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第七章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

第一节压力监测

一、压力监测的意义和监测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是油藏某时期开发动态最敏感的参数之一,它是注水保持能量状况和注采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我们选用合理的开采方式和进行配产配注的主要依据。

按一定的要求被选定为定期观测其井底压力的一批井(观测井、油井、注水井)及其监测制度,就构成了一个压力动态监测系统。有的油田规定,要选三分之一的采油井每半年测一次压力,选二分之一的注水井每三个月测一次夺力,且保持其连续性。

二、测压方法

1、直接测量法选用合适的压力计下入井底,直接测取关井后的恢复压力值。这种方法较为准确。但需关井,影响产量。现场常常将所测取的未达稳定状态的恢复压力数据再经过处理后求取地层压力。直接测量地层压力的仪器包括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测试系统、环空测压法、重复式地层测试器。

2、间接测量法利用压力恢复数据求油井平均地层压力用井筒液面计算地层压力。

3、油井生产资料计算法利用油层油井生产数据,如两种工作制度下油井的稳定产量和流压或油井生产指示曲线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计算油层压力。

三、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 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油田投产后,油层能量消耗,产生压力降。注水补充能量,可使油层压力回升。所以,目前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直接反映了注采两方面的平衡状态和目前油层水驱油的能量状态。一般要求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即尽量避免原油中溶解气在油层中脱出,由于气体的流动而抑制油的流动。但也并不是油层压力保持的越高越好。如果注水使油层压力高于岩石破裂压力,则会产生新的裂缝或使原微裂缝进一步开启,也可能使油水过渡带附近原油外流损失,也会产生油套管损坏变形等问题。实际上,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应考虑多种因素,根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认为,为使油层保持较高的能量状态,应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

2.单井及井组剖面压力监测结果分析单井压力分析是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区块乃至全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在多层合才有井中,还必须及时掌握个分层的压力状况,即掌握单井压力剖面特征,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各层的能量状况、储层动用情况。对已注水开发的油藏,还可以分析注采层位对应关系,注采平衡关系,并指导油田开发调整。

3.区块油层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分析油层地质特征

各区块的油层地质特征不同,反映在等压图上的特征也不同。

(2)求区块平均地层压力

在有各单井压力数据所作的油层等压图上,各局部区域压力分布是有差别的,为了了解某区块油层的总体压力水平,需要求出平均地层压力。

(3)分析地下流体动态

油层的压力分布特征直接控制着其中流体的运动状况。一般的规律是:采

油多得区域压力低,注水多得区域压力高;沿压力梯度大的方向,是流体的主流动方向;等压图上形成的以注水井为起点的高压舌,也指示了有水舌突进的方向和区域;等压线均匀并大体与等高线平行的区域,注入水一般均匀推进等。在分析地下流体运动状况的基础上,就可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注采方案调整。

第二节吸水与产出剖面监测

一、吸水剖面的测量与分析

1、吸水剖面的测量方法

对注水开发的非均质多油层油田,为了了解注水井每个层段或小层吸水状况,需要用生产测井方法测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吸水剖面反映油层在注水时的吸水量。常用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进行测量。

2、吸水剖面分析

(1)了解油层吸水状况,分析层间差异,提出改善措施。吸水剖面资料明确指出了注水井中的吸水层位、各层的吸水能力以及油层的吸水程度。

(2)利用吸水剖面推测产出剖面注水效果反映在油井上,当油层连通性好,注采井间油层对比关系清楚,注采层位对应明确时,一般表现为主吸水层也为主产液层,不吸水层厚度对应不出油层厚度,即吸水与产出剖面有大体一致的对应关系。所以,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可以达到改善油井产出剖面的目的。

3、影响油层吸水能力的因素

(1)油层渗透率:油层渗透率是影响油层吸水能力的基本因素。油层吸水时存在一个最低渗透率限值,超过这个下限值油层才能吸水。

(2)注水压力和注采井距:生产井出油靠生产压差,注水井吸水靠注水压差。提高注水压力,增大注水压差,可以有效地增加吸水层数和吸水量,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水压力也应有上限值,不能高于油层破裂压力太多。否则会引起注入水层间、井间窜流,单层注入水突进,油井过早暴性水淹,套管损坏等一系列问题。注采井距越小,油水井之间连通程度越高,油层吸水程度越高。

(3)注水时间和油层含水饱和度对吸水的影响:由多个吸水层组成的注水层段内,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主要吸水层的吸水能力越来越高,而吸水差的层吸水性能越来越差,造成吸水剖面愈来愈不均匀。原因:1.高吸水层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含水饱和度越来越大,水相渗透率也愈来愈大,吸水能力不断增强;

2.低吸水层,多为低渗层,孔道半径小,易造成注入水固相颗粒的堵塞和高含量粘土矿物遇水膨胀的堵塞,吸水能力就会越来越小了。

(4)水质对吸水程度的影响:注入水的水质对油层吸水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必要时应进行注入水预处理,以防注入水中的杂质、微生物细菌类化学物质污染油层,造成油层吸水能力下降,甚至损害油层产能。

二、产出剖面的测量与分析

1、产出剖面的测量方法

产出剖面监测:是指在生产井正常生产条件下,测量各生产层或层段的产出情况,其结果一般用各层或层段的相对产液量或绝对产液量来表示。

(1)找水流量计法

各小层产油量=产液量-水量

(2)分采井管柱测试法

(3)环空测试法

(4)气举测试法

这种方法是将抽油泵起出,下入气举管柱,气举降低流压,然后用自喷测试仪器进行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艺较复杂,从抽油变为气举后,使测试结果不能代表油井正常抽油生产时的分层出油见水情况。

2、产出剖面测试结果分析

(1)分析各层产液、产油、含水状况,了解油层动用差别,提出调整挖潜的对象和措施。

(2)同井分期多次测试产出剖面,了解产出状况的动态变化,检验和评价措施效果。

第三节油水运动状况监测

一、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1.检查井取心(密闭取心)分析研究油层水淹状况

(1)岩心的油水相对渗透性

(2)岩心含油状况

(3)油层水的含盐量

(4)含油饱和度的变化

2.示踪剂测试与水淹层测井法研究油水运动规律

用示踪剂监测注入水的水流方向和流动运动速度,是一种较为简便、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在某注水井的注入水中加入某种指示剂,在见水油井中检测这种指示剂,就可根据油井与水井的方位关系,确定注入水的水流方向;根据油、水井之间的距离和从投入指示剂到检测到指示剂的时间,可推算注入水的推进速度,并以此检测结果可以绘制出研究目的层的水流方向图,直观反映地下注入水的运动规律。

3.油水井动态监测法分析油水运动与分布

这种方法是油田开发工作者通过实际观测诸如因水井的投注、增注、停注、注入强度的改变,油井的见效、见水、含水变化,产出水的矿化度变化等特征,来分析判断地下油气运动和分布特征的常用方法。

如果油井产水的矿化度随含水而降低的话,说明油井产水为注入水。含水率越高,则水淹程度越大。

4、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目前和预测未来某时刻的油水层水淹状况

根据目前的井网条件和油水井动态资料,用数值模拟法不仅可得出油层目前的水淹状况,也可模拟出未来不同开发时间某油层的水淹变化特征,对油水运动与分布动态做出预测。

5.开发地震监测注水前缘检查

二、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

1、油层水淹的一般规律

(1)井网控制不住的地区,水驱控制程度差,油层动用不好,多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2)条带状砂体的主体带部位层厚,渗透率也大,往往是注入水优先推进和强水淹区;而砂体的边缘、边角、尖灭线附近往往是水淹不到的剩余油富集区。

(3)断层附近油层动用不好,存在“滞留区”;裂缝存在时,注入水沿裂缝水窜,使大量的原油仍饱含在孔隙或微裂缝中采不出来而形成“滞留区”。

(4)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地区,注入水控制强,剩余油低;油层零星分散分布地区剩余油含量高。

(5)油层微型构造中的正向构造,如小高点、小鼻状凸起、小构造阶地等多为水淹程度低的剩余油分布区;而负向构造,如小沟槽、小凹地等多为水淹程度较高的地区。

2、运用监测结果指导油田调整挖潜

对油水运动状况进行监测的结果,一般反映在单层平面水淹图、剩余油分布图上。这类图件是油层进行调整挖潜的主要依据。其调整的目的是:增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从注与采两方面入手,提高注水开发效率和水驱采收率。

第八章油田开发中的地质研究

第一节油田开发阶段的划分和录取资料的任务

一、油田开发阶段划分

1、按过程

(1)油藏评价阶段

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提交探明储量过程。

(2)开发方案设计阶段

开发可行性研究,具开采价值后,进入开发设计,至钻完第一批井网。(3)开发方案实施阶段

油田钻成第一期开发井网(或基础井网)后至射孔完成。

(4)开发管理调整阶段

油田正式投入开发以后,即进入管理调整阶段。

2、按产量变化

(1)投产阶段

油井逐渐投产、产量急剧增加。

(2)高产稳产阶段

生产井数变化不大、油井与油田产能旺盛、产量变化较小。

(3)产量递减阶段

产量持续下降、产量递减长时期居高不下。

(4)低产阶段

生产井数因水淹或枯竭不断减少、产量递减。

3、按含水

(1)无水开发阶段

不含水

(2)低含水开发阶段

综合含水25%

(3)中含水开发阶段

综合含水25%~75%

(4)高含水开发阶段

综合含水75%~90%

(5)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综合含水90%以上

二、资料录取任务

1、地质资料

(1)岩心观测沉积韵律、沉积构造、夹层分布、裂缝特征等。

(2)岩石物理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相对渗透率、界面张力、润湿性、毛管压力及孔隙结构等。

(3)岩石学分析岩石薄片分析(碎屑成分、填隙物成分和含量等)、铸体薄片分析(孔隙类型及大小分布、喉道类型、裂缝特征等)、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矿物类型、喉道特征等)、X衍射分析(粘土矿物类型及含量)等。(4)地球化学分析镜质组反射率(Ro)、最大热解峰温度(Tmax)、孢粉颜色、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

(5)岩心流动试验储层敏感性试验(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等)、水驱油试验(驱油效率、剩余油形成机理)、岩心长期水驱实验(水驱过程中孔隙结构和岩石物性的动态变化)。

2、地震资料

地震资料包括三维地震、井间地震、时移地震等资料

三维地震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分辨率以达到小层级别的油层研究目的。

井间地震方法可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储集层井间预测的精度,但目前由于技术问题进行广泛的商业性使用。

时移地震,期望监测油田开发过程中流体运动的变化。

3、测井资料

一般包括自然伽马测井、自然电位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中子测井、密度测井、电阻率测井或感应测井、地层倾角测井等。对于裂缝性地层,尚有微电阻率扫描测井、成像系列测井、全波列测井等。

水驱开发过程中水淹层测井,即生产测井,包括 C/O测井、中子寿命测井、电磁传播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核磁测井、重力测井等。

4、生产动态资料

压力、产量、含水、注水、流体监测(注入水、水淹层评价)

第二节注水过程地质分析

一、国内油藏的基本特点

二、注水应考虑的地质因素

1)油层埋藏深度和构造形态

油层太浅,难以承受很高的注水压力,注水压力可能压破地层或压开延伸到地面的裂缝面;油层太深,注水压力太大,注水成本太高。构造闭合高度小,油层下部有底水,原生水饱和度较高,使整个或大部分油层变为“油水过渡带”。2)断层和裂缝

若断层是封闭的或放射状的,则适合注水和控制,可按断块进行注采设计。若断层是敞开的,这种断层会破坏注水效果,特别是出现连续敞开雁列式断层对注水效果的影响更为严重,甚至会完全破坏注水效果。

3)岩性和物性

砂岩油层:主要考虑孔隙度、渗透率、连续性和矿物成分。

石灰岩:主要因素是裂缝(包括溶洞)。

在研究注水时,渗透率是重要因素,也是基本因素之一。

油田埋藏深:渗透率高,可采用大井距注水,如果注入压力较低,可用少数注水井,维持油田高产稳产,避免采油成本太高。

油田埋藏浅:注入成本低,可采用小井距注水,注入大量水采油。

渗透率变化的范围小,则注水效果好。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在不均匀的砂岩中,渗透率变化大。注入水容易通过高渗透带从注水井向生产井突进,使得低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油不能采出。渗透率变化小,则水线在油层内可均匀推进。一般在低渗透砂岩中注水需要较高的注水压力或较小的井距。

渗透率的方向性:渗透率变化是有方向性的,弄清这个情况,在布置生产井和注水井时会有所帮助。如果水平方向的渗透率比垂直方向高,则对注水有利。因为水能沿水平方向向生产井移动,而不会沿高渗透带乱窜。

4)储层分布

5)孔隙结构和沉积韵律

磨圆比较好的砂岩,水驱油效果好。正韵律沉积的油层下部砂岩颗粒较粗,渗透率较好,注水见效快,水淹早;上部砂岩颗粒较细,渗透率较差,注水见效慢,采油后含油饱和度较高。

6)矿物成分的敏感性

粘土遇到淡水通常会膨胀。蒙脱石矿物中,又以钠蒙脱石的膨胀性最大,遇水膨胀后的体积可为原体积的 8~10 倍。一般用膨润度(膨润度是指粘土膨胀后增加的体积占原始体积的百分数)来衡量粘土膨胀大小的指标。粘土膨胀的大小与水的性质有关,通常淡水使粘土膨胀远比咸水大得多。

黄铁矿与先前进入油藏或注入水中所含的空气或氧气会形成腐

蚀性硫酸,使得日后会出现设备腐蚀的问题。

钡与硫化物混合,则产生不溶性硫酸钡,对油层有严重的堵塞

作用并可能大大降低产量。

7)原油的粘度

当油水粘度比太大时,开发效果不好。一般来说,当地下原油粘度大于

l00mPa·s时,该油藏已不适宜注水,最好采用热力采油。

三、水驱油的基本原理与地质布井方法

1、水驱油的基本原理

从油层中采出原油体积,必须被某种流体取代或置换。置换原油的流体,或者来自油层本身(如含气原油的膨胀、释放气体的膨胀和油层岩石孔隙空间收缩等);或者来自油层外部的边水、底水和注入水。这里所谓的水驱油,是指注入水的驱替过程。

水驱油的原理,是油层中的油被水驱替,类似于活塞压入液体通过含原油的管子一样。但应特别指出,水驱油过程是一个非活塞式驱油的过程。受润湿性、毛细管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几何和物理的原因,注水前缘经过孔隙后,仍然留下很多原油,这些油逐渐被以后的注入水驱替(或带走),经过一段时间驱替以后,驱替介质的体积逐渐增加,含油的比例相对减少,最后降到经济极限。

2、注水开发的地质布井方法

(1)对于大的油砂体是否需要切割注水。

(2)注水井应尽量布在油层多而又连通性好的地方,同时要尽量使注水井影响的生产井数最多。当油田的中、高渗透率层吸水量较高时,将注水井选在层间渗透率比较均匀和中、低渗透油层上,有利于水线均匀推进。

(3)相带分布:因河流相沉积的油层总是首先沿河道中心推进。

具体布井步骤:

第一步,把油砂体作为布井的独立单位,分别进行布井;

第二步,把单油层的布井图叠合起来,得出最大限度的理想布井图;

第三步,进行综合调整,找出适合于大多数油砂体的一个或几个井网方案图;第四步,比较可能的见效井层和开发效果。

四、注水开采过程中的油层性质变化

1.水洗岩芯的特征

水洗岩心的观察,重点是研究岩心的水洗特征。一般来说,岩心水洗后含油程度降低,颜色明显变浅,含油不饱和,具水湿感。镜下观察岩石颗粒表面干净,呈玻璃光泽,滴水试验水珠很快渗入岩心,沉降试验颗粒呈团块状下沉等。2.岩石润湿性的变化

由于粘土矿物的运动、水化及优先吸附液体的变化,使油层润湿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室内水洗实验结果也表明,冲刷时间增加,亲水表面逐渐增加,亲油表面逐渐减小,岩石润湿性逐渐由亲油向亲水方向转化。

主要的亲水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石灰石、白云石等。

主要的亲油矿物有:硫黄、石墨、滑石及硫化物类矿物、含铁(从原油中吸附表面活性物质)的矿物。大部份粘土矿物新水,以水云母为最。

3.油层孔隙结构的变化

在注水过程中,受到注水长期洗刷后的强水淹油层,氯化盐含量一般要比水淹前降低50 %~80%。油层经注入水长期冲刷后,岩石孔隙半径(主要是沟通孔隙的喉道半径)明显增大,渗透率相应增高。

注入对粘土矿物一是水化,二是机械搬移。水敏矿物(蒙脱石、伊/蒙混层)遇水膨胀,结构破坏,注入水可以将其移动至细小的孔喉中或排到油井中采出。因此总的来说,注水开发使原来粘土矿物少的地方更少,多的地方更多。大孔道更畅通,小孔道被堵塞。

4.采油过程中裂缝和断层的变化

在油田开发中,如遇暴性水淹和水窜漏失时,用吸水指示曲线、压力恢复曲线、示踪剂等方法都是研究断层和裂缝存在的有效方法。

断层在稳定期是封闭的,但注水可以使期复活,沿断层发生水窜、水淹,并使断层处出现井下套管错断,变形等问题。断层的活动对油田开发不利,需要加以控制。

裂缝发育的油田,在高压期是开启的。油田开采一须时间后压力下降,裂缝闭合,渗透率下降,注水开发,裂缝可能再开启,油层物性变好。

第三节油水井流动条件分析

一、单井模型的建立

二、限制流体向井流动的因素

三、油水井分析

1、保持油层能量开采的油井生产特征

1)注采层位对应性分析

如果油水井之间,油层有对应关系,则油井中的对应油层迟早会见到注水效果,油井产量、压力必然上升。如果油水井之间的油层没有对应关系,则油井产量、压力必然下降。

2)受效井的特征

(1)油井压力、产量上升

注水开发的油田,注水见效后,地层压力恢复,在油井工作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产量也随之上升。

油井见效后,要及时放大井底生产压差达到高产,但这种高产也要适当,防止油井过早见水,二是油井见水后,含水率和流动压力上升,要求加大生产压差,保持稳产。

(2)油井见水

判断见水层位和水流方向一般考虑以下几点:①渗透率高的层先见水;②油砂体主体带部位的油层先见水;③注入水容易沿古河道方向和构造低部位流动;

④注人水沿层厚较大的注水井,向厚度变薄的生产井推进;⑤吸水量高的层易见水;⑥注入水易沿裂缝和断层方向突进。

3)确定合理油井工作制度

第四节油层地下动态和地质因素的关系

一、油层动态规律

1. 产量变化

开采速度越高,稳产期(开发分四个阶段)采出程度越低,递减阶段的递减幅度越大。

2、含水上升规律

中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快,含水变化很快。低含水期和高含水期的含水上升速度慢,含水相对比较稳定。

含水上升与注入水占孔隙体积的关系:

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注入水占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也不断增加,油井开始含水。无水期采油的时间不长,采油量仅占采出程度的百分之几,而含水期开采时间很长,产油量多。另外有研究表明,河流沉积低弯度砂体,单位采油量耗水量最大,注水有效利用率最低;而高弯度砂体注水利用率最高。

3、油层压力变化

在同一油田的不同开发区块压力变化不同,甚至同一区块内不同油层的压力保持水平和变化规律也可能不相同。

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

1、非均质性

层间注采差异多层合注时渗透率高的层吸水能力强,启动压力低。

平面上的注采差异井间干扰—压力干扰、油井产量呈带状分布、注入水的突进方向不同,水淹程度不同。

同一相带中沉积的油层,一般油层厚度和渗透率比较接近,在相同的压差下,各井的产量大致相近。特别在投产初期,往往油井产量呈带状分而,显示出油层平面上的差异。

2、油层渗透率和产能系数

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影响注水的平面波及系数,渗透率高的区域,首先见到注水效果;渗透率低的区域,注水根本波及不到。渗透率的纵向变化影响到层间矛盾和各小层的产量或注水量。

3、储层裂缝

储集层裂缝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地质因素,因为裂缝型储层的驱油机理、布井方法、注采系统、油水运动规律和油层动态特征与单孔隙型储层完全不同;开发指标也有明显差异,如有的注水开发的裂缝型储集层(或油藏),其无水期采收率可能为零。

4、油层矿物成分和岩石表面润湿性

矿物成分包括碎屑和胶结物成分,但影响开发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胶结物含量和成分。胶结物含量多少,直接影响到油层渗透率的高低和油砂体尖灭的位置。

油层表面润湿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水微观分布,根据实验室分析,油层岩石表面润湿性是非均匀的。

5、地下原油粘度和油水比

油水粘度比越大,水驱厚度系数越小,无水采收率越低。原油粘度越大,含水上升越快。

第五节砂岩油层水驱油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

一、纵向油水运动规律

1、油层水淹受沉积韵律控制

(1)正韵律层水淹特点

正韵律油层水驱油开采过程中,注入水首先沿底部高渗透段向前突进,重力作用使这一突进过程得到加剧,以致底部水淹严重,注入水波及体积小,层内储量动用状况很不均匀。

(2)反韵律油层水淹特点

反韵律油层,注水首先沿上部高渗透率段向前推进。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注入水进入下部低渗透层段,使油层纵向水淹较均匀,水淹厚度和强水淹厚度较大。(3)多段多韵律油层水淹特点

多段多韵律油层水淹特点是:多段水淹,水淹厚度比较大。每个韵律段内部水淹特点与正韵律油层类似,一般具有不均匀的底部水淹特征。

(4)薄油层水淹特点

薄油层水淹的主要特点一是厚度小,渗透率比较低,由于水驱过程中的重力作用,驱油均匀,效果好;二是岩石润湿性一般为中性或偏亲水,毛细管压力作用对水驱油有利。

2、分层开采不平衡

在合注合采时,单井控制油层层数多,储量大,各层渗透率差别明显,油层压力也不一致,因而造成各层开采不平衡。高渗透层开采过快,采油强度大,见水和含水上升速度快;低渗透层开采慢,采油强度低,很难见到注水效果,剩余油饱和度高。

3、储量动用不均衡

开发初期,主要是开采高渗透主力油层。许多低渗透薄油层的储量动用状况

很差。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的开采,还需补打加密井,动用低渗油层。据大庆油田的统计,第一次加密井,平均每井能增加可采储量4.4×104t;二次加密井,平均每井增加可采储量1.9 ×104t ,这时稳产的主要措施是补打加密井。开发地质研究的重点,是剩余油饱和度高的油层和表外储油层,不断增加可采储量,为油田稳产提供物质基础。

4、油层润湿性不同水淹特征也不同

在油层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亲水油层的采收率比亲油的高。含油的小孔隙,若为亲油地层,由于毛细管压力的干扰或被堵塞,注入水不可能驱替这些原油,所以这些油形成孔隙中的剩余油。若这些孔隙为亲水孔隙,孔隙中的油就有可能被驱替出来。

二、平面油水运动规律

1、注入水推进方向与沉积相的关系

注入水水线推进方向几乎全都指向河道方向。河道中心渗透率最大,注入水总是最先和分布于河道中以河道为中心向两边推进。处于边滩、漫滩上的注水井,注入水也力图就近进入河道而沿河道推进。处于河道中的注水井,注人水向河道下游方向运动速度最快。

2、注入水沿砂体延伸方向推进

轴向井(采油井与注水井连线与油砂体延伸方向平行)见效快,见水早,含水上升快,高产时间短;侧向井(采油井与注水井连线与油砂体延伸方向斜交)见效慢,见水迟,含水上升慢,稳产高产时间长。

3、裂缝和断层影响注入水推进的方向

裂缝和断层中的水推进速度最快,流量最大。

三、剩余油分布及研究方法

1、剩余油的研究方法

(1)室内研究

(2)矿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剩余油的分布

(1)微观分布形式

1)滞流带中的剩余油(压力梯度小,油不流动);

2)毛细管压力束缚的剩余油;

3)以薄膜状存在于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 (薄膜油 )。

油在孔隙内是不连续的,多呈孤立的膜状、滴状和悬环状等。不管哪种分布形式,都与孔隙结构、毛细管压力、粘性指状和驱油机理有关。油、水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主要受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和制约。

(2)宏观分布形式

1)开发初期未列入储量计算的:

2)储量级别低的夹层中的剩余油,这部分油一般不易采出或只能采出一部分;

3)“死油区”,即注入水未波及到的透镜体和半透镜体、断层、不整合、盐丘附近、绕流区等。它们的剩余油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井网密度,但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布的连续性,一般储量可损失5%~ 15 %。

4)油水过渡带,在含油厚度大的情况下,水推进导致油井迅速水淹,这是造成大部分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5)在油层急剧增厚的地方,剩余油主要与油层非均质程度、各向异性有关。

6)采用内部注水的油田,注水由油藏内部向边部方向推进,在边部油井水淹

后,位于这些井和外含油边界之间的环状带有剩余油分布。

7)井网因素(如面积注水井网)造成的边角驱扫不到的剩余油等。

第六节油田调整挖潜方法

一、层系调整

层系调整的原则:

(1)油田或开发区部分油层基本未动用或动用很差,有可观的储量或一定的生产能力的层系。

(2)层间干扰大的层系,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层间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开发初期布署的井网,不可能完全解决油田开发中的层间矛盾,只有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调整,才能使开发井网适应油田的情况。

二、加密井网增加动用储量

三、注采的平面调整和纵向调整

注采调整包括于面调整和纵向调整。

1、平面调整目的是扩大水淹面积。

原则:

(1)面积注水条件下的平面调整。若地层基本均匀,采用交替注水;若地层(2)行列井网注水条件下的平面调整。若两口注水井间的高含水带没有形成(3)增加注水井点,提高驱动压力梯度。

(4)油井间的平面调整。油井调整的方法是通过调整油井工作制度(包括关井)来改变压力场的分布,达到改变流线,实现平面调整的目的。这种调整不如注水井调整效果明显。如第一排生产井停采或封堵,第二排油井由间接受效变成直接受效,若第二排油井见效程度明显提高,则油井压力、含水和产油量都会上升。

2、注采层位的纵向调整。

主要方法是分层注水、原则如下:

(1)注采平衡的原则;

(2)注水要满足采油量需要;

(3)合理的分层注水强度,使各层注水强度接近合理而又可以实现的目标;(4)有利于层间平面调整;

(5)减少注水井的层间干扰;

(6)分层注水的层数不宜太多,一口井一般分层注水不超过五层为宜。

地质工程学科专业

地质工程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应用为主的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 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学、数学、力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地质工程领域的某个方向上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实际问题;能独立组织地质工程项目的施工或工程评价。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前沿领域具得较深入的了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地质工程学科共设置下列4个研究方向。 1、油气地质工程 2、地质工程信息化 3、水文地质与环境工程 4、地质灾害防治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 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3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 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10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5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英语读写、英语听说、英语选修课程(第1、2学期各开2门,每生必修1门)。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数值分析、工程地质学。 (二)选修课19门(37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 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课程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包含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按其基本原理可定义为: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其为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除了在异常评价、找矿勘探、矿体圈定、储量计算、采矿设计、矿山生产及地学科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外,它在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学、生物学、生态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震地质、海洋地质、农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林业、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地质统计学在不到5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一、理论研究及进展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2-3]。包括:①从初期二维平面分析到三维立体空间的静态估计,发展到今天在时空域内对研究对象进行四维乃至更高维空间的动态估计和模拟。Journel[4]将克立格法的估值问题,从一般矢量空间扩展到个原始数据的全部可测度函数所形成

的矢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进行考察;②在单变量区域化变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多变量的协同区域化理论[4];③发展了许多计算变异函数(或协方差函数)的方法;④线性地质统计学与非线性地质统计学共同发展;⑤参数地质统计学与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相互补充。Matheron[5]为首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以正态假设为前提,在协同区域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Journel发展了无须对数据分布作任何假设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提出了一些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克立格方法;⑥由于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得到重视,早期空间域静态建模技术的研究逐渐过渡到研究时空域多元动态条件模拟,各种模拟方法得到了发展;⑦早期的等因子模型的因子是埃尔米特多项式,它要求原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为了拓宽等因子模型的应用,Matheron提出了离散的等因子模型和连续的等因子模型,Rivoirard利用析取克立格技术建立了正交指标剩余模型,Lajauine和La ntuejoul等也提出了建立等因子模型的一些方法;⑧已有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相互融合。如指示克立格法与协同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指示协同克立格法;指示克立格法与因子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主分量指示克立格法;协同克立格法与其它不同的线性地质统计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协同克立格技术等[6]。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多点地质统计学[7]。多点地质统计学是相对于基于变差函数的两点地质统计学而言的。在两点统计里,储集层相关性通过空间两点协方差( 变差函数) 进行描述。在多点统计里,则是利用空间多个点组合模式进行描述。空间多点组合样式称为数据样板,如果在空间点赋予了值,则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多点组合模式,称为数据事件。在建模时,对每一个未知点,估计在其处满足给定条件的数据事件出现的概率,随后抽样获得未知点处值或者数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遥感地质学报告

遥感地质学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地信111 学号:1108100013 学生姓名:王才妹 指导教师:刘沛 2015年1月10日

一、对ENVI软件的认识 启动ENVI软件: 双击击桌面上的ENVI图标,就能成功的打开ENVI软件。 打开影像文件: 1、选择File→Open Image File。屏幕弹出对话框“Enter Input Data File”。 2、选择进入envidsta目录中的can_tm子目录,从列表中选择can_tmr.img文件然后点击OK。随即弹出可用波段列表(Available Band List)。在列表中可以选择特定的光谱波段显示影像或者对其进行处理。此时就可以选择打开灰阶影像或RGB彩色影像了。 3、使用鼠标左键点击对话框中所列波段名,选中某个影像波段。所选波段会在标有“Selected Band”的区域中显示出来。 4、点击Load Band,将影像加载到一个新的显示窗口中。 打开的影像窗口有三个,包括主图像窗口(Image Window)、滚动窗口(Scroll Window)、缩放窗口(Zoom window)。 显示影像剖面廓线 可以交互式地选择和显示X轴(水平)、Y轴(垂直)和Z轴(波谱)的剖面廓线图。这些剖面廓线图显示了穿过影像的横线(X)、纵线(Y)或者波谱波段(Z)的数据值。 从主图像窗口菜单栏中,可作以下操作:Tools → Profile → X Profile → Y Profile → Z Profile

分别显示数据值与列号(sample number)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数据值与行号(line number)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波谱剖面廓线图。 进行快速对比度拉伸 我们可以使用主图像窗口、缩放窗口或者滚动窗口中的默认参数和数据来进行快速对比度拉伸。 Enhance菜单中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对比度拉伸:线性拉伸,0-255之间的线性拉伸,2%的线性拉伸,高斯拉伸,均衡化拉伸以及平方根拉伸。 显示交互式的散点图 ENVI可以绘制出两个所选影像波段的数值关系图,即分别选定这两个波段为X、Y轴,在平面坐标上绘制两者的散点图。 1、在主图像窗口菜单栏中,选择Tools → 2D Scatter Plots。接着Scatter Plot Band Choice对话框就会出现在屏幕上,在该对话框中选择要进行比较的两个影像波段。 2、选择其中一个波段作为X轴,另一个波段作为Y轴,然后点击OK。 3、一旦打开了散点图绘制窗口,就可以将鼠标光标放在主图像窗口中任意位置,并可以按住鼠标中键来拖动光标。此时,十字丝光标周围10×10范围内的像素在散点图中所对应的点将会用红色突出显示出来。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 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 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 1??? ??=ψR H E 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 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 (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

海洋地质学读书报告

《海洋地质学》读书报告 姓名:李西汉学号:20091003799 班级:061092班 经过阅读《海洋地质学》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固体物理学概论的相关学习之后,我对固体物理学,尤其是海洋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借阅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从小时候我就对海洋有种奇妙的依恋,我热爱那片美妙绝伦的深蓝色,我更热爱去了解她去研究她那独一无二的魅力。 首先,我读到了关于人类对海底的大规模科学研究的内容,这项研究已经经历了(1968-1983)、(1985-2003)这两个阶段,。自1969年开始科学大洋钻探以来,人类在不断地扩大调查的范围,突破技术上的极限。。在过去30年中不断壮大的国际科学大洋钻探科学组织,已经成功地海洋地质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地球科学合作计划,ODP 将于2003 年10 月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它就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 与DSDP,ODP仅仅依靠“GLOMAR.挑战者号”或“JOIDES·决心号”一艘钻探船的情况不同,IODP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除了类似于“JOIDES·决心号”这样的非立管钻探船以外,加盟IODP 的钻探船将包括日本斥资5 亿美元于2006 年投使用的“地球号”立管钻探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4 年提供一艘功能比“JOIDES·决心号”更完备的新的非立管钻探船。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在努力争取为IODP 提供一些上述两艘钻探船所无法涉足的、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进行钻探的钻探平台。由于IODP 的上述特点,它的航次进入了过去ODP 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钻探深度则由于立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IODP 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ODP 始自1985 年墨西哥湾的100航次,到2002年6 月为止,“JOIDES·决心号”共接受来自40 多个国家的近2700名科学家上船参加考察,钻取的岩芯累计长达215km,钻探最深达海底以下2111m,钻探的最大水深达5980m。考察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洋,与DSDP 一起,在全球各大洋共留下了1700多个钻孔。这些钻孔既增进了我们对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学过程的了解,也为地球科学家们将今论古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依据。 通过阅读文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1)海底热液活动研究 大洋钻探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贡献,最早应追溯到1968 年10 -11 月间DSDP 的2 航次,该航次首次在海底玄武岩中发现了方解石脉。接着,在DSDP 的5航次中发现了沉积物中存在铁氧化物,并在下伏的玄武岩中观察到了蚀变现象(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蛇纹石化)。随后,在DSDP 的34 和42A航次,又观察到玄武岩的蚀变现象。特别是1979 年7-12 月间DSDP 的69 航次,使人们观察到东太平洋科斯塔里卡(Costa Rica)裂谷以南201km的Hole504B,在上覆274.5m 沉积物的情况下(底部沉积物为含燧石的硅质灰岩,年代达上中新世),下伏214.5m长的岩柱中仍然存在玄武岩普遍蚀变的现象,其中的橄榄石矿物被蒙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班级:水资111 学号:1108100251 姓名:祖成庆

目录 1概述 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 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1) 2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2) 2.1气象水文 (2) 2.2地形地貌 (2) 2.3含水层及富水性 (2) 2.4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 2.5地下水环境 (3) 3抽水试验 (4) 3.1抽水试验目的 (4) 3.2抽水试验主孔、观测孔布置要求及原则 (5) 3.2.1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 (5) 3.2.2观测孔布置的原则 (5) 3.3抽水试验类型 (5) 3.4技术要求 (6) 3.4.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6) 3.4.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7) 3.5抽水试验的设备及安装 (8) 3.5.1抽水设备的选择 (8)

3.5.2抽水设备的安装 (10) 3.6抽水试验的组织措施 (10) 3.7抽水试验经费预算 (10) 3.8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1) 4白岩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14) 4.1地下水资源水量评价 (14) 4.2白岩水源地水质评价 (17) 附件: (18)

1概述 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满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就要通过取水工程从水源地中对地下水进行开发利用。在选择水源地位置的时候,一般要考虑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为满足水量要求和节省建井投资,供水水源地或开采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上。 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为保证水源地投产后能按计划正常运行,选择水源地时应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 为保证取出水的质量,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和恶化、便于保护的地段。 在选择水源地时,还应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考虑。 白岩水源地位于贵州省黔南福泉市黄丝镇,该镇东邻马场坪办事处,西抵贵定县定东乡,南交麻江县景阳乡,北接福泉市岔河乡。距贵阳约80公里,距都匀约45公里,福泉市府约26公里,凯里市约80公里。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9多平方公里,辖4个村,55个村民组,共有4430余户2.03万人,耕地面积1.67万亩,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使黄丝镇2万多人的饮水得到保证,缓解该镇饮水困难的压力,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同时,该水源地对其周边县市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邻地区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问题,对整个福泉市乃至整个黔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很有必要性。 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1)《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原国家 冶金工业局,2001);

储层地质学

第七章储层地质模型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阶段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现代油藏管理(Reservoir Management)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而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这也是油藏描述所建立的各类模型中最难的一部分。三维定量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是国外近十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无论是在模型的分类及建模方法方面都发展很快。这类模型的建立在我国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为油藏模拟服务的。油藏数值模拟要求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实际的油藏数值模拟还要求把储层网块化,并对各个网块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变化。因此,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时,也抛弃了传统的以等值线图来反映储层参数的办法,同样把储层网块化,设法得出每个网块的参数值,即建成三维的、定量的储层地质模型。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的精度愈高。 第一节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 储层地质模型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储层模型类型。 一、按开发阶段及模型精度的分类 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资料占有程度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也不同,作用亦不同。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大类,即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静态模型(Static model)和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裘亦楠,1991),体现了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研究任务所要求的不同精细程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1.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所谓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图7-1为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半连通体模式。

遥感地质读书报告——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班级:地质0903班姓名:甯濛 学号:200901627

遥感环形影像的示矿意义 摘要:遥感信息的地质应用发现了大量的环形影像和其全球性普遍性,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把它列为新的构造类型,对其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构造地质学的新课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环形影像与某些矿种的矿床、矿化集中区相吻合,引起了矿产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各种环形构造反映原生地质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也是矿化的直接体现。本文总结了不同地区环形影像的分布特征,并划分了地质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环形影像与矿产资源的相关关系,探讨寻找矿产资源的新途径,以促进矿床构造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环形影像特征成因示矿意义 0引言 遥感资料(卫星图象、航空 象片以及与其有关的计算机CCT 磁带数据等)除能反映出地球深 部、浅部及表壳的大量线性构造 外, 还反映一些圆形、圆环形、弧 形封闭形以及半圆形影象特征。 有关它们的命名不一, 主要有: 环形构造、圆形构;造(Cireular struetures),环形特征, 圆形特征 (Circular features);对一些半 环(圆)形构造称为曲线性特征 (Curvilinear features);或称为环 (圆)形(状)图象特征(Cireular imagefeatures);环块构造等。这 类构造在遥感图象上的表现形形 色色, 主要据其构造形式、色调 (彩)、地貌及水系特征加以识别。 它们有的边界清楚, 极为醒目; 有的则很隐晦, 甚至几经增强处 理才能识别[3]。 遥感图像中的环形构造, 其 形态多姿, 成因多样, 众说纷纭 我们把那些在地壳表面有与之对 应的, 具独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或图1 鄂尔多斯盆地环形影像[10] 地质单元的环形影像(环形构造)称之为环块构造即环块构造具有遥感影像和地质的双重含意, 既有遥感影像环状异常的概念, 又有区别于区域地质域而具独立地质意义的近等轴状或环状地质体的地质概念显示赋存矿床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环块构造为赋矿环块构造。[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遥感地质工作者对环形构造的成因、分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刘登忠将环形构造归纳为隐伏岩体型等10种类别,并总结了环形构造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成因类型、环体结构、规模及影像异常等标志[2];秦小光等通过对桂西北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研究,将该区的环形构造分为岩体型、地块型、热液晕型和断裂交汇型,通过对环形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统计分析后认为,环形构造是该区寻找金矿的有利标志[3];何国金等开展了德兴地区遥感环形构造的分形分维研究,利用分维值对不同成因的环形构造进行了归类,进而圈定了成矿远景区。据统计,几乎所有的斑岩型铜矿都与环块构造(环形构造)有关,环形构造控制了斑岩铜矿的定位,但并不是所以的环形构造都控制着矿床的形成。

工程地质学 读书报告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关于地下水了解认识及其工程意义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关于地下水了解认识及其工程意义 前记 经过几周的工程地质学九章知识的学习。我认识学习了很多地质学的知识,在普通地质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沉积岩、变质岩、造岩矿物与岩石、风化岩与残积土等等。由于我来自华北平原北部,紧邻京津,家乡地下水位超采严重,所以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成此读书报告。 地下水的分类 (1)根据起源不同,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初生水: 水。 (2 (3 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

裂隙水: 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 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4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 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图 2、地下水的主要运动规律及工程意义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 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 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 重要意义。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地质学》读书笔记 遥感,泛指从遥远处感知,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是指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技术为人类观测地球表层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各圈层之间的动态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提供了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手段,它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地学研究、地质工程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学期所学《遥感地质学》主要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地质解译标志的建立以及遥感地质图像的判读等等。 1.概述 遥感地质学是在地质与成矿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与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学科。是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表层地质体(岩石、构造…),研究目的是有效识别地质体的物性与运动状态,服务区域地质调查、地质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灾害地质监测等工作。有人说遥感资料是别人赠送给地质学者的礼物,人们可利用地表各种特征信息--影像特征与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相关关系进行地质研究,还可用外推法、对比法等逻辑推理方法,与物探资料结合的方法推测地球深部情况,通过地质分析及与地、物、化等多源地学信息综合分析,进行成矿预测,扩大矿产远景区段。遥感地质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 1.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射)特征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 2.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 3.遥感数字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 4.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价。 遥感地质,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情况。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物体的不同波段图像,再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和判读。由侧重点的不同,效果也不完全相同。如可见光波段的图象,对于分析判读具有明显特征的地质体、植被情况、地形差异等可取得很好效果;而红外摄像和热幅射计测量,对于找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土木1003 李雪20101153 关于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读书心得体会 一、民用建筑概述 民用建筑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具体分类: 1、居住建筑 住宅建筑:住宅、公寓、别墅等 宿舍建筑:单身宿舍、学生宿舍、职工宿舍等 公共建筑 教育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 办公建筑:各级立法、司法、党委、政府办公楼,商务、企业、事业、团体、社区办公楼等 科研建筑:实验楼、科研楼、设计楼等 文化建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礼堂等 商业建筑: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菜市场、旅馆、饮食店、银行、邮局等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楼、地铁站等司法建筑:法院、看守所、监狱等 纪念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故居等 园林建筑: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 综合建筑:多功能综合大楼、商住楼、商务中心等 2、民用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建筑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的全部荷载,并下传给地基。 墙体和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 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楼地层:是楼房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包括底层地面和中间的楼板层。 楼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平时上下和紧急疏散时使用。 门窗:门主要用做内外交通联系及分隔房间,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门窗属于非承重构件。 次要组成部分: 附属的构件和配件:如阳台、雨篷、台阶、散水、通风道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为确保土木工程活动的安全与稳定,地质环境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水文地质学结课报告

《水文地质学》课程的结课报告 浅谈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摘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健康,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特点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被污染。在我国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有沿海地区的海水人侵、硝酸盐污染、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防治工作,如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及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教育与切断污染源,综合防治地下水污染等。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可持续利用1地下水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地下水资源不仅储存量大,还具有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据统计,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在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比较高,如海河流域的地下水利用率达90%以上。在全部用水量中,地下水占5 0%以上。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但是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查清地下水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污染途径,对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使水源地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得以控制,对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改善城区居民饮水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

2012遥感地质学读书报告

航片:5-1 解译人:周家喜田园张更郭宇衡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航片:5-2 解译人:姜为佳刘松峰洛桑曲杰陈威宇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航片:5-3 解译人:焦良轩刘博董洁易鹏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4 解译人:刘洋(20101000237)朱磊马晓龙张攀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遥感地质学》地质解译读书报告 航片:5-5 解译人:周豪田锦明张晶晶朱志鹏 要求: 1、在航片上进行解译,划出地质界线,并编绘出地质解译图 (解译图必须要有图名、图例及图例说明、解译人姓名、日期) 2、写出地质解译报告,包括解译标志等。字数不限。并用word文档打印出。 3、遥感解译报告于2012年4月13日前交地堪楼-203室许老师。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工程地质学概论》读书报告 题目滑坡成因、危害及防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1年12月

滑坡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一、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获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徐恒力,环境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一种最常见且数量多、规模大、成因复杂的斜坡失稳现象。因其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常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所以滑坡是一种备受人们重视的地质灾害。 二、滑坡的形态 (一)滑坡的形态因素 滑坡常常以其独有的地表形态与一般坡地地貌形态相区别,不同的滑坡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显示地质条件的差异。 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会在外貌上留下许多现象或特征,具有许多形态要素。 1、滑坡体 滑坡体是指表 面总体坡度较陡,而 且延伸较长,坡面高 低不平;有滑坡平 台,面积不大,且不 向下缓倾和未夷平 现象;滑坡表面有 泉水、湿地,且有新 生冲沟等地方。 2、滑坡舌 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3、滑坡面 滑坡面是指滑坡体下滑的界面。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有几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滑动面上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4、滑坡床 滑坡床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床是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体或土体;具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 5、滑坡后壁 滑坡后壁是滑坡后缘的陡壁,又称主滑壁,实际上是滑动面的露出部分,平面上多成圈椅状。滑壁的形态、坡度、高度,以及延伸特点主要取决于滑坡类型,同时也与滑坡规模有一定关系。其高度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有的可达百米,滑坡壁坡度多为35°~80°,而顺层滑坡的滑壁坡度有时可缓至30°以下,主要与滑坡所依附的岩层层面倾角大小有关。 6、滑坡台阶 滑坡台阶是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7、滑坡鼓丘 滑坡鼓丘是滑坡地貌组成部分之一。滑坡鼓丘是指滑体上因滑动和阻力作用而形成的隆起的小丘。 8、滑坡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裂缝是地面裂缝的一种;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都具有下滑的趋势。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抗滑力减小、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就会失稳,在滑动体与不动体之间形成地面裂缝。由于滑体内部运动方向和快慢的差异,在滑坡内部也会形成各种裂缝。此类裂缝广泛见于各类滑坡中。 三、滑坡的成因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 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读图提纲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 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 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 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 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 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包含潜2 2

水和承压水;J与J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补13 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3支流总流量为2.7438m/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 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 2.3L/s),增加量很少, 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二、区域地质条件 1. 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 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 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 出露;早侏罗统(J1)的页岩,与下伏岩层角度不整合,中侏罗统(J2)长石石英砂岩,晚侏罗统(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环状出露于J1内侧;Qal的砂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沟谷地带,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 构造: (1) 褶皱 :该地区中部发育有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轴略向西倾, 由核部至翼部地层由新到老,由北向南地层出现重复。所形成的盆地地 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 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 流向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流。 (2) 断层: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 向的正断层,西部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导水 性都较弱,严重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 统的边界。沿东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