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

1、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1)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议题设置模式

沉默的螺旋模式

“信息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

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控制分析)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效果分析)

评价: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发展而来。

二、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重点)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冗余”)。这样,传播的信

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

三、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同上),提出了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接,又通过大量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3、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施拉姆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五、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重点)

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

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第二、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第三、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六、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重点)

德弗勒互动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特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个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的所起作用的认识。

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七、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重点)

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于1959年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把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确实是赖利夫妇的一大创举。

赖利夫妇将传播过程看作是庞杂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考察。他们的这种模式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八、马来茨克模式

在赖利夫妇模式的基础上,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系统模式。这一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将社会系统与传播系统中各因素及其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在一个包含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各种社会作用力相互集结、相互作用的“场”中,对那些可能对传播各环节构成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考察。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性格、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也包括内容加工、受众选择等制约媒介与信息的因素;既包括各种显在的社会影响力因素,也包括潜在的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集结,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传播系统。

九、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德弗勒社会系统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德弗勒是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这一模式的。该模式最为明显的优点是突出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是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它各部分的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组成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大众传播过程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存在。

十、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鲍尔·罗克希)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重点)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3、观点:这个模式是一种社会系统模式,将大众媒介看成积极参与社会行动的

社会、群体和个体层次上的维持、变化与冲突的过程的信息系统。

这个模式中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媒介效果出现的条件。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体系根据它的稳定程度而变化,这就刺激和影

响了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受众随社会体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介因条件、社会不同,在数量、多样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媒介与社会,个人等依赖关系会发生变化,突出了传播媒介与社会、受众的密切关系,它表明媒介系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依附理论)

十二、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拉斯韦尔等四种传播模式及例子

五种传播模式及其对于在教育中的应用实例总结 ● 亚里士多德传播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列出五个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且被认为最适用于公众演讲。 案例:奥巴马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说话者:奥巴马; 演讲内容:《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听众:学生、在场人员及其视频收看者; 效果:让更多的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究竟为什么要选择学习,以及学习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场合:学校; ●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也即5W 模式(Who 谁 、What 说什么、Which 通过什么渠道、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s 产生什么效果),后布雷多克又增加两个W ,即(Why 案例:学习《荷塘月色》 传播者:课本的编纂者以及语文任课教师; 传播内容:通过多媒体声音、图片、动画、音乐等来展现荷塘月色的情景; 说话者 Speaker 演 讲 Speech 听 者 Audienc 效 果 Effect 场 合

传播媒介:书本、教师的声音介质、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设备; 传播对象(受传者或受众):学习者(即学生) 传播效果:通过传播者对于课文的讲解,使得受传者对荷塘月色的情景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好地揣摩作者的情感;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的七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案例:网络远程教学课堂 信源:教师及其在远程教学前所做的准备; 编码:利用网络,将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编码,使之成为符号等; 信道:传送内容的网络; 译码:学生计算机在接收到信息时计算机自动进行译码; 信宿:接受远程教育教学的学生; 干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干扰以及网络的干扰; 反馈:学生可以在学习后进行在线测试,向教师进行反馈; ●贝罗传播模式 贝罗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编码者)、信息、通道和受播者(译码者)。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 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测试者先参加价值观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喜欢他们的人、他们喜欢的人进行比较,这将使特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以适应他人的价值体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 传播学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什么?媒介?社会?文化????都不是,是符号!因为无论在媒介、社会或文化的背景下,“人”都是一种符号动物。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里将文化的实质称为“人类化”,顺着这一思路,文化其实就是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体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制度的,甚至可以是精神的符号体系。而“人类化”的“化”字,无疑是一种动态

传播过程

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地说起来,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以上我们对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若干有影响的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 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 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 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 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 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优点:简单,简明扼要的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最适用于公众演说这类的传播模式。 缺点: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地说明。 (二)拉斯韦尔模式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 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模式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模式“非人类”。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点: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模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优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 3.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两者的一致性。 4.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 到一定的说明。 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一是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二是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 (六)贝罗的S—M—C—R模式 优点: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把人么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1 赵敏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实例: (自己编写的)某地方的教育电视台准备了一档教育栏目,邀请了某大学知名教授针对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讨和分析。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在家中,两个学术研究者小明和小白通过卫星信号接收了这档节目,并利用电视机观看了这档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并不是很好,于是有时屏幕会出现“雪花”现象。但是这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观看节目的兴致。那边教授讲得有声有色,这边小明小白听得津津有味。教授的讲解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都产生了反应。他们两人在这边就开始进行交流了,运用自己之前所掌握得知识,分别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分歧,他们便争论得面红耳赤了。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节目有个缺陷,于是向电视台反应说要提供一个给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电视台允许了,于是设定了电话交流热线,让有问题的观众拨打热线,直接与教授进行交流。于是小明小白拨打了热线,和教授交流了起来。在向教授讲明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授猛然发现,由于他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水平层次,讲得较为深了一点,导致他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他调整了自己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三人就能很好地沟通起来,大家畅所欲言,碰发出无数次思想的火花,这档节目就这样在传播者,受传者都有收获的情况下结束了。 根据这个例子,我将运用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去做相应的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了5W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拉斯韦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某地方教育电视台向观众播放由知名教授主讲的教育电视节目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是传播者,教授所讲的关于学术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是信息,通过卫星电视广播这种方式就是媒介。而广大的观众,在例子中以小明和小白为代表就是受众。引起了小明和小白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继而使他们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就是这个传播模型产生的效果。这个传播模式存在的缺点分析:小明和小白所指出的缺少一个与教授进行交流互动的环节,就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大缺点,忽略“反馈“要素。同时,这个模式中没有解决到“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这个传播模式突出了教授的地位,而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确实被忽视的一族。 ●香农—韦弗模式分析: 香农—韦弗模式针对原先的单向直线式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反馈”的环节,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威尔。拉斯维尔大众传播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 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2香农-韦弗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以及噪声6个因素,其中发射器是编码功能,接收器是译码功能,噪声指任何干扰信息或使之失真的因素。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后来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的基本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提出将传播作为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说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对现实事物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 ?组织功能能将个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获得整体形象,提供适用于各种不同特殊状态的一个普遍图景。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来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引导关注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可据此建立研究假设 ?模式的评价标准 ?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组织的有效性有多高? ?模式的成效性或启发性如何?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可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在某个领域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预测是否关键? ?由模式发展出的测量的准确性?模式原创性如何?或它的不真实性如何?它提供的新见识有多少? ?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 ?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1948)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用于组织和构建关于传播的研讨(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必要的传播研究》) ?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的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或多或少想当然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把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劝服性的过程。假定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的,从而有高估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忽略“反馈”;误导将传播研究各领域分割开来 ?布雷多克(Braddock, 1958)的改进 ?香农-韦弗模式 ?贝尔实验室。关注传播系统、特别是电话系统的越来越广泛的信道能力。 ?“香农最初目标是改进受电子干扰,或噪音影响的电报或电话线上的信息传递。最好解决办法不是改进传递线路,而是更有效地包装信息。” ?哪一种传播渠道能够运载最大数量的信号?信息在发射器到接收器的途中,有多少被传递的信号将被产生的噪音所破坏? ?一系列以数学形式表达的定理,涉及到讯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传递。 ?香农的意图是要解释传递讯息的信道能力,而不是效果。但传播学学者用它来关注传播效果,特别是大众传播的效果 ?三种层次的传播问题(韦弗,1949) ?A层:传播符号如何能被准确地发射?(技术) ?B层:被发射的符号如何能够准确地传递意图中的意义?(语义学问题) ?C层:被接受的意义如何有效地以意图中的方式影响行为?(效果或行为问题) ?工程传播或技术传播 ?德福勒(DeFleur,1970)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复习题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的过程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单向性)与(孤立性)。 5.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6.相对于香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反馈)机制,同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二、选择题 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A)模式。 A“5w”B循环C平衡D螺旋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B)构成。 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D.译码—讯息—编码 4.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C)模式。 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 5.德国学者(D)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2.传播过程模式 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3.5W模式 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

传播学概论06_jy0301第 三 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 本章非常重要,是全教材的重点章。理论色彩很浓,知识点较多,论述的脉络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杂乱。这些都加重了学习的难度。我们十分注意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梳理,进行归类,这样这一章较难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所以,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章时,要特别注意我们讲授的思路。思路清晰了,内容就不难了。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二、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论 结论:①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探索的工作,早就开始了;②但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作为传播学宏观理论的“过程研究”,至今尚未完结,仍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二、模式的类型 1.文字模式 2.图像模式 3.数学模式 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三、理论“模式化”盛行的理由 其一,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 其二,研究者们生逢其时——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

病毒式传播的八种方式

想想Facebook、LinkedIn、Youtube、Dropbox和Skype都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都非常成功之外,或许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在快速增长过程中运用很有效的病毒式营销了。 至于这些公司是怎么做到的,来看看下面这八种方式吧。 1、天生的传播特性(Inherent virality) 这是最原始的一种病毒式传播,可以称得上是口碑效应。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自然会将你的用户转变为“传播者”。虽然刚开始这种传播效果并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Skyp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这种方式效果最好,但也较难实现。 2、协同效应传播(Collaboration virality) 这种传播是指虽然一个产品对单独一个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他推荐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越多,这个产品对他来说产生的价值就会越大,那么使用者就会形成病毒式传播。比如Dropbox,你虽然可以用Dropbox存储文件,但如果可以和其他人共享文件,Dropbox就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价值。 3、沟通效应传播(Communication virality) 这种情况一般会在交流工具中出现。通过某种交流工具(比如邮件),某个名称经常会在交流过程中出现,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记住这个品牌。比如使用某种工具定期、群发、设定对象的发送邮件或微博时,人们收到的内容最后经常会有“由xx工具发送”类似的标注,这样人们就会不经意的记住这个产品。这也是一种病毒式传播,就像你经常会在别人的微博下看到“来自FaWave”、“来自36氪”一样。 4、激励效应传播(Incentivized virality)

这个其实很简单。比如你在一个网站上邀请了其他人加入进来的时候,系统会给你相应的奖励,就像Dropbox会给你增加空间、某些游戏会给你发放金币一样。这种策略虽然很简单,但屡试不爽,只要你不搞得原用户对此感到恶心就行。 5、可植入性传播(Embeddable virality) 这种病毒式营销非常适合内容性网站,比如以文章、视频、资料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这些内容里面,原创者会把原创信息植入进去,这样无论这些内容怎样传播,原创信息都会被用户看到。这看起来像是“软文”,但其实并不是软文。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泛滥的“视频广告”,前面来一段感天动地、制作精良的短篇,最后来了个毫不相干的品牌名称(当然,有一些广告还是有关联的)。 6、签名式传播(Signature virality) 顾名思义,就是在传播本体最后加上一个签名。最常见的比如你做在线调查,最后生成调查报告时,通常会有一句“来自xxx调查网站”。或者当你看到信息图的时候,最后都会有一个“本信息图汉化来自36氪”的小图标。 7、社交化传播(Social virality) 这种传播依附现有的社交网络,当用户使用该产品的时候,社交网络会将相关信息显性或隐性地传播给其他用户。比如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络游戏商Zynga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当你在玩某一游戏时,其他好友就会收到你正在玩这个游戏的信息,这样吸引新用户的速度就会变得更快。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站会通过Facebook、微博等社交网络来授权注册账户。 8、话题性传播(Pure word of mouth virality) 注意,这不是单纯的口碑效应。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口碑效应的因素,但不全是。话题性传播是指人们愿意讨论这款产品或和这款产品相关的事件。比如你的产品确实很酷,或者出现了一个很值得人们讨论的话题,人们在讨论中便会记住你的产品或相关信息。但这种效果很难量化,因为如果话题只是该产品创始人的八卦信息的话,很难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八卦信息而使用你的产品。最后要注意的是,话题有好有坏。如果你制造的是反面话题的话,那就不是病毒式营销了,而是公关危机了。 如何量化病毒性传播 说完了上面这八种病毒式传播的方式,那我们该如何量化它呢?最懒最聪明的建议就是——不要去量化它。

USB四种传输方式

USB定义了4中传输类型 控制传输:可靠的、非周期的、由主机软件发起的请求或者回应的传输,通常用于命令事物和状态事物。 同步传输:在主机与设备之间的周期性的、连续的通信,一般用于传输与时间相关的信息。这种类型保留了将时间概念包含于数据总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传输这样的数据的时间总是很重要,基传输并不一定很紧急。 中断传输:小规模数据的、低速的、固定延迟的传输。 批量传输:非周期的、打包的、可靠地传输。一般用于传输那些可以利用任何带宽,以及在没有可用带宽时,可以容忍等待的数据。 控制传输: 控制传输允许访问一个设备的不同部分。控制传输用于支持在客户软件和他的应用之间关于设置信息、命令信息、状态信息的传输。控制传输由以下几个事物组成: a.建立联系,把请求信息从主机传到他的应用设备; b.零个或多个数据传输事物,按照a事物中致命的方向传输数据; c.状态信息回传,将状态信息从应用设备传到主机。 Setup包的数据格式属于一个命令集,这个集合能保证主机和设备之间正常通信。这个格式允许一些销售商对设备命令进行扩展。Setup包后的数据应具有USB定义的格式,除非这个数据是销售商提供的信息,回传的状态信息荏苒具有USB定义的格式。 控制传输使用的是消息通道上的双向信息流。所以,一旦一个控制通道被确认之后,这个通道就试用了具有某个端点号的两个端点,两个断电,一个输入,一个输出。 控制传输的端点决定了他所能接收或发送的最大数据静净负荷区长度。Setup后的所有数据包都要遵守这个约定,这个约定是针对这些数据包中的数据净负荷区的,不包括包中的协议要求的额外信息。 对于缺省控制通道的最大数据区长度,USB系统软件要从设备描述器的头8个字节中读出,设备将这8个字节放在一个包中发出,其中7个字节包含了缺省通道的wMaxPackSize。对其他的控制端点来说,USB系统软件在他们被设置后,获得此长度,然后USB系统软件就会保证数据净负荷区不会超长。另外,主机总是认为数据净负荷区的最大长度至少为8. 当端点做了两件事时,可以认为控制传输的数据阶段接收:

传播模式图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案例: 拉斯韦尔的五w 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我认为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如图: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充当了传播者,教学内容就是拉斯韦尔模式中所指的第二个w -说了什么,教学媒体相当于第三个w ,学生就是拉斯韦尔传播模式里的受众了,取得什么效果就是学生掌握老师课堂内容的程度了。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很弱的,所以这样的传播模式取的效果往往是不够好的。以下是我上课程整合的一个作业,老师要我们做一个关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以下是我的流程图: 我认为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符合拉斯韦尔的这个传播模式的,可是就是因为这样, 我的这个

设计是不足的,是一个单向的教学。 香农-韦弗模式的案例: 香农-韦弗模式: 特点:1、基于信息论范畴讨论传播问题,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演 2、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包括5个需要完成的正功能 3、设置“噪音”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后来他们在这以模式又加了反馈系统。 我认为远程的电视教育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个案例 以下是电视传播的一个模式图: 在这里老师作为传播者,相当于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源,通过发射卫星进行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无线电波会收到干扰,从而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电视机充当接受器,学生就是香农-韦弗模式里面的信宿。然后学生会以书信或其他的形式来和老师进行沟通,在一定的期限里还会进行考核,这就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馈。不过在这种教育形式里,反馈是很弱的。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传播模式: :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 1、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1)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议题设置模式 沉默的螺旋模式 “信息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 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控制分析)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效果分析)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当代几种比较有影响的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的变化与趋势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期望中的网络传播 当代几种比较有影响的传播模式 拉斯威尔?°五W ?±传播模式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贝罗的SMCR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模式 传播模式的变化与趋势 ?传播模式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核心性变化,是推动新的传媒形态、终端工具、传播方法、竞争格局变化的基础性力量。传播模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对内容生产方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方式,我们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即柔流程、多终端、复使用、强互动。 ?移动需求成为第一需求 ?解读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能否提供足够的选择结果和解读,成为区分传媒综合素质高下的一种标志。 –在经济波动期,受众需求心理发生明显变化,更快、更专业是人们需求重心,并越来越向两端集中,这体现为要求传媒表现具有更高时效水平和更专业选择水平。 传播模式的变化与趋势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受众。今天的受众,不仅要求传媒提供适应需求的内容,还要求以适应需求的方式提供,在受众希望提供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以受众所期望的时效水平和选择水平提供。 ?从现代传播学的眼光看,体验是传播的基础,因而才可以说,

体验是受众与传媒关系的基本构成;提供有利于传播的体验,是传播行为与传播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模式、运营重点的差异多在体验,这是新媒体特殊的优势。 ?互动不是新媒体的专利。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显示信息:利用自己的声音、体态语和ppt等电子工具,将文字、图形、图表、图片、电视录像教学活动的画面等信息呈现出来。 ?传递信息:教师直接用www服务向学生传播信息,学生可以上网浏览,通过视觉、听觉双通道得到信息,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传播,属单向传输为主或不完全双向传输模式。 ?反馈信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学生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但学生上传声音、图像信息较困难 ?。诊断评价:教师可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或练习测试系统等方式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诊断和评价,调整教学策略。 ?1.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老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来确定主要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从而有效的分配时间. ?2.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因为老师备课的时候已经对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所以学生获得的都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3.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合乎逻辑的分析,生动形象的描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优点 –教学资源丰富 –学习人数可无限多 –学习者不受地域限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