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王荣生

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05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么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么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么突出教学的“对话”、怎么体现“合作”等等。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根据我们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竖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什么叫合意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意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举一个某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其中的楷体字部分是对这堂课的评议):

《竹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一、课件导入

二、请学生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一、二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__________。

2.表达了孩子对光的__________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为什么要最快?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生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写出了光的美。//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心情。

教学内容2:用理性语言来概括感性的描写。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里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文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人人能见着的自然之景;(2)混淆了心身感受和理性概括,对文学描写重在感悟体验,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去篡改、替代。比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但有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这些描写显然是作者的独特所感,概括为“时间变化”、“美”、“喜欢和留恋”,是把入情的具体描写平庸化,只能败坏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三、学生朗读上述两段。要求边读边想象。

教学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用齐声朗读(学生腔)的方法,能边读边想

象吗?孟浪地读一遍,能做到读出感情来吗?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与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这中间是怎么回事?

四、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上述两段描写“赞美”一番。“小组合作讨论”约1分钟

后,3位学生用优美的、充满修辞的、散文诗般的语句“朗读”出自己的“赞美”,显然是

事先精心准备的。

教学内容4:利用修辞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插

入这个内容,是为了锻炼写作吗?看来教师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插入”的问题,或者是从“教

学方法”的角度觉得这是一个“好”设计。

五、教师问:刚才我们赞美的是光。假设这个晚上没有光呢?

教学内容5: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哪来的问题?

六、教师插入:作品中的“我”≠ 作者。

教学内容6: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插入这个内容?似乎教师对散文中的人称与小说

中的叙述角度混淆了。

七、那么,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讨论下一段。

教学内容7:不知道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弱智问题,凡是有眼睛能识字的人,都能“发

现”写了哪几件事。教《背影》,要学生去“找”写了几次背影、流了几次泪等等,皆是没事

找事。

案例

八、生“概括”,说到“人的影子上有烟气”,教师即打断(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引到教师的“设计”),教师来劲:

“作品中的孩子在猜人影头上的烟气,我们也来猜猜那是怎么回事。”

教学内容8:不知道是什么。作品说:孩子们觉得今晚很美,做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猜:细看月亮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到竹林外的水泥地上细瞧,果然如此,“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弟弟的同学)“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作品为什么要写这一处呢,(1)当时就是这样;(2)写在作品里既表现月色底下的朦胧之美,接下来顺势连到“描竹影”。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没有当作正经的科学问题来研究,写入作品或者是因其好玩或者是为了意脉连贯。不知道为什么要化时间让学生也“猜”,或许只是由于教师觉得这里有讲头罢?因为教师说她专门请教过自然教师,虽然只是玩了一个噱头,没说出个所以然——也许是想着下面的进度,忘了说出答案。

九、接下来说了什么有趣的事?生答“描竹影”,师说:“好,坐下。我发现描竹影的对话很有意思。”请生读。师

说:“比较一下爸爸的语气和孩子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教学内容9: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要比较?

十、要学生分角色朗读(孩子和爸爸)。学生的朗读显然没有进入状态。

教学内容10: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声情音貌(这一点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扮演角色?这里为什么要分角色朗读?或者反过来问,不朗读、不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什么防碍?

十一、师说她觉得“其实爸爸的内容更有趣。爸爸说了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看你从爸爸的话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生说:学到了知识。// 画马与画竹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用墨画最好。// 画反映了画家的心态。//

教学内容11:爸爸话中的知识。教师显然忘了这是散文中的一个片段,似乎也没有读懂作者为什么写这一个片段,而把爸爸话中的“知识点”抽出来做“客观正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也许因为这里有讲头罢,所以接下来教师就一个劲地往这条路上走,以致似乎忘了自己在教《竹影》,忘了自己本来应该教怎么解读、鉴赏丰子恺的散文。也就是说,从这里开始,学生们可以把课本收起来放进书包了。

十二、多媒体展示,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教学内容12: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觉得爸爸没有介绍清楚?

十三、多媒体展示吴昌硕的画《风竹》,让学生“看这幅画画出了怎样的美的姿态”。讨论“为什么取名‘风竹’?”

教学内容13:不知道是什么。文中最后一段写到:听了爸爸关于画竹的一番道道,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的“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教师似乎忘了什么叫散文;似乎以为作者在这一段里所抒发的独特感受,人人都能自然产生;似乎以为散文的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去的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而是把散文中的景、物当作实景实物。这就好像我写一篇散文,抒发粉笔(有情人眼里的粉笔)之美,而上课的老师却撇开我的文章,也拿一枝粉笔(自然之物),在那边自说自话地演绎我那也许是怪癖、荒唐的感受,然后企求面对他手里这枝粉笔的学生们,统统生发与我一样怪癖、荒唐的感受。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就是这样在教散文的!

十四、师引出(课件展示)郑板桥写竹的诗,诵读。之后总结: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游戏不仅是有趣,而且还蕴涵着艺术。

教学内容14:不知道是什么。

十五、多媒体展示丰子恺的儿童画,欣赏“游戏中的艺术,艺术中的游戏。”

教学内容15:不知道是什么。

十六、师说自己的“感悟”,展示(课件)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和大家一起分享。“让我们带着童年的回忆,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好吗?”

教学内容16:不知道是什么。教师看来再也不想理会《竹影》这篇文章了。

十七、让学生也写诗或文,“写出游戏中的艺术”。

教学内容17:不知道是什么。也许是仿写?因时间不够,教师草草了事,因是借班上课,学生也不会认真对待。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要干什么,也都不会去干点什么。

这是一堂由多人谋划、演练多次、具有较高教学技巧教师执教的、被某省评议组宣布为获奖的课,在我看来一无是处。理由无它:其一,教师不知道在教什么(教学内容有许多是错误的),听课的人从语文的角度也分析不出在教什么(有许多与语文、与《竹影》的解读鉴赏无关),想必学生也弄不懂这堂课在学什么,这样的课久而久之学生也已经不想弄懂自

己在学什么。其二,一堂课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从文本的“可讲处”到“可衍生处”,大大小小,几乎有二十个“教学内容”,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我曾多次讲过这样的意思,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讲,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要讲,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碰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没有教——从来没有教!从上述这堂课也可以看出,45分钟教二、三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过去是用老八字,字、词、句、篇、语、修、逻、常,所谓“讲知识”;现在是用新花样,用媒体课件、用小组讨论(真不知道1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能讨什么论!)、用课程资源、用学生的自由言说。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觉醒,仍然像过去那样,一堂课庞庞杂杂二、三十个内容,教师又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那么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什么“好课”,就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了。常言说得好,“回头就是岸”,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以学生的学习为关注点,并依此对自己的教学能经常进行反思,那么我相信离成功的课就不会相距太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