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互动理论讲解

.互动理论讲解

.互动理论讲解
.互动理论讲解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一样。

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他们的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这些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最为重要的群体通常是,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

3.杜威

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

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

4.米德

互动论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开创者是米德。他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揭示以及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论至今仍被许多互动理论作为基本结构而接受。

米德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理解,是他关于心智、自我、社会关系探索

的认识基础。在这个方面,米德深受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自诩为行为主义者的米德,反对行为主义关于人的内在心智动力是不可研究的前提假设,试图以虑及人类心智和自我重要性的方式,修正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理论。

米德接受了杜威关于人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环境的适应的观点。米德还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得到保存——应用于人类。

在融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达尔文主义三者的某些成分之后,米德形成了他关于人类生活图景的观点:人是努力适应环境的动物,人试图学会和保留那些能使其生存并获得满足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智和自我。

心智和自我和其他人类的独有特征,正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而努力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人通过获得心智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社会也正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心智和自我能力而成为可能。

(1)心智

心智就是人们定义特定的社会环境,并通过“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选择最合适的行动路线的心理过程。米德的这一说法,继承了杜威的观点,其所说的“想象性预演”的过程类似于杜威所说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米德研究了婴儿的心智形成过程,以了解人是怎样获得心智这种能力的。米德强调心智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试错法,一种是婴儿的协作者的有意识训练。

通过这两种途径中的任意一个,婴儿逐渐学会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常规姿态,而学会能够增强个体间互动有效性的常规姿态,意味着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当一个有机体懂得了常规姿态的含义,通过这些常规姿态来领会和理解他人,并想象性地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认为这个人具有了心智。

(2)自我

心智的能力,是自我形成的基础。人们对他人的姿态进行解读,并从他人的观点中了解自身(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对他人姿态的理解,是对自身想象和评价的基础。人类这种将自身作为客体进行想象和评价的能力是有赖于心智能力的。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人与具

体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形成的暂时的‘自我想象’,最后将明确为或多或少稳定的、可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借助自我概念,个体行为获得了前后一致性。

米德指出了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嬉戏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只能跟有限的几个他人进行想象。第二个阶段是团体游戏阶段。这是随着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成长中的有机体开始体味进而理解处于有组织的活动中的他人的角色,获得多重自我的形象。

在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能够体会并且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并明确共有态度。在这个阶段,个人能够提高自己对那些交往对象的反应的恰当性,同时,将自我形象从特定他人的期望,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希望和观点。

(3)社会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有赖于心智的形成。如果人们不能领会角色和能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想象性预演的心智能力,个体间就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

社会互动的组织化也有赖于自我的能力,如果人们不能从一般他人的观点出发评价自身,如果不具有从共有态度中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那么在较大的群体中进行解调就变得及其困难。

米德不但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维持和延续,而且用心智和自我能力来说明社会的动荡和潜在变动。在他看来社会是一种构成现象——缘自个体间的调试和互动。因此,社会也可以被改变和重新建构——通过心智和自我表征的过程来进行。

米德道出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相互依赖而维系的关键过程,他涉及到了社会组织是个体心智和自我的反映,并且是心智和自我的来源,但是却未能进入到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个体在这些模式中运作的多样性的层面。米德没有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确切的连结点,从而使研究未能精确化。

5.结构与角色的概念化

米德没有找到心智、自我与社会的确切连结点,因而不能清晰地描述社会结构的参与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与之相反的问题。解决这一模糊的社会学探索之一,就是将目光集中在角色这一概念上。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位置网,那么个体则处在这个位置网中,扮演着与某个位置相联系的角色。

帕克是最早以强调角色来发展米德的思想的学者之一。他强调角色与某个社会的结构位置相联系,而个体则与社会结构位置规置下的某个

角色相联系。这样自我就在多重角色的扮演中重现,而各种角色又与特定的社会结构的位置相联系。

默雷诺则将角色分成若干类型:身生角色——在其中,行为与一定文化条件下的人们的生理需求相联系。心理角色——个体按照特定社会背景的具体期望行事。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个体要遵从各种常规社会类别的期望。社会结构被视为有组织的、要求个人按角色行事的期望网络。

人类学家林顿,则通过角色、地位和个体之间的概念区分,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组织的本质和个体在其中的嵌入性。社会结构的一些要素是:一个位置组成的网络、一个相应的期望系统、按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期望之网来行事的行为模式。

这三位学者对角色的表述,即角色是与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个体按照社会对某个位置的期望扮演角色,社会结构就是一个由个人按照特定要求扮演角色的期望网络。他们的论述成为米德理论的必要补充,使人们有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心智、自我与社会地相互联系。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对米德互动理论的一方面发展。符号互动论是布鲁默(Herbert Blumer)提出的名词,但库恩(Manford Kuhn)等学者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挑战,由此出现了符号互动论的依阿华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对垒。

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方便的标志,并非争论发生的准确地点,因为布鲁默于上世纪中期离开芝加哥,而库恩在此后不久谢世,而依阿华学派的大部分传统于上世纪60年代转入印第安那大学的符号互动论中去了。

1.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通过符号交往。

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是人类比之其他动物远为优越的特征。凭借这种能力,人类得以不断地符号象征化各种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

人类之所以能够使用符号有效沟通,是因为他们具备在发音和身体姿态等方面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符号性交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们在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

2.通过角色领会对他们的姿态行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互动。

米德认为角色领会是一种视他人的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互动

论者仍然视之为互动发生的基本机制。

3.心智和自我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结果。

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分歧:

1.对人性的解释方面:芝加哥学派更强调自我对互动关系的建构能力,而依阿华学派则更强调自我概念和角色对互动关系的限定和规制。

芝加哥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将任何客体(自我)置于情境之中。虽然,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客体,但他不是惟一的客体。在行动之前,人们会对行动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

依阿华学派认为,具有心智的人能够进行情境定义,但倾向于保持人格的一致连贯性和可预见性。自我是情境定义中最重要的客体。人们能够进行权衡和蓝图设计,但其行为不过是核心自我和群体如同棱镜般散射的结果。

2.对互动本质的揭示方面:芝加哥学派强调互动中人们的情境定义和行为模式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动之中。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人的核心自我、他人的期望和情境的规范对互动的影响和规制作用。

3.对社会组织的本质认识方面:虽然两派都认为社会组织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但是芝加哥学派更强调人在互动过程中对社会组织的创造作用,而依阿华学派在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对互动的规制作用。

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结构是通过行动者的彼此调适建构起来的。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置于情景定义中的客体之一。随着行动着情景定义和客体的改变,社会结构相应地也会重新排列,从而要求他人重新调适。

依阿华学派认为,社会结构由具有一定期望和规范的地位网络构成。虽然符号互动创造和改变着这种结构,但是一旦这种结构产生出来,就会对互动进行规制。这样社会结构就是相对稳定的,特别是当人的核心自我渗入特定的社会网络时。

4.对社会理论的本质理解方面:两派都认为,社会学研究着重做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倡导,社会学方法从个体的内心世界看个体如何建构行动路线,强调研究者与变动不居、多种多样、往往是非决定性的情景定义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相调和。研究者应该运用观察性、纪实性、非结构性的访谈技巧,以透视行动者定义的过程并考虑这些过程中的变化。在最佳状态下,理论只能对行为和互动的模式的解释提供一般性、暂时性的描述。

依阿华学派认为,应该用可靠的工具测量符号互动过程的变量关系。理论可以提供预测行动与互动的抽象解释。

芝加哥学派和依阿华学派的争论,其实只是确立了符号理论的两极边界,很少有符号互动论者严格遵循其中一方的立场。

三、自我和认同理论

几乎所有的互动理论,都将自我视为面对面关系的核心概念。而“认同”则用于对自我的再阐释。自我被看作是由一系列认同建构的。在认同的显要性层级(salience hierarchy)序列中,处于较高层级的认同对自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使个体极力组织自己的行为,按照一定的规划来表现自身。

1.斯特赖克

⑴认同是对处于互动中的个体位置的标定。

个体标定自身的位置之后,就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预期。他们还能明确他人的认同位置,认识到引导他人角色行为的预期。在这些定位之后,个体还能意识到更广阔的参照框架和情境定义,并将自己作为客体,置于整个位置结构的关系之中。

然而,行为并不完全由这种位置标定和情境定义所支配。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角色定位和情境定义的规制,随较大的社会结构的类型而定。有的社会结构是开放的、有伸缩性的,有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机械的。但是,当人们面对面互动时,社会结构仍然对个体的所作所为起限定和规制作用。

⑵显要性位置高的认同对个体的行为有更多的统合作用。在大多数情境中,人们都需要调用多重认同,认同调用的灵活性受结构规制的严格程度的影响。

⑶责任担当是个体对某一认同充当的程度。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越是依赖于某一种认同的责任担当,则这一认同越是在显要性序列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如果这一认同是基于更大的社会界定和他人的观念,他就会产生与这些观念和界定更一致的行为。个体在某一场合给以这一认同的责任担当越多,则越是获得更多的自尊。

⑷当互动情境由于外部事件的侵扰而改变时,人们可能寻求新的认同。责任担当就会朝着那些反映新的价值观念的认同的方向改变。

2.麦考尔和西蒙斯

⑴角色定位的两个部分:

包括与社会结构有关的常规部分和与人们的想象有关的特殊部分。

⑵为何要寻求角色认同: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一个人的认同在他人眼中的合法化,这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力量。另一方面人们寻求在角色执行中估价自身,企图固化角色定位,获得他人的角色支持。

这种角色支持不仅包括他人赞同个体占据某一位置的权利、承认个体由这一位置而引发的行为,而且包括附着于角色认同、角色执行上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如个性、风格、情感和格调。由于许多角色认同在个体的内心是理想化了的,所以个体的角色认同和他人的角色支持之间存在矛盾,个体通过一些机制克服这些矛盾。

⑶影响认同显要性层级的因素: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们理想化了的观念被他人支持的程度;人们充当相应身份的程度;与身份相联的外部和内部报酬的大小;以前对身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⑷互动是一场交换性谈判,个体的角色认同与其在互动中获得的报酬有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寻求伴随角色执行的合法化而来的报酬。这种报酬有三类:外部报酬——金钱及其他大家都可见到的刺激;内部报酬——对个体的刺激,如满意、自豪和舒适等;最有价值的报酬——角色支持。在所有互动中,个体总是被驱使去寻找利润。

⑸现场认同受到显要性层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某一特定现场的角色认同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现场自我,这决定了在既定情境里个体的可选菜单,包括个体可能启动的角色认同。

其次是理想自我,这个自我比现场自我更为稳定,它决定着何种认同应该在互动中处于较高位置,以及他们将如何被调用来建构现场自我。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感觉支持某一认同的必要性;确立某一现场自我所能获得的报酬等。

四、角色理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扮演着许多角色。

莎士比亚《人间喜剧》

在社会学理论中,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键概念。人在社会结构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扮演与位置相联系的角色,实现自我、他人和各种群体的角色预期。人在社会中,如同演员置身舞台。

正如演员在舞台上有明确的角色,社会行动者也占据明确的地位;

正如演员要按照剧本演戏,社会行动者也要遵从社会规范;正如演员必须听从导演的调度,社会行动者也要听凭权贵和大人物的摆布;正如演员在台上必须彼此回应,社会行动者也需相互调适;正如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独特的解释意义,具有不同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的人也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

特纳(Ralph H.Turner)在对角色的研究中,不仅保留了角色是预期行为观念的看法,而且从更强调行动性的角度,建构了更为系统化的理论。

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都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社会角色,并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告知对方自己在扮演何种角色。人们假定他人也在环境中扮演着明确的角色。运用这种假定,人们能够有效地解读他人地姿态和暗示,确定他人正在扮演的角色。个体也能向他人暗示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

1.互动的基础是行为人彼此间的一致性规范

人们彼此的活动,更多的不是服从于社会结构的规范和地位的要求,而是更重视其行为的一致性。在人际互动中,存在着隐蔽的“一致性规范”。人们总是努力估量他人行为的一致性,以便分辨其背后的角色。

2.个体以角色来看待世界

个体运用民间规范在行为中寻找一致性,并将行为因素归属于某一特定角色;个体用这些角色来解释和定义环境,运用其他行动者的品质和情境标志来认识角色。

一方面以角色不同等级的权利、特权和对角色的尊重程度来评价角色,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希求程度和价值来对角色进行估量;角色行为和情境发生变化时,角色定义也跟着发生变化。

互动的产生和维持有赖于自我和他人角色的萌发和确认。每一个角色都倾向于建构和回应一个或更多的其他相关角色。角色在他人角色的互动中形成互动规范。

行动者一旦彼此确认并互相指定角色,这种角色就可能长期延续下去。在某一情境中,新的行动者将被分配到已有的角色中。人们对角色的细节以及什么组成了充分的执行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个人角色执行的适当性,极大地影响力了角色、角色伴随的特权以及与他人的角色互补行为被承认的程度。

3.组织中的角色

角色被安置于组织中以后,组织就成了角色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或预期、一致赞同、安置的判定标准。决定角色的合法性特征、

角色评价、角色安置以及角色适当性的权利就趋于固定在特定的角色上。角色的分化,将角色和组织中的特定地位连结起来。每一个角色趋于发展成为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

4.社会环境中的角色

人们倾向于把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归纳为尽量少的角色。当角色指向更为一般的社会情境时,角色分化倾向于与社会价值观念联结起来。

行动者努力减轻角色紧张。这种紧张通常是因为角色冲突、角色矛盾和角色不适引起的。个体趋于接受所有角色关系的指令系统,将其看作是看待他们行为的一个框架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个视角。

个人趋于选择性确认某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自我概念趋于强调这样一些角色——他们为有效适应相关的他人提供了基础。当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时,这些角色就会被淡化处理。

特纳是以主趋势命题(main tendency)来给出一些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这些主趋势命题有:

⑴角色分化和增长趋势:在任何情境中,不同的行为、情感、动机归属不同的角色单元。

⑵角色意义趋势:在任何情境中,都通过被归属的角色来确定个体的行为对自我和任何对方的意义。

⑶角色提示趋势:行动者的特定品质、行为的各方面和情境的特征成为角色认同的显著提示。

⑷角色评价趋势:任一角色都希求在等级和社会中获得评价。

⑸角色行为对应趋势:角色随着扮演该角色的预期行为和环境改变而改变。

⑹角色互动趋势:自我和他人角色的确认是互动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⑺角色回应趋势:每个角色都倾向于回应一个或更多相关角色。

⑻角色的预期合法化趋势:稳定的角色往往被赋予合法期望的特征,并且被视为在一个情境中合适的行为方式。

⑼角色持续趋势:一旦固化,角色结构将持续下去。

⑽角色安置趋势:他人用某一角色来确定某一个体,则个体倾向于接受既定的角色。

⑾角色领会趋势:自我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人角色的适应和领会。

⑿组织标准决定趋势:组织决定其中的角色的分化、评价、补充性、合法性、预期、赞同和安置。

⒀角色合法定义者趋势:组织中某一特定的角色决定对组织中角色

的安置和适当性判定。

⒁角色地位趋势:组织中的角色与组织中的某一地位连结起来。

⒂角色丛趋势:每个角色趋于发展成适应多种他人角色的模式。

⒃角色的正式化趋势:组织中的角色,其持续性会通过传统和自身的正式化来加强。

⒄角色省减趋势:人们倾向于将不同环境中的相同角色归属于一类角色。

⒅角色价值锚定趋势:在更一般的社会环境和情境中,角色倾向于同社会价值观念连结起来。

⒆角色淡处理趋势:如果角色与自我概念相悖,则角色就会被淡处理。

五、拟剧理论——焦点互动

戈夫曼是上个世纪后半叶互动理论领域最具独创性的理论家,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种互动的基本类型:焦点互动和非焦点互动,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焦点互动是人们在某一时间里,积极有效地进行的感觉和视觉都注意于某一焦点而发生的互动行为。

非焦点互动则“包含着单单依赖人们在彼此面前的表现了来进行的交往,具体来说,当两个陌生人面对面穿过房间时,他们彼此审视对方的衣服、姿态和一般的格调,并调整各自的风度,因为他们自身是在观察之下的。” 这种非焦点互动是在互动秩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公共场合人们所做的,大都是交换一个眼神,彼此审视一下。

1.焦点互动

⑴相遇

简言之就是指社会场景使人们在身体上极为接近,能进行包括谈话在内的面对面接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要素:A.集中注意于某一视觉和认知的焦点。B.言辞交往具有双向优惠的开放性。C.高度的行为相关性。

D.面对面的密切注视,最大化相互间的感知和审视。E .“我们”这样一种团结感的出现,以及这种感觉的交流。F .具有开始、结束、进入、退出的正式标识和仪式。G .有一系列对不正常行为的纠正性程序。

相遇的瞬间被概念化为“聚集”——人们在某一空间集中。聚集坐落于更具包容性的单元社会场合之中。社会场合乃是一个更大的综合体,它是由固定的设备、独特的风气和感情结构、节目和议程、行为的规则,以及事先确立的行为序列等支撑。

人们在相遇中形成良性的焦点互动,需要遵从一些规则,当人们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这些规则时,个体间的焦点互动能够进入“精神欢快的状态”。

这些规则是:①不相关性原则。排除外界无关紧要的干扰。②转化原则。将外部因素组合进来。③实现途径原则。对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表达的一般计划和框架。④交谈原则。包括:维持注意力于一点;建立明白的线索,以确定何时一个发言者说完,然后另一个开始发表意见;确定一个发言者能说多长时间,发言的频率是多少;使对话中的插话和暂停规范化;制裁那些将注意力转到与对话无关的外部事物上的参与者;确保附近的人不会干涉对话的进行;引导优雅和机智的使用,即使是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也是如此。⑤自我尊重原则。鼓励参与者对世故和礼仪的遵从。

⑵仪式

“戈夫曼的重大贡献在于认识到了细小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仪式。” 比如“喂,你好吗?”“早晨好”。“很高兴见到你”“再见”。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表达,引导互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

仪式作为互动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行为中发挥作用:①调整个体,参与互动;②让他们认识到相应的不相关性规则、转化规则、使用途径规则和交谈规则。③在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对个体进行引导。④帮助他们纠正破裂和事故。

仪式维持着一种尊重和风度。尊重作为人际间的礼仪,表达了对他人的尊敬,表示他们希望互动的愿望、他们的作用和其他感情,以及他们对相遇的投入。尊重代表着一种承诺,行动者声明和保证在将来的行动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接纳者。

尊重仪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规避仪式和展示性仪式。规避仪式用来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侵犯他人周围存在的“理想的边界”。展示性仪式包含个体向接纳者的进行特殊证明的动作,这些动作表明行动者是如何关注接纳者的,他将如何在将来的互动中对待他们。互动是连续的、辩证的,包含着规避和展示性两种成分。

风度指的是“个体通过举止、衣着和仪态等正式行为所传达的要素:借此,可以在当下的表现中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品质。通过风度仪式,个体向他人展示自身形象并同时告知他人,他们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而且还是机智的。

通过尊重和风度的仪式运用,通过运用相关规则,个体将自身投入相遇之中,在这里,他们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并且将自己表现为一个特

定的个体。

⑶交谈

谈话是焦点互动中的关键机制,大家集中注意力并对情境进行全面的裁定。由于对话在焦点互动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它都被规范化、例行化了。焦点互动通过对话,实现对群体交流情境的整体创设,建立起一种共享现实的感觉。

最突出的规则是对自说自话的禁止。因为,如果一个人自说自话就是向他人示警,让他人觉得设定一个共同维持的、彼此都有准备的理解基础是错误的。

一些准交谈也规范化和例行化了。比如,反应的标志或者不完全意义上的插入语或感叹词——哦、喔、哎呀——同样被规范了,用来加强语气。最根本的,它意味着,说话人并没有运用正规的词,却达到了运用正规词的效果。

语气和感情宣泄的结盟作用。即使那些情绪化的言辞和忌讳的表达,比如所有的脏话,与其说是一种情绪表达,不如说是自我——他人的结盟,以建立起“我们内心所关心的也是他们所关心的”这种感觉。

话头改变的例行化。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交谈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当个体说话的时候,他就建构了戈夫曼所说的“话头”(footing),即互动和对话所设定的根基。

由于口语比较容易操控,人们能够欣然接受话头的改变和对话背后的基本承诺。但是,话头的改变也被高度例行化了,并且有十分明显的迹象。比如,当一个人说,“我们别说这个”时,话头就改变了。如果有人说:“很好,但是,……是怎样的呢”他同样根据惯例改变了话头。

话语意义的精妙和复杂性,意味着谈话中常常隐含多重话头。例如,讽刺、挖苦、双关、妙言、话里藏刀、转弯抹角、含沙射影等。但是,为了相遇进展顺利,这种话头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被正式地规范化和例行化了,这使个体能够保持一种共同的现实感。

⑷自我与角色

焦点互动中相遇的关键规则是自我尊重。个体需要维持面子,并且通过世故和仪式来维护他人的面子。面子是一个人沿着被他人所支持的航线(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模式)而获得的承认和积极的社会评价。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子或处境难堪,往往是因为航线不合适或他人不能接受。

脸部表情的投入通常是从眼睛的接触开始的。而一旦开始他们就会陷入适于情境的仪式轨道中。在脸部表情的投入过程中,如果可能的话,

每一个都会运用一定的策略,维持彼此的面子并进行裁判。如果必要的话,则将他人置于合适的航线之中。特别是行动者寻求避免在情境中出事和发生断裂。

为了有利于相遇,个人试图维持戈夫曼所说的个人领地。个人领地包括,物质道具、生态空间、个人所辖身体周围的空间范围、对话权力等。一般而言,个人的社会层级越高,相遇中的自我领地也就越宽。

自我在焦点互动中,要将自身构建成一个与其风度、其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他的前台(舞台道具、表情机制和表演)一致的角色。个体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一般性的角色包含(role enbracement),一种是角色分离,这种情况出现在,人们接受了与其自身形象不一致的角色时,借以分隔开人格与其在交往中的角色。

另一种是角色痴迷,即个体完全投入某角色。戈夫曼认为,对于那些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直接面对的角色,个体一般会卷入较深,而对于个体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角色,就会有相当的角色远离。

角色扮演受到自我的限制。“角色的假定是与行动者投身于他们的表情时的自我想象紧密相联的,虽然个人在某一情境之中所显露的自我有赖于他人的反应——他人可以确认和否决一个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自我;但在他人面前,舞台表演的组织仍然极大地受到自我的限制。”

⑸干涉和修复

当一个人在焦点互动中暴露了与角色相反的姿态,呈现了一个相悖的表现,失于运用适当的惯例,探寻了一个不适宜的角色时,这就很可能会砸台。从个人的角度看,很可能存在尴尬,一旦出现尴尬,个体的反应就会更加出现退缩,恶性循环,导致更高程度的尴尬。

这时候,个体会寻求修复因不适当的行为而导致的砸台,而他人则会利用资源对这种努力予以支持。这样个人和他人的多种纠正性反应便维持了一种情境的秩序感。

其中,他人的反应可能有:他人利用忽视一些细节的策略;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个体的纠正性努力;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则人们可能考虑作出道歉,接受解释、理由和新的信息,或者例行公事地做出其他努力以图修复。当然,这样一些愿望很容易使他们遭到欺骗和操纵。

2.非焦点互动

在一般轮廓上,非焦点互动和焦点互动没有多大区别:它们被正式地规范着;它们需要人们的表演;它们包含着自我的展示;它们蕴涵着惯例的使用;它们有修复的、正式的和例行的程序;并且,它们也有赖

于大量的仪式、手段和注意力。

⑴没有过滤隔膜

人群在进行焦点互动时,存在着一个过滤隔膜,将不相关的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保证焦点互动的良好秩序和效果。而在非焦点互动中,不存在这样一个清晰界定的隔膜。这里没有封闭、紧张的关注点,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义务。

规则指向更多的是人们如何外在于注意的焦点,从而自由自在,不限于表情脸面的相遇之中。这里的规则主要指的是怎样行动、交谈、端坐、站立、自我呈现、道歉以及其他一些维持公共秩序所必须的行为,而不是造成焦点互动的人际“工作”。

⑵沉默的表演

在公众场合中的非焦点互动中,人们仍然需要投入表演,但是,人们并不需要脸部表情,也不延展话题范围,表演的呈现更为沉默和失于亲切。

戈夫曼用了不同的词来描述这些呈现,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身体惯用表达(body idiom)和身体修饰(body gloss)。这两个词表征了个体对他人所做出的可见的和可积淀的风格的全面构造。

他提到三种类型的身体修饰:①定位修饰。个人给予他人的,以确定当时当地正处于某一公认和适宜的行为中的姿态。②谨慎修饰。个人暗示给他人的,自己将不会执行侵犯和威胁他人的行为姿态。③表演投入修饰。标识一个人并没有被规制和胁迫,从而完全能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其他行为的姿态。

⑶自我领地

非焦点互动中几种明显的领地考虑:①在一个人身边的固定的地理空间。②个体周围以“我”为中心的非侵犯性活动领域。③在任何情况下,他人都将不会侵入的私人领地。④一个人可以在短期内声明的“窝”和固定空间。⑤在涉足一些辅助性行动中,个人可以宣称使用的空间。⑥在某些情境中,做某些事和接受某些事物的次序。⑦所占有的领地,或确认为“我”所有的物品和穿着在个人身上的物品。⑧正式的拥有物或有关个人的业已被控制和掌握的事实。⑨会话权的拥有,召集某人并和他交谈的控制权。

在所有社会里,都有关于这些相关领域构造的明确规范,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它们能够被利用的明确理解。自我领地的标识可以让这些领地变得可见起来。标识指称这些领地的要求及其延展、边界和寿命的符号和客体。对这些标识的侵犯,意味着对个人自我的侵犯,并将意味着招

致制裁。

⑷断裂的修复

在非焦点互动中对规范和领地的入侵也会造成断裂和潜在的倒台。这些通常由仪式行为来修复,这些行为有道歉、解释、再探求(抢先争取做某些事情的许可)。

⑸惯例的重要性

在公共场合,惯例依然重要。“当人们在公共场合行动、站立、端坐和投入其他活动时,这些行动就贯穿着仪式,而当人们进行更近的接触时更是如此。点头、微笑、手势、身体动作以及谈话的简要插曲(特别是在修复之中)都是高度仪式化的,而行为的结果也同样是模式化的——它促进了规范和个体愿望的符号之间的贯穿和彼此协调。”

⑹策略和疏忽

除了仪式意外,许多非焦点互动还包含着策略和疏忽。“通过简单地忽视和默默地宽容规范、自我和仪式实践中小的断裂,人们就可以在没有讥讽而不失轻松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共同活动。”

这样非焦点互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人们就可以在微妙的眼神、点头、短暂的目光接触、方位变动和其他公众生活地行为中,获得执着的现实感。

戈夫曼认为人类和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是玩世不恭和被操纵的,其十分极端的情景化的自我概念显得有点过头,且他有时踯躅于极端的主观主义和人际怀疑主义里,但他的社会学仍获得了不朽的成功,并被认定为20世纪后60年里首要的社会学家。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詹姆斯的“自我”类型学。

2.试述库利的“镜中我”观点。

3.简述米德关于人类心智、自我和社会三者的关系。

4.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简述斯特赖克的自我和认同理论。

6.试述特纳角色理论的基本观点。

7.试述焦点互动与非焦点互动。

沟通分析

TA理论简介 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20世纪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 埃里克·伯恩(1910-1970)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先驱。他向传统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方法提出挑战,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TA理论用于心理治疗。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写于1961年的《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on Analysis Psychotherapy)》和写于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Games People Play)》。这两本书奠定了TA理论的基础。特别是《人们玩的游戏》一书出版后大受欢迎、极为畅销,使得TA理论闻名于世。 在创立之初,TA实际上是从心理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个人的成长与改变。但很快人们就发现由于TA理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也能用于指导人们的日常交往,因此TA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学习和掌握TA理论,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我状态,增进人们的“自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们之间是如何进行交往的,帮助人们改进沟通方式,避免人与人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TA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 抚爱(Stroke)和漠视(Discount) * 时间构造分析(Time Structuring Analysis) * 心理游戏分析(Game Analysis) * 代用感情(Racket Feeling) * 人生状态(Life Position) * 人生脚本分析(Script Analysis) 二、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结构分析是TA理论中进行个人自我状态分析的重要工具,是以P(Parent,父母)、 A(Adult,成人)、C(Child,儿童) 三种自我状态为基本架构的人格理论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结构型自我状态(Structural Model) TA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可以用图形表示为: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远程互动教学解决方案

远程互动教学解决方案 一丶前言 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等多重因素制约,相关偏远地区因随堂软硬件等问题限制丶导致知识传达率不足丶解疑剖析不达标,最终致使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分化明显。 杭州艾力特音频技术有限公司依托于自身尖端技术算法针对于远程互动教学这一趋势化发展领域,为解决在线教育、函授教学、广播教学等相关教育体系范韬,配合几方所立设备策划出完善的远程在线互动教育音频解决方案。 二丶需求分析 ·通过全双工语视音同步技术,达到主讲教室于异地课堂的同步教学。·主讲教室:主讲教室在完成本地正常师生教学的前提下与远端异地课堂同步互动。 ·异地课堂:共享远端主讲教室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跨越距离实现同步交流互动。

三丶系统设计 3 系统构成及原理 3 .1.主讲教室:主讲教室端配置一个OS-300回音消除拾音器,双向分别于音视频编解码器和扩音设备相连接(OS-300的两根音频线分别于音视频编解码器端Line In 和Line Out相连接,一根USB为12V 供电线路,一根音频输出于外放设备相连接)应用于主讲教师近端桌面式或吸顶式安装,即可完成主讲教师声源采集的同时达到远端同步互话的预期。

3.2 异地课堂:异地课堂配置KO-280高保真拾音器进行全向拾音(可吸顶式安装),连接于OS-700数字音频主机进行混路输出和反馈音源的回音消除等技术处理(OS-700端可直连音箱和无线话筒)。

3.3 场景布线图 4 系统技术要求 4.1 主讲教室 4.1.1 主讲端侧重于主讲教师的音源清晰拾取。所以应选用高保真降噪效果且具有回音消除功能的拾音终端。为防止本地互动过程中其他声源对主讲教师音源拾取的干扰,OS-300采用限定级音源采集处理,全向性范围3M。 4.1.2 OS-300可以桌面式或吸顶式安装于主讲教师周边。 4.2 异地课堂 4.2.1 异地端侧重于学员的互动问答全双工传递。由于各教室规格范围不同根据具体作用范围,进行合理化的拾音器布排,进而达到教室端全方位无死角的声源采集。

【免费下载】TA沟通分析心理学

人际沟通分析治疗法 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是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提出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看法,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反而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似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是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是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 TA在人格结构的看法,由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继 续其理论的延续,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 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但出现交错式、暧昧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 生问题。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认清 其自我状态为何,以及使当事人发现自己无益或破坏性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改善当事人的沟通型式。 TA理论的概念里,强调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影响力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会左右小孩子的早年决定、人生地位以及人生脚本的形成。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父母若 多是以命令(injunctions)的方式教养,少给予抚慰(strokes)的需求,即使小孩子生而OK,这些成长过程的负向生活经验却会主宰了小孩子

早年决定的关键因素,人生地位、人生脚本的不当也因此根深柢固地形成。在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结构分析、沟通分析、脚本分析、心理游戏分析等,无非是让当事人去察觉、了解到自己目前的自我状态、人生脚本为何,透过检视的过程,帮助当事人去重新做决定,并且选择建立新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脚本,这也是TA在人性观中强调“人是有改变决定的能力”带来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能更加地掌握自己,朝健康地成长与发展方向迈进。总体来看,TA虽然有精神分析的影子在,但它的精神却是同于阿德勒与完形学派---相信人是主动的行为者、决定者,其人生脚本的概念也近于阿德勒所提的生活方式,是决定一个人往后生活的方向,而生活方式与人生脚本的不当,是可以透过治疗历程的觉察,有所改变。当然,每个学派都有其优缺点和被批评之处,不同的是,TA能收集各派的优点和长处,形成一套新颖、独特、易懂的理论,一般人也能由自修的方式学得这些概念,对自己有所帮助与成长,我想这是TA应该可以被提出来说明其最有贡献的佐证。  TA专业详解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介 The Philosophy of TA(沟通分析的理念) People are OK. Everyone has the capacity to think. People decide their own destiny,

基于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下的师生情感互动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3)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8) 四、研究方法 (8) 第一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理论基础 (11) 一、罗杰斯的情感教育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11)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12) 三、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信息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13) 第二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师生情感互动概述 (17) 一、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师生情感互动的概念界定 (17) 二、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师生情感互动的特点 (19) 三、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师生情感互动要素 (22) 四、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师生情感互动的内容 (23) 第三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27) 一、研究方法 (27) 二、厦门市A中学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学生情感互动现状与分析 (28) 三、厦门市A中学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师情感互动现状与分析 (40) 四、厦门市A中学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案例分析 (51) 第四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65) 一、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65) 二、远程同步互动课堂师生情感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7)

沟通分析

沟通分析疗法的基本概念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疗法是美国学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于60年代的一套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TA疗法。受国际沟通分析协会、欧洲沟通分析协会的委托,将他们认定并解释的“沟通分析疗法的基本概念”翻译出来,供大家学习时使用。 沟通分析理论是: 1、是一种研究人们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 2、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精神治疗、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分析、社会精神病治疗。 自我状态与沟通:人际互动是由一次一次的沟通构成的。任何一次沟通都包含两部分:刺激与反应。一次沟通是一系列沟通中的一个部分。有些沟通形式和过程可能是直接的、有生机的和健康的,也可能是不直接的、浪费的和不健康的。 人们互动时运用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自我状态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感受及行为方式,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有特定的大脑起源,人们的行为表现可以出自于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或成人自我状态。无论何时,我们的行为举动总是出自于三种自我状态中的一种。 儿童自我状态: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像个孩子,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思考、感受、看、听及反应都像个几岁的孩子。自我状态是一种充分体验到的存在状态,不仅是一个角色而己。当儿童状态表现为爱憎强烈、冲动、天真自然、喜欢游乐,这叫做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表现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它可以被称作“小教授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充满恐惧、罪恶感、羞耻感,那么它可以被称作“顺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包含所有的感受:恐惧、爱、生气、快乐、悲伤、羞愧等等。儿童自我状态经常被人们指责为麻烦的来源,因为伴随着成长过程,儿童自我状态的自我中心、情绪化、强烈的判逆也随之产生。 在沟通分析理论(TA)中儿童自我状态被看作是创造力、娱乐消遣及生命力的来源,是使生命常新的唯一来源,儿童自我状态不仅可以在孩童时代长时间存在,在成人世界某些允许儿童自我状态出现的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比如在体育运动或聚会中。儿童自我状态也会短暂地出现在其它场合,例如无聊的会议、教室里或丝毫不想参与的严肃的讨论。儿童自我状态最不受欢迎的表现方式出现在它完全控制了某个人的生命时,比如那些有严重情绪困扰的个案,他们困惑的、低落的、疯狂的或成瘾的儿童自我会通过无法控制的行为驱使他们的内心走向自我毁灭。如果一个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那么儿童自我状态会以沮丧、悲痛等形式出现并存在很长时间。

社会学: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要把握社会互动的特征,需要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从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维度分析,是用一些具体指标来描述特定的互动状态,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 (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亲和?排斥?融洽?对立? ◇利益关系:一致?冲突?冲突程度多大? ◇地位关系:平等的?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 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大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方向可能变化。调解人际冲突要了解这种条件的机制。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双方利益关联大小 ◇情感投入的大小 ◇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 ◇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 (三)广度--广度指互动范围,双方交往领域大小,有全面互动的,互动涉及多方面,互动方式较灵活,如朋友间,家庭成员间;也有属于特定领域的,互动时明确行为规范。 (四)频度--指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互动频度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例如:我们怎们看出一个班级里哪些人是好朋友呢?是那些互动频度高的,交往多,经常在一块的同学。 (五)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双方互动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大小与参与者个性有关。 二、社会互动类型 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 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 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 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 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 个体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不同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以利他为目的,照顾他人利益;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自愿的; (4)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成果日益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推进了学校运用网络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同步课堂教师发展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学校受师资力量、学校办学理念、地区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差距很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我校地处偏远山区,学校硬件设施差,师资力量弱,加上家长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多,导致学校教育一直跟不上。我们一直在摸索着如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求生存。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校教育注入了希望,看到了曙光。我校先后成为“农远模式三”学校、“班班通”项目学校,如今又为我校配备了“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系统”。 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主要是依靠网络进行视频音频实时传输,与传统的远程教育相比,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主课堂的老师进行授课,外地学校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听到课堂实况,还可以提问和回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下面就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远程同步互动,有利于资源互享,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滁州市“同步课堂” 试点的开展,为我们农村学校提供了一个与名校、名师跨时空互动交流的平台。

第十三章 沟通

第十三章沟通 习题 一、填空题 1.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从表面上看,沟通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实际上,管理学意义上 的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发送者、接受者、载体、编码和解码这五个要素。 3.按照功能划分,沟通可以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4.按照行为主体来划分,沟通可分为个体间沟通和群体间(或团队间) 沟通。 5.组织中的个体间沟通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成员间相互传递信息以促 成行为与目标相互协调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6.对团队沟通的研究集中在团队沟通集权的程度和团队任务的性质 两个方面。 7.有效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 际上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 8.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由诚实、能力、热情和客观四个因素所决定。 9.无论是对组织中沟通还是组织间沟通,有效沟通的实现取决于对 沟通技巧的开发和改进。 10.沟通是为了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进而降低组织间的交易成 本。 11.谈判是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 程。 12.谈判有两种基本方法零和谈判和双赢谈判。 13.影响沟通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 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

14.影响有效沟通的个人因素包括接受的有选择性和沟通技巧的 差异. 15.影响沟通效果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 体规模和空间约束。 16.影响沟通效果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 有效性和信息过量。 17.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8.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 预制的某项特别目标的单位。 19.集权沟通网络对简单问题能够较快解决;但对复杂问题而言, 分权沟通网络的解决速度就较快。 20.企业经营战略观念的核心特征是企业分析的外在性,即对企业 的市场力量分析主要从企业的环境出发。 21.沟通的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同来使个人和/或群体间 的认知以及行为相适应。 22.在现代社会,沟通不仅是人际交流的基础,而且是个人社会成 功的基本前提。 23.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4.单向沟通是指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只有反馈的信息 传递,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 25.非正式沟通指的是企业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 传递。 26.组织间沟通的重要基础,一般不是建立市场交易关系基础上的 契约关系,而是建立相互信任的互惠关系。 27.引起冲突的原因有沟通差异、结构差异和个体差异。 28.鼓励管理者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以便使组织保持创新的 激发状态的观点是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互动课堂实施方案

“城.乡--校?点同步课堂实施方案为推进我校特别是村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实现城乡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与协作校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委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 现代化,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科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城乡一一校点” 协同教学水平,提高我校与协作校师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创新模式,实现 “城?乡——校?点”教育均衡化发展。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协作校与师生需求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信息化,面向互联网,面向农村,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总体目标 借助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通过在线导学、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等即时采集学习状态信息,推动“城?乡一一校?点”数字课堂协同教学实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 师生共享。 三、成立同步课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书记) 副组长:(副书记)(副校长)

成员: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学校现有计算机配备已经达标,但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和更新,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一部分计算机。适当为农村小学解决一些硬件设备。 2.完成村校四个教室“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 3.对网络进行优化,提升网络速度。为确保学校网络畅通。 4.完成中心校及村校同步教室设备采购安装工作。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以“校.点一城.乡”教师同步培训为基础,从使用线导学”,到制作微视频、导学卡,再到授课、翻转课堂教学、网络同步协同教学,一步步提升教师在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赛评选活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专业成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1.结合“在线导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托宽学习的时空界限。 2.学生全面参与,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想象作文、口算、

.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 1.詹姆斯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

互动课堂实施方案

互动课堂实施方案

“城.乡--校.点同步课堂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校特别是村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实现城乡教育教学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与协作校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委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科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城乡——校点”协同教学水平,提高我校与协作校师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创新模式,实现“城.乡——校.点”教育均衡化发展。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协作校与师生需求出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信息化,面向互联网,面向农村,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总体目标 借助一流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经过在线导学、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等即时采集学习状态信息,推动“城.乡——校.点”数字课堂协同教学实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提高学习绩效,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师生共享。 三、成立同步课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书记)

副组长:(副书记)(副校长) 成员: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1.动态更新计算机。学校现有计算机配备已经达标,但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和更新,每年都会进行更新一部分计算机。适当为农村小学解决一些硬件设备。 2.完成村校四个教室“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升级改造。 3.对网络进行优化,提升网络速度。为确保学校网络畅通。 4.完成中心校及村校同步教室设备采购安装工作。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以“校.点—城.乡”教师同步培训为基础,从使用“在线导学”,到制作微视频、导学卡,再到授课、翻转课堂教学、网络同步协同教学,一步步提升教师在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3.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赛评选活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专业成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提升学生应用水平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社会互动概念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行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所谓社会互动,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布鲁默 符号互动理论的很多关键思想都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最早的著作中作了论述。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为: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务,这些符号都是能够由意义地代表另一事务地,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地;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戈夫曼 拟剧论使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 (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加芬克提出了常人方法学这一词。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节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交换 (一)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的的行动。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二)交换的类型 交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三)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二、合作 (一)合作的概念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之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二)合作的类型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

远程互动课堂教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远程互动课堂教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远程互动课堂教学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师37团中学肖斌 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远程互动课堂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远程互动课堂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网络视频为传播媒体的远程互动课堂教学,克服了其他形式远程教学的许

多弊端,实现了实时的、面对面的互动,对于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益。远程互动课堂教学为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边远地区的学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资源互享 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远程互动课堂可为我们边远学校提供了一个与名校、名师跨时空互动交流的平台。运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与二师各校名师及专家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结对帮扶”学校也可运用这个平台将教研交流常规化,以上课、观课、评课等为牵线,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研方式,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异地同步互动,有利于各校教育教研活动的开

展,使教育均衡发展。 二、反思提升 远程互动课堂有录制功能。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录制,可让边远地区的教师借鉴名校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边远地区的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录制,通过镜头回放,让老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将其制作成课例,作为校本教研的讨论素材,对其进行剖析解读,将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及不足找出供大家参考学习。这样在研讨中不断改进,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远程互动课堂可跨越地域的限制,让边远地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接受名师上课,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开拓视野,拓扩知识面,调动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 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 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 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远程互动教室资料讲解

远程互动教室

1.1.1.新建远程互动教室 本次项目在柏城镇大村小学建设一套互动教学教室,实现与其他两个教学点实现远程互动教学、课题研讨、视频会议等等。 为每个学校建设一间远程互动教室,通过远程互动教室系统,可以点播中心学校及县云平台中的所有资源、录播课件、课堂直播,实现远程在线学习的功能。同时通过互动终端,还可以参与任意中心学校、教育局组织的远程同步课堂,实现边远乡村学校与中心校、教育局同上一堂课。 按照互动教室的模式建设,在互动教室配置互动教学终端、高清摄像机、无线话筒、液晶电视机显示系统设备就能建设成一个标准的互动教室。 配合教育局或任意中心学校的互动终端MCU服务器就能实现多方互动教学的功能,通过互动终端直接与远程的录播教室、互动教室实现互动教学,同时还可以实现在线课题研讨、视频会议的功能。

1.1.1.1.视频信号采集 为每个乡村校的互动教室配置1台1080P高清摄像机,拍摄互动教室的教师、学生互动画面,可以手动控制摄像机,全程跟踪拍摄功能。 摄像机建议配置:蓝奥讯普的高清摄像机,采用1/3英寸,高品质HDCMOS传感器,可实现1920x1080超高分辨率的优质图像,20倍光学变倍。采用3G SDI、网络接口传输1080P高清视频信号。 1.1.1. 2.音频信号采集 为互动教室配置一套无线话筒,实现老师、学生互动时高质量的音频信号采集。配置一台调频台,实现计算机声音、无线麦克、有线麦克、领夹式麦克

及其它拾音设备声音的接入及混音。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进入互动终端系统同步编码传输到远程教室。 1.1.1.3.大屏幕显示系统 为每个互动教室配置1台60英寸液晶电视机,通过高清线缆直接与互动终端相连,显示互动终端接收到的远程主讲教室的互动教学画面,通过液晶电视机直接播放远程互动教学的声音。 1.1. 2.跨平台的互动应用模式 支持录播主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跨平台设备的互动教学应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录播教室与录播教室互动、与笔记本电脑互动、与平板电脑互动、与智能手机互动等互动教学客户端。 1.1.3.录播教室与录播教室的互动 多间录播教室之间就能直接进行互动教学,无需在配置任何设备。 精品课录播、常态化录播,只要是配置了录播主机的教室都可以作为听课教室与远程的主讲教室直接与远程进行互动教学。 主讲教室在互动的同时,同步录制、直播,同时听课教室在互动的时候也可以同步录制、直播整个互动教学的实况。 本次所有录播系统都具有直接远程视音频互动教学的功能,通过录播主机内置的互动功能实现与异地学生同步教学,实现与远程课堂面对面的交流,授课老师可以随时向远端听课教室学生提问,听课教室的学生也可以向主讲教室提问,主讲老师与远程的学生通过录播系统实现远程面对面的交流。 主讲教室的录播程序中已经具有了互动教学的功能,无需安装其他软件就能与远程客教室进行互动,录播主机互动教学功能直接在录播的主界面完成,无需切换录播的软件界面(也不需要在调用其他的软件程序),在正常录制直播的同时就能实现与远程的互动教学功能。 互动教学时主讲老师可以切换老师画面、学生画面、计算机画面、数字实物展台画面、远程听课教室的画面,整个切换过程同步录制、直播。录播主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