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辨析题

1 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2 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3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表现。

1 (1)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肯定有否定、既保留又克服。

(2)题中观点片面夸大了肯定与否定的方面并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3)所以,题中的判断是是错误的。

2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来源、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值客观的。由于真理是正确认识,因而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所以真理是有用的。

(2)实用主义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属性有用性了,是主观真理论的典型。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综上诉述,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3 (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是基本的原则,是创造出来的价值的交换,并没有产生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资本家要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以实现。所以离开了流通领域,剩余价值就没办法得以产生和实现。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正确的。

4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体现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本质。

(2)题中的观点混淆了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个部分,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与剩余价值。工人得到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去了。题中的观点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案例

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3 天不变道亦不变。

4 事物的变化只有连续的量变,没有质变。

5 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一起创造的。

6 剩余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起产生的。

7 矛盾就是生活中的矛盾,就是阶级斗争。

8 凡是感性认识都是真实的。

9 感性认识是判断真理的依据。

10 真理是绝对的,所以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11 相反相成

12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1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14 逻辑证明否定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性。

15 规律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规律面无能为力。

参考答案

1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美社会、思维,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题中的观点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人们的实践,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2 同第一题。

3 (1)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原理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题中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4 (1)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的变

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运动。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题中的观点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只看到量变,看不到质变,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只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5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2)题中的观点割裂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是为了替资本主义的剥削掩饰与辩护,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6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原理揭示了摄于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题中的观点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具有极大的迷惑性,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

削关系。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7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生活中的矛盾、阶级斗争是矛盾,事物之间的区别也是矛盾。矛盾的斗争性与生活中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题中的观点混淆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与生活中的斗争、阶级斗争的特殊性之间的界限,没有看到区别也是矛盾斗争性,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8 (1)感性认识使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生动性、直接性、形象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与基础,因而感性认识具有真实性的一面,许多感性认识是真实的。因此题中的观点有合理性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主观性、片面性等不足之处,因而也有许多感性认识是错误的,因而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题中观点看到了感性认识真实性的一面,没看到片面性、主观性的一面,以偏概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9(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过程。题中的观点只看到感性认识真实性的一面,没有看到感性认识片面性的另一面,没有看到人类认识的复杂性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0(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这是因为,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题中观点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认为,真理还具有相对性,即有条件性、有限性。这是因为,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

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所以,真理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发展。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题中观点没有看到真理的相对性、发展性,是其错误的一面。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11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题中的观点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12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美社会、思维,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

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主义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2)题中的观点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乌鸦和丧之间没有客观的联系。题中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3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题中的观点形而上学地割裂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空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4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3)题中的观点夸大了了逻辑思维的作用,没有看到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逻辑的前提、逻辑推理的过程、逻辑的规律、逻辑推理的结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无数次的检验。实践才是检验整理的唯一的标准,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后的证明。

(4)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5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失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题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其合理的一面。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客观的规律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只有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满足人的利益上的需要。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题中的观点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不科学的;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3)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材料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解题思路

必须认真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真正弄懂和理解材料的内容,搞清楚他要说名的问题的实质。这是分析材料和正确解答问题的基础。

在弄懂材料的内容和实质的基础上,确定回答问题的思想方向和理论范围,即用什么思想观点或哪方面理论,去分析、论述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回答它提出的问题。

在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必须把材料的内容同试题的提问紧紧联系起来,紧扣题意,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体温之间的内在联系泛泛地回答问题。否则就可能犯答非所问、含糊不清的错误。

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有的是正面材料,有的是反面材料,试题依据材料所提的问题有的需要从正面分析论述,有的则需要分析批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论述,通过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一个个地回答试题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不要对若干问题作笼统的回答。

参考答案

丁玲的“合理想象”错在:第一,她在此之前没有见过成仿吾,缺乏对他的直接经验、体验;第二,她占有的材料是不全面的;第三,她忽略了成仿吾人品的主要事实、主要方面;第四,她仅凭“想象”,势必缺乏现实的客观根据,其想象与成仿吾的实际相脱节,其根本错误在于,她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她由“想象”构成的观念出发。(4分)

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真实、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干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也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做相应的改变和不断深化,实践是检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6分)

案例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会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比较材料1和材料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不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3分)

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3分)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4分)

论述题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解题思路

答题的基本步骤:

原理(6分)

联系题意(2分)

根据原理逐条分析(5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2分)

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自己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4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分)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庆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打过,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7分)

案例

1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用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说明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又或迟或快地导致上层建

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而心得生产关系又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引起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议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的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

(4)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所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1)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结合书上谈谈积极影响)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书上谈谈消极后果)

3(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见书上)

(2)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绝对肯定,要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否定其槽粕,继承其精华。

(3)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要不断通过自我的否定来发展的,不可能停滞不前。第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进行批判,如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专制主义思想、迷信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等等是要克服的。第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爱护大自然、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爱国爱家、共同富裕等优良传统要继承和保留下来。第四,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就是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4)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如果是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搞“复古主义”,是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的,是阻碍文化前进的;如果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会陷入“虚无主义”,发展没有了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不到继承。

相关文档