用于胆囊CEUS的给药方式报道。 (4)计时及图像存贮:注入造影剂同时启动计时器,对胆囊连续观察不少于2min,延迟期行全肝扫查了解有无周围肝脏浸润或肝内转移,整个造影过程连续观察至少3min,并将所有静态及动态图像均存储于机器硬盘中。 四、观察内容 1. 时相及分期 胆囊超声造影的时相分期尚无定论,部分文献以肝脏分期作为参考,分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多数文献并未划分时相,或以25s-40s为界分为增强早、晚期。比较简洁的分期方法是将开始注入造影剂至第30s定义为增强早期(或动脉期),第31s至不少于180s定义为增强晚期(或静脉期)。

胆囊癌及预防

胆囊癌及预防 胆囊癌是胆管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70岁,女性多见,以右上腹痛、黄疸及消瘦等为主要表现,与胆石症症状雷同。但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容易被胆囊良性疾病症状掩盖,临床症状与胆囊良性疾病类似,不被人们所觉察,易于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癌明显上升。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病例简介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10年,再次发作伴发热3小时入院。10年来曾多次在院外因“胆囊结石”就诊,经抗感染、解痉和对症治疗,住院3-5天,均可缓解。医生曾建议手术治疗,但被患者及其家人拒绝。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8.5°C,脉搏10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90/60mmHg。急性痛苦病容,精神不振,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面颈无异常,心肺(-)。腹部稍膨隆,腹壁静脉不显露,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60×10^9/L N:90.5 %

L8.5 % Hb:126g/L PLT139×10^9/L;CRP:32.6mg/l;肝功:肝酶学轻度异常,胆红素正常。肾功无异常。腹部彩超:胆囊多发性结石,肝胰脾肾无异常。初步诊断:胆石症。入院后给 予抗感染、解痉止痛、支持治疗3天无效,患者要求出院。以“胆石症”转上一级医院治疗。 电话随访,腹部彩超胆囊多发性结石,胆囊轮廓不清,边界不规则,胆囊壁增厚,直径为0.60cm,可见钙化斑。胆囊癌超声内镜提示胆囊境界不清,回声不均匀,与胆囊相连的隆起肿块影呈 多变形不均匀回声并向腔内凸起。胆囊癌超声内镜检查符合胆囊癌特征,结合临床,诊断为 胆囊癌;胆石症。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诊断:胆囊癌;胆石症。 本例患者为胆囊癌高危人群,患者患胆石症多年,院外医生曾建议手术治疗,但被患者及其 家属拒绝,失去了早期诊断的机会。这个身体的“定时炸弹”,为下一步癌变创造了条件。有 鉴于此,本文结合病例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一、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 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有文献研究认为,原发性胆囊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常常 合并胆囊结石,国内资料有20%-82.6%,国外报道为54.3%-100%[1]。可见,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胆结石同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有关,异常胆囊收缩、肝肠循环均 可导致胆结石形成。胆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亚洲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从3.1%上升到10.7%。目前,胆囊结石发病率上升,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对胆结石后面带来的隐患而引起重视。其原因在于从胆囊结石到发生胆囊癌可长达10~15年时间之久。充分说明胆囊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隐蔽性,应该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加强公众对于胆囊癌危害性的认识,大力 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强化对于胆囊结石治疗与随访观察,提高临床认识水平。二、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关系 >临床观察,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是胆囊结石长期的物理刺激加上粘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关于胆囊结石与胆 囊癌发生的研究较多,2015年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 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

院感讲题(一)

院感讲题(一) 一、分析题 1.某病室,入住3名患者,其中一名患者近2天出现水样腹泻10余次,疑似诺如病毒或艰难梭菌感染,下列感染防控措施中哪项不合适?(单选) A.接触该腹泻患者前后严格使用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B.病室内物体表面采用2000mg/L-5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C.将腹泻患者单间隔离或进行床旁接触隔离 D.处理腹泻患者粪便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戴手套 2.以下哪些情况,可初步判定发生了医院感染()(单选) A.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尿液培养发现产ESBLs大肠埃希菌 B.气管插管病人,痰标本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术后高热,经CVC和外周静脉抽血培养,分别10h和36h报告GPC生长 D.胆囊癌术后2周,经引流管的胆汁培养分离到粪肠球菌 二、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艰难梭菌是一种厌氧、革兰阳性杆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是一种无包膜RNA病毒,是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常以每日多次水样便为特点,而艰难梭菌感染

则可以呈现软便、稀便或水样便等多种形式,两种均可以导致医院内感染暴发。 目前的证据表明,艰难梭菌芽孢和诺如病毒对各种理化因子有较强的抵抗力,对季铵盐类消毒剂与含醇类消毒剂不敏感,而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则相对有效。因此,本题目选项A“接触该腹泻患者前后严格使用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是不合适的防控措施。正确的做法是严格使用流动水+皂液洗手或使用其他对艰难梭菌芽孢或诺如病毒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双手。 国内外多项指南建议,由诺如病毒引发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环境消毒时应采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艰难梭菌污染环境时,含氯消毒液的浓度则上升至5000mg/L。选项B“病室内物体表面采用2000mg/L-5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则是正确的。除了加大含氯消毒剂浓度外,在疾病流行期间,还应增加环境清洁消毒频次。 由于艰难梭菌和诺如病毒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因此对于感染患者或者疑似感染患者在腹泻期间,应实施标准预防+接触预防策略,如有条件,患者应尽量单间隔离。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者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必要时佩带防护镜。体温计、血压计等物品建议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在使用后应严格消毒。本题目选项C、D是预防艰难梭菌芽孢、诺如病毒医院内传播的基本措施。 2、答案:C。 解析:无论是中段尿还是经导尿管采集的尿液,都不属于无菌部位采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指南解读·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 最新版 [关键词]胆囊癌;指南解读;肿瘤外科治疗;胆囊癌预防;肿瘤辅助治疗 胆囊癌总体预后差,为贯彻胆囊癌预防为先的策略,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和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我国胆囊癌总体预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了2019版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1]。2019 版指南从七个方面对胆囊癌的预防、诊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精要论述[1]:(1)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2)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3)诊断依据;(4)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5)胆囊癌外科治疗;(6)胆囊癌非手术治疗;(7)随访。 本次指南提出胆囊癌的的危险因素包括明确危险因素和可能危险因素[1-2]。明确危险因素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 术后胆囊。和以往相比,本次指南首次明确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作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认为保胆取石后的胆囊,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保胆取石”术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手段。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

腺肌症等。指南同时明确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不手术者,应每 3 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访。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论述必须从预防胆囊癌的角度高度重视,因为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中晚期胆囊癌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但胆囊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病因,而这些诱发胆囊癌的胆囊良性疾病通过超声就能获得诊断,通过胆囊切除术就能干预,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和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高度重视,胆囊癌的发生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指南引导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到大型医院的专科进行检查和随访,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减少误导。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本次指南继续推荐使用AJCC和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因为该分期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器官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评估胆囊癌的可切除性、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新版分期主要变动在于:(1)对T2 期胆囊癌进行细分,将腹腔侧肿瘤分期定义为T2a期,肝脏侧为T2b期。(2)按转移阳性淋巴结数目划分N分期,1~3 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定义为N1 期,≥ 4 枚淋巴结转移定义为N2 期;为了准确判断N分期,建议最少检出淋巴结数目为6 枚。新的分期更符合临床实际,更能够指导临床诊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在国际上领先提出胆囊癌的临

如何做胆结石手术

如何做胆结石手术 文章目录 如何做胆结石手术 1、如何做胆结石手术 胆结石手术的方法比较多,其中以传统开腹手术切除胆囊取石、开腹探查胆管取石、腹腔镜微小切口切除胆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等多种胆囊手术。鉴于不同胆结石手术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应症,所以在具体选择必须结合患者身体特点。

根据胆结石发病的特点,通常可分为胆囊结合和胆管结石等类型。与其他胆结石的治疗方法相比,胆结石手术在治疗胆结石方面具有见效快等诸多优点。但由于胆结石的患者病情的差异,所以具体胆结石手术方法要注意结合患者实际。 2、胆结石手术的指征 儿童胆囊结石; 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 有心肺功能障碍者; 结石直径超过3cm; 伴有胆囊息肉>1cm; 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合并瓷化胆囊; 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并无说其癌变。建议以应试指南为准。

3、胆结石手术的禁忌症 考虑有慢性胆囊炎合并有胆囊周围的粘连,不宜接受微创手术。 临床上怀疑有胆囊癌的病人,不宜接受微创手术。 一些慢性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不宜接受微创手术。 患有糖尿病的胆囊结石患者,不宜接受微创手术。 胆囊严重萎缩的病人,不宜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胆囊张力很高的病人,不宜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胆结石手术前做什么检查 在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医学影像中,胆囊结石检查,B型超声扫描(B超)和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是临床上应用得最多的两种方法,以价廉的B超为青睐,辅以CT的检查程序,已被公认为诊断胆道疾病的较好选择。B超具有无痛苦、无

创伤、操作方法简便、能多次重复检查、图像显示清晰及出结果迅速等优点。 尤其对胆囊疾病,其诊断符合率较高,一般直径0.3cm的结石即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即使是0.1cm的结石也可以见到光点,其准确率可达95%左右。与其相比,口服胆囊造影的结石阳性率就较低,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和逆行胰胆管造影也较为逊色。由于B超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所无法相比的独特优点,所以医生对怀疑有胆囊结石的病人,一般都首先考虑作B超检查。 但是,B超并非万能,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其偶尔发生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会使医生判断失误,造成漏诊或误诊。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不加分析地只根据B超检查报告就决定手术方案,而必须根据病史及参考其他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胆结石手术后如何护理 1、纠正营养不良 鼓励患者进食,增加营养,对术前就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应进行手术期营养支持,比较大限度地纠正负氮平衡。做好相应的护理,可有效的降低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发生。 2、适当的锻炼和运动 术后应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运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急和过猛,以达到增强心肺功能、减少术后疲劳综合征发生的目的。

(整理)改善个人健康的有效途径

改善个人健康的有效途径——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理念 ·了解自己患慢病的危险性; ·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对已得病的患者,通过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及致残。健康管理—一种全新的自我促进手段真正让你做到:健康控制在你手中! 健康管理为你打理健康! 慢性病发生、发展过程缓慢,是个体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作用下,体内生物指标逐步发生改变的结果。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可诊断的症状出现。因而医生很难提出,个人也往往不能主动采取预防措施。这使得疾病不断地发展和加重。并将引起突如其来的临床发作,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维护健康最主要的事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 健康管理是通过测量及观察与慢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生物医学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个体的健康状况。 任何一种慢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都有其特有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复杂的,但是很小的变化都会在医学指标上有所体现。因此,如果在疾病发生前掌握其生物医学指标模式,并连续观察疾病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发现导致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是健康管理发展的科学基础。这个过程给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创造了条件。所以说,健康管理可以将慢病控制在发生之前。 迈向健康的三步曲健康管理研究为促进身体健康,人们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健康管理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以下三步骤引导人们迈向健康。 第一步:了解你的健康——健康评价只有了解个人的健康状况才能有效的维护个人的健康。专门的健康信息系统将在分析相关健康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健康及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并帮助个人及集体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的发展趋势。健康评价的结果及相应的健康信息可通过互联网在医生及个人间进行动态管理。 第二步:管理你的健康——健康计划个人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是鉴别及有效控制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的关键。将以那些可以改变或可控制的指标为重点,提出健康改善的目标,提供行动指南以及相关的健康改善模块。它不但提供了预防性干预的原则,也为医生及个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第三步:改善你的健康——采取行动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来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个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自我维护的手段,并通过个人健康管理日记、参加专项健康维护课程及跟踪随访措施来达到健康改善效果。个人如何参加健康管理 ·如果你需要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管理,你可以在当地选择一家应用了健康评估分析技术的并可以帮你管理健康的健康服务中心来实现你的健康之路。·当你决定采取积极行动来管理你的健康时,你已克服了一个大的障碍,你应为你的健康理念感到自豪。·请花几分钟时间来读这个指导性的案例。它将告诉你参加健康管理的每一步,一步一步引导你通过健康管理服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让您清晰的理解健康管理是怎样起作用的。·你可能发现健康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超出你现在的需要。是的,健康管理是针对你在未来几年内的健康问题而设计的,请保存好你第一次参加健康管理的所有信息,作为你今后健康管理的基础数据。·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