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

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

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
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

脑膜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目的:总结脑膜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探讨预防其发生的对策,从而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在手术中出现急性脑组织膨出。结论:术中针对性采用小硬脑膜切口、避免过度牵拉、悬吊硬脑膜、镜下锐性分离瘤周血管及术前腰穿置管、脑室穿刺等方法可有效避免术中脑膨出。

关键词急性脑膨出脑膜瘤原因

资料与方法

199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脑膜瘤患者165例,均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其中8例在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男5例,女3例;年龄31~73岁,平均483岁。

临床表现:头痛5例,癫痫发作1例,头痛伴肢体无力3例,视力下降1例,无临床症状而在查体时发现1例。

肿瘤部位及大小:大脑镰旁3例,矢状窦旁2例,蝶骨嵴内侧型1例,直径55~65cm 3例,>70cm 2例,<45cm 3例,其中

1例矢状窦旁者头颅mr示脑水肿明显。

方法:全部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过中线游离骨瓣3例,近中线游离骨瓣2例,翼点入路1例,额部开瓣2例,打开硬膜尺寸同骨窗大小,术后悬吊硬膜;1例完整切除,7例分块切除。结果

8例均不同程度、不同时期出现急性脑膨出,剪开硬膜早期即出现

神经外科操作规范之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 【适应症】 1.有临床症状的脑膜瘤,应首先手术治疗。 2.复发的大脑凸面脑膜瘤。 3.患者和家属要求手术切除的临床无症状和体征的脑膜瘤。 【禁忌症】 1.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脑膜瘤,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定期行MRI 复查随访。 2.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 3.患者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影像学资料,包括MRI、CT(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估计术后可能发生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必要时行脑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血运、供血动脉来源及引流静脉情况)。 2.脑电图检查可用于手术前后病人癫痫状况以及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评定。 3.对于脑水肿严重者,手术前至少口服激素1周,手术当天静脉给药激素。 4.术前30min静脉给予抗生素。 5.对于无癫痫病史者,术前1周口服丙戊酸钠,手术当天静脉给药预防癫痫发作。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头位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决定。大多数的额叶、颞叶、顶叶的凸面脑膜瘤可采用仰卧位,枕叶或较大的顶叶脑膜瘤可采用俯卧位、侧卧位或半坐位。用头架固定头位,使切口位置位于最高点,骨瓣与地面平行。 2.切口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以肿瘤为中心)设计,要考虑皮瓣的血供和美观,通常采用“马蹄形”切口。如采用微骨孔人路,术前1d于肿瘤头皮投影处放置标志物(marker),并行MRI或CT扫描定位。对于小的病灶,术中可应用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 3.可将皮瓣与骨瓣一起翻开,也可钻孔后以铣刀取下骨瓣。如颅骨受侵,可咬除或用锉刀锉平被腐蚀部分。单纯内板受侵,可用颅钻磨除受累内板。 4.环绕肿瘤边界外l cm处剪开硬脑膜。如肿瘤与硬脑膜附着点小,可采用“马蹄形”切口。保留硬脑膜与肿瘤粘连处,以便术中牵开肿瘤。 5.肿瘤切除。用双极电凝镊在肿瘤壁与脑组织蛛网膜之间分离,使用脑棉确保分离界面完整。肿瘤较小时,可将肿瘤分离后完整切除。对于较大且软的肿瘤,可用超声吸引器(CUSA)做肿瘤内大部切除,再分离肿瘤四周的边界,可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并有利于肿瘤切除。对于坚硬、有钙化的肿瘤可用磨钻先从内部切除肿瘤组织,也可用激光气化以减小肿瘤体积。在肿瘤侧电凝和分离肿瘤的供血血管。切除肿瘤累及的硬脑膜并电凝硬脑膜缘。 6.确切止血,氧化纤维素(surgicel)覆盖瘤床,仔细缝合或严密修补硬脑膜,逐层关颅。 7.术后激素治疗从减量到停止至少1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h.术后使用弹力袜,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使用抗癫痫药物3^-6个月,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注意事项】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1-20T11:14:35.2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龙翔 [导读]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岳阳华容 414200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病原因众多,通过实施改良关颅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原因;治疗措施;治疗效果 临床表明,在开展颅脑损伤开颅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急性脑膨出,该并发症也是颅脑损伤开颅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隆起,且其高度显著超过骨窗窗面的高度,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静脉淤滞、怒张,通过实施去大骨瓣减压依然无法关闭[1]。临床表明,掌握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积极治疗对于提高颅脑损伤手术效果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为进一步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本文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改良手术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年龄(36.23±19.42)岁,有1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血压降低,4例呼吸不畅,有4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4例脊椎损伤,3例肢体损伤;传统手术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4岁-61岁,平均年龄(37.46±19.58)岁,有17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血压降低,3例呼吸不畅,有3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5例脊椎损伤,2例肢体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手术治疗。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常规将一侧血肿清除干净,并将部分额颞叶切除后实施内减压,然后关闭颅脑,并对头皮进行缝合;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在骨窗边缘的脑组织表面填塞明胶海绵,保留头皮夹,将一块生理盐水浸泡纱布置入切口内侧,然后利用四号线对皮瓣切口直接缝合,共计缝合四针至五针,然后在开颅侧覆盖多层清洁无菌辅料,并在外粘贴无菌手术贴膜。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预后判定主要通过GOS评分进行,总分为5分,表示最好,最低分为1分[2]。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分别为36例、12例、6例、6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对侧,而邻位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内血肿发生率也比较高[3]。临床表明。进展性颅内血肿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术中打开骨瓣、硬膜以及在清除血肿之后,压力填塞效应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甚至完全消除,进而导致了本身破损的血管和板障迅速出血,由于小血管已丧失自主调节功能,加上受到的压力不断升高,便也会发生破裂出血,最终引起急性脑膨出发生。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表现。临床表明,颅脑损伤会引起桥脑蓝斑、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等血管运动中枢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在对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过程中,术前的高颅内压会降低脑灌注压,并进一步导致了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减弱,而在完成开颅手术后,颅内压会快速的降低,从而增强了脑血管的扩张,此时的脑组织便处于一种高灌注状态,从而导致了脑组织出现强烈的肿胀并发生膨出;而创伤性休克会导致脑组织缺氧加重,并进一步引起大片细胞内外水肿,最终引发脑膨出[4]。 改良关颅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具有多种优势,比如,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快速的关闭颅脑并接受头颅CT检查,有效的减少了两次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脑组织、中线结构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将对侧血肿清除后及时

大脑镰旁脑膜瘤

1.单侧的镰旁脑膜瘤手术切除可采用半坐位一侧开颅。由于肿瘤深埋于大脑纵裂内,肿瘤显露比较困难,因此手术切口设计时一定要达中线,骨窗内缘也要在中线上,但开颅时要注意保护上矢状窦,硬膜切口也应尽量达到矢状窦边缘并翻向中线。有时手术操作在大脑上静脉之间,深入大脑纵裂内进行,原则上对大脑上静脉应尽量保留,但当其影响肿瘤的显露时,为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可以选择1~2条次要的静脉切断,但中央沟静脉绝不能切断,以免影响皮质中央区的静脉回流,引发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2.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先找到肿瘤基底并切断其血液供应,然后分离瘤体与周围脑组织的粘连,完整取出肿瘤后电灼位于大脑镰上的基底。若肿瘤体积较大,则需先分离瘤体与周围脑组织粘连,逐一电凝进入瘤内的血管,并从内向外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再处理肿瘤基底。基底广泛,瘤细胞在大脑镰内呈浸润性生长时,应绕肿瘤基底切开大脑镰,将受累及的大脑镰一并切除,以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率。 3.对于双侧生长的镰旁脑膜瘤,手术可以从肿瘤较大的一侧开颅,切口及骨窗均过中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及棉片保护上矢状窦。先切除一侧肿瘤,然后切开大脑镰,暴露并切除对侧肿瘤。若肿瘤两侧体积均比较大,手术也可采用双侧开颅,先切开一侧硬膜,分块切除一侧肿瘤,再切开对侧硬膜,分块切除对侧肿瘤,术中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矢状窦,避免损伤渗入肿瘤供血的胼周动脉和枕动脉主干。应彻底将肿瘤基底部位的大脑镰切除,并注意处理大脑镰切口处的出血,较粗大的血管需用银夹夹闭。 4.无论是哪种开颅,对中央静脉都应加以保护,防止损伤造成术后肢体运动障碍。为此,可采用自中央静脉或前或后方入路,避开中央静脉,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可以达到保护中央静脉的作用。 大脑镰旁脑膜瘤一经确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治疗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有颅内压增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基本要点如下。 1、体位:前1/3者取仰卧位,头平放或略抬高;中1/3者仰卧,头前屈;后1/3者取半价值位或俯卧,头前屈并以头架固定。 2、皮肤切口:可采用跨中线“]”或“[”形切口。 3、骨瓣成形:可作一纵向长方形或方形跨矢状窦骨瓣,骨窗的2/3应在肿瘤侧。双侧生长型各1/2。邻近矢状窦,造成大出血。 4、打开硬脑膜:打开范围距中线<2.5cm。硬脑膜打开时注意勿损伤重要的引流静脉,尤其是中1/3段,以防止静脉性栓塞。 5、肿瘤的显露与切除:沿大脑纵裂,选择无桥静脉的皮质区,将大脑半球牵离大脑镰,并由此渐深入探查肿瘤,直至暴露。电灼肿瘤与大脑镰上附着处,分离、分块切除肿瘤。 一、并发症: 1.对侧肢体瘫痪。 2.感觉障碍。 3.视野缺损,多为损伤枕动脉主干所致。 4.术后脑水肿,回流静脉受损所致。 术中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避免损伤上矢状窦及中央沟静脉,避免损伤胼周动脉及枕动脉主干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一旦发生并发症,应给予脱水、神经营养药物、钙离子拮抗药、维生素等药物治疗。 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效果很好,手术死亡率较低,中国报道约0.4%大脑镰旁脑膜瘤全切术后复发率很低,尤其是连同受累及的大脑镰一并切除以后,因此一般不主张术后放疗或化疗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发病机制 ? 4 病因 ? 5 流行病学 ? 儿童脑膜瘤 X光图 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1]

研究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情况

研究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情况 发表时间:2018-08-29T12:42:27.33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作者:王鹤 [导读] 探讨分析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情况 王鹤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开颅手术,比较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结果:瘤床出血的27例患者中,Ⅰ级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Ⅲ级(P<0.05),Ⅰ级中的过渡型(10.00%)、血管瘤型(20.00%)术后瘤床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Ⅲ级(0%)与Ⅱ级(6.25%)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脑凸面脑膜瘤病理类型与术后瘤床出血有关,过渡型、血管瘤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后,瘤床出血的可能性大。 关键词:病理亚型;脑膜瘤;瘤床出血;开颅切除术 脑膜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颅内脑外肿瘤,可在颅内任意部位发病,其中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发病率较高[1]。目前该病主要通过开颅手术切除治疗,而术后常并发瘤床出血。为探究不同病理亚型与术后瘤床出血发生率是否相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76例,行开颅切除术后观察术后瘤床出血状况。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膜瘤临床诊断,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手术禁忌症患者,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本组患者中包括男性92例,女性84例,年龄范围为24~66岁,平均(46.2±3.5)岁。术前经颅MRI显示肿瘤直径为3~7cm,平均(4.6±0.4)cm。根据《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2]分级:Ⅰ级164例,包括上皮型48例,过渡型32例,纤维型31例,血管瘤型7例,微囊型4例,沙粒型21例,分泌型21例;Ⅱ级为非典型性8例;Ⅲ级为间变型4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开颅手术,根据肿瘤生长的具体位置选择手术入路方式,对于直径较大的肿瘤患者,术前需经脑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并根据病情行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手术时需先以瘤内分块的方式切除大部分肿瘤以获取充足的手术操作视野,再沿蛛网膜间隙游离残余的瘤体,手术时阻断肿瘤相关的供血的血管。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避免使用脑压板,防止脑组织牵拉造成的脑组织的挫裂伤。手术时需在高倍显微镜视野中及时止血,手术结束关颅时需确定在血压恢复至术前水平并观察瘤床不再渗血后进行。可能被瘤体浸润的硬脑膜需一并切除,并用人工硬脑膜修补;被瘤体浸润的颅骨需一并切除,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术后为避免癫痫发作,常规应用抗痫药物治疗,防止由于癫痫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引起瘤床血管破裂出血,对存在癫痫发作史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镇静剂,为避免术后血管痉挛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常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行开颅切除术后瘤床的出血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数据统计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P值小于0.05认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的176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中,经开颅切除术后共出现颅内出血15例,其中包括硬膜外血肿1例,对侧脑内血肿1例,瘤床出血13例。 瘤床出血的13例患者中,Ⅰ级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Ⅲ级(P<0.05),Ⅰ级中的过渡型(9.37%)、纤维型(9.68%)、血管瘤型(14.28%)术后瘤床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Ⅲ级(0%)与Ⅱ级(0%)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 1。 3 讨论 脑膜瘤一种常见的颅脑肿瘤,以大脑凸面脑膜瘤更为常见。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3],术后极易并发瘤体出血,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治疗负担。根据WHO对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该类肿瘤分为Ⅰ、Ⅱ、Ⅲ级,Ⅰ级包括上皮型、过渡型、纤维型、,血管瘤型、微囊型、沙粒型、分泌型几种不同亚型;Ⅱ级包括非典型性,Ⅲ级包括间变型。在本研究中,分析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的术后瘤体出血情况,显示Ⅰ级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Ⅲ级(P<0.05),Ⅰ级中的过渡型(9.37%)、纤维型(9.68%)、血管瘤型(14.28%)术后瘤床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Ⅲ级(0%)与Ⅱ级(0%)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 0.05)。在经手术的患者中,由于瘤体组织的切除,大量血液涌入瘤床周围组织中,易发生瘤床出血。Ⅱ级与Ⅲ级患者中,瘤体分化程度低,周围血管分化较好,手术切除时切除瘤体组织及周围病理血管,降低术后瘤床周围出血发生的可能性。过渡型患者术后瘤床出血与瘤

蝶骨嵴脑膜瘤眼部病变

1 概述: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仅次于胶质瘤而占第2位,约占全部肿瘤的1/4。脑膜瘤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所以它可以发生于除脑实质以外颅内的任何部位。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发生率高,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鞍旁、溴沟、小脑幕及小脑桥脑角等处。其中蝶骨嵴、鞍结节和鞍旁脑膜瘤可侵犯眼眶视神经和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的眼眶病变鶒蝶骨区是肿瘤健康搜索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学的关系,也是侵犯眼眶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蝶骨脑膜瘤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蝶骨大翼肿瘤、蝶骨嵴外侧肿瘤和蝶骨嵴内侧肿瘤。发生在这些部位脑膜瘤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区别。 眼眶与前颅凹和中颅凹邻近,其间仅有眶顶相隔,眼眶又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与中颅凹相沟通,故邻近眼眶的颅内一些肿瘤可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或直接破坏眶顶而侵犯眼眶。如蝶骨嵴的脑膜瘤、额叶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垂体窝的垂体肿瘤、斜坡和蝶枕区的脊索瘤都可通过不同途径侵袭眼眶,引起不同的眼眶病变。 2 流行病学: 脑膜瘤好发年龄为25~50岁,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发展缓慢。儿童脑膜瘤侵袭性强恶性脑膜瘤极为罕见。 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了。 3 临床表现: 与眼眶有关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发生于蝶骨嵴内侧的脑膜瘤较少见早期经过眶上裂或沿视神经鞘蔓延至眼眶。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早期出现视力减退、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和眼球突出,造成眶上裂综合征。Henderson统计发生不同部位的蝶骨脑膜瘤患者,有88%出现眼球突出,47%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肿瘤可致眶尖部骨质增生,加之肿瘤向前蔓延,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视神经睫状静脉,视网膜血液经脉络膜引流排出。Frison等称视神经睫状静脉视力下降和慢性视盘水肿性萎缩是颅-眶脑膜瘤鶒的三联征 1.蝶骨嵴内1/3脑膜瘤因肿瘤附着于病侧的前床突,在视神经、视交叉、眶上裂及海绵窦附近,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对以上结构造成压迫,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患者出现头痛,视野缺损,鼻侧偏盲,中心暗点扩大,视力下降等。继后出现眶上裂综合征(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而到眼科就诊,发现患者病侧眼睑结膜肿胀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活动障碍,眼球突出。有的患者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Foster Kennedy syndrome)健康搜索,肿瘤压迫同侧视神经引起萎缩,由于颅内压升高造成对侧视盘水肿部分病人出现嗅觉丧失,少数患者出现肢体偏瘫等

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其硬膜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其硬膜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对手术中硬脑膜切除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SimpsonI级的凸面脑膜瘤患者共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脑膜尾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纳入患者33例,对照组纳入患者28例,术中均切除据肿瘤周边至少2 cm以上的硬脑膜,瘤体标本同时进行PCNA 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观察组33例中硬脑膜肿瘤细胞浸润阳性占45.5%,而对照组28例中硬脑膜肿瘤细胞浸润阳性者占4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标本PCNALI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8.8%、72.7%,对照组患者标本阳性率为75.0%、71.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凸面脑膜瘤周围硬脑膜侵袭性与是否存在脑膜尾征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对凸面脑膜瘤周边硬脑膜进行侵袭性切除,以保证肿瘤患者的手术效果。 标签: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硬膜侵袭性;临床研究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侵袭性脑膜瘤主要是指肿瘤向相邻硬脑膜、蛛网膜、颅骨及头皮等组织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是脑膜瘤侵袭性生长及侵袭程度。对肿瘤的局部侵袭特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要关注。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DTS)又称作“Flare 征”,是指增强MRI 扫描时脑膜瘤在紧邻脑肿瘤的硬脑膜上出现的一扁平的或线状增强的现象,临床最常见于脑膜瘤。本研究旨在观察凸面脑膜瘤脑膜尾征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对手术中硬脑膜切除范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SimpsonI级的凸面脑膜瘤患者共6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脑膜尾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纳入患者33例,对照组纳入患者2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6.1± 2.8)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7±1.1)cm,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6.3±2.7)岁,肿瘤平均直径为(5.6±1.3)cm。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凸面脑膜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脑膜尾征依照以下標准进行判定:①从肿瘤起始的强化带至少在连续两个MRI层面上显示;②强化带靠近肿瘤处最厚,向远端逐渐变细;③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肿瘤本身高。 1.3方法本组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切除范围包括全部肿瘤、硬脑膜附着点、受累骨质和紧邻肿瘤基底缘及基底周围至少2 cm的硬脑膜。

脑膜瘤相关知识

脑膜瘤相关知识 【概述】 脑膜瘤(Meningiomas)很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5.31%,仅次于胶质瘤。成年较多,老年与儿童较少,婴幼儿更少。女性稍多于男性。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溴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尚有异位的脑膜瘤,偶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头皮下或颈部,系来自异位的蛛网膜组织,并非转移,脑膜瘤有多发性,约占1%~2%,可多达几十个,散在于同一部位,其中一个大的瘤结节,还有小的肿瘤,大如核桃,小如粟粒,幕上脑膜瘤远多于幕下。此外,脑膜瘤可与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同时存在于颅内,也可与血管瘤并存。 【诊断】 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缓、病程长。不同部位脑膜瘤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成年人发病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头痛、精神改变、癫痫,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共济失调或有局限性颅骨包块等,特别是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时,要考虑脑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检查常发现慢性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已呈继发性萎缩。

肿瘤的确诊还需依靠辅助性诊断检查。诊断脑膜瘤,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检查包括颅骨平片,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达到定位,还可以了解肿瘤大小和定性。 1.颅骨平片:颅内脑膜瘤需要常规摄颅骨平片,约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显示出颅内肿瘤的征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据平片的征象作出脑膜瘤的诊断。X线颅骨平片的征象,一部分属于颅内肿瘤,颅内压增高的间接征象,如蝶鞍骨质侵蚀与扩大,脑回压迹明显与松果体钙化斑移位,少数情况下,颅缝分离。另一部分是脑膜瘤直接引起的征象,包括肿瘤局部骨质增生与破坏,肿瘤血运增加引起的脑膜动脉沟变宽与增多,肿瘤钙化,局部骨质变薄等,这几点常是脑膜瘤可靠的诊断依据。 2.CT扫描:在脑膜瘤的诊断上,CT扫描已取代同位素脑扫描、气脑和脑室造影、脑膜瘤多为实质性且富于血运,最适合于CT 检查,其准确性能够达到发现1cm大小的脑膜瘤。在CT扫描图像上,脑膜瘤有其特殊征象,在颅内显示出局限性圆形密度均匀一致的造影剂增强影像,可并有骨质增生,肿瘤周边出现密度减低的脑水肿带,相应的脑移位,以及脑脊液循环梗阻引起的脑积水征象。 3.脑血管造影:对某些脑膜瘤,脑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脑膜瘤,它的血液供应是多渠道的,只有通过脑血管造影,才能够了解肿瘤的供应来源,与肿瘤的血运程度和邻近的血管分布情况,这些对制定手术计划,研究手术入路与手术方法都有重要价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的分型 从组织学特征分为内皮细胞型、纤维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血管瘤型、化生型与恶性脑膜瘤五类。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见图)。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治疗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 脑膜瘤(Meningiomas)很常见,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仅次于胶质瘤。成年较多,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女性:男性为2:1。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溴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有异位的脑膜瘤,偶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头皮下或颈部,系来自异位的蛛网膜组织,并非转移,脑膜瘤有多发性,约占1%~2%,幕上脑膜瘤远多于幕下。病因: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好发部位:依次为①矢状窦旁,大脑凸面约占50%②鞍结节③筛窦④海绵窦⑤桥小脑角⑥小脑幕等。分类:按病理学特点分为:内皮

脑膜瘤临床

脑膜瘤临床篇(一):脑膜瘤 脑膜瘤 词条已锁定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快速导航 科普视频 目录 1疾病分类 一般部位脑膜瘤 颅底部脑膜瘤 脑膜肉瘤 恶性脑膜瘤 2发病原因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及鉴别诊断 头颅CT扫描 磁共振扫描 脑血管造影

6疾病治疗 手术切除 放射治疗 其他治疗 7疾病预后 8科普视频 1 疾病分类 一般部位脑膜瘤 大脑凸面脑膜瘤失状窦旁脑膜瘤镰旁脑膜瘤脑室内脑膜瘤多发脑膜瘤 颅底部脑膜瘤 蝶骨嵴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嗅沟脑膜瘤中颅窝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小脑幕脑膜瘤岩骨-斜坡脑膜瘤枕骨大孔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眼眶及颅眶沟通脑膜瘤 脑膜肉瘤 恶性脑膜瘤 2 发病原因 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 3 病理生理 脑膜瘤呈球形生长,与脑组织边界清楚,常见的脑膜瘤有以下各型内皮型成纤维型砂粒型血管型混合型(移行型)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

4 临床表现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头颅CT扫描 典型的脑膜瘤,在未增强的CT扫描中,呈现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其基底较宽,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清晰,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磁共振扫描 对于同一病人,最好同时进行CT和MRI的对比分析,方可得到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脑血管造影 各种类型的脑膜瘤都是富于血管结构的,DSA和超选择血管造影,对证实肿瘤血管结构,肿瘤富于血管程度,主要脑血管的移位,以及肿瘤与大的硬膜窦的关系,窦的开放程度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造影技术也为术前栓塞供应动脉,减少术中出血提供了帮助。 6 疾病治疗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 放射治疗 良性脑膜瘤全切效果极佳,但因其生长位置,约有17%~50%的脑膜瘤做不到全切,另外还有少数恶性脑膜瘤也无法全切。上述两种情况需在手术切除后放疗。恶性脑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脑膜瘤对放疗敏感,效果是肯定的。而一般良性肿瘤的放疗是否有效仍有不同意见。 [1]

关于大脑镰,你需要了解这些

关于大脑镰,你需要了解这些 大脑镰是人体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体的健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此却鲜有了解。大脑镰钙化、大脑镰旁脑膜瘤都是非常严重的病症,人们需要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就医治疗,以早日恢复健康的体质。

★一、基本信息 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二、形状 正中矢状位 大脑镰的上、下缘分别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上矢状窦两侧有许多陷窝,内含有蛛网膜粒,使颅顶骨内板形成凹窝。大脑镰的前下缘附着于鸡冠,后下缘与小脑幕相连,连接处形成直窦;直窦向后与横窦汇合成窦汇。

★三、大脑镰钙化 大脑镰即通常说的纵膈钙化是正常生理表现,随年龄增长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大脑镰呈高密度影可以有很多种情况:1、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大脑镰增宽,密度增高;2、大脑镰出现占位性病变,呈肿块样密度增高影,常见的良性病变是脑膜瘤。 ★三、大脑镰旁脑膜瘤 ★1、基本信息

大脑镰旁脑膜瘤是指位于大脑纵裂并与大脑镰 相连的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脑膜瘤,除了肿瘤生长地很大或呈斑块样生长外,很少累及上矢状窦,常突入一侧大脑半球内,有时可向双侧发展。也有少数肿瘤呈扁平型,在大脑镰内浸润性生长。 ★2、症状体征 大脑镰旁脑膜瘤大多埋藏在大脑半球纵裂中,其位置较深,肿瘤较小时一般不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发病时肿瘤往往已长得较大。 由于皮质中央区受累轻,故脑的局限性损害症状较矢状窦脑膜瘤少见。一旦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逐渐影响整个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大脑镰两侧生长,病人可出现双侧肢体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即脑性截瘫或三瘫,需与脊髓病变鉴别。

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大脑镰旁脑膜瘤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全身状况允许的单侧生长或双侧生长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均属手术适应证。 【禁忌证】 1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者。 2患者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 1影像学资料:MRI和CT可以确定肿瘤性质,具体位置(位于大脑镰的前、中、后1/3)和肿瘤的大小。脑血管造影可以了解肿瘤与上矢状窦、大脑皮层引流静脉以及大脑前动脉分支的关系。以及肿瘤供血来源和血运情况。 2术前48小时静脉应用激素可减轻脑膜瘤伴发的脑水肿。对于脑水肿严重者,手术前至少口服激素一周,手术当天静脉给予激素。 3术前30分钟静脉给予抗生素。 4对于无癫痫病史者,术前1周口服苯妥英钠,手术当天静脉给予苯妥英钠,预防癫痫发作。 【操作方法及程序】 患者的头位稍高于心脏水平。使肿瘤中心的头皮投影位于最高点,用头架固定。肿瘤位于大脑镰前1/3,取仰卧位,头抬高10o-15o;大脑镰矢状窦中1/3,取仰卧位,头抬高30o;大脑镰后1/3,取俯卧位,屈颈10o-15o。

肿瘤位于一侧时,可采用单侧开颅,马蹄形切口,皮瓣基于颞侧或皮瓣过中线1cm(中线钻孔跨过矢状窦而达对侧);对于体积较大大脑镰两侧的脑膜瘤,可采用过中线马蹄形切口,基底留在肿瘤较大的一侧。 距离矢状窦1~2cm处马蹄形剪开硬脑膜并翻向中线,沿大脑纵裂暴露肿瘤。 肿瘤切除:肿瘤不大时,可先分离肿瘤与大脑镰的附着处,再分离肿瘤的四周,注意保护胼周动脉。如肿瘤较大,暴露一部分肿瘤后,可用超声吸引器(CUSA)将肿瘤内部吸空,再分离肿瘤四周的边界。基底比较宽的脑膜瘤,可在距肿瘤1~2cm处,将受累的大脑镰一并切除,再通过大脑镰的缺损处切除对侧大脑半球生长的脑膜瘤。对于双侧哑铃型的肿瘤可先切除肿瘤大的一侧,然后切开大脑镰,将对侧肿瘤分离后切除。 确切止血,严密修补硬脑膜后逐层关颅。 术后类固醇激素治疗从减量到停至少一周(如果脑水肿或大脑皮质受侵明显可适当延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4小时。术后使用弹力袜,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持续使用抗癫痫药物3-6个月,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可适当延长。 【注意事项】 1开颅后应保护中央静脉,可采用中央静脉前方或后方入路,避开中央静脉。 2肿瘤如累及下矢状窦可一并切除。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 19.2%,居第 2 位,女性:男性为 2: 1,发病高峰年龄在 45 岁,儿童少见。 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的分型从组织学特征分为内皮细胞型、纤维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血管瘤型、化生型与恶性脑膜瘤五类。 内皮细胞型包含砂粒型脑膜瘤,瘤内钙化形成砂样体为特征,X 线平片可显示肿瘤钙化影像。 脑膜瘤多属良性,呈球形或结节状,生长于脑实质外,但常常嵌入大脑半球之内。 脑膜瘤多发部位为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及颅底(见图)。 后者包括蝶骨嵴、嗅沟、鞍结节、桥脑小脑角等部位,生长于脑室内者很少。 脑膜瘤的血运极丰富,因为肿瘤常接受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或 1 / 11

椎基底动脉等多来源的供血。 这类肿瘤生长很缓慢,所以有时肿瘤长到很大仍可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依据肿瘤部位而定。 位于大脑半球者,常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障碍。 位于颅底者,常出现相应部位颅神经与脑部受累的症状。 颅内压增高症状通常出现较晚。 病人可因长期的慢性颅内压增高而致两眼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治疗争取将肿瘤完全切除治愈。 但肿瘤特别大或已累及重要的脑部中枢如丘脑下部、脑干以及将颈动脉、基底动脉,或颅神经包绕在肿瘤之中者,手术有时困难。 手术中应特别注意止血和防止伤及重要的神经与血管。 良好的手术显露对脑膜瘤切除成功十分重要。 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脑膜瘤(Meningiomas) 很常见,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 19. 2%,居第 2 位,仅次于胶质瘤。 成年较多,发病高峰年龄在45 岁,女性: 男性为 2: 1。 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

浅论神经外科基本理论知识问答题

神经外科基本理论知识问答 理论部分 001.简述腰椎穿刺的临床意义及禁忌症 临床意义: 1诊断价值:(四点) (1)测定脑压高低; (2)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 (3)腰穿注气行气脑造影,注射造影剂行椎管造影; (4)奎氏试验检查椎管是否梗阻; 2治疗价值:(四点) (1)放出脑脊液治疗高颅压、注入生理盐水治疗低颅压; (2)放出血性脑脊液,注入5-10毫升氧气,可减少血的刺激、促进血的吸收,又可防止蛛网膜下腔粘连和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3)对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可腰穿注入有效的抗生素予以治疗; (4)腰麻注药。 禁忌症:(六点) (1)休克、病情危重; (2)颅内压增高并有脑疝症状; (3)病人烦躁不安、不配合; (4)有脑脊液漏;【现代观点认为不是腰穿的禁忌症】 (5)腰穿部位软组织或脊柱有感染灶; (6)强直性脊柱炎或局部韧带钙化。 002.小脑延髓池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各是什么?简述其并发症 适应症:(三点) (1)脊髓肿瘤需要行下行性脊髓碘油造影; (2)腰部软组织感染、骨质异常或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又必须行脑脊液检查; (3)经皮穿刺行侧脑室-枕大池分流置管术。 禁忌症:(三点) (1)颅内肿瘤、颅脊型枕骨大孔区肿瘤及疑有枕骨大孔疝; (2)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或小脑延髓池蛛网膜有粘连可能; (3)穿刺区皮肤有感染。 并发症:(两点) (1)延髓损伤,如穿刺过深可伤及延髓,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对症处理; (2)因穿刺损伤枕大孔区血管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立即停止操作,用止血剂行止血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血肿可手术探查止血。 003.穿刺放脑脊液常用哪几个穿刺部位?颅高压的病人应如何选择穿刺部位? 常用穿刺部位:(三点) (1)腰部的终池; (2)颈部的小脑延髓池; (3)钻颅穿刺侧脑室。 高颅压患者进行腰穿放脑脊液是有危险的,因为有可能促使脑疝形成或使原有脑疝加重。小脑延髓池穿刺也是不可取的,因高颅压患者可能有慢性小脑扁桃体疝存在,小脑延髓池变小,故穿刺危险性更大,应视为禁忌,行脑室穿刺术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又可起降颅压的作用。 004.脑室外引流适用于那些情况?(七点) (1)经脑室手术或脑室内肿瘤切除术后,应引流3-5天;

脑膜瘤

脑膜瘤 文章目录*一、脑膜瘤的概述*二、脑膜瘤的典型症状*三、脑膜瘤的病因病机*四、脑膜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脑膜瘤的并发症*六、脑膜瘤的防治方案 脑膜瘤的概述 1、定义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45岁以上

6、科室外科 - 神经外科 脑膜瘤的典型症状 1、脑膜瘤的典型症状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2、脑膜瘤的分类脑膜瘤分为颅内脑膜瘤和异位脑膜瘤,前者由颅内蛛网膜细胞形成,后者指无脑膜覆盖的组织器官发生的脑膜瘤,主要由胚胎期残留的蛛网膜组织演变而成。好发部位有头皮、颅骨、眼眶、鼻窦、三叉神经半月节、硬脑膜外层等。 脑膜瘤的病因病机 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